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高热症(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常规

外感高热症(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常规

外感高热症(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常规

发表者:赵东奇

【定义】

凡因外感邪毒所致,以体温升高(38.5℃以上),初起多见恶寒、口渴、脉数等为临床主要特征者,既称外感高热症。本症见于温病、伤寒之发病过程中。相当于现代医学急性感染性疾病。

【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特点:1.急性发热,热势可有波动,热型各有不同;2.初起多有恶寒、伴有口渴和口渴不欲饮、脉数等症。

(二)发病特点:1.发病急,一般在3-5天以内;2.病程短,一般在两周以内;3.传变迅速;4.四季可见,随季节、地域、体质的不同各不相同。5、具有一定传染性。

(三)病因病机特点:1.系外感邪毒内侵;2.正邪交争,阴阳失衡,导致热盛急候;3.易于伤阴耗气,易致昏谵、痉厥闭脱(神昏)等危候。

(四)诱发因素:素体亏虚,饮食失节,寒暑失常,劳逸失度,皆可诱发外感而致高热。

(五)实验室检查:应根据不同的疾病进行相应的理化检查。

具备上述(一)、(二)项,参考其它项,即可作出诊断。

【诊断分析步骤】

1、辨外感和内伤: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均以发热为主症,故须加

以鉴别。可从病因、病程、热势及伴发症等方面进行鉴别。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体温较高,多为中度发热或高热,发病急,病程短,热势重,常见其他外感热病之兼症。内伤发热,由脏腑之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热势高低不一,常见低热而有间歇,其发病缓,病程长,数周、数月以至数年,多伴有内伤久病虚性证候。

2、辨寒热真假:当热极或寒极之际,可出现与其本病寒热不符的假象,即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故对疾病过程中的寒与热应鉴别其真

假,因其有假寒象而不识其外感发热的本质,因其有假热象而不识其非外感发热病,由此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分级分期】

(一)分期

表证期:包括风热袭表,风寒束表,寒热混杂、暑热犯表,均病在卫表阶段。

表里证期:多属于表里同病,包括肺热,胃热,腑实,肝胆,脾胃,大肠,膀胱湿热证。

里证期:病邪入里,涉及多个脏腑,可见于气分,营分,血分证或见于正气亏虚的危重证。

(二)分级

1.轻度:(1)体温38.9℃以下;(2)发病初起,全身证候轻微;(3)热势虽高,但病在表;(4)实验室检查一般无异常。

2.中度:(1)体温39℃-39.9℃;(2)全身证候显著;(3)实验室检查多见异常。

3.重度:(1)体温40℃以上;(2)出现痉厥闭脱危证;(3)实验室检查显著异常。

年老体弱者,体温虽不高,但病情重,不能绝然以体温分级。

【中医治疗】

1、治疗原则

(1)分清主次:即分清高热和兼症的主次。外感高热,不论其热型、热势如何,其高热均属主症。如高热兼见出血,其主要病机乃邪毒内陷,损伤脉络,迫血妄行,治当清热凉血为本、为急、为先。

(2)预防传变:即观察分析由高热而伴发的变症与高热的关系。外感高热凡并发昏谵、厥逆、出血、抽搐等候,均提示邪毒内传、营血耗伤,此时除治高热外,尤当急治变症,加用开窍、固脱、凉血、熄风之剂,以应其急。

(3)综合治疗:高热急症,复杂多变,临床多采取擦浴、刮痧、针刺、灌肠、口服、注射等外治内治综合治疗。

2、急救处理

(1)退热

1)物理降温:冰敷、酒精擦浴或中药擦浴。

2)针剂:肌肉注射柴胡注射液:4ml,每天2次;或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0.9%NS250ml、炎琥宁注射液160mg0.9%NS250ml、清开灵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

3)针刺:一般选穴,上肢取曲池、合谷,配内关、手三里;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手法均采用泻法。亦可用柴胡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常取曲池(双)、足三里(双),每穴注射0.5-1毫升,每4-6小时一次,至大热已退为止。

4)三菱针刺大椎、肺俞、少商、耳尖及双耳背瘀络,放血0.5-1毫

升。

(2)增液:高热伤阴可用生脉注射液40ml加入0.9%NS250ml 中静滴。

(3)止痉:

1)针刺:主穴为百会、人中、大椎;备穴为少商、委中。

2)至宝丹:每次1粒,每日3次,或紫雪散:每次1支,每日3次,或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0.9%NS250ml中静滴。

(4)开闭

高热闭证,即热入心包,多为热邪内陷所致,每见神昏谵语,口禁目闭,两手握固,痰壅气粗。治当醒神开窍,可选用下列方法(同时应配合退热、增液等法治之):

1)针刺:用三棱针于十宣放血;或刺人中、曲泽、委中,使之出血;亦可针刺人中、涌泉、素寥。

2)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日3次,用于热闭。

3) 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0.9%NS250ml中静滴。

(5)固脱

脱证多为高热炽盛,邪毒内陷,阴精耗竭,阳气欲脱所致,即所谓阴竭阳脱,每见大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救治方法是:

1)针灸:凡阴脱者可用灸法,阳脱宜用针刺。取神阙、关元、气海,采用灸法,每穴灸15-20分钟;或针刺素寥、内关,配少冲、少泽、中冲、涌泉,一般中强刺激,留针,间断捻转。

2)参麦针:用40毫升,加入5%GS100毫升中静滴,适用于阴脱。

3)参附针:用40毫升,加入5%GS100毫升中静滴,适用于阳脱。

3、辨证论治

(1)卫分证: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喉痒痛咳嗽,脉浮

1)本院热病专科研究方:羌银解热汤,可治疗卫气分证。

羌活银花连翘贯众荆芥防风百日红水松毛倒扣草柽柳(细丝柳),每天2次

2)风热袭表:恶寒轻,发热重,咽痛,时流黄涕,咳嗽痰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方剂:银翘散

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芦根,每天2次。

热甚者加黄芩、板蓝根、青蒿;口渴甚者加花粉;痰多者加贝母、杏仁;小便黄者加车前草。

3)风寒束表: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流清涕,喉痒咳嗽,脉浮紧。

方剂:荆防败毒散

荆芥防风柴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每天2次。

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咳嗽加杏仁、贝母。

4)暑湿在表:身热,微恶风,汗少,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心烦口渴,或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脉濡数。

方剂:新加香薷饮

香薷银花连翘鲜扁豆花厚朴,每天2次。

热甚者加生石膏;恶心呕吐者加藿香、半夏。

5)虚人感冒:恶寒、发热,面色无华,神疲肢怠,形寒肢冷,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或沉迟缓

阳虚外感证:恶寒、发热,面色无华,神疲肢怠,形寒肢冷,食少便溏。舌淡红,苔白,脉沉迟或虚缓。

方剂:参苏饮

人参、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壳、干葛、紫苏、前胡、木香、桔梗、生姜、大枣。每天2次。

阴虚外感证:发热、恶寒,神疲肢怠,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方剂:加减葳蕤汤

葳蕤、葱白、桔梗、白薇、淡豆豉、薄荷、炙甘草、红枣。每天2次。

(2)卫气同病:发热恶寒,肢节酸痛,面红身热,口渴喜冷饮,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

方剂:银翘白虎汤羌银解热汤

银花连翘竹叶牛蒡子薄荷淡豆豉甘草芦根石膏知母粳米,每天2次。

羌活银花连翘贯众荆芥防风百日红水松毛柽柳倒扣草。每天2次。

随卫分与气分症情孰轻孰重加减用药。

(3)气分症:面红身热,口渴,渴喜冷饮,烦躁多言,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脉数。

1)肺热(咳喘气粗):麻杏石甘汤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每天2次。

热甚者加银花、连翘、蚤休、鱼腥草;胸痛咳嗽脓痰者加金荞麦。

2)胃热(喜渴多饮):白虎汤

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每天2次。

卫气同病者加银花、连翘、芦根;体弱脉虚大者加太子参;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发斑者加犀角、玄参;胃气上逆、心下痞闷者,用镇逆白虎汤。

3)腑实(大便不通):大承气汤

大黄芒硝枳实甘草,以通便为止。

热结阴亏,燥屎不行者加生地、麦冬、玄参;邪热炽盛,胸膈烦热、口舌生疮者加栀子、黄柏、连翘、薄荷、竹叶,每天2次。

4)胆热(口苦泛恶):大柴胡汤

柴胡黄芩白芍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每天2次。

热重者加板蓝根、银花、连翘、败酱草;便秘者重用大黄、芒硝、厚朴;疼痛重者加元胡、川楝;呕吐者加竹茹;食欲不振者加藿香、佩兰、山楂;瘀血加桃仁、当归、赤芍、红花;发黄者重用茵陈、金钱草、栀子、青蒿。

5)脾胃湿热(痞呕纳呆):王氏连朴饮

黄连厚朴石菖蒲半夏淡豆豉山栀芦根,每天2次。

热甚者加黄柏;湿重者加藿香、佩兰。

6)大肠湿热(里急后重):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每天2次。

热甚者加山栀、黄柏;气滞腹痛者加广木香、槟榔、枳壳;痢下赤白者加白头翁、马齿苋。

7)膀胱湿热(尿频尿痛):八正散

木通瞿麦车前子扁蓄滑石甘草大黄山栀,每天2次。

热甚者加柴胡、黄芩、银花、连翘、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排尿困难者加石苇、冬葵子;小腹坠胀者加枳壳、乌药。

(4)气营(血)两燔(壮热口渴,烦躁头痛,神昏谵语,癍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数):清瘟败毒饮

生石膏生地犀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连翘玄参甘草丹皮鲜竹叶,每天2次。

热毒炽盛者加板蓝根、升麻;斑疹密布者加白茅根;神昏谵语者加服万氏牛黄清心丸。

(5)营分证:身热夜甚,口不甚渴,心烦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

1)热灼营阴:清营汤

犀角生地玄参麦冬竹叶心银花连翘丹参黄连,每天2次。

鼻衄、咯血、肌衄者加丹皮、茅根、侧柏叶。

2)热入心包:清宫汤

玄参心莲子心竹叶卷心连心麦冬连翘心犀角尖,每天2次。加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6)血分证:身热夜甚,躁扰不宁,谵语神昏,斑疹显露、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质深绛,脉细数

1) 血热动风:犀角地黄汤

犀角生地赤芍丹皮,每天2次。

热毒炽盛者加黄连、栀子、大黄;出血甚者加生侧柏叶、大小蓟、白茅根。

2) 热盛动风:羚羊钩藤汤

羚羊角桑叶川贝白芍甘草生竹茹鲜生地钩藤菊花茯神木,每天2次。加服紫血丹,每天二次。

腑实者加大黄、芒硝;肌肤发斑者加犀角、丹皮。

【西医治疗】

1、退热措施:

(1)物理降温:冰敷或酒精擦浴。

(2)口服解热镇痛药物:百服宁、对乙酰氨基酚等。

(3)肌肉注射安痛定:2ml或静脉注射来比林0.9g加入100ml5%GS中静脉滴注。

2、对症支持疗法:保障充足的液体、热量、电解质及营养物质的供给。

3、病因治疗:行血液学检查分清细菌、病毒或是真菌感染。

外感高热症(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常规

外感高热症(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常规 外感高热症(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常规 发表者:赵东奇 【定义】 凡因外感邪毒所致,以体温升高(38.5℃以上),初起多见恶寒、口渴、脉数等为临床主要特征者,既称外感高热症。本症见于温病、伤寒之发病过程中。相当于现代医学急性感染性疾病。 【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特点:1.急性发热,热势可有波动,热型各有不同;2.初起多有恶寒、伴有口渴和口渴不欲饮、脉数等症。 (二)发病特点:1.发病急,一般在3-5天以内;2.病程短,一般在两周以内;3.传变迅速;4.四季可见,随季节、地域、体质的不同各不相同。5、具有一定传染性。 (三)病因病机特点:1.系外感邪毒内侵;2.正邪交争,阴阳失衡,导致热盛急候;3.易于伤阴耗气,易致昏谵、痉厥闭脱(神昏)等危候。 (四)诱发因素:素体亏虚,饮食失节,寒暑失常,劳逸失度,皆可诱发外感而致高热。 (五)实验室检查:应根据不同的疾病进行相应的理化检查。 具备上述(一)、(二)项,参考其它项,即可作出诊断。 【诊断分析步骤】 1、辨外感和内伤: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均以发热为主症,故须加 以鉴别。可从病因、病程、热势及伴发症等方面进行鉴别。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体温较高,多为中度发热或高热,发病急,病程短,热势重,常见其他外感热病之兼症。内伤发热,由脏腑之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热势高低不一,常见低热而有间歇,其发病缓,病程长,数周、数月以至数年,多伴有内伤久病虚性证候。 2、辨寒热真假:当热极或寒极之际,可出现与其本病寒热不符的假象,即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故对疾病过程中的寒与热应鉴别其真

假,因其有假寒象而不识其外感发热的本质,因其有假热象而不识其非外感发热病,由此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分级分期】 (一)分期 表证期:包括风热袭表,风寒束表,寒热混杂、暑热犯表,均病在卫表阶段。 表里证期:多属于表里同病,包括肺热,胃热,腑实,肝胆,脾胃,大肠,膀胱湿热证。 里证期:病邪入里,涉及多个脏腑,可见于气分,营分,血分证或见于正气亏虚的危重证。 (二)分级 1.轻度:(1)体温38.9℃以下;(2)发病初起,全身证候轻微;(3)热势虽高,但病在表;(4)实验室检查一般无异常。 2.中度:(1)体温39℃-39.9℃;(2)全身证候显著;(3)实验室检查多见异常。 3.重度:(1)体温40℃以上;(2)出现痉厥闭脱危证;(3)实验室检查显著异常。 年老体弱者,体温虽不高,但病情重,不能绝然以体温分级。 【中医治疗】 1、治疗原则 (1)分清主次:即分清高热和兼症的主次。外感高热,不论其热型、热势如何,其高热均属主症。如高热兼见出血,其主要病机乃邪毒内陷,损伤脉络,迫血妄行,治当清热凉血为本、为急、为先。 (2)预防传变:即观察分析由高热而伴发的变症与高热的关系。外感高热凡并发昏谵、厥逆、出血、抽搐等候,均提示邪毒内传、营血耗伤,此时除治高热外,尤当急治变症,加用开窍、固脱、凉血、熄风之剂,以应其急。 (3)综合治疗:高热急症,复杂多变,临床多采取擦浴、刮痧、针刺、灌肠、口服、注射等外治内治综合治疗。

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第一局部:医学知识 一、普通感冒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 (一)病因 当过度疲劳、受惊、淋雨、受寒时,感冒病毒可迅速繁殖,释放毒素,引发鼻、咽、喉部发生炎症。此时咽部细胞失去抵抗力,口腔中一般不危害人体的细菌会乘势繁殖,引起细菌继发感染。 〔二〕临床表现 普通感冒主要包括鼻部病症和全身病症,其中鼻部病症明显,如:鼻塞、流鼻涕、打喷嚏、流眼泪,而全身病症相对较轻,如:头痛、咽喉痛、肌肉关节痛。一般不发热。 〔三〕诊断 患者有鼻塞、流涕、打喷嚏、流眼泪、身体懒倦、头痛、咽干、低热,可判断为普通感冒。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极易传染的呼吸道疾病。 (一) 病因 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毒分甲、乙、丙三型,并有多种亚型,它是通过吸入空气中含病毒的小颗粒,或通过接触流感患者污染的物品而受到传染。 〔二〕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畏寒、高热〔38oC~39oC〕、咽痛、全身酸痛、乏力、鼻塞、打喷嚏、头痛。〔三〕诊断 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临床表现可以确诊。 〔四〕治疗 1、对症治疗: A、休息发热、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止受凉。 B、根据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来选择药物。 2、病因治疗:

A、抗病毒治疗:金刚烷胺用于治疗和预防治疗甲型流感病毒。防止病毒复制;吗啉呱:对流感病毒、鼻病毒有一定的疗效;利巴韦林: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主张早期使用。 B、抗细菌感染:如有细菌感染,可选用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 C、中医治疗: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的原那么,可选用正柴胡饮、小柴胡冲剂和板蓝根冲剂等清热、解毒、抗病毒药物。 四、咳嗽、咯痰 〔一〕、定义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病症,为机体的一种防卫性功能,咳嗽能将呼吸道内异物和病理性分泌物排出体外,起到排除异物,清洗呼吸道的作用。 痰液为呼吸道发生炎症时产生的过多分泌物,其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咳嗽,并将痰液咳出,称咯痰。 〔二〕、引起咳嗽、咯痰的原因 任何能刺激呼吸道以致诱发保护性咳嗽反射的物质均能引起咳嗽。例如:感冒、流感、鼻窦炎、呼吸道感染时,产生的大量黏液刺激呼吸道黏膜可出现咳嗽,其中较常见的病因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偶尔吸入的小颗粒、尘埃、烟雾等均可引起咳嗽。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中医诊疗指南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本指南适用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child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 by vir us)。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小儿感染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临床主要特征: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酸痛。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占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90%以上。病原体包括: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属于中医学“感冒”范畴。 3 诊断[1-4] 3.1 临床表现 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酸痛等。本病伴有兼证者,可见咳嗽加剧、喉间有痰,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腐恶心、大便不调、烦躁不宁、惊惕抽风等表现。 3.2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特殊类型 3.2.1 疱疹性咽峡炎

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起病急骤,临床以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为特征。可见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 3.2.2 咽结合膜热 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临床以发热、咽红疼痛、眼部刺痛、眼红为特征。 3.3 实验室检查 3.3.1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高,合并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增高。 3.3.2 病原学检测 取鼻咽部分泌物,运用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APAAP)、生物素抗生素ELISA法、单克隆抗体荧光法等方法检测病毒[5]。 3.4 需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鉴别的病种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需与急性上呼吸道细菌感染鉴别,可通过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检查初筛,必要时以病原学检测确定。与其他急性传染病早期的鉴别诊断:多种急性传染病的早期都有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症状,如麻疹、百日咳、水痘、手足口病、幼儿急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应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病情演变特点等加以鉴别。 4 辨证[1-4] 4.1 主证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常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常规 【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为外鼻孔至环状软骨下缘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少数是细菌。常分类有普通感冒、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急性疱疹性咽峡炎、急性咽结膜炎和急性咽扁桃体炎等。通常急骤起病,以发热畏寒、鼻塞喷嚏、咽痒或疼痛、咳嗽、声嘶等为特征。通常病情较轻、病程短、可自愈。有时可伴有严重并发症,有一定的传染性。上感绝大多数不需住院,仅症状较重的急性咽扁桃体炎或急性疱疹性咽峡炎需住院治疗。 【诊断标准】 1、病史:有受凉史,起病急骤,发热畏寒,鼻塞喷嚏,咽痒或疼痛、咳嗽、声音嘶哑,全身肌肉酸痛等。 2、体征:体温可升高,甚至高热,鼻粘膜充血,咽腔充血,咽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咽扁桃体炎时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脓性分泌物,甚至出现颈部下颌淋巴结肿大疼痛。 3、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因多为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伴有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细菌感染者可有白细胞计数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病原学检查: 因病毒类型繁多,且明确类型对治疗无明显帮助,一般无需明确病原学检查。 需要时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清学诊断等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 【纳入标准】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普通感冒、急性病毒性咽喉炎、急性疱疹性咽峡炎、急性咽结膜炎和急性扁桃体炎等。年龄在14岁至65岁之间,无严重慢性基础疾病。 2、无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风湿热、肾小球肾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排除标准】 1、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出现异常改变,心电图和心肌酶学异常,肺功能异常。 2、发热持续一周,上呼吸道症状减轻但又出现新的症状,需进行必要的检查,排除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肝炎、心肌炎等疾病。 3、痰或血细菌培养有其他细菌生长或培养出耐药的肺炎链球菌。【治疗常规】 1、对症治疗:高热症状突出应多饮水、卧床休息。急性咳嗽、鼻后滴流和咽干应用伪麻黄碱,发热时加用解热镇痛类药物。 2、抗细菌药物治疗:急性咽扁桃体炎或有其他感染证据,可选口服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症状较重者可静脉用药。 3、抗病毒治疗:伴有发热,免疫功能低下早期病人可选用利巴韦林和奥司他韦。 4、中药治疗:抗病毒清热解毒中药可选用,有助于改善症状,缩短病程。 【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消失。 【质量标准】 1、平均住院日:5--7天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常规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常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 AUR)系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的急性感染(简称上感) ,俗称“感冒” ,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该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根据主要感染部位的不同可诊断为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可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就是上呼吸道局部感染的说法并不确切。 【病因】 各种病毒和细菌均可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但90%以上为病毒,主要有鼻病毒( rhinovirus ,RV)、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 cytial virus , RSV)、流感病毒(in flue nza virus )、副流感病毒(para in flue nza virus )、腺病毒(ade no virus , ADV、冠状病毒(coronal virus 、等。 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最常见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肺炎支原体 ( mycoplasma pneumoniae )不仅可引起肺炎,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婴幼儿时期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和免疫特点而易患本病。营养障碍性疾病,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亚临床维生素A、锌或铁缺乏症等,或免疫缺陷病、被动吸烟、护理不当、气候改变和环境不良等因素,则易发生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或使病程迁延。 【临床表现】由于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及病变部位的不同,病情的缓急、轻重程度也不同。年长儿症状较轻,婴幼儿则较重。 1.一般类型上感 ( 1)症状: 1、局部症状: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不适和咽痛等,多于3?4天内自然痊愈。 2)全身症状:发热、烦躁不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等。部分患儿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疼痛,无压痛,可能为肠痉挛所致;如腹痛持续存在,多为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婴幼儿起病急,全身症状为主,常有消化道症状,局部症状较轻。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C, 热程2? 3 天至1 周左右,起病1? 2 天可因高热引起惊厥。 ( 2)体征:体格检查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可见下颌和颈淋巴结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正常。 肠道病毒感染者可见不同形态的皮疹。 2.两种特殊类型上感 (1、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 ):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好发于夏秋季。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体格检查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2?4mm 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疱疹也可发生于口 腔的其他部位。病程为 1 周左右。 ( 2)咽结合膜热( pharyngo-cojunctival fever ):病原体为腺病毒3、7 型。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好发于春夏季,散发或发生小流行。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眼部刺痛,有时伴消化道症状。体检发现咽部充血、可见白色点块状分泌物,周边无红晕,易于剥离;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可伴球结合膜出血;颈及耳后淋巴结增大。病程1?2 周。 【并发症】以婴幼儿多见,病变若向邻近器官组织蔓延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喉炎、支气管炎及肺炎等。年长儿若患A组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以后可引起急性肾小球肾 炎和风湿热,其他病原体也可引起类风湿病等结缔组织病。 【实验室检查】病毒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高。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可明确病原。近年来免疫荧光、免疫酶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做出早期诊断。 细菌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可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行咽拭子培养可发现致病菌。C 反应蛋白(CRP和前降钙素原(PCT有助于鉴别细菌感染。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一般不难诊断,但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引起。有明显的流行病史,局部症状较轻,全身症状较重。常有高热、头痛、四肢肌肉酸痛等,病程较长。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UPPer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URTI,简称上感),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它不是一个疾病诊断,而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一扁桃体炎。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少数为细菌。通常病情轻、病程短、多可自愈,预后好。但发病率高,有时可伴有严重并发症,需积极防治。 (一)定义 上感是由各种病毒和/或细菌引起的主要侵犯鼻、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以病毒多见,约占70%o80%,主要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等。细菌感染约占20%~30%,以溶血性链球菌最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 (二)分类 根据病因和病变范围的不同,有以下类型: 1.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多由鼻病毒引起,其次为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 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灼热感,甚至鼻后滴漏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等症状。2〜3d后鼻涕变稠,常伴咽

痛、流泪、味觉减退、呼吸不畅、声嘶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一般5〜7d可痊愈。 2.急性病毒性咽炎或喉炎: (1)急性病毒性咽炎:多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或灼热感,咳嗽少见,一般咽痛不明显。当吞咽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体检咽部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痛。 (2)急性病毒性喉炎:多由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声嘶、发声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体检可见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可闻及喉部的喘鸣音。 3.急性疱疹性咽峡炎:多于夏季发作,儿童多见,偶见于成年人Q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体检可见咽充血,软腭、悬雍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以后形成疱疹。病程约1周。 4.咽结膜热:是一种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并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和发热的病毒性结膜炎,常发生于夏季,儿童多见,游泳者易于传播。病原体为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炎、结膜炎三大症状。病程4〜6d。 5.细菌I生咽炎及扁桃体炎:病原体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起病急、临床表现为咽痛、畏寒、发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常规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常规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邪气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不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以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 一、护理评估 (1)观察患者体温、寒热、汗出情况。 (2)观察患者有无鼻塞情况,了解涕液颜色、性质等Q (3)观察患者有无咳嗽、咳痰,了解痰液的性质。 (4)观察患者有无头痛、胸闷、恶呕、腹泻等情况。 (5)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6)中医证型: ①风寒束表证。 证候: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脉紧Q ②风热犯表证。 证候: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咳嗽痰黄θ舌苔薄黄,脉浮数。 ③暑湿袭表证。 证候: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滑数。

④卫气同病证。 证候: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打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数。 二、护理要点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房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每日定时通风。 (3)高热期应卧床休息,热退后适当下床活动Q若汗出热退,宜用温毛巾或干毛巾擦身,更换衣服,避免受凉Q (4)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体温、寒热、汗出、咳嗽、咳痰、痰色、舌脉及服药后反应。 ②服解热药后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出冷汗时,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③药后无汗、体温继续升高、咳嗽、胸痛、咯血,或热盛动风抽搐时,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5)给药护理: ①风寒束表证,汤药宜热服,服药后要加盖衣被,以微微出汗为宜。 ②风热犯表证,汤药宜温服。 (6)饮食护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为原则,多饮 水,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忌辛辣、煎炸、油腻厚味食物。

中医诊疗常规

普通感冒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感冒是最常见的外感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 范围 中医——感冒(伤风);时行感冒 西医——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与时行感冒近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伤风近似)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临床特征:卫表及鼻咽症状——恶风或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头痛、咽痛、肢体痛楚等。夹暑、夹湿、夹燥等兼症。 2.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在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症状类似,病情较普通感冒为重: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常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 3.病程一般为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时行感冒可传变入里,变生它病。 4.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两季为多。

(二)、病证鉴别 1.感冒与风温 风温——初起症状与感冒类似,但病势急骤,热势较高,汗出后不易迅速退清,咳嗽、胸痛、头痛较剧,传入营血可见神昏、谵语、惊厥。 感冒——发热多不高,或无热,以解表宣肺药即可汗出热退身凉,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预后好。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普通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继发它病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三)、相关检查 WBC+DC:WBC ↑ N↑。胸部X线检查:肺纹理增粗、紊乱。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病邪在肺卫,辨证属表实证。 1.分清风寒寒、风热、暑湿 风寒——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风热——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浊涕,口渴,咽痛,苔薄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疗指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疗指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该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全年皆可发病,但冬春季节多发。病毒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多数为散发性,但常在气候变时流行。一个人一年内可有多次发病,因为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70%-80%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 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 当为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有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入侵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引起本病。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如鼻窦炎、扁桃体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更易患病。

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成人多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起病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 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胃寒和头痛。检查可见鼻腔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一般5-7天后痊愈。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性感冒病毒引起。潜伏期1-2日,最短数小时,最长3天。起病多急骤,症状变化多, 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临床表现和轻重程度差异颇大。 1.单纯型:这是最常见的类型,通常开始出现畏寒或寒战、发热,接着全身不适、腰背酸痛、四肢疼痛、头昏头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便秘等。发热可高达39-40℃,通常持续2-3天后逐渐降温。大多数患 者会有喷嚏、鼻塞、流涕、咽痛、干咳或少量粘液痰等症状,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第一节感冒 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鼻塞流涕,喷嚏,咽喉 2痒或痛,咳嗽。 3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6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 1风寒证 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 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暑湿证 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雷饮。 4表寒里热证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1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着香正气丸。 1.4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中药针剂 2.1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1.内静滴,每日1次。 2.2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 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范 医院呼吸内科 (二O一八年十二月) 目录 目录 (1)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2) 第一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 第二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3) 第三章支气管哮喘 (6) 第四节肺炎 (7) 第五章肺部真菌感染 (10) 第六章肺脓肿 (12) 第七章肺结核 (14) 第八章弥漫性肺间质疾病 (18) 第九章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21) 第十章肺栓塞 (23) 第十一章胸腔积液 (26) 第十二章自发性气胸 (28) 第十三章呼吸衰竭 (31) 第十四章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33) 第十五章咯血 (34)

呼吸内科技术操作常规 (37) 第一章氧疗 (37) 第二章机械通气 (41) 第三章胸腔穿刺术 (45) 第四章胸腔插管引流 (46) 第五章胸腔内给药 (47) 第六章肺功能检查 (48) 第七章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51) 第八章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 (53) 第九章胸膜穿刺活检术 (57) 第十章胸腔穿刺置管术(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穿刺术) (59)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第一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史采集] 1.诱因:受凉、劳累。 2.症状: (1)全身症状:畏寒、发热、头痛、疲乏等。 (2)局部症状:鼻卡他症状--喷嚏、流涕(初为浆液性,后为混浊脓性)和鼻 塞,咽、喉卡他症状——咽干、咽痒、灼热感和声音嘶哑,干咳或胸骨后疼痛等。 [物理检查] 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皮疹以及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 (1)鼻、咽腔粘膜。 (2)扁桃体。 (3)喉部。

(4)颌下淋巴结。 [辅助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2.病毒分离和病毒抗体检测。 3.细菌培养。 [诊断要点] 1.病史:起病多较急,但是预后良好,一般于5~7日痊愈; 2.症状和体征:仅表现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和鼻、咽腔充血水肿及分泌物;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可见黄色点状脓性分泌物;喉部水肿以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等体征。 3.实验室检查:周围血在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值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值升高,并有核左移。病毒分离及病毒抗体检测、细菌培养阳性可作出病因诊断。 [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 2.过敏性鼻炎。 3.早期具有上呼吸道感染相似症状的急性传染病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4.奋森咽峡炎。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多饮水,摄入富含维生素饮食,适当休息。 2.抗感染治疗:可用吗啉双呱~,tid口服,金刚烷胺,bid口服,三氮唑核苷10~15mg/kg/d分2次,肌注或用10%葡萄糖溶液稀释成1mg/ml,缓慢滴注,以及板兰根冲剂、抗病毒口服液、双黄连针剂等清热解毒剂抗病毒,但治疗效果不肯定。细菌感染可用青霉素,麦迪霉素或磺胺类药物。 3.对症治疗:头痛、发热可口服阿司匹林,消炎痛,去痛片等。咽痛可用六神丸,喉症消炎丸,溶菌酶片等。 第二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病史采集]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流行性感冒(ICD-10 编码:J11.15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束表证 风热犯表证 暑湿袭表证 卫气同病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3.内伤发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一、诊断 ㈠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⑴发热,体温高于37.4℃,一般急性起病,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 ⑵有感受外邪病史。 ⑶理化检查:血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2005年) ⑴根据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血检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血凝抑制试验等,可能确定病因诊断。 ⑵血象:因多为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常正常或偏低,伴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者可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⑶病原学检查:因病毒类型繁多,且明确类型对治疗无明显帮助,一般无需明确病原学检查。需要时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清学诊断或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细菌培养可判断

细菌类型并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 ㈡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⑴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疼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喷嚏、流涕、咳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脉浮紧。 ⑵表热证:恶寒轻,或微恶风、发热较著,头胀痛、面赤,鼻塞、喷嚏、流涕稠涕,咳嗽痰稠,口干欲饮,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⑶秋燥证:咳嗽,痰少或无痰,喉痒,咽干唇燥,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而干,脉浮紧。 ⑷表湿证:身热不扬,恶寒,并见头重身困,胸脘胀闷,苔腻,脉濡。 ⑸邪郁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⑹邪伏膜原证:感受疫疠之邪初期,邪伏于膜原之处,以寒热定时发作,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胸胁胀闷,呕吐痰涎,苔白如积粉。 ⑺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 ⑻湿热内蕴证:热势缠绵、午后热高、身重疲乏、神志昏沉、胸脘痞满、不思饮食、大便粘腻不爽、小便不利或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⑼热入营血证:眩晕、头胀、烦躁不安、口干口苦、面红目赤、

中医院上呼吸道感染中医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中医院上呼吸道感染中医分级诊疗指南 (2020版) 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感冒”、“外感发热”“咳嗽”范畴,是急诊内科和儿科最常见的疾病。本病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其余为细菌感染引起。中医药在防治上呼吸道感染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可使患者尽快缓解症状,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 一、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筛查、诊断与评估 (一)上呼吸道感染筛查 同《XX省上呼吸道感染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二)上呼吸道感染诊断与评估 发挥中医证候辨识作用。遵循“四诊合参”的原则,重点进行病史、症状与体征、舌脉诊等综合信息采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把握上呼吸道感染基本病机进行中医辨证。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中XX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诊断 (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同《XX省上呼吸道感染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二、治疗 (一)治疗目标 使患者尽快缓解症状,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 (二)治疗策略 1、中医药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合理应用中医药疗法,包括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外治法及其他养生调摄方法、治疗设备等。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 41 —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流行性感冒的患者。 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 BNW,感冒病:BNW010, 时行感冒病 B NW011,外感高热: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流行性感冒(ICD-10 编码:J11.15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 7 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8 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 疗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 候: 风寒束表证 风热犯表证 暑湿袭表证 卫气同病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 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 BNW,感冒病:BNW010,

时行感冒病B 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行性 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内伤发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痰培养、咽拭子培养、血培养、血清病毒抗体、心肌酶谱、传染病相关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风寒束表证:解表散寒。风热犯表证: 解表清热。暑湿袭表证:清暑祛湿。 卫气同病证:透表清气。 2.退热治疗。 3.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4.基础治疗:卧床休息,必要时补液。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体温恢复正常超过24 小时以上、上呼吸道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治疗时,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42 —

医院急诊科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新)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流行性感冒的患者。 一、大余县中医院急诊科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 编码:J11.15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候: 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濡滑。

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 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 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内伤发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胸部X 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C反应蛋白、肥达氏反应、肺炎支原体、血气分析、痰培养、咽拭子培养、血培养、传染病相关检查、超声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可合用中成药。 A、风寒束表证 治法:解表散寒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一、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URTI,简称上感),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它不是一个疾病诊断,而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扁桃体炎。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少数为细菌。通常病情轻、病程短、多可自愈,预后好。但发病率高,有时可伴有严重并发症,需积极防治。 (一)定义 上感是由各种病毒和/或细菌引起的主要侵犯鼻、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以病毒多见,约占70%~80%,主要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等。细菌感染约占20%~30%,以溶血性链球菌最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1]。 (二)分类 根据病因和病变范围的不同,有以下类型: 1.普通感冒:

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多由鼻病毒引起,其次为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灼热感,甚至鼻后滴漏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等症状。2~3 d后鼻涕变稠,常伴咽痛、流泪、味觉减退、呼吸不畅、声嘶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一般5~7 d 可痊愈。 2.急性病毒性咽炎或喉炎: (1)急性病毒性咽炎: 多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或灼热感,咳嗽少见,一般咽痛不明显。当吞咽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体检咽部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痛。 (2)急性病毒性喉炎: 多由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声嘶、发声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体检可见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标准版)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 一、疾病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90%左右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本病四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雾滴,或经污染的用具进行传播。常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受寒、劳累、淋雨等情况,原已存在或由外界侵入的病毒或/和细菌,迅速生长繁殖,导致感染。本病预后良好,有自限性,一般5-7天痊愈。常继发支气管炎、肺炎、副鼻窦炎,少数人可并发急性心肌炎、肾炎、风湿热等。 临床表现 1.急性起病。 2.早期有咽部不适、干燥或咽痛,继之出现喷嚏、流涕、鼻塞、咳嗽。 3.可伴有头痛、发热、声音嘶哑、乏力、肢体酸痛、食欲减退。 4.鼻、咽、喉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鉴别诊断:注意与急性传染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炎、肺炎、肾综合征出血热及钩端螺旋体病等前驱症状鉴别。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2.对症治疗、 3.一般治疗、 4.并发症治疗。 用药原则 1.轻症病人口服板蓝根冲剂、复方感冒灵、蓝芩口服液、清开灵等及对症治疗为主。 2.有中度发热的病人可肌肉注射病毒唑或双黄连注射液。 3.合并细菌感染者口服复方新诺明或肌注青霉素治疗,高龄及病情严重者可以静脉使用1~2代头孢菌素类,过敏者可以选用喹诺酮类。 4.早期应用干扰素,可快速产生细胞抗病毒作用,使临床情况好转;可以使用免疫增强剂。 疾病描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90%左右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

症状体征 注意发热、头痛、咽痛、喷嚏、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症状。体检:注意上呼吸道局部炎症改变及眼部表现。注意心音强弱及心律有无异常。 疾病病因 注意受凉、淋雨等诱因,有无感冒流行及与感冒患者接触史。 诊断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2.胸部X线检查以排除肺部疾病。 3.鉴别诊断注意与急性传染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炎、肺炎、肾综合征出血热及钩端螺旋体病等前驱症状鉴别。 4.病因诊断有赖于病毒分离、细菌培养及血清学检查。 治疗方案 1.对症治疗。适当选用下述药物及疗法:口服阿司匹林片、复方乙酰水杨酸片、感冒通、速效感冒冲剂、复方吗啉胍,或肌注复方柴胡注射液2~4ml,1~2/d。鼻塞可用1%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咽痛可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华素片、银黄含片或溶菌酶片等,或气雾吸入。止咳常用复方甘草合剂10ml,3/d,溴己新(必嗽平)16mg,3/d,沐舒痰30-60mg,3/d,干咳可用可待因糖浆5ml或苏黄胶囊2#,2~3次/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