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板断裂原因分析
45号钢断裂应变

45号钢断裂应变45号钢断裂应变45号钢是一种常用的结构钢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机械等领域。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45号钢的断裂应变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断裂应变是指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出现裂纹并最终断裂的现象。
45号钢的断裂应变问题主要是由于材料的质量问题、使用环境的变化以及外力作用等因素引起的。
首先,45号钢的质量问题是导致断裂应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生产厂家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不严格,部分45号钢存在着内部缺陷、夹杂物等质量问题,这些问题会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加剧,导致钢材的强度和韧性下降,最终引发断裂应变。
其次,使用环境的变化也是导致45号钢断裂应变的原因之一。
在使用过程中,45号钢所处的环境会受到温度、湿度、氧化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导致钢材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钢材的强度和韧性,最终引发断裂应变。
最后,外力作用也是导致45号钢断裂应变的原因之一。
在使用过程中,45号钢所受到的外力作用可能来自于重物的压力、风力的作用、震动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钢材的应力集中,从而引发断裂应变。
为了解决45号钢断裂应变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生产厂家应该加强质量控制,确保生产出的钢材符合标准要求。
其次,使用者应该在使用过程中注意环境变化,及时进行维护和保养,避免钢材受到不必要的损伤。
最后,设计者应该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钢材所受到的外力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应力集中,从而减少断裂应变的发生。
总之,45号钢断裂应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才能有效地解决。
只有加强质量控制、注意使用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才能保证45号钢的安全使用。
探讨复合钢板焊接接头断裂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钢件折弯开裂问题的分析

钢件折弯开裂问题的分析我公司应⽤于⼭东某⼯程的⾼压开关设备需要⼀批10mm厚的Q235-AF钢件。
由于产品是在户外使⽤,因此,需对钢件进⾏热镀锌处理,以提⾼其防腐性。
同时,这批钢件的形状需要符合⼯程现场布置要求,所以需要在现场对其进⾏折弯处理,但在折弯时,部分钢件出现了开裂情况。
我们从各个⽅⾯分析了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并做了⼀组试验,验证了各种因素对钢板折弯的实际影响,从⽽解决了钢件折弯开裂的问题。
1. 问题原因分析从现有情况分析,出现开裂的可能因素主要有以下⼏⽅⾯:(1)Q235-AF属于等级较低的钢种,其S、P含量相对略⾼,⼒学性能相对稍差。
(2)热镀锌⼯艺相当于把钢材放⼊到560℃溶液中后冷却,在这过程中有可能导致氢脆或者淬硬,导致表⾯脆性增加。
1981年我被调到省⽂化厅⼀个研究单位拿⼯资,专业写⼩说。
⼀、⼆年时间,我每天打开稿纸,脑⼦⼀⽚空⽩,⼀整天⼀整天地发呆。
把许多等待奇迹的⼈急坏了。
省报上有了公开的议论,关于我的“苦闷”,关于让我离开基层是否明智……私下的批评就更加尖锐:“只⽣⼀个好”“本来就不是这块料”,之类;省⽂联《创作评谭》的编辑吴松亭受领导派遣,专程去北京请⼤评论家阎纲给我打⽓。
但这只能更加强化我的焦虑。
1980年在中国作协⽂讲所,王安忆看到报上我的责编丘峰抬举我的⽂章,问我:你⾼兴吗?我转过脸,⽆法正视她。
(3)Q235-AF的冷脆转变温度为-20℃左右。
出现问题时正值冬季,⼭东现场的温度在-10℃左右,低温条件对其⼒学性能有⼀定影响。
(4)Q235轧制钢板的⼒学性能具有⽅向性,其沿轧制⽅向(纵向)的弯⼼直径为a,垂直于轧制⽅向(横向)的弯⼼直径则为1.5a(a为钢材厚度),因此,不同⽅向的试板在折弯过程中会展现出不同的⼒学性能。
要从困境中⾛出来,活成⾃⼰的样⼦,也要靠钝感⼒。
那么,怎样⽤好钝感⼒呢?⾸先,要有个积极的⼼态,坚信每个学⽣的本质都是向善、向上、向美的。
问题只是暂时的,不过是⾃⼰⽬前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已。
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下肢骨折术后钢板螺钉断裂原因分析

钉 的数 目可 以改 变接骨 板螺钉 的 负荷情况 :接 骨板 越长 , 由于螺钉 工作力 臂的改 变 , 作用 于螺钉 的拔 出力 越小 。较 短 的接 骨 板将 会减 少 固定 后整 体结 构 的轴 向强 度 和扭 转
不对称 应力 而断裂 。 术后过早 下地 负重活 动也是导 致钢 板
断裂 的原因之 一。 常情 况下 , 肢骨折 行钢板 固定 , 般 正 下 一
在 术后 8 1 ~ 2周时开 始形成骨 痂 ,故术 后一般要 求 卧床休 息81 , — 2周 术后 6周 、2周 复查 X线 了解骨 痂形 成情况 , 1 应 待 X线 片示骨 折线模 糊 . 少量 外骨痂 时方 可逐 渐进行 有
miae , 4 w r p n f c rs wt eee p m r nuy s ks t ee e r t e i svr r ay i r. C n ls n I s ncsay f o au h i j o c i t eesr o uo i r
a p iai n o CP i r c u e te t n o c re t n e sa d t e p n il s o oh l c e n e n l p l t f L n f t r r ame t t or cl u d rt n h r cp e f b t o k d i tr a c o a y i i tr a d AO i t r a x t f ao n n en lf ai n,w ih i h e o s c e su u g r rt e ta ma i f cu e . x s i o h c s t e k y t u c s f ls r e f h r u t r t r s y o c a
Q345B板材弯折开裂原因分析

Q345B钢板伸长率不合的原因分析摘要通过对Q345B钢板伸长率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表明钢中夹杂物、异常组织及带状组织是Q345B钢板伸长率不合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了工艺改进等相关措施,改善并提高了钢板伸长率性能。
0 前言Q345B钢板是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广泛用于制造各类结构件。
最近在对天津钢铁公司一批Q345B钢板进行力学性能检测时,发现伸长率明显偏低,规格集中在厚度30 mm以上,严重影响该产品的正常生产和合同交货期。
本文利用光学金相、扫描电镜分析等手段,对Q345B钢板拉伸断口试样进行显微组织、断口形貌、夹杂物类型分析,找出了造成Q345B钢板伸长率偏低的原因。
1 试验材料成分及力学性能选用的试验材料是Q345B钢板,加工好的试样在常温条件下进行拉伸试验。
其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检测结果见表1和表2。
通过对比分析伸长率合格与不合试样的成分,发现两者并无明显差别,但钢板伸长率性能相差很大,说明化学成分不是造成产品伸长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2试验结果及分析2.1金相分析从伸长率不合的1#试样钢板上取纵向试样,进行磨制、抛光,在光学金相显微镜下观察评定钢中夹杂物,发现钢中夹杂物主要以A类(硫化物)和B类(硅酸盐)为主,且试样中夹杂物级别较高,A类为细系2.5,B类为细系2.0。
D类和DS类夹杂物级别一般,D类为细系1.0,DS类为·39·第18卷第3期2012年6月宽厚板WIDE AND HEAVY PLATEVol.18,No.3June 20120.5,且由于尺寸较小,分布较为弥散,因此,A类和B类夹杂物对塑性指标的影响较大。
用4%硝酸酒精侵蚀后,观察其金相组织,见图1。
图1 1#试样板厚1/2处显微组织从金相结果来看,板厚1/2处金相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和少量针状铁素体,试样心部存在贝氏体,这两类组织可降低钢板的塑性指标,此外,心部还有微裂纹;带状组织级别为2.5~3.0级,导致钢板横向性能变差,并在拉伸过程中产生木纹状断口,影响伸长率指标[1];晶粒度级别为7.5~8级。
Q235B钢板冷弯开裂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Q235B钢板冷弯开裂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2011年初,临钢生产的12~40 mm厚钢板在冷弯时发生开裂现象。
在开裂部位取样分析发现钢板开裂主要原因是钢中存在带状偏析和硫化物、硅酸盐夹杂过多阻断了钢基体的连续性,导致受力断裂。
通过采取适当措施可以减少夹杂物的产生。
2011年1~3月份,山西新临钢钢铁有限公司(全文临钢)生产的产品共发生26起质量异议,其中因Q235B冷弯加工裂纹开裂11起,占42.3%。
裂纹开裂见图1。
1 Q235B钢板检验结果1.1钢板氧、氮、磷、硫含量情况(见表1)从分析结果来看,钢板氧含量较高。
1.2 Q235B质量异议取样分析结果(见表2)从成分对比情况看,两次分析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偏差不大,在同一钢种成分范围内。
出现偏差与取样位置、成分出现偏析等原因有关。
经市场调研,临钢Q235B成分与国内其他19家钢厂(质量证明书)的差别,碳质量分数:临钢平均为0.17%,其他厂在0.15%以上(平均为0.16%),临钢基本持平;硅质量分数:临钢平均为0.18%,其他厂家平均为0.22%,临钢略低;锰质量分数:临钢平均为0.44%,其他厂家平均为0.61%,临钢明显偏低;磷质量分数:临钢平均为0.025%,其他厂家磷质量分数平均为0.018%,临钢高;硫质量分数:临钢平均为0.027%,其他厂家平均为0.013%,临钢高。
1.3 夹杂物检验情况(见表3)从所取试样的整体检验情况分析,试样都存在较严重的硫化物分布。
在距离表皮1~2 mm处,硫化物夹杂很少,距离表面约6~7 mm处,硫化物夹杂开始增多,到中心处最为严重。
1.4金相分析结果从金相分析结果和夹杂物的评级上看,试样硫含量偏高;硅酸盐夹杂物含量较高,尺寸较大,但晶粒度与正常试样区别不明显,夹杂物沿轧制方向与铁素体和珠光体呈带状分布(见图2)。
1.5电镜分析结果有的试样断口表面有黄色氧化铁,微观断口以脆性断裂为主;试样宏观断口上有夹杂存在,微观断口形貌为韧性断裂;有的钢板断面上有空洞缺陷,应该为钢板中存在疏松或中间裂纹。
锁骨骨折钢板断裂原因分析及预防

锁骨骨折钢板断裂原因分析及预防发表时间:2013-02-01T09:54:42.9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3期供稿作者:亢军强[导读] 过早用力、负重以及不正确的功能锻炼是钢板断裂主要原因。
亢军强(解放军第154中心医院骨科河南信阳 464000)【中图分类号】R68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3-0232-01 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的现象在四肢骨折特别是股骨干骨折较常见,锁骨属上肢带骨,受力相对较小和单一,传统治疗方法主张局部行手法复位后锁骨带固定,此方法简单、痛苦少,但不能达到解剖复位,易造成局部隆突、影响美观,现多数学者主张行手术治疗,其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应引起重视。
本院在2007年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231例锁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11例发生锁骨术后钢板断裂,现将其原因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18-64岁,平均36.8岁。
骨折发生左侧3例,右侧8例。
所有骨折均为粉碎性,有移位。
骨折位置为骨折中段或外侧段,受伤距手术时间3-5天,所有骨折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
钢板断裂时间术后1-12个月。
1.2 术后处理术后以前臂悬吊带悬吊4个月。
2 结果11例钢板断裂的病例中,2例是由于外伤导致断裂,5例为提重物或干活所致。
3例断裂后骨折断端没有移位,8例骨折断端有明显移位,其中2例导致骨不连,骨折断端硬化。
3 讨论3.1 钢板断裂是骨折内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以四肢长骨多见,尤其以股骨发生率最高[1]。
绝大部分钢板断裂都发生在术后3-4个月[2]或20d[3]-13个月[1]不等,钢板起张力带固定效应,经对抗弯曲应力和旋转应力,较为合适是重建钢板,因锁骨也承受重量,应选用至少6孔钢板。
对于中段粉碎性骨折,可采用重建钢板螺丝钉内固定,至少6-7孔,置于锁骨上方。
3.2 锁骨骨折术后钢板断裂常见原因:3.2.1 骨折断端不稳定是造成钢板断裂的主要客观因素,当骨折不稳定,由于长期的金属疲劳及局部微动,使应当有骨质本身承载的负荷更多的由钢板负担,终究导致钢板断裂。
冷镦钢开裂成因分析及质量改进

冷镦钢开裂成因分析及质量改进首先,冷镦钢的开裂与材料本身的内部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冷镦钢的主要组成成分是铁和碳,有些低合金钢还会加入一些其他的合金元素,例如锰、钼、铬等。
这些元素在钢材中形成了各种固相与溶相,并形成了相互之间的复杂的相变关系。
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变形强度过大,致使钢材发生了位错等缺陷,造成了材料的内应力增大。
随着内应力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了冷镦钢的开裂。
除此之外,冷镦钢的开裂现象还与外部的工艺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冷镦钢的加工过程中,传统的工艺一般采用了多道工序,如毛坯加工、共轭滚后、粗拉削、精拉削等,其中每道工序都有可能引起材料的开裂,特别是在共轭滚后和粗拉削工序中更为常见。
这是因为这两个工序的加工过程都会增加钢材的塑性变形程度,导致材料的内应力增加,从而引起冷镦钢的开裂。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措施来改进冷镦钢的质量。
首先,我们可以对冷镦钢的加工条件进行适当的优化。
例如,在毛坯加工、共轭滚后、粗拉削等工序中,应该控制变形度、速度、温度等条件,严格遵守工艺参数。
其次,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成型工艺来降低材料的内应力。
例如,现代的冷镦钢加工工艺已经开始采用单锤冷锻、多锤冷锻等技术,这些技术都能够有效地控制变形程度,降低材料的内应力,从而减少冷镦钢的开裂。
最后,我们可以加强冷镦钢材料的质量控制,从原材料的选择、配料环节开始,大力优化生产工艺,并对检验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确保每个生产环节都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从而保证冷镦钢材料的质量。
综上所述,冷镦钢的开裂现象是由许多因素引起的,其中材料本身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工艺条件是主要的原因。
通过优化生产工艺、采用新的冷锻工艺等方式来降低材料的内应力,可以有效地减少冷镦钢的开裂,提高冷镦钢的质量和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断裂原因分析
2.1 未达解剖复位、加压固定骨折治疗的首要原则就是解剖复位、恢复骨结构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坚强固定后,大部分应力仍通过骨传导,内固定物的作用主要是维持骨折的稳定性,而不能依赖其承担所有应力。
实验证明,用钢制造的所谓坚强内固定物的强度,与骨骼处于轴向负荷时的强度相似,但钢板在弯曲应力下比骨骼的强度小25倍,在扭转应力下,强度小20倍[1]。
骨折解剖复位,骨折端牢固固定后,作用于内固定物上的负荷减少,达到“骨骼应该保护内固定物”的目的。
蒋协远[2]认为骨折端2mm间隙,或内侧有骨缺损者,易引起再骨折、钢板断裂。
因此,骨折复位不良、内固定物所受应力过大是造成术后内固定物断裂的主要原因。
预防内固定物折断的首要任务是力求解剖复位,复位时要特别注意固定钢板对侧骨质有无分离或缺损,必要时一期植骨。
骨折端加压可产生加压性前负荷及足够的摩擦力,造成骨折的稳定性。
加压的实现可通过拉力螺丝钉,加压钢板、钢板预弯及张力带实现。
本组2例原股骨粉碎性骨折手术复位固定后,骨折端间隙大于2mm,且钢板对侧有骨缺损,术后钢板断裂。
2例股骨粗隆部粉碎性骨折DHS固定,骨端间隙过大,加之过早负重,术后2.5个月内固定物断裂
2.2功能锻炼不当积极的活动和负重锻炼,能促进骨折愈合防止骨质疏松,对骨折愈合是有利的。
但负重的力度要严格控制,要让病人自己学会并熟练掌握。
作者曾设想把部分负重量化,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计算出部分负重的具体数值,如:10kg、20kg、30kg。
经过反复训练后,在患者感知这个力量的情况下进行功能锻练。
由于条件所限,至今这个设想还不够成熟。
本组病例都存在超负荷负重的情况。
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病人对内固定手术期望过高,认为做了手术就万事大吉,可以随便活动了。
其实内固定手术既不能加速骨折的愈合,又不能承受完全负重所施加的压力。
(2)手术三周以后病人往往感觉伤肢情况良好,活动自如,疼痛减轻或消失,便抱有侥幸心理下床负重行走。
(3)医生没有向病人讲清楚超负荷负重的危害,没有在患者心目中形成共识,使病人对术后定期复查认识不足,忽略了与医生及时沟通。
(4)病人出院后,盲目信任并服用乡村游医的所谓“接骨药”,认为骨折能在短时间内愈合,便放弃了复查,过早下地行走。
骨折患者由于固定而引起组织、关节的失用性变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若缺少应力刺激,容易导致骨质疏松和骨痂形成缓慢。
功能锻炼是促进骨折愈合、恢复机体功能的重要措施,它贯穿于骨折治疗的全过程,与复位、固定等共同列为骨折的治疗原则。
凡是干扰骨折固定和有碍骨折愈合的活动均为功能锻炼不当。
在功能锻炼过程中,肌肉收缩使骨骼产生应力,当张应力与压应力不平衡时,骨骼就会出现弯曲内固定物受到反复弯曲的应力,就会导致疲劳性断裂。
本组有1例股骨骨折行内固定物手术后2天即进行屈髋、伸髋活动,3周做被动直腿抬高和扭转活动,4周做主动直腿抬高活动,6周开始练习行走,9周后原骨折处出现疼痛、下肢无力,X线摄片显示内固定物(钢板)断裂、移位。
有9例患者在扶双拐练习行走时,由于未掌握要领,步幅过大,摔倒后X线摄片显示内固定物断裂。
本组中因功能锻炼不当导致内固定物断裂的35例,占总病例的79.5%。
在功能锻炼不当的患者中,早期负重是造成内固定物断裂的重要原因。
当X线显示骨折线模糊,骨折端处于愈合状态时完全负重均为早期负重,负重量大小与患者体重有关。
这是由于内固定物并不能加速骨折愈合,仅具有局部固定、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时,原始骨痂成为排列不规则的骨小梁,欠牢固,因而当伤肢负重、内固定物由承受张力变为承受弯曲应力时极易断裂。
本组有4例胫骨骨折行内固定术后未到医院复查,8周后开始负重练习(负重10~15kg),12周后完全负重,13~14周后原骨折处疼痛,X线摄片显示内固定物断裂。
本组中因早期负重导致内固定物断裂的15例,占功能锻炼不当导致内固定物断裂病例的42.9%。
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原则之一,肢体功能的恢复是骨折治疗的最终的目的。
近年来,一些先进的康复设施被引进国内,如CPM机、多动能练习器等。
但在应用中有很多的误解。
CPM主要是防止发生功能障碍,维护原有活动或
是维持其他手段所获得的功能恢复。
凡无禁忌,均应在麻醉未恢复前或留置术后止痛泵时间内即开始有限度的、渐进的活动[4]。
如早期忽视关节锻炼,晚期关节僵直而骨折尚未愈合,采取强力锻炼,很容易使内固定物折断。
另一种情况是:医生过分信任“坚强固定”的力度,让患者过于积极的采取一些超前步骤,如踩地、行走、弃拐等,从而造成不可避免的内固定物的失效。
2.3内固定物选择及安放位置不当四肢长管状骨内固定钢板长度至少是骨折端骨干直径的5倍,或远近端至少有4枚螺钉固定;股骨钢板应放置在后外侧(张力侧)或外侧,而不能放在前面[3]。
普通钢板不能用于下肢骨折的固定。
此种失误常发生于基层医院,由于手术经验不足,或内固定物型号准备不足而勉强手术。
本组有2例在乡镇中心卫生院手术,钢板长度不足,而致钢板断裂螺钉脱出。
因此,对于基层医院要对四肢骨折足够重视,不要盲目开刀。
另外,选择质量合格的产品也是至关重要的。
2.4 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部分患者没有定期到医院检查,不了解骨折处于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状态,盲目相信“伤筋动骨过百天”的说法,在骨折未愈合时行走,导致内固定物断裂。
植骨的重要性一期植骨是指骨折内固定的同时植骨,复位时如骨折端存在骨缺损或间隙较大,术后骨愈合困难,此时应取髂骨植骨。
凡骨折8个月后,骨折两端未能达到骨性连接的骨折称为骨不连。
骨折内固定后4个月未能达到愈合标准的骨折,有些至8个月也未能连接,这些也应当视为骨不连。
骨折后一经发现骨不连征象,应当尽早行植骨术,以避免内固定物断裂后,被动手术。
2.5外伤患者在活动中受到外力作用,导致内固定物突然受力面断裂。
本组1例,占2.3%。
四肢骨折患者大多数术后全身状况良好,骨折临床愈合出院后,肢体不适症状逐渐消失,患者逐渐参加社会活动,未对患肢加以必要保护,此时接受较大暴力,如使用上肢抬重物、用下肢骑车或摔倒,即可造成内固定物折断。
此种情况发生时患者多已出院,故此要求临床医生在患者出院时要反复交待,提起患者重视,为防范纠纷发生,还要将医嘱内容写在出院医嘱栏内,防止纠纷的发生。
2.6内固定物质量欠佳内固定物具有生物相容性,在体内具有抗酸、抗碱和不发生化学反应等性能,其表面有一层坚固而光洁的保护膜。
若内固定物质量欠佳,使保护膜遭到破坏,在体内发生蚀损后即会导致断裂。
本组有2例,占4.5%。
该2例内固定物均为钢板,取除的内固定物表面可见严重锈蚀斑迹,说明该钢板质量存在问题,本组未对此类钢板做进一步调查。
早期开展的股骨干骨折手术,大多采用了普通钢板、“V”型髓内针、梅花型髓内针等作为内固定材料。
由于技术不成熟,内固定材料不坚固,内固定物断裂的发生率较高。
自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等优点。
但经临床观察,它折断的发生率很高。
分析认为自锁髓内钉不够坚固,甚至不能承受不负重的功能锻炼,是导致折断的主要原因。
后来放弃使用自锁髓内钉,改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其折断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内固定材料性能提高,操作技术规范,内固定物选择适当,骨折断端基本能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
这时骨折内固定物断裂的常见原因如内固定物过短、内固定物薄弱、骨折处骨质缺损、断端不稳定等因素都不复存在。
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是不会导致内固定物折断的,否则便不是合格的“AO”内固定。
这时病人的自身因素,主要是过早负重便成了内固定物断裂的首要原因。
2.5 传统观点认为内固定物折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钢板放置未考虑张力带问
题,使钢板受到超负荷的剪应力。
(2)钢板选择过短。
(3)钢板与骨质接触不良。
(4)骨孔未钻在钢板孔中央。
(5)有孔无钉。
(6)螺钉在钢板下误入骨折面。
(7)骨缺损未处理。
(8)术后过早下地负重。
在医源性因素去除后,其它因素如年龄、骨折类型、断端血运等,都能影响骨折愈合,使骨折愈合时间延长。
内固定物疲劳断裂的机会增加。
这时,教会病人如何进行功能锻炼,何时复查、何时负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内固定手术只有去除内固定物断裂的医源性因素,才是手术成功的第一步。
教会病人如何进行功能锻炼,如何从部分负重过渡到完全负重,才能保证手术治疗的最后成功。
3 结论
四肢骨折内固定物断裂是创伤骨科引发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综上分析,内固定物断裂原因主要是初次手术时技术问题,包括复位、固定及植骨技术;其次为术后功能锻炼不当。
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及时植骨及术后早期、合理功能锻炼是预防内固定物断裂,防止医患纠纷发生的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