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案例分析ppt_国际经济学案例分析

国际经济学(最全作图题、作图解释整理)剖析

国际经济学(作图)整理,最全集合 1.用图示说明罗伯津斯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增加对不同生产部门的影响)。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要素的相对价格也保持不变,要素使用的比例也保持不变。如果假定X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则资本的增加,必然会导致X产品的增加。而Y产品由于投入劳动的减少,造成产品的减少。图形如下: 2.下图是某国出口补贴的图形,其中.Pw为补贴前世界市场价格,Ps为补贴后的出口价格,P s’为补贴后的世界市场价格。请标明在出口补贴情形下的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和政府补贴额是多少,并分析出口补贴对一国福利的影响。 本图为大国出口补贴的情形,即由于出口补贴,出口量增加,导致世界市场的均衡价格下降。但国内生产者却能够以较高的价格生产,消费者不得不承受较高的价格。故: 生产者剩余增加,+(a+b+c) 消费者剩余减少,-(a+b) 政府补贴额为,-(b+c+d+e+f+g) 很显然,从静态看,出口补贴导致一国福利下降,使福利减少了(b+d+e+f+g)。同时,也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一国实施出口补贴,很可能是从长远利益考虑。

3.用图示表示资本流动的效果及其利益分配 假设:两国只拥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且 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资本报酬较低(资本流出) B 国为资本稀缺的国家,资本报酬较高(资本流入) 在没有资本流动时, A国的GDP=GNP=OaFGA 其中:资本报酬为OaCGA,劳动报酬为CFG B国的GDP=GNP=ObJMB 其中:资本报酬为ObHMB,劳动报酬为HJM 当发生资本流动时, A国资本报酬增加(CNRG),而劳动报酬减少(CNEG),净增(GER),此时GNP>GDP。 B国资本报酬减少(THMR),而劳动报酬增加(THME),净增(MRE),此时GNP

国际经济学

幼稚产业主要观点:1.自由贸易理论没有考虑整体与个人之间的中介国家,因为现实中国家利益分歧和冲突的存在,不能舍弃贸易保护政策 2.一国实行何种贸易政策应取决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与本国工业化发展的进程相适应。 3.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4.主张对产业部门实行有选择的,暂时性的保护。 5.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是关税,但关税的征收应因时间,因产业而异。 Ho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共同:都是以供给方面来讨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要素流动假设基本一致 区别: ho理论假设各国之间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到处都是相同的,即各国生产函数相同。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地市总成本的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生产销率的差别造成的,即各国的生产函数不同。 资本国际流通的原因: 1.发达国家存在大量的剩余资本,发展中国家资金需求旺盛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原因; 2.对高额利润的追求 3.规避国际风险 4.规避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 5.规避经济政策风险 提供曲线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指的是一条需求与供给相结合从而与国际贸易发生作用的曲线,它表示一国为获取一定数量的进口商品而愿意提供商品出口的数量。 特点:1.提供曲线放在第一象限空间中,表示了在不同的贸易条件下,一国对一种商品的出口意愿和对另一种商品的进口意愿,因此具有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特点,提供曲线凸向的轴表示出口商品,凹向的轴表示进口。 2.提供曲线上任一点和原点连线的斜率表达了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o点的坐标,且在这一贸易条件下愿意出口 3.提供曲线从原点出发并总是处于孤立场均衡价格线的一侧 4.提供曲线有向后弯曲的特点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国际经济学

第一章古典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任务是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贸易的利益分配。 第一节古典贸易理论起源:贸易差额理论 早期重商主义 –禁止金银出口。 –禁止出口商接受外国非金银货币。 –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 外国商人离境时只能带走商品,不能带走本国货币 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塔福。 他们主张在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以增加货币的流进。因此被称为 “货币差额论” 晚期重商主义 –利用关税和法令适当限制制成品和奢侈品进口。 –限制原料出口,以保证国内加工业的发展。 –保护本国弱小企业的发展。 –实行奖励出口政策。 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 他们主张保持全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以增加货币的流进。因此被称为 “贸易差额论” 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包含的意思 重商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一国的财富反映在其所拥有的重金属上。 世界资源的静态观——零和博弈(zero-sum game) 扩大财富的途径:增加对国内金银的开采;开展对外贸易或者掠夺。 为了实现国家贵金属存量的增加的目的,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实行保护性贸易的政策。 三、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政策 (一)早期贸易差额理论的政策主张 直接控制金银货币流动的行政手段,突出表现为禁止本国货币流出,鼓励国外金银货币流入,使每笔交易都保持顺差。 (二)晚期贸易差额理论的政策主张 通过商品贸易进而控制货币流动的间接经济手段争取对外贸易顺差 1.货币政策 2.奖出限入政策 3.保护关税政策 4.发展本国工业政策 5.对外贸易垄断政策 6.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 三、基本评价 ?⑴积极影响: ?促进资本原始积累,推动当时国际贸易和商业运输的发展。 ?⑵主要缺陷: ? 1.认为财富就是金银; ? 2.“奖出限入”是财富增值的源泉; ? 3.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 ? 4.限制了国际贸易的广泛展开。

国际经济学

1.相对价格:假设px和py 分别表示两种商品,x.y的货币价格,又称为名义价格,那么px/py 定义为商品x的相对价格,它的含义是:用商品y代替货币,作为商品x的计价单位,他表示用一个商品单位的x与商品y进行交换,所能得到的商品y 的数量,相对价格表述的是一种纯碎的物物交换关系,与货币因素无关。这里经济行为主题的行为,只取决于相对价格,与名义价格无关。 2.生产可能性边界:他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优产量组合。 3.社会无差异曲线:通过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加总,来构造一条可反应整个社会需求条件与福利的无差异曲线即社会无差异曲线 4.贸易利益的衡量:这表明国际贸易改善了该国的福利及该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益。P26图 5.贸易利益的分解:p27图 6.绝对优势:指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商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alx1/blx,A国生产一单位的X所使用的劳动投入比B国要少,或者说A国在X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高于B国。 7.比较优势:它比较的不再是两个国家同一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而是其机会成本,如果aLX/aLY

国际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边界: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优产量组合。是直线,因为机会成本不变。 要素禀赋:是比较优势论的一种。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无关。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SS定理:即斯托帕-萨缪尔森定理,只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密集商品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SS定理的引申,即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要素价格均等化:指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均等化,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在世界范围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由于要素价格的变动,国际贸易会影响一国收入分配格局,即相对丰富要素的所有者会从国际贸易中获利,而相对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因贸易而受损。推论: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使用者的实际收入,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会放大要素名义价格的变动速度。 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的部门的生产的增加,而另一个部门的生产则会下降。 悲惨增长:对于大国,若经济增加源于出口部门生产的增加,一方面使国民收入提高,另一方面会使贸易条件恶化;若由于贸易条件恶化导致的福利损失大于由于国民收入的提高带来的福利增加,则增长国水平低于经济增长前的福利水平。一国偏向出口部门的生产要素增长了,本国的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贸易条件的恶化。前提条件:(1)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口部门。(2)增长国在世界市场上是一个大国,即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3)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即增长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4)增长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里昂惕夫之谜:按照H-O理论模型,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里昂惕夫研究美国1947年进出口情况得出结论,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故称为里昂惕夫之谜。解释:1.人力资本2.自然资源3.要素密度逆转4.需求逆转 重叠需求理论:(林德)核心思想: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适合解释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产品周期理论:新产品经历发明、应用、推广到市场包含产品衰落,进而被其他产品所代替的四个阶段。一种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里,需要很多不同的投入成本,如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和劳动投入、促销费用及原材料等。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像生物一样,从出生到衰落,完成一次循环。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发生变化。由于各国在各种投入上的相对优势不同,因此随着时间变化,各国在该产品不同阶段是否拥有比较优势,取决于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1.初始期:研制与开发阶段,高科技。2.成长期:企业竞争激烈,大量资本投入,转化为资本密集型。3.成熟期:原材料和劳动工资为主。 关税: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边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赋税。 配额: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进口金额加以限制。三种方式:1.竞争拍卖(最好)2.固定受惠3.资源使用申清程序 出口补贴: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所给予的直接补助或间接补助。影响: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剩余减少,政府财政损失,整体净福利损失。 倾销:指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持续性倾销:(在于利润最大化)1.市场上不完全竞争的 2.企业在国内外市场所面临的需求弹性不同,其国外市场的需求弹性比国内的需求弹性大。3.国内外两个市场完全隔离,不存在销售到国外市场的产品流回本国的可能性。掠夺性倾销:为了击垮国外市场的竞争对手。

国际经济法案例分析

姓名:傅秀桃学院:法学院班级:09级一班学号:2009031001 集成电路增值税案案例分析 中美增值税案中国自2001年底加入WTO以来美国第一次指控中国,也是中国入世以来面临的第一次WTO诉讼。因此本案的处理引起各方关注。其中涉及到的服务贸易问题是,中国对于那些在中国境内设计、国外制造然后复进口的集成电路产品给予增值税优惠,这是否支持了中国境内的集成电路设计者,从而违反了国民待遇原则。本案通过中美之间磋商即得以解决,从而并未进入专家组程序。从磋商请求可以看出,本案涉及两项措施:国内产品增值税退税政策,国内设计国外加工复进口增值税退税政策。 在国内产品增值税退税政策方面,美国方面指控中国违反GATT第3条国民待遇,即对国内产品有部分退税,而进口产品没有这样的退税,使得进口产品的国内税收待遇低于国内产品的待遇。在这一点上中方的确是处于下风,但中方可试图以GA TT第3条第8款(b)的规定,是允许的对国内生产者的补贴。当然是否能够成功,值得怀疑。 在国内设计国外加工复进口增值税退税政策方面,美国方面指控中国违反GATT第1条最惠国待遇,美国认为,由于中国的政策,使得某些国家的进口产品销售退税待遇,而另外一些国家的进口产品则不享受这种待遇;是否给予这种待遇的条件,为是否在中国国内设计。中国方面可辩护,中国设计的产品,到任何外国加工复进口,都享受增值税退税待遇,不存在国别歧视问题。另外,美国指控中国违反GATS第17条,美国认为,中国的政策给中国的集成电路设计服务提供了更为优惠的待遇,因此违反了服务贸易国民待遇的义务。中方可辩护,中国没有对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作出国民待遇承诺,因此就谈不上违反服务贸易国民待遇的问题。 另外,在此案案中, 美方虽然没有以我国增值税退税构成对其产品的不利影响为由发起反补贴诉讼, 但从理论上讲, 美方可以认定我国的增值税退税政策对其集成电路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造成了不利影响, 这些不利影响可以是对其关税利益的减损、对其产品出口到中国市场的阻碍或取代, 也可以是补贴造成同一市场同类产品的大幅降价。与以违反国民待遇原则提起WTO 争端机制相比, 发起反补贴诉讼对起诉方要求更高的举证责任。根据SCM协议以及现有的反补贴案例, 成员方要想对我国的科技产业政策发起反补贴诉讼, 首先需证明补贴存在和补贴具有专向性, 还要证明其受到了不利影响, 以及补贴与不利影响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在这些要证明的因素中, 由于产业政策本身是针对特定产业制定的政策, 所以扶持科技的产业政策极易被界定为具有专向性。至于补贴是否存在, 如果税法上对出口产品的优惠或退税, 有正式公布的法律、规章或其它法律文件, 很容易被起诉国所证明。至于各种不利影响, SCM协议规定了极为复杂的审查步骤和参考因素, 由于设有明确的量化标准, 不利影响只能在具体个案中认定, 这也往往是争议成员方之间纠缠不清的地方。 本案尽管以磋商达成妥协而结束,但本案涉及的法律主张并未得到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检验,因此仍然留下许多模糊之处。尽管我国政府明确我们将继续集成电路的产业发展,但在出台有关政策是一定要注意与WTO规则及中国入世承诺的一致性问题,这儿尤其需注意的是可能引起的违反反补贴协议的相关规定。

经济学案例分析

经济学案例分析

经济学案例分析题(仅供参考) 案例一:燃油税幕后的利益博弈:中国逼近10元1升油价时代 一、目前决定我国油价的供求因素有哪些?其中哪些是主要因素? 答: (一)影响我国油价的需求因素 1、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与此同时,人们的收入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当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时,消费水平也会随之提高。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整体提升,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能够负担起汽车这种耐用消费品,汽车需求的销量的增加,引致了消费者燃油需求的增加。 2、消费者的偏好 消费者对出行交通工具的选择有着明确的偏好,对于我国多数消费者而言,私家车给他们的带来的效用水平远大于公共交通工具,在居民预算约束的允许的范围内,他们有很大的可能会选择购买私家车,这符合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决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越大,其消费需求也就越大。在私家车市场如火如荼的今天,消费者对燃油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了。 3、相关商品(汽车等)的价格 汽车与燃油是一组的互补品,为当汽车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对燃油的需求会上升。近年来,由于技术进步,规模效应等原因,汽车厂商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加之,车企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上述种种因素导致了汽车市场整体价格的下降,由于汽车价格下降对消费者产生了正向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从而使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增加,引致了消费者对燃油需求的增加。 4、消费者的价格预期 在本题的案例中,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国内成品油价格不断攀升。消费者面对持续上涨的油价,形成了一种价格预期:国内的油价在未来可能仍会上升。在这样的价格预期作用下,消费者会做出增加当期燃油消费的决策,从而使自身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对原油未来的价格预期会增大燃油的需求。 主要因素: 短期来看,影响本次油价的需求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消费者的价格预期,油价持续的上升,导致消费者形成了价格预期,这种预期在一段时间内得到市场验证后会使消费者强化该种预期,从而在短期内形成较强的需求冲击。这类似于被前些年被炒得火热的房价。 长期来看,决定我国消费者油价的需求方面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二)影响我国油价的供给因素 1、我国的石油储量:

国际经济学冯德连第四版案例分析

国际经济学冯德连第四版案例分析 案例1—1 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变化 【基本案情】 萨卡尔(P.Sarkar)和辛格(W.Singer)对于联合国统计办公室从1970年开始发布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制成品贸易条件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1970-1987年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出口单位价值相对于发达国家每年下降1%左右,18年间累计下降20%左右,但出口结构的调整未能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对包括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拉美半工业化国家的29个国家或地区1965-1985年制成品贸易条件的研究显示,相对于美国,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成品贸易条件呈显著的上升趋势。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对1970-1993年发展中国家制成品贸易条件的类似研究显示36个国家或地区中有23个贸易条件恶化。在对66例最不发达国家所做的1990-2000年数据观察显示,有51例出现了贸易增长,但其中模糊贸易效应和恶性贸易效应占60%以上[Henry Veltmeyer (2004)]。在全球贸易规模增长的背后,除了极少数的后起工业国家之外,发达国家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利益分配不公问题日益突出,呈现出“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的马太效应。 【国际经济问题】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利益分配不公的原因?

【案例分析】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利益分配不公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决定贸易的规模经济收益主要流向发达国家。 (2)技术差异使得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下端。 (3)市场经济体制和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的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谋求贸易利益的政策实施空间有限。教材中贸易利益和贸易条件的分析假定(如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假设条件)过于严苛,导致国际贸易使两国互利的观点与现实不符。 【知识点】 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生产可能性曲线。

国际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在一定资源条件和生产技术条件下,一国能够生产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 社会差异曲线:表示获得一定的效用或满足程度需要消费的不同商品数量的组合。 H-O定理:以过应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 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商征收的税收。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 外汇:只可以以外币表示的在国际结算中使用的各种支付手段或工具和各种对外债权,即等同与外汇资产。 套算汇率:只制定出基本汇率后,本币对其他外国货币的汇率就可以通过基本汇率套算出来。 有效保护率:是征收关税后国内某向工业增值提高的比率。 机会成本:只在生产两种产品情况下,增加以单位某种产品的生产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价值或数量。 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外汇汇率:是不同货币之间兑换的比率或比价,也可以理解为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值。 进口配额制: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的限制,限额以内的数额可以进口,超过限额不准进口,或征收更高的关税或罚款后才能进口。 国际资本流动:只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之间以及与金融组织之间的资本转移、输出与输入。 国际收支:只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经济体(通常指一国或地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各项经济交易。 横轴表示商品数量Q;数轴表示商品价格P; S为该国国内供给曲线 D为该国国内需求曲线 假设:本国进口此商品 封闭条件下:由S和D曲线相交得到供求的均衡点E,此时对应的价格为Pe,均衡产量为Qe. 自由贸易条件下:小国的进口量变动对世界价格没有影响 世界价格为Pw.由于Pw

国际经济学案例分析-配额和倾销

国际经济学案例分析- 配额和倾销 目录 【案例6-2 】案例名称:美国食糖进口 (1) 【案例6-3 】案例名称:中美水产第一案 (3) 【案例6-2 】案例名称:美国食糖进口 知识点:配额( 补) 案例来源:保罗·克鲁格曼( Paul Krugman)著海闻蔡荣等译《国际经济学》2002年4月第1版第190~191页。在编辑过程中做了适当修改。 案例内容: 美国食糖问题的起因与欧洲农业问题有些相似,联邦政府保护的国内价格高于世界市场的价格水平。但与欧盟不同的是,美国国内的供给没有超出国内需求。因此美国政府可以运用配额制度使其国内食糖价格一直保持在目标水平。 美国食糖进口配额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在美国销售食糖的权力被分配给了外国政府,然后由外国政府将这种权力分配给各自的厂 商。因此食糖进口配额形成的“租”由外国人获得。配额将美国食糖进口量限制在大约213 万吨,因而美国市场的食糖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40%还多一点。作为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食糖进口配额说明了保护的倾向:给一小部分生产者提供保护,使每个生产者获取很大的 利益;由广大消费者来支付这些代价,但每个消费者只负担很少一点。但是从食糖生产者的角度而言,进口配额可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美国的食糖工业只雇佣可约12000 人,食糖生产者从进口配额中的所得,表现为一种隐含的约每人9 万美元的生产补贴。这也就难怪美国的食糖生产者会极力维护进口配额。 反对实施进口配额保护的人经常试图从进口限制所“保留”的每个工作机会所产生的消费者成本,而不是从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角度来提出批评意见。研究过美日食糖行业的经济学家们都相信,即使实行自由贸易,大部分的美国食糖生产者仍将生存下来,只有2000到3000人可能失业。因此,被“保留”的每一个工作机会的消费者成本超过50 万美元。 问题:请结合配额,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评析:进口配额指的是对可能进口的商品实行直接的进口数量限制。这种限制通常是以向一些个人和公司颁发进口许可证来得到实现。进口配额总是抬高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的。当进口被限制时,立即出现的结果就是在初始价位上,国内的需求超过国内供给加进口,于是价格不断上升直到市场达到均衡为止。最终,进口配额抬高国内价格的幅度会达到同样限制水平的关税所抬高的幅度一样。 由于配额是通过颁发进口许可证来实现的,许可证的持有者能够从外国购买进口品并在国内以高价出售,他们获得的利润就是所谓的配额租金。如果把国内市场销售的权力给予出口国政府,“租”也就被转移到国外,致使配额的成本大大高于同等情况下的关税成本。 案例中美国为了保护食糖产业,对食糖实行配额制, 将美国食

第国际经济学二讲

第二讲标准贸易模型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PPF ●PPF的特点:曲线上各点的切线的斜率边际转换率MRT,为生产两个产品的边际成 本之比。 ●机会成本递增情况下的PPF的特点:右下方倾斜,凹向原点。 机会成本递增意味着一国为了获得每天多生产单位某商品的资源而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另一商品的产量。边际成本递增使得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而不是一条直线。 生产可能曲线都凹向原点,表明机会成本递增的。 X对Y的边际转换率就是每多生产1单位X而少生产Y的数量。故边际转换率可用来表示X(横轴上的商品)的边际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某一点X对Y的边际转换率可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在该点的斜率来表示。 机会成本递增的产生是由于生产所需的要素或资源具有以下特征:(1)不是同质的(即同种要素的所有单位并不是完全相同或质量相同的);(2)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中生产要素的比率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意味着一个国家在生产越来越多的某种商品的同时,它必须要利用那些效率较低或并不完全适合生产这种商品的资源或要素。这就使得一个国家每多生产1单位该种商品,就必须越来越多地放弃另一商品的生产以提供足够的资源。 A国和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不同的原因:两国有不同的要素或资源禀赋;两国使用了不同的生产技术。 二、社会无差异曲线(CIC)[来源于个人无差异曲线] ●偏好和收入水平既定、效用相同 ●右下方倾斜 ●离原点越远的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两两不相交 ●凸向原点 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了能使社会或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较高

的曲线反映较高的满足程度,较低的曲线反映较低的满足程度。 X对Y的边际替代率指的是一国为保持在原来的无差异曲线上,多消费1单位X而必须放弃的Y的数量。社会无差异曲线上某点X对Y的边际替代率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并且随着该国的消费组合沿该曲线下移而下降。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递减反映:一国消费X越多,则其消费Y越少。该国每多消费1单位X,只会放弃越来越少的Y商品。 边际替代率递减意味着社会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生产的机会成本递增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而边际替代率递减使得社会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一组特定的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是一国内一种特定的收入分配,一种不同的收入分配会导致一组全新的无差异曲线,而它很可能与先前的无差异曲线相交。 补偿原则:如果一国贸易中的获利方在完全补偿了损失方的损失后仍比贸易前有所收益,则该国在贸易中是获利的。 三、封闭均衡 ●生产点位于PPF曲线和价格线的切点 ●消费点位于CIC曲线和价格线的切点 ●国内均衡点位于PPF和CIC的切点,切点斜率为此时的均衡价格。 在不发生对外贸易的条件下,当一国达到其生产可能性曲线所允许的最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时,该国就达到了均衡状态,这发生在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的位置上、切点的公切线的斜率给出了国内的均衡相对价格,反映了该国的比较优势。 孤立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是在生产和消费相等那一点上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公切线的斜率。 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供给的力量(由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给出)与需求的力量(由该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给出)共同确定了该国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 四、贸易产生 ●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不同 ●偏好相同或不同 ●封闭时的国内价格不同 ●生产偏向有优势的产品 ●消费摆脱资源限制 ●不完全专业化分工机会成本递增,不完全放弃比较劣势产品

国际经济学

1.要素密集度逆转: 要素密集度逆转也是里昂惕夫之谜的一种代表性解释。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某种商品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小麦在美国与中国的生产情况,美国的资金雄厚,机械化程度高,可以用资金相对密集的生产方式来生产;而在中国可以用劳动密集型的方式来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同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并没有绝对的标准界限。这种理论前提是要素之间必须可以相互替代;用于解释列昂惕夫反论;国际经济实际中,并不是普遍现象,只是个别国家的个别现象。 2.幼稚产业: 指某一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基础和竞争力薄弱但经过适度保护能够发展成为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在保护幼稚产业上,如何界定和选择幼稚产业是一个关键,选择不好就可能导致保护落后,保护需要大量的投入,付出一定的代价。。 概括为以下几点:①所保护的幼稚产业要有利于对潜在资源的利用;②对幼稚产业的保护要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动态变化;③保护幼稚产业,要有利于要素利用率的提高。 3、关税同盟: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关税同盟从欧洲开始,是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之一。对内产行减免关税和贸易限制,商品自由流动;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关税同盟有两种经济效应,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 4、马歇尔-勒纳条件 这一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和美国经济学家勒纳揭示的关于一国货币的贬值与该国贸易收支改善程度的关系。马歇尔-勒纳条件这是西方汇率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所要表明的是:如果一国处于贸易逆差中,即Vx1(Dx,D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的需求弹性)。一国货币相对于他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该国的贸易收支状况,主要取决于贸易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弹性这里要考虑 4个弹性:①他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②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③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④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指他国对贬值国出口的商品的供给弹性)在假定一国非充分就业,因而拥有足够的闲置生产资源使出口商品的供给具有完全弹性的前提下,贬值效果便取决于需求弹性。 5、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 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是指进出口商品的供求数量对进出口价值变化反应的程度。弹性大,说明进出口商品价格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供求数量;弹性小,则情况相反。一国货币贬值会使出口价格下跌而促进出口,进口商品价格提高而抑制进口,但这并不意味着贸易收支逆差会必然减少。因为贸易逆差的减少取决于贸易值,即出口值增加并大于进口值。而出口值增大只发生在出口商品数量的增长率大于出口商品价格下跌的比率时,亦即出口需求弹性大于1时;进口值减少只发生在进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1.名词解释 2.判断 3.简答 4.论述 1.单一要素模型(即李嘉图模型)旳重要内容(见习题) 李嘉图模型:是指以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旳不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中旳贸易理论模型,李嘉图模型是一种单一要素旳贸易模型,劳动是唯一旳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旳差别是不同国家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唯一旳不同之处,也是决定国际贸易旳唯一因素,该模型旳中心含义:劳动生产率旳差别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贸易模式取决于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2.对比较优势旳误解 ①只有当一种国家旳生产率达到足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旳水平时,它才干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单一要素模型清晰地阐明了为什么一种部门旳绝对劳动生产率优势既不是产生竞争优势旳必要条件,也不是充足条件:一种部门旳比较优势不仅取决于该部门相对于其他国家同一部门旳劳动生产率,也取决于本国相对于外国旳工资率。一种国家旳工资率又取决于其他产业部门旳相对劳动生产率。 ②贫民劳动论:如果来自外国旳竞争建立在低工资旳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不公平旳,并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旳国家。 (外国生产葡萄酒旳成本比较低是由于外国旳劳动生产率高,还是由于工资率低对于本国是一件无关紧要旳事,核心是用本国自己旳劳动力来衡量——本国生产奶酪换取葡萄酒比直接生产葡萄酒更便宜) ③剥削:如果一种国家旳工人比其他国家工人旳工资低,那么贸易就会使这个国家受到剥削并使其福利恶化。 (如果外国通过回绝与本国贸易从而回绝被“剥削”,那会导致实际工资将更低) 3.特定要素模型旳概念,贸易对收入分派旳影响(模型结论及因素)(见习题) 特定要素模型:这个模型假定一种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供应可以在两个部门间进行配备。特定要素模型中存在劳动以外旳生产要素.劳动可以在部门间流动,是一种流动要素。其他要素则是特定旳,只能被用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 国际贸易一般影响各国内部旳收入分派,因此贸易中有得益者也有受损者。 产生收入分派效应旳因素有两个: ①生产要素不能迅速地、无成本地从一种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种生产部门。 ②一种国家产品组合旳变化对不同生产要素需求影响不同。 4.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贸易对收入分派旳影响,该模型与特定要素模型旳差别,对赫克歇尔-俄林进行检查得到旳结论(见习题4)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指从资源禀赋角度对国际贸易中生产成本和价格旳差别作出解释旳国际贸易理论,重要内容为:国际贸易源于不同国家之间商品贸易旳价格存在差别,而价格差别旳因素在于不同国家生产成本有高有低,生产成本

国际经济学案例分析 绝对珍藏版

Chapter 7 The Instruments of Trade Policy 案例7-1 案例名称:羊肉关税损害了美国消费者 案例适用:进口关税的成本与收益 案例来源:罗伯特·J·凯伯(Robert J. Carbaugh)著原毅军陈艳莹等译《国际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9月第1版第117~118页。在编辑过程中做了适当修改。 案例内容: 美国的养羊生产商长期依靠政府。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一直接受羊毛补贴,直到1995年国会颁布农场政策改革,补贴才被取消。由于失去了援助,成本高昂,效率低下,又面对鸡肉、牛肉和猪肉的竞争,羊肉生产商提出了减少进口避免国外竞争者的请求。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羊肉进口都来自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两个国家在农业上拥有绝对优势。美国羊肉产业联盟非但不采取措施与这些国家竞争,反而在1974年的贸易法案中写入了一条“逃离条款”,为受到进口冲击的产业提供暂时的喘息空间。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确定进口是否给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如果是这样,可以提请救援措施,该措施的采纳、修改或者否定由总统全权负责。在1999年2月份,ITC并没有发觉国内产业受到严重损害,但却接受了处于劣势的国内生产者提出的进口是损害根源的说法。ITC没有取消进口计划,只是建议对超出上年的进口征收20%(在4年内逐步递减)的关税。然而政府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比ITC的建议更加严格。在现有关税基础上,第一年对所有的进口都征收9%的关税(2~3年降至6%,然后到3%),超过去年的进口征收40%的关税(2~3年降至32%和24%)。 美国羊肉产业联盟主席高兴地宣布,这一变化会给市场带来稳定。征收羊肉进口关税的决定虽然在国内没有引起多少注意,但却被其他国家纷纷仿效。这一决定拆穿了美国政府对自由贸易地花言巧语,使其在让其他国家开放市场上所做的努力前功尽弃。减少进口的预期达到了,但保护羊肉产业的目的却并没有最终实现。在这一极端地迫使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农民及官员把美国告上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贸易争端解决委员会。 案例评析: 关税对福利的影响包括收入效应、再分配效应、保护效应和消费效应。其中,收入效应代表政府获得的关税收入;再分配效应是消费者剩余向国内进口竞争产品的生产商转移的部分,是收入由消费者向生产者的转移;保护效应说明了资源浪费给国内经济造成的损失;消费效应则是由于产品价格人为的提高而导致的消费量下降。保护效应和消费效应共同构成了关税造成的无谓损失。

国际经济学(1)

一.比较优势原理 5、 US UK Wheat 4 1 Cloth 3 2 4单位布交换,则:A美国获利1单位布。B英国获利2单位小麦。C互惠贸易的价格区间3C﹤4W ﹤8C 如果美国改用4单位小麦与英国的6单位布交换,则:D美国获利3单位布,1单位小麦 ①美国小麦的相对价格3/4 C/W; 英国小麦的相对价格20/W ②美国布的相对价格为4/3 W/C;英国布的相对价格为1/2 W/C ③图一中,贸易前(自给自足时)美国的生产点和消费点都为A点;有贸易后B点为美国的新的生产点;E点为新的消费点;美国贸易所得:贸易后的消费点E高于贸易前的消费点A。图二中,英国无贸易时的消费点和和生产点都为A’点,贸易后的生产点为B’,消费点为E’;贸易所得:贸易后的消费点E’高于贸易前的消费点A’ 3、 国家1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国家2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①如图所示:Pa Pa’②当两国在孤立情形下的均衡相对商品价格相等,即Pa=Pa’时,两国之间不存在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 8、 如图所示,国家1和国家2具有生产可能性曲线,因有不同的消费偏好,两国的无差异曲线不同,分别为I I’. ①自给自足时,国家1的X的均衡相对价格为Pa’。②贸易条件下,国家1专业化生产X,且生产点在B点;国家2专业化生产Y,生产点在B’点,与B点重合,国家1用BC单位的X交换国家2BC’(=CE)单位的X,最终使得国家1的消费点落在E点,国家2在E’点消费。 四.赫克歇尔、俄林和其他贸易模型 1. (1)H-O理论的基本原理 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简而言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的商品 (2)H-O认为哪个因素是比较优势和贸易的基本决定因素 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或要素禀赋是比较优势和贸易的基本决定因素 (3)H-O理论对标准贸易模型的扩展 A一方面,H-O理论解释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也就是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而古典经济学家只是假设其成立。 B另一方面的扩展是H-O理论要分析国际贸易双方要素收入的影响,这是标准贸易模型没有解决的问题。 4. (1)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通过对美国进出口地数据分析发现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与HO 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这就是里昂惕夫之谜。 (2)里昂惕夫之谜是如何解决或解释的 在里昂惕夫之谜的统计数据中,将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包括进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同时消除自然资源的影响,就解决了里昂惕夫之谜、 (3)HO理论的现状如何 HO理论仍然是解释当今国际贸易的现代贸易理论最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解释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当然,还有一些贸易模式如发达国家之间的大额贸易,如产业内贸易等是HO理论无法解释的,这涉及到规模经济、国家间产品和技术差异等因素。这些其他的贸易模式可以看作是对HO模型的补充。 8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 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2、绝对优势: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3、贸易条件: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 4、相互需求法则:在一国国内,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来决定,国家间商品交换的具体比例是由两国间对彼此商品的相互需求决定的。 5、提供曲线: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的,它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的价格. 6、中心-外围论:由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的一种理论模 式,它将资本主义世界划分成两个 部分:一个是生产结构同质性和多 样化的"中心";一个是生产结构异质 性和专业化的"外围”。 7、绝对配额:在一定时期内,对某 些商品规定一个最高的进口数量或 金额。 8、关税配额:是一种进口国限制进 口货物数量的措施. 进口国对进口 货物数量制定一数量限制,对于凡 在某一限额内进口的货物可以适用 较低的税率或免税,但关税配额对 于超过限额后所进口的货物则适用 较高或一般的税率. 9、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 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 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 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 率和外贸政策。 10、国际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是 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 一年),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 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 其特点是仅计入现在或将来有外汇 收支的交易。包括两种具体形式: 直接的货币收支和以货币表示的资 产的转移。反映了以货币为媒介的 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广义国际收支:据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的定义,是指为系统记载的、在 特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 或经济体的居民与世界其他地方居 民的全部各项经济交易,不仅包括 外汇收支的国际借贷关系,还包括 一定时期全部经济交易与往来,如 无偿援助、易货贸易、捐赠等。 11、即期汇率:指某货币目前在现 货市场上进行交易的价格. 12、远期汇率:交易双方达成外汇 买卖协议,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进 行外汇实际交割所使用的汇率. 13、一价定律:当贸易开放且交易 费用为零时,同样的货物无论在何 地销售,用同一货币来表示的货物 价格都相同。 14、三元悖论:由美国经济学家保 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 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本 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 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 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 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二、简答题: 1.简述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 要素禀赋理论可以分为:狭义的要 素禀赋论也称为要素供给比例理 论。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不仅包括 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还有要素价格 均等化理论。 要素供给比例理论:(1)商品价格的 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 原因(2)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 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3)各国 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 比例不同决定的(4)要素价格比 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 定的。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赫克歇尔和 俄林认为,国际贸易使生产要素的 国际价格趋向于相等,即要素价格 均等化理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