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影响

西北地区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影响
西北地区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影响

西北地区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影响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西北地区,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行政区划上指陕西、甘肃、青海三省及宁夏、新疆两自治区,自然区划上的西北地区指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一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大致包括内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宁夏北部,甘肃中西部以及和这些地方接壤的少量山西、陕西、河北、辽宁、吉林等地的边缘地带。

我在兰州出生,并在那里生活了10年,可以说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西北娃。从小,爸爸就训练我吃辣,因为著名的兰州拉面最主要的提味品就是辣椒,当地人把这种专门的牛肉面辣椒叫做“油泼辣子”。人们都说它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我认为兰州的气温可能是全国最舒服的,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平均温度为10.6度。我的老家在甘肃偏西部的张掖市高台县,我在那里也生活过一段时间。总之,西北地区给我的印象就是气温不高,很干燥。

我们熟悉的西北菜有哪些呢?比如陕西的牛羊肉泡馍、石子馍、甑糕、油泼面、臊子面、《饺子宴》,甘肃的牛肉拉面,青海的羊肉炒面片等,这些都是经典的面食,这是为什么呢?我在地理书上了解到,根据自然区划概念,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再加上地形对湿润气流的阻挡,仅东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其他区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而干燥,夏季高温,降水稀少,自东向西递减。由于气候干旱,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该区大部属中温带和暖温带。吐鲁番盆地为夏季全国最热的地区,托克逊为全国降水最少的地区。正是由于这种干燥的气候和偏低的温度,像水稻、高粱这种喜温、喜湿的农作物在西北地区就不会种植。而小麦这种适应范围较广、对温度和湿度要求不高的作物,在西北地区就有大面积的种植。这就是为什么西北菜多以面食为主。

下面以我们最熟悉的兰州拉面为例。兰州拉面选取新鲜的高筋面粉,在有蓬灰(一种食用碱)的条件下,和成劲道的面团。然后,拉面师傅将面团在案板上摔打,称为醒面。最后以高技术动作将面条拉好,放进清水锅。煮好面,浇上特别制作的牛肉汤(较咸),撒上香菜和葱花,放三勺“油泼辣子”,就成了一碗正宗的兰州拉面。值得声明的一点是,正宗的拉面只有当地拉面师傅才能做出来,比如最为人知的“马兰拉面”都是山寨货。它也就是在别的地方骗骗人,兰州当地根本没有它的份。北京除了公主坟的“海兰州”和几家“阿西亚食府”(我和兰州总店的老板很熟,北京阿西亚有几家分店经常去吃)外,没有正宗的兰州拉面。

我主要介绍的就是面食。另外,在西北,像甘肃的手抓羊肉、牛肉拉面、高担羊肉,青海的人参羊筋、马杂碎、羊肉炒面片,以及最为人知的新疆清真羊肉烧烤,都是我们爱吃的美食。在兰州,随处可见吃羊肉的地方——从横羊肉、阿西娅食府等等可能都是你没听说过的餐厅。这些牛、羊、马为什么也能成为西北的特色美食呢?由于西北地广人稀,畜牧业的也是相当的发达,牛羊马之类的牲畜也就很多。几乎在甘肃的农村,每个家庭即使再穷,也会养一两只羊。每当你去西北当地人家里做客,宰一只羊是在所难免的;高贵一些的客人可能享受到驼、马、牛等“上品”。

2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均取得较大的进步,其中文化作为我国人们的精神食粮也取得较大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也是非常多的,其中地理环境作为影响文化文章的重要因素,其在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对于文化发展的研究,简要探析了地理环境对于文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文化发展;影响 引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这么久远的时间变迁,再加上人类大脑不断的开发和在地球上频繁的活动,形成了一定层级上的文化,也称之为文明。地理环境就是我们在文明发展道理上不可或缺的产物。其中文化发展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文化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根本,是整个人类文明得以进步的文职源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文明的进步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特别是在人类整体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地理环境给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现阶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理环境和

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的话题,这同时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非常重要的。 1.地理环境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全面的基础 众所周知,一个文明要想形成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内部的物质条件为根本,同时这个一定的地域内部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给该地域内部的人类文明的产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分别为: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河盆地以及两河流域全部处在非常优越的亚热带、热带以及暖温带等适宜的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哺育形成了四个文明古国的优秀灿烂的文明。这些良好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些文明的传 播和发展。 那么为什么优先在这些地区产生了优秀的文明呢?这 也是由于文明的产生以发展需要充足的剩余时间所造成的。人类只有拥有除了繁重的劳动以外的充裕的时间,才能进行其他形式的活动。在这些整体生产能力比较低下的古代世界,正是由于这些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力,为古代人民生产力的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资源,这才有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成果的产生。当然,在我们强调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基础作用时,绝不意味着要忽视人的能动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然条件的有利,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大理巍山彝族为例 班级:地理科学11—2班 姓名:杨胜菊 学号:2011022230 日期:2013/12/1

摘要: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都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这个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因而决定了民族文化属性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生活在云南大理巍山这片热土上的彝族有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密切联系的。彝族人民为了更好的适应大自然,形成了独特色的服饰、建筑、饮食、宗教等文化景观以及一条独具特色经济发展路线,这使得彝族生活中贯穿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线。 关键词:民族文化自然地理环境彝族服饰建筑饮食农作物 一、大理巍山自然地理概况 大理巍山县地形略似一只平卧的古瓷花瓶,南北两端狭窄而中部宽广;地势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巍山的山脉属云岭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地处云南省西部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北段地区,和大理点苍山遥遥相望。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境内河谷、盆地、山地相间分布。海拔高差悬殊大,其中河谷最低海拔1146米,山地最高海拔3037米。巍山水系属红河和澜沧江两大水系,以境内西部山脉为分水岭,山脉以西的漾濞江流域属澜沧江水系,山脉以东的西河流域属红河水系。由于巍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促使生息在这里的人民用不同的生态适应方式,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也就出现了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生活在中部地区以回族为主体的人民,创造了以耕作为基

础的民族文化。生活在高原及高寒山区,二半山(中山地区)区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以半耕半牧及以畜牧为基础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而这些五彩纷呈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又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绝大多数居住于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养育了绝大多数彝族人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彝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地理环境决定彝族人民对种植农作物种类的选择 1、居住在半山区的彝族由于气候凉爽、坡度较缓,农业生产以玉米和旱稻为主,并饲养黄牛和山羊,其经济发展居于中间水平。 2、居住在高山区的彝族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坡度较陡,农业生产以玉米、马铃薯、青稞、荞子为主,并兼营畜牧业,盛产山货药材,经济发展水平比半山地区都更为落后。 三、巍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区经济的影响 由于巍山彝族地区地形大多呈高山峡谷,陡坡不平的缘故,耕地被山川河流分割为零星块状。农民为了缩短住宅与耕地之间的空间距离,节省往来于二者之间的劳力,随耕地而搬迁,造成居住依耕地分散而分散。进一步加剧了闭塞,信息不通,交通不便的状况,导致商品经济观念缺乏。资源要素难以通过市场得到有效的配置。加之巍山彝族地区的耕地大部分分布于30―70度陡坡上,属“望天地”,不存在灌溉条件。并因海拔高,气温低,只能种植一些荞麦、土豆等耐寒的低产作物,其收成好坏全凭天意。除此而外,有些地区缺水、缺电、缺路,自然灾害频繁。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巍山彝区经济基础脆弱,经济发展

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 系研究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摘要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观念,这也必然造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地区的文化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很深的社会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一定地理环境下食物资源和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尤其是人类生产活动早期,饮食文化的产生对自然环境条件有明显的、直接的依赖关系,饮食文化打上了人们为适应地域特殊环境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的深刻烙印。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的因,不同的饮食文化则是地理环境的体现。我国的饮食文化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应,体现了很好的地域差异,也说明了地域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饮食习惯及饮食特点的形成,揭示我国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及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历史原因。从文化保护角度来说,了解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性有助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而更好的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前言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生产资料和适合生存的环境,同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乃至所有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饮食文化受地理因素影响,而地理环境有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之分 ,它们对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地域广阔 ,地域环境差异大 ,但这也是形成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和众多各具特色地方菜系的重要原因。地理环境制约作物类别从而影响各地食物特色,居民生活择食多是“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就地取材。地理环境的不同催生了各自极具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方菜系。川菜、鲁菜、淮扬菜、粤菜四大菜系在我国源远流长,独领风骚。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较大,为此有“南米北面”的说法。我国历史久远,文明博大,各地风俗不尽相同,而口味的多样性也是反应我国各地区饮食的一大特色。总的说来,地理位置和环境对于地区性饮食文化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影响。 1 我国饮食文化的相关概述 1.1饮食文化的定义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者以食为天。”自古以来饮食就作为百姓的第一要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居家七件宝都与饮食有关。饮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同的地域饮食文化差异对于我

地理环境对于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于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 黄忆海 摘要: 现如今已是二十一世纪,东方与西方的历史与文化在这片大陆上已存在了千年之久,经历的千年的发展,其各自文都有着各自的特色且迥异不同。饮食文化,显然成了东西方文化的一大代表。然而造成其文化发展不同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地理环境。可以说东西方的地理环境差异是巨大的。 本文课题主要讨论的就是东西方的地理环境对于其饮食文化的影响。 关键字: 饮食文化,地理,中国,希腊,东方,西方 长久以来,东西方文明经过不同时间的发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文化的种类有很多,作为其中最为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它的出现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东西方的饮食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本文所要讲的就是东西方的地理环境对其饮食文化造成的影响。 本文就以中国为东方代表,希腊为西方代表来展现东西方地理环境对其饮食文化造成的影响, 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地形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自西向东的呈阶梯状向海洋倾斜。地貌类型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比重小。同时其地形类型也多种多样,从形态来说,中国有着绵延千里的山脉,辽阔的高原,一望无垠的平原,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缓和的丘陵。”(《中国地理环境》P 2)除了多样化的地形外,中国的气候也是极具特点,我国共有三大气候特征:显著地季风气候,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和多样性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令中国一年四季有着规律性的季节更替,大陆性气候让中国在同纬度国家中成为冬季最冷的国家,同时也是夏季最热的国家。而多样性气候则意味着中国少数不同的地区有着迥异不同的气候,如青藏高原4500米以上的地区四季常冬,而云南中部四季如春。也正是这多样化的地形,地貌,气候对于中国的饮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自上文,已提到中国有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大地形特点,与三大气候特点,也正是这五大地形,三大气候特点形成了中国几大饮食文化圈。 首当其冲的便是东北地区的饮食文化圈。 东北地区: 这里土地肥沃,有着大片的平原。那里的冬季寒冷切漫长,肉食以及其他高热量食物成为他们日常的主要食品,为了消除吃生肉的不良后果,葱姜蒜是当地不可确缺失的食材(为了帮助消化杀菌)。寒冷的气候使得哪里的人们缺少新鲜蔬菜,所以腌菜与泡菜成为了当地人们餐桌上的常客,由于蔬菜经过长时间的腌制会有异味,因而调味咸重以压制异味。所以当地形成了咸重,(葱姜蒜)辛辣,生食的饮食特点。 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圈:青藏高原地处高原地带,为高寒地区,所以当地蔬菜与水果的比重不大,以农作物为主。主食为糌粑、牛羊肉及各种面食,生冷食物的比重较高,因而人们酷爱喝酥油茶,以适应高原地区的寒冷。为了调理面食,牛羊肉,当地人形成了咸重,微辣,辛香的饮食文化。 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南地区大部分为高山峡谷,土地也极为贫瘠,农作无产量低。又因西南地区空气潮湿,瘴气肆意,为了散湿驱寒,西南地区的人们自古以来就有吃辛辣刺激之物如花椒,茱萸,生姜等,尤其是在辣椒传入西南地区后,这种嗜好迅速普及。四川盆地根式作为其代表地区。川菜如今更是成为中国一大特色饮食。所以西南地区的饮食文化以麻辣,酸辣为主。 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东南地区多丘陵,临海,雨水充沛。该地区以稻米作为主食,其蔬菜水果,海产禽畜都很丰富。但由于当地气候炎热,人们大多喜爱喝汤,且强调清淡鲜美。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摘要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观念,这也必然造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地区的文化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很深的社会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一定地理环境下食物资源和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尤其是人类生产活动早期,饮食文化的产生对自然环境条件有明显的、直接的依赖关系,饮食文化打上了人们为适应地域特殊环境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的深刻烙印。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的因,不同的饮食文化则是地理环境的体现。我国的饮食文化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应,体现了很好的地域差异,也说明了地域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饮食习惯及饮食特点的形成,揭示我国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及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历史原因。从文化保护角度来说,了解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性有助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而更好的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饮食文化;地理环境;地域差异 Abstract China's vast territory, different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 conditions, people formed different way of life a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cept, this also will cause the food culture of the district difference in our country. The so-called “a side water and soil raises one party person”, the culture of any region is a product of the certain region withi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has deep social roots and geographical origin. Food in a certai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the activities of production determines the people's diet,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human production activities, diet culture produces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ondition has obvious and direct dependencies, diet culture with people to adapt to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make a deep imprint of effort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diet culture, the

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浅析自然环境对我国南北方文化的影响 著名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自然条件对民风和国家政治制度影响。他认为,“在亚洲,人们时常看到一些大帝国;这种帝国在欧洲是绝对不能存在的。这是因为我们所知道的亚洲有较大的平原;海洋所划分出来的区域广阔的多;而且它的位置偏南,水源比较容易涸竭;山岳积雪较少;河流不那么宽,给人的障碍较少。在亚洲,权力就不能不老是专制的了,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能相容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影响人的情绪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人在气候炎热的地带,脾气容易暴躁,容易发生相互争斗。因此,热带地区容易建立起独裁国家政权。而处于温带的人,性情平和,容易建立民主政权。 自然环境对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习惯有重要影响,而生活条件对地域人群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也不能低估。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差异巨大,虽然都是中国人,南北方、东西部有很大差异。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南北方的差异。 一、中国北方 中国最终是在黄河中下游形成的。在远古时代,黄河流域曾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的亚热带雨林。这里孕育着河南斐李岗文化、河北磁山文化等。之后又在黄河中游两岸发展起来仰韶文化。第二个文明时期的几个主要帝国秦汉唐宋都定都在黄河中下游。中国文化深深植根在黄土地,从孩提时代就吮吸着黄河的乳汁。 中国北部地区,山少平原多,全国三大平原有两个在北方。而且北方山地大多集中在四周,中间平原辽阔无垠,所以北方人多豁达爽朗,大方而不拘小节。形成了北方人心地纯洁、贤良的个性和粗犷、热情、义气等性格。另外,由于中国北部地区地旷人稀,天寒地冻,多风沙,有近半年的霜雪天气,无论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都以粗放型为主。黄河因泥沙的裹挟,到中游后流淌得十分缓慢,使黄河流域文化呈现出匀速缓慢的波动线,造成人群心理性格中忠厚、朴实、忍耐的特点。 一些北方地区生存环境恶劣,也由于北方的中国人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基因,造就了北方人坚韧沉毅粗犷乐观的精神素质。历史上黄河平均三年就有两次决口,一百年一次大改道,使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群,具有一种天然的忧患意识和共同抗拒自然灾害的群体意识。形成了民族的归属感和义务感,形成了中华民族坚韧、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素质支撑着他们勇敢地面对困厄,不断冲破苦难。北方地旷人稀使村落相距较远,不便于文化的传播,使北部偏远地带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东南沿海地区。 历史上,北方开发较早,文化也较为早熟,宗法观念相对于南方来讲较为严密和成熟,传统文化对其影响也更为深远。因接触西方国家机会少,思想比较保守。习惯简单质朴的思维,注重孝道,保持着传统文化伦理观念。北方女子对待婚姻,追求从一而终。在过去的文艺作品中,总可以看到或听到“我生是某家的人,死是某家的鬼”的说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子对男人很强的人身依赖性。 中国北方特别是西部封闭的地理环境,在给予西部人安定、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同时,也束缚了西部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形成了以小农经济和封建宗法为内涵的西部稳型文化。这种文化氛围中,公民群体的权利主体意识和参政意识较弱,法制观念和规范约束力弱于全国其他地方;民主选举往往带有血缘宗法色彩,使民主进程中的投票机制带来失真的扭曲。 二、中国南方

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

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 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呢?这必须了解一下早期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因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环境的制... 中国饮食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 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长江流域是中华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名馔的摇篮. 世界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饮食文化包括我国各省市的和世界上部分国家的比如说:山西人喜欢吃醋,湖南人,四川人等都喜欢辣。 地理环境与先秦南北饮食文化:先秦时期是我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时期,受地理环境的强烈影响,逐渐形成了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的南北两个主要的饮食文化区域: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北方饮食文化区 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它们对一个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古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一语道破饮食与人类那密不可分的联系。既然饮食在人类生活所占份量为重中之重,聪明的人类自然不会满足于单调乏味的饮食。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种类的食物被发现,懂得提取盐,糖等调味品更似引起了饮食文化的一次革命。人类饮食从原始社会的吮血为汤,生肉为食逐步发展为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然而当你品尝着那琳琅满目的各地佳肴时,你会不难发现各地方具有自己的特色:湖南的辣,重庆的麻,江西的酸。。。。。。至于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不同,我们推测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的差异。 既然已经提出问题作出了假设,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能提出问题而不解决更不能只看问题的表面而定下结论,必须找出权威资料证明所作出的假设。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从地理环境着手,结合网上的资料,对我国部分地区的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所以北方人便将大白菜腌制成酸菜,马铃薯制成粉条,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冬季漫长寒冷,有着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这对该地区饮食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其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饮食结构。北方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有其特定的饮食结构,这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该地辽阔的地域,肥美的草原,特别适合农

中美地理环境差异及对于文化的影响

中美地理特征差异及其影响的研究 摘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处于北半球的中国和美国,分别居于亚欧大陆东端与北美大陆中部,在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地理环境是中、美两国文化形成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两地的地理特征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历史文化和发展道路的差异,中国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明,呈现出明显的大陆性文明特点;而美国文化则是以工商文明为主,呈现出海洋文明的特征。本文着眼于对中美两国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地理环境对于民族和文化形成的影响,从而为增进对美国地理条件的了解和促进中美文化交流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差异,文化 一、前言 地理特征即一个区域内对于地理条件整体状况的描述,可分为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对于自然地理特征的讨论主要从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进行,而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一个区域内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条件。地理特征是一个区域内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条件,一个地域的文化往往带有与地理特征相对应的特性,例如:草原地区地形平坦,植被大多为温带草原或温带草原,气候大多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草原上的人们大多数从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业,没有固定的交通线;而草原文化同时带给人的正是像草原本身一样粗犷豪放的感觉:蒙古长调悠扬宽广,蒙古族舞蹈热情奔放,草原生生活的民族民风也是追求自由,不受拘束。可见,地理特征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地域文化也体现着养育它的这方水土。 二、地理特征比较 (一)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的地形总体描述为: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西南部为第一级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包含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以及准噶尔盆地,平均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摘要]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此,我们仅选择中国内部文化及中外文化这两部分作为比较的主要对象。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这之中,我们选取了蒙古文化和岭南文化多为两个经典例证,来比较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异。 同时,地理环境对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也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从而促使了我国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不同地域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此,我们选取了民歌这一部分来体现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在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体现。地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进行文化传递与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大额传播速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文化的开放程度,甚至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西方典型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国家希腊地区,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作总体上的比较,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地理环境对中国内部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

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1.自然地理环境制约作物类别从而影响食物特色人们择食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例如海边以海鲜菜著称;江湖以河鲜菜著称;山区则以野味和山珍著称;干旱区的牛羊肉少膻味、瓜果菜质量佳。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属温带、暖温带气候,降水较少,大多为半湿润及半干旱地区,粮食作物为小麦、谷子、高梁等旱作物,因此风味食品以面制品为主。。而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属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丰沛,水网密布,水稻广泛种植,因此风味食品大都用米制成。一般同一或地域相邻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相类似,其饮食文化差异相对较小;但若是自然地理环境反差较大,其饮食文化也会形成巨大反差。如西藏高原毗连四川盆地,因地理物候的截然不同以至于饮食文化形成了巨大反差。 2.气候的冷热干湿以及不同的土质影响人们饮食习惯和口味。“东辣西酸,南甜北咸”大致概括了我国不同地域的饮食特点。这既反映了气候、土壤对人们饮食习惯和口味的影响。一年之中具湿冷气候的川、贵、湘嗜辣,其有祛寒除风湿的作用。但它们之间还有一定区别,川、贵重用干辣椒,而湘善用新鲜青椒,这是因为湘与川、贵终年阴湿有所不同,其还有一定的伏旱。山西黄土高原因含钙过多,使居民嗜酸,其有利于消除体内的钙沉积,可以克服各种结石病。贵州省许多民族喜欢酸食,这与长江中下游每年的梅雨以及贵州山地气候所造成的“天无三日晴”也有关系。“南甜北咸”也与物产和气候有关。南方气候温热,生长季长,蔬菜供应丰富,吃菜量平均高于北方,食物中加进的盐足以满足人体需要,因而淡些;而北方菜少,相对盐多,咸点;但两者盐的摄入总量差异不大。 3.自然地理环境影响食物制作和烹调方法。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水的沸点低,煮食物熟的程度不及正常气压下的透熟,这也就是藏族等民族多喜欢焙炒青棵碾为粉末做糍粑吃的主要原因之一。东北气候寒冷,其冷冻食品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持续使用时间长,成为该区域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如冻肉、冻鱼、冻饺子等。此外,由于这里无霜期短,地产时鲜蔬菜品种和数量都不及关内,因而在旺产季节大量晾干菜以备冬春两季食用是各民族共同的习惯。同时每家都有数个大小不等的咸菜坛,腌制各种家蔬野菜。最具特色的,便是用白菜等腌制的酸菜,其也成为东北人民冬半年的当家菜。四川人的火锅情结有目共睹。多山、多水及四川盆地潮湿阴晦的气候,使川江上的船工和纤夫为了祛寒驱湿、也为了方便和节俭,在很早以前就发明了火锅的烹调方法并一直延续至今,且广为流传。 4.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具有保护作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崎岖的山地、长年寒冷的冰天雪地、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区、原始森林、大片沼泽地区等。由于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与周围地区很少联系,也使其饮食文化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保持自己独有的特性。如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地区,由于破碎的地形和原始森林的保护作用,少数民族彼此之间文化联系薄弱,近乎相互割裂和隔绝状态,因此每个民族都在自己特定的环境里形成自己特有的饮食文化并保留至今。随着边远地区的开发以及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自然地理要素对饮食文化的保护作用在减弱。

……茶文化与地理环境

茶文化与地理环境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出自唐代,源自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煎茶、点茶、斗茶、泡茶等不同的特点。然而,茶文化与地理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决定着茶树的生长、分布与质量 茶树的生长、分布、茶叶质量的高低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茶树具有喜酸怕碱、喜光怕晒、喜湿怕寒的特点。我国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降水量丰富,空气湿度大,地形上有一定的坡度,排水条件好,是茶树生长的好地方;茶树是喜酸植物,只有在酸性土壤中才能正常生长,这是因为其具有喜铝厌钙的特性,而酸性土壤中正好含有丰富的活性铝离子,可满足需要。我国南方的红壤比较适宜茶树的生长。 《茶经》中有“阴山坡谷者,不甚采掇,性凝滞,结瘕疾”之说。它是说,南坡,北坡所产之茶差别很大,甚至不及竹林之苔藓地上的茶叶更有风味。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是茶叶贸易的自然基础 青藏高原由于气候高寒,不适宜茶树的生长,不产茶叶。当地居民以畜牧业为主,食肉饮乳,饮茶可以去油腻、助消化,自汉唐时期茶叶进藏以后,藏族人民就再也离不开茶叶了,酥油茶成了藏族人民世世代代不离不弃的饮品。内蒙古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茶叶在此不能成活。自唐开始,以马易茶的贸易就在古代北方边境或大或小的城镇里进行着,追溯历史可以发现一个规律:每次以马易茶贸易被终止不久,便有一场北方少数民族发动的对中原的战争,无论战争的失败与否,茶叶都是少数民族必然抢夺的物品,可见游牧民族对茶叶的情结。 古代的商人通丝绸之路和漫长的海上运输将中国的茶叶带到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和地中海沿岸,并很快为思想较为活跃西方过度的上层人士所青睐,,饮茶成为了欧洲人追求的时尚。就欧洲来说,温带海洋性气候热量不足,地中海气候夏季光照太强,干燥少雨,湿度大,冬季雨水多但温度低,都不能满足茶树生长的需求。 三、饮茶成为一种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导致各地的饮食文化差异特别大。中国饮食文化包括:粤菜文化、湘菜文化、川菜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所组成。中国饮食文化不光包括了各地菜系,同时它也融合了各地传统风俗文化的精华。接下来就由小编我向大家介绍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 我国饮食的总体特征: 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起步较早,发展也很快。 早在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等较为先进的储器或饮器问世后,人们能较为方便地煮、调拌和收藏食物,饮食习惯便进人了烹调阶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夏商时代已经有王者十二鼎食之说。汉代时已经发展形成并充分掌握了炖、

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 姓名:马婉潆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问题背景 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东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早在汉魏时,广东的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东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东饮食文化,并赢得了“食在广东”的美称,名扬海内外,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品尝美味佳肴,感受这独特的岭南饮食文化。 随着文化对经济建设、旅游开发、城市规划、政策制定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各界逐渐认识到文化是一种立足于久远的深层次的社会现象,是一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之所在。而广东饮食文化作为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丰富、深邃的广东文化精神,因此对广东饮食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广东文化大省的建设与完善。而广东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研究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利于以饮食文化来突出地域性和民族性,对发挥广东旅游资源的优势,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有重要意义。 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通过对影响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探寻地理因素影响饮食文化的一般模式,构建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结构理论, 研究意义:这一研究对于发挥广东旅游资源的优势,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构建“文化广东”、“和谐广东”以及粤菜等文化遗产的申报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文献回顾 复杂的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多样化的基础,而地理环境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研究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国内对于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对于饮食文化研究的“文化”部分,大都偏于史学,其研究范围也大多是历史时期的饮食文化与变迁。尤其是中国地理学视角的饮食文化研究还处在一个起步和摸索阶段,研究的文献相当有限,从1985年至目前为止,对于饮食文化的研究共有2240篇,但有关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的研究仅有12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111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课时安排:文科班3课时,理科班2课时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教师讲解强调:(1)区域是客观性(地理差异)和主观性(人们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的结合物。 (2)划分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我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 2.特征:(教师讲解为主)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整体体、差异性):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层次性)。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4)开放性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与其它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生分析比较学习为主)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略) 教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第八小组[摘要]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此,我们仅选择中国内部文化及中外文化这两部分作为比较的主要对象。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这之中,我们选取了蒙古文化和岭南文化多为两个经典例证,来比较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异。 同时,地理环境对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也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从而促使了我国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不同地域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此,我们选取了民歌这一部分来体现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在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体现。地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进行文化传递与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大额传播速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文化的开放程度,甚至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西方典型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国家希腊地区,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作总体上的比较,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地理环境对中国内部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

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从整体上看,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三是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 第一,从对“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之一问题上看,作为巨大复杂的文化实体,中国文化中的地域性差别是非常大的。对这种差别最简单的划分是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块。显而易见,历史地理是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和基础。 在南北差异的大框架下,它可以包括许多分支,如南北艺术差异、南北建筑差异、南北服饰差异、南北风俗差异、南北饮食差异、南北文学差异、南北性格差异、南北方言差异、南北商业差异等等。民国大学者刘申叔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学会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掌握阅读信息复杂(包括分层设色、等值线等信息)的区域地图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将地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培养地理学科综合能力。 2.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3.培养学生从时间与空间尺度建立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的兴趣与信心。 2.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这一概念包含三个方面: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可以说是地球表层一个片段,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边界。 (2)区域划分的基础是“地域环境差异特征。”由于地理圈的不均一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地球表层难以找到性质或功能绝对相同的地段,因此地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地域差异的客观基础上从主观认识出发1划定区域的面积、形状、范围或边界,形成一定的区域,例如亚洲、中国、东北地区。 (3)区域的划分要有“一定的指标。”区域的特定性质或功能是根据人的主观愿望去发现的,例如我国柑橘适宜栽培区,沿海经济区,深圳经济特区等,人们多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去划定区域的范围界线,有的按单一指标划分,如干湿地区、高原区、热带雨林区;有的按综合指标划分,如自然区,我国南方北方西北和青藏四大地区。 2、“区域的特征” (1)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佛山市既是广东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等。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也就越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第八小组[摘要]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此,我们仅选择中国内部文化及中外文化这两部分作为比较的主要对象。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这之中,我们选取了蒙古文化和岭南文化多为两个经典例证,来比较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异。 同时,地理环境对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也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从而促使了我国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不同地域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此,我们选取了民歌这一部分来体现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在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体现。地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进行文化传递与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大额传播速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文化的开放程度,甚至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西方典型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国家希腊地区,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作总体上的比较,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地理环境对中国内部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