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浅静脉皮神经皮瓣修复足远端创面

小腿浅静脉皮神经皮瓣修复足远端创面
小腿浅静脉皮神经皮瓣修复足远端创面

周围神经损伤及修复(20200405113224)

周围神经损伤及修复 北京积水潭医院朱瑾 一、周围神经的显微功能解剖 周围神经的显微功能解剖包括两部分: (一) 神经元: 包括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交感神经元。 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单位,神经元具有感受刺激,传导兴奋的功能,即神经元能完成神经的基本功能。神经元是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轴索)所组成;轴索排列成束形成神经纤维束,由脊髓内发出分布到四肢及躯干形成周围神经。 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的前脚细胞中,感觉神经元和交感神经元位于脊髓椎旁的交感神经节中。 (二) 神经干 神经干由三部分组成,神经纤维、支持组织和营养血管。 1.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包括轴索、髓鞘以及神经内膜,其中轴索里面都是轴浆,轴浆由近端向远端形成一定的压力,造成轴浆的流动;髓鞘是一种脂类结构,主要功能是防止兴奋扩散;神经膜内包覆着 一层雪旺氏细胞,雪旺氏细胞是神经再生的通道,也是神经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支持组织 神经干的支持组织,包括神经外膜及神经束膜。

在轴突的最外层,包绕着神经内膜。若干轴突组成一个神经束,有神经束膜包绕。若干神经 束组成神经干,由神经外膜包绕。神经外膜为一层结缔组织,有很多纵形的纤维,在对抗关节曲 伸活动,以及短束神经牵拉时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3.营养血管 神经的营养血管由神经系膜发出来,然后延伸到外膜发布于神经中。伴行的血管随神经系膜 发出后,在神经外膜分别向近端和远端纵形走向,在这些纵形走向血管形成广泛的吻合支,使得 神经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有研究证明,游离神经在7cm以内时,不会对神经的血供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手术操作中,一定要注意保护神经的血管。 二、周围神经损伤的类型

神经损伤与修复

神经损伤与修复 摘要: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康复任务是十分繁重和重要的,由此带来的经济负担也十分沉重。本文介绍了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因素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治疗手段及相关研究。 关键词:神经损伤修复神经干细胞 简介 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多年来一直是致残致亡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神经细胞损失、细胞间(神经细胞与组织细胞间)、轴突,突触间联系被破坏等。药物治疗仅仅使损伤部位愈合形成胶质斑痕,而细胞,组织移植治疗可以取代受损部位损失细胞,同时避免胶质斑痕的形成,使脑外伤治疗得到巨大的突破。最初的移植材料来自于流产的胎儿脑组织,方法也是较为简单的直接移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移植材料来源及伦理学限制使移植治疗在临床应用上一直举步维艰。 传统对神经损伤的修复方式,即手术治疗已经不能满足医疗上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对新型治疗方式的研究需求加大,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1. 影响神经损伤修复的因素 神经再生过程十分复杂包括以下条件: (1)必须保证神经元的存活,并能启动神经再生所需的代谢反应。 (2)在远离神经损伤的部位(即神经再生的局部环境)能提供良好的营养。 (3)再生后的神经能支配相应组织,并能恢复原有功能。 目前对神经损伤后再生的研究已达到分子水平,其病理过程是受损神经元综合细胞外促进和抑制再生的信号,通过跨膜信号转导启动再生相关基因表达的结果。 在目前研究成果下,原因可能有: (1)神经元本身缺乏再生能力。 (2)神经营养因子生成不足,包括靶源性营养因子的供给因轴突断裂而中 断。 (3)细胞外基质不适宜,损伤后产生了神经元生长的抑制因子。 (4)损伤后局部胶质细胞形成坚硬的瘢痕,阻碍轴突的生长、穿过等。2. 理论突破下的神经损伤修复新方法 20世纪80年代,成年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不能再生和恢复的理论受到挑战,这种概念上的突破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实验事实:把外周神经

创面门诊

皮肤与医学美容科关于“建设皮肤创面修复门诊”工作室方案 一、目的 随着疾病谱发生重大改变,各类损伤或疾病引起的急、慢性皮肤创面治疗需求量增大。由于这些创面分散在烧伤、骨科、普外及内分泌科等科室,处于学科交叉状态,影响患者有效进行综合治疗,创面门诊的建立迫在眉睫。 创面门诊是现代先进创面治疗技术转化应用的窗口。创面门诊综合利用光医学治疗、超声治疗、空气压力治疗、脉冲电刺激治疗等先进理论和高科技技术,为创面治疗提供及时、方便、个性化、有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倡导人:倡导机构: 付小兵教授中欧创伤修复联盟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 中华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分会 全国创面修复专科联盟 二、创面门诊建设方案 建立模式参照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使用预留在皮肤科门诊的一间原诊室作为门诊诊室,由本科护士对就诊患者进行初步评估,登记挂号,安排医师接诊。配备候诊椅,设有技术介绍展板、伤口护理常识展板,提供常见伤口健康教育宣传手册、伤口愈合效果对比册、咨询卡等,便于患者了解伤口护理及治疗知识,提高对创口治疗重要性的认识。由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创口处理和部分外科治疗,配备壁挂式空气灭菌机一台,无菌物品柜、伤口专用药品敷料柜、临床科研教学资料存放柜,以及各类创口治疗后废弃物的医用垃圾桶。 三、创面门诊诊疗范围 1.伤口治疗:各种急慢性、复杂性皮肤溃疡、伤口,如各种外伤、压疮、糖尿病

足、动静脉性下肢溃疡、放射性皮肤损伤、各种术后难愈伤口等; 2.失禁皮肤护理:治疗因大小便失禁所致的皮肤损伤,为大小便失禁患者提供护理和咨询; 3.疤痕治疗:早期为患者治伤,后期为患者提供抗疤治疗。 四、创面门诊工作范围 1.门诊治疗; 2.电话咨询。 五、创面治疗硬件设备 红光治疗仪:已配备; 蓝光治疗仪:已配备; 威伐光治疗仪:已配备; 臭氧水疗仪:已配备; 无针注射器(瘢痕治疗):已配备。 六、新型敷料:按照需要由医院统一招标采购。 七、后续发展 1.人员培训:窗口医院医院进修培训、创面治疗师(专科医生、专科护士) 培训等; 2.技术支持:多功能清创设备技术、光疗设备技术、疼痛治疗设备技术、预 防治疗性设备技术的培训与应用等; 3.宣传推广:协助制作宣传展板、科普材料、辅助医疗联合体建设。 开远市人民医院皮肤与医学美容科 2018.8.1

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的研究进展

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的研究进展陈焱肖志宏邢廾谋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轴突连续性中断,神经纤维传导障码.导致感觉退化和自主功能丧失。神经元表型从传送者转换为再生状态,激活负责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的相关基因表达。临床上周围神经应尽叮能采取端-端吻合修复,如直接吻合张力过大,神经移植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对供区损害却无法避免。随着分子生物学及材料工程技术的进步,神经导管和生物治疗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巾变得越来越取要。本文主要对周围神经损伤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一.神经再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1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神经损伤后,病变部位从轴突远端与神经细胞断开连接。周围神经切断后神经元胞体经历的一系列变化,称为神经元反应,通过W豇leh曲变性在损伤平面以远创建一个利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傲环境G损伤导致的逆向运输信号障碍癣内流以及受损端暴露于变性与炎性环境等协同作用均刺激近端神经再生,但神经再生起始的信号仍未被阐明m。周围神经损伤能激话神经元自身生长,并克服髓鞘再生相关抑制因素的影响圆。周围神经系统中.在神经元自身生长能力激活捉再生微环境、轴突导向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共同作用下,损伤的神经能成功再生。 周围神经轴突的再生是复杂的,在神经损伤远侧残端和生长相关的基因表达上调,这些基閃在再生的行为中很重要。出人意料的是,几个基因都存在抑制再生活动。一个例子是mN.一个抑止细胞生长的候选基因:通过siRNA来抑制Ⅳ瞓和 UNC5H或运用药理学激活剂和抑制剂.多个通路可影响轴突再生。许多对神经恢复的干预途径经过研究同样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归纳成表1。 2.离子通道在周围神经修复中的作用:周围神经损伤后去髓鞘的神经便暴露出离子通道。现在认为神经传导功能受损导致诱发痛觉过敏、感觉倒错等功能异常的病理现象与钾离子通道受损引发的电位异常密不可分㈤。Rasband等㈤研究证实有髓鞘神经纤维中对4-AP敏感的掣亚单位Kv1.1、KvI.2以及胞浆B亚单位Kv2位于j此tap。mnod豇区域。基于这个解剖定位关系.一旦髓鞘受损,势必会影响钾离子通道功能进而引起钾离子大量外溢,无法产生正常的复合动作电位,导致神经传导功能受损。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目前认为阻断钾离子通道有助于恢复受损神经的传导功能。Sun等㈤研究发现.在周围神经损伤发生传导功能受损的关键是周围神经钾离子通道暴露。当神经干受到大于阈值的刺激时候会产生动作电 位,钠离子大量内流产生峰电位.然后钾离子通道被激活,钾离子大量内流。这个过程中钾离子通道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快钾离子通道IA,其特点是能够快速被激活,也能够快速被抑制:另外一种是慢钾离子通道Idr,被激活起来较为缓慢,但是在复极化的过程中作用持续存在。现在普遍认为4-AP是一种快钾离子通道抑制剂,并且能够快速恢复受损脊索的神经传导功能。防止因髓鞘破坏引起的神经冲动向周围扩散,从而加强受损伤神经传导并恢复神经损伤造成的神经细胞轴突的功能损坏。该机制使得早期提高或恢复神经传导,缓解神经损伤导致的长期疼痛成为可能。二、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评价 1.损伤机制:评估患者周围神经损伤,首先应确定损伤的机制。挤压伤能产生多种组织复合损伤,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失神经支配。穿透伤可导致部分或完全性神经损伤,枪弹相关的 详细检查以确定神经再生潜力。扭曲、牵引型损伤可致神经卡压和牵拉,导致神经及轴索断裂㈤。对于闭合性骨折导致神经损伤常自行恢复,大多数患者无需手术干预,可保守治

软组织损伤修复

有张力缝合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软组织损伤修复的临床应用分析 大岭山医院外科1区何伟平,钟克宣,杨耿华,谢尚能时间:2011-09-0914:57:00【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有张力缝合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应用于软组织损伤修复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优点的基础上结合有张力缝合,使健康皮肤逐渐扩张,尽可能覆盖肌腱或骨外露创面,缩小二期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创面,减轻患者身体创伤及心理负担。结果经6个月~1年随访,65例术后创面I期愈合率85%、Ⅱ期植皮愈合率100%、愈合时间15-21天、创面迟发性感染1例,经积极换药后治愈,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有张力缝合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具有创伤小,减轻病人痛苦,减少材料消耗、减少抗生素用量,缩短病程,降低费用,感染率低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软组织损伤修复方法。 【关键词】软组织损伤,有张力缝合,负压封闭引流 1992年德国ULM 大学Fleisehmann博士首创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最初被用于治疗各种急性软组织缺损和感染创面。1994年,裘华德教授率先将VSD 技术引进中国,并在全球首次应用于普外科。VSD技术应用效果很快得到肯定,并逐渐被用于创伤后各种问题创面,并已成为处理这些创伤创面的标准治疗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外科医生用于各种骨科创面的治疗。我院自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共收治65例四肢软组织损伤患者,年龄13~65(34.5±6.7)岁其中13例上肢软组织损伤42例为下肢软组织损伤患者,36例软组织缺损伴肌腱、血管、神经、肌腱外露,28例为软组织损伤伴骨折并骨质外露。按我们的方法均早期应用张力缝合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进行手术及术后康复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5例软组织损伤患者中,男51例,女14例;年龄18~64岁,交通事故伤44例,机器绞榨伤17例。患者均无影响肢体血运的各个病例,如:糖尿病、肢体静脉曲张、脉管炎、恶性肿瘤等 1.2 手术方法全麻,臂丛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施术。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及异物,避免有活动性出血灶;创缘有张力缝合,以缩小创面;根据创面的大小和形态修剪泡沫材料妥善放置,并与创缘健康皮肤有张力缝合;封闭,将被引流区与外界隔绝;

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应用VSD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田浩军

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应用VSD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田浩军 发表时间:2018-08-22T12:56:40.62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8期作者:田浩军 [导读] 探究在骨科创伤和感染创面的临床治疗中应用VSD(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的应用效果 田浩军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天津蓟州 301900 摘要:目的:探究在骨科创伤和感染创面的临床治疗中应用VSD(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患者共计30例,根据患者进入我院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设置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进行常规引流,观察组患者则在治疗中结合VSD进行引流,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75.0%,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判断标准(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愈合15.89天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1.93天,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判断标准(P<0.05)。结论:在骨科创伤及创面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结合VSD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创伤面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促进创面愈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骨科创伤;创面感染;VSD技术;临床疗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加剧,同时交通复杂化也导致骨科创伤的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大威胁。骨科创伤患者在治疗中很容易出现创面感染病症,同时伴随有肢体的感觉运动神经迟滞,疼痛较为剧烈,病症不给予及时处理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1]。患者在骨科创伤感染中的常规处理的疗效有待加强,尤其对于创伤面积较大的患者,常规的换药不能促进肉芽组织的快速生长,因此创面愈合较慢,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也会带来较为严重的疼痛病症,不利于患者配合治疗[2]。在患者创伤治疗中结合VSD进行治疗则是近年来临床新出现的治疗方式,其在临床也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骨科创伤和感染的患者进行VSD应用效果的探究,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对此做相关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患者共计30例,根据患者进入我院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设置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分别15例,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4例,患者的年龄在12~74岁,平均年龄为43.9岁,其中7例创面为感染陈旧创面,13例为新鲜创面,5例患者为上肢创伤,5例为下肢创伤;观察组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7例,患者的年龄在15~75岁,平均年龄为43.6岁,其中5例创面为感染陈旧创面,9例为新鲜创面,8例患者为上肢创伤,8例为下肢创伤。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创伤部位、创伤类别以及创伤大小和病情严重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内容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进行常规引流,结合患者的创伤面病情状况进行敷料的更换,同时结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另外患者要定期进行病原学指标检测,患者出现新的肉芽组织后将创伤面缝合[3]。观察组患者则在治疗中结合VSD进行引流,首先对患者进行清创处理,然后进行VSD敷面覆盖,对于创伤较深的患者则需要应用敷面填疗,将创伤面的地步进行填充后采用半透明膜将创面完全覆盖,然后进行负压吸引,在此过程中要保持负压在130~450mmHg之间,待患者的VSD敷面有凹陷则说明有负压存在[4],同时对患者的创面进行定期的抗生素冲洗,另外也要对患者进行创面病原学检测,对于肉芽组织呈鲜活的则要进行手术缝合,在患者有新鲜肉芽组织出现后则进行创面修复治疗[5]。治疗两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创面愈合时间。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根据病症改善和皮肤存活情况分为痊愈、显效和无效,其中痊愈为患者在治疗后其创面完全愈合,同时创面感染也在两周内得到完全控制,同时表面的敷料良好;显效则为患者在治疗后创面病症有所改善,同时皮肤存活良好,创伤的面积也有显著减少,创面分泌物有减少,有新鲜的肉芽组织开始出现,患者依然需要进行敷料更换治疗;无效则为患者在治疗两周后其创面和感染相关指标均无任何改善,部分患者创面甚至加大[6]。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痊愈和显效的比率之和。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数据分析应用SPSS21.0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组间对比则分别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的判断标准。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75.0%,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判断标准(P<0.05),详细数据见表1,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愈合15.89天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1.93天,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判断标准(P<0.05)。 3讨论 骨科创伤在愈合过程中主要会经历三个阶段,包括炎症阶段、修复阶段、感染形成阶段,在炎症阶段主要是由于急性创伤导致出血、局部的细胞死亡和炎症反应,同时出现多核白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的侵入,患者的坏死组织很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炎性病症[7]。随着血肿的消除和机化,新生血管的出现也会导致肉芽组织形成,这个阶段伴随血小板以及周围血管细胞分泌相关细胞因子从而开始启动修复。在修复阶段则是骨痂形成的阶段,骨痂内有较为丰富的软骨、纤维以及骨性成分,此阶段会有大量的骨内膜、骨外膜、骨髓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和周围细胞的聚集,最先分化形成的细胞是成纤维细胞,沿着血管芽进入血肿中,同时分泌胶原从而辅助构成骨痂,另外胶原与蛋白多糖的聚集而形成纤维基质中的软骨小岛,同时骨折部位的稳定性也对软骨痂的形成密切相关,在此过程中需要结合制动和非制动对骨折的愈合形成进行辅助性促进;第三阶段是感染形成结算,创面的炎症加重而出现较多的分泌物[8]。在创面治疗中应用VSD技术是进行局部感染的减低、同时缩小创面分泌物,结合换药和创面坏死组织的清除,从而减少脓液,结合引流管进行引流,从而进一步缓解创伤部位的

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的研究进展word精品

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的研究进展 陈焱 肖志宏 邢廾谋 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轴 突连续性中断,神经纤维传导障 码.导致感觉退化和自主功能丧失。神经元表型从传送者 转换 为再生状态, 激活负责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的相关基因表 达。临床上周围神经应尽 叮能采取端 -端吻合修复,如直接吻合 张力过大,神经移植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对供区损害 却无法避 免。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材料工程技术的进步, 神经导管和生物 治疗在周围神经损 伤修复巾变得越来越取要。本文主要对周围 神经损伤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 综述。 一.神经再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 1 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神经损伤后,病 变部位从轴突远 端与神经细胞断开连接。周围神经切断后神经元胞体经历的一 系列变化, 称为神经元反应,通过 W 豇 leh 曲变性在损伤平面以 远创建一个利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傲 环境 G 损伤导致的逆向 运输信号障碍癣内流以及受损端暴露于变性与炎性环境等 协同作 元自身生长, 并克服髓鞘 再生相关抑制因素的影响圆。 长 能力激活捉再生微环境、轴突导向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 功再 生。 周围神经轴突的再生是复杂的,在神经损伤远侧残端和生 长相关的基因表达上调,这些基 閃在再生的行为中很重要。出 人意料的是,几个基因都存在抑制再生活动。一个例子是 mN . 一个抑止细胞生长的候选基因:通过 siRNA 来抑制"瞓和 UNC5H 或运用药理学激活 剂和抑制剂.多个通路可影响轴突再 生。许多对神经恢复的干预途径经过研究同样存在有 待解决的 问题,我们归纳成表 1。 2.离子通道在周围神经修复中的作用:周围神经 损伤后 去髓鞘的神经便暴露出离子通道。现在认为神经传导功能受损 导致诱发痛觉过敏、 感觉倒错等功能异常的病理现象与钾离子 通道受损引发的电位异常密不可分㈤。 Rasband 等㈤研究证实 有髓鞘神经纤维中对 4-AP 敏感的掣亚单位 Kv1. 1、Kvl. 2以 及胞浆B 亚单 位 Kv2 位于 j 此 tap 。 mnod 豇区域。基于这个解剖 定位关系.一旦髓鞘受损,势必会影响 钾离子通道功能进而引 起钾离子大量外溢, 无法产生正常的复合动作电位, 导致神经 传导 功能受损。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目前认为阻断 钾离子通道有助于恢复受损神经 的传导功能。 Sun 等㈤研究发 现.在周围神经损伤发生传导功能受损的关键是周围神经钾 离 子通 道暴露。当神经干受到大于阈值的刺激时候会产生动作电 位,钠离子大量内流产生峰电位.然后钾离子通道被激活,钾离 子大量内流。这个过程中 钾离子通道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快 钾离子通道IA ,其特点是能够快速被激活,也能够快 速被抑 制:另外一种是慢钾离子通道 Idr ,被激活起来较为缓慢,但是 在复极化的过程中 作用持续存在。 现在普遍认为 4-AP 是一种 快钾离子通道抑制剂, 并且能够快速恢复受损脊 索的神经传导 功能。防止因髓鞘破坏引起的神经冲动向周围扩散, 从而加强 受损伤神经传 导并恢复神经损伤造成的神经细胞轴突的功能 损坏。该机制使得早期提高或恢复神经传导, 缓解神经损伤导 致的长期疼痛成为可能。 二、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评价 1.损伤 机制: 评估患者周围神经损伤, 首先应确定损伤的 机制。 挤压伤能产生多种组织复合损伤, 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失 神经支配。穿透伤可导致部分或完全性神经损伤,枪弹相关的 详细检查以确定神经再生潜力。扭曲、牵引型损伤可致神经卡 压和牵拉,导致神经及轴索 断裂㈤。对于闭合性骨折导致神经 损伤常自行恢复,大多数患者无需手术干预,可保守治 用均刺激近端神经再生,但神经再生起始的信号仍未 被阐明 m 。周围神经损伤能激话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中. 在神经元自身 生 的共同作用下,损伤的神经能成

神经损伤类型

神经损伤临床常见疾病 1 、震荡性神经受累是指神经受到外力作用后发生渐短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可在数小时或一周内恢复的病症。但震荡性神经受累同时合并神经间质轻度的水肿导致功能性神经损害,其临床症状往往会出现神经损伤后的症状,但各种影像检查难以确诊,有时在肌电图可以反映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多数检查不出神经功能有问题,临床多见于脑震荡,脊髓震荡。 2 、休克性神经受累,是指神经受到外力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发生麻痹,在一周到三月左右能自行获得恢复的病症。临床可见于神经直接冲击,神经压迫解除,炎症侵袭神经并发神经水肿。其致病机理是受累神经得不到良好的供血及营养恢复神经功能,并导致部分患者功能恢复不佳,神经缺血时间越长,恢复功能越差。临床多见于脑外伤,脊髓压迫,脊髓炎,周围神经炎,外伤性神经水肿等。 3、器质性神经损害是指神经受到外来因素或病理改变导致的神经组织发生变异失去功能的病理改变。常见于发病突然的外伤性脑、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发病后受损神经支配区功能迅速障碍。也可见于迟发性神经损害,此神经损伤往往比较严重,其原理是神经受到损害后治疗缺乏神经供氧(养)不足发生萎缩软化病变。多见于脑外伤,脑肿瘤,脑出血,脑血管意外,脑炎、脑水肿,脑缺氧,脊髓损伤,脊髓肿瘤,周围神经损伤,脊髓炎症后期,脱髓鞘疾病后期,脊髓空洞,先天性发育不全等。 4、病理性神经损伤,此病是由于某种疾病导致神经慢性损害的疾病,发病时症状多不明现,只有轻微的神经症状,由于诊断失误,往往使本病发病非常严重时才能确诊,大多为神经器质性损害后就医确诊的,一但确诊病非早期的疾病。因早期的症状非常近似于不同类型的疾病症状,按其它疾病治疗,越治病情越严重,最后到大医院就诊使病情确诊的疾病,但此时的病症已非早期。临床多见于,神经元变性疾病,慢性脱髓鞘疾病(格林巴利),脊椎结核发生在下腰部痛,脊髓肿瘤,脊髓血管畸形,脊髓炎症侵袭神经继发的缺血性脊髓病变,放射性脊髓炎,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迟发性神经损害等脑脊髓及周围神经间接或直接受到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

周围神经损伤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朱振安 周围神经损伤虽不会危及生命,但可引起严重的功能丧失。与颅脑和脊髓损伤相比,周围神经损伤更为常见,例如12%的肱骨干骨折可伴有桡神经瘫痪,18%的膝关节脱位可致胫神经或腓总神经损伤。由于人们对周围神经解剖、生理及代谢的认识不断增加,神经修复方法越益改进,神经的修复效果也更为理想。 一周围神经损伤的机理与分类 (一)损伤机理 引起软组织损伤的一切致伤因素均可导致周围神经损伤。最常见是钝性损伤,其次为贯通伤或撕裂伤。由于神经特有的解剖和结构特征,周围神经损伤也可由牵拉引起。此外周围神经与骨和血管相邻,易受骨折断端和血肿压迫。周围神经对缺血敏感,因此当周围组织压增高,例如上肢或下肢的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时,也可引起损伤。损伤的性质、范围和严重程度是影响周围神经损伤治疗方法选择和远期疗效的关键因素。 由刺伤所致的边缘整齐、锐利的神经切割伤不很常见,有可能在伤后一期修复。这类损伤切口边缘锐利,组织损伤小。由于周围神经通常与主要血管相邻,因此这类损伤常需急诊探查止血或修复血管。并可立即进行神经的一期修复。 钝性损伤或贯穿伤是周围神经损伤最常见的致伤原因。神经断端常不整齐。偶可引起神经的部分或完全断裂,但绝大多数为不完全离断。钝性损伤在急诊检查时常无法从功能或解剖上确切辨别神经损伤的程度。损伤即使较轻,也常可引起神经功能丧失,但一般无需特殊处理,神经功能可自行完全恢复。即使最终需要手术探查的较严重病例,损伤当时也无法判断神经损伤的确切范围和需要切除的长度,因此,周围神经的钝性损伤多数不必早期修复。由枪击伤(无论是高速还是低速)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2/3可晚至伤后11个月才开始有神经功能的自行恢复。枪击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率较低,约为45%。伴有骨折的周围神经损伤,约95%发生在上肢,最常见的是肱骨干骨折伴桡神经损伤。尺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较低,正中神经损伤更少见。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损伤多发生于肱骨干远1/3骨折。实际上关节脱位时神经损伤更为常见,主要为牵拉伤,据报道,18%膝关节脱位和13%以上的髋关节后脱位可发生周围神经损伤。继发于骨折的神经损伤80%以上能自行恢复,而继发于脱位者自行恢复的可能要低得多。 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可能由多种损伤引起。当间室内组织肿胀压力达到很高水平,神经和肌肉的血供可被阻断,引起细胞缺血损伤和死亡。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如能及时发现,可通过立即而广泛的筋膜切开加以有效的治疗,肢体功能有可能完全恢复。如果缺血时间较长,神经和肌肉就会发生严重缺血坏死。由于伴有严重的肌挛缩、神经周围有广泛瘢痕形成及神经损伤涉及很长一段,因此往往难以进行延期修复。 (二)诊断 多数病人,通过物理检查结合病史即可明确诊断和损伤类型。臂丛神经损伤往往伴有肩部和颈前部的软组织损伤,手、臂可有明显的运动和感觉障碍。神志清楚的病人可以较准确地测定感觉和运动功能。当损伤涉及特定的神经时,可有相应的感觉和运动异常。 (三)神经损伤的分类 表14-1神经损伤的分类 ─────────────────────────── 损伤的分级损伤的解剖结构 ─────────────────────────── 一级仅神经传导功能丧失,无解剖学损伤 二级轴索断裂但神经鞘无断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