探析电影技术对电影表演的影响

探析电影技术对电影表演的影响
探析电影技术对电影表演的影响

121 

第2卷第17期传媒技术

表演是一门和电影一样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它不是科学;它富有情感,用于表达某种强烈愿望和急切心情也或是深刻思想而存在的艺术。电影表演与电影技术手段相互统一,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电影中有价值的人物形象是二者统一的结果。

一、电影技术决定电影表演的“上镜头性”①“日前,一种新发现,或者说一种新机器,正在努力使人们恢复对视觉文化的注意,并且设法给予人们新的面部表情方法。这种机器就是电影摄影机[1]。”20世纪20年代,世界先锋派电影运动中法国电影印象派的代表人物路易·德吕克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上照相性。电影艺术探索实践的最大程度首先表现在对摄影技术中光的认识和运用。光是摄影的基础,这里的光是指电影中导演为了展现环境空间与烘托人物情绪所使用的人工光源。“灯光几乎可以决定一个影像的震撼力。在电影中,灯光不只是为了照明;一个画面中的明暗部分不但影响整个构图,也能引导观众去注意某些物体或动作——亮光可吸引我们的注意,或泄露一个重要的举动;而阴影则能掩饰某些细节,制造悬疑。此外,灯光能呈现质感,比如说,脸庞柔软的线条、木头粗糙的纹理、蜘蛛

网细致的网络、玻璃的光泽、宝石的闪耀[2]

。”不同的光线对演员塑造角色的影响也不同,光的方向可以分为正面光、侧光、逆光、底光及顶光。正面光看不到演员的阴影,只能看到演员的平面形象;侧光强调突出演员自身的轮廓;逆光则会使演员产生剪影的效果,人物的影子可以投射在地面或者是墙壁上,产生人物与阴影的强烈对比等。电影摄影是电影成像的基础,导演通过对各种光线的综合使用完成对画框内的演员的一切动作艺术化地呈现。

演员负责创造美的形象,无论是外在美或是内在美的形象,导演负责通过镜头帮助演员塑造美的形象。“一头老虎或一匹马在光亮的银幕上将显得非常美,因为,它们原来就很美,而这种美又被摄影突出了。一个具有表现力的人,不论他是美的还是丑的,只要人们愿意,他都可以显露出自己的表情并由摄影来把它突出。”导演利用画框艺术化地提取和记录演员的身体及行动,导演突出演员用于创造角色的一切动作,特别是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动作。摄影机的出现使人内心的体验得到了更为生动且具体的表达,突破了以文字抽象表达情感的可能。人类的内心语言通过摄影机的记录成为可见的形象并使这些形象可感可知。

路易·德吕克明确提出导演应该知道光作为摄影的基础,存在的价值在于呈现某种意义。也就是说,摄影机作为一个具有一定技术如光影、色彩而呈现的载体,必须通过实现某种意义为前提,光线往往具有影射人物情绪的作用。用镜头对演员进行包装是导演首先要做的事,经过镜头包装过的

演员具有呈现生命美的能力。这也完全决定了电影中演员表

演的独特性,演员是银幕的主体,无论身处怎样的空间,都要具备与镜头保持一致的才能。

电影追求在有限的时间里提供无限的可能,演员是带着自己对美好与丑恶的理解进入这个有限的时间里对现实中存在或不存在的形象进行塑造。卡努度曾在其“第七艺术宣言中提到过,电影是运动着的造型艺术,按照节奏艺术的标准展开。”电影作为造型艺术,通过声音与画面呈现未知的世界,演员通过自己的身体与所处的环境完成对造型的补充,演员本身就是造型的呈现者,不只是通过身上穿的服装或是佩戴的首饰,更来源于自身对于表演的使命和责任感,这使

演员不同于普通人[3]

。“像贵族一样,演员生活在思想中。”演员通过形象表达思想,电影通过镜头记录并呈现这种思想。

最具有代表性的演员与镜头完成造型统一的案例是二十世纪先锋派电影运动中德国的表现主义。“在表现主义电影中,动作常常是一阵一阵地进行,当场面调度元素组合成抢眼的构图时,叙事就会暂停或慢下来(这样的构图并不需要完全的静止。一个演员舞蹈般的运动,也许会与布景中风格化的图像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视觉样式。”在德国表现主义的电影中演员的表演通常是夸张的,不自然的,几乎达到一种异常的程度。而这种异常的表演恰恰符合极端的表现人物情绪的可能,电影中演员的身体和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一种视觉元素。如在影片《克里姆希尔德的复仇》中,玛格丽特·舍恩瞪大眼睛,通过厚厚的妆容与服装上的抽象图形、搭配空白的背景形成了风格化的构图,与电影的其余部分完全一致一样。

二、电影技术对于电影表演创作存在局限性

技术一定程度上构建了属于电影艺术的独特表现空间,技术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演员的表演[4]。画面的有限决定了演员表演的有限性,影像仅仅是平面中舞体的投影,是否真的成为有意义的形象是依靠观众自身的想象,观众所建立的对角色的形象的幻想,是在他们进入影院之前就要有所期待的形象,在是观众对银幕中演员形象的初步印象。银幕本身无意义,观众从一个角度看到的影像是有具体限制的,物体即景物与人物在影像中的成像是物体反射光线在人眼中形成的平面形象。这个形象在银幕中的运动所形成的纵深感是由于人两只眼睛之间的距离与摄影机的运动而造成的。电影演员的表演通过与摄影机的配合,主要负责突出局部形象。观众并不能在一个画面中看到完整的人物形象,这往往是导演有意强调某种细节表演的结果。

因此,电影演员需要具备适应电影技术呈现形象的能力。电影演员需要借助想象与适应完成角色的塑造,想象角色所处的表演场景、想象角色的喜怒哀乐;想象与自己进行对手戏的演员的一切,包括对手无形的思想、情感;有形的

摘 要:电影表演中存在技术的运用,这里的技术以电影特有的表现形式即演员通过镜头进行表演。摄影对于电影演员的表演具有重要影响,演员在创作过程中应该遵循电影技术与表演艺术的相互统一。关键词:电影表演;电影技术;艺术;演员创作中图分类号:J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17-0121-02

探析电影技术对电影表演的影响

韩开洁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1430)

作者简介:韩开洁,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方向:电影表演。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卢米埃尔(1864~1948)法国电影发明家,导演。1864年10月5日生于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于邦多勒。1895年,他与其兄获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专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日。从1896年起,他培训了大批放映员在世界各地巡回放映,使电影迅速流传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他的影片运用了特写(《婴儿午餐》)和景深镜头(《火车到站》);他还拍摄了最早的喜剧片(《水浇园丁》)。1897年,卢米埃尔兄弟把原先独立反映的四部影片《火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拯救遇难者》将其连成一部来放映。得到观众欣赏,由此形成最初的剪辑。他是电影的创始人。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

数字电影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应用和影响

数字电影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应用和影响 摘要: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也逐步加快,数字电影技术逐渐取代传统电影技术已是大势所趋。它能够把最先进的数字技术运用到电影制作以及存储和传输当中。对于教育教学来说,电影的运用是极为重要的方式和方法,也是最为基本的资源之一。让它走进校园,运用其技术制作科教片和资料片,更可以用它来制作课件。 关键词:数字电影技术;发展;教育;教学;应用 1 简单了解数字电影 1.1 数字电影的概念 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以及设备的设置和制作存储,并且利用磁盘光盘和卫星,光纤等物理媒介的传送,把数字信号变成超过目前电影35mm传播标准,图像拥有更高分辨率以及更好的音响效果的电影。 1.2 关于制作 1.2.1 素材的来源 数字电影技术是把电影摄影机利用胶片拍摄出画面,用胶转磁系统来数字化处理。也许会问,何为胶转磁系统?此系统包括胶片的数字扫描仪器,颜色的矫正系统,HD监视

和波形示波,HD矢量示波的仪器等。 1.2.2 数字电影画面直接是利用数字摄像机拍摄而得 优越之处就在于可以延长曝光时间,降格,等功能,实现35mm影片拍摄的优质画面。国内第一次这种摄像机拍摄的电影就是《极地营救》。 1.2.3 电脑制作 快速发展的数字电影技术使得很多有关数字艺术创作的工具相应衍生而来,利用这些能够生成虚拟的三维画面,不需要摄像机和演员的参与,在电脑上就可以制作完成。比如国内电影《宝莲灯》就是全数字化制作而成。 1.3 特技制作数字化 自电影诞生以来,特技就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创作手段,而在现如今更是扮演者更加重要的角色。但是如今数字特技已经成为了数字电影的主要特技技术,电影特技的制作也主要依靠电脑特技的制作来完成。运用多种数字的相关技术手段完成从前极难实现和传统拍摄不能形成的镜头,比如数字的影像合成和转换,影像的修复,还有动画制作,色彩分离,校正,技术合成,计算机合成素材等等。像我们知道的《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悲剧场面,都是通过数字特技来实现的。毫不夸张的说,数字特技完全可以让电影创作实现更大的自由化创作。

全球数字电影技术发展与应用分析

全球数字电影技术发展与应用分析 2014-05-12 | 访问次数:181 | 新闻来源:电科动态 一、运用新技术提升数字电影视听质量和用户体验质量成为当前及未来电影行业的发展热点,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数字电影后期制作环节加快推广应用 1、提升电影图像质量成为技术研发热点,“更多像素”、“更快像素”和“更优像素”等技术将在电影行业综合应用 在数字电影领域,“更多像素” 是指图像空间分辨率的提升,如4K (4096×2160)技术的应用;“更快像素”是指图像时间分辨率的提升,即高帧率技术的应用;“更优像素” 是指图像像素质量的提升,涉及更广亮度范围、更大色域等内容。4K技术近年来一直是影视行业的关注热点,它通过提高图像空间分辨率来提升影视图像质量,4K 数字电影和超高清(UHD)电视是影视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4K数字摄影机产品陆续发布,索尼、Blackmagic、GoPro、佳能(Canon)等设备商均推出了不同价位的4K数字摄影机。与此同时,4K电影后期制作工具和工作流也进一步成熟完善。截至2013年末,全球共拥有4K电影放映设备15114套,在2012 年(13494 套)的基础之上增加12%,增速较前几年明显放缓;近年来4K电影放映设备占全部电影放映设备(2K/4K)的比重日趋稳定,约为15%。 除4K 技术外,高帧率(HFR)技术也是提高视觉体验的有效手段,它通过提高电影摄制和放映的帧速率来提升数字电影图像质量,特别是在数字立体电影领域极具应用前景。继2012年9月数字电影倡导组织(DCI)发布高帧率数字电影推荐实施细则后,高帧率数字电影的发展与应用方向逐渐清晰明确。迄今,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再到解码放映,电影行业已基本实现对高帧率工作流程的支持。2013年8月,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举行了数字电影高帧率应用规范与互操作性研讨会,对现有和即将安装的数字电影播放系统、母版制作、工作流、压缩过程进行调研,拟将3D 影片单眼帧速率提升至48fps、50fps 和60fps,将2D 影片帧速率提升至96fps、100fps和120fps。研讨议题还包括图像内容压缩标识、不同放映机在放映高帧率影片及常规影片时的声音错位现象、可见伪影的测试材料等内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在积极推动高帧率数字电影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随着4K技术和高帧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电影行业逐渐意识到单一技术的发展并不能解决电影画质的全面提升,人们开始探寻能够有效改善图像显示效果的方法。在2013 年SMPTE 技术年会上,与会代表提出了“更优像素”的概念,其涵盖更广的亮度范围(更亮或更暗像素)、更大的色域(像素更加多彩)等内容。随后与会代表一致认定,只有将“更多像素”、“更快像素”和“更优像素”三种方法结合起来,才最具应用价值。因此,“更多像素”、“更快像素”和“更优像素”综合应用的概念被提出,迄今已被电影行业所认可和接受。“更优像素”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其主要依据在于目前大多数影视节目均采用数字摄像技术来记录真实世界的色彩和亮度,而现行影视调色标准基于传统阴极射线管(CRT)技术,调色过程中必须调整原始图像内容,在影像传输和播放之前画面色彩、亮度和对比度已大幅下降,从而使呈现在用户眼前的画面真实度明显下降。目前数字摄像机和图像显示设备的捕获范围与呈现范围极为有限,远远低于人眼对亮度的识别范围。因此,研发新一代图像摄取和显示设备,尽可能真实捕获和真实还原人眼所能看到的一切,是图像摄取和显示设

电影发展历史及各阶段电影特点

一、电影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重要时期,分别是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 1、电影的形成期 十九世纪30 年代,电影就开始了它的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做发明期。随着技术的不断变革与进步,1895 年3 月22 日,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 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等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被称为“电影之父” 。这个时期的电影在技术上推行标准化,艺术上讲求构图技巧,但是有很大局限性,这些早期电影过于贴近现实,而且影片时间很短。电影持续放映了一年半时间以后,人们的兴趣就在明显的减弱,以至最后再也无人问津了,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局限和自然主义的局限造成的。 2、电影的发展期 1902年,梅里爱根据儒勒凡尔纳和HG威尔斯的两部有名科幻小说编导了著名的科学幻片《月球旅行记》,这是他的高峰作,在电影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一时期,不能不提到的是拍摄了《火车大劫案》的鲍特。鲍特在《火车大劫案》中第一次用14 个场景来构成一部电影,而在此之前的梅里爱的影片都是从头到尾一个镜头。1913-1926 年,无声电影走向成熟,代表作有《王子寻仙记》、《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摩登时代》和《淘金记》等,这些电影具有鲜明的现实

感和尖锐的讽刺性及雅俗共赏的大众化特色。萨杜尔先生对其作品作了如下评论:“卓别林的影片是唯一能为贫苦阶级和最幼稚的群众所欣赏。同时又能为水准最高的观众和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影片”。 3、电影发展的成熟期 1927 年是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诞生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同时也是电影走向成熟期的标志。声音使电影由单纯的视觉艺术,发展成视听结合的银幕艺术,实现了电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极大发展了电影的本性,为电影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1935 年,马摩里安摄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华世界》。彩色胶片的发明,使得电影艺术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声音和色彩促使电影更趋近于自然。有的电影创作家,在一部影片中交替使用彩色片和黑白片,因而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电影从此进入了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阶段,并在同其他艺术的关系上,从过去单纯的摹仿吸收进行到有取有舍的阶段。此外,更值得重视的是,电影这时的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品,而是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的艺术门类了。二、构成电影基本要素的内涵及功能:组成一部电影的元素有七个,即语言,故事,结构,思想,角度,情绪和镜头。 1、电影语言是由许多有相应意义的声音、音乐和镜头组成的,它们被有目 的的运用的时候就形成了电影语言。 2、故事是电影的核心,是语言被有目的运用的对象,也是其他五个 元素产生的基础3、结构是与故事关系最紧密的,电影中故事被讲述的形式就是电影的结构。 4、电影中的思想并不只是那种被高度概括的哲学类和科学类思想思想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它涉及这个世界的所有方面,也就是说有关这个世界的被总结出来的认识就是思想。

谈数字技术对电影的影响

谈数字技术对电影的影响 电影史科学技术发展与文学艺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发展特别借助于技术的革新。纵观电影的发展进程,技术一直起着先导的作用。上世纪末以来,一系列数字化技术如计算机图形技术、数字影响合成技术、三维技术、数字处理技术、电子数码信息技术、三维动画、虚拟技术及全数字电影拍摄、下载、播映等新技术即给全球观众带来了匪夷所思三维惊喜和焕然一新的视听体验,使电影制作、电影发行、电影存储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使电影艺术的范围、性质、电影的表现力,创造了人们前所未闻的视听奇观,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全面应用是继电影史上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第三次革命。这次革命对电影业的冲击是天翻地覆、前所未有的、其深度和广度与前两次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首先电影是一门艺术。电影是作为一种连续摄录并映现世界原貌的科学技术手段而出现的,摄录技术,感光胶片的发明,从技术上提供了电影诞生的可能性,电影的技术性是它自身的本质属性,是它与生俱来的东西。电影诞生后,迅速介入艺术文化活动中,作为一种技术性的艺术,电影一方面建立在以技术手段记录现实世界某些侧面的基础上,是摄影机运用的有机体,另一方面靠着大量大量吸收文学、绘画、音乐、表演等艺术营养而成长起来。电影的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追求完美的创造欲,它将商业、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如此成功。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介入电影业给电影带来一场新技术革命,为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是数字技术已像潮水般涌入了电影制作领域,数字化的浪潮将电影制作与计算机技术两者结合到了一起,使电影的制作工艺、视听效果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大大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法。 数字技术对电影的积极影响: 1.数字技术促使了新的电影样式、电影类型的出现: 其中中外灾难片、动画片,科幻片等类型的出现和成熟。我们可以真正感受到电影中的想象境界是如此高原、奥妙,真正的令人难以想象、神秘无比。 2.数字技术丰富了电影的创作、发行、剪辑手段: 数字技术带来了电影创作的数字化。在前期创作、实际拍摄及后期创作过程都要应用到计算机技术。比如在前期创作中运用计算机设计影片需要的场景、情节、画面等,以便

数字技术对电影创作的影响分析

数字技术对电影创作的影响分析 [摘要] 从电影发展的纵向维度来看,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电影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因素从一开始就渗透到了电影的表现内容与表现方式上,甚至像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上升到了技术意识形态。但技术对电影艺术表现力的贡献恐怕不应该简单地上升到技术意识形态和颠覆性的高度。制作技术是电影创作的手段,要受到创作观念的影响,电影的创作观念不但影响采用什么样的制作技术和手法,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制作技术是要服从于艺术表现的,也就是说,电影好不好看,光追求制作技术是不行的。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创作观念; 电影主要从事高校宣传工作及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明显技术特征的艺术,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属于一种特殊的艺术门类。在电影创作中,艺术和技术是不应该被分裂开来考虑的。它与其他艺术门类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它所虚构的每一个叙事元素都必须通过一个个技术过程转化为具象性的电影影像,其创作过程渗透了一整套复杂的工艺技术。 纵观电影百年的发展历程,新技术的每一次出现,都会通过对电影制作方式的改变引起电影思维、电影语言乃至整个电影观念的变化。默片时期蒙太奇理论的提出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就是基于电影技术的,有声电影的出现更是一场由种种技术因素引起的电影美学的巨大变革;彩色电影的出现,同样是一个技术与美学唇齿相依、息息共存的发展过程;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全面应用是继电影史上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第三次革命,而且这次革命对电影业的冲击是天翻地覆、前所未有过的,其影响的广度与深度较之前两次技术变革过之而无不及。 早期运用长镜头反映一个连续的场面或事件过程,能给观众展示一个连续完整的时空。这是通过连续的镜头在物理技术层面上的不间断录制而实现的,但是在数字技术盛行于影视创作领域的今天,长镜头视觉效果却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而完全不用摄像机连续拍摄就可以得到。电影《云水谣》中开头的6分钟长镜头是为了完整地勾勒出上世纪40年代台湾的民俗民情,导演尹力拍摄了8个镜头,这些镜头最大限度地容纳了当时台湾特有的景象:传统闽南戏、台湾布袋戏、当地的婚嫁、街头的小商贩、国民党士兵等,几个镜头上天入地、穿堂入室,要把它们组接成一个连贯的长镜头,这在传统实拍镜头的电影中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云水谣》巧妙地运用数字特效技术将它们不留痕迹地连接在了一起。[1] 因此,从电影发展的纵向维度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电影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因素从一开始就渗透到了电影的表现内容与表现方式上,甚至像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上升到了技术意识形态。这从近年来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大片就能够看出来,比如《指环王》、《无极》、《英雄》等,观众能够明确感受到技术的魅力。电影艺术的发展需要以强大的技术为依托,技术的发展也会带来艺术表现的更大可能。三维动画、虚拟技术、数字特效、非线性编辑系统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丰富了电影制作的技术手段,使得电影制片的整个工艺流程焕然一新,而且大大拓展了电影的艺术手段与表现领域,向电影本性、电影功能、电影的美学意义等经典电影理论命题和美学基点提出了历史性的挑战。不仅使得电影中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被消解,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改变着整个世界。从未来的发展看,这种变革还将是全方位和颠覆性的。

电影技术发展史

电影技术发展史 一.早期电影技术奠基时期 1.电影技术发展的奠基 先是大约公元前400年左右针孔成像原理被发现,后有1800年英国科学家Thomas?Wedgwood首次尝试通过化学的方式对图像进行记录,再到光刻摄影法、达盖尔式摄影法、卡罗式摄影法的诞生,到湿板火棉摄影法与定影胶体的探究、彩色摄影的实现等。这些摄影技术和载体的发现与发明,在很大程度上为电影技术的诞生做出了铺垫。 2.电影技术的诞生 1872年,美国参议院Leland Stanford与好友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摄影师Eadweard Muybridge用24架照相机,拍下了24张照片。这些照片被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 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了一匹运动的马。这就是最早的电影技术的诞生! 二.电影技术快速发展时期 1.电影放映方式与胶片的变化 在一开始,由于电尚未出现,氢氧燃烧的“灰光”灯用来放映高度易燃的赛璐珞胶片。碳弧灯很快取代了灰光灯,安全性提高了一些。直到1915年电动马达出现之前,电影一直是手摇以每秒16格放映的。此后,更长的故事片生产出来。到1920年,电影成了全世界主要的娱乐形式。 在1891年, William Kennedy Dickson向柯达公司创始人Geroge Eastman 订购了35mm 宽的赛璐珞硝酸胶片,并在Thomas Edison原始的Kinetograph摄像机上运行时开始的。5年之后,35mm胶片再次用于美国的首次电影放映中。 2.有声电影的出现 1895 年卢米埃尔兄弟拍出《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浇水园丁》等短片,标志着电影诞生。1927 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上映标志着在电影技术史上从无声到有声的大变革。 到1930年为止,只有5%的好莱坞的影片还是默片,华纳兄弟采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开发的胶片携载声音的技术,这一技术需要采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从而诞生了这一今天仍然采用的标准。这一变化彻底改变了电影胶片的形态。 3.彩色电影的出现 30 年代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名利场》的出现,是电影史上第二次技术飞跃。双色处理技术,结合红、绿两层颜色来模拟全色。这一技术首次应用于1922年电影《The Toll of the Sea》。 50年代初,柯达公司的单带伊斯曼彩色胶片处理技术——将三层染色集中在一卷胶片上——结束了特艺色在色彩处理方面的垄断,在短短几年中,伊斯曼彩色胶片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安全的醋酸片基取代了易燃的硝酸片基。 三.现代电影技术发展 1.立体电影 用于区分影院与小的电视屏幕,并将观众重新吸引回到影院的技术之一就是三维(3-D)

电影发展历程(珍藏版)

电影发展历程(2007-07-31 16:20:42) 标签:艺术学基础知识电影 *电影发展历程 一,电影发明阶段 1832年12月,比利时人普拉多利用"法拉第轮"的原理,制成"诡盘",由此产生现代电影原理.1888年英国W.弗赖斯.格林制成他的第一架电影摄影机.1889年,柯达公司制成第一卷软片.爱迪生有用这种胶卷制成第一部打孔影片.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L.卢米埃尔在巴黎用他发明设计的"活动电影机"首次放映了《拆墙》,《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和《工厂的大门》等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终结和电影时代的正式开始. 二,电影普及阶段 1905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同年,法国百代影片公司派摄影师费利克斯?米斯格到中国拍摄素材,编成《中华帝国的一次旅行》,《中国海军生活》等短片.1906年,第一部故事影片《凯利邦的故事》在澳大利亚公映. 1909年1月,爱迪生等人组织电影专利公司,实行发放上映许可证制度.与此同时,美国第一个电影检查机构在纽约成立,35毫米电影胶片,被国际公认为标准规格. 1910年3月,国际电影公司通过媒体宣传,使演员F.劳伦斯成为第一

个明星,美国的明星制度从此确立. 1913年,美国好莱坞正式有了法定的地名,迅速发展成为美国摄制电影的基地. 美国人T.卡尔马斯和D.康斯托克用他们发明的彩色工艺(二色追加法)拍摄了第一部美国彩色故事片《海峡两岸》.1937年,迪斯尼公司出品了第一部大型彩色动画片《白雪公主》. 三,电影研究与评奖 1911年,法籍意大利人R.卡努多发表《第七艺术宣言》,确认电影为一门艺术. 1916年,美国电影工程师学会成立. 1927年5月11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告成立,D.范朋克为第一任主席. 1929年5月16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举行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授奖仪式. 四,电影音响的发展 1926年8月6日,纽约曼哈顿歌剧院首次上映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拍摄配有音响效果的音乐片《唐璜》,标志着有声电影正式诞生.次年,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在纽约百老汇的华纳大戏院公映第一部对白配唱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1928年7月6日,纽约首映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摄制的第一部全部有声对白故事片《纽约之光》. 1953年,配合宽银幕电影的立体声音响系统开始在电影院投入使用. 1975年,杜比立体声系统问世,在世界各国的电影院音响系统逐渐占

技术对电影工业及电影的影响

科技对电影工业及电影的影响 电影人创造和利用最新科技的进程强烈的影响着电影工业及观影体验。多年以来,这导致了电影观念、技术及手法的演进,让电影人更精确和方便的将自己的想象投射到大银幕当中。科技的发展对电影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包括其制作过程、观影方式、发行方式,甚至电影的推广领域。 电影是最现代的艺术形式,同样也最依赖科学技术。这门在二十世纪占统治地位的艺术形式是十九世纪机械偏好、运动性追求、视错觉和公众娱乐的产物。电影的出现靠的是不断的寻找、发明、改进和大量失败的经验。 第一部“电影”的出现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让小的图画运动,并看起来栩栩如生。在更进步的科学发现如视觉暂留系统发现之前,初始时这就如同翻书页时会造成的木偶运动效果。1880年,埃米尔发明了一种机器,“真像机”,它能将运动的图画投射到屏幕上。必需要的第二个条件是摄影技术。在1889年,托马斯爱迪生和他的助手威廉迪克森发明了应用结合运动影像和照相术的“活动照相机”。但是,要看到影像,观看者必须通过小孔装置进行窥视。第三个条件是将运动的照片影像投射到墙上。爱迪生觉得这么做并不值得,因为他和很多其他人都认为电影只不过是一时流行的时尚,并且将会很快过时。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制造了结合这三个条件的实用性机械装置,他们将其称作“电影放映机”。直到1894年,“电影放映机”才在五分钱娱乐场(顾客需付五分镍币才可观看动画影像的地方)公开亮相。 在发明道路上,人们逐渐热心于更新这种机械装置。新的创意被带进照相术,即能够连续捕捉影像并利用连续的光影刺激让人们觉得看到的是平滑的影像。一张一张的照片被保存在赛璐珞条(电影胶片条)中。在早些时候,这种装备局限于技术的反复试验。但是,随着突破性的进展即拉塞姆环的出现,让穿孔而过的赛璐珞条不再强烈晃动,使得长篇影像完整播放和流畅的观看成为可能。那之后,除了卢米埃尔式的创造,无穷无尽的可能性的出现使得电影艺术很快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然而,太短的放映时间仍严重制约了电影的发展。当技术条件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其他问题又应运而生。当现实主义、艺术氛围、叙事层面的问题出现时,影像依靠钢琴家即兴演奏配音的局面暴露出极大的弊端。缺少色彩、只能显示黑白两色的问题最初被胶片夹着色技术解决了,直到冉冉升起的“特艺集团”公司创造出新的着色技术,让色彩看起来更加鲜艳。起初,颜色用来唤起情绪、感觉和想象,后来使用彩色胶片成为习惯。但是《辛德勒的名单》(史蒂夫斯皮尔伯,1993)和《疯狂店员》(凯文史密斯,1994)证明了电影凭借黑白两色也能够获得商业及口碑的成功。限于资金的匮乏或者技术进步,人们被迫想出其他招数。最简单的把戏,莫过于关闭摄影机但将其保持原位,演员离场,打开摄影机,从而制造出人物突然消失的效果。另一个技巧是摆放一张与周围环境匹配的油画在一张镜子旁边,让影棚看起来更加广阔。在系列纪录片《希区柯克的迷宫》(艾兰·贝尔,1981),这一点才让没注意到这点的观众恍然大悟。 动画电影彻底摆脱真人形式需要更多技术的引进。用照相机将简笔画拍照,

中外电影特技发展历程

中外电影特技发展历程 1. 特技、特效和视觉效果 电影特技指的是为了满足电影画面的特殊视觉效果所采用的特殊拍摄与制作技巧。在各种不同题材的影片摄制过程中,常常会由于成本、场地、时间和表演等限制因素,出现一些难度较大、费时过多、危险度高的摄制任务,甚至根据剧本要求和导演意图完成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对象和现象的摄取,经常需要采取超出一般的摄制技术的方法来完成电影画面效果,这些特殊摄制方法就称之为特技。使用特技产生的电影效果被称为视觉效果(Visual Effects)或特殊效果(Special Effects)。特技产生的电影视觉效果是动态画面和影像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它可以将枯燥的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理性的技术展现为感性的艺术,神奇的梦想入化为完美的真实。电影特效艺术家和技术人员创作了许多的视觉奇观,这些创作贯穿了整个动态影像的历史,永远是为故事情节、导演的创意和摄影师的美感需要而存在。 特效是特殊效果的简称,常常称为现场效果。换言之,特效往往是通过搭建场景来完成拍摄获得的画面效果。典型的特效有:弹道、爆炸、战场硝烟、雨景、烈火、翻车、吊钢丝飞人、整个场景的抖动、道具或车的颤抖、模拟飞机轮船的运动、人工效果的海洋、海浪和喷水等。在现代方法论的词汇中,特殊效果与视觉效果有时互为替代,往往很难区分,这种混同在数字技术时代尤为显著。例如早期对画面的数字除脏技术,可以给特效艺术家们更大的自由度,因此在空中吊飞等场景中,不妨使用更多的拉索,以大大增强拍摄安全性。 视觉效果是指电影生产过程中,在不便用实拍的情况下,有任何画面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制作、修改或增进所获得的画面效果。换而言之,视觉效果一般发生在影像素材被采集之后,其艺术效果是在后期完成的。视觉效果也可以在实拍过程中加入;并要使用一些合成技术,例如遮罩接景技术、前幕和后幕的投影、透视场景的定制模仿、由电脑生成的计算机图形图像的物体、角色、环境、场景;合成技术和非线性合成。最近的一些数字工具,使合成、数字场景、纯电脑角色等都成为可能,使电影无论在哪个层面的都能创造特效,他们是电影圈日常工作中普遍用到的一部分,也是电影人常用的工具。 电影特技种类繁多,大体上可分为美工特技(景片绘画、玻璃绘画、手工画面分解等)、摄影特技(中途停拍、变速拍摄、回放、逐格拍摄、多次曝光、镜头透视、摄影运动和角度控制、航拍等)、合成特技(光学合成特技:各种遮片的制作和使用、前景和背景的投影技术、胶片合成技术等;数字合成特技:背景色差抠像技术、多画面合成技术。)、模型和布景特技(前景模型、背景模型、可活动模型、替代物模型和布景)、三维动画特技(虚拟影像生成技术、三维扫描技术、运动捕捉技术和智能动画技术等)。 特技在电影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近五年电影票房排行榜前15部电影中,几乎所用影片的特技镜头都超过80%,其中包括使用数字特技的动画影片。从技术的角度上讲,所有数字动画都是在后期完成的,因此他们都属于特技制作的视觉效果。由此可见,特技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变化,特技变为电影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特技电影和动画影片共享数字技术。此外,类似的技术还运用到其他许多艺术创作形态中,比如电视、实景演出、游戏和互联网。

中国电影史简答题总结

中国电影史 第一章“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 1、投机性的电影生产对中国电影初期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答:中国最早的一些电影企业大部分都是为了商业投机的目的而兴办的,缺乏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创作上低级趣味,粗制滥造,脱离时代,脱离人民生活。 但也有一批有志之士对中国电影事业和艺术基础的奠定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如商务印书馆成立活动影片部,坚持严肃的制片方针,可以说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认认真真地把电影作为一种事业来办的开端。 还有一些人虽然开始也是以投机为目的涉足电影,但最终致力于电影事业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如“明星”电影公司等一些影片公司,形成了一批比较稳定的电影生产队伍,成为左右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这些电影公司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功罪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出现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有了这种事业的基础,中国电影才有可能在艺术上逐渐进步。 2、郑正秋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答: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他早年以“药风”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郑正秋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1923年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拍摄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形式上,《孤》没有像当时大多数中国电影那样盲目模仿西方电影,而是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剧学习了许多表现方法运用到影片拍摄之中。《孤》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使“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电影编导,郑正秋在艺术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其主要的功绩并不是把某种电影语言的具体表现手段介绍到中国来了,除了在电影事业的开拓方面的功绩之外,最主要在于他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的创 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如何看待田汉等人早期的电影主张? 答:在知识分子加入到电影行列之中,田汉早期的电影主张提得最明确,也最有代表性。田汉1926年组织了“南国电影社”,筹拍了《到民间去》和《断笛余音》两部带有明显民粹派色彩的影片。田汉把电影看作是

数字技术对电影的影响

10录音王太红 学号2010043125

数字技术对电影的影响 数字技术的注入下,传统的电影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技术角度讲,数字技术的出现使电影无胶片拍摄、发行和放映成为了可能,DV、高清摄影机、数字放映机的相继出现,在降低了电影拍摄成本的同时还提高了放映的质量。同时,数字技术不仅能把以前传统摄影的工作完成的更好,而且它还能够创造全新的拍摄方式;运动控制能够完成高精度、高反复率的画面拍摄;子弹时间让时间无限放大;虚拟摄影机可以使镜头在空间中随意移动。从艺术角度讲,计算机生成图像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颠覆了影像本体论,创造出了全新的虚拟美学;数字动画构建了完完全全的虚拟世界;3D技术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虚拟的真实”,从而得到了观众强烈的心理认同;IMAX高清技术通过巨大的屏幕冲击着观众的视觉极限;数字立体声充分拓展了电影的画内与画外空间,大大增强了影片的空间感和真实感。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数字技术不是万能的,决定影片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仍是“人”,只有好的故事、好的创意、好的拍摄方法相结合才能拍摄出好的电影。中国近几年数字电影发展迅猛,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要加大国内数字电影的技术研发、培养人才队伍并保护知识产权才能促进数字电影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如今,从拍摄到剪辑,从后期制作到发行上映,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电影领域的方方面面,而了解数字电影的演进历程,理清数字电影的发展脉络,掌握数字电影的相关知识,研究中国数字电影的发展现状则是本文力求达到的主要目的 数字中间片技术作为目前国际上逐步成熟的一种新的电影数字化后期制作工艺,得到国内外电影业界人士的密切关注。它在数字图像处理系统中完成全部影片的色彩校正、特技处理、声画合成、字幕混叠,最后输出各种不同的电影发行版本,用于不同的放映终端。这种技术将为电影制作提供更为丰富的创作手段,使电影的技术质量和艺术质量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将对传统胶片电影的后期制作工艺产生革命性的改变,是电影数字化发展的必然方向. 电影从诞生之初就是用摄影机记录下客观现实的原貌,是对现实的忠实记录,真实性是电影艺术追求的宗旨数字技术介入电影制作领域后所引发的一系列的变革都是源于数字技术改变了电影影像的成像方式,电影影像不仅是由摄影机摄录真实的影像,也可以是由计算机程序直接制作出虚拟现实的影像这些虚拟影像不是现实世界的真实记录,影像与现实之间不再存在原先认为的绝对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引发了对于电影影像真实性的思索本文主要从理论与表象上就数字技术对电影影像真实性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与讨论了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优势及其发展与应用同时,基于相关的电影与美学影视理论及方法,分析和比较了传统影像与数字影像的影像真实的特征,探讨和总结了数字技术介入电影制作后对电影影像真实性所产生的正面和积极的影响,并就数字影像真实对传统电影美学、观众接受心理和电影创作观念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在此基础上,就正确看待和利用数字技术对电影影像真实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与研究电影从诞生以来,一直以真实性作为其追求的宗旨,许多电影、美学理论也都以真实性为中心数字技术的介入强化了电影表现真实影像的能力与空间,以生活真实、艺术真实、感觉真实来生成数字影像的创造性真实如果我们把传统的电影真实美学称之为“现实美学”的话,那么,数字时代的电影真实美学则可以相应地称之为“虚拟美学”但是,这种创造性和虚拟性也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如对于视觉影像的过分依赖,对于技术的滥用等,忽略了电影的艺术美感,弱化了电影的人文内涵因此,本文提出要辩证地看待数字技术对电影影像真实性带来的影响数字技术只是制作电影影像真实必要又丰富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把数字技术与电影主题有机融合,让数字技术为电影影像服务,才是数字技术影响电影影像真实性的真正内涵对于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而言,关键在于必须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为电影艺术服务,表现力必须服从于艺术的创造力

世界电影发展史概述

公文写作小试牛刀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 * * 1.被誉为“电影蒙太奇之父”是___________。 A.格里菲斯 B.卢米埃尔兄弟 C.鲍特 D.爱森斯坦 2.________首先把他喜爱的狄更斯小说的叙事手法拿进电影,创造出后来被称为“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平行剪辑手法。 A.布努埃尔 B.鲍特C.奥逊??威尔斯 D.格里菲斯 3.被誉为电影界莎士比亚的导演是________。 A.岩井俊二 B.小津安二郎 C.黑泽明 D.北野武 4.下列电影中属于法国“新浪潮”代表作品的是__________。 A.广岛之恋 B.西西里的美丽传说C.魔戒 D.悲梦 5.“数字癖”是下列哪个导演惯用的技法___________。 A.王家卫 B.许鞍华C.蔡明亮 D.陈可辛一、世界电影的草创时期(1895~1918)(一)法国电影(卢米埃尔兄弟、梅里埃)1.卢米埃尔兄弟(世界电影之父) 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第一次售票供应电影,其中包括《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火车进站》、《婴儿午餐》早期短片。 2.“电影特技之父”乔治??梅里爱(法)为电影开辟新天地乔治??梅里爱重要的贡献有以下几点:1.创造第一座电影摄影棚;2.

开创了“停机再拍”的摄影手法;3.发明了许多特技,如淡出、淡入、叠印、多次曝光等。代表作品:《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他被公认为“剧情片”的奠基人和电影特技的先驱。 1895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法国一直作为世界电影的生产和输出国,其中“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产销量最高。鉴于以上原因,法国被誉为“世界电影的故乡”。(二)美国电影(爱迪生、鲍特、格里菲斯、好莱坞电影) 1.爱迪生开创美国电影之先河1896年4月,爱迪生在纽约进行全美电影首次商业公映,这标志者美国电影的开端。 2.埃德温??S??鲍特开创电影剪辑之先河鲍特的电影《火车大劫案》揭示了电影剪辑的叙事潜能,被称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故事片,创作的美国西部片的最初风格。 3.电影艺术诞生的诞生与“现代电影之父”大卫??格里菲斯格里菲斯执导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被作为电影艺术诞生的标志,最早提出“蒙太奇理论”,尤其是他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节奏性剪辑成为一种独特的叙事形式。 4.在1910年前后,作为美国电影产业中心的“好莱坞”,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崛起,并从一战期间,称霸世界影坛。二、世界电影的第一次创新浪潮(1919~1930)(一)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立(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形成对世界电影具有深远的意义,核心代表人物是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爱森斯坦:“表现性蒙太奇”,重在表意。《战舰波将金号》/1925年。普多夫金:“叙事蒙太奇”,传统意义上的“剪辑”。《母亲》/1926年。(二)“意

数字技术对电影发展的影响

纵观电影电视的发展进程,制作技术一直起着先导作用。电影电视的艺术特点很大程度上是由拍摄、制作和播放条件所决定的。因此,当微电子进入我们生活的时候,数字技术不仅彻底革新原有的电影电视以及胶片、磁带、光盘等之间的信息采集、处理、传递和显示的作业力一式,也改变着影视艺术作品的表现形态。如今,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和智能革命,使影视艺术处于前听未有的大变革中,影视艺术正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大师乔治.卢卡斯拍摄的影片〈〈星球大战》,标志着世界电影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尽管在这以前也出现过其他一些利用数字技术制作的电影)。数字技术的出现和在电影制作中地运用,绝对不是偶然的,它既是电影技术革命发展的趋势,也是全世界后工业革命条件下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观念思维变化结果,更是现代计算机工业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理论发展的必然。 一、新材料、新技术”的数字技术为电影创造了奇迹 数字技术,在创造影视艺术中的现实世界时,又在创造异乎寻常的梦幻世界”及超人”故事。一些高难度、大投人的科幻片、灾难片、动作片广泛地使用了数字技术,魔变出了虚拟现实”和朱来世界”、 斯皮尔伯格影片〈〈印第安那的琼斯和魔殿》,有一千六百多个特技镜头是在二维的平面模型上用数字影像合成技术来形成三维空间的,其中有琼斯一落千丈,跃进激流,琼斯掉进陷阱,摸到怪石嶙峋、熔浆迸射的魔殿祭台一真是 险象环生,悬念迭出,令人毛骨谏然、胆战心惊。观众在随其经历一场噩梦而又化险为夷的同时,得到了最大视觉享受。 〈〈侏罗纪公园》是斯皮尔伯格将距今一亿四千万年前的恐龙世界重现于现代社会中的银幕上,一度还创下全球票房之最,被誉为遗传工程的神话,史前 生物的奇迹”。影片中有六种不同类型的恐龙,最大的身高20英尺,骨骼是用玻 璃纤维制作的,身体是由3000磅漆土塑成,由计算机来控制它们的活动。在制片 时电脑影像合成技术,使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恐龙在银幕上具有了千姿百态、出 神人画的表演。它的放映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恐龙热。在该片中斯皮尔伯格把传 统的特技手法和神奇的电脑影像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像变戏法式的呼唤出一亿四 千万年前的恐龙,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世纪神话。〈〈侏罗纪公园》的成功使他 赢得了当代最伟大的童话大师”的殊荣。正是由于数字技术所引起的信息革命和

科技技术计算机对动画的影响

就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样,技术的发展给各项艺术创作和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科学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深深地影响了各类艺术的发展前景。动画艺术在科技尤其是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下,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势头,自从数字技术被广泛研究及应用以来,动画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计算机图形学及其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动画也将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这些年来, 计算机技术与动画片制作的联汹极大地改变了动画片制作的现状, 为动画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无纸动画片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动画片的制作模式 计算机动画可分为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计算机动画是从计算机动态图形显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融合了传统动画的精华。计算机动画的真正突破在于三维动画的出现。1995年, 由迪斯尼公司与皮萨动画制作公司联合推出的全三维动画片《玩具总动员》在美国上映时, 曾经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中国的影迷们也有幸在第二年欣赏到了该片的华语版。这是一部纯粹依靠计算机技术制作出的全一维动画片, 它的出现在世界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玩具总动员》的出现, 开创了无纸动画片的时代, 它彻底改变了传统动画片的制作模式, 完全取消了依靠人工用笔和纸一幅一幅绘制人物动作的方法, 无疑是动画片制作工艺上的 一次大革命。 二维动画制作系统已成为大型系列动画片制作不可或缺的工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观众对动画片的要求从数量上到质量上都越来越高。由于电视的普及和发展,电视卡通片迅速地发展起来, 需求量大幅增加。因此,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 以便快速、高效地制作电视动画片就成了各国动画界追求的目标。 一部卡通片的制作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的设计阶段、中期的制作阶段和后期的完成阶段。目前, 计算机技术在卡通片制作领域的应用主要是中后期, 从手绘动画铅笔稿包括背景完成后, 其余工作全部由电 脑来辅助完成。包括扫描输人、电脑上色、与背景合成、添加特技效果、编辑到成品输出。与传统制作方法相比, 可省去手工描线、上色、拍摄、洗印等等工作, 使二维动画片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 画面质量更加完美, 制作效率成倍增长。目前,二维卡通制作系统已成为大型系列卡通片制作不可或缺的工具。 采用二维卡通制作系统辅助完成的电视动画片, 在艺术上可以确保达到传统工艺制作的动画片的效果在质量上, 尤其是在色彩的稳定性和画面的清晰度以及特技效果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拍摄的水平。更重要的是, 采用计算机辅助生产, 可以大大提高动画片的制作效率。例如,的自动上色功能使用户可以享受到自动上色的高效率, 用户只需要选中预上色区域, 选择颜色, 点击该区域, 系统会自动将所有原画的同一部位着上颜色, 而不必用户一张张去上色。其实, 系统工作的原理很简单 不同原画的同一上色区域虽然有位置的变化, 但是它们之间总会有位置重合的区域, 而系统正是通过这一 区域来判定下一张原画的预上色区域在哪里的目前, 世界上绝大多数动画公司均采用二维卡通制作系统制作二维动画片。我国动画制作界在年便开始采用二维卡通制作系统来辅助生产大型系列电视动画片。例如, 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系列动画片《西游记》以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集动画系列片《封神榜传奇》等等, 在画面质量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制作效率上远远高于传统动画片的制作方式, 充分显示出二维 卡通制作系统辅助生产动画片的巨大威力。 二维动画与三维的结合具有独特的魅力 许多动画大片均采取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相结合的方式, 在原有传统手工绘画的基础上, 采取部分使用三 维电脑动画制作工艺, 充分发挥两者的长处, 将二维卡通形象与三维的真实感觉和场景相结合, 使整个影 片具有最佳的艺术效果。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的大型影院动画片《宝莲灯》, 总共有分多钟的三维动画镜头。其中开始三分半钟的片头, 描写二郎神与三圣母之间矛盾斗争的一段戏, 由于三维电脑动画与二维人物的完美结合, 更显 示出天宫宏伟广阔的气势, 将人物置身于这样一个三维立体空间的环境里, 营造出空灵而神奇的艺术氛围。众多的动画大片表明, 将三维电脑动画融人传统的二维卡通片中, 可以增强传统手绘动画片的表现力、扩展人们的创作空间。因此, 计算机技术给了艺术家自由创造的工具, 使他们能够创作出传统的卡通技法所无法想象的特殊效果。三维电脑动画与二维卡通形象的完美结合是今后动画大片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