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三章不等式复习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

数学:第三章不等式复习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
数学:第三章不等式复习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

不等式 复习教案

【基本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

1.掌握解决不等式(组)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3.掌握基本不等式

ab ≤

2

a b

+(a ≥0,b ≥0); 【主要知识点与题型方法】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已知直线l :Ax+By+C =0

1当B>0时,Ax+By+C>0表示直线l上方的平面区域;

Ax+By+C<0表示直线l下方的平面区域

2当B<0时,Ax+By+C>0表示直线l下方的平面区域;

Ax+By+C<0表示直线l上方的平面区域;

3当B=0时,(此时l⊥x轴)

A>0 Ax+By+C>0表示直线l右侧的平面区域;

Ax+By+C<0表示直线l左侧的平面区域

A<0时,仿A>0自行讨论。

以上结论请自行证明。

3、线性规划中的几个概念

(1)不等式组1是一组对变量x、y的约束条件。

(2)函数z=2x+y为目标函数。

(3)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y)叫做可行解。

(4)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

(5)使线性目标函数取得最大或最小值的可行解叫做最优解。

4、掌握比较大小的常用方法:

1基本结论:利用常见的基本不等式,直接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这里主要是利用:

当a、b∈R+时,ab≤2b

a+

≤22

2b

a+

及其变形公式

2作差、作商、平方作差法,根据题目的特点,合理选用。这在证明题中要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时经常使用。

5、熟练掌握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必须注意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三者缺一

不可。如不满足条件时求最值可以结合函数的单调性来解决。如求函数x x y 1

2+

=(x ≥1)

的最小值。

6、不等式证明的常规方法有: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

7、把握解含参数的不等式的注意事项

解含参数的不等式时,首先应注意考查是否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如果遇到下述情况则一般需要讨论:

1不等式两端乘除一个含参数的式子时,则需讨论这个式子的正、负、零性.

2在求解过程中,需要使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时,则需对它们的底数进行讨论.

3在解含有字母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时,需要考虑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状况(有时要分析△),比较两个根的大小。 几点思考

1.关于教材中的习题分层次处理。如编制成组题: (1)解不等式 x 2+3x +2<0;

(2)不等式 x 2+kx +2<0的解集为(1,2) 求k 的值;或ax 2+bx —1>0的解集为{x |3

(3)不等式 x 2+kx +2<0的解集为空集,求k 的范围; (4) {x |kx 2+kx +2>0}= R ,求k 的范围.

2.关于分式不等式:如

04

21≤+-x x

(P 71)对于简单的分式不等式,虽然出现在教材的探究拓展部分,我认为还是要作介绍的,但不要在解法上玩技巧,要突出等价转换的数学思想.

而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就不必在这里介绍,在选修4—5,《不等式选讲》会涉及到.

3.关于高次不等式:如给出函数f (x )=d cx bx ax +++23图象,写不等式f (x )<0的解集(P 94)

4.关于含参数的不等式恒成立问题

如:(1)关于x 的不等式a x a x 43)1(22

>++-对一切实数x 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

范围;

(2) 关于x 的不等式a x a x 43)1(22

>++-对x )1,1(-∈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

围;

(3) 关于x 的不等式a x a x 43)1(22

>++-对a []1,1-∈恒成立,求实数x 的取值范围;

【典型例题】

【例1】解不等式:x 2—(a+a 2)x+a 3<0。 解题思路分析:

因x 2—(a 2+a )x+a 3=(x —a )(x —a 2),不等式解的一般形式为两根a 与a 2之间,下面比较a 与a 2大小。

a —a 2=a (1—a )

当a =0或a =1时,a =a 2,原不等式为x 2<0,或(x —1)2<0,不等式无解 当00,a>a 2, 不等式解为a 21或a<0时,a (1—a )<0,a

∵x 2—(a+a 2)x+a 3=(x —a )(x —a 2) ∴当a>1,或a<0时,不等式的解为a

【例2】解不等式:ax 2+4x+4>0。(结果要求用解集表示) 解题思路分析:

首先对二次项系数a 讨论,以确定不等式的类型:当a =0时,原不等式为4x+4>0,x>—1。

当a ≠0时,不等式为二次不等式,其解的情况应考虑判别式△=16—16a =16(1—a )及二次项系数a 的符号这两个因素,也就是讨论的标准为a 与1与0的大小比较。

当a>1时,不等式可化为

0a 4

x a 4x 2>++

△=0a )

a 1(16a 44)a 4(22<-=?-,不等式的解为R

当0

x a 4x 2>++

,△>0,解的形式为两根之外,求得方程

a 4

x a 4x 2=++

两根为a a 122x -±-=,a a 122a a 122-+-<---,不等式的解为

a a 122x ---<

,或a a

122x -+->

当a<0时,不等式可化为

0a 4

x a 4x 2<++

,△>0,解的形式为两根之间,不等式的解为

a a

122x a a 122---<

<-+-,注意此时两根大小已改变。

当a =1时,原不等式可化为x 2+4x+4>0,(x+2)2>0 ∴ x ≠—2 解:

(1)当a =0时,4x+4>0,x>—1,为原不等式的解 (2)当0

42>++

a

x a x 解方程04

42>++a

x a x 得x =

a a

121-±-

∴不等式的解为

a a 122x ---<

,或a a 122x -+->

(3)当a>1时,原不等式可化为x 2+0

a 4

x a 4>+

0a )

a 1(162<-=

?

∴不等式的解为R

(4)当a<0时,原不等式可化为04

42>++

a

x a x

0a )

a 1(162>-=

?

∴原不等式的解为a a

122x a a 122---<

<-+-

(5)当a =1时,原不等式可化为(x+2)2>0,x ≠—2,原不等式解为x ∈R ,且x ≠—2总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集为a a

122x a a 122---<

<-+-。

注:含字母的二次不等式的讨论,涉及到的因素较多,如二次项系数是否为0,判别式△的符号,两根的大小关系。在判别式△<0时,应注意区别不等式的解是R 或φ。关于不等式解的一般形式是两根之间还是两根之外,应由二次项符号及不等号方向两者同时决定,当二次项为正(负)及不等号,方向为大于(小于)时,不等式解的形式为两根之外;否则为两根之间。通常将二次项系数化为常数。

【例3】某商场计划出售A 、B 两种商品,商场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得到有关数据如下表:(商品单位:件)

问如何确定两种货物的月供应量,可以使得总利润达到最大?最大利润为多少? 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线性规划问题 解法一:设供应A 商品x 件,B 商品y 件

由题意有??

?≤+≤+11001053000

2030y x y x 要求目标函数

z =6x+8y 的最大值。

约束条件可化为??

?≤+≤+2202300

23y x y x 令???=+=+B y x A y x 223

设6x+8y =λA+μB =λ(3x+2y )+μ(x+2y )

∴??

?=+=+82263μλμλ ??

?==31μλ ∴6x+8y =A+3B ≤960

当???=+=+220230023y x y x 即???==9040y x 时6x+8y 的最大值为960

∴每月供应A 商品40件,B 商品90件时,商场可获最大利润为96000元。

?

?≤+300

23y x (下略)

回顾:1解法二更直观、方便,但对直线作图要求较高,要熟练掌握直线的斜率、倾斜角在坐标轴上的截距等问题。

2若将单位工资支出的月资金供应量调整为1150(百元)(这时点C 坐标为(35,92.5))问题的解又如何?

【例4】设a ,b ∈R ,求证:a 2+b 2≥ab+a+b —1。 解题思路分析:

思路一:这是一个整式不等式,可考虑用比较法,在配方过程应体现将a 或b 看成主元的思想,在这样的思想下变形,接下来的配方或因式分解相对容易操作。

作差

δ=a 2+b 2—ab —a —b+1=a 2—(b+1)a+b 2—b+1=43

b 23b 43)21b a (22+-++-

22)1b (43

)21b a (-++-

≥0

思路二:注意到不等式两边式子a 2+b 2与ab 的结构特点,联想到基本不等式;为了得到左边的a 与b 项,应用增减项法变形。增加若干项或减少若干项的技巧在本节应用得较为普遍。

因a 2+b 2≥2ab ,a 2+1≥2a , b 2+1≥2b 三式同向相加得:a 2+b 2≥ab+a+b —1

思路三:在思路一中,作差δ后得到关于a 的二次三项式,除了用配方法,还可以联系二次函数的知识求解。

记f (a )=a 2—(b+1)a+b 2—b+1

因二次项系数为正,△=(b+1)2—4(b 2—b+1)=—3(b —1)2≤0 ∴ f (a ) ≥0

【例5】某地区上年度电价为每千瓦时0.8元,年用电量为a 千瓦时,本年度计划将电价降到每千瓦时0.55元至0.75元之间,而用户期望电价为每千瓦0.4元。经测算,下调电价后新增的用电量与实际电价和用户期望电价的差成反比(比例系数为k ),该地区电力成本价为每千瓦0.3元,设k =0.2a ,当电价最低定为多少时仍可保证电力部门的收益比上年至少增长20%?

解题思路分析:

解决实际应用题,首先要理清数量之间关系,如本题:收益 = 实际用电量×(实际电价—成本价)。其次,将关键文字语言转换成适当的数学模型,如“新增的用电量与实际电价和用户期望电价的差成反比”翻译为数学模型就是“设实际电价为x ,则新增用电量=4.0x k

-”,

“电力部门的收益比去年至少增长20%”翻译为数学模型就是“本年度收益)3.0x )(a 4.0x k (

-+-,去年收益(0.8—0.3)a ,)

3.0x )(a

4.0x k

(-+-≥(0.8—0.3)

a (1+20%)”。

令 k =0.2a ,解不等式: )

3.0x )(a

4.0x a

2.0(

-+-≥(0.8—0.3)(1—20%)a

即x 2—1.1x+0.3≥0 得:x ≥0.6,或x ≤0.5

又0.55≤x ≤0.75 ∴x =0.6

解:设实际电价为x (元),则用电量增至a

4.0x k

+-,去年收益为(0.8—0.3)a ,今年收益为)

3.0x )(a

4.0x k

(

-+-

当k =0.2a 时,由已知得: )

3.0x )(a

4.0x a

2.0(

-+-≥a %)201)(3.08.0(+-

化简得: x 2—1.1x+0.3>0 ∴ x ≥0.6,或x ≤0.5

又0.55≤x ≤0.75 ∴0.6≤x ≤0.75

∴当实际用电价最低定为每千瓦时0.6元时,仍可保证电力部门的收益比上年至少增长20%。

必修五 3.1不等式与不等关系(第一课时)教案

§3.1不等式与不等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情景,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学会依据具体问题的实际背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态与价值: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组)研究含有不等关系的问题。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难点】 用不等式(组)正确表示出不等关系。 【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既有相等关系,又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等。人们还经常用长与短、高与矮、轻与重、胖与瘦、大与小、不超过或不少于等来描述某种客观事物在数量上存在的不等关系。在数学中,我们用不等式来表示不等关系。 下面我们首先来看如何利用不等式来表示不等关系。 2.讲授新课 1)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 引例1:限速40km/h 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路段行驶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 不超过40km/h ,写成不等式就是: 40v ≤ 引例2: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应不少于2.5%,蛋白质的含量p 应不少于2.3%,写成不等式组就是——用不等式组来表示 2.5%2.3% f p ≤??≥? 问题1:设点A 与平面α的距离为d,B 为平面α上的任意一点,则||d AB ≤。 问题2:某种杂志原以每本2.5元的价格销售,可以售出8万本。据市场调查,若单价每提高0.1元,销售

高中数学必修3第三章教案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1、基本概念: (1)必然事件: ; (2)不可能事件: ; (3)确定事件: ; (4)随机事件: ; (5)频数与频率:在 下重复 试验,观察 是否出现,称n 次试验中事件A 出现的次数n A 为事件A 出现的 ;称事件A 出现的比例f n (A)= n n A 为事件A 出现的频率。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 ,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 发生的频率f n (A)稳定在 ,把这个常数记作P (A ),称为事件A 的 。 (6)似然法与极大似然法: 例1 判断下列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抛一石块,下落”. (2)“在标准大气压下且温度低于0℃时,冰融化”; (3)“某人射击一次,中靶”; (4)“如果a >b ,那么a -b >0”; (5)“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 (6)“导体通电后,发热”; (7)“从分别标有号数1,2,3,4,5的5张标签中任取一张,得到4号签”; (8)“某电话机在1分钟内收到2次呼叫”;(9)“没有水份,种子能发芽”; (10)“在常温下,焊锡熔化”. 例2 某射手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射击,结果如下表所示: (1)填写表中击中靶心的频率; (2)这个射手射击一次,击中靶心的概率约是什么? 例3 某人进行打靶练习,共射击10次,其中有2次中10环,有3次环中9环,有4次中8环,有1次未中靶,试计算此人中靶的概率,假设此人射击1次,试问中靶的概率约为多大?中10环的概率约为多大? 课堂练习 1.将一枚硬币向上抛掷10次,其中正面向上恰有5次是( ) A .必然事件 B .随机事件 C .不可能事件 D .无法确定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任一事件的概率总在(0.1)内 B .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不一定为0 C .必然事件的概率一定为1 D .以上均不对 3.下列事件中随机事件的个数为 ( ) (1) 物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2) 方程2 230x 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教案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1算法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算法的含义,体会算法的思想。(2)能够用自然语言叙述算法。(3)掌握正确的算法应满足的要求。(4)会写出解线性方程(组)的算法。(5)会写出一个求有限整数序列中的最大值的算法。(6)会应用Scilab求解方程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体会解方程的一般性步骤,从而得到一个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这些步骤就是算法,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算法。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同一个问题也可能有多个算法,能模仿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写出一个求有限整数序列中的最大值的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我们对计算机的算法语言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明确算法的要求,认识到计算机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各有力工具,进一步提高探索、认识世界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算法的含义、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判断一个数为质数的算法设计。 难点:把自然语言转化为算法语言。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1、写出的算法,必须能解决一类问题(如:判断一个整数n(n>1)是否为质数;求任意一个方程的近似解;……),并且能够重复使用。 2、要使算法尽量简单、步骤尽量少。 3、要保证算法正确,且计算机能够执行,如:让计算机计算1×2×3×4×5是可以做到的,但让计算机去执行“倒一杯水”“替我理发”等则是做不到的。 教学用具:电脑,计算器,图形计算器 四、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 算法作为一个名词,在中学教科书中并没有出现过,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没有接触算法概念。但是我们却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算法,熟悉许多问题的算法。如,做四则运算要先乘除后加减,从里往外脱括弧,竖式笔算等都是算法,至于乘法口诀、珠算口诀更是算法的具体体现。我们知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算法,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算法,解线性方程组的算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算法等。因此,算法其实是重要的数学对象。 2、探索研究 算法(algorithm)一词源于算术(algorism),即算术方法,是指一个由已知推求未知的运算过程。后来,人们把它推广到一般,把进行某一工作的方法和步骤称为算法。 广义地说,算法就是做某一件事的步骤或程序。菜谱是做菜肴的算法,洗衣机的使用说明书是操作洗衣机的算法,歌谱是一首歌曲的算法。在数学中,主要研究计算机能实现的算法,即按照某种机械程序步骤一定可以得到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程序。比如解方程的算法、函数求值的算法、作图的算法,等等。 3、例题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五-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教案

第三章不等式 必修5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 2.通过了解一些不等式(组)产生的实际背景的前提下,学习不等式的相关内容; 3.理解比较两个实数(代数式)大小的数学思维过程. 二、教学重点: 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组)研究含有不等关系的问题.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 使用不等式(组)正确表示出不等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现实世界和生活中,既有相等关系,又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我们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等等.人们还经常用长与短,高与矮,轻与重,大与小,不超过或不少于等来描述某种客观事物在数量上存在的不等关系. 在数学中,我们用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不等关系.

提问: 1.“数量”与“数量”之间存在哪几种关系?(大于、等于、小于). 2.现实生活中,人们是如何描述“不等关系”的呢?(用不等式描述) 引入知识点: 1.不等式的定义: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2.不等式a b ≥的含义. 不等式a b ≥应读作“a 大于或者等于b ”,其含义是指“或者a >b ,或者a =b ”,等价于“a 不小于b ,即若a >b 或a =b 之中有一个正确,则a b ≥正确. 3.实数比较大小的依据与方法. (1)如果a b -是正数,那么a b >;如果a b -等于零,那么a b =;如果a b -是负数,那么a b <.反之也成立,就是(a b ->0?a >b ;a b -=0?a =b ;a b -<0?a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1

第一章解三角形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1.1正弦定理 知识结构梳理 几何法证明 正弦定理的证明 向量法证明 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 正弦定理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的两种应用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角的对角 解三角形 知识点1 正弦定理及其证明 1正弦定理: 2.正弦定理的证明: (1)向量法证明 (2)平面几何法证明 3.正弦定理的变形 知识点2 正弦定理的应用 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2.应用正弦定理要注意以下三点: (1) (2) (3) 知识点3 解三角形

1.1.2余弦定理 知识点1 余弦定理 1. 余弦定理的概念 2. 余弦定理的推论 3. 余弦定理能解决的一些问题: 4. 理解应用余弦定理应注意以下四点: (1) (2) (3) (4) 知识点2 余弦定理的的证明 证法1: 证法2: 知识点3 余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解三角的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可以求第三边,进而求出其他角。 例1(山东高考)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tanC=73. (1) 求C cos ; (2) 若 =2 5 ,且a+b=9,求c.

1.2应用举例 知识点1 有关名词、术语 (1)仰角和俯角: (2)方位角: 知识点2 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思路 (1)读懂题意,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已知和所求,准确理解应用题中的有关术语、名称,如仰角、俯角、视角、方位角等,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解三角形模型; (3)合理选择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求解; (4)将三角形的解还原为实际问题,注意实际问题中的单位、结果要求近似等。 1.3实习作业 实习作业的方法步骤 (1)首先要准备皮尺、测角仪器,然后选定测量的现场(或模拟现场),再收集测量数据,最后解决问题,完成实习报告。要注意测量的数据应尽量做到准确,为此可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要有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设计实施方案,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数据,整理信息。 (2)实习作业中的选取问题,一般有:○1距离问题,如从一个可到达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点之间的距离,或两个不可到达点之间的距离;②高度问题,如求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问题。一般的解决方法就是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3.4 基本不等式 》教案1 新人教A版必修5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3.4 基本不等式 》教案1 新人教A 版必修5 主备人: 执教者: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推导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这个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定理中的不等号“≥”取等号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探究抽象基本不等式; 3.情态与价值: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的证明; 【学习难点】基本不等式等号成立条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学习方法】 讲练结合 【学习过程】 1.课题导入 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 如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在这个图案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 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的关系去找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 2.讲授新课 1.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 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右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a,b 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这样,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是2ab ,正方形的面积为。由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 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b 时,正方形EFGH 缩为一个点,这时有。 2.得到结论:一般的,如果 )""(2R,,22号时取当且仅当那么==≥+∈b a ab b a b a 3.思考证明: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证明:因为 当 22,()0,,()0, a b a b a b a b ≠->=-=时当时 所以,,即 个性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一章算法初步 (1) 1.1算法与程序框图 (2)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共3课时) 1.1.1算法的概念(第1课时) 【课程标准】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1.理解算法的概念与特点; 2.学会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体会算法思想;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算法概念以及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难点】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过程】 一、序言 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 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数据,计算机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所有领域. 那么,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 同时,算法有利于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以前的学习中,虽然没有出现算法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在数学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大量的算法思想,如四则运算的过程、求解方程的步骤等等,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这就是算法的思想. 二、实例分析 例1:写出你在家里烧开水过程的一个算法. 解:第一步:把水注入电锅; 第二步:打开电源把水烧开; 第三步:把烧开的水注入热水瓶. (以上算法是解决某一问题的程序或步骤) 例2:给出求1+2+3+4+5的一个算法. 解:算法1 按照逐一相加的程序进行 第一步:计算1+2,得到3;

第二步:将第一步中的运算结果3与3相加,得到6;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的运算结果6与4相加,得到10; 第四步:将第三步中的运算结果10与5相加,得到15. 算法2 可以运用公式1+2+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直接计算 第一步: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5; 第二步:计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三步:输出运算结果. (说明算法不唯一) 例3:(课本第2页,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可推广到解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说明算法的普遍性) 例4: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的大致步骤是: 第一步:根据题意,选择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 第二步:根据条件列出关于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的方程组; 第三步:解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代入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 三、算法的概念 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对算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设计出一系列可操作或可计算的步骤,通过实施这些步骤来解决问题,通常把这些 在数学中,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的程 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四、知识应用 例5:(课本第3页例1)(难点是由质数的定义判断一个大于1的正整数错误!未找到引 用源。是否为质数的基本方法) 练习1:(课本第4页练习2)任意给定一个大于1的正整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设计一个算法求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所有因数. 解:根据因数的定义,可设计出下面的一个算法: 第一步:输入大于1的正整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高一化学必修第三章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1、甲烷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 2、甲烷的分子式为电子式为 结构式为 3、甲烷分子是一种对称的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而四个氢原子分别位于 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上,四个C---H键强度相同。 4、甲烷的性质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5、甲烷很稳定,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也不与强酸、强碱反应。 6、甲烷的氧化反应 甲烷可以在空气(或氧气)中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化学方程式: 7、甲烷的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的某些原子基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 继续反应: 反应式: 例在光照下,将等物质的量的CH4和Cl2充分反应,得到产物的物质的量最多的是() A CH3Cl B CH2Cl2 C CCl4 D H Cl 例将装有甲烷与氯气混合气的一支试管倒扣在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水槽 中,经光照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化学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烷烃的通式: ④密度增大。烷烃易溶于有机溶剂,难溶于水。 9、烷烃的化学性质。 氧化反应:烷烃完全燃烧的通式: 烷烃与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不发生反应,不能与强酸和强碱溶液反应。 取代反应 例:一定量甲烷燃烧后得到CO、CO2和水蒸气,混合气体共重49.6 g,通过无水CaCl2时,CaCl2增重25.2 g,则CO2的质量为( ) A.12.5 g B.13.2 g C.19.7 g D.24.4 g 例有一类最简单的有机硅化合物叫硅烷,它的分子组成与烷烃相似。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C] A.硅烷的分子通式为Si n H2n+2 B.甲硅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硅和水 C.甲硅烷的密度小于甲烷 D.甲硅烷能发生取代反应

高中数学必修五基本不等式题型(精编)

高中数学必修五基本不等式题型(精编) 变 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若a b >,则ac bc > B .若a b >,则22a b > C .若a c b c +<+,0c <,则a b > D >a b > 3. 若m =(2a -1)(a +2),n =(a +2)(a -3),则m ,n 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例2、解下列不等式 (1)2230x x --≥ (2)2280x x -++> (3) 405x x ->- (4)405 x x -≥- (5)112x ≥ (6)已知R a ∈,解关于x 的不等式()()01<--x x a .

变、若不等式02<--b ax x 的解集为{} 32<

例5、 1. 积为定值 (1)函数1y x x =+ (x >0)的最小值是 . (2)设2a >,12 p a a =+-的最大值是 . (3)函数1y x x =+ (x <0)的最小值是 . (4) 变、 (1 )2y = 的最小值是 . (2) . 2. 和为定值 (1) ,y=x(4-x) 的最大值是 . (2), 的最大值是 . 例6、“1”的妙用 1. 2.已知正数,x y 满足21x y +=,则 y x 11+的最小值为______

数学苏教版必修5基本不等式(教案)

基本不等式(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推导并掌握均值不等式定理; 2. 能够简单应用定理证明不等式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均值不等式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教学难点:等号成立的条件及解题中的转化技巧。 教学过程: 重要不等式:如果a 、b ∈R ,那么a 2+b 2 ≥2ab (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 证明:a 2+b 2-2ab =(a -b )2 当a ≠b 时,(a -b )2>0,当a =b 时,(a -b )2=0 所以,(a -b )2≥0 即a 2+b 2 ≥2ab 由上面的结论,我们又可得到 定理:如果a ,b 是正数,那么 a +b 2 ≥ab (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 证明:∵(a )2+(b )2≥2ab 4a +b ≥2ab 即 a +b 2 ≥ab 显然,当且仅当a =b 时,a +b 2 =ab 说明:1)我们称a +b 2 为a ,b 的算术平均数,称ab 为a ,b 的几何平均数,因而, 此定理又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2)a 2+b 2≥2ab 和a +b 2 ≥ab 成立的条件是不同的:前者只要求a ,b 都是实数,而后者要求a ,b 都是正数. 3)“当且仅当”的含义是充要条件. 4)数列意义 问:a ,b ∈R -? 例题讲解: 例1 已知x ,y 都是正数,求证: (1)如果积xy 是定值P ,那么当x =y 时,和x +y 有最小值2P ; (2)如果和x +y 是定值S ,那么当x =y 时,积xy 有最大值14 S 2 证明:因为x ,y 都是正数,所以 x +y 2 ≥xy (1)积xy 为定值P 时,有x +y 2 ≥P ∴x +y ≥2P 上式当x =y 时,取“=”号,因此,当x =y 时,和x +y 有最小值2P . (2)和x +y 为定值S 时,有xy ≤S 2 ∴xy ≤ 14 S 2 上式当x=y 时取“=”号,因此,当x=y 时,积xy 有最大值14 S 2.

数学北师大版必修3教案: 第三章概率1.1

第三章概率 本章教材分析 随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概率论就是研究客观世界中随机现象规律的科学,它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对生活中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刻画,概率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决策.概率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应付变化和不确定事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以随机的观点来认识世界的意识,是每一个未来公民生活和工作的必备常识,也是其进一步学习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概率成为高中必修课,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 教科书首先通过学生掷图钉的活动以及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然后,通过活动让学生澄清生活中的一些对概率的错误认识,进一步体会频率的稳定性和随机的思想,随机思想贯穿始终.其次,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古典概型的两个基本特征及其概率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了解可以建立不同的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和对立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以及它们在古典概率计算中的应用. 最后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模拟方法估计概率的实际应用,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能够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 值得注意的是:数学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和互相促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1.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从而建立随机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随机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随机现象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学习概率知识的必要性及概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建立随机观念,让学生认识到随机事件的概率确实是存在的,概率就在我们身边. 2.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教科书中“思考交流”“动手实践”等栏目提供的问题情境,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思考交流”“动手实践”等栏目,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实践,并适时给予引导.教学时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让学生活动形同虚设,而应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下注重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提高. 3.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关注建立概率模型的思想及模拟方法的应用,注意控制难度.古典概率计算的教学,应让学生在理解古典概型的两个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初步学会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并会用列举法计算出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教学的重点不要放在“如何计数”上,这也是把排列组合安排为选修内容的原因之一.古典概率的计算可提倡一题多解,但对于一个实际问题,建立不同的概率模型来解决,一般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应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建立概率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教科书在练习和习题中配有一些可建立不同的模型来解决的题目,教师应结合这些题的讲解,突出建模的思想.此外,教学时应重点强调对古典概型基本特征的理解及用画树状图和列表的方法列举出所有可能结果,同时应让学生注意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及对立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的运用. 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并能够运用模拟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难度控制在例题和习题的水平即可,不要补充太多太难的题.由于我国很多地方还没有普及计算机(甚至还没有普及计算器),教科书在用随机数进行模拟时仅要求用随机数表产生随机数,而用计算机(计算器)产生随机数则作为了解.但随着信息

高中数学必修五基本不等式学案

高中数学必修五基本不等式:ab≤a+b 2(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2.能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简单的不等式及比较代数式的大小(重点、难点).3.熟练掌握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问题(重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重要不等式 如果a,b∈R,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 思考:如果a>0,b>0,用a,b分别代替不等式a2+b2≥2ab中的a,b,可得到怎样的不等式? [提示]a+b≥2ab. 2.基本不等式:ab≤a+b 2 (1)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a,b均为正实数; (2)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思考:不等式a2+b2≥2ab与ab≤a+b 2成立的条件相同吗?如果不同各是 什么? [提示]不同,a2+b2≥2ab成立的条件是a,b∈R;ab≤a+b 2成立的条件 是a,b均为正实数. 3.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1)设a>0,b>0,则a,b的算术平均数为a+b 2,几何平均数为 (2)基本不等式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思考:a+b 2≥ab与? ? ? ? ? a+b 2 2 ≥ab是等价的吗? [提示]不等价,前者条件是a>0,b>0,后者是a,b∈R. 4.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结论 (1)设x,y为正实数,若x+y=s(和s为定值),则当x=y=s 2时,积xy有最

小值为2xy . (2)设x ,y 为正实数,若xy =p (积p 为定值),则当x =y =p 时,和x +y 有最大值为(x +y )2 4. 5.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条件 (1)x ,y 必须是正数. (2)求积xy 的最大值时,应看和x +y 是否为定值;求和x +y 的最小值时,应看积xy 是否为定值. (3)等号成立的条件是否满足. 思考: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应注意哪几个条件?若求和(积)的最值时,一般要确定哪个量为定值? [提示] 三个条件是:一正,二定,三相等.求和的最小值,要确定积为定值;求积的最大值,要确定和为定值. [基础自测] 1.思考辨析 (1)对任意a ,b ∈R ,a 2+b 2≥2ab ,a +b ≥2ab 均成立.( ) (2)对任意的a ,b ∈R ,若a 与b 的和为定值,则ab 有最大值.( ) (3)若xy =4,则x +y 的最小值为4.( ) (4)函数f (x )=x 2 +2 x 2+1 的最小值为22-1.( ) [答案] (1)× (2)√ (3)× (4)√ 2.设x ,y 满足x +y =40,且x ,y 都是正数,则xy 的最大值为________. 400 [因为x ,y 都是正数, 且x +y =40,所以xy ≤? ???? x +y 22 =400,当且仅当x =y =20时取等号.] 3.把总长为16 m 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场地,则矩形场地的最大面积是________ m 2. 16 [设一边长为x m ,则另一边长可表示为(8-x )m ,则面积S =x (8-x )≤? ???? x +8-x 22 =16,当且仅当x =4时取等号,故当矩形的长与宽相等,都为4 m 时面积取到最大值16 m 2.]

【新教材】 新人教A版必修一 基本不等式 教案

基本不等式 1.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理解基本不等式及等号成立的条件. 2.会用基本不等式证明简单的不等式及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知识梳理 1.基本不等式错误!≥错误! (1)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a〉0,b〉0 . (2)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a=b时不等式取等号. 2.几个重要不等式 (1)a2+b2≥2ab(a,b∈R); (2)错误!+错误!≥ 2 (a,b同号); (3)ab≤(错误!)2(a,b∈R); (4)错误!≥(错误!)2。 3.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1)两个正数的和为定值,当且仅当它们相等时,其积最大. (2)两个正数的积为定值,当且仅当它们相等时,其和最小. 利用这两个结论可以求某些函数的最值,求最值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条件. 热身练习 1.若a,b∈R,且ab〉0,则下列不等式中,恒成立的是(D) A.a2+b2>2ab B.a+b≥2错误! C。错误!+错误!〉错误! D。错误!+错误!≥2 A、C中,a=b时不成立,B中,当a与b均为负数时不成立,而对于D,利用基本不等式x+y≥2错误!(x>0,y〉0)成立,故选D. 2.已知a,b为正数,则下列不等式中不成立的是(D) A.ab≤错误! B.ab≤(错误!)2 C。错误!≥错误! D。错误!≥错误! 易知A,B成立,

对于C ,因为a 2+b 2≥2ab ,所以2(a 2+b 2)≥(a +b )2, 所以错误!≥(错误!)2,所以错误!≥错误!,故C 成立. 对于D,取a =4,b =1,代入可知,不等式不成立,故D 不成立. 由以上分析可知,应选D. 3.周长为60的矩形面积的最大值为(A) A .225 B .450 C .500 D .900 设矩形的长为x ,宽为y , 则2(x +y )=60,所以x +y =30, 所以S =xy ≤(x +y 2)2 =225,即S max =225. 当且仅当x =y =15时取“=",故选A 。 4.设函数f (x )=2x +错误!-1(x <0),则f (x )(A) A .有最大值 B .有最小值 C .是增函数 D .是减函数 f (x )=-[(-2x )+(-错误!)]-1≤-2错误!-1, 当且仅当x =-错误!时,等号成立, 所以函数f (x )有最大值,所以选A 。 5.(2017·山东卷)若直线x a +错误!=1(a >0,b 〉0)过点(1,2),则2a +b 的最小值为 8 。 因为直线错误!+错误!=1(a >0,b 〉0)过点(1,2), 所以1a +错误!=1, 所以2a +b =(2a +b )(错误!+错误!)=4+错误!+错误!≥4+2错误!=8, 当且仅当b a =4a b ,即a =2,b =4时,等号成立. 故2a +b 的最小值为8. 利用基本不等式判断大小关系 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高中数学必修3第三章教案肖海生

1、基本概念: (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3、例题分析: 例1 判断下列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抛一石块,下落”. (2)“在标准大气压下且温度低于0℃时,冰融化”; (3)“某人射击一次,中靶”; (4)“如果a>b,那么a-b>0”; (5)“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 (6)“导体通电后,发热”; (7)“从分别标有号数1,2,3,4,5的5张标签中任取一张,得到4号签”; (8)“某电话机在1分钟内收到2次呼叫”; (9)“没有水份,种子能发芽”; (10)“在常温下,焊锡熔化”. 答:根据定义,事件(1)、(4)、(6)是必然事件;事件(2)、(9)、(10)是不可能事件;事件(3)、(5)、(7)、(8)是随机事件. (2)这个射手射击一次,击中靶心的概率约是什么? 分析:事件A出现的频数n A与试验次数n的比值即为事件A的频率,当事件A发生的频率f 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时,这个常数即为事件A的概率。 解:(1)表中依次填入的数据为:0.80,0.95,0.88,0.92,0.89,0.91. (2)由于频率稳定在常数0.89,所以这个射手击一次,击中靶心的概率约是0.89。 5、自我评价与课堂练习: 1.将一枚硬币向上抛掷10次,其中正面向上恰有5次是() A.必然事件B.随机事件 C.不可能事件D.无法确定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一事件的概率总在(0.1)内 B.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不一定为0 C.必然事件的概率一定为1 D.以上均不对 (2)该油菜子发芽的概率约是多少?

高中数学古典概率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3.2.1 古典概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3(必修)第三章概率的第二节古典概型的第一课时,是在随机事件的概率之后,几何概型之前,尚未学习排列组合的情况下教学的.古典概型是一种特殊的数学模型,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概率模型,在概率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学好古典概型可以为其他概率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有利于理解概率的概念,有利于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有利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模拟试验让学生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每一个试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观察类比各个试验,归纳总结出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体现了化归的重要思想,掌握列举法,学会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概率的计算问题. 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科学的态度评价身边的一些随机现象.适当地增加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尽量地让学生自己举出生活和学习中与古典概型有关的实例.使得学生在体会概率意义的同时,感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古典概型的两大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2)掌握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P (A )=总的基本事件个数 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A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概率问题的探究,感知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模拟试验,感知应用数字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与探究活动,体会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利用古典概型求解随机事件的概率.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一个试验是否是古典概型,分清在一个古典概型中某随机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思路1 (1)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结果只有2个,即“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它们都是随机事件. (2)一个盒子中有10个完全相同的球,分别标以号码1,2,3,...,10,从中任取一球,只有10种不同的结果,即标号为1,2,3, (10) 思考讨论根据上述情况,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为此我们学习古典概型,教师板书课题. 思路2 将扑克牌(52张)反扣在桌上,先从中任意抽取一张,那么抽到的牌为红心的概率有多大?是否一定要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用“出现红心”这一事件的频率估计概率?这样工作量较大且不够准确.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把“抽到红心”记为事件B,那么事件B 相当于“抽到红心1”,“抽到红心2”,…,“抽到红

高中数学必修五《基本不等式》优秀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不等式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人教A版)中第三章第四节。本节课主要研究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代数证明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基本不等式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广泛。本节课通过从生活与几何背景中得到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与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体现新课标“数学有用”的理念。同时,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也是数列研究的基本问题。通过对本节的研究,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不等关系与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对不等关系的一般性质和不等式的求解证明有了一定的理解,为基本不等式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授课班级为高一(1)班,我班学生整体基础知识一般、部分学生思维较活跃,能够较好的掌握教材上的内容,但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设计思想: 本课为新授课,积极践行新课程“数学有用”理念,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在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中体现数学思想和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师生共同探究基本不等式; (2) 了解基本不等式的代数、几何背景及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3) 会简单运用基本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基本不等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的方法导出基本不等式,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逻辑推理能力,并通过不等式的几何解释,丰富学生数形结合的想象力; (2) 通过具体的现实问题提出、分析与解决,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五、教学重点: (1)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并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2)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基本不等式的运用。 重、难点解决的方法策略: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图形到抽象代数的教

必修5教案3.1不等关系和不等式

3.1不等关系和不等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感受到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在学生了解了一些不等式(组)产生的实际背景的前提下,学习不等式的有关内容。 2.过程与方法:以问题方式代替例题,学习如何利用不等式研究及表示不等式,利用不等式的有关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关系; 3.情态与价值: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认识状况及理解程度,注重问题情境、实际背景的的设置,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思考,广泛参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组)研究含有不等关系的问题,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 难点:用不等式(组)正确表示出不等关系。 (三)教学设想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1:设点A 与平面α的距离为d ,B 为平面α上的任意一点,则d ≤AB 。 问题2:某种杂志原以每本2.5元的价格销售,可以售出8万本。根据市场调查,若单价每提高0.1元,销售量就可能相应减少2000本。若把提价后杂志的定价设为x 元,怎样用不等式表示销售的总收入仍不低于20万元? 分析:若杂志的定价为x 元,则销售的总收入为 2.580.20.1x x -? ?-? ??? 万元。那么不等关系“销售的总收入不低于20万元”可以表示为不等式 2.580.20.1x x -? ?-? ?? ?≥20 问题3:某钢铁厂要把长度为4000mm 的钢管截成500mm 和600mm 两种,按照生产的要求,600mm 钢管的数量不能超过500mm 钢管的3倍。怎样写出满足上述所有不等关系的不等式呢? 分析:假设截得500mm 的钢管x 根,截得600mm 的钢管y 根.. 根据题意,应有如下的不等关系: (1)解得两种钢管的总长度不能超过4000mm ; (2)截得600mm 钢管的数量不能超过500mm 钢管数量的3倍; (3)解得两钟钢管的数量都不能为负。 由以上不等关系,可得不等式组: 5006004000300 x y x y x y +≤??≥??≥??≥? [练习]:第82页,第1、2题。 [知识拓展] 设问:等式性质中:等式两边加(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不等式是否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3.4.1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必修五的第三章第四节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完“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及“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在探究基本不等式内涵和证明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在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对条件的转换和变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类比归纳的思想和习惯,进而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目标设置 1.通过探究“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及感受会标的变形,引导学生从几何图形中获得两个基本不等式,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 2.进一步让学生探究不等式的代数证明,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 3.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值和最小值。 三、学生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不等式并不陌生,前面学习了不等式及不等式的性质,能够进行简单的数与式的比较,本节所学内容就用到了不等式的性质,所以学生可以在巩固不等式性质的前提下学习基本不等式,接受上是容易的,争取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基本不等式。 四、教学策略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直接应用不等式而忽略成立的条件,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运用。在运用过程中生成的规律,在学生做题时能灵活运用是难点,因此理解基本不等式和灵活应用基本不等式十本节课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下图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议现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