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一教案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一教案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一教案

第六章一次函数

5.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一)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认识了一次函数的性质.在现实生活中也见识过大量的函数图象,所以具备了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并借助这些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但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认识事物还不够全面、系统,所以还需通过具体实例来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第六章《一次函数》的第五节.本节内容安排了2个课时完成,本节为第一课时.主要是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与原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借助材料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获取一次函数图象的有关信息,从而回答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也就是说,新教材注重在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分析中,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发展形象思维.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建立各种知识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函数图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发展形象思维;

2.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引导学生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多样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具体的案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对生活的热爱等.

●教学重点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地根据图象获取信息,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四、课前准备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多媒体课件,没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投影片或者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八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

内容:在前几节课里,我们通过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景出发,分别学习了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从中对一次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怎样想一首先,应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想一次函数具有什么性质?

y?kx?b中在一次函数x0?k的增大而增大,当时,随y b?0时,直线交轴当于正半轴,必过一、二、三象限;y b?0时,直线交当轴于负半轴,必过一、三、四象限.y x0k?y的增大而减小,时,当随b?0时,直线交当轴于正半轴,必过一、二、四象限;y b?0时,直线交当轴于负半轴,必过二、三、四象限.

y kb的正负对图、意图: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得到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并且讨论了. 象的影响.通过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回顾,为进一步研究一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应用做好铺垫效果:学生通过知识回顾,再次明确一次函数图象和性质,为学习本节课在知识上作好准备.

说明:如果学生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掌握较好,也可以直接从下一环节(第二环节)开始,进入本课题的学习.

第二环节初步探究

t(天某水库的蓄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干旱持续时间)内容:由于持续高温和连日无雨,3V)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万米与蓄水量

蓄水量为多少?连续干旱天后,(1)干旱持续10 天后呢?233时,将发生严重干旱蓄水量小于400万米(2) 警报.干旱多少天后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按照这个规律,预计持续干旱多少天水库将(3) 干涸?)(根据图象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可以互相交流.t也就是求10天时的蓄水量,答案:(1)求干旱持续t3V10VVt?约为天时,的值.当万米.同理可知当为时,23约为1000等于10时所对应的3万米.75033V时,求所400万米时,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也就是当万米等于(2)当蓄水量小于400tt3V:Zxxk.]

来源40天.[等于400万米时,所对应的的值约为对应的的值.当VV时,,所以求函数图象与横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所求.当0(3)水库干涸也就是为为0t]

网科&[来源:学所对应的&的值约为60天.意图:通过生动的现实情景引入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本题插图中干涸的河床势必给学生一个很强的视觉刺激,从而渗透环保教育.效果:学生对以上问题的掌握情况:如果学生掌握得好,说明: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见分层教学第进入下面的练习;如果学生掌握得不好,则可以再引导学生多练习一道类似的习题题).1

反馈练习:第三环节

育才当得知周边地区的干旱情况后,内容:S(户)

当天在班学校的小明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1000得到全班同学乃至全校师生的上倡议节约用水,假设每天参加该活从宣传活动开始,积极响应.最后全校师生都参加动的家庭数增加数量相同,S与宣(户)了活动,并且参加该活动的家庭数200 t。:Z[传时间(天)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来源0

(天)t 20 k.]

。xx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来源:学#科#网]

(1)活动开始当天,全校有多少户家庭参加了该活动?

(2)全校师生共有多少户?该活动持续了几天?

(3)你知道平均每天增加了多少户?

(4)活动第几天时,参加该活动的家庭数达到800户?[来源:Zxxk.]

tS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与活动时间(5)写出参加活动的家庭数答案:(1)200户;

(2)全校师生共有1000户,该活动持续了20天;

(3)平均每天增加了40户;

(4)第15天时,参加该活动的家庭数达到800户;

S?40t?200(5).

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倡导节约用水.同时,通过练习以检验学生对已学内容是否掌握.

效果:通过练习,学生会运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渗透环保意识,珍惜水资源.

说明: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观察学生的表现,对知识是否掌握,如果学生掌握得好,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果学生掌握得不好,则可以再引导,以达到“过手”的目的.(视其情况,可以选用分层教学第2题)

深入探究第四环节

.看图填空内容:1______?x0?y;

时,(1)当.(2)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0?y2?x?时,;答案:(1)观察图象可知当1) ,和(0(-2,0)(2)直线过b??kxy设表达式为,得0??b?2k①

1?b②0.5k?把②代入①得

1x?y?0.5:Zxxk.] [来源∴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是.议一议21??0.5xy01x??0.5(请大家根据刚做的练习来进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有什么联系?)行解答.1x?y?0.52x0.5x?1?0??包括许多点.因此答案: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为,一次函数1??0.5xy0?10.5x?的特殊情况.是1x0.5?y?0??0.5x1的函数值为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即为方程的解.0当一次函数

x1??y0.5x0??0.5x1的解.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与函数.

意图:通过本题让学生认识到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从“数”的角度看,当一次1?0.5xy?01?0.5x?的解;从“形”的角度的函数值为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即为方程函数

1x?y?0.501?0.5x?与x看,函数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的解.通过练习,学生明晰了函数与方程的关系,能用函数关系解决方程问题,同时也能用方效果:程的观点来看待函数.

反馈练习第五环节

造改内容:全国每年都有大量土地被沙漠吞没,,务沙漠,保护土地资源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2千万,沙漠面积某地区现有土地面积100万千米2002米,土地沙漠化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区年底,该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那么到第5地(1)2沙漠面积将增加多少万千米?么(2)如果该地区沙漠的面积继续按此趋势扩大,那第几年底后,该地区将丧失土地资源?从现在开始,4(3)如果从现在开始采取植树造林措施,每年改造2积沙漠,那么到第几年底,该地区的沙漠面万千米2万千米.能减少到1762万千米.(1)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那么到第5年底,该地区沙漠面积将新增加10解:22,故÷2=50,现有土地面积100万千米,100(2)从图象可知,每年的土地面积减少2万千米 50年底后,该地区将丧失土地资源.从现在开始,第22,实际万千米万千米如果从现在开始采取植树造林等措施,每年改造4沙漠,每年沙化2(3)212176)?2?(200?该地区的沙漠面积能减少到故到第12年底,,,每年改造面积2万千米由于2万千米.176建立通过土地沙漠化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让学生能从图象中获取信息,意图:同时,通过土地沙漠化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相关的代数式,从而求解较复杂的问题;的生存环境.并渗透德育教育.效果:通过对较复杂的问题的探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升级第六环节S(户)

当得知周边地区的干旱情况续前一问题)内容:(·1000后,育才学校的小明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当天在班上倡议节约用水,得到全班同学乃至全校师生的积极响应.从宣传活动开始,假设每天参加该活动的200 家庭数增加数量相同,最后都参加了活动,并且参加0 t 20 t(天)S(天)的函数该活动的家庭数(户)与宣传时间关系如图所示.:]

来源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天可节约多少吨水?0.1吨,那么活动第20(6)若每户每天节约用水ttY)写出活动开展的第天节约的水量的函数关系.与天数(7吨水;节约100天可(答案:6)第2020 4tY.() 7进一步巩固用函数的思想解决生活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意图:

中的问题.

效果: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加深了对一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运用.[来源:ZXXK]

说明:视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给出这个问题的第(8)问.(见分层教学第3题)

第七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本节课主要应掌握以下内容:

1.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

2.能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来源:]

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使这节课知识系统化,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效果:学生畅所欲言,相互进行补充,从小结中感知了一次函数的图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说明:教师视其情况,可以选择展示一些前面小节中用过的实际问题与一次函数图象的实例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八环节布置作业

内容:

1.课外探究

在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可以用一次函数关系来表示的实际问题?选择你感兴趣的问题,编制一道数学题与同学交流.

2.课外作业习题5.6

六、教学设计反思

(1)设计理念

一次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变量间关系的最为简单的模型,其应用比比皆是.在教学设计中,争取选用最具有现实生活背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一方面力求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广泛运用,另一方面,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2)评价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关注学生对图象的识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应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对一次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学生对“议一议”、“想一想”的探究情况和学生对反馈练习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认识状况,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学生的方法有道理,教师应给予鼓励和恰当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真正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3)分层教学

1.某种摩托车的油箱最多可储油10升,加满油后,

y x)(千米(升)与摩托车行驶路程油箱中的剩余油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一箱汽油可供摩托车行驶多少千米?(1 千米消耗多少升汽油?)摩托车每行驶100(2摩托车将自升时,)3油箱中的剩余油量小于1(动报警,行驶多少千米后,摩托车将自动报警?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摩托函数图象与(1)分析:

车行驶的最长路程.

y x从10开始减少,减少的数量即为消耗的数量.100时,(2) 从0增加到y小于1时,摩托车将自动报警.(3)当

答案:(1)观察图象,得

y?0x?500当时,因此一箱汽油可供摩托车行驶500千米.

x y从10减少到8,减少了2,因此摩托车每行驶10 (2)0从增加到100时,0千米消耗2升汽油.

y?1x?450 (3)当时,因此行驶了450千米后,摩托车将自动报

警.

.某同学将父母给的零用钱按每月相等的数额存放2 在储蓄盒内,准备捐给希望工程.x y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盒内钱数与存钱月数(元所示.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个月后盒内有多少元?(1)盒内原来有多少元?2 200元?(2)该同学经过几个月能存够来元?[3)该同学至少存几个月存款才能超过140(:Zxxk.] 源80. 40,(1)解:200?y8?x个月能8时,,所以该同学经过2()当元.存够200 元.个月能超过140(3)观察图象可知,该同学经过5当得知周边地区的干旱情况后,育才学校的小明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续前一问题3.得到全班同学乃至全

当天在班上倡议节约用水,S/户

假设每天校师生的积极响应.从宣传活动开始,·1000最后都参加参加该活动的家庭数增加数量相同,S与宣(户)了活动,并且参加该活动的家庭数t传时间(天)的函数关系如图

所示.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200

天时,全校师生58)写出活动开展到第(0 t/天20 共节约多少吨水?吨水.5天时,全校

师生共节约1608答案:()第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掌握学生知识上有一定的分层,可更好地调动不同学生的学习热情意图:. 情况,适当选择上述题目要求学生分层完成.在独立,效果:通过分层练习,调动了不同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果.

附:板书设计●

(保留性板书)(暂时性板书)

6.5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六章一次函数 5.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二) 成都七中陈中华 一、学生起点分析 在前几节课,学生已经分别学习了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图象的特征,并且了解到一次函数的应用十分广泛.在此基础上,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探讨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六章《一次函数》的第五节。本节内容安排了2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为第2课时,主要是利用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前一课时一样,教科书注重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从而解决具体问题,关注数形结合思想的揭示,关注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这为今后学习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函数图象信息获取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发展形象思维;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3.教学难点 从函数图象中正确读取信息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应用与拓展”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课件,电脑 学具:教材,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问题解决;第三环节:反馈练习;第四环节:课时小结;第五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一农民带上若干千克自产的土豆进城出售,为了方便,他带了一些零钱备用,按市场价 售出一些后,又降价出售,售出的土豆千克数与他手中持有 的钱数(含备用零钱)的关系,如图所示,结合图象回答下列 问题. (1)农民自带的零钱是多少? (2)试求降价前y与x之间的关系 (3)由表达式你能求出降价前每千克的土豆价格是多少? (4)降价后他按每千克0.4元将剩余土豆售完,这时他手中 的钱(含备用零钱)是26元,试问他一共带了多少千克土豆? 意图:通过与上一课时相似的问题,回顾旧知,导入新知学习。 效果:由于问题与上一课时问题相近,学生很快明确并解决了问题。 第二环节:问题解决 内容1:例1 小聪和小慧去某风景区游览,约好在“飞瀑”见面,上午 7:00小聪乘电动汽车从“古刹”出发,沿景区公路去“飞 瀑”,车速为36km/h,小慧也于上午7:00从“塔林”出发, 骑电动自行车沿景区公路去“飞瀑”,车速为26km/h. (1)当小聪追上小慧时,他们是否已经过了“草甸”? (2)当小聪到达“飞瀑”时,小慧离“飞瀑”还有多少km? 分析:当小聪追上小慧时,说明他们两个人的什么量是相同 的?是否已经过了“草甸”该用什么量来表示?你会选择用哪 种方式来解决?图象法?还是解析法? 解:设经过t时,小聪与小慧离“古刹”的路程分别为S1、S2, 由题意得:S1=36t, S2=26t+10 将这两个函数解析式画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上,观察图象,得 ⑴两条直线S1=36t, S2=26t+10的交点坐标为(1,36)这说明当小聪追上小慧时,S1=S2=36 km,即离“古刹”36km,已超过35km,也就是说,他们已经过了“草甸” ⑵当小聪到达“飞瀑”时,即S1=45km,此时S2=42.5km. 所以小慧离“飞瀑”还有45-42.5=2.5(km) 思考:用解析法如何求得这两个问题的结果?小聪、小慧运行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式分别是什么(小聪的解析式为S1=36t,小慧的解析式为S2=26t+10)? 意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探究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通过问题串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适当的函数模型,利用该函数图象的特征解决这个问题.在此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说明:在这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入手感到困难,可用以下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⑴两个人是否同时起步?⑵在两个人到达之前所用时间是否相同?所行驶的路程是否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建立各种知识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函数图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发展形象思维; 2.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引导学生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多样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具体的案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对生活的热爱等. 教学重点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地根据图象获取信息,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 .怎样应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首先,想一想一次函数具有什么性质? 在一次函数y kx b =+中 当0k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当0b >时,直线交y 轴于正半轴,必过一、二、三象限; 当0b <时,直线交y 轴于负半轴,必过一、三、四象限. 当0时,直线交y 轴于正半轴,必过一、二、四象限; 当0b <时,直线交y 轴于负半轴,必过二、三、四象限.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得到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并且讨论了k 、b 的正负对图象的影响.通过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回顾,为进一步研究一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应用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 由于持续高温和连日无雨,某水库的蓄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干旱持续时间t (天)与蓄水量V (万米3)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干旱持续10天后,蓄水量为多 少?连续干旱23天后呢? (2)蓄水量小于400万米3时,将发 生严重干旱警报.干旱多少天后将发出 严重干旱警报? (3)按照这个规律,预计持续干旱多少天水库将干涸? (根据图象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可以互相交流.) 第三环节 反馈练习: 当得知周边地区的 干旱情况 后,育才学校的小明意识到节约用 水的重要性.当天在班上倡议节约

函数的图象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函数()0,0)sin(>>+=ω?ωA x A y 的图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物理中的简谐振动,了解()0,0)sin(>>+=ω?ωA x A y 的实际意义; (2)用“五点法”作出()0,0)sin(>>+=ω?ωA x A y 的图象, 并借助图形计算器 动态演示三角函数图象,研究参数?ω,,A 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让学 生进一步了解三角函数图象各种变换的实质和内在规律. (3)考察参数A 、?、ω对()0,0)sin(>>+=ω?ωA x A y 图象影响的过程中认识 到函数x y sin =与()0,0)sin(>>+=ω?ωA x A y 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x y sin =到()0,0)sin(>>+=ω?ωA x A y 图象变换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 的数学发现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2)让学生经历三角函数图象各种变换的探求和运用,体验各种变换的内在联系,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各种变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 思想,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三角函数图象各种变换的探求,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钻研精神和科学 态度. (2)通过合作学习,探求三角函数图象各种变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函数()0,0)sin(>>+=ω?ωA x A y 的图象以及参数?ω,,A 对图象变换的影响.函数x y sin =的图象与函数()0,0)sin(>>+=ω?ωA x A y 的图象之间的变换关系. 教学难点:函数()0,0)sin(>>+=ω?ωA x A y 的图象与函数x y sin =的图象与之间的变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一、知识点睛 1.函数图象共存问题 选定一个函数图象,根据图象性质判断k,b符号,验证另一个函数图象存在的合理性. 2.数形结合求范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精讲精练 1.若实数a,b,c满足a+b+c=0,且a

5.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如图所示,当y>0时,x的取值范围是() A.x>1 B.x<1 C.x<2 D.x>2 6.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如图所示,当0y2时,x的取值范围是() A.x<-1 B.-12 D.x<-1或x>2 10.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点(-2,5), 且与y轴相交于点P,直线 1 3 2 y x =-+与y轴相交于点Q,点Q恰与点P关于x 轴对称,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函数的应用(教案)

函数的应用 知识导航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D x x f y ∈=,把使0)(=x f 成立的实数x 叫做函数))((D x x f y ∈=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x f y =的零点就是方程0)(=x f 实数根,亦即函数 )(x f y =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注意:零点是数不是点) 即:方程0)(=x f 有实数根?函数)(x f y =的图象与x 轴有交点?函数) (x f y =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 1 (代数法)求方程0)(=x f 的实数根; ○ 2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能够将它与函数)(x f y =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基本初等函数的零点: ①正比例函数(0)y kx k =≠仅有一个零点。 ②反比例函数(0)k y k x = ≠没有零点。 ③一次函数(0)y kx b k =+≠仅有一个零点。 ④二次函数)0(2 ≠++=a c bx ax y . (1)△>0,方程2 0(0)ax bx c a ++=≠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20(0)ax bx c a ++=≠有两相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20(0)ax bx c a ++=≠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⑤指数函数(0,1)x y a a a =>≠且没有零点。 ⑥对数函数log (0,1)a y x a a =>≠且仅有一个零点1. ⑦幂函数y x α =,当0n >时,仅有一个零点0,当0n ≤时,没有零点。 5、非基本初等函数(不可直接求出零点的较复杂的函数),函数先把()f x 转化成 ()0f x =,再把复杂的函数拆分成两个我们常见的函数12,y y (基本初等函数),这另 个函数图像的交点个数就是函数()f x 零点的个数。 6、选择题判断区间(),a b 上是否含有零点,只需满足()()0f a f b <。 7、确定零点在某区间(),a b 个数是唯一的条件是:①()f x 在区间上连续,且 ()()0f a f b <②在区间(),a b 上单调。 8、函数零点的性质: 从“数”的角度看:即是使0)(=x f 的实数;

函数的图象教案

课题:14.1.3函数的图象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了解函数图象的一般意义,初步学会用列表、描点、连线画函数图象.提高识图能力、分析函数图象信息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对比,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象信息.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并利用它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感受现实生活中函数的普遍性,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体会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习兴趣.认识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的认识. 教学重点 ①函数图象的画法. ②函数图象的应用,观察图象得到相关信息,并提高画图、识图的能力.教学难点 ①函数图象的概念的理解,关键要理解它是如何与上一节知识联系起来. ②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图象,再根据图象来研究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教学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活动一:整装待发 在前面一节课,我们已学习了什么是函数.请大家告诉我函 数的概念.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 ,并且 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 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引题:龟兔赛跑” 寓言故事 由于本课 知识的教 学是建立 在上一节 内容的基 础之上,所 以安排了

活动探究激发动机 想一想: 龟兔赛跑的过程能用数学上的图象描述出来吗? 乌鸦喝水的故事也能用数学上的图象来描述吗? 活动二:扬帆起航: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图形与图象,比如体检时的心电图, 心 电图直观地反映了心脏生物电流与时间的关系.电流波随时间的 变化而变化. 再比如气温曲线图,?它反映了江西省的春季某天气温T如 何随时间t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有些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很难列 式子表示,但我们可以通过图象来直观反映,比如心电图直观地 反映心脏生物电流与时间的关系;气温的折线图反映温度的变化 等, 即使对于能列式表示的函数关系,如果也能画图表示,则会 使函数关系更清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画函数图象的问题及解读函数图象 信息. 一个概念 回顾 “新课标” 强调数学 与现实的 联系,借此 引导学生 挖掘现实 生活中的 相关素材, 体会数学 与现实的 密切联系 及其应用 价值,激发 学生的数 学学习兴 趣. t(小时) T(°C) 69 31215182124 12 10 11 13

一次函数图像及应用中考题目专项训练

一次函数图像及应用中考题目专项训练 1 、(宁夏) 一次函数y=2x -3的图象不经过(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2、(陕西省) 若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点(-1,2),则这个图像必经过点( ) A .(1,2) B .(-1,-2) C .(2,-1) D .(1,-2) 3、(安徽)已知函数y kx b =+的图象如图,则2y kx b =+的图象可能是【 】 4、(河北)如图所示的计算程序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所对应的图象应为( ) 5.(宜昌)由于干旱,某水库的蓄水量随时间的增加而直线下降.若该水库的蓄水量V (万米 3)与干旱的时间 t (天)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干旱第50天时,蓄水量为1 200万米3 B .干旱开始后,蓄水量每天增加20万米3 C .干旱开始时,蓄水量为200万米3 D .干旱开始后,蓄水量每天减少20万米3 O y x -2 - 4 A D C B O 4 2 y O 2 - 4 y x O 4 - 2 y x 取相反数 ×2 +4 图4 输入x 输出y x

6. (黄冈市)小高从家门口骑车去单位上班,先走平路到达点A ,再走上坡路到达点B ,最后走下坡路到达工作单位,所用的时间与路程的关系如图所示.下班后,如果他沿原路返回,且走平路、上坡路、下坡路的速度分别保持和去上班时一致,那么他从单位到家门口需要的时间是( ) A .12分钟 B .15分钟 C .25分钟 D .27分钟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7.(桂林)如图,把该图像向左平移一个单位长度,得到的函数图像的解析式为 . 8.(佛山)画出一次函数y=-2x+4的图象,并回答:当函数值为正时,x 的取值范围是 . 9.(湘西)一次函数y=3x -b+1的图像过坐标原点,则b 的值为 . 10.(天津)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5)与(-4,-9),则该函数的图象与y 轴交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 . 11.(乌鲁木齐)星期天8:00~8:30,燃气公司给平安加气站的储气罐注入天然气.之后,一位工作人员以每车20立方米的加气量,依次给在加气站排队等候的若干辆车加气.储气罐中的储气量y (立方米)与时间x (小时)的函数关系如图2所示. (1)8:00~8:30,燃气公司向储气罐注入了多少立方米的天然气? (2)当0.5x ≥时,求储气罐中的储气量一(立方米)与时间x (小时)的函数解析式; (3)请你判断,正在排队等候的第18辆车能否在当天10:30之前加完气?请说明理由. /天 t /万米3 V 20040060080010001200O 5040 302010O y x 2 -1

函数应用举例教案

【课题】 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 (2)理解分段函数的图像; (3)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分段函数问题. 能力目标: (1)会求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和分段函数在点0x 处的函数值0()f x ; (2)掌握分段函数的作图方法; (3)能建立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的关系式. 【教学重点】 (1)分段函数的概念; (2)分段函数的图像. 【教学难点】 (1)建立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关系; (2)分段函数的图像. 【教学设计】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利用生活的实例为载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提供给学生素材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发现、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形成知识; (3)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3 m

过 程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1)求函数的定义域; (2)求()()()2,0,1f f f -的值. 巡视 指导 动手 求解 交流 掌握 的情 况 30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分段函数的作图 因为分段函数在自变量的不同取值范围内,有着不同的对应法则,所以作分段函数的图像时,需要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要依次作出自变量的各个不同的取值范围内相应的图像,从而得到函数的图像. 说明 讲解 思考 理解 记忆 建立 分段 函数 的数 形结 合 35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2 作出函数()1, 0, 1, x x y f x x x -

2014中考数学一次函数图像与应用题汇总

2014中考数学一次函数图像与应用题汇总 (鄂州)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货车和一辆轿车先后从甲地出发向乙地,如图,线段OA 表示货车离甲地距离y (千米)与时间x (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折线BCD 表示轿车离甲地距离y (千米)与x (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请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1)轿车到达乙地后,货车距乙地多少千米? (2)求线段CD 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3)轿车到达乙地后,马上沿原路以CD 段速度返回,求轿车从甲地出发后多长时间再与货车相遇(结果精确到0.01). (?黄石)一辆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一辆出租车 从乙地开往甲地,两车同时出发,设客车离 甲地的距离为 1y 千米,出租车离甲地的距离为2y 千米,两车行驶的时间为x 小时,1y 、 2y 关于x 的函数图像如右图所示: (1)根据图像,直接写出 1y 、2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 (2)若两车之间的距离为S 千米,请写出S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 (3)甲、乙两地间有A 、B 两个加油站,相距200千米,若客车进入A 加油站时,出租车恰好进入 B 加油站,求A 加油站离甲地的距离. (长春)甲、乙两工程队维修同一段路面,甲队先清理路面,乙队在甲队清理后铺设路面.乙队在中途停 工了一段时间,然后按停工前的工作效率继续工作.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甲队清理完的路面长y (米)与时间x (时)的函数图象为线段OA ,乙队铺设完的路面长y (米)与时间x (时)的函数图象为折线BC -CD -DE ,如图所示,从甲队开始工作时计时. (1)分别求线段BC 、DE 所在直线对应的函数关系式. (2)当甲队清理完路面时,求乙队铺设完的路面长. )

中职数学函数的实际应用教案(最新整理)

函数的实际应用教案 一、条件分析 1.学情分析 函数的实际应用是函数这个章节的第五节课,通过前四节课的情景教学,学生对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单调性、奇偶性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仍然坚持情景教学,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教材分析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与生产中应用广泛,教材中对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应用举了五个例子,目的是启发学生应用函数知识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A层: 1. 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 2. 理解分段函数的图像; 3. 掌握分段函数的作图方法; 4. 能建立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的关系式。 B层: 1. 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 2. 理解分段函数的图像; 3. 掌握分段函数的作图方法; C层: 1. 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 2. 理解分段函数的图像;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合作、探究分段函数图像的概念和性质,直观感受函数的实际应用;通过讲授法让学生掌握分段函数的概念和作图方法;通过练习加强对新知识的巩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函数的实际应用的探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分段函数的概念和作图方法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分段函数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四、教学难点 能建立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的关系式 五、主要参考资料: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学生学习指导用书、教学参考书。 六、教学进程: 复习导入: 函数的概念——什么函数?如何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有那些表示方法? 函数单调性——如何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函数的奇偶性——如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讲授新课: 创设情景:某天,奉节职教中心校长到我校参观,由于时间紧迫,所以决定坐出租车。从职教中心到我校全程17公里。出租车按如下方法收费:起步价5元,可行3公里(含3公里);3公里到7公里(含7公里)按1.6元/公里计价(不足1公里,按1公里计算);7公里以后按2.4元/公里计价(不足1公里,按1公里计算)。试写出以行车里程为自变量,车费为函数值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这个函数图像。 请问假如职教中心校长坐出租车打表到我校参观,他需要付多少车费?分析:当行车里程在3公里及以内时,我们需要付车费5元,当行车里程在3公里以上,7公里时,我们需要付车费[5元+1.6元(-3)]元,当行车里程在4x 公里以上,5公里时,我们需要付车费5元+1.6元+1.6=8.2元,当行车里程在7公里以上,我们需要付车费[5元+1.6元4+2.4(-7)]元 ??x 行车里程(公里)x 0<≤3x 3<≤7x 7

函数的图象 公开课教案

19.1.2函数的图象 第1课时函数的图象 1.理解函数图象的意义;(重点) 2.能够结合实际情境,从函数图象中 获取信息并处理信息.(难点) 一、情境导入 在太阳和月球引力的影响下,海水定时 涨落的现象称为潮汐.如图是我国某港某天 0时到24时的实时潮汐图. 图中的平滑曲线,如实记录了当天每一 时刻的潮位,揭示了这一天里潮位y(m)与时 间t(h)之间的函数关系.本节课我们就研究 函数图象.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函数的图象 【类型一】函数图象的意义 下列各图给出了变量x与y之间 的对应关系,其中y是x的函数的是( ) 解析:∵对于x的每一个取值,y都有 唯一确定的值,选项A对于x的每一个取值, y都有两个值,故A错误;选项B对于x的 每一个取值,y都有两个值,故B错误;选 项C对于x的每一个取值,y都有两个值, 故C错误;选项D对于x的每一个取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故D正确.故选D. 方法总结:对于函数概念的理解:①有 两个变量;②一个变量的数值随着另一个变 量的数值的变化而发生变化;③对于自变量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函数值有且只有一个值 与之对应. 【类型二】判断函数的大致图象 3月20日,小彬全家开车前往铜 梁看油菜花,车刚离开家时,由于车流量大, 行进非常缓慢,十几分钟后,汽车终于行驶 在高速公路上,大约三十分钟后,汽车顺利 到达铜梁收费站,停车交费后,汽车驶入通 畅的城市道路,二十多分钟后顺利到达了油 菜花基地,在以上描述中,汽车行驶的路程 s(千米)与所经历的时间t(分钟)之间的大致 函数图象是( ) 解析:行进缓慢,路程增加较慢;在高 速路上行驶,路程迅速增加;停车交费,路 程不变;驶入通畅的城市道路,路程增加但 增加的比高速路上慢,故B符合题意.故选 B. 方法总结:此类题目,理解题意是解题 关键,根据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及生活实际 判断图象各阶段的变化情况和特征. 【类型三】由函数图象判断容器的形 状

函数单调性的应用 教案

《函数单调性的应用》教案 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北师大版新课标普通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函数的单调性》的内容,该节中内容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最值。总课时安排为3课时,《函数单调性的应用》是本节中的第三课时。 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众多性质中的重要性质之一,函数的单调性一节中的知识是今后研究具体函数的单调性理论基础;在解决函数值域、最值,比较两个函数值的大小或自变量的大小、求参变量的取值范围以及解函数不等式等具体问题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历年的高考中对函数的单调性的应用考查每年都有涉及;同时在这一节中利用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性质的数形结合思想将贯穿于我们整个高中数学教学。 在本节课是以函数的单调性的应用为主线,它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现,主要取决于我们对学习者掌握的程度。只有了解学习者原来具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的准备状态,学习风格,情感态度等,我们才能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安排合适的教学活动与评价标准。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学习主体有着不同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特点。 我所教授的班级的学生具体学情具体到我们班级学生而言有以下特点:学习习惯不太好,需要不断的引导和规范;数学基本功不太扎实,演算不能做到又准又快;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弱,畏难情绪严重,探索精神不足。只有少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良好,学风严谨,思维缜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会利用函数单调性求最值或值域. (2).会利用函数单调性比较两个函数值或两个自变量的大小. (3).会利用函数单调性求参变量的取值范围. (4).会利用函数单调性解函数不等式. (5) .通过函数单调性应用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与合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通过“数与形”之间的转换,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通过合作探究活动,明白考虑问题要细致、缜密,说理要严密、明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评价,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二)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函数单调性求最值或值域,求参变量的取值范围

(人教版八年级上)函数图像教案

八年级上学期第十四章《函数的图象》教案 嵩明县第三中学史学文 14.1.3 函数的图象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学会用列表、描点、连线画函数图象. 2、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象信息. (二)能力训练要求 1、提高识图能力、分析函数图象信息能力. 2、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并利用它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体会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习兴趣. 2、认识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 2、观察分析图象信息. 教学难点 分析、概括图象中的信息.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归纳总结. 教具准备 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函数意义,并掌握了函数关系式的确立.但有些函数问题很难用函数关系式表示出来,然而可以通过图来直观反映.例如用心电图表示心脏生物电流与时间的关系.即使对于能列式表示的函数关系,如果也能画图表示,

则会使函数关系更清晰. 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解读函数图象信息及如何画函数图象的问题. Ⅱ.新课讲授 [活动一] 内容设计: 下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它反映了北京的春季某天气温T如何随时间t 的变化而变化.你从图象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 1、通过图象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函数的意义. 2、体会图象的直观性、优越性. 3、提高对图象的观察、分析能力、认识水平. 4、掌握函数变化规律.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从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上认识函数,体会函数意义;可以指导学生找出一天内最高、最低气温及时间;在某些时间段的变化趋势;认识图象的直观性及优缺点;总结变化规律……. 学生活动: 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探寻,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活动结论: 1、一天中每时刻t都有唯一的气温T与之对应.可以认为,气温T是时间t 的函数. 2、这天中凌晨4时气温最低为-3℃,14时气温最高为8℃. 3、从0时至4时气温呈下降状态,即温度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从4时至14?时气温呈上升状态,从14时至24时气温又呈下降状态.

三角函数图象及应用

函数y =A sin(ωx +φ)的图象及应用 1.y =A sin(ωx +φ)的有关概念 y =A sin(ωx + φ)(A >0,ω>0),x ∈ [0,+∞) 振幅 周期 频率 相位 初相 A T = 2πω f =1 T =ω 2π ωx +φ φ 2.如下表所示. x 0-φ ω π2 -φω π-φ ω 3π2 -φω 2π-φ ω ωx +φ 0 π2 π 3π2 2π y =A sin(ωx +φ) 0 A -A 3.函数y x y A x 【思考辨析】 判断下面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 (1)作函数y =sin(x -π6)在一个周期的图象时,确定的五点是(0,0),(π 2,1),(π,0),(3π2,- 1),(2π,0)这五个点.( × ) (2)将函数y =3sin 2x 的图象左移π 4个单位长度后所得图象的解析式是y =3sin(2x + π 4 ).( × ) (3)函数y =sin(x -π4)的图象是由y =sin(x +π4)的图象向右移π 2 个单位长度得到的.( √ )

(4)函数y =sin(-2x )的递减区间是(-3π4-k π,-π 4-k π),k ∈Z .( × ) (5)函数f (x )=sin 2x 的最小正周期和最小值分别为π,0.( √ ) (6)函数y =A cos(ωx +φ)的最小正周期为T ,那么函数图象的两个相邻对称中心之间的距离为 T 2 .( √ ) 1.(2014·)为了得到函数y =sin(2x +1)的图象,只需把函数y =sin 2x 的图象上所有的点( ) A .向左平行移动1 2个单位长度 B .向右平行移动1 2个单位长度 C .向左平行移动1个单位长度 D .向右平行移动1个单位长度 答案 A 解析 y =sin 2x 的图象向左平移12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y =sin 2(x +1 2)的图象,即函数y = sin(2x +1)的图象. 2.(2013·)函数f (x )=2sin(ωx +φ)(ω>0,-π2<φ<π 2)的部分图象如图所 示,则ω,φ的值分别是( ) A .2,-π 3 B .2,-π 6 C .4,-π 6 D .4,π 3 答案 A 解析 ∵34T =5π12-????-π 3,∴T =π,∴ω=2, ∴2×5π12+φ=2k π+π2,k ∈Z ,∴φ=2k π-π 3,k ∈Z , 又φ∈??? ?-π2,π2,∴φ=-π 3,故选A.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6.5(2)

课题:6.5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2) 【教学目标】 1、通过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从函数图象中正确读取信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一、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202p 页,并完成相应的空格部分。 例1、如图,1l 反映了某公司产品的销售收入与销售量的关系,2l 反映了该公司产品的销售成本与销售的关系,根据图象填空. ①当销售量为2t 时,销售收入= , 销售成本= . ②当销售量为6t 时,销售收入= , 销售成本= . ③当销售量等于 时, 销售收入等于销售成本. ④当销售量 时,该公司赢利, 当销售量 时,该公司亏损. ⑤1l 对应的函数解析式是 . 2l 对应的函数解析式是 . 二、练习: 1、如图分别是龟兔赛跑中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图象。 根据图象可以知道: (1)这一次是 米赛跑 (2)表示兔子的图象是 (3)当兔子到达终点时,乌龟距终点还有 米 (4)乌龟要与兔子同时到达终点乌龟要先跑 米 (5)乌龟要先到达终点,至少要比兔子早跑 分钟 三、自学课本P203-204页,并完成相应的问题。 例2、我边防局接到情报,近海处有一可疑船只A 正向公海方向行驶.边防局迅速派出快艇B 追赶 (如图),下图中l 1,l 2分别表示两船相对于海岸 的距离s (海里)与追赶时间t (分)之间的关系. (1)哪条线表示B 到海岸的距离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t

(2)A,B哪个速度快? (3)15分钟内B能否追上A? (4)如果一直追下去,那么B能否追上A (5)当A逃到离海岸12海里的公海时,B将无法对其进行检查.照此速度,B能否在A逃到公海前将其拦截? 四、练习: 1、一农民带上若干千克自产的土豆进城出售,为了方便,他带了一些零钱备用,按市场价售出一些后,又降价出售,售出的土豆千克数与他手中持有的钱数(含备用零钱)的关系,如图所示,结合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农民自带的零钱是多少? (2)试求降价前y与x之间的关系 (3)由表达式你能求出降价前每千克的土豆价格是多少? (4)降价后他按每千克0.4元将剩余土豆售完,这时他手中的钱 (含备用零钱)是26元,试问他一共带了多少千克土豆? 2、如图:OA、BA分别表示甲乙两名学生跑步过程的一次函数的图象,图中s和t分别表示

2.3函数的应用(Ⅰ)教案学生版

§2.3 函数的应用(Ⅰ) 【学习要求】:1.通过运用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会应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学法指导】:通过具体实例,感受运用函数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方法,体会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初步树立函数的观点. 填一填:知识要点、记下疑难点 1.一次函数模型f(x)=ax +b(a ,b 为常数,a ≠0),当 a>0 时,f(x)为增函数;当a<0 时,f(x)为减函数. 2.反比例函数模型f(x)=k x +b (k ,b 为常数且k≠0). f(x)= ax 2+bx +c(a ,b ,c 为常数,a ≠0) ,当a>0时,减区间为 (- [问题情境] 我们已经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它们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尝试一下,怎样从实际问题入手,运用已学过的函数知识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探究点一 一次函数模型的应用 例1 某列火车从北京西站开往石家庄,全程277 km. 火车出发10 min 开出13 km 后,以120 km/h 匀速行驶. 试写出火车行驶的总路程s 与匀速行驶的时间t 之间的关系,并求离开北京2 h 时火车行驶的路程. 问题:根据分析1、分析2,写出例1的解答过程. 跟踪训练1 一个水池每小时注入水量是全池的110 ,水池还没注水部分的总量y 随时间t 变化的关系式是______. 探究点二 二次函数模型的应用 例2 某农家旅游公司有客房300间,每间日房租为20元,每天都客满. 公司欲提高档次,并提高租金. 如果每间日房租每增加2元,客房出租数就会减少10间.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旅游公司将房间租金提高到多少时,每天客房的租金总收入最高? 跟踪训练2 某单位计划用围墙围出一块矩形场地,现有材料可筑墙的总长度为l ,如果要使围墙围出的场地面积最大,问矩形的长、宽各等于多少?

函数的图象教案(20201012105441)

§14.1.3函数的图象(一) 知识目标:学会用图表描述变量的变化规律,会准确地画岀函数图象能力目标:结合函数图象,能体会出函数的变化情况 情感目标:增强动手意识和合作精神 重点:函数的图象 难点:函数图象的画法 教学说明:在画图象中体会函数的规律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前而学习了函数的意义,并已经学会用数学式子表示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两个变疑之间的函数关系。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函数关系很难列式子表示。如果天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心脏生物电流与时间的关系,股市行情随开盘时间的变化关系等。那么怎样用苴它方法表示这些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呢? 即使对于能列式子表示的函数关系,如也能画图表示,则会使函数关系更淸晰。 二、新授 例1正方形的边长X与而积S的函数关系为s = x,,在坐标系中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 S与X的关系。 分析与注意:(I)自变量X的一个确定的值与它所对应的值一函数值S,确左了一个点(X,S) (2)表示%与£的对应关系的点有无数个,但是实际上我们只能描述英中有限个点,其他 点的位置需要根据描出的点来联想而得出,即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象是近似的。 (3)由于尸0不在x的取值范围之内,所以点(0, 0)不在函数图象上,故用空心圈来表 示它。 (4)通过图象可以数形结合地研究函数。 函数图象的意义: 一般地,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记下为点的横、纵坐 标,那么坐标平而内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这种画法称为描点法。 例2 (P102)在下列式子中,对于x的每一确左的值,y有唯一的对应值,即y是x的函数, 画出这些函数的图象: (1)y = x + O?5 ——取值时易只取正数,列表不完整

指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教案

2.1.2指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说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2)能画出指数型函数的图像,并会求复合函数的性质。 (3)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研究指数函数性质的应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㈠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指数函数的定义,特点是什么? 2.请两位同学画出指数函数的图象(分两种情况画a>1与0 2.函数)1 a y a x. =a ,0 (≠ > 当a>1时,若x>0时,y1, 若x<0时,y1;若x=1时,y1; 当0<a<1时,若x>0时,y1, 若x<0时,y1;若x=1时,y1.

3.函数)1,0(≠>=a a y a x 是 函数(就奇偶性填). ㈢合作探究、精讲精练 探究点一:平移指数函数的图像 例1:画出函数21+=x y 的图像,并根据图像指出它的单调区间. 解析:由函数的解析式可得: 21+=x y =??????? -≥-<++) 1(,) 1(,2)2 1(11 x x x x 其图像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将)2 1 1 1( +=x y (x<-1)的图 像作出,而它的图像可以看作)2 1(x y =的图像沿x轴的负方向平移一个单位而得到的,另一部分是将)1(21 2 ≥=+x x y 的图像作出,而 它的图像可以看作将2x y =的图像沿x轴的负方向平移一个单位而得到的. 解:图像由老师们自己画出 单调递减区间[-∞,-1],单调递增区间[-1,+∞]. 点评:此类函数需要先去绝对值再根据平移变换画图,单调性由图像易知。 变式训练一:已知函数)2 1 (1 +=x y (1)作出其图像;

0608初二数学(人教版)-画函数的图象-1教案

教案

如何画函数的图象? 问题: 正方形的面积y是边长x的函数,请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 1.思考: (1)这个函数的解析式是什么? (2)这个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是什么? (3)怎样获得组成图象的点? 2 (4)怎样确定满足函数y= x(x>0)的点的坐标? (5)自变量x的一个确定的值与它所对应的函数值y,是否唯一确定一个点(x,y)呢? 2.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 (1)结合函数的图象的意义研究画法. (2)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 ①探究画法:

②归纳步骤:第一步,列表;第二步,描点;第三步,连线.

可能出现的错误:1.选自变量的值不合理,2.连线 不能用平滑曲线连接. 怎样判断一个点是否在函数的图象上? 例2 (1)判断下列各点是否在函数y =x +0.5 的图象上? ① (-5,-4.5); ②(4,-3.5) . (2)判断下列各点是否在函数 的图象上? ①(12,0.5);② (-4.5,-1) . 解:(1)∵x =-5时,y = -5 +0.5= -4.5, ∴ 点(-5,-4.5)在函数 y =x +0.5的图象上. ∵x = 4时,y = 4+0.5= 4.5 ≠- 3.5. ∴点(4,-3.5)不在函数y =x +0.5的图象上. (2)∵x =12时, =0.5. ∴ 点(12,0.5)在函数 的图象上. ∵x = -4.5时, ≠ -1 , 6 y 12= 6y x = 6y x = 6y = 643y ==— —4.5

练习2 (1)画出函数 y= x 的图象; (2)判断点A (- 2.5, - 4),B (- 1.6,2.56) 是否在函数 y= x 的图象上. 解:∵点A(-2.5,-4)在第三象限, 函数y= x 的图象不经过第三象限, ∴点A(-2.5,-4),不在函 数y= x 的图象上. ∵x = -1.6时,y = =2.56, ∴B (-1.6,2.56)在函数y= x 的图象上. 2 2-(1.6) 2 2 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