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生化课程(生理部分)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生化课程(生理部分)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生化课程(生理部分)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生化课程(生理部分)教学大纲

(2005年6月修订)

一、课程基本概况

1.课程名称:植物生理生化(生理部分)

2.课程名称(英文): physi ology and Biochemistry of plant

3.课程编号:B16034

4.课程总学时:36学时(均为理论教学)

5.课程学分:2学分

6.课程分类:必修课

7.开设学期:第4学期

8.适用专业:农学教育、植保教育(S)本科

9.先行课:《物理学》、《化学》、《分析化学》、《植物学》、《生物化学》等。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植物生理学是农科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先行课为物理学、化学、植物学、生物化学。本课程的作用是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为以植物为对象的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其任务是在了解细胞结构的基础上,解释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影响活动的外界条件及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从而为学习栽培、植保、育种等专业课奠定理论基础,以达到人为地影响和改造植物,使之更大限度的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学科系统上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框架,了解系统的基本组成结构,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各种生理现象;理解植物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交换与信息交换;理解生长与发育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理解内外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能运用基本理论解释和指导相关现象和生产过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解释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影响这一活动的外界条件及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并能够完成以植物为材料的基本的科学研究工作。从而达到更好地利用植物、人为地影响和改造植物,使之更大限度的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三、主要内容、重点及难点

绪论

(一)目的要求: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和现状,了解植物生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二)主要内容:植物生理学的定义;植物生理学的内容;植物生理学任务;植物生理学发展及现状;植物生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三)重点: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

(四)难点:植物生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五)学时:1

第二章植物的水分代谢

(一)目的要求:掌握水分的生理作用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运转过程、途径及动力,理解气孔运动的机理,了解植物的需水规律。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植物对水的需要植物体内的含水量;植物体内水分的存在状态;水分的生理作用;

第二节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水势的概念;植物细胞水势的构成因素;植物细胞的吸水方式;水分子通道(水孔蛋白)。

第三节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根系吸水的区域;根系吸水的区域;根系吸水的方式与动力;土壤状况对根系吸水的影响。

第四节植物的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概念、意义和指标;气孔蒸腾。

第五节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水分运输的途径;水分运输的动力;水分运输的速度。

第六节作物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植物的需水规律;合理灌溉的时期与指标;合理灌溉增产

的原因。

(三)重点:水分的生理作用;细胞水势构成因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运转;植物的需水规律。

(四)难点:细胞水势的有关概念;气孔运动的机理。

(五)学时:3

第三章植物的矿质营养

(一)目的要求:掌握植物必需元素的概念、种类及其生理作用,熟悉常见的缺素症,掌握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机理和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理解生物固氮作用、硝酸还原作用及氨的同化过程,了解作物的需肥规律。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植物的必需元素及其作用植物体内的元素及其含量;植物必需元素的标准与确定方法;植物必需元素的作用。

第二节植物细胞对溶质的吸收生物膜上物质出入的通道及其特点;细胞吸收溶质的方式。第三节植物根系和叶片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叶片对矿质元素的吸

收;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转与分配。

第四节植物体内氮素的同化生物固氮作用;硝酸盐的还原;氨基酸的合成。

第五节作物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作物需肥的规律;合理施肥的指标;合理施肥增产的原因

(三)重点:植物的必需元素及生理作用;溶质进入细胞的途径和方式;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的方式与动力;植物体内氮素的同化。

(四)难点:溶质进入细胞的途径和方式;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的过程;氮素的同化。

(五)学时:3

第四章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目的要求:掌握叶绿体的结构、叶绿体色素的成分、性质及功能,理解光合作用的机理,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掌握光呼吸的概念、过程、意义及评价,认识C3和C4植物的不同,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外条件及影响产量的因素。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光合作用的意义、特点与度量光合作用的概念与意义;光合作用的度量。

第二节叶绿体与光合色素叶绿体的形态与构造;光合色素种类、含量、地位、结构、光学

与化学特点。

第三节光能的吸收、能量转换与同化力的形成原初反应;同化力的形成;

第四节 CO2的固定与还原 C3途径(还原的戊糖途径);C4途径(四碳二羧酸途径);CAM途径

(景天酸代谢途径);C3植物、C4植物、CAM植物的比较;光合作用的产物。

第五节光呼吸(C2循环)光呼吸的生物化学;光呼吸的生理功能;光呼吸的调节控制。第六节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外因素内部因素;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条件;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第七节光合作用与产量形成光能利用率与产量的关系;改善光合性能对提高产量的作用;

C3植物与C4植物的光合效率;

(三)重点:光合作用的相关概念;叶绿体;光合作用的过程及机理;光呼吸;影响光合作

用的外界条件及调节;植物产量的相关因素。

(四)难点:光合作用的相关概念;光合作用的过程及机理;光呼吸;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条件。

(五)学时:3

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目的要求:了解呼吸作用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意义,掌握呼吸作用的类型及其特点,理

解主要生化阶段,理解氧化磷酸化机理,了解影响呼吸作用的内外因素以及调控呼吸作用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呼吸作用概述呼吸作用的概念与类型;呼吸作用的特点及意义;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第二节末端氧化酶线粒体内的末端氧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交替氧化酶);线粒体外的末端氧化酶(黄素氧化酶、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乙醇氧化酶、过氧化物酶与过氧化氢酶)

第三节呼吸作用的调节及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呼吸作用的度量(呼吸速率、呼吸商);影响呼吸作用的外部因素;呼吸作用理论的应用(呼吸作用与栽培、呼吸作用与抗病、呼吸作用与农产品贮藏)。

(三)重点:呼吸作用度量;末端氧化酶的多样性;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呼吸理论的应用。

(四)难点:呼吸商;末端氧化酶。

(五)学时:1

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与分配

(一)目的要求:掌握同化物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形式和途径,理解同化物运输的机理,掌握植物

体内同化物质分配与再分配的规律,理解光合产物分配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理解植物细胞信

号转导的概念及一般过程。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有机物质的运输有机物质运输的形式;有机物质运输的途径与方向;有机物质运输的度量。

第二节有机物质运输的机理有机物在源端的装载;有机物在库端的卸出;有机物运输机理—压力流动学说及其发展。

第三节有机物的分配与调控代谢源与代谢库及其相互关系;有机物质分配的规律;光合产物分配与产量形成的关系;有机物质运输与分配的调控。

第四节植物体内的细胞信号传导环境刺激与胞间信号;细胞信号转导的一般过程(胞间信号传递;膜上信号转换;胞内信号转导;蛋白质的可逆磷酸化)。

(三)重点:同化物运输的途径和形式;同化物在植物体内分配与再分配的规律;光合产物分配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信号转导的概念及过程。

(四)难点:有机物质运输的机理;信号转导的概念及过程。

(五)学时:3

第七章植物的生长物质

(一)目的要求:掌握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及其生理效应;理解各种激素的作用机

理;了解各种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植物激素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生长素类生长素的发现与化学本质;生长素的分布与运输;生长素的存在形式与代谢;生长素的生理效应;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第二节赤霉素类赤霉素的发现与化学本质;赤霉素的分布与运输;GA的存在形式与生物合成;赤霉素的生理效应;赤霉素的作用机理。

第三节细胞分裂素类细胞分裂素的发现与化学本质;细胞分裂素的分布与代谢;细胞分裂素的生理效应;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机理。

第四节脱落酸脱落酸的发现与化学本质;脱落酸的类型、分布与代谢;脱落酸的生理效应;脱落酸的作用机理。

第五节乙烯乙烯的发现与分布;乙烯合成的前体物质及合成条件;乙烯的生理效应;乙烯的作用机理。

第六节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协调控制;反馈作用;相互促进(增效作用);拮抗作用。

第七节植物体内其他生长物质油菜素内酯;多胺;茉莉酸类;水杨酸类;系统素(STM)。

第八节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促进剂;植物生长延缓剂;植物生长抑制剂;乙烯释放剂。

(三)重点:激素的生理效应;激素的作用机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四)难点:激素的代谢;激素的作用机理。

(五)学时:4

第八章植物的营养生长

(一)目的要求: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及特性;了解种子休眠的意义和休眠的原因;掌握解除种子休眠的方法及延长种子寿命的措施;掌握植物的光形态建成及相关因素;理解

植物运动的机理。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种子生理种子的休眠;种子的寿命;种子的萌发;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变化。

第二节植物生长的基本特性植物生长的慢—快—慢特性;植物生长的周期性;植物生长的相关性;植物生长的独立性。

第三节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温度;光照;水分。

第四节植物的光形态建成光形态建成的概念及植物的光敏受体;光敏素(phytochrome);光形态建成对光强度(光流量)的要求;光敏受体的作用机理;光形态建成和光调节生理作用实例。

第五节植物的运动植物的向性运动;植物的感性运动;植物的近似昼夜节奏运动。

(三)重点: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及特性;解除种子休眠的方法及延长种子寿命的措施;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植物的光形态建成。

(四)难点: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变化;植物的光形态建成。

(五)学时:4

第九章植物的成花生理

(一)目的要求:掌握低温和光周期植物开花的影响;

理解植物成花诱导的生理生化基础和光敏素在成花中的作用;掌握春化作用和光周期理论在农业上的应用以及各种因素对花芽分化和性别表现的影响;理解花芽分化和性别表现的生理基础。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温度与成花诱导——春化作用春化作用的发现;春化作用的条件;春化作用的机理;春化作用的应用。

第二节光照与成花诱导——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的发现;光周期现象的概念与光周期反应的类型;植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性与地理起源和分布的关系;植物的光周期诱导;光周期理论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三节植物成花诱导的生理生化基础植物激素与植物的成花诱导;光敏素与植物的成花诱导;营养状况与植物的成花。

第四节植物的花芽分化与性别表现花前成熟;

花芽分化;性别分化。

(三)重点:低温和光周期对植物开花的影响;春化作用和光周期诱导在农业上的应用;

与成花诱导有关的因素;花芽分化与植物的性别表现。

(四)难点:春化作用的生理生化变化;光周期现象与植物的成花诱导;植物激素对成花的影响。

(五)学时:3

第十章植物的生殖与成熟

(一)目的要求:了解花粉的化学组成;掌握花粉的贮藏与萌发条件;理解授粉、受精引起的

代谢变化以及种子和果实成熟的生理生化变化。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花粉生理花粉的化学组成;花粉的寿命与贮藏。

第二节授粉生理柱头的授粉能力;花粉与柱头的相互识别;花粉萌发与花粉管伸长;

授粉

后花粉与柱头的代谢变化。

第三节成熟生理谷物种子成熟的生理生化变化;果实生长与果实成熟的生理生化变化(三)重点:花粉的贮藏与萌发条件;种子和果实成熟的生理生化变化。

(四)难点:花粉与柱头的相互识别;种子和果实成熟的生理生化变化。

(五)学时:2

第十一章植物的衰老、脱落与休眠

(一)目的要求:掌握植物衰老、脱落与休眠的概念;理解衰老与脱落的机理;了解衰老、脱落

与休眠的意义;掌握植物衰老与休眠的生理生化变化其及调控。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植物的衰老植物衰老的概念、类型与意义;衰老的形态特征;植物衰老的生理生化特

征;植物衰老机理;植物衰老的调节。

第二节器官的脱落器官脱落的概念;器官脱落的机理。

第四节植物的休眠休眠的器官、类型与阶段;休眠诱导与解除的气象因子;休眠的生理生化

变化;植物休眠的人工控制。

(三)重点:衰老与脱落的机理;休眠的生理生化变化;衰老与休眠的调控。

(四)难点:衰老与脱落的机理;衰老的调节。

(五)学时:2

第十二章植物的逆境生理

(一)目的要求:掌握逆境的概念及逆境胁迫下植物的一般生理变化;理解干旱、水涝、

寒冷、盐分过多对植物的伤害;掌握提高植物抗旱、抗寒、抗盐的措施;了解环境污染对植物的伤害。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植物抗性的生理生化基础逆境胁迫下植物的一般生理变化;逆境胁迫下植物

的渗透调节现象;逆境胁迫下植物的内源激素变化;逆境胁迫下植物的自由基伤害。

第二节植物的抗寒性冷害与植物的抗冷性;冻害与植物的抗冻性。

第三节植物的抗旱性旱害及其类型;干旱时植物的生理生化变化;旱害致死机理;植物的抗旱性及其提高途径。

第四节植物的抗盐性盐分过多对植物的危害;植物的抗盐性及其提高途径。

第五节环境污染对植物的伤害大气污染对植物的伤害;水体污染对植物的伤害;土壤污染对植物的伤害。

(三)重点:逆境胁迫下植物的一般生理变化;植物的抗旱性;植物的抗盐性。

(四)难点:逆境胁迫下植物的一般生理变化。

(五)学时:3

四、学时分配表

教学时数分配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环节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1.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帮助学生从学科系统上把握系统知识;

2.授课中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科学思维、研究能力的培养;

3.及时地将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进展补充进教学,教给学生新鲜的、活的知识;

4.教学中注意详略得当,一般性、直观性知识在学生语系基础上略讲,理论性强、较新、较难、

补充性知识详讲,一方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解决学时不足问题;

5.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把常识性知识和现象纳入教学举例,增加知识的直观性;

6.可就某一较新的内容范畴布置学生完成小型的文献综述,以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能力。

(二)教学主要环节

1.理论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方式。课前布置预习,课后布置思考题以巩固和扩展课堂教学的内容;每轮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一次文献综述;

2.考试及成绩构成:采取期末闭卷考试形式,期末成绩占课程成绩的80~100%;平时成绩可通过章节测验、写专题综述、课程论文等形式确定,占0~20%。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与《植物学》、《生物化学》、《土壤农化》等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和内容交叉知识,为密切课程衔接,避免重复,做以下处理:

1.细胞生理部分,为避免与植物学的重复,不系统讲细胞的结构(包括亚显微结构)与功能,但要从为相关生理内容打基础的角度,有重点地讲细胞壁的特点,膜结构、膜电位与

膜功能,共质体与质外体,原生质的胶体性质等内容;

2.呼吸作用部分,充分利用生化中糖分解代谢与生物氧化的内容,不再讲呼吸作用过程、生物氧化、氧化磷酸化机理、末端氧化酶等内容,重点讲呼吸类型、呼吸作用的功能、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影响呼吸作用的条件、呼吸作用理论的应用等内容;氨基酸合成放到生化部分,但硝态氮还原仍在本部分讲。

3.矿质元素部分,为避免与农化课程植物营养部分的重复,细讲元素的一般生理作用,略讲具体元素的生理作用。

六、建议教材与参考教材

建议教材:理论教材:白宝璋主编《植物生理生化(下)》,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3,第二版。

实验教材:刘永军主编《植物生理生化实验》,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年。

参考教材:

1. 沈同等:生物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 余叔文: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3. 潘瑞炽等:植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第三版,

4. 潘瑞炽等:植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第四版,

5.王忠:植物生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6.曹仪植等: 植物生理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7.李合生等: 现代植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武维华:植物生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

9. 翟中和等:细胞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Y.Y.莱谢姆等(胡文玉等译)植物衰老过程的调控.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1.F.B.Salisbury,G.W.Ross:PlantPhysiology(4th ed).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1992

12.D.T.Dennis,D.H.Turpin:Plant Physiology,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New York:Longman Scientific & Technical,1990

13.M.B.Wilkins:Advanced PlantPhysiology,London:PitmanPublis-ing Inc.1984

14.A.L.Lehninger:Biochemistry,The Molecular Basis of Cell Structure and Function.(2nd ed).Worth Publishers Inc.1975

15.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报

16.植物生理学通讯

17.植物学报

18.西北农业大学:《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指导》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9.白宝璋等:《植物生理学测试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0.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教研室编《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21.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编《生物化学实验指导》

22.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教研组编《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八、责任人

撰稿人:郭守华

参加人:杨晓玲、杨晴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复习习题 一、名词解释: 标准曲线:用标准溶液制成的曲线。 先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 在溶液最大吸收波长下,逐一测定吸光度, 然后用坐标纸以溶液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若被测物质对光的吸收符合光的吸收定律,必然得到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即标准曲线。 斐林(Folin)-酚试剂法:又称lowry法,它结合了双缩脲试剂和酚试剂与蛋白质的反应,是双缩脲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可利用其在650nm波长下的特定吸收进行比色测定。 茚三酮显色法: 游离氨基酸与茚三酮共热时,能定量生成紫色的二酮茚-二酮茚胺。其吸收峰在570nm,而且在一不定期范围内吸光度与游离氨基酸浓度成正比,因此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 茚三酮溶液与氨基酸共热,生成氨。 氨、茚三酮与还原性茚三酮发生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 该化合物颜色的深浅与氨基酸的含量成正比,通过测定570nm 处的光密度,可测定氨基酸的含量。 氮素代谢:氮素及含氮的活体物质的同化、异化、排泄,总称为氮素代谢。 淀粉酶:水解淀粉和糖原的酶类总称 真空渗入: 指将叶片打孔放入注射器中,加水浸没,排出空气后用手指堵住前端小孔,同时把活塞向外抽拉,即可造成减压而排出组织中的空气,轻放活塞,水液即进入组织的方法。 离心技术: 根据物质颗粒在一个实用的离心场中的行为而发展起来的 是1.分离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必备的手段之一, 也是2.测定某些纯品物质的部分性质的一种方法。 差速离心法基于待测物质颗粒大小、密度、沉降速度的不同而得到分离。 电泳:各种生物大分子在一定pH条件下,可以解离成带电荷的颗粒, 这种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 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移动速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技术称为电泳技术。 同工酶: 指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其酶本身分子结构和带电性质却有所不同的一组酶。 迁移率: 指带电颗粒在单位电场强度下的泳动速度。 溶液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着与它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它的移动速度是电场和粒子的有效迁移率(m)的乘积,即:V=mE。

《图形创意》

《图形创意》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08021113)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图形创意是平面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课程。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研究如何运用创意思维能力和图形造型能力来表达特定的图形创意。要求学生掌握图形创意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用途以及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图形作为各项设计活动中基本元素之一,体现着设计的本质属性和表现技能,并在各项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系统地讲授图形设计的有关概念、设计方法、表现形式、课程操作等方面的知识。通过不同的思维训练,达到独立完成构思独特新颖、具有强烈视觉效果和内涵的创意图形设计。本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内容和结构上力求将文化性、艺术性和专业性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对设计基础知识、当代艺术发展以及图形设计应用的深入思考,并使学生牢固掌握图形创意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 二、课程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60 课程总学分:4 三、课时分配 四、适用专业及年级 本课程大纲适用于13级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学。

五、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课程教学目的: 随着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图形创意已经普及到平面、三维等设计的各个领域,图形创意已经成为当今设计领域不可替代的一种表达方式。只有掌握图形语言的心理特征和图形的创意思维,才能为以后设计中的图形创意打好基础。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设计基础知识、当代艺术发展以及图形设计应用,并能从创作实践中,熟练掌握图形创意的表现方法和组织方法,启发创意灵感,做出更加优秀的图形创意的设计作品。 课程教学要求: (一)知识目标 了解图形创意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图形创意的设计规律;理解图形视觉原理在图形设计中的作用;运用图形视觉过程中的规律性和不同的联想形式,开展图形创意设计。 1.通过项目导入与典型案例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熟悉图形创意的基本概念以及开阔思维的视野,掌握国际设计最新的动态,加深学生对社会和市场的了解。 2.通过快题训练的形式使学生充分把握图形创意的各种思维表现、表现手法的基本知识点。 3.通过实例操作使学生熟练图形创意的设计程序。 (二)能力目标 正确掌握对图形的感觉、选择和理解;具备对图形的概括、加工能力;具备独特的创意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创意图形创作设计;掌握图形传播的相关理论,为图形创意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1.通过对思维、手绘、创意表达等技巧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进行创意表达的实际操作与创意的组织能力。 2.使学生充分掌握创意表达的技巧,加强学生创意思维的广度、速度与深度。 3.提高学生在后续课程如广告设计、海报创意、角色设计、场景绘制等设计课程的实际应用与表达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严谨、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养成自觉学习、认真观察事物、

生理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教学学时】72学时 【课程学分】 【开课专业】护理专业 【开课学期】2012-2013学年下学期 【选用教材】《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出版(主编:彭波李茂松) 【参考教材】《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出版(主编:朱大年) 【课程性质与目的】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其各器官系统生命活动规律货功能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在整体活动中的意义,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及众生学习奠定基础,以满足其从事防病治病、卫生保健等临床实践工作的多层次需要。 【课程基本要求】 本大纲是根据我校护理专业大专生《生理学》课程基本要求和教学计划,以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第二轮卫生部规划教材《生理学》第2轮修订版为基准制定的。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及众生学习奠定基础,以满足其从事防病治病、卫生保健等临床实践工作的多层次需要。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分列如下: 【各章节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标及要求 1、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内环境及其稳态,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2、了解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内环境及其稳态,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难点:内环境及其稳态,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 三、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 1、生理学的任务 2、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2、兴奋性 3、生殖 第三节机体与环境 1、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 2、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 第三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1、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2、生理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教学目标及要求 1、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2、熟悉肌纤维的收缩功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肌纤维的收缩功能。难点:肌纤维的收缩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Experimentation of Anatomy and Physiology)课程编码:1313011224-5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数:64 学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综合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性质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课程类型属于专业课,与人体解剖生理学理论课程相配套的专业课,主要学习在人体及动物体上进行实际实验的方法技术。包括解剖和生理二方面的内容,组织、解剖是基础,生理是重点。 课程的目的是和任务是通过对动物或者人体实验研究方法的学习,学习一些经典实验和利用现代先进仪器所进行的新实验方法技术,熟悉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学习使用解剖生理学实验仪器,培养手术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获得解剖生理学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工作的态度;观察记录生理学现象,验证经典和基本的生理学规律,巩固和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为生物化学、动物学和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为学好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打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 实验一、人体基本组织 观察人体上皮与结缔组织的基本结构[3];人体上皮与结缔组织分类[1];人体上皮与结缔组织特征[1];仔细比较人体基本组织的分布结构特点[2];观察人体神经与肌肉组织的基本结构[2];人体神经与肌肉组织分类和特征[1];仔细比较人体基本组织的分布与结构特点[2]; 实验二、人体骨与骨连结的观察 人体骨骼的形态结构[1];人体骨骼系统的组成[3];重要的骨连接[3];观察颅骨的组成[1];结构特征[2]; 实验三、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作方法[3];肌肉单收缩描记[1]; 实验四、骨骼肌的观察及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植物生理生化测定

2.1.8转基因植株在盐胁迫下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将转基因植株与非转基因对照植株继代于含有0.5% NaCl的MS固体培养上进行胁迫培养,培养条件为27±1℃,每天13 h、3000 lux光照。胁迫培养4 w后,取其叶片测定其SOD 活性,每个样品设3次重复,求其平均数,并进行多重比较。 2.1.8.1主要试剂及配方 (1)0.1 mol/l pH 7.8磷酸钠(Na2HPO4-NaH2PO4)缓冲液 A液(0.1 mol/l Na2HPO4溶液):称取Na2HPO4·12H2O 7.163 g,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200 ml,4℃冰箱中保存备用; B液(0.1 mol/l NaH2PO4溶液):称取NaH2PO4·2H2O 0.780 g,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50 ml,4℃冰箱中保存备用; 取上述A液183 ml与B液17ml充分混匀后即为0.1 mol/l pH 7.8的磷酸钠缓冲液,4℃冰箱中保存备用。 (2)0.026 mol/l甲硫氨酸(Met)磷酸钠缓冲液 称取甲硫氨酸(C5H11NO2S)0.388 g,用少量0.1 mol/l pH 7.8的磷酸钠缓冲液溶解后,再用相同磷酸钠缓冲液定容至100 ml,现用现配,4℃冰箱中保存可用1~2 d。 (3)7.5 × 10-4 mol/l NBT溶液 称取NBT(C40H30Cl2N10O6)0.153 g,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250 ml,现用现配,4℃冰箱中保存可用2~3 d。 (4)含1.0 μmol/l EDTA的20 μmol/l核黄素溶液 A液:称取EDTA 0.003 g,用少量蒸馏水溶解; B液:称取核黄素0.075 g,用少量蒸馏水溶解; C液:合并A液和B液,定容至100 ml,此溶液即为含0.1 mmol/l EDTA的2 mmol/l 核黄素溶液,避光保存(可用黑纸将装有该液的棕色瓶包好),4℃冰箱中可保存8~10 d,当测定SOD酶活时,将C液稀释100倍,即为含1.0 μmol/l EDTA的20 μmol/l核黄素溶液。 (5)含2% PVP的0.05 mol/l pH7.8磷酸钠缓冲液 取0.1 mol/l pH7.8的磷酸钠缓冲液50 ml,加入2 g PVP(聚乙烯吡咯烷酮),充分溶解后移入100 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充分混匀,4℃冰箱中保存备用。 2.1.8.2提取及测定方法 (1)称取1.0 g样品叶片于预冷的研钵中,加入4 ml预冷的提取介质(含2% PVP的0.05 mol/l pH7.8磷酸钠缓冲液),冰浴研磨匀浆,转入10 ml离心管,并用提取介质定容至

《图形创意》教学大纲

《图形创意》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图形创意 Graphics creative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学时】72学时【实验/上机学时】36学时 【考核方式】项目考【开课单位】 【授课对象】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为艺术设计专业必修课,以理论课为主。“创意”是社会人的一种创造性行为,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禀赋。设计就是创造行为的体现,为了开发和挖掘这种能力,创意基础课程重点讲授创新的基本模式;创新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想象与联想,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熟悉掌握创新的思维方法,以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素质目标: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意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使商美专业的学生能够从理性的思维开始对待每一门专业学习,按照一定的创造思维模式去开发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潜能。 知识目标:了解创意的意义与本质,创意之于设计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掌握一定的创造性思维与图形的创意性表现方法。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学、课时分配 第一章:课程概述(4学时) 基本要求: 通过对图形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图形的概念,认识图形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1、什么是图形创意 2、学习图形创意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图形概述(4学时) 基本要求:

通过对图形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图形的概念与基本特征,认识图形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1、图形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2、图形的意义和作用 3、图形的分类 元素特征图形 具象图形 抽象图形 4、图形的发展趋势 突出创意,强化图形语言的趋向 多学科,多专业的融合趋向 与高科技同步发展的趋向 图形的传播和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向 重点:图形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难点:图形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章:图形创意思维(16学时) 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对图形创意的思维方式有新的认识,并且能掌握好不同的思维方式设计图形创意。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第一节图形创意思维方式 掌握直觉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类比思维等几种思维方式的创意方法。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艺术作品中不同表现手法。 第二节联想、想象、通感和移情在图形中的作用 (1)联想的定义和在图形中的作用 (2)想象的定义和在图形中的作用 (3)通感的定义和在图形中的作用 (4)移情的定义和在图形中的作用 重点:图形的创意的几种思维方式的理解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 课程类型: 必选课 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36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 生物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现象及机体组成部分正常功能的科学。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的科学,研究机体多种系统在正常条件下的功能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 通过生理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理学基本理论,了解生命科学发展方向,为以后其它相关学科和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分三个层次:掌握、熟悉、了解。考核内容对应三个相应的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占80%,熟悉的内容占15%,了解的内容占5%。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绪论 重点: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医药科学的关系 难点: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医药科学的关系 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 重点:1.掌握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 2.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分类及功能; 3.掌握骨骼肌、心肌形态结构特点; 4.掌握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光、电镜下结构; 难点: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光、电镜下结构; 第四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重点: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3.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难点:1.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第五章血液 重点:血液凝固、体内抗凝血作用、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难点:血液凝固、体内抗凝血作用、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第六章循环系统生理

植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植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植物学实验室 课程名称:植物学实验总学时:90 实验学时:26 实验教材:植物学实验指导 适用专业:生物教育、生物 实验技术 课程性质:独立开设应开实验学期:第1学期 编写黎桂芳编写时间:2005、4 (1)、植物学实验课目的与要求: 目的: 植物学课程是生物科学的一门基础课,由形态解剖、系统分类两部分组成。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基本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功能特点;基本掌握植物界的各大类群,以及系统分类学原理,基本掌握植物界个体发育、系统发育的规律,以及认识各大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演化系统。从而为后续课程如植物生理学、植物形态学、分子系统学等打下基础。 实验课基本要求: 1)使学生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并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观察方法及特征; 2)训练基本技能,如徒手切片、水藏玻片制作、生物绘图等; 3)基本掌握植物界从低级到高级各大类群的区别和适应性特征; 4)基本掌握植物标本鉴定、植物方法,会使用工具书;认识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 (2)主要仪器设备: 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电脑投影仪、幻灯机、电脑多媒体(VCD等) (3)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实验方式:教师简单讲授原理和注意事项后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 基本要求: 1、观察、动手、描绘、绘图。熟练利用显微镜,掌握徒手切片、制片、揭破、观察等方法,学习植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并进行简单描述、制图。 2、印证、分析、综合、检索、推理。通过观察,印证课程知识,能根据实验指导书完成实验过程,并通过分析、综合、回答实验指导书的有关问题。 3、认识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掌握常见植物学概念;能开展一般植物学实

植物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小黑豆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1.表型变化:鲜重、株高、主根长和叶面积 鲜重:取处理好的植株,擦干根和叶表面水分,测量整株植物的重量,每个测6个重复。 株高:取处理好的植株,测量从根和茎分隔处到植株最高点的高度,记录,每个测6个重复。 主根长:取处理好的植株,测量从根和茎分隔处到主根最远点长度,记录,每个测6个重复。 叶面积:取处理好的植株,选择第二节段的叶片,测量叶面积,叶面积测量方法是测每个叶片最宽处长度作为叶的长,测叶片最窄处长度作为叶的宽,叶片长和宽的乘积即为叶表面积。每个测6个重复。 2.总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和H2O2含量测定 样品处理:取0.5g样品(叶片要去除叶脉、根要先用清水清洗干净),速在液氮中冻存,在遇冷的研钵中加液氮研磨,然后加入1.5ml的Tris-HCl(pH7.4)抽提,将抽提液转移到2ml的EP管中,于4℃,12000rpm离心15min,取上清,保存在-20℃下,上清液可用于总蛋白、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和H2O2含量测定。 总蛋白测定(Bradford法):样品反应体系(800ul H2O+200ul Bradford+5ul 样品),空白对照为(800ul H2O+200ul Bradford)。测定后带入标准曲线Y=32.549X-0.224(Y代表蛋白含量,X代表OD595),计算得出蛋白含量。 可溶性糖测定:样品反应体系(1ml蒽酮+180ul ddH2O+20ul样品提取液);空白对照(1ml蒽酮+180ul ddH2O),测定OD625后带入标准曲线:Y=0.0345X+0.0204(Y代表OD625,X代表可溶性糖含量(ug)) 蒽酮配方:称取100mg蒽酮溶于100ml稀硫酸(76ml浓硫酸+30mlH2O).注意:浓硫酸加入水中时,一点一点递加,小心溅出受伤。 丙二醛(MDA)测定:在酸性和高温条件下,丙二醛可与硫代巴比妥(TBA)反应生成红棕色的3,5,5-三甲基恶唑2,4-二酮,在532nm处有最大吸收波长,但该反应受可溶性糖的极大干扰,糖与TBA的反应产物在532nm处也有吸收,但其最大吸收波长在450nm处。采用双组分分光光度法,可计算出MDA含量。MDA的计算公式为:MDA(umol/L)=6.45OD532-0.56OD450. 反应体系为:400ul 0.6%TBA+350ul H2O+50ul样品,80℃水浴10min后,测OD532和OD450。对照用Tris-HCl. 0.6%TBA配方:称取硫代巴比妥0.6g,溶于少量1M NaOH中,待其完全溶解后用10%TCA(称取10gTCA三氯乙酸,溶于100ml蒸馏水中,待其溶解即可)定容至100ml。 H2O2测定(二甲酚橙法):样品反应体系(82ul溶液A+820ul溶液B (A:B=1:10)+150ul样品提取液),30℃水浴30min,测OD560。标准曲线为:Y=0.01734X-0.0555(Y代表OD560,X代表H2O2含量)

图形创意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1、了解图形的概念; 2、理解现代图形创意和图形创意思维; 3、学习重点:应放在图形创意的思维方式,图形创意的思维方法和图形创意的基础训练。 4、图形创意的组织方法和图形创意的应用为该课程的难点,要掌握前后知识的连贯性,活学活用方可解决。 教学计划:共8周,每周16课时 第一周:第一章,图形的概念:图形释义,图形的起源与发展,图形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图形语言特征。第二章,现代图形创意:现代图形创意的范畴,现代图形创意的观念,现代图形创意的理念和现代图形创意的文化。 第二周:第三章,图形创意思维:图形创意思维的对象,图形创意思维的主体和图形创意的思维实质和特征。第四章,图形创意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反向思维。 第三周:第四章从后思维,形象思维。第五章,图形创意的思维方法:联想系列创意,想象组合系列创意,类比系列创意和同构系列创意。 第四周:第五章想象系列,类比系列,同构系列 第五周:第六章,图形创意的基础训练:从特定符号的联想,数字的联想,汉字的联想。 第六周:第六章特定形空间的联想,自我形象的再设计和语言文字与视觉形象的转换进行训练。 第七周:第七章,图形创意的组织方法:图形的形态特征,图形的组织方法和图形的系列化设计介绍。 第八周:第八章,图形创意的应用:主题设计,基础设计与图形设计和专业设计课与图形创意。 课程介绍 《图形创意》是一门艺术设计专业主干基础课程,他承担着将学生已具备的造型能力、创造性思维方式引向专业所需的方向与方法的重任,减少进入专业设计课程以后的学习障碍。《图形创意》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八章:第一章,图形的概念:介绍图形释义,图形的起源与发展,图形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图形语言特征。第二章,现代图形创意:介绍现代图形创意的范畴,现代图形创意的观念,

生理学教学大纲第五版

四年制医学工程专业生理学教学大纲 (第七版) 说明: 1.本大纲根据《生理学》统编教材(第七版)内容改编。适用于四年制医学工程专业的教 学需要,其它年制临床医学和非临床医学专业可作参考。 2.本专业生理课总学时105,其中理论课教学时数为90 学时,实验课教学时数15 学时。 授课章节包括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尿的生成与排出、感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和生殖等章节。 3.本大纲所列内容与三级分类要求,是教师组织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自学、复习考试的指导和依据。课程内容虽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学习内容应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内容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学生应该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 第一章绪论(2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内环境 稳态 正、负反馈的定义和意义 熟悉要求: 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和特点 反射和反射弧

旁分泌、神经分泌 体液的组成 生理学研究的三种水平 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0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细胞膜的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功能: 钠泵的生理意义; 第二信使的概念和几种常见第二信使; 静息电位的定义、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的定义、特点、神经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 1 动作电位传播的机制; 阈电位的概念; 兴奋和兴奋性的概念; 刺激和兴奋的关系,及组织兴奋性的变化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 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和过程 熟悉要求:

细胞膜的组成; 出胞和入胞式物质转运; 离子通道型受体、G 蛋白耦联受体和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系统的基本过程局部电位的特点; 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了解要求: 横纹肌收缩的基本过程和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平滑肌的收缩机制和神经支配。 第三章血液(5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的生理功能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熟悉要求: 血型和输血原则 了解要求: 血液凝固 纤维蛋白溶解 第四章血液循环(15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生理学 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physiology) 学分:理论5+实验1.5 总学时:130 理论学时:80 实验学时:50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麻醉医学、口腔医学、精神卫生 参考教材: 1.朱大年,王庭槐主编. 生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姚泰主编. 生理学(长学制规划教材),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罗自强等主编. 机能实验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4.Kim E. Barrett. Ganong's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24th Ed,Lange Medical Publications,2012 5.John E. Hall. 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2th Ed,W. B. Saunders Company, 2010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因而,生理学的目标应该使学生

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由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在教学中,也要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理学的重大进展,使学生对生理学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习医学的需要,参照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和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着重强调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模式、科学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从心理、社会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此外,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理学英语专业名词,以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熟悉机体内的控制系统。 (2)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信息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方式与原理,肌肉收缩的原理。熟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了解细胞膜的结构,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3)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生理功能和血量正常值。掌握内环境的概念、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人类血型及输血原则。掌握红细胞的生理,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ABO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输血的原则。熟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了解血液的组成,造血过程的调节。 (4)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形成机制,

植物生理生化(生化部分)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生化课程(生化部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概况 1.课程名称:植物生理生化(生化部分) 2.课程名称(英文):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of plant 3.课程编号:B16034 4.课程总学时:40学时(均为理论教学) 5.课程学分:2学分 6.课程分类:必修课 7.开设学期:第3学期 8.适用专业:农学教育(S)、植保教育(S)本科。 9.先行课:《物理学》、《化学》、《分析化学》、《植物学》等。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植物生物化学是农学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各专业的主干课之一,其先行课为物理学、化学、植物学。本课程的作用是为后续植物生理学及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其任务是掌握植物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认识和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组成物质及其结构、性质和功能,了解和掌握有机物代谢的途径和基本条件,了解代谢调控的方式、过程及意义。从而为更好地认识植物、利用植物、影响和改造植物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能运用基本理论指导相关的实践过程。 三、主要内容、重点及难点 绪论 (一)目的要求:掌握植物生物化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了解植物生化的发展和现状;了解植物生化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二)主要内容:植物生化的定义;植物生化的内容;植物生化的任务;植物生理生化的发展及现状;植物生化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学习生物化学的方法。 (三)重点:植物生化的定义、内容及其在生物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四)难点:植物生化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蛋白质的化学 (一)目的要求:掌握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性质;了解蛋白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理解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氨基酸:氨基酸的化学结构与分类;氨基酸的重要理化性质。 第二节蛋白质的结构:一级结构;空间结构;蛋白质分子中的重要化学键;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第三节蛋白质的性质:蛋白质的分子量;蛋白质的胶体性质;两性性质及等电点;蛋白质的沉淀;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三)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性质;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 (四)难点: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二章核酸 (一)目的要求:了解核酸的种类、存在位置及其在生物界的地位与作用;掌握核酸的组成、结

《图形创意与设计初步》教学大纲

《图形创意与设计初步》 教 学 大 纲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09.9 课程编码学时学分课程类别适用专业 72 专业基础课广告装潢与设计 第一部分课程定位

●本课程属专业必修课,是职业技能课,图形创意是视觉传达设计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图形创意》课程是探讨如何运用图形造型能力和图形设计能力表达艺术思维,并完成新颖、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深刻内涵的图形。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阐述了图形创意作为视觉传达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特点,从而系统、全面的介绍了图形创意的创作要素及创作方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图形的概念及传递信息的意义,了解图形创意在视觉传达该计领域所具备的重要性。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相关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图形造型的形式美和构图本身的形式美法则,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思维的跳跃感与严谨性,做到同一个想法通过不同的载体、不同的表现方法、不同的图形调整准确地传达图形所表达的信息。。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图案设计等。 第二部分教学要求与特色 (一)教学要求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图形创意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 2.对事物的观察力与记忆力,以及对物体进行系统、连贯思维的能力。 3.了解和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较深入细致地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收敛思维等多种创造性思维方法展开多条设计思路,寻找多种构思方案。 技能培养目标 1.具备对图形的准确刻画、概括加工、提炼升华以及元素替换的能力; 2.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岗位群所需要的设计制作技能; 3.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专业知识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设计表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课程特色 ●该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要求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要求突出重点,难点,将图形创意的概念、定义、特征和规律加以系统地讲授,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该门课程的理论部分知识。同时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其特殊性在于是其它各设计门类的基础,因此又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大量图例加以

《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60 学分: 适应对象:继教院实验班 先修课程:普通动物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解剖学、家畜组织学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杨秀平主编.动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16. 姚泰等.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w. j. germann, c.l. stanfield, principles of human physiology, pearson benjamin cummings, second edition. 2005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动物生理学是动物医学卓越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专业核心课程。动物生理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数、理、化、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和科学原理,来研究健康家畜在正常条件下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活动及其规律。动物生理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实际和生产实践,它的任务,一方面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畜牧业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它的最终任务是为发展畜牧业生产服务。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动物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各器官系统的基本生理活动及其规律必须认真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牢记,以达到基本概念清楚、基本理论知识扎实的要求。同时动物生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实验,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理论知识,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日后畜牧生产实践及兽医临床实践中能够加以运用。 三、学时与学分 学时分配表 章次 教学内容 学时 1 绪论 6 2 化学信使与内分泌 8 3 神经系统 10 4

定量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710000220 定量生理学 Quantitative Physiology 学分:1.5 总学时:24 理论学时:24 实验/实践学时:0 一、课程作用与目的 定量生理学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以物理学原理和数学方法学为基础,从工程的角度讨论人体的生理过程。本课程把人体各层次的生命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的状态变化过程,将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与生物学、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去研究这类系统变化的规律。要求学生较好地运用物理学和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论进行多个层次和水平上探索生命现象及其规律性,培养学生对生理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基本要求 1. 根据实验认识组织如何构成器官,同时学习从感性中寻找理性规律的学习方法,培养观察力和比较、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加深对自身的认识,提高生命科学素养。 3. 学会合作与交流,能够善于表达,能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使用教材 黄诒焯主编. 生理功能的工程分析. 第一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 主要参考书 ⑴Weiss TF.《Cellular Biophysics》.MIT Press ⑵Vande A, Sherman J, Luciano D.《Human Physiology: The Mechanisms of Body Function(Eighth Edition)》.McGraw-Hill ⑶Bear MF.《Neuroscience—exploring the brain(Second Edition)》McGraw-Hill (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⑷Kandel ER.《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McGraw-Hill ⑸Brown BH, Smallwood RH.《Medical Phys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Institute of Physics Publishing ⑹赵南明主编. 生物物理学. 第一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⑺Robert F. Weaver. 分子生物学. 第二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四、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主要内容:定量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重点和难点:如何用工程的方法,定量描述生理功能。 第二章生物热力学 主要内容:热力学第一定律,基础代谢,热力学第二定律,自由能最小原理,稀溶液的Gibbs自由能,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曲线,开放系统中的热力学过程。 重点和难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熵,等温和等容系统,等压和等温系统,焓,开放系统中的热力学过程。

植物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精)

小黑豆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1. 表型变化:鲜重、株高、主根长和叶面积 鲜重 :取处理好的植株,擦干根和叶表面水分,测量整株植物的重量,每个测 6个重复。 株高 :取处理好的植株,测量从根和茎分隔处到植株最高点的高度,记录,每个测6个重复。 主根长 :取处理好的植株,测量从根和茎分隔处到主根最远点长度,记录,每个测6个重复。 叶面积 :取处理好的植株,选择第二节段的叶片,测量叶面积,叶面积测量方法是测每个叶片最宽处长度作为叶的长, 测叶片最窄处长度作为叶的宽, 叶片长和宽的乘积即为叶表面积。每个测 6个重复。 2. 总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MDA 和 H2O2含量测定 样品处理:取 0.5g 样品(叶片要去除叶脉、根要先用清水清洗干净 ,速在液氮中冻存,在遇冷的研钵中加液氮研磨,然后加入 1.5ml 的 Tris-HCl (pH7.4 抽提, 将抽提液转移到 2ml 的 EP 管中, 于 4℃, 12000rpm 离心 15min , 取上清, 保存在 -20℃下,上清液可用于总蛋白、丙二醛(MDA 、可溶性糖和 H2O2含量测定。 总蛋白测定(Bradford 法 :样品反应体系(800ul H2O+200ul Bradford+5ul样品 , 空白对照为(800ul H2O+200ul Bradford 。测定后带入标准曲线 Y=32.549X-0.224(Y代表蛋白含量, X 代表 OD595 ,计算得出蛋白含量。 可溶性糖测定:样品反应体系(1ml 蒽酮 +180ul ddH2O+20ul样品提取液 ; 空白对照 (1ml 蒽酮 +180ul ddH2O , 测定 OD625后带入标准曲线 : Y=0.0345X+0.0204(Y代表 OD625, X 代表可溶性糖含量(ug

最新《图形创意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174 1 课程名称:图形创意设计(Graphic Creative Design) 2 3 4 5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6 7 本课程作为设计类学科的专业必修课程,在整个设计学科中尤为重要。它为学生在8 将来的专业设计中更具理论基础,更具审美能力创造力打下基础。 9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强和培养学生发现图形,创造图形和处理图形的能力。使他10 1服装教研室

们掌握现代图形设计观念,创意策略,表达方式和造型规律,熟悉各类图形的特点并能11 灵活应用。在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讲授与大量配套练习有意识引导学生12 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平面设计各领域,为今后的设计实践打好基础。 13 14 二、课程章节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5 16 17 18 19 2服装教研室

三、教学章节教学目的、基本内容要求、重点和难点 20 第一章概论 21 1.学习目的 22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图形的定义及图形传播的起源及变革,明确图形在现代23 视觉传达中的优势,树立科学的现代图形设计观念。 24 2.基本内容要求 25 (1)掌握图形的概念。 26 (2)掌握图形与人类的传播(文字、印刷、影像)。 27 (3)图形思维活动。 28 重点:本门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 29 难点:图形创意设计与人类的的关系。 30 第二章图形的基本要素 31 1.学习目的 32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图形是由设计生成的一种以信息传播为目的的视觉形33 象,是一种视觉语言。 34 2.基本内容要求 35 (1)形象 36 (2)意义 37 3服装教研室

植物生理生化试卷A及答案

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植物生理生化(A)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元素缺乏时,导致植物幼叶首先出现病症的元素是() A.N B.P. C.Ca D.K 2.能诱导果实发生呼吸跃变的植物激素是() A.ABA B.IAA C.ETH D.CTK 3.植物一生的生长进程中,其生长速率的变化规律是() A.快一慢一快 B.快一慢 C.慢一快一慢 D.慢一快 4.植物细胞中质子泵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逆电化学势梯度跨膜转运H+,这一过程称为()A.初级主动运输 B.次级主动运输 C.同向共运输 D.反向共运输 5.植物叶片中进行亚硝酸还原的主要部位是() A.线粒体 B.细胞基质 C.液泡 D.叶绿体 6.高等植物光系统Ⅱ的作用中心色素分子是() A.P680 B.P700 C.A0 D.Pheo 7.植物光呼吸过程中,氧气吸收发生的部位是() A.线粒体和叶绿体 B.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 C.叶绿体和乙醛酸循环体 D.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 8.类胡萝卜素对可见光的吸收范围是() A.680~700nm B.600~680 nm C.500~600 nm D.400~500nm 9.1mol NADH + H+经交替氧化途径将电子传给氧气时,可形成() A.4molATP B.3molATP C.2.molATP D.1molATP 10.若某一植物组织呼吸作用释放C02摩尔数和吸收O2摩尔数的比值小于1,则该组织在此阶段的呼吸底物主要是() A.脂肪 B.淀粉 C.有机酸 D.葡萄糖 11.某植物制造100g干物质消耗了75kg水,其蒸腾系数为() A.750 B.75 C.7.5 D.0.75 12.下列蛋白质中,属于植物细胞壁结构蛋白的是() A.钙调蛋白 B.伸展蛋白 C.G蛋白 D.扩张蛋白 13.在植物的光周期诱导过程中,随着暗期的延长() A.Pr含量降低,有利于LDP开花 B.Pfr含量降低,有利于SDP开花 C.Pfr含量降低,有利于LDP开花 D.Pr含量降低,有利于SDP开花

《图形创意》 课程教学大纲

《图形创意》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四年制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24 实验/实践学时: 0/24 专业基础课/必 修课 一、课程作用与目的 《图形创意》课程是四年制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目的在于通过写生、变形、提炼与再创作、培养学生认识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摆脱习惯的思维方式,从新的角度去观察、认识、理解、表达事物。本课程在整个设计学科中相当重要,它为学生在将来的设计工作中更具形式美的意识与实践能力打下良好的创意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图形创意》课程是通过相关的学习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图形造型的形式美和构图本身的形式美法则,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其思维的跳跃感与严谨性。做到同一个想法通过不同的载体、不同的表现方法、不同的图形调整,准确地传达图形所表达的信息。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通过理论讲授使学生对图形设计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并通过由浅入深的设计练习,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开发。 2. 从现实的生活中寻求新的创意。 3 要求把握事物变化的全过程,做由此及彼、由表入里、由浅及深、推陈出新的创意设计。 4. 创意要从生活出发,关注生活、捕捉生活,提炼生活,表现生活,这是对学生的第一要求。

5. 大量的练习作业,用手、用眼、用脑,三位一体。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根据学院征定教材要求选择优秀教材。 参考教材: 《图形创意设计与应用》席涛,毛溪著,人民美术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普 通高等院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补充教材:自编讲义,课程PPT 2.主要参考书: [1] 《图形创意》(第一版),林家阳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2 [2] 《现代图形设计》,赵希岗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北欧图形设计[瑞典]》,帕特里克·桑德韦斯特,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4] 《图形创意》,杨为渝,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5] 《图形创意》,卢少夫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四、课程内容 第一章导论 主要内容:图形创意课程的基本内容、图形创意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图形创意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重点:图形创意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难点:理解图形创意课程的意义。 教学要求:了解图形创意课程的基本内容、目的和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