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发热疾病及其临床表现

生理性发热: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以出现低热。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以有低热现象。

感染性发热常见病的分类及鉴别诊断

长期发热

一、肺炎球菌肺炎

症状:

①寒战、高热:突然寒战起病,继之高热,体温可达39℃~40℃,呈稽留热型,常伴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食量减少。

②咳嗽、咳痰:初期干咳,继而咳脓血痰,1~2天后咳铁锈色痰。

③呼吸困难:呼吸快而浅。

体征:

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增强,叩诊呈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或消失。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①血常规:血白细胞计数(10-20)×109/L,中性粒细胞80%以上,有核左移。

②病原学检查:痰直接涂片作革兰氏染色及荚膜染色镜检,如发现典型的革兰氏染色阳性、带荚膜的双球菌或链球菌,即可初步作出病原诊断。

③胸部X线:胸部X线检查早期仅见肺纹理增粗肺内充满炎性渗出物,表现为大片炎症侵润阴影和实变影,可见支气管充气征,肋膈角可有少量胸腔积液。在消退期,X线显示炎性侵润逐渐吸收,可有片状区域吸收较快,呈现“假空洞"征,多数病历在起病3~4周后才完全消散。

二、伤寒

1.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持续性高热(40~41℃)为时1~2周以上,并出现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戒指细胞),可临床诊断为伤寒。

2.从血,骨髓,尿,粪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杆菌。

3.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H”抗体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副伤寒

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更轻、病程较短,副伤寒丙的临床表现较为特殊,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

急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

一、肾综合征出血热

1、流行病学依据: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发病前2个月与鼠类和其他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式。

2、临床表现: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及肾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典型病例病程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5个经过。

3、实验室检查:出现血液浓缩,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见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蛋白阳性。免疫学检查呈阳性。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综合分析,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

1.流行病学资料

本病多见于7~9三个月内,南方稍早、北方稍迟。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2.主要症状和体征

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嗜睡等表现。重症患者有昏迷、抽搐、吞咽困难、呛咳和呼吸衰竭等症状。体征有脑膜刺激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强直性瘫痪和阳性病反射等。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常在10000~20000/mm,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在流行后期的少数轻型患者中,血象可在正常范围内。

(2)脑脊液:呈无色透明,压力仅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加,在50~500/mm,个别可高达1000/mm以上。病初2~3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则单核细胞增多。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质常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病初1~3天内,脑脊液检查在少数病例可呈阴性。

(3)病毒分离:病程1周内死亡病例脑组织中可分离到乙脑病毒,也可用免疫荧光(IFT)在脑组织中找到病毒抗原。从脑脊液或血清中不易分离到病毒。

三、急性阑尾炎

1、临床表现:

①腹痛。典型的急性阑尾炎初期有中上腹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早期阶段为一种内脏神经反射性疼痛,故中上腹和脐周疼痛范围较弥散,常不能确切定位。当炎症波及浆膜层和壁腹膜时,疼痛即固定于右下腹,原中上腹或脐周痛即减轻或消失。因此,无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史并不能除外急性阑尾炎。

②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痉挛而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

③发热:一般只有低热,无寒战,化脓性阑尾炎一般亦不超过38℃。高热多见于阑尾坏疽、穿孔或已并发腹膜炎。伴有寒战和黄疸,则提示可能并发化脓性门静脉炎。

④压痛和反跳痛:腹膜刺激征的表现

2、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一般在(10~15)×109/L。随着炎症加重,白细胞数随之增加,甚至可超过20×109/L。尿检查:排除类似阑尾炎症状的泌尿系统疾病,如输尿管结石。

②超声检查:阑尾充血、水肿、渗出,在超声显示中呈低回声管状结构,较僵硬,其横切面呈同心圆似的靶样显影,直径≥7mm,是急性阑尾炎的典型图像。

长期低热

一、肺结核

1、症状:有较密切的结核病接触史,起病可急可缓,多为低热(午后为著)、盗汗、乏力、纳差、消瘦、女性月经失调等;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不同程度胸闷或呼吸困难。

2、体征:肺部体征依病情轻重、病变范围不同而有差异,早期、小范围的结核不易查到阳性体征,病变范围较广者叩诊呈浊音,语颤增强,肺泡呼吸音低和湿啰音。晚期结核形成纤维化,局部收缩使胸膜塌陷和纵隔移位。在结核性胸膜炎者早期有胸膜摩擦音,形成大量胸腔积液时,胸壁饱满,叩诊浊实,语颤和呼吸音减低或消失。

3、实验室检查:结核菌检查、胸部X线、胸部CT。

二、艾滋病

1、症状体征:一般初期的症状如同普通感冒、流感样,可有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等,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黏膜出现白念球菌感染,出现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疱、淤血斑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促、呼吸困难、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等。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但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还可侵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2、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

反复发热

一、淋巴瘤

1、临床表现:

霍奇金病:多见于青年,首发症状常是无痛性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其次为腋下淋巴结肿大,少数患者仅有深部淋巴结肿大,如纵膈、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可压迫临近器官,引起相应症状。

部分HD患者以原因不明的持续或周期性发热为首要症状,常伴有盗汗、乏力及消瘦。另外可出现全身皮肤瘙痒、饮酒后淋巴结疼痛等。HD尚可侵犯各器官系统,如肝、脾、肺、脊椎等,引起相应症状。

非霍奇金淋巴瘤:见于各年龄组,随年龄的增长发病增多,男性多于女性。NHL也可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胸部以肺门及纵膈受累最多,常伴有高热及各系统症状。

2、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①血象:

霍奇金病:血象变化较早,常有轻或中度贫血。白细胞多数正常,少数轻度或明显增多,伴中性粒细胞增加。

非霍奇金淋巴瘤:白细胞数多正常,伴有相对或绝对淋巴细胞增多,形态正常。疾病进展期淋巴细胞减少。

②影像学检查:B超:探测肝脾病灶及大小;CT:寻找纵膈、腹腔等深部肿大淋巴结和病灶定位、监测治疗等;必要时可考虑淋巴造影。

③病理学检查:淋巴结或肿瘤组织活检。

二、布鲁氏菌病

布病是一种严重地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染疫的家畜是人和畜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1、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2、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疼,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实验室检查: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

4、48h 分别观察1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0cm(上标始)2(上标终)以上)。

4、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5、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查,CFT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实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疑似病例:具备3.1、3.2和3.3者。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4或3.5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三、回归热

1、流行病学:有体虱寄生或啤叮咬史。

2、临床表现: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如周期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肿大及出血倾向。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

3、实验室检查

多数患者白细胞总数增高,可达1.5~2×1010/L,中性粒细胞增加。多次发作后可有贫血。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大多正常,但重症者可有异常。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常升高,血清胆红素可增高。尿中有少量蛋白、管型及红、白细胞。脑脊液压力稍增,蛋白及淋巴细胞轻度增加。发热期取血或骨髓涂片染色镜检或暗视野检查可发现螺旋体。厚血片或离心浓缩后检查,可提高检出率。必要时可行小白鼠腹腔接种。有条件时可用血凝抑制试验等方法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

.

发热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0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 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 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 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 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是间日 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 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 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 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 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恶性 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 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 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4.后发热:此型与双相热较难区分一般是指某些感染性疾病在退热后一至数天后再次出现发热。

感染性发热疾病及其临床表现

生理性发热: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以出现低热。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以有低热现象。 感染性发热常见病的分类及鉴别诊断 长期发热 一、肺炎球菌肺炎 症状: ①寒战、高热:突然寒战起病,继之高热,体温可达39℃~40℃,呈稽留热型,常伴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食量减少。 ②咳嗽、咳痰:初期干咳,继而咳脓血痰,1~2天后咳铁锈色痰。 ③呼吸困难:呼吸快而浅。 体征: 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增强,叩诊呈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或消失。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①血常规:血白细胞计数(10-20)×109/L,中性粒细胞80%以上,有核左移。 ②病原学检查:痰直接涂片作革兰氏染色及荚膜染色镜检,如发现典型的革兰氏染色阳性、带荚膜的双球菌或链球菌,即可初步作出病原诊断。 ③胸部X线:胸部X线检查早期仅见肺纹理增粗肺内充满炎性渗出物,表现为大片炎症侵润阴影和实变影,可见支气管充气征,肋膈角可有少量胸腔积液。在消退期,X线显示炎性侵润逐渐吸收,可有片状区域吸收较快,呈现“假空洞"征,多数病历在起病3~4周后才完全消散。 二、伤寒 1.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持续性高热(40~41℃)为时1~2周以上,并出现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戒指细胞),可临床诊断为伤寒。 2.从血,骨髓,尿,粪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杆菌。 3.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H”抗体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副伤寒 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更轻、病程较短,副伤寒丙的临床表现较为特殊,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 急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 一、肾综合征出血热 1、流行病学依据: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发病前2个月与鼠类和其他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式。 2、临床表现: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及肾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典型病例病程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5个经过。 3、实验室检查:出现血液浓缩,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见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蛋白阳性。免疫学检查呈阳性。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综合分析,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

常见热型

发热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感染性发热多具有以下特点: 1起病急伴有或无寒战的发热。 2全身及定位症状和体征。 3血象:白细胞计数高于12x10^9/L,或低于5X10^9/L。 4四唑氮蓝试验(NBT):如中性粒细胞还原NBT超过20%,提示有细菌性感染,有助于与病毒感染及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正常值<10%)应用激素后可呈假阴性。 5C反应蛋白测定(CRP):阳性提示有细菌性感染及风湿热,阴性多为病毒感染。 6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正常值为0~37,增高愈高愈有利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当除外妊娠癌肿、恶性淋巴瘤者更有意义。应用激素后可使之升高或呈假阳性非感染性发热具有下列特点: 1热程长超过2个月,热程越长,可能性越大 2长期发热一般情况好,无明显中毒症状。 3贫血、无痛性多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 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图1-4-1)。 2.弛张热(remittent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图1-4-2) 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图1-4-3)。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图1-4-4)。 5.回归热(recurrentfever’)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霍奇金(Hodgkin)病等(图1-4-5)。 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图1-4-6)。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 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

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 【概述】即病毒性感冒,主要由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病毒感染引起。【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 2.临床表现咽部不适、干燥或疼痛、鼻塞、流涕等。 3.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 【药物治疗】缺乏特异性治疗,多能自行缓解。症状严重者可对症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 【注意事项】与非感染性疾病早期表现可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如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应予以鉴别。 流行性感冒 【概述】由流感病毒引起,经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诊断要点】 1.流感流行季节与接触史。 2.典型的临床表现多表现为发热、畏寒、头痛、乏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等症状。 3.实验室与X光检查。 4.确诊性检查病毒检查阳性是确诊依据。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金刚烷胺、金刚乙胺、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同时患者应多休息、多饮水。发热、头痛、肌肉疼痛明显者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阿司匹林,咳嗽者选用复方甘草片等。 【注意事项】流行性感冒属于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诊断后需要及时报告疫情。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概述】属于上呼吸道常见细菌性感染,多两侧扁桃体同时受累,乙型或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为本病的主要致病菌。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咽痛为其主要症状,初起多为一侧,继而科发展至对侧,痛为其主要症状, 初起多为一侧,继而发展至对侧,咽痛剧烈者,吞咽困难,可有同侧耳痛;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8—40度,甚至以上。 2.体格检查急性热病容,扁桃体肿大明显,表面有黄白色脓点,隐窝口有渗出物。下颌 淋巴结常有肿大压痛。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白细胞增多。 【药物治疗】 1.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咽痛剧烈,高热、头痛与四肢酸痛者可服用 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 2.抗感染治疗青霉素为首选,也可用阿莫西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概述】由病毒细菌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致气管支气管黏膜炎症;感染以病毒感染

感染性发热的临床诊断思维

感染性发热的诊断思维 正常体温 正常健康人的体温比较恒定,一般保持在37℃上下狭窄范围内(36.2~37.2℃),不因地理区域或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有所差异。 个体间的体温可有一定的差异,但就每一个人体而言,其体温的生理节奏性变化基本相同。发热的定义 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人的体温超过其正常范围,通常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出1℃时,称之为发热。 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病理生理反应。 发热待查的定义 发热待查,又称为原因不明发热、病因未明热等,简称为FUO(fever of unknown origin),1961年由Petersdorf和Beeson引入此概念,发热超过3周,最高体温达38.3℃(101℉)以上,且经住院1周以上仍未明确诊断者为FUO。 权威性的《西塞尔内科学(第20版)》中对FUO所下的定义为:一种持续3周以上,其体温超过38.3℃(101℉),尽管在一个良好医院或诊所检查后仍未做出诊断的疾病。通常此时所做的检查已包括询问病史、体检、常规血尿化验与培养、放射学以及某些特殊血清学检查。国内的诊断标准为: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常规的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者。 发热待查的病因 如果进一步仔细评价,发热待查病例中的70%~90%是能够做出诊断的。其病因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六大类。 脓肿:肝,肝下,胆囊,脾,阑尾周围,肾周,盆腔及其他部位。 肉芽肿:肺外及粟粒结核,非典型分支杆菌,真菌感染。 血管内:与血管有关的心内膜炎,脑膜炎球菌血症,淋球菌血症,李斯特菌属,布氏杆菌病,鼠咬热,回归热。 病毒、立克次体及衣原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CM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肝炎,Q热,鹦鹉热。 寄生虫:肠外阿米巴,疟疾,弓形体病。 二、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胶原血管疾病: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别是Still病),脉管炎(所有型别)。 肉芽肿性:类肉瘤样病,肉芽肿性肝炎,克隆氏病(Crohn病)。 组织损伤:肺栓塞,镰状细胞病,溶血性贫血。 三、新生物性疾病 淋巴瘤/白血病:何杰金氏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急性白血病。 癌:肾,胰,肝,胃肠道,肺(特别是当转移时),心房黏液瘤。 四、药物热 磺胺类,青霉素类,硫脲嘧啶,巴比妥类,奎尼丁轻泻物(特别是用酚酞)。 五、伪装热 处理或变更体温计 六、其他原因 家族性地中海热,弥漫性体血管角质瘤(Fabry病),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

不同的发热病人的临床表现

不同的发热病人的临床表现 1、非典病人的发热表现: 常以发热为首发和主要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常呈持续性 高热,可伴有畏寒、肌肉酸痛、关节酸痛、头痛、乏力。在早 期,使用退热药可有效;进入进展期,通常难以用退热药控制高 热。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对热型造成干扰。 (2)呼吸系统症状 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少部分患者出现咽痛。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胸闷,严重者渐出现呼吸加速、气促, 甚至呼吸窘迫。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多见于发病6~12天以后。 (3)其他方面症状 部分患者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2、禽流感病人发热表现: 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纵隔气肿、脓毒症、休克、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 3、埃搏拉的临床表现: 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体液,如汗液、唾液或血液传染,潜伏期为2天左右。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

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4、流行感冒的临床表现: 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该病系流感病毒引起,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直径80-120nm,球形或丝状。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易发生大范围流行。[2]症状:1、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升达高峰,39-40℃甚至更高。伴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食欲减退。呼吸道症状较轻,咽干喉痛,干咳,可有腹泻。2、颜面潮红:眼结膜外眦充血,咽部充血,软腭上有滤泡。流行性感冒和感冒感冒及流行性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由于病毒是经由空气传播,因此首当其冲的是鼻子。病毒首先感染鼻黏膜,然后不断繁殖,引致鼻黏膜发炎,出现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病症。

2020发热临床诊断方法(完整版)

2020发热临床诊断方法(完整版) 发热病人的一般状况和全身皮肤粘膜情况是体格检查的重点。观察病人的面色、精神、是否有乏力、食欲不振等,可以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检查皮肤和粘膜有无皮疹、黄疸、紫癜、出血点等病征,有助于判断病因。 2.淋巴结检查 淋巴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热时淋巴结的检查可以判断病因。触诊淋巴结是否肿大、有无压痛、质地硬或软等病征,可以了解淋巴结的病理情况。 3.心肺腹部检查 心肺腹部是发热病人的常规检查部位,可以了解病人的呼吸、心跳、肝脾肿大等情况。听诊肺部是否有干湿性啰音、心脏有无杂音、腹部有无压痛等病征,可以判断病因。 4.神经系统检查

发热时神经系统的检查也很重要,可以了解病人的神经系统病变情况。检查病人的意识、神经反射、肌力、感觉等病征,可以判断病因。 二、高热的常见原因 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9.1℃的发热,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1.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高热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有肺炎、败血症、脑膜炎、流行性感冒等。 2.风湿免疫性疾病 风湿免疫性疾病也是高热的常见原因之一,包括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这些疾病都是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常伴有发热等症状。 3.肿瘤

肿瘤也是高热的原因之一,包括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常伴有进行性消瘦、贫血等症状,良性肿瘤则多无明显症状。 4.药物热 一些药物也可以引起发热,称为药物热。常见的有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 5.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也可能引起高热,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中毒等。 三、高热的诊断流程 对于高热病人,应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具体流程如下: 1.详细病史询问 询问病人的病史,包括发热的病程、热度及热型、伴随症状等,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因。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试验阳性,考虑布氏杆菌病;嗜酸性凝集试验阳性,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冷凝集试验阳性,考虑支原体肺炎等。 二、鉴别诊断 (一)感染性疾病 1. 败血症 致病菌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或由其一感染灶中释放出来,经淋巴管及静脉进入血液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而致病。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和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前者起病急、突发寒战、高热、热型多呈弛张热,以多形性皮疹、皮肤黏膜出血点、关节肿痛、心内膜炎及迁徒性化脓病灶为主要临床表现。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常为弛张热、间歇热或双峰热,可伴相对缓脉、坏死性皮疹、肝脾肿大及感染性休克。部分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可以不高。多次血培养及骨髓培养有助于致病菌的检出,通常认为最好的取血时间应当在抗生素使用之前及寒战高热出现时。鲎溶解物试验(LLT)阳性提示有革兰氏阴性杆菌内毒素存在,但也有假阳性和假阴性者。 2. 结核病 (1)粟粒性肺结核 可有高热、寒战、气促及全身中毒症状,胸片示弥漫性小结节影。 (2)浸润性肺结核 可有发热、咳嗽、咳血痰,乏力、纳减、消瘦、盗汗,痰液结核杆菌培养可阳性,胸片示一侧或双侧上肺斑片或斑点状阴影,同时可有纤维化和钙化。 (3)肺外结核 包括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胸膜炎、腹膜结核、淋巴结结核、肾结核等。临床有全身中毒症状及相伴症状。血白细胞一般正常或稍增高,可有血沉增快,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诊断性治疗有效。 3. 伤寒 起病缓慢,体温呈梯形上升,稽留型持续高热,伴有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典型病例在病程1周末可有脾肿大及肝肿大。血白细胞计数减少,肥达氏反应阳性,血培养分离出伤寒杆菌。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广泛使用,伤寒的不典型病例增多,并发症增多且类型复杂,应予重视。 4. 流行性出血热 鼠类是传染源,春夏季和秋冬季可流行。临床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五期。发热期起病急骤,体温一般在39℃~40℃之间,热型以弛张热为多,伴有头痛、眼痛、眼眶痛、视力模糊、口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颜面及眼眶区充血,上胸部潮红,腋下可见散在出血点。血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数下降。胸片可出现弥漫性渗出性改变。 5. 疟疾 夏秋季发病率高,高热前有明显寒战,体温可达40℃以上,伴大量出汗,可有脾肿大及贫血,血白细胞计数偏低。对于疑为疟疾的患者,如多次血涂片或骨髓涂片中始终未找到疟原虫,可试用氯喹作诊断性治疗。 6. 感染性心内膜炎 原有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瓣膜病者,或于心脏手术后,出现原因不明高热伴有全身乏力、进行性贫血及栓塞现象,体检于皮肤、黏膜、甲床等处可见出血点,心脏听诊出现新的杂音或原有杂音性质改变,或伴有心律时常,需考虑本病的可能性,反复作血培养有助于明确诊断。 7. 艾滋病(AIDS) 高危人群如存在下列两项或两项以上表现者,应考虑艾滋病可能: (1)间歇或持续发热1个月以上; (2)全身淋巴结肿大;

医院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医院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医院感染,也被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或院内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 内治疗期间或与该治疗相关的感染。由于医院感染给患者造成了额外 的健康风险和负担,了解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对于及时预防和治疗 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一、医院感染的临床表现 医院感染的临床表现因感染部位和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不同而有所差异。下面列举了常见的医院感染临床表现: 1. 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等症状,可伴有 发热、乏力等。 2. 尿液感染: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的症状,也可 能伴有发热和下腹痛等。 3. 血液感染:患者出现高热、寒战、皮肤苍白、血压下降等感染性 休克的症状。 4. 伤口感染:患者伤口处红肿、渗液增多,可能伴有疼痛、局部温 度升高等。 5. 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出现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感 染的病征。 6. 肺部感染: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肺部感染的症状。 二、医院感染的诊断方法

及时准确地诊断医院感染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下面列举了常用的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1. 临床评分系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构建评分系统,如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等,用于评估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和预 后情况。 2.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液、尿液、呼吸道标本等样本的检测,可提 供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和药敏结果,帮助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和药物选择。 3. 影像学检查:利用X光、CT、MRI等影像学技术,观察和评估 感染部位的炎症病变及其扩散情况。 4. 细菌耐药检测:通过细菌耐药基因检测和药敏试验,明确感染病 原体的耐药性,为合理选药提供依据。 5. 病原学检测:如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可快速 检测感染病原体的核酸和抗体,提高感染的早期诊断准确性。 6. 临床经验和判断: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和判断,结合患者的病史、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推断医院感染的可能性和程度。 总结: 医院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医院感染起着重要 作用。医务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时进行必要的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便早日发现和诊断医院感染,采取相应 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减少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同时,患者

发热诊疗指南2020

发热诊疗指南2020 发热是指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随着各种疾病的发展,发热诊疗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本文将介绍2020年的发热诊疗指南,包括常见的发热疾病、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一、发热疾病分类 根据发病机制和病原体不同,发热疾病可以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性发热疾病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非感染性发热疾病则包括肿瘤、风湿性疾病、药物反应等。 二、发热的诊断方法 1. 体温测量:体温是判断是否发热的重要指标,通常正常体温范围为36.5℃~37.2℃。口腔、腋下和直肠温度测量是常用的方法。 2. 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热症状、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以了解疾病的可能原因。 3.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查看皮肤状况、淋巴结肿大、脾大等,以帮助确定可能的病因。 4. 实验室检查: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病原体检测等,可以帮助确定感染性发热的病原体。 三、发热的治疗原则 1. 对症治疗:根据发热的原因,针对症状进行相应治疗。比如,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可以使用退热药物缓解症状。 2. 抗感染治疗:对于感染性发热疾病,如细菌感染,应及时使用抗

生素进行治疗。但是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3. 密切观察:对于病情严重或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相关检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特殊人群的发热处理 1. 孕妇:孕妇在发热时需要特别小心,因为某些感染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孕妇应及时就医,接受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2. 儿童:儿童的发热常常伴有其他症状,如咳嗽、呕吐等。家长应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就医。 3. 老年人:老年人的免疫力较弱,对感染更容易感染。因此,老年人在发热时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发热诊疗指南2020提供了对发热疾病的分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的指导。对于发热患者和医生来说,遵循指南的建议可以更好地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免疫力,预防感染性发热疾病的发生。

常见的急性发热原因是

常见的急性发热原因是 急性发热是指在短时间内(通常在48小时内)体温升高到38或以上的临床表现。急性发热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原因包括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药物反应等。 感染性疾病是急性发热的最常见原因。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等。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不同类型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急性发热。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通常引起较高的发热,而且伴随其他症状如剧烈头痛、四肢疼痛、全身不适等。常见的细菌感染包括肺炎、脑膜炎、肠炎、皮肤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可能引起轻度或中度发热,但通常伴随其他临床症状如喉痛、咳嗽、流鼻涕、头痛、肌肉酸痛、呕吐等。常见的病毒感染包括流感、登革热、流行性腮腺炎等。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引起急性发热的情况比较少见,但可能发生在免疫力较差的人群中。常见的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感染和组织胞浆菌病等。 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引起急性发热的情况也比较少见,但可能发生在一些亚热带、热带地区或经常外出活动的人群中。常见的寄生虫感染包括疟疾、血吸虫

病等。 除了感染性疾病外,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引起急性发热。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攻击自己的组织和器官,导致一系列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急性发热通常伴随其他的自身免疫性症状,如关节疼痛、皮疹等。 肿瘤也可能引起急性发热,尤其是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所产生的癌细胞可能会引起体内炎症反应,从而导致急性发热。此外,一些药物也可能导致药物热,通常是病人在服药后一些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其中最常见的是抗生素和抗癌药物。 在诊断急性发热的原因时,医生通常会进行详细的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发热的持续时间、发热的高低、伴随的症状和体征等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疾病的原因。针对不同的疾病原因,医生会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激素等。 总之,引起急性发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每次遇到急性发热的情况时,我们应该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治,以便尽早确定疾病原因并进行有效的治疗。

各类传染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

各类传染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并经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不同的传染 病在症状和临床表现上有所差异。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传染病的症状 和临床表现。 1. 流感 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主要症状包括:- 发热:高热是流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体温可超过38℃; - 咳嗽和喉咙疼痛:咳嗽是流感的常见症状,喉咙疼痛也常伴随咳嗽; - 鼻塞和流涕:鼻塞和流涕是流感的早期症状,可伴随打喷嚏; - 肌肉和关节疼痛:流感常使患者感到全身酸痛; - 头痛和乏力:患者可能感到头痛和乏力; - 寒战和盗汗:这些症状常与发热同时出现; 2. 感冒 感冒是由多种呼吸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其典型症状包括: - 流涕和鼻塞:感冒最明显的症状之一是鼻子的流涕和鼻塞; - 打喷嚏:打喷嚏是感冒的常见症状,通常与鼻涕一起出现; - 喉咙痛:感冒患者常有咽喉不适和疼痛;

- 咳嗽:咳嗽是感冒的常见症状,通常是干咳; - 肌肉酸痛:感冒时,患者可能感到全身肌肉酸痛; - 轻度头痛:感冒头痛一般较轻; - 低热:感冒时,患者体温可能略有升高; 3.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其典型症状包括:- 发热:麻疹患者发热,体温可超过39℃; - 眼结膜充血:患者眼睛可能出现红色和充血; - 咳嗽和喉咙痛:咳嗽和喉咙痛是麻疹常见症状之一; - 打喷嚏和流涕:麻疹患者可能频繁打喷嚏和流鼻涕; - 阵发性咯血:部分患者会在咳嗽时咯血; - 皮疹:麻疹最典型的症状是全身皮疹,开始出现在头部和面部, 然后逐渐蔓延至身体其他部位; 4. 风疹 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典型症状包括: - 皮疹:风疹的主要症状是全身性的粉红色皮疹,通常从面部开始,然后蔓延至身体其他部位; - 轻度发热:风疹患者体温可能轻度升高;

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引起疾病的一类疾病。这些病 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微生物,它们通过空气、水源、食物、血液、昆虫叮咬等途径传播给人类。当人体免疫力较弱时,这些病原体就有可能入侵并导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本文将介绍一些 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1. 细菌感染性疾病 细菌感染性疾病是最常见且多种多样的一类感染性疾病。常见病例 包括肺炎、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因疾 病部位和种类而异。一般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头痛、乏力等。诊断 确认后,常规治疗一般采用抗生素治疗,根据不同的细菌选择相应的 药物。在使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嘱,按时用药,避免不必 要的滥用。 2. 病毒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性疾病是由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流感、感冒、水痘、麻疹等。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有所不同。一 般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喉咙痛等。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抗病毒药物、解热镇痛药等。对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疫苗的预 防接种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3. 真菌感染性疾病

真菌感染性疾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类疾病,常见的有白色念珠 菌病和肺曲霉病等。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因感染部位和种类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治疗方法一般以抗真菌 药物治疗为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除了药物治疗外,加强个人卫生和生活环境清洁也是预防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4. 寄生虫感染性疾病 寄生虫感染性疾病是由寄生虫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疟疾、蛔虫病等。寄生虫感染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因疾病类型而异。常见 症状包括发热、腹痛、腹泻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寄生虫药物治疗 和症状支持治疗。在预防方面,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管理是预防寄 生虫感染的重要措施。 总之,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因不同的病原体而异。对 于细菌感染,抗生素治疗是主要方法;病毒感染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和 预防接种;真菌感染常用抗真菌药物;寄生虫感染主要使用抗寄生虫 药物。除了药物治疗,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管理也是预防感染 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疑似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尽早就医,并根 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通过合理预防和治疗,我们能更 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感染性疾病的侵害。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X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一、诊断 (一)病史询问要点 详细询问病史,要注意: 1.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痈史;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1个月内有 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皮肤外伤及疖痈是诊断败血症的线索。有传染病疫区逗留史,考虑急性传染病; 腹部手术后发热应考虑腹腔、盆腔感染如膈下脓肿、肠间隙脓肿、空腔脏器瘘等。 2.发病季节:冬春季节发病,多见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中暑。 3.热型: (1)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2)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 (3)弛X热: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渗出性脑膜炎、化脓性炎症等。 (4)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鼠疫热等。 (5)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腹膜炎等。 (6)不规则发热: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7)消耗热:见于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8)双峰热: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4.体温升降方式: 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用退热药者; 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 5.伴随症状 (1)发热伴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鹦鹉热、天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 (2)伴咽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咳嗽、咳痰,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 (3)伴胸痛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脓肿等。 (4)伴腹痛、恶心、呕吐者,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等。 (5)伴头痛者,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 (6)伴肌肉痛者见于肌炎、皮肌炎、旋毛虫病、军团病、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等。 (7)全身关节痛,见于结缔组织病、痛风、银屑病性关节炎等。 (8)伴神经障碍者,见于脑炎、脑膜炎、感染中毒性脑病、脑出血、中暑、颞动脉炎、红斑狼疮脑病等。 (9)发热伴明显中毒症状见于严重感染,尤其是败血症。 (10)是否伴有皮疹及出疹时间:发热1日出现皮疹见于水痘;2日出现皮疹,见于猩红热;3日出现皮疹,见于天花;4日出现皮疹,见于麻疹;5日出现皮疹见于斑疹伤寒;6日出现皮疹见于伤寒。 (二)、体格检查

感染性疾病重点知识

感染性疾病重点知识 第一节发疹性疾病 一、麻疹 (一)病因:麻疹患者是唯一传染源。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飞沫传播为主。 (二)临床表现:典型麻疹可分为以下四期 1.潜伏期:接触后10~14天,最长可4周。 2.前驱期:一般为3~4天。特点: ①低-中度发热,体温无一定热型; ②上呼吸道及眼部炎症引起眼睑水肿、眼泪增多及畏光等; ③麻疹粘膜斑(又称Koplik斑)。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出疹时发热更高。皮疹开始见于耳后、颈部,红色斑丘疹。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顺序相同。疹退后皮肤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三)并发症 1.呼吸道:喉炎、支气管炎、肺炎。肺炎最常见。 2.心肌炎。 3.神经系统: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4.结核病恶化,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 (四)治疗:加强护理,对症治疗,预防感染。 (五)预防:关键是接种麻疹疫苗。 1.控制传染源: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至出疹后10天。接触麻疹的易感者检疫3周(重点)。 2.切断传播途径:通风消毒,避免与病人接触。 3.被动免疫:接触麻疹5天内给予免疫球蛋白。 4.主动免疫: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初种年龄为8个月。 二、风疹 (一)病因:风疹病毒。飞沫传播。 (二)临床表现 1. 潜伏期:14~21天不等。 2. 前驱期:约半天至两天。低热、呼吸道卡他症状。 3. 出疹期:斑丘疹,一般历时3天,耳后、枕部、颈后淋巴结肿大伴有压痛。 (三)治疗:对症及支持治疗。 (四)预防:隔离期至出疹后5天(重点)。 三、幼儿急疹 (一)病因:病原体为人类疱疹病毒6型。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大致8~14天,平均10天。多见于6~18个月小儿,发热3~5天,热退后全身出疹,并很快消退。 (三)治疗:无特殊治疗。 (四)预防:预后良好,注意隔离患儿。

六种输入性发热传染病

Ⅰ、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 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20 世纪70 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 直径70-9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 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EBV 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 其中Vero-98、Vero-E6、Hela-229 细胞最敏感。病毒接种后, 6-7 小时出现细胞病变, 表现为细胞圆化、皱缩, 细胞质内可见纤维状或颗粒状结构的包含体。给猕猴接种埃博拉病毒后可产生与人类疾病相似的症状体征并引起死亡。在鸟类、爬行类、节肢动物和两栖类动物细胞内不能复制,在仓鼠与豚鼠中,需多次传代才能引起死亡。 埃博拉病毒包括四种亚型:埃博拉-扎伊尔(Ebola-Zaïre)、埃博拉-苏丹(Ebola-Sudan)、埃博拉-科特迪瓦(Ebola-Côte d’Ivoire)和埃博拉-莱斯顿(Ebola-Reston)。前三种亚型埃博拉病毒已证实能够致人类疾病。不同亚型毒力不同, Ebola-Zaïre 毒力强, 人感染后病死率高, Ebola-Sudan 次之, Ebola-Côte d’Ivoire 对黑猩猩有致死性, 对人的毒力较弱。Ebola-Reston对非人灵长类动物有致死性, 而人感染后不发病。不同亚型病毒糖蛋白的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同源性为34%-43%),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遗传特性很少发生变化。 EBV 病毒在室温下稳定,60 ℃1小时大部分病毒被灭活, 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均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