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困境及社会工作介入-2019年文档资料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困境及社会工作介入-2019年文档资料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困境及社会工作介入-2019年文档资料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困境 及社会工作介入

、引言

国外学者关于离婚问题研究的全面展开开始于 20世纪 60年

代以后。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离婚率与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随 着整个社会向后现代化迈进, 社会的流动增强, 抑制离婚的社会 约束力逐渐减弱, 家庭传统功能逐渐弱化或被剥离, 离婚率上升

[1] 。

国内有关离婚问题的大规模研究是在 20世纪 80 年代。随着 西方多元主义文化的不断涌入, 后现代婚恋观影响着越来越多城 市青年的婚姻态度, 成年男女逐渐改变家庭本位的价值理念, 追

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 国内学者对于离婚原因的解释带有明显的 社会历史性, 李银河认为离婚主要是由于婚姻基础不牢, 方或双方发生过失、性格不合、性生活不和谐。叶文振、林擎国 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择偶观、家庭观、性事观和离异 观的变化影响着离婚率的高低。 徐安琪则从社会心理学角度, 探

讨离婚心理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背后的原因, 并在其 《离婚 年上升的趋势。 伴随着离婚率的上升, 离婚子女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整个社 会由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的价值观转型过程中, 关于离异家庭

问题的研究主题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从最初法律层面的子女看 护、抚养权及教育供给等问题的探讨, 转向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 中的心理、 行为及社会化问题, 而教育困境作为研究主题的探讨 还尚显不足。 教育本身是青少年个体成长的发展性资源, 而离异 家庭子女受到家庭教育功能缺失等的因素影响,在处理与父母、 老师以及同辈群体的互动关系时, 容易产生困惑和适应不良。 本 文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 将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应用于离 异家庭青少年的教育生态系统的改善, 以青少年教育困境为切入 点,寻找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途径, 引导离异家庭子女 正确处理教育婚后一 率的国际比较》一文中指出:三十年来,中

国家庭的离婚率呈逐

过程中的适应不良,实现个体的健康成长。

本文所指的离异家庭泛指因父母离异而造成的单亲家庭及父母离异后再婚重组的家庭。这类家庭子女的教育困境,特指离异父母的自我教育欠缺、青少年面对不良教育生态时的处理不当以及学校作为施教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理离异家庭学生特殊性的困难。这三种问题的处理直接影响到离异家庭青少年在面对不同教育生态时的心理和行为,不恰当的教育互动导致了失败的教育结果,本文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问题解决的新视角和新路径。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困境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工作中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系统理论的分支,是20

世纪70 年代兴起的一个具有整合意义或折中主义的社会工作理

论,它是用于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2] 。该理论把人成长的环境(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看成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各系统的交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3] 。

个人的教育环境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因此,离异家庭青少年的教育问题需要从整个教育环境系统中加以考察,注重分析家庭、学校、社区等生态系统如何与离异家庭及个人相互作用并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强调揭示在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社区等系统对青少年整体发展的重大影响。在学生的教育场域,个体的教育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教育因素构成的功能性整体,包括个人、家庭、学校及社区等社

会系统。人在教育场域中,与各种生态系统进行互动。个体的成

长发展既受教育生态环境的影响,个体同时又以自己的方式对各

种教育环境做出反应。根据社会生态理论的观点,可以将教育场域的系统分为微观的学生系统、中观的家庭、学校与社区系统及宏观的社会系统,本文分别从离异家庭青少年本身、家庭与学校及社会四个层面来分析离异家庭青少年所面临的教育生态。

二)离异家庭青少年面临的教育生态

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分析离异家庭青少年所面临的教育生态,需要从离异家庭青少年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

系统中挖掘其所面临的教育困境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础上,尝试构建“个人一家庭一学校一社区”良性互动的社会支 持系统,为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困境的解决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 互动平台。

1. 青少年个体的认知偏差

近年来,学者关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研究逐渐从问题视角转 向优势视角, 这也是解构主义在社会工作领域中应用的一种新视 角。离异家庭子女要正确认识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社会身份, 他 们拥有着同完整家庭孩子同等的享受家庭及社会教育资源的权 利。青少年身上的“问题”是被他周围的关系, 通过社会互动体 验和内化的结果。 青少年认识到问题不是他自身的, 问题的产生 和形成是被他人建构的 [4] 。离异家庭青少年建立自信、正确的 自我认知,是实现公众对离异家庭孩子去标签化的根本途径。

不可否认,离异家庭因婚姻失败承受着生活和精神上的极大 折磨,家长的不良情绪状态必然会对子女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 响。引导青少年从后天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中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

的因素, 从而克服和消除家庭结构不完整带来的消极影响, 是纠

女应对社会风险因素的能力,搭建个体积极发展的社会支持网 络,纠正离异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偏差, 是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工 作中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 2. 家庭系统中离异父母的教育主体责任缺失或不当 在此基 正离异家庭子女认知偏差的重要途径。 培养离异家庭子

家庭教育是解决青少年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但现实生活中

家长的教育方式却让人不敢苟同。“溺爱型”的离异父母因对孩子存在愧疚之心,想尽办法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以弥补对孩子爱和教育的缺失;“放任型”的家长则认为孩子只要不闹出

“大乱子”,给孩子最充分的自由,有逃避教育责任的嫌疑;“专

制型”的离异家长则会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

上,孩子所有的行为都必须指向学习成绩的提高,孩子在沉重的

学业和心理压力下,心理及行为问题频发。诸如此类的家庭教育状态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也是导致孩子各种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外部因素。

此外,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把教育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学校,

他们害怕面对和承担孩子教育失败的结果和主要责任。父母对学

校教育的过度依赖,使得他们认为孩子成绩或者行为不理想,责任主要是在学校教育的不当。这种教育观念直接导致学校老师陷入教学两难处境,学校本身是知识传授的主要单位,家庭才是孩子性格塑造的主战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及人格的塑造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是导致青少年教育困境出现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离异家庭从家庭解体到重组家庭或者处于单亲状态,父母双方都在不断寻找新的生活机制。父母由家庭功能解体到寻找新的社会适应方式的生命历程,孩子才是最有发言权的见证者。因此,离异家庭的父母应该和孩子成为合作伙伴,而不是

将孩子排除在自己的婚姻关系处理之外。家长应该打破对孩子情

感忽视或搁置的惯性思维,接受孩子也是自己婚姻关系中的重要

参与方,对自己的婚姻有参与表达的权利这一现实。合作伙伴

关系”是改善与修复青少年与成年人关系的明智之举。成年人不再扮演青少年的说教者、监督者及对立面,而是以理解者、倾听者、陪伴者

的角色与青少年同行[5] 。这也是实现离异父母与孩子之间真正的情感接纳及良性互动的关系形式,有利于青少年的积极健康发展。

3.学校系统中离异家庭学生的问题搁置

一方面,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不当使学校教育面临尴尬的处境:一是学校学科课程的德育渗透力量明显不足;二是学校德育活动的实施收效甚

微;三是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特别是安全管理面临巨大的压力[6] 。

另一方面,家长学校自20 世纪80 年代出现发展到今天,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其建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有效链接的目标。目前,社会对于家长学校教育的意义尚没有形成共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常把家长学校等同于家长会或视为可有可无的机构[7] 。

离异学生在面对家庭和学校课业的双重压力下,极易出现偏差行为,而离异家庭中的父母多忙于处理自身各种情绪和事务,能够陪伴和教育孩子

的时间甚少。随着整个社会进入“互联网+

教育”时代,对于新的教学内容和理念,家长不能及时地与学生

保持同步,更不能在处理学校课程作业等方面给予孩子恰当的指导,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不能达成一致。

4.对离异家庭青少年污名化的社会系统

社会还未形成有利于离异家庭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成长环境,离异家庭青少年受社会的污名化影响颇深。

一是家庭内部,基于问题视角处理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的不当。离异家庭的父母更倾向于认为婚姻破裂已经给孩子带来了沉重伤害,孩子是处于心理状态不佳的问题孩子。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缺乏自信会严重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塑造和积极心理情绪的体验。

二是社区层面,孩子生活在残缺的家庭里,被父母疏远而害怕孤独,这时候社区里的同辈群体是离异家庭青少年情绪宣泄的主要对象,而现实生活中,社区玩伴更多对离异子女产生排斥心理,导致青少年不良情绪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排解。

三是学校层面,学校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离异子女需要面对和处理的同辈关系更多,因此,很多离异学生为了逃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选择独自一人,把所有精力用于学习功课上,因为成绩的突出表现,可以换来周围环境的赞赏,弥补内心情感的缺失。这也是离异学生常常在学业成绩上优于他人,而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出现障碍的原因。

四是社会舆论的偏见影响。现实生活中,离异家庭的孩子具有更强的抗击风险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一方面,他

青少年社会工作解读

《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社会工作——18岁-23岁青少年心理问题 研究报告

青少年社会工作——18岁-23岁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2012年6月份,通过专升本考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李某在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时候,因为作弊被抓住。学校根据相关规定给予李某相应的处罚之后,李某采取自杀行为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失望。此次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所以,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1、当代青少年时期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认知结构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的高度依赖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会遭遇到更多的挫折,因而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若暂时性的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很可能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现代医学越来越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会主义经济急需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具备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而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心理方面稳定的内在特点,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生求知与成长的过程也是其心理发展的过程,换句话说,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大学新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抗拒诱惑、承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一、案例 这就是一个重组家庭,家庭主要成员包括:41岁的父亲、31岁的继母、16岁的女儿小佳与与小佳同父异母的7岁的妹妹。 正在读高一的小佳,学习成绩差,在校表现差,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有严重的厌学情绪与自虐倾向。小佳原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一直不好,加上父亲有“婚外情”并生有一私生女,最终父母在一年前离异。父亲在离婚后不久就与曾经的“婚外情女主角”结婚。此后小佳与父亲、继母与一直没有曝光的同父异母的妹妹生活在一起。面对背叛母亲的父亲、破坏自己原有家庭的继母与与自己抢夺父爱的妹妹,作为曾经的宠儿,小佳无法适应与接受家庭如此大的变化,脾气变得更加暴躁、不稳定,心理更加敏感与脆弱还伴有严重的自虐倾向,经常用小刀将自己割伤,她曾坦言“在瞧着血液从身体中流出的时候,内心的恨、愤怒、嫉妒才会暂时得到缓解。”她一直以敌对的态度对待现在的家人,甚至拳脚相向。 在原有的家庭中,父亲经常借口工作忙不归家,即便回家也很少与母亲及小佳交流。在对待子女问题上,父亲仅仅以满足女儿在物质上要求为目标。在当前的家庭里,父亲对女儿小佳深感愧疚,更加想要弥补她,但也只就是在物质上的“宠爱”,感情上的溺爱与骄纵。可面对小佳的变化尤其就是其自虐倾向,父亲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就是好。 继母在现在的家庭中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经常成为小佳攻击的对象。虽然她已尽力的满足小佳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要求,但却发现很难与小佳进行良好沟通与友好相处。 二、对问题的界定 该重组家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情绪问题。小佳的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冲动时有自我伤害行为,有轻微暴力倾向。 (二)小佳的厌学心理,学习成绩差,表现差。 (三)亲子关系问题。小佳与父亲、继母之间沟通不良,冲突不断。父亲与继母都想对小佳好,但都仅仅就是对其物质上的满足,忽略了其精神与内心的情感需要。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 苏某,农村户口,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个姐姐。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家人对他宠爱有加。初中毕业之后苏某就进入社会,在外面闯荡了几年。20岁时和本村茹某结婚,因未到结婚年龄,所以先在村里举行仪式,两年之后领结婚证。苏某婚后两年,妻子茹某生了一对双胞胎,一儿一女女。苏某婚后主要在村附近的小工厂上班,妻子茹某无业在家,主要负责养育孩子,照顾老人。可是苏某对养育孩子没有兴趣,下班回到家看电视,和别人玩牌,从来不主动看管孩子,一遇到孩子哭叫,不问青红皂白就打孩子。妻子和其因为此种事情争吵过多次,可是苏某没有丝毫改变,并且妻子发现最近苏某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 【问题】 1.作为家庭社会工作者的你,请对苏某的问题进行分析。 2.作为家庭社会工作者,你认为该如何进行介入,请列出简要的介入策略。 3.在为苏某一家提供服务的时候,家庭社会工作者应当注意些什么? 【问题解析要点】 1.从案例的情况来看,苏某主要有以下问题: (1)个人方面:家里唯一的儿子且从小受宠,文化水平较低且能力一般。 (2)家庭方面:结婚年龄过早,和妻子容易为家庭琐事发生争吵,夫妻感情略有摩擦;在对待孩子教养方面,缺乏教养孩子的能力和技巧。 (3)生活方面:个人能力较差,工作一般,一人承担抚养家庭的重担,压力较大。 2.对于苏某可以采取如下的介入策略: (1)对苏某进行心理辅导。苏某结婚年龄过早,所以导致苏某对象子的降生完全没有做好角色转换,所以苏某还沉浸在个人的自由享受上,没有担负其照顾孩子的责任。所以,对苏某要进行心理调适,并且协助他进行角色转换。 (2)对苏某和妻子进行联合辅导,让两人在交谈中进行沟通和交流,改善夫妻关系。 (3)组织村里的年轻夫妻组成亲子教育小组,邀请苏某一家参加。社会工作者在小组活动中邀请教育专家对教育孩子的方式技巧等进行介绍,让苏某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 3.在为苏某提供服务的时候,家庭社会工作者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1)处理好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开放的态度,尊重服务对象自己的选择。 (2)家庭社会工作者要具有成熟的婚姻家庭观,掌握家庭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 (3)以开放的态度倾听家庭成员的观点和理由。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已大量存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也不可避免成为了现代社会研究的重要问题。由于家庭与家庭之间不同的教养方式、教育水平、家庭结构使家庭教育呈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现阶段独生子女的特殊问题研究,透过社会工作的视角,从家庭环境这一维度探究其中的原因,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培养和谐的家庭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独生子女摆脱不良的家庭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其健康成长,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标签: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社会工作 1 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及研究意义 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社会,包容的社会,这一代独生子女面对的是比父辈更加宽广的世界,学习着更加广泛的知识,他们注定要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中国社会,独生子女不仅在现在,更是在未来将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他们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力的重要因素,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整个社会人才不断更新换代的重要保障。在子女的健康成长过程汇总,后天的教育对其影响很大。而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组成的一项系统的工程。在上述三个方面中,最基础的是家庭教育系统。家庭作为独生子女最初的教育环境,对他们心理和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培养他们社会的适应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各个家庭的教养方式、教育标准水平、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成员结构存在较大差距,使得不同水平的家庭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也使独生子女呈现出了很多问题。因此,为了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分析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从社会工作角度寻求解决对策将对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家长对独生子女人格的培养意识,采用更合理、更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其个性发展和人格健全,有利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扮演好自己所在的家庭成员角色、社会成员角色。 2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家庭对独身子女教育理念的缺失 教育理念的缺失主要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在物质层面的投入很大,但往往忽略对孩子心理素质的锻炼。这种教育理念现在现实生活中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孩子过于依赖物质层面的刺激,而缺乏健康的心理品质。其次是现代大多数家庭都非常看重孩子智力的培养,在孩子还很小时就为孩子选择超出年龄阶段的智力开发课程,不仅增加了孩子们的身心负担,而且也不利于他们的正常发展。在很多家长忙于对孩子智力培育开发的同时,忽略了对孩子们思想素质的教育。要知道在子女成长的环境中,所受到的家庭环境的思想道德熏陶对其以后的成长十分关键,良好品德是人成为社会合格有用之才的基礎。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方案

针对厌学青少年的服务方案 13级社会工作洪丽丽 学号:130302007

针对厌学青少年的服务方案 一.基本情况: 多年来,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学习—考试—升学”模式任然给青少年学生带来巨大的成长压力。“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被喻为“三重门”,是青年学生一路成长学习所必须经历的三道门槛。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青年学生表现出诸多不良反应,首当其冲的是厌学,厌目前青少年厌学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些表现为消极怠学,较隐蔽不宜在初期察觉,一旦发现时往往已患病多时了,如装样子,阴奉阳违,或是精神不振,容易疲倦,情况严重的甚至烦躁,影响到家庭关系或是师生,同学关系。有些表现为暴躁反叛,较明显。但程度也更严重,如长期不做作业,上课就睡觉,甚至逃课逃学,离家出走等等。 (一)厌学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厌学主要表现为讨厌学习, 对学习缺乏主动性, 被动地或者根本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具体表现在: 1.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走神、发呆,爱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精神不振,爱打瞌睡,一般不愿做作业,或者抄作业或找别人代抄。 2.经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有的干脆弃学出走。 3.学习无兴趣,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

被动、应付式地学习。因此学习无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成绩和纪律表现差,而且有愈来愈糟的趋势。 4. 他们对各学科(或部分学科)的学习有畏难情绪,预、复习无恒心,心不在焉,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愿意花时间写作业;课外阅读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不愿意参加考试;经常去网吧,听歌、玩手机游戏等;甚至为躲避学习离家出走、自杀等等 (二).青少年厌学的原因 青少年产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客观原因以及学生自身方面的主观原因。 1.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难免精华与糟粕俱来,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着思想还不成熟的青少年。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但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生活中那些不良风气、错误的舆论导向,特别是一些腐朽、堕落生活方式的浊流,无时无刻不在腐蚀着学生那本就经不住诱惑的意志,。 (2).家庭环境影响 学生的学习,除了学校,很多事情是和家庭分不开的,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家

家庭社会工作 整理版三大理论

1、评述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及社会工作意义P96-100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由希尔和汉森提出。目前在学术界被广泛传播和采用的家庭生命周期思想是由杜瓦尔提出的。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重视家庭发展中的阶段性、家庭生活中的转折事件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不同时期的家庭任务和家庭规范、不同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位置、角色的认知及其适应性调整的重要性等。 在该理论看来,对于整个家庭发展而言,家庭生活各阶段是前后延续的,其间有一种转折和衔接,后面阶段将受到前面阶段的影响;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别的发展任务,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将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家庭生活;阶段之间的转折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成员焦虑的时期,应该给予特别的重视。 对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了解有助于家庭社会工作者进行家庭评估,以便确诊个案家庭在哪种发展阶段以及这种发展阶段所可能面临的压力,尤其是对那些非传统的家庭(如单亲家庭)而言,这种作用尤其明显。 此外,对于一些有残障成员的家庭而言,家里如果有生活不能自理的子女,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始终处于养育期,父母扮演照顾子女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对这种家庭的介入,必须根据其特殊性的发展需求,寻求社会福利系统的介入,协助其满足家庭发展阶段的需要。 2、评述萨提亚家庭治疗法的特点P164 萨提亚所建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非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 家庭治疗模式的核心内容同样集中在人性论。自我价值观、人的需要、家庭规则以及沟通形式等 (1)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注重个人“从内而外”的改变,这是正本清源之道。 (2)萨提亚家庭治疗法处理的是家庭中的沟通“过程”,而又不限定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家庭自己去寻求一个最适合他们的解决方式,所以适用性广。 (3)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是“经验式”的。 (4)在萨提亚家庭治疗法中,改变涉及多个层面,是完整的改变。 (5)萨提亚家庭治疗法的基本信念是对人的信任和尊重,而治疗的基本原理是注重滋润和关注,因此对于每一个家庭成员来说,治疗的过程就是正面的经验,所以较少遭遇家庭的抗拒和不配合。 另外,萨提亚家庭治疗法还有注重情绪疏导、注重经验和人文关怀,注重治疗师的导演作用和经验等特征,因此,萨提亚的治疗法被有些学者归为“经验-人本主义”取向的 论述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特点及局限性P176 特点:(1)系统式家庭治疗学派重视增强家庭改变时的自由和能力,不强迫家庭改变,又重视治疗师的干预作用; (2)系统式家庭治疗学派反对对家庭的强迫和建议,尊重家庭充分的选择自由和治疗师的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研究 国老龄办《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我国老龄化趋势和DS街老年人需求现状 我国是全球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据推测,直到21世纪末我国老年人的比例都将始终维持在30%左右。我国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家庭成员虽然仍是老人最主要的照顾资源,但家庭的照顾功能正逐渐弱化,所以居家照顾必须配以适当的社区照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既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满足老年人不想脱离原有熟悉环境的意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过渡养老形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养老服务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但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广州市政府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十分重视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通过政府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形式在全市每个街道建立起由专业社工组合成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尝试以专业的社会服务方式,将专业社工引进居民社区。其中DS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属于广州市黄埔区的一条街道之中的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DS街总面积13.10平方千米,辖内共设4个社区居委会。户籍总人口18331人,流动人口45490人。DS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由广州市广大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并运作,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而特别举办的社会福利性服务项目,是广州市推进社会管理服务改革创新中产生的惠民工程。中心内设有多功能大厅、青少年活动室、婚姻家庭活动室、长者活动室、就业辅导室、个案工作室、心理咨询室、电子阅览室,偶到服务区等区域。针对当地社区居民的需求开设了家庭、长者、青少年、残障人士、就业辅导、志愿者培训与服务、文娱康乐七大服务平台。其中长者部的设立是针对DS街辖区内的老年人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 辖内60岁以上常住户口的老年人约2200多人,常住人口18600多人,即约占辖内常住人口的11%,常住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较高。其中60-69岁的中低龄老年人的比例高,占了总数的56%;70-79岁的占了总数的28%;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占了总数的16%。中心运行一年之中主要着重于辖内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的摸底以及中心的宣传工作,长者部通过调查、探访、外展活动等方式对辖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进行了总结。 1、长者有健康维护的需求 目前DS街绝大部分老人都是居家养老。长者服务的重心是老年医疗服务,社区医疗服务成为社区老年服务的核心需求。在大部分的调查对象看来,他们的健康状况良好,而有慢性疾病或重病大部分的老人希望得到更好的生活照料和医疗保障。 2、自我价值体现的需求 退休对长者来说是新的开始,许多达到退休年龄的长者希望通过丰富的文娱活动继续展现自我价值。由于许多长者过去忙于事业无暇做自己喜欢的事,现在难得闲下来,因此他们希望能够好好享受生活,书法绘画、唱歌跳舞、外出旅游等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安排。 3、社会参与的需要 长者有表达意愿、维护利益、发挥作用的需要。从探访中发现,辖区内长者在退休后自文体运动,包括:太极拳、腰鼓、柔力球等,并参加到各种公益性的演出当中,这也说明了长者的社会参与程度比较高。 4、社区照顾的需要

第十章 家庭社会工作

第十章家庭社会工作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家庭社会工作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家庭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专业实践领域之一 B.家庭社会工作关注整个家庭成员的需要 C.家庭社会工作仅关注那些处于危机当中或者社会弱势的家庭,帮助其解决面临的困难 D.家庭社会工作需要运用家庭系统的概念、增能的观点等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 2.婚姻辅导、家庭暴力的干预等都是常见的()。 A.改善亲子关系的服务 B.改善家庭成员关系的服务 C.家庭的救助与帮扶 D.改善夫妻关系的服务 3.家庭社会工作以()作为服务关注的焦点。 A.亲子关系 B.婆媳关系 C.夫妻关系 D.整个家庭 4.老周为了让两个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将他们从农村转到了省会城市读书。为了多挣钱供孩子读书,老周每天起早贪黑,做临时建筑工,摆地摊卖菜,非常辛苦。但是,其中一个孩子却不能体谅父亲的艰辛,在学校与同学打架,上课与老师顶嘴,伤透了老周的心。对此老周倍感无奈,于是求助于社会工作者何磊。针对老周家的情况,为了改变孩子的行为,何磊应开展()服务。 A.家庭支持 B.家庭行为学习 C.家庭心理辅导 D.家庭情绪管理 5.社会工作者正式开始与受助家庭开展服务介入活动的阶段是()。

A.接触阶段 B.开始阶段 C.介入阶段 D.评估阶段 6.进城务工家庭的子女经常面临学习困难,这不仅需要关注进城务工子女本身以及家庭的状况,而且还要考察城乡生活方式以及教育水平的差异。所以,在家庭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必须()的基本假设。 A.坚持以家庭为中心的理念 B.提供以家庭为基础的支持 C.运用生态视角 D.采取危机介入策略 7.文静的父母在机构改革中下了岗,全家仅靠每个月的低保生活。文静在学校中不和同学攀比,学习也很认真,但成绩却不是很好,父母很着急,向社会工作者王欣求助。王欣与文静的父母一起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讨论提高文静学习成绩的方法。王欣发现,虽然文静在学习新知识时领会能力较差,但是她一旦理解就能很好地掌握,以此来增强父母对文静学习的信心。王欣进一步指出,父母应该培养文静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王欣的服务体现了家庭社会工作中的()原则。 A.家庭处境 B.家庭个别化 C.满足家庭成员需要 D.帮助家庭成员增能 8.家庭社会工作的目的是()。 A.帮助有需要的家庭更好地发挥家庭的社会功能 B.提高家庭的经济水平 C.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 D.帮助处于危机当中的家庭解决困难 9.社会工作者张洁在开展家庭社会工作时经常通过讲座、宣传、知识竞赛和娱乐活动等方式增进家庭成员的生活常识,改善家庭成员的沟通交流。这种方法属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一、案例 丽芬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年近三十岁。丈夫长年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他经常抽烟喝酒,并且有赌博的爱好。每年拿不了多少钱回家。丽芬包揽了家中种地、养猪、养牛所有的农活,但女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家中最后的收入并不多。另外还要照顾上学的女儿以及多病的婆婆,是家庭的经济支柱。 丽芬的公公在她丈夫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的婆婆独自一人把儿子拉扯大,而且只有这一个儿子。丽芬和她的丈夫也只有一个女儿,平时都是由丽芬照顾着,所以母女的关系特别好,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婆婆和丈夫都希望丽芬再生一个男孩,可丽芬自己因为生活负担重,并且与丈夫感情淡薄,不想再生第二胎,也一直没有怀上。因此,丈夫和婆婆总是冷言冷语,丈夫甚至以生不出男孩就离婚来威胁,有时还会打她。丽芬得不到丈夫的关心,觉得自己很没用,在村里抬不起头来。 性格内向的丽芬找过村里要好的姐妹诉苦,大家都很同情她。村里像她这样挨打的妇女有不少,但大家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都选择了忍耐和沉默。丽芬曾找过妇联主任和派出所民警,他们都做过丽芬家人的工作,但没起什么作用。村里人背地里对丽芬将家事告诉外人有些议论,也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没有给丽芬什么帮助。 丽芬感觉活得很累,动过离婚的念头。可是,父母都住在弟弟家里,自己如果离婚带着女儿能去哪里呢、她想过自杀,但一想到女儿没了妈妈之后的日子,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她感到无助,自叹命不好,不得不认命。 不久前,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丽芬所在的村庄开展服务。丽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了解,前来该机构求助。 二、案主的问题与情景 (由此结构图可以看出,丽芬家属于主干家庭) 首先,丽芬虽是一名已婚妇女,但婚后却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受经济条件所困,丈夫外出打工,她不得不与丈夫分居两地。而丈夫又存在许多陋习,虽说外出打工是为了弥补家中经济困难问题,可是抽烟喝酒赌博的所有花销,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减少负担,反而为丽芬增加了负担。 其次,丽芬在家中承担着家庭里的所有重担,但只因为没有为家中添一个男丁,所以婆婆和丈夫都对丽芬冷眼看待,丈夫甚至对丽芬使用暴力,使丽芬心理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无力感。 再次,丽芬所处的环境是农村地区,农村地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像丽芬这样挨打,甚至是无法生男孩的妇女,都会做出负面的评价;虽然丽芬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找到村子里的妇联与派出所,但均没有起作用,反而在与外部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负面的经验,加深了自己无论在家庭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无力感和自卑感。 最后,对于丽芬来说,所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办法莫过于离婚,然后独自生活,因为从丽芬的身上能看到许多资源优势,比如说丽芬能够吃苦耐劳,她是家里的经济支柱,能够将家里的一切打理的仅仅有条,相对有一定的能力,并且丽芬懂法,相对于那些其他面对丈夫打骂默不出声的妇女来说,丽芬懂得如果维权。但离婚后所要面对的各种境况对于丽芬来说,困难重重,并且对女儿的成长不利,所以仍然需要慎重考虑,这些所有的原因使得丽芬无法抉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个案服务分析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个案服务分析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个案服务分析 【背景介绍】 老张(化名),男,35岁,公司主管。老张与其妻子关系一般, 妻子常忙于工作,照顾家庭的时间较少,主要由老张照顾和辅导儿子——小张(化名)。小张现在江门某小学就读四年级,学习成绩低下、性格内敛。 自2012年9月小张上小学后,学习成绩开始跟不上其他同学。 虽然儿子的学习成绩较低,但是作为爸爸的老张从来没有放弃对孩 子的学业要求。老张会尽量安排时间教导儿子的功课,与其一起查 漏补缺。但是儿子缓慢的接受能力耗尽了老张的耐性。烦躁、气愤、恨铁不成钢的负面情绪排山倒海而来。一开始的小责备到破口大骂,一开始的小责罚开始演变成对儿子的家暴。 小张升上四年级后,学校里有了学校社工。小张班主任开始发现他身上有淤青,并且某日还有五个清晰的手指印出现在白皙的脸蛋上,班主任马上将个案转介给学校社工。 【案例分析及主要问题】 1、根据理性情绪疗法理论,社工对老张产生对小张家暴行为的 现象进行分析,形成基本的预估。老张出现家暴孩子的行为原因大 部分是因为儿子功课差,接受能力慢,多次教导也未必有效。根据 理性情绪疗法理论分析,诱发事件a是:辅导功课、学习成绩,b 是认为打骂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结果c是:老张打骂小张,社 工需要在辅导过程中协助老张认识到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辅导其 重新构建合理的信念b,让c的行为有所改变。 2、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 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

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而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儿童期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勤奋”的能力是由于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自卑感是由于儿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嘲笑、漠不关心或其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造成的。老张对小张的家暴行为是一种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而这种家暴行为已经导致小张对自身产生自卑感,并且对老张也有了明显的恐惧感,这也不利于他们的父子关系的良性互动。因此,社工需要与老张共同探讨另外的教育方式。 【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协助老张了解和认识《家暴法》的相关法规,停止对儿子家暴的行为。 2、协助老张认识到继续使用‘打骂’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的结果。 3、通过理性情绪治疗法,重建老张对儿子积极合理的信念。 4、协助老张寻找到更合理健康的教育方式。 二、服务实施计划: 1、与老张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初步评估的服务对象家暴行为的风险性,以及老张对用家暴方式教育孩子的看法,制定服务目标; 2、与老张共同制定他可以去实施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3、根据制定的计划,按阶段实施,定期检测实施成效。 【服务过程】 一、收集信息 1、向班主任收集信息:

395#——家庭社会工作

家庭社会工作模拟题个别名词解释自由发挥1 一、名词解释 1、婚姻指一男一女建立起来的以终生共同生活为目标的合法的两性结合关系。 2、家庭结构指家庭的构成状况,它是右全体家庭成员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所组成的稳定的整体性关系模式和维系机制。 3、家庭社会工作是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即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与服务 4、次系统 5、家庭治疗是一类以家庭为对象进行的治疗模式,治疗师通过与全部或部分家庭成员的治疗性会谈以及其他专业技术来协助家庭成员改善家庭关系,建立良性的家庭互动模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整个家庭及个别成员的问题,促进家庭的良性运转和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错误的给出正确说法。 1、无论在何种婚姻形式中,婚外性生活都是被严格限制的。错 2、符号互动理论中的“符号”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媒介工具,它只是人的外部行为的凝聚。错 3、家庭治疗的目标和焦点是消除个人的明显外在症状。错 4、家庭暴力经常是突发性的,没有任何预兆的。错 5、亲子关系最全面,最深刻,维持的时间也最长,是家庭关系的枢纽。错 三、简答题 1、21世纪中国婚姻法会呈现哪些方面的发展趋势?填补立法空白,充实和健全现行的婚姻法 2、简述家庭系统理论的基本假设。家庭关系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与个人是否病态的主要因素;家庭的互动模式可以代代相传;家庭的健康是建立在家庭的向心力及个别家庭成员是否被尊重的平衡点上;家庭越有弹性,家庭就越有良好的功能;家庭互动的分析,需要从家庭具有的婚姻和亲子关系角度探讨;个人问题常和家庭的互动模式及家庭价值观有关;任何家庭小系统的改变,都有可能引起家庭主要系统的改变;实务工作者介入到家庭,即成为家庭的一个新系统 3、常见的不良家庭结构与家庭问题有哪些?纠缠与疏离;联合对抗;三角缠;倒三角;越俎代庖;混沌一片; 4、再婚家庭经常会面临哪些方面的危机?再婚夫妇结合在一起后,如何面对各自的原来的前夫(妻),如何进一步相互接纳;继子(女)对继父(母)是否能够很快接纳;继子(女)对其亲生父母是否仍然感情深厚;继父(母)对前妻(夫)所生子女是否接纳,一旦继母再婚后又有其亲生子女,继父将如何处理;当自己子女又有了继父与继母,作为亲生父母感受如何;继母再嫁后所带的子女是否能够和丈夫前妻所生子女融洽相处;

家庭社会工作

集美大学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编号:E07027 2.课程中文名称:家庭社会工作课程英文名称:Family Social Work 3.课程总学时:32 ,其中:讲课:28 ,实验:4 ,上机:,实习:,课外:。 4.课程学分:2 5.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 6.开课单位:政法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 7.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8.先修课程:社会工作概论;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 9.课程负责人:姚进忠 (注:课程编号、学时、学分、类型等均必须与2012版培养方案一致)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家庭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限选课。 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婚姻与家庭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婚姻与家庭向着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面对与家庭相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婚姻关系、家庭自身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学生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在社会工作的实践中帮助家庭提高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对社会危机的反应机制,解决婚姻和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发挥婚姻和家庭中的个体的潜能,使家庭健康成长。 教学要求: 1、了解和掌握几种代表性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模式; 2、理论联系实践,掌握解决婚姻和家庭问题的理论和技巧。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家庭概述 1.1家庭的涵义 1.2社会学对家庭的考察 1.3社会工作中的家庭 1.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提问、讨论、点评,讲授,PPT课件 2学时 2.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家庭的涵义;社会学对家庭考察的几个角度;社会工作实务是如何看待家庭的。 第二章家庭过程 1.1择偶 1.2结婚

社会工作介入下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社会工作介入下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的出现,我国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和结构产生了大幅度的变化。随父母一起迁入父母所在务工地区的子女数量在不断增加。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到3581万人,江苏省流动儿童数量为70.68万人。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新区是一片刚开发的土地,需要广大的劳动者来建设,这就出现了一大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新海新区内的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父母务工、子女随迁造成了流动儿童的各种问题(心理问题、学习问题、安全问题、生活问题等),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青少年越轨等)。从实际情况着手,深入、全面地关心流动儿童的各种问题迫在眉睫。 流动儿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家庭层面:一方面,家庭结构完整,家庭有所关爱;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有所缺失,集中表现在缺乏家庭教育意识和家庭示范功能,学习环境不佳,出现在工地或者小吃摊边做功课的情况。②自身层面:由于难以融入城市,流动儿童会出现自我评价、自尊水平低、自卑心理严重,沟通能力、亲子关系、学习方面存在障碍,对城市生活缺乏认同感,孤独感强烈的现象。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未成年阶段是人的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所以,早期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人生目标的树立,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及人格的发展都是有决定意义的。亲子关系不良,会影响到孩子正常的社交活动,同时也会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形成,对现阶段的成长和将来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对家长本身也会有较大的影响。 经过实地走访,发现普遍情况为: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家庭教育观念。亲子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关系生疏。 (一)家长方面存在的问题

家庭社会工作论文

家庭社会工作论文 家庭社会工作期末论文编号:A 112110046 家庭青少年亲子关系成因分析及对策 方法 学生姓名:讲师:孙万江系:语法学院专业:社会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在世界上第一次拥有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对青少年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影响人们未来发展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近年来,青少年亲子关系问题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因此,对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青少年亲子关系问题,从青少年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两个方面分析青少年亲子关系的成因,运用家庭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提出促进青少年亲子关系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从而系统全面地改善家庭青少年的亲子关系,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关系的和谐。 关键词:家庭社会工作青少年亲子关系

1前言 1.1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们都知道亲子关系在发展阶段很难适应,也就是说,有些父母和孩子在一个阶段可以相互适应,但在另一个阶段却无法相处。例如,一些父母可以很好地照顾和抚养日夜安睡的婴儿,但是发现很难管教到处乱跑的孩子。或者可以应付依赖的孩子,但不能与青少年和谐相处。由于青春期是个体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生理迅速发展和成熟的时期,促使青少年获得“成人感”,也是自我意识高度觉醒的时期,是思维发展为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逻辑性的正式操作的时期。舞台的社会化和年龄的增长使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发生了转变,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亲子沟通的障碍和困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正面临着急剧的时代变化,父母和子女之间出现心理困惑和矛盾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从家庭和社会工作的角度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对于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家庭乃至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 为前言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的概述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亲子关系的概念和亲子关系的概念第三部分

家庭社会工作介入婆媳关系问题分析

家庭社会工作介入婆媳关系问题分析家庭社会工作介入婆媳关系问题分析 一、婆媳关系概述 婆媳关系,指的是婆婆与儿媳之间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 婆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家庭关系,它既不像夫妻那样有着亲密的姻缘 关系,又不像母女那样有着稳定的血缘纽带,与其他家庭关系相比,亲 情的成分较弱[1]。双方是通过一个男人即丈夫和儿子的角色扮演者 建立的一种法律关系,彼此并不熟悉,情感基础薄弱,容易产生矛 盾和摩擦,并且属于“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关系。 依看,婆媳关系产生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价值观念与生活习惯不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随之改变,两代人有思想代沟也就不足为奇了。老辈人想要 一种稳定、传统的生活,每天定时作息,想要家人有计划的生活, 婆婆追求的是相夫教子,照顾孙子,安享晚年。而后辈在现代观念 影响下,追求自由、刺激的生活,生活随意,对人和事看法独特, 儿媳往往追求的是二人的甜蜜世界,不愿意有人干涉私生活,这种 思想的不同造成双方在生活琐事上发生冲突。 第二,精神占有与权威争夺。对于两人共同爱的人,婆婆想要儿子还是那个未婚的儿子,事实与其商议,想要儿子无条件的站在自 己的身边。儿媳妇则认为丈夫作为自己的爱人,应该维护自己,而 不是与母亲一同对抗自己。在传统观念中,婆婆是家务事的主管人,负责教导儿媳如何勤俭持家,做好媳妇的本分,婆婆对媳妇而言具 有绝对的权威。然而,现代观念讲求是平等,婆婆与媳妇二人地位 平等,互尊互敬,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婆婆的权威,家庭地位受到动摇。

第三,情感薄弱与沟通欠缺。双方在彼此成为婆媳之前互不了解,没有感情基础,在发生矛盾时,不会顾及对方的感受,更不会站在 对方的立场上考虑,这会令矛盾扩大甚至无法和解。而在矛盾发生时,婆媳各守一理,不能有效的沟通,有时在语言上互相攻击,或 者表达不清,这都是冲突的原因。 第四,中间人调节不力。这里中间人主要指是双方发生关系的男人,婆婆的儿子,媳妇的丈夫,中间人与双方有着密切的关系。婆 婆不满,可跟儿子唠叨;媳妇有意见也可以向丈夫发泄,这时候,中 介人要甘受夹板气,要在她们中间多讲道理,当好“消防对员”, 使矛盾由大化小,由小化了。如果出现偏袒一方的情况,便会火上 浇油,激化矛盾。 除了以上四种主要原因,还有许多原因造成婆媳冲突,比如消费观念、教育观念、休闲娱乐方式以及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的涉入等等。 二、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一)家庭社会工作 家庭社会工作即社会工作在家庭中的应用,目的是解决家庭问题,调节和改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与稳定。对于家庭社会工作不 同学者给出了不同定义,中国学者王思斌指出,家庭社会工作是以 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即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促进家庭正常 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与服务[2]。总体来看,家庭社会工作包含以 下要素:第一,介入对象为家庭及家庭成员。针对其问题及需要, 设计服务方案进行服务;第二,介入手段依托专业知识、技术和理念。在专业的价值观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提供服务;第三,提供服务的人是专业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以专业的身份、专业的角度提供解决方案。 (二)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现今社会,“分家单过”已成为社会不可逆转的潮流,这对原本就不熟悉的两个人来说,更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沟通交流,更不用说 建立深厚的感情,在发生冲突时无疑是雪上加霜。女性特有的心理 特征,一般包括柔弱、细腻、温情、感性等等。具体到婆媳关系中,

1社会工作者在巩固阶段的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社会工作者在巩固阶段的介入策略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互助合作,用不同的策略服务于居民带头人和普通居民,帮助小组成员建立对小组的归属感,并通过各种互助活动改善社区;(2)社区教育,社会工作者要采用支持、鼓励和训练的方式,继续培养居民带头人,用课程辅导、小组分享等多种方式加强居民带头人的办事能力;(3)争取资源,用行动争取更多的外部资源,尤其是与辖区单位共建和联盟,争取这些单位为社区提供物资和人力的支持,强化社区功能。 2社区工作者相信社区居民有能力解决影响其生活的各种问题,因此,鼓励居民参与,认为这既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居民的自我成长。社区工作者在推动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挖掘居民的潜能,加强居民的自我引导能力,促进其自决和自立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更深层次的社区意识也得以建立,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得以增强。 3社区团体和组织的建立步骤包括:(1)接触和组织居民;(2)界定团体和组织的目标;(3)建立团体和组织的结构。 4定量研究参照自然科学研究的模式,其基本程序如下:(1)研究准备,包括提出问题、进行研究假设和制订研究方案。即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理论,通过对理论的演绎提出研究假设;将课题具体化,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2)资料收集,即采用具体方法收集资料。(3)资料研究,即对事实进行归纳、概括或检验研究假设。(4)总结阶段,即通过分析、抽象和综合得出研究结论。 5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照顾模式中的角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治疗者;(2)辅导者和教育者;(3)经纪人;(4)倡议者;(5)顾问。其中,辅导者和教育者,即为照顾者提供辅导服务,为照顾者小组提供训练课程,辅导有关的照顾技巧。经纪人,即为服务对象寻找有关的服务,如为弱智儿童寻找特殊学校,协助其接受文化教育;为照顾者小组的活动寻找社区资源,例如活动场地;推动照顾者协助服务机构推行服务;向照顾者小组提供经费或社区资源的资料和申请渠道等。顾问,即就服务对象的情况向有关服务机构提供意见,例如向特殊教育学校介绍弱智儿童的情况并提出服务建议;为照顾者小组提供支援,提供活动及发展方向上的意见。 6需求评估报告、项目计划书和总结评估报告是特殊的社会工作研究报告,与社会工作实务阶段相呼应。其中,需求评估报告的结构与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相似,问题描述和工作目标属于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项目方案书的基本结构与需求评估报告有较大区别,原因分析、实务内容和服务效果属于项目方案书中的范畴。 7根据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可以将人的社会行为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指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包括助人、遵守社会规范、友善、公共参与等。其中那些不求任何精神和物质回报的助人行为也被称为利他行为。反社会行为是一种攻击他人或社会的有消极作用的行为。 8实验设计成功与否的标准包括:(1)是否回答研究主题?是否可有效测量假设; (2)对外在变量或不恰当变量有无控制,从而使因变量前后差异尽可能扩大;(3)可推论性如何;(4)研究过程是否有漏洞?可能造成误差的因素是否已排除?研究结果是否准确?研究环境是否受干扰?安排是否产生偏差?如果上述回答都是肯定的,那

家庭教育与社会工作 专业概论论文

家庭教育转变与社会工作 孙文轩 (常州大学社会工作系,江苏常州 213000) [作者简介] 孙文轩(1998—),男,江苏盐城人,常州大学社会工作系在读。 简介:我国自古以来就以“家和万事兴”为贵,无论是在古代或是现代,家庭都是每个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家庭问题的解决,也在历经千百年的经验积累之中产生了一套自然形成的解决办法。这些办法在现在来看,主要具有默契性、约定俗成的优点,但也不免显得单一化、甚至略显粗暴的特点。 新世纪新型的家庭问题中,由于青少年过早的曝露在信息化社会之中,早熟期提前,青春叛逆期提前,传统的家庭问题解决手段难以解决问题的情况愈来愈多,家长们面临着问题难以解决、处理手段缺乏、咨询道路滞涩的窘境,亟需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方法的指导。 一、新型教育问题 1.青少年叛逆期提前 新世纪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青少年儿童不可避免的会过早地曝露在信息爆炸之中。 在对青少年叛逆行为的已有研究中,一般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生理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但还不够完善,在认识事物和看待问题时难免存在偏差,在得不到渴望的承认和理解时,常常表现为任性和耍小脾气,对周围事物采取怀疑甚至敌视态度。但从社会性角度来看,叛逆是青少年在与社会信息的接纳和被接纳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反应。[1] 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开始接触家庭之外的大量信息,处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就带来了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因此,综合来看,叛逆问题不单单是一个生理期问题,而是一个生理和社会综合作用下的教育问题。家长亦不可忽视,在现下少年儿童接触智能手机、接触网络世界、接触社交平台的时间如此提前的情况下,所带来的新型家庭教育的问题。 此类新型教育问题,主要是由于叛逆期中的“生理性”以及“社会性”之中“社会性”的提前。随之带来的是青少年儿童叛逆,通常表现为一种“无力的叛逆、沉默的叛逆”。孩子心理上“成熟”了,但生理上还没有达到一般的青少年叛逆期,除了无声的

家庭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山东建筑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家庭社会工作 实验题目个案家庭社工 专业社会工作 学号2010131166 姓名陈滨滨 班级社工102 学期2012-2013-2

一、案主背景: 张某,女,今年15岁,初中文化程度,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喜欢独处。初一下半学期开始就经常称头晕,不去上课,可经医生检查一切正常。初三勉强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跨入校门。平时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电视,比较喜欢卡通片,也照着漫画书上画漫画玩,可画得不怎么样,也从不敢把自己的画给别人看。父亲平时工作忙,无暇顾及她,母亲经常要去照顾外婆,与案主交谈的机会也比较少。因案主读书成绩比较差,父母也就对她没什么期望,认为女孩子书读不好就让她呆在家里,将来嫁人算了。母亲平时常常用“你不行的”、“你不会的”等言语对案主做家务事予以评价。案主初中毕业后不再上学,父母怕她到外面学坏,也不让她出去结交同伴,使她更加孤独。居委会人员也反映案主特别敏感,只要她看见别人聚在一起讲话,就会认为是在讲她,为此还和邻居发生过矛盾。对于邻居的同龄人,她总是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拒绝与其交往,也从不肯参加社区活动。最近母亲发觉案主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往,就托熟人帮她介绍了一份简单的工作,想让她去社会上历练历练,可她做了两天就不肯去了,母亲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所以就来求助社会工作者希望得到帮助。 二、个案分析: 案主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性格问题:案主性格孤僻,性格十分内向,喜欢独处。 (2)人际沟通问题:与人交际能力差,自我封闭,不喜欢与别人交流。 (3)自我认同问题:对自己极度不自信,心理自卑。 (4)家庭问题:案主父母教育不当,其母亲经常责骂她,使案主更加自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