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 七历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 七历

导学案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

1.《资治通鉴》的主编是( )。

A.司马迁

B.司马光

C.袁枢

D.贾思勰

2.下列史学著作问世的先后顺序应为( )。

①《资治通鉴》②《史记》③《春秋》④《汉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④③②①

3.两宋之交的文学作品反映出的时代最强音是( )。

A.歌颂祖国壮美的山河

B.揭露统治者的腐朽

C.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

D.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4.胸怀收复失地的壮志,曾参加北方抗金斗争的南宋杰出词人是( )。

A.岳飞

B.陆游

C.辛弃疾

D.李清照

5、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体通史著作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汉书》

D、《后汉书》

6、宋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

A.诗歌

B.散文

C.词

D.戏曲

7、下列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是:()

①苏轼②李清照③辛弃疾④陆游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8、《资治通鉴》和《史记》在体例上的共同点是()

A.都属于纪传体

B.都属于编年体

C.都是断代史

D.都是通史

9、下面有关元曲不正确是()

A、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

B、元杂剧是一种把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宾白相结合,演出一个完整

故事的戏曲艺术。

C、元杂剧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

D、表明贴近百姓生活,以表演为主的通俗文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

1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

枣园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高新红 一、指导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蕴天地之精神灵魂,藏天地之生命力量,以永不竭息的生命力量孕育着人类生生不息,以永不竭尽的智慧光明,照耀着每一个众生。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分析 七年级的传统文化全册共九个单元,上学期安排学习了四个单元,本学期准备安排五个单元的学习。第五单元《精致汉字》,第六单元《古文选读(二)》,第七单元《古代礼仪》,第八单元《少数民族文化》,第九单元《家族制度》。本学期的学习,先学习精致汉字,感受汉字的艺术美感。再学习写景状物的古文,体会自然事物带给我们的陶冶和感悟。然后学习古代礼仪,少数民族文化,家族制度。这样的编写符合地方传统文化的学习规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认真态度各不相同。学生有的兴趣非常浓厚,有些不感兴趣,加之传统文化不参加考试,有些学生根本不学习,甚至上课连课本都不带来。本学期给学生创设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五、方法措施 1、密切传统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传统文化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传统文化是用来反映生活的,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联系生活学习传统文化,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2、坚持分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继续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思路共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学目的实现,有利于特色教学的形成。 3、坚持激励性原则,善于培优。 在教学中善于鼓励学生,多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给有兴趣学习传统文化的学生,提供发挥特长的机会,为他们自由的飞翔开辟广阔的天空。 4、坚持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原则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成为我们教师的追求。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要比校本,粉笔新鲜的多,争取学习先进的经验,自己能用上多媒体实施教学。5、坚持多种途径多种活动促进传统文化的学习 传统文化的学习若仅局限于课堂是很难实现的。应利用多种途径去培养。 六、 教学时间安排: 周次日期内容(课时)

《传统文化》第七课时教案

七(上)语文教案备课时间:第七周上课教师:张雪莹课型:新授编号:7 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忠信为宝》 【教学目标】1、理解“忠信为宝”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忠信为宝”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忠信为宝”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忠信为宝”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践行正道,是每一个忠于正道的人所追求的目标。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o)之邦行矣。”可见一个人要践行正道,首先就要做到言语忠实守信,行为笃厚恭敬;践行正道,还需要有一种反躬自问的精神,比如孔子所说的,君子要有“九思”。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往往是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观照,从而保证自己在正道上不偏移的。 践行正道,不仅仅是一种洁身自好的品格,更是一种匡正天下的情怀。体现在教育上,它是教人品行忠信。体现在政治上,它是提拔正直之人才,让他引领社会走向正道。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不缺乏践行正道之人,让我们学习他们正直不屈的人格、忠信笃实的品性,使中华之“正道”在你我身上发扬光大。 二、新课教学: 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2、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 注释:①蛮貊(mò):泛指四方落后部族。 翻译:子张问如何处世。孔子说:“言语忠实守信,行为笃厚恭敬,即使身处野蛮的国度也能行得通;言语不忠实守信,行为不笃厚恭敬,即使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 3、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故,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语译: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考:看的时侯思考是否看得明断,听的时候思考是否听得清楚,思考表情是否温和,思考举止容貌是否端庄,思考言语是否忠实,思考做事是否严肃认真,思考遇到问题如何向人请教,思考生气时会存在什么后患,看见能取得的事物,思考自己是否应该得到。” 三、思考讨论: 1.孔子认为“言忠信,行笃敬,虽貊之邦行矣”,可见践行正道首先要从自己的言行开始,想一想,为什么做人忠实讲信用、行为踏实就能通行千里?并和同学们展开讨论。 2.孔子认为“君子有九思”,可见要做到践行正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和同学们讨论一下,在君子这“九思”当中,哪一思的内容最难做到,它和践行正道有什么关系?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1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2 3 一、《论语》十三则: (一)《论语·宪问》(二则) 4 5 目标定向: 6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7 证关系。 8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9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10 教学方法: 11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12 教学过程: 13 一、入境生趣 14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 15 “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16 煌。 17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18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19 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让美国《人名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博 20 21 大精深;享有世界级艺术奇观之称的敦煌莫高窟光彩照人;被日本人顶礼膜拜 22 的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僧鉴真。不仅如此,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大争鸣” 23 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多年;我们的元杂剧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几 24 个世纪;我们的“芦沟晓月”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叹为观止。所有这一 25 切都堪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奇葩、世界艺术的精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 26 27 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 28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他 们的思想点燃我们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明灯。 29 30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31 1、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 32 勇者不必有仁。” 33 2、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 34 以德报德。” 35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36 1、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 37 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38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 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39 40 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16繁荣的宋元文化同步练习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一. 思考并完成下面表格 领域成就概况 史学《资治 通鉴》主编体例起止评价 文学宋词苏轼词及 特点 李清照词 及特点 辛弃疾词 及特点 戏剧元杂剧概念 繁荣原因 历史地位 最高成就 二. 探究题 1、中国古代有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你知道他们是谁吗?他们是哪朝人?比较一下他们的著作有什么不同?(完成下表) 著作体例起止时间简评 司马迁 司马光 三. 拓展练习 1、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断代史 D、编年体断代史 2、开创一代豪放词风的北宋词人是( ) 看谁做得最快最好,你可不要落后哟!

A、苏轼 B、柳永 C、李清照 D、辛弃疾 3、下列词句属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4、我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 ) A、散曲的兴起 B、昆曲的兴起 C、汉剧的出现 D、元杂剧的兴起 5、在我国文学史上,①诗②词③曲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6、下列有关《资治通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 B、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C、记述了从春秋到五代末年的历史 D、编写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经验 7、“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1)王鸣盛这是在称颂哪一部书?主编是谁?他为什么编写这部书? (2)王鸣盛为什么给予这么高的评价? 8、“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态度非常认真……他死后,人们发现《资治通鉴》的部分残高整整堆满了两间屋子,有人翻阅其中的篇章,竟没有看到一个写得潦草的字。” (1)这又是一种什么精神? (2)你做作业、考试的时候,卷面该如何? 答案:小子,学习一要刻苦,二要认真 是,先生

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一)《论语·宪问》(二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让美国《人名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享有世界级艺术奇观之称的敦煌莫高窟光彩照人;被日本人顶礼膜拜的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僧鉴真。不仅如此,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大争鸣”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多年;我们的元杂

剧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几个世纪;我们的“芦沟晓月”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叹为观止。所有这一切都堪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奇葩、世界艺术的精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他们的思想点燃我们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明灯。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2、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为什么说“有德者必有言”呢? 一个人有德行,有修养,就一定会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可是反过来,一个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的人却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养。勇和仁的关系也一样。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指大智大勇,而不是打架斗狠的匹夫之勇。反过来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单选题 1.以下名言诗句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相契合的是()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③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④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盘古开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这体现中国人民具有() ①伟大创造精神②伟大奋斗精神③伟大团结精神④伟大梦想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1956年,交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内迁西安,投入到西部高等教育事业中。62年来,交大克服重重困难在西北建立了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西迁精神”() ①是交大人独有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④是推动交大人克服困难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这是因为() ①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③教育在人类文化的创新上产生巨大影响④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五十多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①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②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③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④能够转化为民族振兴的强大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精神力量的培养和运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包括() ①长征精神②大庆精神③抗洪精神④延安精神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7.下列古诗句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是() ①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②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③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④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黄大年把自己变成“科研疯子”,只愿“中国由大国变成强国”;李保国把自己变成农民,只想果农早日脱贫致富;南仁东仰望星空,脚踏实地,20年做一件事,只 为打造世界最大单口径巨型射电望远镜。从材料可以看出() ①中华民族精神永远保持不变,激励亿万中华儿女②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

传统文化第七课循礼修身备课

第7课《循礼修身》总第13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四篇原典文章的内容。 2、读熟文章内容,能背诵文章。 3、理解“克己复礼”“恻隐之心”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明礼达仁精神。 教学重点: 1、诵读文本 2、理解“克己复礼”“恻隐之心”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读原典(一)《论语·颜渊》 1、老师领读 2、学生自由读 3、展示读 4、学生齐读 5、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译文: 颜渊请教如何行仁(仁,人生正途),孔子说:“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不论任何时候,只要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归复到礼的要求上。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

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 6、解读 仁:在学生心目中,只知道行仁很重要,但不明白“行仁”所指的就是人生正途,这种人生正途又与择善固执有关。孔子的回答正是指点个别学生如何择善,因而没有标准答案。 克己复礼:这四个字不能分两段说,而是一气呵成,否则己与礼互相对立,难免沦于性恶之说或以礼为外加于人的观点。这句话是指:人应该自觉而自愿,自主而自动,去实践礼的要求;礼的规范是群体的秩序与和谐所不可或缺的;个人与群体的紧张关系在此化解与无形,使“仁”字“从人从二”的通感意义充分实现,然后天下自然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了。 为仁由己:克己与由己并观,更显示人的主动性是行仁的关键。至于复礼,则扣紧以下四目而言,因为所谓实践礼的要求,在具体做法上必须先求四勿,犹如在固定的航道上,人生之行才可一帆风顺。(二)《论语·泰伯》 1、老师领读 2、学生自由读 3、展示读 4、学生齐读 5、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 解说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学案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讲学稿 【学习目标】说出《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古代文学的成就 【学习重点】《资治通鉴》、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 【学习难点】元曲的特点。 【知识梳理】 1.《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________主持编写的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_____时期三家分晋到_________的历史。 2.宋词宋朝主要文学形式是______。其中著名的词人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北宋的(谁)______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豪放派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婉约派代表人物________。 3.元曲__________和_________合称元曲。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_________。其代表作是悲剧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中国古代有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你知道他们是谁吗?他们是哪朝人?比较一下他们的著作有什么不同?(完成下表) 【课堂自测】 1、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断代史 D、编年体通史 2、开创一代豪放词风的北宋词人是( ) A、苏轼 B、柳永 C、李清照 D、辛弃疾 3、下列词句属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4、我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 ) A、散曲的兴起 B、昆曲的兴起 C、汉剧的出现 D、元杂剧的兴起 5、在我国文学史上,①诗②词③曲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6、下列有关《资治通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 B、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C、记述了从春秋到五代末年的历史 D、编写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经验 11

初一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初一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一《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18.9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全年学习六年级传统文化一册,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由于教材涉及文言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又加上本书从历史的角度讲解,时间跨越大,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历史知识欠缺,学习难度大。 二、教材分析 本册书共四个部分:经典驿站、名人长廊、文艺园林、风土画卷。由于第一部分学生刚刚接触大量大篇幅古文学起来比较慢,所以上学期只学第一部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3、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 四、重难点 1、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所学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品味作品的语言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五、实施措施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文化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七、八课教案

第二单元源远流长的儒家精髓 第七课言而有信 教学目标: 1、知道言而有信是美德,言而有信的行为是尊重他人的表示,言而有信的人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2、敬佩言而有信的人,并愿意向他们学习。对不守信用的行为表示不满和气愤。 3、为自身言而有信的行为感到坦然,为自身失信于人的举动感到羞愧。 教学重点: 1、协助同学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对自身言而有信的行为感到坦然,为自身失信于人的举动感到羞愧。 2、指导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量力而言,量力而行,不要轻易向他人许诺自身办不到的事情。 3、实践自身的许诺时,虽然很困难,但一定要坚持。 教学难点: 1、守信无小事,好品质的形成是从一件件小事的落实开始的。 2、在实践自身的诺言,坚持言而有信这个信念时,一定会遇到困难,要引导同学认识到:守信也会付出代价。这种代价的付出是一次良好品质形成的考验,是值得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毒奶粉事件 京华火腿做假事件 …… 让同学感受致深,知道不守信的严重后果和下场,接着出示图片(大多数人还是守信的,所以世界还是美好的) 二、内容讲解 (一)《论语》与“信” 《论语》非常重视“信”。孔子及其弟子提倡在个修养要“主忠信”,要做到“恭宽信敏惠”,从而成“仁”;与朋友交往要“言而有信”,在政治上要“敬事而信” (二)信的发展 诚信,内诚于心,个信于人。《论语》中并无对“诚”的记载,而是以“忠”代替了“诚”,因此孔子讲“主忠信”。 到孟子时讲“诚”,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也就是说,“诚”是上天运行之道,“诚信”是做人之道。 (三)阅读故事,感悟诚信。体会“信”与治国 对比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 三、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师版)

七年级下册传统文化专项复习 1.班上举办“民风民俗知多少”知识竞赛,为此,语文学习委员收集了四首诗,各涉及了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如果按节令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C) ①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A.③①②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D) A.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B.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C.古代术数家拿十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D.中秋节在阴历八月十五,这个节日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人们还把它叫做“七巧节”。 3.下面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小儿这次能够在全国语文能力大赛上获奖,多亏您的不吝赐教,我们一家真是感激不尽。 B.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意味着冬天的开始,它出现在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之后。 C.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D.元宵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4.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古代有很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恭”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候”。“垂”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爱”“垂青”。 B.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C.清明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一般来说,按阳历算在每年四月五日前后。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D.豆蔻年华是指女子十七八岁,耄耋之年是指100岁。 5.下列关于中华传统节日及习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人们可以赏月,吃月饼。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B.“清明”之后是“谷雨”,“秋分”之前是“白露”,“处暑”的“处”是“正当”的意思,“处暑”是指正当天气炎热的时候。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七课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七课正心诚意 教学目标:1、理解“正心诚意”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正心诚意”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正心诚意”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正心诚意”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天道”也是人性。按照朱熹的理解,“诚”是“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人应该做到真实无妄,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才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善良的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善良的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善良的天性;这样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 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只有真诚相待,オ会获得別人的真心和友谊,オ能让人与人的关系真实而亲近。 二、新课教学 1、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荷子?不荀》语译:君子修养身心,量好的方法就是真诚。 2、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礼记·大学》注释:①形:表现,显露。 语译:这就是如果内心真诚,则会流露于外表,因此君子一定要在独处的时候保持 3、意欲温清,意欲奉养者,所谓意也,而未可谓之诚意。必实行其温清奉养之意,务求自慊而无自欺,然后谓之诚意。 〔明〕王守仁《传习录》注释:①慊:满足。 语译:想要父母冬暖夏凉,想好好奉养父母,这都是意,但不可把它叫作诚意。必须是真正把让父母冬暖夏凉、好好奉养父母的心意实现了,务必使自我满意而不欺骗自己,然后才叫作诚意。 4、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 【明】王守仁《传习录》

北师大版历史七下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word达标检测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 主要作品,2、通过《资治通鉴》和《史记》编写体例的比较,培养了用不同的方法归纳整 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 宋元文学艺术成就的学习,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堂同步练习(A )] 课堂训练 1、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体通史著作 是( 2、宋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 ( 3、下列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资治通鉴》和《史记》在体例上的共同点是( A 、 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 艺术。 C 、元杂剧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 表明贴近百姓生活,以表演为主的通俗文学开始 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 二、课堂回顾 1、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摘自《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 ①这首词是谁的代表作?②词中的三国是哪三国?周郎是指谁? A 、《史记》 B 、《资治通鉴》 C 、《汉书》 《后汉书》 A.诗歌 B.散文 C.词 D.戏曲 ①苏轼②李清照③辛弃疾 ④陆游 5、 A.都属于纪传体 B.都属于编年体 C.都是断代史 F 面有关元曲不正确是( D.都是通史 B 、元杂剧是一种把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宾 白相结合,演出一个完整故事的戏曲 游,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七年级10篇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七年级10篇端午节就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 传说,屈原就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十分爱国,但常常遭到坏人的陷害。最后,屈原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在五月初五抱着石头跳入汨罗河死亡。屈原死后,百姓们十分悲哀,纷纷来到江边去看望屈原,有位渔夫拿出饭团丢进江里,说就是让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咬屈原的身体了。之后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树叶包饭,用彩带缠住,包成粽子投入江里。 因此从今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来纪念这位英雄。粽子不仅仅有着神话般的来历,而且有着特殊的味道。 粽子十分好吃,它的形状就是四角形的。翠绿的芦苇叶就是它的外衣,雪白的糯米就是它的身体,鲜红的枣子就是它的心脏。煮熟以后,剥开墨绿色的叶子,洁白的米团里仿佛镶着几颗红宝石,晶莹剔透,好看极了,真就是不忍心把它吃掉。但又受不了它那股芦苇叶香味的诱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甜甜的、黏黏的,吃在嘴里那清新的感觉,仿佛走入了大自然一般。因此,我十分爱吃粽子。 粽子虽然好吃,但别只顾着自己吃哦,也要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尝一尝呀,让他们一齐来感受一下端午节的

快乐。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七夕节。……。 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最喜爱的就是春节,正因它就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又称为“过年”和“新年”。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商场就是人山人海,家家户户贴对联,可热闹了。每个小朋友都能够拿利就是,小朋友还能够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个个喜气洋洋。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礼花下楼和小朋友一齐放,我们玩得十分高兴,到了晚会开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齐开开心心的吃水果看晚会,精彩的表演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就是天天都过年该多好啊! 我还喜爱过“重阳节”,农历9月9日,有一首重阳节的古诗就是李白创作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写得十分好。又就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重阳节,又有称为“老人节”,重阳这一天,人们赏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愉。这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准备了一份礼物去看望爷爷奶奶,我心中十分开心,正因我明白尊老爱幼就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 “元宵节”也让我难忘。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导学案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了解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3、了解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宋元文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司马迁严谨治学的精神,李清照和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以及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结等。 教学重点 掌握《资治通鉴》、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教学难点元曲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温故布新,情境导入 1、回顾旧知 2、导入新课

三、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中国古代有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你知道他们是谁吗?他们是哪朝人?比较 请问这首小诗告诉你什么? 3、成果展示 四、归纳整理 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五、练习案 1、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断代史 D、编年体通史 2、开创一代豪放词风的北宋词人是( ) A、苏轼 B、柳永 C、李清照 D、辛弃疾 3、下列词句属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4、我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 ) A、散曲的兴起 B、昆曲的兴起 C、汉剧的出现 D、元杂剧的兴起 5、在我国文学史上,①诗②词③曲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6、“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态度非常认真……他死后,人们发现《资治通鉴》的部分残稿整整堆满了两间屋子,有人翻阅其中的篇章,竟没有看到一个写得潦草的字。” (1)这是一种什么精神?给你怎样的启示? (2)从材料“有人翻阅其中的篇章,竟没有看到一个写得潦草的字”这句话中,你认为做作业、考试的时候,卷面该如何? 推荐阅读:2011年第3期《中学生读写》第38页美文《美的王朝》,感受宋词的凄美。

七年级传统文化知识要点

七年级传统文化测试题 1.大学是()经典之一,原为()中的一篇,相传为()所作,大学说的是(),(),()之道。 2.宋代张载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3.诚于中,()。()虽不中,不远矣。是故君子有大道,(,)。国不以利为利,() 4.中庸也是()中的一篇,就说是()所作,其主旨在于通过()达到()或()。 5.()之,审问之,()之,明辨之,()之。 6.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是()‘庸’是() 7.《论语》共()篇。 8.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文’也?”子曰:“(,),是以谓之‘文’也。” 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 10.君子成人之美,()。 11.欲速则不达,()。 12.“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谁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3.其未得之也,();既得之,()。 14.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5.(),无勇也。 16.孟子以性善论为出发点,提出()(),主张德治。 17.人是不如(),地利不如()。 18.我善养吾()之气。 19.得道者(),失道者()。 20.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嫌,()。 21.刘向写给儿子的家书是(),文中说引用董仲舒的话说:吊者在门,。贺者在门,。

22.清代朱柏庐曾说过:善欲人见,();恶恐人知,()。 23.勿以善小而为之,()。三国,刘备 静以修身,()。三国,诸葛亮 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由奢入俭()。宋,司马光24.桓子野吹笛,是桓伊吹给()的。身无长物是说的()的故事。 25.闻鸡起舞,击楫中流,说的是有关()的故事。 26.《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称赞()主胜而已,不求奇功。 27.蒋干盗书中周瑜运用了()计策。 28.周瑜打黄盖用了()计策。 29.丁一是逞能坠河,这一片段选自(),这说明。 30.聊斋奇异中记载有一个叫()的人上崂山求学仙道,因炫耀穿墙术而撞墙。 31、四书包括《》《》《》《》,自代到代都是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32、大学之道,在,在,在。八个条目是 其中最重要。 33、,谓之中。,谓之和。中也者,。和也者,。致中和,,。 34、中庸的含义是。 35、写出成语对应的历史人物:望梅止渴(),难兄难弟(),自惭形秽(),标新立异(),鹤立鸡群(),咄咄逼人()。 36.《十三经》是指十三部儒家经典。即《》《》《》《》《》《》《》《》《》《》《》《》《》 37、《十三经》最初只有《六经》是《》《》《》《》《》《》 38、歌谱《在水一方》是根据《》的《》改编的 39、前四史包括《》《》《》《》。

2017年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1课入孝出悌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联系生活实际,真正悟透“孝悌”的含义,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让学生认识“孝” 可以利用教材中“历史镜鉴的故事或学生可感知的身边故事引入课题。可以进行课堂讨论,分小组交流彼此对“孝”的感受和理解,并谈谈自己是如何在生活中付诸行动的。之后各组推选代表进行总结,在课堂上交流。 二、了解中国的孝道、孝文化 1、走进经典 1.走进经典 利用好教材所给的经典章句,同时补充与之相关的经典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大意。 让学生做到学习经员与修身为本相结合,了解道酸主题,并在心中有所触动,且能反馈于行动之中,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1)反复诵读,以小组为单位,疏通大意,谈谈自己的理解。 (2)“记忆之星”评比,看看谁记得快而准。 (3)就所读所悟补充自己的储备,并可以由此引发更深层的探讨。 (4)学生提出质疑之处,先让学生彼此进行解答,之后由老师补充,解决问题。 (5) 教师给出几组体现生活现象的主题图片或文段, 学生来总结弘扬孝道的重要性。 2.拓展延伸 (1 ) 学生活动: 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所见所闻等,谈谈孝在社会发 展中所起的作用,如“最美孝心少年”的评比等。 (2)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探讨:①你如何评价“二十四孝”的传说故事?设计意 图是让学生辩证地看待孝, 认识真正意义上的孝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

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备课讲稿

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 化教案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一)《论语·宪问》(二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让美国《人名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享有世界级艺术奇观之称的敦煌莫高窟光彩照人;被日本人顶礼膜拜的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僧鉴真。不仅如此,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大争鸣”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多年;我们的元杂剧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几个世纪;我们的“芦沟晓月”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叹为观止。所有这一切都堪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奇葩、世界艺术的精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他们的思想点燃我们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明灯。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第七课 热爱传统文化

第七课热爱传统文化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汉语交际,积 累汉语的学习方法,增强学好汉语的信心。 2、通过课文一、课文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并学会用汉语 来表述,以此扩展口语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 3、能识读29个词语,掌握重点词语?精彩、表演、持、并、缺少、合作、使 劲、鼓掌?的意思并学会使用。 4、学习句型:(1)在高空上行走,并做各种惊险动作。 (2)达瓦孜已经走向全国。 (3)兰兰是班里公认的小画家。 (4)新年快到了。 5、学习偏旁部首?心?的意义,用它组合汉字。 6、会写本课中要求会写的7个生字,并熟练组词。 二、教学重点:通过两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体验,能用汉语介绍民族的各种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理解本课中出现的词语。 四、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7课时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课文一精彩的达瓦孜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的学习,用汉语介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精彩的达瓦孜 一、导入:用短片来揭示课题,引入学习内容。 二、词语学习: 热爱传统精彩篮球场表演杂技 者持横杆高空绳索并惊险 动作 1、讲解词意. 2、领读词语,纠正发音. 3、开火车赛读词语. 4、进行造句练习. 三、课文学习: 1、领读课文; (语速正常,发音清楚,停顿得当;以利于学生整句模仿读,直到学生能看着课文自己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3、齐读课文。 四、巩固课文: 1、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问题:(1)亚森为什么认为达瓦孜表演很精彩? (2)达瓦孜是一项什么样的体育活动? (3)达瓦孜演员是怎样表演的? (4)你怎样看待达瓦孜? 2、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学,共同理解课文的意思。边读边思考的老师提出的问题。 3、小组讨论,准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五、加强记忆: 1、朗读课文。 2、每个人在小组中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 3、抽查学生朗读(帮助纠正读音)。 六、作业安排: 1、熟读课文,复习课文中的生词。 2、思考:达瓦孜是一项什么体育活动? 3、一课三练:课前预习。 七、板书设计:第四课精彩的达瓦孜 (1)亚森为什么认为达瓦孜表演很精彩? (2)达瓦孜是一项什么样的体育活动? (3)达瓦孜演员是怎样表演的? (4)你怎样看待达瓦孜? 第二课时词语和句型学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课文中的词语. 2、掌握课文中的句型. 教学重点:句型的运用. 教学难点:词语的运用. 教学过程:课文一精彩的达瓦孜 一、词语学习: 1、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要学习的词语。 ①达瓦孜演员是怎样表演的? 引出?表演?;并用练习说话。 ②今天的比赛很精彩。 引出?精彩?;练习说话。 ③他每天坚持独立完成作业。 引出?持?;练习组词、说话。 ④熟读课文,并要求背诵。 引出?并?;练习组词、说话。 二、词语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