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不同翻译研究领域的_忠实性原则_
商务英语翻译的“忠实”原则探讨

关 键 词 : 务 英 语 翻 译 ; 实 ; 境 商 忠 语
中图分类号 : G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 0 0 0— 2 70 1 7 —1 8 2 1) 60 3 —2 是 商 务 知 识 和英 语 的综 合 , 然 具 有 一 定 的 独 特 性 , 它 完 虽 但 全 具 有 普 通 英 语 的 语 言 学 特 征 。 所 以 , 通 英 语 翻 译 中 的 普 “ 实 ” 则 也 同样 适 用 于 商 务 英 语 的 翻 译 。本 文 将 重 点 讨 忠 原 论 如 何 在 商 务 英 语 的 翻 译 过 程 中最 大 程 度 地 忠 实 于 原 文 。 首 先 , 者 要 具 备 相 关 的 专 业 知 识 , 别 是 要 了 解 专 业 译 特 词汇 、 略语 等 。 缩 般 来 说 , 译 的 过 程 包 括 理 解 、 达 和 审 核 , 就 三 翻 表 而 者 的 关 系 来 看 , 解 是 表 达 的 前 提 , 有 正 确 的 理 解 就 谈 不 理 没
实 于 原 文 的 内 容 , 就 意 味 着 译 者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要 真 实 地 这
了解 这 些 常 用 的 专 业 词 汇 。例 如 :ce t 承 兑 ) aeae 海 acp( 、vrg ( 再 现 原 文 的 内 容 , 能 有 任 何 的 歪 曲 、 漏 或 随 意 删 改 。 其 损 费 用 ) ce i 贷 款 ) dso n ( 现 ) dat 汇 票 ) fre 不 遗 、 rdt ( 、i ut贴 c 、 rf( 、oc 次 , 实 还 要 忠 实 于 原 作 的 风 格 , 者 不 能 以 自 己 的 风 格 代 Ma u r 不 可 抗 力 ) l e Ace tn e 逾 期 接 受 ) l tro 忠 译 j e( e 、a cp a c ( t 、e e f t 替 原作的风格 。 cei( 用 证 ) p ri hp n ( 批 装 运 ) p l y 保 险 rdt信 、 at lsimet 分 a 、 oi ( c
翻译忠实观的演变

翻译实践表明,译文要在思想、内容、风格等方 面都忠实于原文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
①首先,不同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具有差异性,正 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②其次,低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③再次,忽略了翻译是一种复杂伦理活动。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好的翻译不 是“求同”而是“存异”。他认为“翻译是译者在理解 的前提下,用目的语的能指链来替代原语文本中的所指 链的过程"。这种翻译伦理观保留了异语文化的差异性, 破坏了译语文化的规范,运用抵抗(resistancy)的翻 译策略扼制了主流文化的民族中心主义。王大智则提出 翻译伦理就是要尊重原文中的语言文化的差异性,通过 传介他者来丰富自身。“异质”“差异”“他者”等诸 如此类的字眼已成为翻译伦理关注的焦点。
解构主义促进了个人意识的发挥,丰富了文本意 义的内涵。
传统忠实观有其弊端,比如不能解释翻译中的 误译现象。作为翻译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忠实观不 应被忽视,而是需要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定义。
2、翻译伦理对传统翻译忠实观的完善
(※翻译伦理:法国翻译理论家Berman在1981年首次提出“翻译伦 理”的概念,对翻译的忠实观重新进行了理论审视他认为“翻译的 本质就是开放、对话、杂交、繁育、非中心化,它使不同的语言文 化之间发生交往关系”。主张保留差异,提倡尽量异化翻译。)
1951年,董秋斯发表“论翻译理论的建设”一文, 被认为开启了中国翻译理论新领域。他还把中国翻译 理论的标准总结为“案本——求信——神似——化 境”,这种传统翻译的核心就是强调对原文的忠实。
(1)案本
罗新璋在《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一文中把中 国翻译理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汉唐时期、
“五四”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唐时期最为著
商务英语的翻译特点与原则

用专业的术语才能做出准确地表达, 符合这个学科的要求, 从而使得
双方在贸易活动中都能了解对方的想法。
此外,商务英语翻译
涉及的都是经贸、 法律等领域, 每个领域都是有其固定的表达和习惯
术语,这就更加需要注意专业术语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就不
能按照普通英语的翻译译为提供,而应该翻译成报盘。
术语选
择的准确可以确保文章的整体性。
当然商务英语翻译要
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但是商务英语本身也有其特点。
1 商务
英语翻译特点 1.1 词汇特点商务英语翻译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三
方面。
首先,用词具有规范性。
商务英语中的贸易活动在
商务活动中,对外贸易涉及的领域宽泛,交易双方在签订合同、订单
等过程中, 肯定会牵扯到专业内容, 这都需要用商务贸易中的专业术
[] ;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08 年 07 期
将所辖区 域划分 成 ABC 三类 市场, 可概括 为 区别主 次,分 类管理 。它将
管理对 象分为
、 、 三 类,其 关键在
具运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商务英语适应着职场的生活,内
容涉及到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
作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商务交
流纽带和商贸英语翻译,近年来需求与要求的矛盾也日益增加。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和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 商务英汉互译的任务日益
繁多,如果不掌握商务英语翻译的技巧恐怕很难迎接这个挑战, 因此
对于商务英语的翻译来说就更加的重要。
例如,
把这句话译成贵方漠视本公司的要求, 如果用这种语气, 对方看到译
文会非常失望,最终不可能达成合作。
但是要译成请贵方注意
本公司的要求, 这样的语气更加有利于维护双方的关系, 使得合作的
外语文学翻译如何兼顾忠实性和可读性

外语文学翻译如何兼顾忠实性和可读性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外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变得日益重要。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交流。
而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兼顾忠实性和可读性,是译者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忠实性,顾名思义,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风格和意图。
这要求译者准确理解原文的词汇、语法结构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例如,一些特定的文化元素、历史背景和社会习俗,如果在翻译中被曲解或忽略,就会导致对原文的误解。
然而,仅仅追求忠实性是不够的。
如果译文过于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可能会变得晦涩难懂,失去了可读性。
可读性意味着译文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语言流畅自然,能够让读者轻松理解和接受。
要实现忠实性和可读性的兼顾,译者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
这包括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熟练掌握。
对于源语言,译者要能够准确理解其中的细微差别和文化内涵;对于目标语言,译者要能够运用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将原文的意思清晰地传达出来。
例如,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遇到一些复杂的长句,如果直接按照原文的语序和结构进行翻译,可能会让中文读者感到困惑。
此时,译者就需要对句子结构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同时又不改变原文的意思。
文化背景的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考虑这些文化差异,就可能导致译文的不准确或者不恰当。
比如,某些宗教、神话、典故等元素,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象征。
译者需要深入研究这些文化背景,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此外,译者还需要注重译文的风格。
原文可能具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如幽默、讽刺、庄重等。
译者要尽力在译文中保留这种风格,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魅力。
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因过度追求风格的一致而牺牲了可读性。
在实际翻译中,译者常常会面临一些两难的选择。
比如,在处理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时,是采用直译加注的方式,还是寻找一个在目标语言中相对应的词汇进行意译。
《2024年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范文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语言翻译的领域中,隐喻翻译是一个极其重要且复杂的课题。
隐喻作为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情感和语义信息。
汉英翻译中的隐喻转换,不仅要求译者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有深入理解,还要求其掌握一定的翻译原则和策略。
本文旨在研究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探讨其翻译方法和策略,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隐喻的汉英翻译原则1. 忠实性原则忠实性原则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隐喻翻译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汉英翻译中,译者应准确传达原文的寓意和情感色彩,保持原文与译文在语义上的连贯性。
同时,要尊重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避免出现文化误解或语言歧义。
2. 自然性原则隐喻翻译应遵循自然性原则,即在保证忠实性的前提下,使译文表达自然流畅,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在汉英翻译中,要注意避免直译导致的生硬和晦涩,尽量使译文贴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
3. 创新性原则隐喻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对原文的再创造。
因此,在遵循忠实性和自然性原则的基础上,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创新性的思维和方法,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汉英隐喻翻译的方法与策略1. 直译法对于一些形象相似、寓意明确的隐喻,可以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可以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使译文更具文化内涵。
但直译法需要谨慎使用,以免出现歧义或文化误解。
2. 意译法对于一些形象差异较大、寓意不明确的隐喻,可以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
意译法注重传达原文的寓意和情感色彩,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在运用意译法时,要注意保持译文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3. 释义法释义法是一种常用的隐喻翻译方法,即对隐喻进行解释或说明,使其意义更加明确。
在汉英翻译中,当隐喻的含义难以通过直译或意译来表达清楚时,可以采用释义法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使译文更易于理解。
四、案例分析以“人生如戏”为例,这句话在汉语中常被用来形容人生的复杂多变和不可预测性。
功能翻译理论

摘要: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一出现就在翻译界引起巨大反响,使人们不再在等值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直译与意译的无休止的争辩,把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从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出发,强调某一具体翻译目的要求相应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开启了多元化的翻译标准,具有更大的理论包容性。
它赋予翻译研究全新的视角,对翻译界的影响是全局性的、突破性的,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文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进行综述,以便我们进一步了解翻译行为的本质,促使翻译实践的衡量标准多元化,从而提高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
关键词: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忠实性法则;忠诚原则Abstract: Emerging in 1970s’, the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has made a breakthrough in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of the equivalence of linguistic forms and defined translation as a deliberate behavior. As a great breakthrough and supplement to the tradi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it has offered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theor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ist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and relative theories so that the nature of translating activity can be largely understood, the standard with which a translation is evaluated bettered, and hence translation improved in its quality.Key words: the German functionalist;approach to translation;the Skopos rule;the coherence rule the fidelity rule1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背景1.1 功能翻译理论的提出和形成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应用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应用摘要: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德国,自诞生以来发展迅速,给翻译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视角,它改变了过去的功能主义对等理论主导翻译实践的状况,开启了将翻译目的作为翻译过程主导原则的新时代。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是翻译的目的论:即翻译是有一定目的性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行为。
翻译的目的论包括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三个原则,其对各个领域的翻译实践都产生很大影响。
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目的性原则;忠实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一、引言在这个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社会,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的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
那么,翻译是什么呢?——美国语言学会主席尤金·奈达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难免遇到“如何翻译”的现实问题。
翻译实践的过程和译文证明,仅依靠单一的翻译标准和方法很难完全解决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那么就需要翻译理论作为支撑来进行翻译。
因此本文主要介绍翻译过程应用到的翻译理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并选择了日本文学作品《在城崎》作为翻译的文本,来解读翻译的目的论的三个原则。
二、翻译目的论(一)翻译目的论的产生翻译目的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学者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她在1971年发表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度》中第一次提出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提出不同文本的翻译原则和评价标准,为翻译目的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度研究,为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斯从新的视角对该理论进行阐释,他认为翻译同其他人类活动一样,翻译也具有目的性。
他还指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看做是一种行为。
而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或目的。
”(二)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内容翻译目的论是费米尔在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提出的。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文学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涉及到语言层面的转换,更需要在审美层面上实现原文的艺术再现。
翻译美学,作为研究翻译审美问题的新兴学科,为文学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本文旨在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以期深化对文学翻译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提高翻译质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将对翻译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阐述,明确其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随后,结合具体的文学翻译实践案例,详细分析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忠实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忠实性原则要求翻译在传递原文意义的保持原文的美学特质和风格;创造性原则强调翻译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艺术再创造;可接受性原则则关注译文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背景,力求使译文易于理解和接受。
通过对这三个原则的深入探讨,本文旨在揭示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内在规律和机制,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翻译工作者对翻译美学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翻译美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语言学、美学、文艺学等多个学科。
在语言学方面,翻译美学强调语言的美感和表达力,关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中美的传递和再现。
美学和文艺学则为翻译美学提供了审美判断和评价的标准,帮助我们理解文学翻译中如何保持原作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
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还包括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结合。
翻译理论为翻译美学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帮助我们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规律。
而翻译实践则是翻译美学的实证基础,通过具体的翻译案例,我们可以分析和总结出翻译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效果。
在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中,审美再现是核心问题之一。
审美再现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获得与阅读原作相似的审美体验。
戏剧翻译中三个重要原则
戏剧的翻译原则。
一,忠实性原则。
所谓忠实是指译文不但能准确再现原作的意思。
还能再现原文的风格。
例如、黄胖子、哥儿们、都瞧我啦。
我请安了、都是自己弟兄,别伤了和气呀、、老舍《茶馆》
2.可表演性原则。
以表演为目的的戏剧翻译,译者要考虑演出时的直接语境和时间、空间
的限制。
也要考虑译入语观众的理解能力、文化接受力。
3.三。
审美性原则。
戏剧语言在
听觉_上要诉诸于美感、起伏变化、抑扬顿挫、才符合视听艺术的特点。
例如,大傻杨、打竹板二。
一来来到大茶馆儿大茶馆、老裕泰。
生意兴隆真不赖。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摘要:翻译目论()翻译目论产生翻译目论创始人是德国学者卡塔琳娜·赖斯(Kr R)她97年发表《翻译批评可能性与限》次提出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Rl)、连贯性原则(r Rl)和忠实性原则(l Rl),目性原则是核心原则指翻译目定了翻译行整程翻译目也就是翻译要包括译接收者使用目、、地、情形、交际媒介及译应有功能等摘要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诞生以发展迅速给翻译研究领域开辟了新视角它改变了功能主义对等理论主导翻译实践状况开启了将翻译目作翻译程主导原则新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核心理论是翻译目论即翻译是有定目性跨化人类交际行翻译目论包括目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三原则其对各领域翻译实践都产生很影响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目论;目性原则;忠实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引言这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当今社会翻译作项跨化活动变得越越频繁那么翻译是什么呢?——美国语言学会主席尤金·奈达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体(风格)译语用贴切而又然对等语再现原信息”翻译程译者难免遇到“如何翻译”现实问题翻译实践程和译证明仅依靠单翻译标准和方法很难完全翻译程所遇到问题那么就要翻译理论作支撑进行翻译因主要介绍翻译程应用到翻译理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目论并选择了日学作品《城崎》作翻译翻译目论三原则二、翻译目论()翻译目论产生翻译目论创始人是德国学者卡塔琳娜·赖斯(Kr R)她97年发表《翻译批评可能性与限》次提出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提出不翻译原则和评价标准翻译目论产生奠定了基础赖斯学生汉斯·弗米尔对该理论进行了深研究其发展做出了巨贡献汉斯从新视角对该理论进行阐释他认翻译其他人类活动样翻译也具有目性他还指出“任何形式翻译行包括翻译身都可以看做是种行而任何行都有目标或目”(二)翻译目论基容翻译目论是费米尔978年发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提出他强调翻译目论包括三原则即目性原则(k Rl)、连贯性原则(r Rl)和忠实性原则(l Rl)目性原则是核心原则指翻译目定了翻译行整程翻译目也就是翻译要包括译接收者使用目、、地、情形、交际媒介及译应有功能等()连贯性原则是指语连贯连贯性指导下助譯者选择翻译策略实现译连贯译目语化有实际义译接受者必须能懂译忠实性原则是指翻译目和译者对原理定了译和原相似译和原要有语际连贯原则忠实程和形式是由译者对原理所定也取翻译目可以随目不而变化上述三原则关系是忠实原则从连贯原则而这二者又从目原则三、翻译目论视角下两译对比分析()从目性原则角翻译目论“目性原则”处首要地位目包括译者基目和译交际目但是通常情况下要比较分析两译不处首先就要分析译交际目其次应该关两位译者立足原节选《城崎》要译者将日原著译显而易见译受众是使用汉语人群因可以推测该译交际目是学作品传播般说这类学作品翻译通常要合目语语言习惯做到简单明了例鼠はどうかして助かろうとしている顔の表情は人間にわからなかったが動作の表情に、それが生懸命である事がよくわかった译老鼠想方设法想寻助虽然人们无法懂它脸上表情但从它动作神情可以清楚地知道它拼尽全力(高嘉临译)译B老鼠想方设法逃命人们虽然看不懂它脸上表情不从它动作可以明确无误地看出它已竭尽全力(王志镐译())从两版译可以看到译和译翻译句话给出了不译因两人立足即译者基目不造成了结差异性明显译翻译没有做到把原还原根据语境翻译而且也不理“助かる”词根据面所理思直接进行翻译;而译B比较重语境和故事发展脉络更表达了原思例「フェータルなものか、どうか?医者は何といっていた?」こう側にいた友に訊いた「フェータルな傷じゃないそうだ」こう言われたこう言われると分は然し急に元気づいた译“是致命还是不致命?医生怎么说?”我问身边朋友“据说不是致命伤”他这样说他这么说我马上精神振作起(高嘉临译)译“严重么?医生怎么说?”我问身边朋友“听说不是严重伤”听他这么说我突然精神起心出兴奋而变得非常快活(王志镐译)从目性原则角出发译首要目是便交际既然翻译是交际行那么就应该考虑译者感受译和译两种译法所传递信息都是样但者反应却有所不译语言偏向直译;而译语言表述上虽然不够生动但翻译选择通俗易懂语言并没有拘泥语言形式着重原思传达合表达规和习惯便理因而翻译出译对者更具吸引力因我认虽然交际翻译法对语言进行了优化了更加清楚传递信息选择了译因对日说进行翻译有些译让者无法理或是不便接受这就可以选择交际翻译方法使用易者接受语言替换原语句(二)从连贯性原则角连贯性原则要译必须做到语连贯让受众群体能理译并且合者语言习惯、化背景和价值取向实现交际情境所连贯例3分はいもりを驚かして水へ入れようと思った不器用に体を振りながら歩く形が思われた分はしゃがんだまま、わきのまりほどの石を取り上げ、それを投げてやった译我想吓唬下蝾螈让它钻到水里想象着它那摇摆着笨重身体走着情景我蹲了下身边拾起块皮球石头掷了(王志镐译)译我想吓吓蝾螈让它回到水里我觉得我己行走身体很笨拙是就蹲那捡起身旁球般石头朝它扔了(高嘉临译)对比原和两版译不难发现两译对“不器用に体を振りながら歩く形が思われた”这句话理不译“我想吓唬下蝾螈让它钻到水里想象着它那摇摆着笨重身体走着情景”句紧密连接上下做到了语连贯遵循了译连贯性原则;而译则认这句话主语都是人称——我因导致上下句子衔接不上從而使整句话思发生了改变这会给者造成疑惑也不知所言因翻译作品要连接上下做到语际连贯(三)从忠实性原则角忠实性原则要译应忠实原语际连贯致译忠实程和形式取译目和译者对原理能力这就要译者翻译既要限忠实原表达出作者原又要合目语使用者习惯行便者例あひるはとんきょうな顔をして首を延ばしたまま、鳴きながら、せわしく足を動かして上流のほうへ泳いで行った译G鸭子反常态伸长脖子鸣叫着慌忙挪动脚掌向上游游走了(高嘉临译)译鸭子们突然发了疯似伸长脖子边狂叫边急忙摆动双腿向上游方向游(王志镐译)译G选择译虽然表达思和译相似但欠缺了对鸭子惊慌失措样子表达译力目语与语言词对应整体上保持致语言简洁凝练起顺畅易懂比较合目语情况也比较合正常逻辑思维和语言习惯很诠释了原想表达思反而做到了忠实原做到了遵循译忠实性原则因翻译作品虽不能拘泥原词句译应该容、形式、风格、思想上尽可能与原作保持致做到尽力保持其“忠实性”四、结语通以上几翻译对比实例分析了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翻译目论及其三原则即目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将日语学翻译成首先应忠实原作品思想翻译就是要充分掌握作者想要传达容将原作品心思想限地再现次翻译实践以目论指导针对学翻译程遇到难进行探讨寻方案功能主义翻译目论是种非常有价值理论目论指导下翻译也更者所接受目论三原则译者提供了广阔视野有助译者翻译能力提高目前功能主义翻译目论已应用各领域并且发挥了巨作用特别是传播和交流化方面有很贡献释黄辉辉杜敬目论视角下学翻译策略研究——以《人猿泰山》例[]南昌教育学院学报09()89其所译《城崎》译被收录到《日语综合教程》七册七课参考献[]卞建华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论研究[]国科学社会出版社008[]何永娇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学作品应用[]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06[3]陈静浅析翻译目论三原则及其翻译实践应用[]海外英语06[]黄辉辉杜敬目论视角下学翻译策略研究———以《人猿泰山》例[]南昌教育学院学报09[5]李杰翻译目论视角下《日人无思想》汉译实践报告[]烟台学07 相关热词目论翻译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引言正如黄忠廉(2002:237)所言:“翻译标准是翻译所依据的原则,翻译原则是翻译应遵循的法则,翻译法则是翻译的内在规律,是翻译活动的内在本质联系,而定义是对翻译的本质特征确切而简要的说明”,所谓的“翻译原则”与通常所谈到的“翻译标准”实际是一回事。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自2000年至今10年间所收录涉及“翻译标准”关键词的论文就多达2100多篇,可见“翻译原则”并不是什么新话题。
然而,要弄清“翻译原则”,首先要弄清“翻译”的定义,是从现象上界定“翻译是某某活动”,还是可以从本质上界定“翻译系统从整体意义上是一个类似人类社会的‘有机体’”;其二,弄清“翻译”的定义之后,选择何种视角来解读“翻译原则”,因为依据不同视角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可能大相径庭。
2.关于“翻译原则”讨论的简要回顾对“翻译”的界定是解读“翻译原则”或称“翻译标准”的前提。
周朝伟(2010(3):16-17)曾讨论过关于“翻译”的9种常见定义———⑴翻译是语言活动;⑵翻译是语言活动,也是文化活动;⑶翻译不是科学,翻译学才是科学;⑷翻译是科学;⑸翻译是技术;⑹翻译是艺术再创造活动;⑺翻译是包括语言符号在内的符号活动,是信息传递过程;⑻理解也是翻译;,⑼翻译是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统一。
同时,周朝伟依据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提出:可以将整体意义上的“翻译”看作一个类似人类社会的“有机体”。
这样一来就化解了关于“翻译”的“科学/艺术/技术”之争,因为:一个“有机体”的思想体系等当然具有科学性,其整体或某种意义上的局部表现形式当然可以具有艺术性,其活动过程中当然也具有技术性的成分。
可见,将“翻译”界定为“……活动”是从现象角度对“翻译”所下定义,因为现象是可以感知的;而将“翻译”界定为“有机体”,“翻译”的“本质”就是这个“有机体”的全部“历史”———是从本质上对“翻译”所下定义,因为“本质”是只有在思维之中才能把握的东西。
周朝伟还依据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思想提出翻译系统的五大主体———作者主体、译者主体、读者主体、权力主体和不以“人”的形式出现的“信息功能主体”(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翻译主体”之争,为认识翻译系统之中各主体之间的对话关系设好了铺垫。
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几乎人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严复的“信、达、雅”、张今的“真、善、美”、刘重德的“信、达、切”和许多翻译教科书中所提到的“忠实、通顺(和‘美’)”。
其中刘重德先生提出的“信、达、切”中的“切”实际上可以看作对严复“信、达、雅”中的“雅”所赋予的新意,张今先生的“真、善、美”也可以看作是对严复“信、达、雅”标准的新解释。
中国翻解读不同翻译研究领域的“忠实性原则”周朝伟1,孙迎春2(1.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安710063;2.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翻译研究所,威海264209)摘要:根据是否坚持“人类中心论”、是否承认“理解也是一种翻译”、是否承认“以非‘人’形式存在的‘文本’也是‘翻译主体’”等三个基本维度,可以划分出四种不同的翻译研究领域———最狭义的翻译研究、拓展的翻译研究、广义的翻译研究以及最广义的翻译研究。
关于“翻译标准”的争论集中体现在翻译的“忠实性原则”上,然而在不同的翻译研究领域该原则的内涵却几乎大相径庭。
关键词:翻译标准;忠实性原则;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823(2012)01-0050-04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10WD77)。
作者简介:周朝伟(1969-),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西方文化比较;孙迎春(1949-),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翻译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翻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译学词典。
·50·译史上还有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慧远的“厥中论”、玄奘的“五不翻”、陈西滢的“三似说”、傅雷的“传神说”、钱钟书的“化境说”、金隄的“等效论”、辜正坤的“多元标准互补论”等。
西方翻译史上有多雷的“翻译五原则”、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纽马克的“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和关联翻译”、奈达的“等同的读者反应、翻译即交际”、埃文-佐哈尔和图里的“多元体系”学说等等。
考察东西方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似乎都没有超出“忠实、通顺、美”所涵盖的范围,各种讨论只不过是对于此三原则所涉及的具体内容、针对的具体对象以及适用程度等方面问题的阐述或争论而已。
究其原因,因为翻译的重要目的是要交流信息,所以必然要“忠实”(或称“求真”、“求信”),只不过涉及“忠实”谁、“忠实”什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忠实”而已;同时,要达到“交流”的目的,必须使交流渠道畅通,否则交流受阻就达不到“忠实”的目的,这就需要“通顺”(或称“达”或“善”),这本身就意味着各方在一定程度上要进行妥协来寻求一种可以共同接受的“方式”;其三,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这就意味着在所有可能的“方式”中总有那么一种或几种是最好的,这种或这些“最好”的方式就是“美”(或称“雅”)。
周朝伟(2010(1):194;2010(2):175)分别依据《易经》思想中的“五行”理论和“阴阳”范畴提出了关于此翻译三原则的“三色藤”比喻,讨论了“信、达、雅”(‘真、善、美’、‘忠实、通顺(和美)’)三条翻译原则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此翻译三原则之中,争议最大的是“忠实性原则”。
“忠实”到底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如果是绝对的,显然,无论要“忠实”于谁,“绝对忠实”都是无法达到的,因为“翻译”中至少必然会出现的语言形式方面的改变就称不上“绝对忠实”;同时,翻译活动也就根本无法进行,诸如古文今译(语体色彩改变之后了还能称得上“绝对忠实”吗?不改变语体色彩又怎么进行翻译呢)、双语之间的翻译(改变了原文的音韵还算“绝对忠实”吗)。
显然,“忠实性原则”指的是“相对忠实”;既然是“相对忠实”就有一个忠实于谁、忠实于什么、在多大程度上、在什么场合下来求得“忠实”的问题。
同时,要“忠实”必然就要“通顺”(或称“通达”),否则交流渠道不通畅根本谈不上“忠实”;既“忠实”又“通顺”就必然会出现交流上的某种“和谐”,也就是“美”。
因此,我们可以将关于翻译原则的争论归结为关于“忠实性原则”的争论。
3.翻译研究的空间界定现当代关于翻译研究领域的界定似乎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上:其一,要不要摆脱“人类中心论”,将翻译研究领域扩大至人类社会之外;其二,要不要接受George Steiner(2001:1-50)“理解也是一种翻译”的观点,将通常认为“翻译过程”包括的“理解过程”和“表达过程”都分别打上“翻译”的烙印;其三,要不要将不以“人”的形式存在却有“人”的精神投射或凝聚的“文本”(如周朝伟所言的“信息功能主体”)也看作类似“人”的“翻译主体”,将整个翻译系统看作类似人类社会一样的“有机体”而着重于各“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
鉴于此,翻译研究的领域可以用以下的三维坐标(图表1)来表示,X轴从原点O起的正方向表示“不摆脱‘人类中心论’”,负方向表示“摆脱‘人类中心论’”;Y轴从原点O起的正方向表示“不接受‘理解也是一种翻译’的观点”,负方向表示“接受‘理解也是一种翻译’的观点”;Z轴从原点O起的正方向表示“不接受‘信息功能主体之类的文本也是翻译主体’的观点”,负方向表示“接受‘信息功能主体之类的文本也是翻译主体’的观点”。
这样一来,最狭义的翻译研究实际上只是占据本三维坐标系所划分的八个象限空间之一,如图表2所示;接受“理解也是一种翻译”的观点之后翻译研究的空间扩大了一倍,如图表3所示;接受“信息功能主体之类的文本也是翻译主体”的观点之后,翻译研究的领域在图表3所示大小的基础上又扩大了一倍,即扩大到“最狭义的翻译研究”领域大小的四倍,如图表4所示;同时,如果要摆脱“人类中心论”的话,那么“翻译研究领域”的大小就是这个三维坐标八个象限空间的全部,或可称为“最广义的翻译研究”。
图表1图表2图表3图表4·51·4.“忠实性原则”解读4.1在最狭义的翻译研究领域在图表2所示的翻译研究领域之中,尽管有杨武能(许钧2003:348)“作者、翻译家和读者都是翻译主体”的提法,但是翻译系统的核心主体是“译者”,翻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翻译过程”(杨自俭2002(1):6))。
对于“译者”来说,所要“忠实”的对象包括原作者、原文、读者、赞助人等,甚至要忠实于译者自己的良心;而对于原作者、原文、读者、赞助人等来说,就翻译而言,根本不存在什么忠实不忠实的问题。
要“忠实”自己的“良心”实际是指要根据自己解读出来的意思来表达。
此时的“译者”介于所要服务的各种对象之间,虽有“主体性”,但其扮演的就是“仆人”这个角色,必须在与各个“主子”之间的关系中寻求一种“平衡”。
或者说:对于各个“主子”都必须“忠实”,同时还要加上“忠实”自己的“良心”这个维度。
但各种“忠实”关系之间发生冲突时,每种“忠实”关系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打折扣。
4.2在拓展了的翻译研究领域在图表3所示的翻译研究领域中,无论是翻译系统中“译者”的“翻译过程”、“作者”的“写作过程”、“读者”的“阅读过程”还是“赞助人”等的“协调过程”,无一没有“理解过程”和/或“表达过程”的存在。
也就是说:翻译系统中的每一个“主体”(即以“人”的形式存在的“主体”)都在进行着“翻译”。
此时,翻译的“忠实性原则”显然是指“翻译”中各主体分别遵守的“忠实性原则”体系。
“译者”所要处理的“忠实”关系自不待言。
一般来说,“作者”要寻求自己的作品被出版(和审查机关或/和出版商、赞助人进行协调)、被“读者”解读(考虑作品的受众)甚至于被“译者”翻译(考虑作品的跨文化传播);“读者”对于自己可以选择和/或可能选择的作品(原作或译作)来说,虽有很大的自主性,但一般也要试图去正确解读或称“忠实”地理解作家或作品的“本意”,甚至还可能进一步尝试去理解“译者”及其翻译过程等。
对于“赞助人”等来说,要促成翻译工作的完成以及翻译作品的问世,他们就必须要“原作者”(如果还在世的话)以及“译者”达成一致,考虑潜在“读者”的接受能力,从而达到所期望达到的目的,他们要“忠实”的实际是“翻译的目的”。
在这个翻译研究领域中,“原文”或/和“译文”虽有某种程度的“主体性”,如许钧(2003:353)认为“文本不仅是作者主体的创造物,而且实际上是作者主体的一部分”,但“原文”或/和“译文”之类的“文本”充当的基本上只是“媒介”的角色。
同时,根据Steiner的“理解也是一种翻译”的观点,翻译研究的空间可以推及整个人类社会,因为每个社会人都离不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