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跑运动的牛顿力学分析

赛跑运动的牛顿力学分析
赛跑运动的牛顿力学分析

赛跑运动的牛顿力学分析

发表时间:2012-01-18T13:59:51.090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年10月供稿作者:樊伟

[导读] 根据动力学第三定律即作用反作用定律,身体同时受到地面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即反冲力。

樊伟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8000)

中图分类号:O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11-0000-01

摘要:根据赛跑运动其中的力学因素和牛顿第二定律,在前人只考虑人体4个生理参数的情况下所建立的最优速度的赛跑模型与能量消耗模型的基础上,增加风力因素,对其模型进行修改。最后,对上述生理参数进行拟合估计,从而为提高赛跑成绩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赛跑;牛顿第二定律;生理学参量

Abstract

Based on the Newton Second Law and the human body 4 physiologies parameters, First the author advances that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former researches on the consumption superior racing speed mathematical model and the energy math matical model, as well as the wind power confficient analysis, and then the author makes a revision. Second, Finally the author carries on the fitting estimatc to the above physiological parameler, thus providing certain sientific basis to improve race result.

Keywords: race;Newton’s second law;physiological elements

1 赛跑运动的理论分析

赛跑运动中涉及的物理学理论有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机械能消耗。其中静力学方面主要是起跑动作需要应用静力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运动学分析就是研究运动员的身体或各个环节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根据各个环节的运动状态的变化,利用各种测试方法测出运动员的速度、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等各种运动学参数。

1.1 赛跑运动的静力学基础

静力学分析是研究人体在静止状态下,身体平衡的条件、肌肉工作的条件,身体受哪些外力和力系之间的关系等。人体处于静止状态下力学上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即合力等于零、合力矩为零。可以由下列平衡方程来表示:

1.3 赛跑运动技术的动力学基础

赛跑的动力学分析是研究运动员运动状况改变的原因,测量出各种力的大小方向及变化情况,并研究它们的规律。以表示加速度,表示人的质量,表示作用在物体是行所有力的合力。则:或

根据动力学第三定律即作用反作用定律,身体同时受到地面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即反冲力。反作用力也可分解垂直向上的分力,即摩擦力。

2模型的建立

理想化物理模型,是为了便于研究物理现象的本质问题而建立的一种抽象、假设的理想形态,它突出反映物理现象的某一主要矛盾或特性,排除和略去其次要特性,从而使研究对象、研究条件达到一定的简化程度。理想化物理模型是混沌的、迷乱的、模糊不清的物理现象中客观事物的简化形态。赛跑运动的理想化物理模型如下。

2.1 模型假设

假设1:比赛距离为,运动员跑的时间为,速度为;

假设2:赛跑时来自体内的阻力和体外的空气阻力r以及风力R与速度成正比,比例系数为;

2.2 模型建立

由积分学可知,比赛距离是速度在闭区间的积分,即

第一,当一定时,如何分配,使最小?第二,当T一定时,如何分配,使最大?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等价的,由式(5)可知,研究第二个问题会更方便些。假定运动员的冲力为,考虑到模型假设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即

其中为适当的阻力系数,冲力是由运动员自己控制的(它来自于血液对肌肉的供氧与肌肉的收缩以及身体的上下运动等),因此问题化为寻找的最优策略。使当一定时,由式(1)、式(2)确定的达到最大。一般地,会受到两个因素的限制:其一是运动员有他能发挥出来的最大冲力,即有

其二是单位时间内所需要的能量(即体能的消耗速度)为运动员的冲力与速度的乘积。体能的消耗速度由身体所提供的等价氧气所决定。

令储存在身体肌肉内的与氧气等价的能量;为单位时间内提供的与氧气等价能量的速度,由于单位时间内提供能量的速度与消耗能量的速度之差是储存能量的变化率,故有

此处为体内储存能量的初始值。这样,问题就归结为:假定已知四个生理参数、、、,求满足式(6)、式(7)和式(8)的,使当一定时,由(1)式确定的最大。由于问题中有三个未知函数、、,显然无法从两个微分方程中得到,因而需要在模型求解过程中做一些必要的合理的

大学物理(下)期末考试试卷

大学物理(下)期末考试试卷 一、 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 在感应电场中电磁感应定律可写成?-=?L K dt d l d E φ ,式中K E 为感应电场的电场强度。此式表明: (A) 闭合曲线L 上K E 处处相等。 (B) 感应电场是保守力场。 (C) 感应电场的电力线不是闭合曲线。 (D) 在感应电场中不能像对静电场那样引入电势的概念。 2.一简谐振动曲线如图所示,则振动周期是 (A) 2.62s (B) 2.40s (C) 2.20s (D) 2.00s 3.横谐波以波速u 沿x 轴负方向传播,t 时刻 的波形如图,则该时刻 (A) A 点振动速度大于零, (B) B 点静止不动 (C) C 点向下运动 (D) D 点振动速度小于零. 4.如图所示,有一平面简谐波沿x 轴负方向传 播,坐标原点O 的振动规律为)cos(0φω+=t A y , 则B 点的振动方程为 (A) []0)/(cos φω+-=u x t A y (B) [])/(cos u x t A y +=ω (C) })]/([cos{0φω+-=u x t A y (D) })]/([cos{0φω++=u x t A y 5. 一单色平行光束垂直照射在宽度为 1.20mm 的单缝上,在缝后放一焦距为2.0m 的会聚透镜,已知位于透镜焦平面处的屏幕上的中央明条纹宽度为2.00mm ,则入射光波长约为 (A )100000A (B )40000A (C )50000A (D )60000 A 6.若星光的波长按55000A 计算,孔镜为127cm 的大型望远镜所能分辨的两颗星2 4 1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牛顿环法测曲率半径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牛顿环法测曲率半径

————————————————————————————————作者: ————————————————————————————————日期: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牛顿环法测曲率半径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牛顿环法测曲率半径 实验目的 1.学会用牛顿环测定透镜曲率半径。 2.正确使用读书显微镜,学习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实验原理 如下图所示,在平板玻璃面DCF上放一个曲率半径很大的平凸透镜ACB,C点为接触点,这样在ACB和DCF之间,形成一层厚度不均匀的空气薄膜,单色光从上方垂直入射到透镜上,透过透镜,近似垂直地入射于空气膜。分别从膜的上下表面反射的两条光线来自同一条入射光线,它们满足相干条件并在膜的上表面相遇而产生干涉,干涉后的强度由相遇的两条光线的光程差决定,由图可见,二者的光程差等于膜厚度e的两倍。此外,当光在空气膜的上表面反射时,是从光密媒质射向光疏媒质,反射光不发生相位突变,而在下表面反射时,则会发生相位突变,即在反射点处,反射光的相位与入射光的相位之间相差π,与之对应的光程差为λ/2 ,所以相干的两条光线还具有λ/2的附加光程差,总的光程差为 (1) 当?满足条件(2) 时,发生相长干涉,出现第K级亮纹,而当 (k = 0,1,2…) (3) 时,发生相消干涉,出现第k级暗纹。因为同一级条纹对应着相同的膜厚,所以干涉条纹是一组等厚度线。可以想见,干涉条纹是一组以C点为中心的同心圆,这就是所谓的牛顿环。 如图所示,设第k级条纹的半径为,对应的膜厚度为,则

(4) 在实验中,R的大小为几米到十几米,而的数量级为毫米,所以R>> ek,ek 2相对于2Re 是一个小量,可以忽略,所以上式可以简化为 k (5) 如果rk是第k级暗条纹的半径,由式(1)和(3)可得 (6) 代入式(5)得透镜曲率半径的计算公式 (7) 对给定的装置,R为常数,暗纹半径 (8) 和级数k的平方根成正比,即随着k的增大,条纹越来越细。 同理,如果r k是第k级明纹,则由式(1)和(2)得 (9) 代入式(5),可以算出 (10)

大学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期末)

大学物理下册 学院: 姓名: 班级: 第一部分:气体动理论与热力学基础 一、气体的状态参量:用来描述气体状态特征的物理量。 气体的宏观描述,状态参量: (1)压强p:从力学角度来描写状态。 垂直作用于容器器壁上单位面积上的力,是由分子与器壁碰撞产生的。单位 Pa (2)体积V:从几何角度来描写状态。 分子无规则热运动所能达到的空间。单位m 3 (3)温度T:从热学的角度来描写状态。 表征气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物理量。单位K。 二、理想气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122 12 PV PV PV C T T T =→=; m PV RT M ' =;P nkT = 8.31J R k mol =;23 1.3810J k k - =?;231 6.02210 A N mol- =?; A R N k = 四、理想气体压强公式: 2 3kt p nε =2 1 2 kt mv ε=分子平均平动动能 五、理想气体温度公式: 2 13 22 kt mv kT ε== 六、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与温度的关系: 七、刚性气体分子自由度表 八、能均分原理: 1.自由度:确定一个物体在空间位置所需要的独立坐标数目。 2.运动自由度: 确定运动物体在空间位置所需要的独立坐标数目,称为该物体的自由度 (1)质点的自由度: 在空间中:3个独立坐标在平面上:2 在直线上:1 (2)直线的自由度: 中心位置:3(平动自由度)直线方位:2(转动自由度)共5个 3.气体分子的自由度 单原子分子 (如氦、氖分子)3 i=;刚性双原子分子5 i=;刚性多原子分子6 i= 4.能均分原理:在温度为T的平衡状态下,气体分子每一自由度上具有的平均动都相等,其值为 1 2 kT 推广:平衡态时,任何一种运动或能量都不比另一种运动或能量更占优势,在各个自由度上,运动的机会均等,且能量均分。 5.一个分子的平均动能为: 2 k i kT ε=

牛顿力学分析

牛顿运动分析 1、光滑水平面上,有一木块以速度v向右运动,一根弹簧固定在墙上,如图所示,木块从与弹簧接触直到弹簧被压缩成最短的时间内木块将做的运动是:() A.匀减速运动B.速度减小,加速度增大 C.速度减小,加速度减小D.无法确定 2、如图所示,两个木块的质量关系是m a=2m b,用细线连接后放在倾角为θ的光滑固 定斜面上.在它们沿斜面自由下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们的加速度大小关系是a a<a b B.它们的加速度大小相等,且a<gsinθ C.连接它们的细线上的张力一定为零D.连接它们的细线上的张力一定不为零 3、如图所示,一物块放在倾角为θ的传输带上,且物块始终与传输带相对静止.关 于物块所受到的静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传输带匀速运动时,速度越大,静摩擦力越大 B.当传输带加速向上运动时,加速度越大,静摩擦力越大 C.当传输带加速向下运动时,静摩擦力的方向一定沿斜面向下 D.当传输带加速向下运动时.静摩擦力的方向一定沿斜面向上 4、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质量可忽略不计的光滑定滑轮,绳的一端系一质量m=15kg的重物,重物静止于地面上,有一质量m'=10kg的猴子,从绳子的另一端沿绳向上爬,如图所示,在重物不离地面的条件下,猴子向上爬的最大加速度 (g=10m/s2): A.25m/s2B.5m/s2C.10m/s2 D.15m/s2 5、如图2-3-7所示,木块A质量为1 kg,木块B的质量为2 kg,叠放在 水平地面上,A、B间最大静摩擦力为1 N, B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0.1, 今用水平力F作用于B,则保持A、B相对静止的条件是F不超过(). A.3 N B.4 N C.5 N D.6 N 6、如图所示,A、B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2m和m,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现对A施加一水平拉 力F,则() A.当F>3μmg时,A相对B滑动 B.当F=μmg时,A的加速度为μg

2015大学物理(下)期末复习题答案

大学物理(下)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 [ C ] 2.关于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的判断: (1) 可逆热力学过程一定是准静态过程. (2) 准静态过程一定是可逆过程. (3) 不可逆过程就是不能向相反方向进行的过程. (4) 凡有摩擦的过程,一定是不可逆过程. 以上四种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 (1)、(2)、(3).(B) (1)、(2)、(4). (C) (2)、(4).(D) (1) 、(4) [ D ] 3. 理想气体卡诺循环过程的两个绝热下的面积大小(图中阴影部分) 分别为S1和S2,则两者的大小关系是 (A)S1>S2 ;(B)S1=S2 ;(C)S1

5. 一定量的的理想气体,其状态改变在P-T图上沿着直线一条沿着 一条直线从平衡态a改变到平衡态b(如图) (A)这是一个绝热压缩过程. (B)这是一个等体吸热过程. (C)这是一个吸热压缩过程. (D)这是一个吸热膨胀热过程. [D] 6.麦克斯韦速率分布曲线如图所示,图中A、B两部分面积相等, 则该图表示 (A)v0为最概然速率;(B)v0为平均速率; (C)v0为方均根速率; (D)速率大于和小于v0的分子数各占一半. [D] 7. 容器中储有定量理想气体,温度为T ,分子质量为m ,则分子速 度在x 方向的分量的平均值为:(根据理想气体分子模型和统计假设讨论) [ A ] 8. 设一部分偏振光由一自然光和一线偏振光混合构成。现通过偏振片观察到这部分偏振光在偏振 60时,透射光强减为一半,试求部分偏振光中自然光和线偏振片由对应最大透射光强位置转过 光两光强之比为 (A) 2:1 .(B) 4:3.(C) 1:1.(D) 1:2.[ C ] 9.如图,一束动量为p的电子,垂直通过缝宽为a的狭缝,问距缝为D处的荧光屏上显示出的衍射图样的中央亮纹的宽度为 (A) 2ha/(Dp).(B) 2Dh/(ap).(C) 2a2/D.(D) 2ha/p.[ B ]10.一氢原子的动能等于氢原子处于温度为T的热平衡时的平均动能,氢原子的质量为m,则此氢原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为.

大学物理实验

一、选择题(每小题3 分,共30分) 1.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多次测量可以减小随机误差 B.多次测量可以消除随机误差 C.多次测量可以减小系统误差 D.多次测量可以消除系统误差 2. 用分度值为 0.05 的游标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下面读数正确的是( ) A. 12.63mm B.12.64mm C. 12.60mm C.12.635mm 3. 牛顿环测曲率半径实验中,观测到的同心干涉圆环的疏密分布是什么( A.均匀分布 C.从内到外逐渐变得密集 4.0.070 的有效数字有( ) A. 1 位 B.2 位 5. 某电流值的测量结果为 I=(30.55±0.05)mA ,则下面关于被测电流的真值 I 0 的哪种理解是正 确的( ) (A ) I 0=30.55mA (B ) I 0=30.50mA 或 I 0=30.60mA (C ) 30.50mA

牛顿对经典力学的贡献

牛顿对经典力学的贡献 一、认识牛顿 艾萨克·牛顿 艾萨克·牛顿爵士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物理学 家、数学家和哲学家,晚年醉心于炼金术和神学。他在1687 年7月5日发表的不朽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用数学 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 动定律。这四条定律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被认为是“人类 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由此奠定了之后三个世纪中物 理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牛顿为人类建立 起“理性主义”的旗帜,开启工业革命的大门。牛顿逝世后被安 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成为在此长眠的第一个科学家。 二、牛顿力学 1679年,牛顿重新回到力学的研究中:引力及其对行星轨道的作用、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与胡克和弗拉姆斯蒂德在力学上的讨论。他将自己的成果归结在《物体在轨道中之运动》(1684年)一书中,该书中包含有初步的、后来在《原理》中形成的运动定律。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现常简称作《原理》)在埃德蒙·哈雷的鼓励和支持下出版于1687年7月5日。该书中牛顿阐述了其后两百年间都被视作真理的三大运动定律。牛顿使用拉丁单词“gravitas”(沉重)来为现今的引力(gravity)命名,并定义了万有引力定律。在这本书中,他还基于波义耳定律提出了首个分析测定空气中音速的方法。 三、牛顿对经典力学的贡献 所谓经典力学,是指研究在低速情况下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所遵循的规律的力学。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或与牛顿定律有关且等价的其他力学原理。

牛顿在前人积累的大量动力学知识的基础上,又通过自己反复观察和实验,提出了“力”、“质量”和“动量”的明确定义,并将它们与伽利略提出的“加速度”联系起来,总结出了物体机械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牛顿的这三个定律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大飞跃,它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决定了300多年来力学发展的方向,并且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牛顿的一生不仅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在热学、光学、天文和数学等方面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牛顿(1642—1727)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自然科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他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成就和科学的方法论启迪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无穷智慧,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牛顿经典力学认为质量和能量各自独立存在,且各自守恒,它只适用于物体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范围。牛顿力学较多采用直观的几何方法,在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时,比分析力学方便简单。 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或与牛顿定律有关且等价的其他力学原理,它是20世纪以前的力学,有两个基本假定:其一是假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长度和时间间隔的测量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传递是瞬时到达的;其二是一切可观测的物理量在原则上可以无限精确地加以测定。20世纪以来,由于物理学的发展,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暴露出来。如第一个假定,实际上只适用于与光速相比低速运动的情况。在高速运动情况下,时间和长度不能再认为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第二个假定只适用于宏观物体。在微观系统中,所有物理量在原则上不可能同时被精确测定。因此经典力学的定律一般只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时的近似定律。 因为牛顿的力学与现代力学(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主导)有很大差别,牛顿的力学虽然在高速和微观领域不正确(由于受当时认识水平的局限),但其在一般情况下(低速、宏观),可以很容易地处理问题(也就是说牛顿力学虽然错误但还是有用的),所以就打算把它们分别起个名字。起什么名字呢?最后,一个叫经典力学,一个叫现代力学。 牛顿三大定律 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它是研究经典力学的基础。

《大学物理学》第一章 牛顿力学 自学练习题

第一章 牛顿力学 自学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惯性有下列四种说法中,正确的为: ( ) (A )物体在恒力的作用下,不可能作曲线运动; (B )物体在变力的作用下,不可能作曲线运动; (C )物体在垂直于速度方向,且大小不变的力作用下作匀速圆周运动; (D )物体在不垂直于速度方向的力的作用下,不可能作圆周运动。 【提示:平抛运动知A 错;圆周运动就是在变力作用下的,知B 错;加速或减速圆周运动,力不指向圆心,知D 错】 2.如图,质量为m 的小球,放在光滑的木板和光滑的墙壁之间, 并保持平衡,设木板和墙壁之间的夹角为α,当α增大时,小球对 木板的压力将: ( ) (A ) 增加;(B )减少;(C )不变; (D )先是增加,后又减少,压力增减的分界角为α=45°。 【提示:画一下受力分析图,m 小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水平向右的弹力和垂直于木板向左上的支持力 三力平衡】 2-1.如图,质量为m 的物体用平行于斜面的细线连结并置于光滑的斜面上,若斜面向左方作加速运动,当物体脱离斜面时,它的加速度大小为: ( ) (A )sin g θ; (B )cos g θ; (C )tan g θ; (D )cot g θ。 【提示:画一下受力分析图,物体m 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mg 、 垂直于斜面向右上的支持力和细线拉力T 的作用。当支持力为零, 有水平向右的惯性力ma 与重力、拉力三力平衡, 建立平衡方程:sin T mg θ =,cos T ma θ=,有cot a g θ=】 2-2.用水平力N F 把一个物体压在靠在粗糙竖直墙面上保持静止,当N F 逐渐增大时,物体 所受的静摩擦力f F 的大小: ( ) (A )不为零,但保持不变; (B )随N F 成正比地增大; (C )开始随N F 增大,达某最大值后保持不变; (D )无法确定。 【提示:由于物体被压在墙面上静止,所以静摩擦力与物体重力相等,保持不变】 2-3.某一路面水平的公路,转弯处轨道半径为R ,汽车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因数为μ,要使汽车不至于发生侧向打滑,汽车在该处的行驶速率: ( ) (A (B (C (D )还应由汽车的质量m 决定。 【汽车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力提供了转弯所需的向心力,所以2v m mg R μ≤ ,有v sin T θ

大学物理实验讲义实验牛顿环.docx

实验09用牛顿环测曲率半径 光的干涉现象证实了光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波动性。光的干涉现象在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方面有着广 泛的应用。获得相干光的方法有两种:分波阵面法(例如杨氏双缝干涉、菲涅尔双棱镜干涉等)和 分振幅法(例如牛顿环等厚干涉、迈克尔逊干涉仪干涉等)。本实验主要研究光的等厚干涉中的两个典型 干涉现象,即牛顿环和劈尖干涉,它们都是用分振幅方法产生的干涉,其特点是同一条干涉条纹 处两反射面间的厚度相等,故牛顿环和劈尖都属于等厚干涉。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利用牛顿环来测量 光波波长,检查光学元件表面的光洁度、平整度和加工精度,利用劈尖来测量微小长度、薄膜的厚度 和固体的热膨胀系数等。 【实验目的】 1.观察光的干涉现象及其特点。 2.学习使用读数显微镜。 3.利用牛顿环干涉测量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R 。入射光 4.利用劈尖干涉测量微小厚度。 【仪器用具】 R 读数显微镜、钠光灯、牛顿环装置、劈尖 r K d K 【实验原理】O (a) 1.牛顿环 牛顿环干涉现象是 1675 年牛顿在制作天文望远镜时,偶 然地将一个望远镜的物镜放在平面玻璃上而发现的。 如图 8-1 所示,将一个曲率半径为R(R很大)的平凸 透镜的凸面放在一块平面玻璃板上,即组成了一个牛 顿环装置。在透镜的凸面与平面玻璃板上表面间,构成了 一个空气薄层,其厚度从中心触点O (该处厚度为零) 向外逐渐增加,在以中心触点O 为圆心的任一圆周上的各点,薄空气层的厚度都相等。因此,当波长为的单色 光垂直入射时,经空气薄层上、下表面反射的两束相干光 形成的干涉图象应是中心为暗斑的宽窄不等的明暗相间 的同心圆环。此圆环即被称之为牛顿环。由于这种干涉条 纹的特点是在空气薄层同一厚度处形成同一级干涉条纹,因 此牛顿环干涉属于等厚干涉。 D 1 X (左)X(右 ) 11 D 4 X 4(左)X 4(右 ) (b) 图8-1 牛顿环的产生 设距离中心触点O 半径为 r K的圆周上某处,对应的空气薄层厚度为 d K,则由空气薄层上、下表面反射的两束相干光的光程差为 K 2d K 2 ( 8-1)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牛顿环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牛顿环法测曲率半径实验日期: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牛顿环测定透镜曲率半径。 2.正确使用读书显微镜,学习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二、实验仪器 牛顿环仪,读数显微镜,钠光灯,入射光调节架。 三、实验原理 如图所示,在平板玻璃面DCF上放一个曲率半径很大的平 凸透镜ACB,C点为接触点,这样在ACB和DCF之间,形 成一层厚度不均匀的空气薄膜,单色光从上方垂直入射到 透镜上,透过透镜,近似垂直地入射于空气膜。分别从膜 的上下表面反射的两条光线来自同一条入射光线,它们满 足相干条件并在膜的上表面相遇而产生干涉,干涉后的强 度由相遇的两条光线的光程差决定,由图可见,二者的光 程差等于膜厚度e的两倍,即 此外,当光在空气膜的上表面反射时,是从光密媒质射向光疏媒质,反射光不发生相位突变,而在下表面反射时,则会发生相位突变,即在反射点处,反射光的相位与入射光的相位之间相差π,与之对应的光程差为λ/2 ,所以相干的两条光线还具有λ/2的附加光程差,总的光程差为(1) 当?满足条件(2)时,发生相长干涉,出现第K级亮纹,而当 (k = 0,1,2…)(3)时,发生相消干涉,出现第k级暗纹。因为

同一级条纹对应着相同的膜厚,所以干涉条纹是一组等厚度线。可以想见,干涉条纹是一组以C点为中心的同心圆,这就是所谓的牛顿环。 如图所示,设第k级条纹的半径为,对应的膜厚度为,则 (4) 在实验中,R的大小为几米到十几米,而的数量级为毫米,所以R >> e k,e k2相对于2Re k是一个小量,可以忽略,所以上式可以简化为 (5) 如果r k是第k级暗条纹的半径,由式(1)和(3)可得 (6) 代入式(5)得透镜曲率半径的计算公式 (7) 对给定的装置,R为常数,暗纹半径 (8) 和级数k的平方根成正比,即随着k的增大,条纹越来越细。 同理,如果r k是第k级明纹,则由式(1)和(2)得 (9) 代入式(5),可以算出(10)

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或与牛顿定律有关且等价的其他力学原理,它是20世纪以前的力学,有两个基本假定:其一是假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长度和时间间隔的测量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传递是瞬时到达的;其二是一切可观测的物理量在原则上可以无限精确地加以测定。20世纪以来,由于物理学的发展,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暴露出来。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或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时,它们的运动保持不变,包括加速度始终等于零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经典力学 种状态为止。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公式:F(合)=kma【当F(合)、m和a 采用国际单位制N、kg和m/s2时,k=1】 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质点)的质量乘积成正比,经典力学

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公式:F(n)=(GMm)/r² 基本假定 第一个假定:假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长度和时间间隔的测量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传递是瞬时到达的。由此可知,经典力学实际上只适用于与光速相比低速运动的情况。在高速运动情况下,时间和长度不能再认为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第二个假定:一切可观测的物理量在原则上可以无限精确地加以测定。由此可知,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宏观物体。在微观系统中,所有物理量在原则上不可能同时被精确测定。因此经典力学的定律一般只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时的近似定律。 应用范围 它在许多场合非常准确。经典力学可用于描述人体尺寸物体的运动(例如陀螺和棒球),许多天体(如行星和星系)的运动,以及一些微尺度物体(如有机分子)。 编辑本段发展 16世纪以前 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较早的一个分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对“力和运动”提出过许多观点,他的著作一度被当作古代世界学术的百科全书,在西方有着极大的影响,经典力学 以致他的很多错误观点在长达2000年的岁月中被大多数人所接受。16世纪-17世纪 人们开始通过科学实验,对力学现象进行准确的研究。许多物理学

大学物理题库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doc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6小题,总计48分) 1.(3分)如图所示,一个小物体A靠在一辆小车的竖直前壁上,A和车壁间静摩擦系数是丛,若要使物体A不致掉下来,小车的加速度的最小值应为1=. J A i 疽 3.(3分)如果一个箱子与货车底板之间的静摩擦系数为〃,当这货车爬一与水平方向 成。角的平缓山坡时,若不使箱了在车底板上滑动,车的最大加速度%域=. 4.(3分)质量m = 40kg的箱子放在卡车的车厢底板上,巳知箱子与底板之间的静摩擦系数为从=0.40,滑动摩擦系数为角=0.25,试分别写出在下列情况下,作用在箱了上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1)卡车以。=2m/s2的加速度行驶,/ =,方向. (2)卡车以a = -5m/s2的加速度急刹车,/ =,方向? 5.(3分)一圆锥摆摆长为/、摆锤质量为在水平面上作匀速圆周运动,摆线与铅直线夹角。,则 (1)摆线的张力§= 2 (3分)质量相等的两物体A和B,分别固定在弹簧的两端,竖直放在光滑水平支持面C 上,如图所示.弹簧的质量与物体A、B的质量相比,M以忽略不计.若把支持面C迅速移走,则在移开的一瞬间,A的加速度大小心= ,B的加速度的大小% = .

⑵ 摆锤的速率V= I 6.(3分)质量为m的小球,用轻绳AB. BC连接,如图,其中AB水平.剪断绳AB前后的瞬间,绳BC中的张力比F T:E;=. 7.(3分)有两个弹簧,质量忽略不计,原长都是10 cm,第一个弹簧上端固定,下挂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后,长为11 cm,而第二个弹簧上端固定,下挂一质量为m的物体后,R为13 cm,现将两弹簧串联,上端固定,下面仍挂一质量为〃,的物体,则两弹簧的总长为 . 8.(3分)如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有两个物体A和B紧靠在一起.它们的质量分别为 = 2kg , = 1kg .今用一水平力F = 3N推物体B,则B推A的力等于.如 用同样大小的水平力从右边推A,则A推B的力等于? 9.(3分)一物体质量为M,置于光滑水平地板上.今用一水平力斤通过一质量为m的绳拉动物体前进,贝U物体的加速度但=,绳作用于物体上的力. 10.(3分)倾角为30°的一个斜而体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一个质量为2 kg的物体沿斜面下滑, 下滑的加速度为3.0m/s2.若此时斜面体静止在桌面上不动,则斜面体与桌面间的静摩擦力

(完整版)大学物理下册期末考试A卷.doc

**大学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下)考试日期 任课教师 ______________试卷编号_______ 考生姓名学号专业或类别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累分人 签名题分40 10 10 10 10 10 10 100 得分 考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 6 页,请查看试卷中是否有缺页。 2、考试结束后,考生不得将试卷、答题纸和草稿纸带出考场。 部分常数:玻尔兹曼常数 k 1.38 10 23 J / K , 气体普适常数 R = 8.31 J/K.mol, 普朗克常量h = 6.63 10×34 J·s,电子电量e 1.60 10 19 C; 一、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40 分) 1. 一理想卡诺机在温度为 27℃和 127℃两个热源之间运转。若得分评卷人 使该机正循环运转,如从高温热源吸收1200J 的热量,则将向低 温热源放出热量 ______J; 2.1mol 理想气体经绝热自由膨胀至体积增大一倍为止,即 V22V1则在该过程中熵增S_____________J/k。 3.某理想气体的压强 P=105 Pa,方均根速率为 400m/s,则该气 体的密度 _____________kg/m3。 4.AB 直导体长为 L 以图示的速度运动,则导体中非静电性场强大小 ___________,方向为 __________,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为 ____________。

5 5.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C为 20.0 μ F,两板上的电压变化率为 dU/dt=1.50 × 10V/s ,则电容器两平行板间的位移电流为___________A。 6. 长度为 l ,横截面积为 S 的密绕长直螺线管通过的电流为I ,管上单位长度绕有n 匝线圈,则管内的磁能密度w 为 =____________ ,自感系数 L=___________。 7.边长为 a 的正方形的三个顶点上固定的三个点电荷如图所示。以无穷远为零电 势点,则 C 点电势 U C =___________;今将一电量为 +q 的点电荷 从 C点移到无穷远,则电场力对该电荷做功 A=___________。 8.长为 l 的圆柱形电容器,内半径为R1,外半径为R2,现使内极 板带电 Q ,外极板接地。有一带电粒子所带的电荷为q ,处在离 轴线为 r 处( R1r R2),则该粒子所受的电场力大小F_________________;若带电粒子从内极板由静止飞出,则粒子飞到外极板时,它所获得的动能E K________________。 9.闭合半圆型线圈通电流为 I ,半径为 R,置于磁感应强度为B 的均匀外磁场中,B0的方向垂直于AB,如图所示。则圆弧ACB 所受的磁力大小为 ______________,线圈所受磁力矩大小为__________________。 10.光电效应中,阴极金属的逸出功为2.0eV,入射光的波长为400nm ,则光电流的 遏止电压为 ____________V。金属材料的红限频率υ0 =__________________H Z。11.一个动能为40eV,质量为 9.11 × 10-31 kg的电子,其德布 罗意波长为nm。 12.截面半径为R 的长直载流螺线管中有均匀磁场,已知 dB 。如图所示,一导线 AB长为 R,则 AB导线中感生 C (C 0) dt 电动势大小为 _____________,A 点的感应电场大小为E。

牛顿环测量曲率半径---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牛顿环测量曲率半径---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教师审批签字: 实验人:审批日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等厚干涉现象,了解等厚干涉的原理及特点; 2.学习使用利用干涉法测量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的方法; 3.正确使用读数显微镜镜,学习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仪器及其使用方法: (一)实验仪器: ○1读数显微镜(测微鼓轮的分度值为0.01mm);○2钠光灯,入射光调节架;○3牛顿环仪。 (二)使用方法: 1.将牛顿环放置在读数显微镜镜筒和入射光调节架下方,打开钠灯,调节玻璃片的角 度,使通过显微镜目镜观察时视场最亮。 2用鼠标点区域的入射光调节架,按住鼠标左键不放,调节架作顺时针旋转(从观察者角度),点右键则作相反动作。当目镜观察窗中的条纹最明亮(未必清晰)时结束调整 3.打开标尺窗口。用鼠标点击标尺窗口调整镜身的横向移动,左键点击时镜身向 左移动(所以目镜观察窗口中牛顿环向右移),右键则相反。使显微镜十字叉丝交点和牛顿环中心重合,并使水平方向的叉丝和标尺平行(与显微镜移动方向平行),此时不要关闭标尺窗口;记录标尺读数。 4.转动显微镜微调鼓轮,使显微镜沿一个方向移动,同时数出十字叉丝竖丝移过的暗 环数,从第16环开始直到竖丝与第50环相切为止;记录标尺读数。

5.重复步骤2测得一组牛顿环半径值,利用逐差法处理得到的数据,得到牛顿环半径R 和R的标准差。 三、实验原理: 如图所示,在平板玻璃面DCF上放一个曲率半径很大的平凸透镜ACB,C点为接触点,这样在ACB和DCF之间,形成一层厚度不均匀的空气薄膜,单色光从上方垂直入射到透镜上,透过透镜,近似垂直地入射于空气膜。分别从膜的上下表面反射的两条光线来自同一条入射光线,它们满足相干条件并在膜的上表面相遇而产生薄膜干涉。在实验中选择两个离中心较远的暗环,假定他们的级数为m和n,分别测出它们的直径d m、d n,由薄膜干涉 原理可推知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 22 4m n m n d d R λ + = - () 四、测量内容及数据处理: 将牛顿环按要求放置,调节好玻璃片的角度、显微镜镜筒、牛顿环,目镜观察窗中的横向叉丝经过牛顿环圆心观测到以下干涉图样: 仿真实验提供了自动计算R值的工具,把所实验测得的数据录入表格,得到下表:

论牛顿力学与拉格朗日方程的优缺点

论牛顿力学与拉格朗日方程的优缺点 拉格朗日力与牛顿力学学并非是在力学中的两大体系,也不是在力学里建立的新的理论,反而拉格朗日力学是在力学中引入广义坐标和虚功原理将牛顿力学的进一步拓展,它们在力学范畴内所包含的内容完全等价,但不过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 1、从牛顿力学出发来看这个问题,而牛顿力学的核心在于牛顿第二定律,牛顿力学为求解力学问题提供可靠而有效的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用牛顿力学研究质点系统的运动却不尽人意。其一,在它表达方式上有时显得十分复杂。其二,力学方程组包含大量的微分方程,在处理约束问题时,虽然独立变量减少了,可相关约束方程又增加了,加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比如:对于有n个质点所组成的受到K个约束条件限制的力学体系,用牛顿力学求解则需3N+K个方程联立求解,而采用拉格朗日方程则只需3N-K个方程,然而,粗看感觉没多大优越之处,但约束越多,则拉格朗日越显其锋芒。 2、拉格朗日力学是牛顿力学的拓展形式,但在处理问题时的着 眼点不同。牛顿力学的方法是以质点为对象,着眼点放在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在因素(受力情况),在处理问题是,先考虑各个质点的受力,然后类似推断怎个系统的运动,然而拉格朗日力学是以整个力学系统为对象,通过广义坐标来描述质点的位形,着眼于对整个系统的能量概念。因此,在用拉格朗日力学处理力学问题时,撇开了牛顿力学是矢量,解决问题是既要注意其大小再要注意其方向,所以采用能量(标量)来解决问题,这就降低问题

的难度。但拉格朗日方程得到的各种表达式的物理图像,又不如牛顿力学那样简单直观。 3、牛顿力学与拉格朗日力学相互联系,但其基本观念并不相同。牛顿力学的基本观念:时间的绝对性欲时空分离的观念,使它只适用于物体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范围。拉格朗日是以达朗伯原理为基础,而达朗伯原理出发点是牛顿方程,其推导只是改变形式。比如引入广义坐标使变量独立,利用虚功原理去掉约束力的贡献。 总之:拉格朗日力学只是选择从另外角度来研究力学,其与牛顿力学等价,在处理问题时各有优缺,只有在适当的地方合适选择才使问题变得简单!!

《大学物理》练习题及详细解答牛顿运动定律

《大学物理》练习题及详细解答牛顿运动定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a 牛顿运动定律 2-1 质量分别为m A =100kg ,m B =60kg 的A 、B 两物体,用绳连接组成一系统,装置如图2-1。三角劈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两斜面的倾角分别为 =300, =600。如物体与斜面间无摩擦,滑轮和绳的质量忽略不计,问(1)系统将向哪边运动( 2)系统的加速度多大( 3)绳中的张力多大? 解:(1) 、(2) 假设A 下滑 ??? ??==?-=-?B A B B B A A A T T a m g m T a m T g m 30cos 60cos 得 2m/s 12.030cos 60cos -=+?-?=B A B A m m g m g m a ,系统将向右边运 动。 (3) N 502)12.060cos 8.9(10060cos =+???=-?=a m g m T A A 2-2在光滑水平面上固定了一个半径为R 的圆环,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A 以初速度v 0靠圆环 内壁作圆周运动,如图2-2所示,小球与环壁的动摩擦系数为μ ,求小球任一时刻的速率。 解:设圆环内壁给小球的向心力为n F ,则 法向:R v m ma F n n 2==, 切向:t v m F n d d =-μ t v R v d d 2=-∴μ,? ?-=t v v t R v v 02d d 0μ,t R v v v 00 1μ+= 2-3如图2-3所示,已知m 1>m 2,不计滑轮和绳子质量,不计摩擦。求(1)图2-3(a )和(b )中绳子的张力和物体的加速度;(2)图2-3(c )为一电梯加速上升的情形,求绳子的张力和物体相对于电梯的加速度。 解:(1) (a) ?????===-=-T T T a m g m T a m T g m 21 2 22111 得 g m m m m a 2121+-= g m m m m a g m T 2 12 122)(+=+= (b) ?? ?===-g m F T a m g m T 122 得 g m m m a 2 21 -= 图2-1 A B m 1 m 2 (a ) m 2 (b ) m m 2 (c ) 图2-3 A 图2-2 g m F 1=

大学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材料(期末)

大学物理下册 学院: : 班级: 第一部分:气体动理论与热力学基础一、气体的状态参量:用来描述气体状态特征的物理量。 气体的宏观描述,状态参量: (1)压强p:从力学角度来描写状态。 垂直作用于容器器壁上单位面积上的力,是由分子与器壁碰撞产生的。单位 Pa (2)体积V:从几何角度来描写状态。 分子无规则热运动所能达到的空间。单位m 3 (3)温度T:从热学的角度来描写状态。 表征气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物理量。单位K。 二、理想气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122 12 PV PV PV C T T T =→=; m PV RT M ' =;P nkT = 8.31J R k mol =;23 1.3810J k k - =?;231 6.02210 A N mol- =?; A R N k = 四、理想气体压强公式: 2 3kt p nε =2 1 2 kt mv ε=分子平均平动动能 五、理想气体温度公式: 2 13 22 kt mv kT ε== 六、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与温度的关系: 七、刚性气体分子自由度表 八、能均分原理: 1.自由度:确定一个物体在空间位置所需要的独立坐标数目。 2.运动自由度: 确定运动物体在空间位置所需要的独立坐标数目,称为该物体的自由度 (1)质点的自由度: 在空间中:3个独立坐标在平面上:2 在直线上:1 (2)直线的自由度: 第一部分:气体动理论与热力学基础 第二部分:静电场 第三部分:稳恒磁场 第四部分:电磁感应 第五部分:常见简单公式总结与量子物理基础

中心位置:3(平动自由度) 直线方位:2(转动自由度) 共5个 3. 气体分子的自由度 单原子分子 (如氦、氖分子)3i =;刚性双原子分子5i =;刚性多原子分子6i = 4. 能均分原理:在温度为T 的平衡状态下,气体分子每一自由度上具有的平均动都相等,其值为 12 kT 推广:平衡态时,任何一种运动或能量都不比另一种运动或能量更占优势,在各个自由度上,运动的机会均等,且能量均分。 5.一个分子的平均动能为:2 k i kT ε= 五. 理想气体的能(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之和) 1.1mol 理想气体2 i E RT = 5. 一定量理想气体()2i m E RT M νν' == 九、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律(函数) 速率分布曲线峰值对应的速率 v p 称为最可几速率,表征速率分布在 v p ~ v p + d v 中的分子数,比其它速率的都多,它可由对速率分布函数求极值而得。即 十、三个统计速率: a. 平均速率 M RT M RT m kT dv v vf N vdN v 60.188)(0 === == ??∞ ∞ ππ b. 方均根速率 M RT M k T v dv v f v N dN v v 73.13)(20 2 2 2 == ? = = ??∞ C. 最概然速率:与分布函数f(v)的极大值相对应的速率称为最概然速率,其物理意义为:在平衡态条件下,理想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在p v 附近的单位速率区间的分子数占气体总分子数的百分比最大。 M RT M RT m kT v p 41.1220=== 三种速率的比较: 各种速率的统计平均值: 理想气体的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 十一、分子的平均碰撞次数及平均自由程: 一个分子单位时间里受到平均碰撞次数叫平均碰撞次数表示为 Z ,一个分子连续两次碰撞之间经历的平均自由路程叫平均自由程。表示为 λ 平均碰撞次数 Z 的导出: 热力学基础主要容 一、能 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平动、转动、振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的总和。能是状态的单值函数。 对于理想气体,忽略分子间的作用 ,则 平衡态下气体能: 二、热量 系统与外界(有温差时)传递热运动能量的一种量度。热量是过程量。 )(12T T mc Q -=)(12T T Mc M m -=) (12T T C M m K -= 摩尔热容量:( Ck =Mc ) 1mol 物质温度升高1K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Ck 与过程有关。 系统在某一过程吸收(放出)的热量为: )(12T T C M m Q K k -= 系统吸热或放热会使系统的能发生变化。若传热过程“无限缓慢”,或保持系统与外界无穷小温差,可看成准静态传热过程。 准静态过程中功的计算: 元功: 41 .1:60.1:73.1::2=p v v v Z v = λn v d Z 2 2π=p d kT 22πλ= n d Z v 221πλ= = kT mv e v kT m v f 22232 )2(4)(-=ππ?∞ ?=0 )(dv v f v v ? ∞ ?= 22)(dv v f v v ∑∑+i pi i ki E E E =内) (T E E E k =理 =RT i M m E 2 =PdV PSdl l d F d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