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课文欣赏

元日-课文欣赏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元日 宋代:王安石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

五年级语文下册 23.古诗二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苏教版

23.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古诗两首(元日)

元日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元日的热闹、喜庆场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导入 1.同学们,马上要过什么节了? 圣诞节可不是我们中国的节日,现在我们过的洋节日越来越多,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很多,你知道有哪些吗? 2.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我们也学过不少关于这些节日的诗句—— 追问:这首诗是写什么节日?从这些诗句中你知道有什么习俗? 3.我们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春节,你知道春节有什么习俗呢?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就是和春节有关的——板书课题,齐读 6.“元”在字典里有这么几种意思,出示①为首②开始,第一③元素 读读题目,你觉得这里的“元”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 那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又向我们介绍了春节的哪些习俗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把书本打开到133页,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古诗都有自己的节奏,请你来读。 (2个同学都读得不好时,范读,指名读,对呀,读古诗就要读出这样的节奏,出示节奏图。) (读得好在最后出示,一起按这样的节奏来读)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 声中 /一岁除, 春风/ 送暖 /入屠苏。 千门/ 万户 /曈曈日, 总把/ 新桃 /换旧符。 提醒:这“/”是表示在读时要停顿、换气 小结:这首诗一共28个字,共四行,每句七个字,这样的诗叫“七言”。我们在读的时候一般是按照二个、二个、三个的停顿节奏来读,可以范读,谁也想试一试)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古诗光读正确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读懂它的意思。请大家看看图,默 读古诗,想想字词的意思,实在不理解的地方圈出来打上问号。 2.交流 爆竹声中一岁除【要引导学生理解的】 (1)过渡:听啊!新年的炮声似乎在说:旧的一年结束了,哪个字告诉我们?除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学习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学法:小组合作 学具准备:字典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

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 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小学古诗赏析之元日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

作春联。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赏析二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

元日古诗欣赏

元日古诗欣赏 元日 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语文:7.23《古诗二首—示儿》教案(湘教版五年级下)

示儿 教学分析 古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二)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设计特色: 自主体悟想象创新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交流资料 师:看老师写个名字(板书:陆游)你对他了解多少? 生1: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创作诗作九千三百首之多. 生2: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1125年,卒于1210年.

生3: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师:他在你心中是个怎么样的人? (媒体播放诗人晚年画面)让我们再来看看,你又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陆游? 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人,在临终前作了一首传诵千古的名诗《示儿》。(板书:示儿)这也是他临终前的绝笔诗。 师:“示儿”是什么意思? 生:“示儿”就是给儿子看 师:临死前写给儿子的叫什么? 生:叫遗书 师:人们在临死时给儿子的遗书一般都是写些什么? 生:写财产的分配等…… 师;那陆游写了什么? 请看……大屏幕出示《示儿》配乐放录音 二、自由朗读,自悟诗情 1.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 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再来读读全诗,要求从题目开始,一行一行往下读,同时思师:这次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问:你怎么读懂的?(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 你很会学以致用,看注释的确是很好的学习古诗的方法。(看屏幕上的全诗,一起疏通诗意) 2.合作学习。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在圈划,在思考。咱们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收获,或许也有一些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3.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那些内容。(结合课后的注释,说说自己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拨读诗方法。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元日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元日》说课稿 一、说教材(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元日》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首诗,作者王安石在诗中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的欢快情景和万象更新的情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王安石既是诗人,又是政治家,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这首诗就是通过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教材在出示古诗的同时,还精心绘制了一幅人们欢快过年的图画。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就会被图画中的热闹场景所吸引。 四年级学生仍旧对显性的画面比较感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在读诗时会将诗中的画面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理解,从而能够感受到诗中

洋溢着的欢快气氛,也能够体会一系列春节传统习俗背后蕴含着人们对幸福美好未来的期盼之情。而对于王安石的执政理想,四年级的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2、朗读课文,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在交流中学习古诗,并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自学古诗的能力。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重点,教学目标1、3是难点。 本课的教学1课时完成,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准备课件及写有古诗的小黑板。下面我就说一下本课的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元旦古诗词以及赏析大全精选20篇

元旦古诗词以及赏析大全精选20篇 中国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起为农历1月1日,中华民国起为公历1月1日。小编整理了元旦古诗词以及赏析大全精选2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 元旦古诗词以及赏析 田家元旦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唐朝诗人孟浩然所作五言绝句,所写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诗中首尾两联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非常重视观测天象,注重气候、节令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他们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中间两联叙写了自己的隐居生活,透露出其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说明他的鹿门隐居只是为了取得清高的声誉,以便达到引荐入仕途的目的。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元日抒怀 唐·卢照邻 筮仕无中秩,旧耕不外臣。 人歌小岁语,花舞大唐春。 草色熏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这首诗出自"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卢照邻,讲述自己官职低微未达到正八品,还是归家种地做隐居方外之臣。今天人们高歌欢饮贺岁的美酒,早开的鲜花也起舞庆祝大唐之春。嫩绿的草色掩映着知己往来的小路,美好的风光惊动了我的四邻。但愿人生永远像元日这天一样欢乐,年年岁岁四时风物都如此新鲜。 已酉元旦 宋·陆游 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 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 南宋诗人陆游所作,内容是关于古时候元旦期间发生的事情。诗中描写的场景为:一夜的雨融化了屋外残余的雪,清晨的太阳驱除了连续的阴霾天气。轻轻对着笔呵着热气来写对联,喝一口椒浸制的酒发现新写的花已经倾斜了。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八百多年来,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23人教部编版.doc

二语备课组时间: 2 月23 日 中心发言人: 课题:1 古诗二首第2、3课时 总计第节 教学 目标 1.会认“咏、妆、丝、绦、裁、剪”6个生字,会写“碧、妆、绿、丝、剪”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咏柳》,背诵《咏柳》。 3.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春天的美好情景。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咏柳》。 2.通过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交流作者,读懂课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现在老师说上一句你能马上回答出下一句吗?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另一首春天的古诗,出示课题《咏柳》。

(1)学习“咏”字,看字形猜意思,与“泳”进行比较,说说课题的意思。 (2)了解作者。 【设计意图】 利用已有知识唤起学生对春天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愿望。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生字,检查学生预习生字的情况。 出示生字:妆、丝、绦、裁、剪 (1)妆:注意是后鼻音,利用组词识记,教写“妆”字,与“壮、状”进行比较。 (2)丝绦:丝带、带子或绳子的意思,教写“丝”字。 (3)裁、剪:可进行组词识记,教写“剪”字。 2.指名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读古诗,再检查自学情况,纠正字音,指导书写,达到正确掌握生字的目的。 三、品读理解,熟读成诵 学习古诗一、二行。 1.图文结合说说你从这两句行诗中的哪个词读出了柳树的美? (1)碧玉:(板书碧玉,碧玉就是绿色的玉)教写“碧”字,写出柳树很绿,与下一行哪个字表达同一个意思?“碧”与“绿”结合教学,写出了柳树的绿。

(2)绿丝绦;(板书丝绦)教写“绿”字,知道柳条像绿丝带一样漂亮。 (3)借助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读出柳枝的柔美。 学习古诗三、四行。 2.多美的柳树啊!诗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师读(出示第三、四句),谁来读?你读懂了什么? (1)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句,二月春风像一把剪刀,裁剪出细细的柳叶。 (2)裁:出示柳叶图,用一个词形容柳叶。(精美、可爱、嫩绿)春风像一位高超的裁剪师裁出了这样美的柳叶。 (3)借助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整体到部分”的描写顺序,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读出诗人对春风的赞叹。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疏通故事的意思,体会春天的美丽。 2.借助板书,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 通过熟读课文后,再细致的理解诗句中的重点字、词,以深刻理解诗意。为学生背诵古诗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诗词翻译及赏析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诗词翻译及赏析《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前言】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

邪。也作春联。 【翻译】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

古诗二首

9、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诗中难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朗读和背诵这两首诗。 过程和方法 3、学习诗中难字词,理解和掌握词语的意思。 4、背诵这两首诗。 5、理解这两首诗的内容,了解诗人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2、难点:口述诗歌内容 ◆教学关键:抓住比较难懂的词语,读懂诗歌。 ◆教学方法:朗读诵读讲解口述总结 ◆教学时节:2节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望庐山瀑布 李白 一、揭题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庐、紫、川、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挂:

古诗两首《元日》《江雪》(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元日》《江雪》(苏教版四年 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 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 二、学习 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 用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让学生出示生字卡片:绝径踪孤舟翁钓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 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 笔标出来) (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古诗绝句《元日》译文及赏析

古诗绝句《元日》译文及赏析 原文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yí)岁除:一年已尽,“一”字用在第四声(去声)字的前面时,“一”变调,读第二声(阳平)。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赏析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

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千门万户曈曈日”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担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替换成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

元日 赏析

我爱读: 元yu án 日r ì (宋) 王安石 爆b ào 竹zh ú 声sh ēng 中zh ōng / 一y ī 岁su ì 除ch ú ,春ch ūn 风f ēng 送s òng 暖nu ǎn / 入r ù 屠t ú 苏s ū 。 千qi ān 门m én 万w àn 户h ù/ 曈t óng 曈t óng 日r ì ,总z ǒng 把b ǎ 新x īn 桃t áo / 换hu àn 旧ji ù 符f ú 。 小助手: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的意思。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两位门神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千门万户: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极多。 呱呱译古诗: 爆竹声声,送走了旧的一年, 春风暖暖,吹进了屠苏酒碗。 初升阳光,照耀着千门万户, 家家都用新桃符换去旧桃符。 和诗人交朋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

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而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呱呱说古诗: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闽南童谣串串烧★正月童谣(一)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到饱,初四接神,初五隔开,初六舀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席,十一请子婿,十二请查某子返来食泔糜配芥菜,十三关老爷生,十四月光,十五是上元暝。 这是反映闽南地区正月习俗的歌谣,意思是:正月初一要早起,初二也要早起,初三可以睡饱睡足,初四迎神,初五休息一下,初六(到田里)取肥料,初七初八做好(田里的事),初九天神生日,初十有酒席吃,十一请女婿,十二请女儿回来吃稀饭配芥菜(意即请女儿随意吃一点),十三关公生日,十四月亮很亮,十五就是元宵夜(也称上元节)。 注:闽南地区对于神的生日都需隆重拜祭,就像过节一样。

元日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元日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元日:农历的正月初一,古时又称元旦、新年,今叫春节,而把公历的新年称为 元旦。 [2]爆竹:古代无鞭炮,用火烧竹使其爆裂发出声响,以驱鬼魅,迎福祥。进化为今 天的鞭炮。 [3]屠苏:即屠苏酒,用屠苏草浸泡的酒。古时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用,以驱邪 纳福。 [4]曈曈:太阳初升时的样子。 [5]桃符:刻画在桃木板上的符符:一种特殊的文字图形,为道教所常用,贴在门上 以避邪,迎吉祥。后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春联。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 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或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 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 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 作了此诗。 【赏析一】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 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 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 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 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 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 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 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 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 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 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 “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 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 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赏析二】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度,由南到北气候的变化不小,但由于北回归线正好在中部穿过,因此总的说来是个四季分明的地方。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依据太阳的运转、四季的 变化及月亮圆缺的规律,在世界上率先制订了很适合我国农耕社会的历法,并逐步完善形 成了至今与公历并存的太阴历———农历。而农历的新年即春节,至今仍是我国民间最为 隆重的节日,辞旧迎新,普天同庆。 古时的春节,作为除旧迎新的盛大节日,从年前的腊月十二月初八就开始了,腊月二 十三是小年,开始进入大年阶段。但欢度的高潮,则是从除夕大年三十一直到上元元夜即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中国的诗歌之母的《诗经》里就有“岁月其除”的诗句,光阴过去为除,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新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为元旦或元日,现在是公历的新 年称为元旦,为了以示区别,农历的新年改称春节了,这样的称谓是从辛亥革命后才开始,距今不过百年时间。 古往今来,歌咏“除夕”“元旦”的诗词数不胜数,然而其中最为传诵的,就是王安 石的这首《元日》。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王安石《元日》原文、译文、赏析

王安石《元日》原文、译文、赏析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篇。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 爆竹:鞭炮。山家以除夕烧竹,竹爆裂之声令山魈畏惧而远避。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桃符: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演变成春联。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译诗、诗意] (一) 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已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碗。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 (二)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赏析]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元日

元日 宋代:王安石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 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 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 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 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 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赏析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横道中心小学语文组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陈与义《元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陈与义《元日》 马唯然 元日 陈与义① 五年元日只流离,楚俗今年事事非。 后饮屠苏②惊已老,长乘舴艋竟安归。 携家作客真无策,学道刳心③却自违。 汀草岸花知节序,一身千恨独沾衣④。 [注] ①诗人曾在朝廷任职。南宋建炎四年,金兵大举南侵,诗人避难湖湘间。此诗作于建炎四年。②屠苏:屠苏酒。③刳(kū)心:道教语,谓摒弃杂念。④独沾衣:传说战国时齐景公在牛山落泪,感慨人世无常。 马老师鉴赏: 赏读此诗时,先看题目“元日”。元日指正月初一春节。可联系《元日》中最有代表性的王安石的诗作:“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

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此节日一般人的心境即可知。 再看此诗首联“五年元日”,便有点题之意。尾联“汀草岸花”写出元日景象。结合注释一,诗人作此诗是在湖湘避难期间。湖湘之地偏南,气候温和,元日已是草木生发,众花开放。植物似乎“知节序”,在元日按时呈现生机。而诗人呢?在此万物复苏的元日,仍然是“一身千恨”。“千”指恨之多,“一”指身之孤,二者关联,暗指诗人孤身承受繁恨之久。有多久?为什么而恨?首联上句已揭示。此恨长达“五年”,因“流离”而恨。建炎元年宋室南渡至今恰好五年。首联“流离”即指南渡之事,对应注释一“避难”。 由此可知,诗人一恨家国沦亡,二恨自身颠沛流离,三恨孤独飘零,四恨人世无常(由注释四给出)。 元日作为重要传统节日,自然有各种风俗,但今年因为在楚地避难,诗人感觉风俗习惯处处和中原不同。“事事非”,一指政治局势,二指诗人生活,三指诗人内心感受。 饮屠苏酒是元日风俗之一,大年初一全家合饮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然而诗人今年饮屠苏酒时却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年老。此为“事事非”之一,也体现出诗人五恨年华已逝。颔联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