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版诊断学发热标准(一)

第九版诊断学发热标准(一)

第九版诊断学发热标准

介绍

•第九版诊断学发热标准是医学界对于发热疾病的诊断标准的最新版本。

•这一标准是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

标准内容

•根据发热病程的持续时间和体温水平,将发热分为以下几类:

1.临时性发热:病程少于3天,体温超过摄氏度。

2.持续性发热:病程超过3天,体温持续在摄氏度以上。

3.铁律性发热:病程超过3天,体温呈周期性波动。

•根据临床表现和体征,将发热疾病分为以下几类:

1.感染性发热: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发

热。

2.非感染性发热:不由感染引起的发热,可能是由于自身免

疫性疾病、药物反应、肿瘤等因素导致。

•根据特定临床表现和体征,将发热疾病细分为更具体的类型:

1.呼吸系统感染导致的发热: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2.胃肠道感染导致的发热:如感染性腹泻、胃肠炎等。

3.泌尿系统感染导致的发热:如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等。

4.血液系统感染导致的发热:如败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等。

应用与意义

•第九版诊断学发热标准为医生提供了明确的诊断依据,使得发热疾病的诊断更加准确和规范化。

•这一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判断发热疾病的类型,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药物。

结论

•第九版诊断学发热标准是医学界的重要成果,对于提高发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标准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发热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注意:本文所述仅为虚构,实际发热疾病的诊断需参考医学专业知识和相关指南。

西医诊断学1发热

第一章常见症状 症状(symptom)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体征(sign)是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这些改变有多种形式,有些只有主观才能感觉到的,如疼痛、眩晕等;有些既有主观感觉,客观检查也能发现的,如发热、黄疸、呼吸困难等;也有主观无异常感觉,是通过客观检查才发现的,如粘膜出血、罗音、杂音、肝脾大等;还有些生命现象发生了质量变化(不足或超过),如肥胖、消瘦、多尿、少尿等,需通过客观评定才能确定的。凡此种种,广义上均可视为症状,即广义的症状,也包括了体征。 症状学(sympomatology)研究症状的识别、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是医师向思者进行疾病调查的第一步,是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的重要线索和主要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疾病的症状很多.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疾病又可有某些相同的症状,因此,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所有资料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而作出错误的诊断。 本章仅对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部分症状加以阐述。 第一节发热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一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食后体温也可赂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在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代谢率稍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发生机制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着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1.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如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家(L1)、肿瘤坏死因子(TNF)相干扰素等。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收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

诊断学

诊断学 诊断学的内容:1、病史采集2、症状和体征3、体格检查4、实验室检查5、辅助检查。 问诊的内容:(一)一般项目:性别、姓名、年龄、籍贯婚史等。(二)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三)现病史:1、起病情况与患病的时间2、主要症状的特点3、病因及诱因4、病情的发展及演变5、伴随症状6、诊治经过7、病程中的一般情况。(四)既往史。(五)系统回顾。(六)个人史。(七)婚姻史。(八)月经史。(九)家族史。 第四章常见症状 第一节发热 【发热机制】:正常情况下,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病因】1、致热源性发热:(1)外源性致热源(2)内源性致热源2、非致热源性发热【分类】1、感染性发热2、非感染性发热 【临床表现】1、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中等热度(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意义:①体温上升期: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 ℃或以上,常伴有寒战)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有寒战)②高热期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平衡③体温下降期:此期出汗多、皮肤潮湿【热型及临床意义】见于书本18页 第二节皮肤粘膜出血 【病因】1、血管壁功能异常2、血小板异常(21页):①血小板减少②血小板增多③血小板功能异常3、凝血功能障碍 第三节水肿 【发生机制】正常人体中,血管内液体不断地从毛细血管小动脉端滤出至组织间隙成为组织液,另一方面组织液又不断地从毛细血管小动脉端回吸收入血管中,两者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因而组织间隙无过多液体积聚。保持这种平衡的主要因素有:1、毛细血管内静水压2、血浆胶体渗透压3、组织间隙机械压(组织压)4、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当维持体液平衡的因素发生障碍出现组织间液的生成大于回吸收时,则可产生水肿。 水肿的主要因素:1、钠与水的潴留2、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3.、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4、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5、淋巴回流受阻。 全身性水肿:1、心源性水肿(右心衰竭):钠水潴留、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和组织液回吸收减少所致2、肾源性水肿(见于各型肾炎和肾病):钠水潴留、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所致。3、肝源性水肿:失代偿期肝硬化主要表现为腹水,水肿首先出现在踝部,逐渐向上蔓延,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 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 鉴别点肾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 开始部位从眼睑、颜面开始而延及全身从足部开始,向上延及全身 发展快慢发展常迅速发展较缓慢 水肿性质软而移动性大比较坚实,移动性较小 伴随病症伴有其他肾脏病症,如高血压、蛋伴有心脏功能不全症,如心脏增大、白尿、血尿、管型尿、眼底改变等心杂音、肝大、静脉压升高等 【咳嗽伴随症状】1、咳嗽伴发热2、咳嗽伴胸痛3、咳嗽伴呼吸困难4、咳嗽伴咯血5、咳嗽伴大量浓痰6、咳嗽伴有哮鸣音 第五节咯血

西医诊断学第9版试题(发热)

一.发热 (一)A型题 1.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属于哪种热型( ) A.稽留热 B.间歇热 C.弛张热 D.不规则热 E.波伏热 2.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可持续1天至数天,无热期与高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属于下列哪种热型。() A.回归热 B.间歇热 C.弛张热 D.不规则热 E.波伏热 3.属于感染性发热的病因是()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心肌梗死 C.甲状腺功能亢进 D.华支睾吸虫病 E.淋巴瘤 4.先昏迷后发热,可见于() A.脑出血 B.流行性乙型脑炎 C.斑疹伤寒 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中毒性菌痢 5.下列发热并伴随有寒战的是() A.风湿热 B.痛风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病毒性肝炎 E.大叶性肺炎 (二)B型题 A.大叶性肺炎 B.麻疹 C.病毒性肝炎 D.痛风 E.流行性乙型脑炎 1.发热伴关节肿痛(D) 2.发热伴昏迷(E) 3.发热伴结膜充血(B) 4.发热伴肝脾肿大(C) 5.发热伴寒战(A) 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B.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C.风湿热 D.败血症 E.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6.先昏迷后发热者,可见于(B) 7.先发热后昏迷,可见于(A) 8.发热伴关节肿痛(C) 9.发热伴淋巴结肿大(E) 10.发热伴出血(D) A.回归热 B.结核病 C.败血症 D.大叶性肺炎 E.急性肾盂肾炎 11.不规则热可见于(B) 12.稽留热可见于(D)

13.间歇热可见于(E) A.癫痫持续状态 B.心力衰竭 C.颅脑外伤 D.肿瘤坏死因子 E.真菌 14.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A) 15.属于内源性致热原的是(D) 16.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B) 19.属于感染性发热的病因是(E) 20.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C) (三)X题型 1.下列属于感染性发热病因的是(ABCE) A.细菌 B.病毒 C.支原体 D.重度脱水 E.血吸虫 2.下列属于非感染性发热病因的是(ABCDE) A.心肌梗死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结节性多脉炎 D.甲状腺功能亢进 E.大面积烧伤 3关于发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 B.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 C.大手术后、内出血、骨折、大面积烧伤及重度安眠药中毒也可出现发热 D.脑出血、脑震荡、脑挫伤等,为中枢性发热 E.癫痫持续状态可引起发热,为散热过多所致 4.不规则热可见于哪些疾病(BCDE) A.霍奇金淋巴瘤 B.结核病C风湿热 D.支气管肺炎 E.渗出性胸膜炎 5.关于弛张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又称败血症热型 B.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 C.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D.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 E.可出现无热期与高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6.发热并伴有结膜充血,常见于哪些疾病(ABCD) A.麻疹 B.流行性出血热 C.斑疹伤寒 D.钩端螺旋体病 E.风疹 7.发热并伴有肝脾肿大,常见于哪些疾病(ABCDE) A.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B.病毒性肝炎 C.肝及胆道感染 D.布氏杆菌病 E.急性血吸虫病 8.先发热后昏迷者见于(CDE) A.脑出血 B.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斑疹伤寒

诊断学试题(人卫版第九版)

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属于哪种热型(B) A.稽留热 B.弛张热 C.间歇热 D.波形热 E.回归热 正常成人心尖搏动位置(E) A.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1.0~1.5cm B.第4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1.0~1.5cm C.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外侧0.5~1.0cm D.第5肋间,右锁骨中线内侧0.5~1.0cm E.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0.5~1.0cm 下列哪种疾病属于血小板破坏过多(C)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C.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白血病 关于肾源性水肿,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眼睑、颜面开始而延及全身 B.从足部开始,向上延及全身 C.可见于各种肾炎和肾病。 D.主要是肾排泄钠、水减少,导致钠水潴留,细胞外液增多,引起的水肿 E.常伴尿常规、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 下列问诊内容正确的是(D) A、你心前区痛反射到左肩吗 B、你右上腹痛反射到右肩痛吗 C、解大便有里急后重吗 D、你觉得最主要的是哪里不适 E、腰痛时反射到大腿内侧痛吗

在心脏结构和位置正常的情况下,下列关于心脏各瓣膜听诊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A.二尖瓣听诊区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 B.肺动脉瓣听诊区位于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C.主动脉瓣听诊区位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D.主动脉第二听诊区位于胸骨右缘第3肋间 E.三尖瓣听诊区位于胸骨左缘第4、5肋间 关于血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A.一天3次测血压值达到或超过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认为有高血压 B.正常成人血压<120/80mmHg C.正常双侧上肢血压差别达5~10mmHg D.正常下肢血压高于上肢血压达20~40mmHg E.脉压≥60mmHg,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硬化 腹部九区分法,不正确的是(B) A.肝右叶、胆囊、结肠肝曲位于右上腹部 B.盲肠、阑尾、回肠末端、右侧精索、右肾位于右下腹 C.胃、肝左叶、胰头、胰体位于上腹部 D.乙状结肠、输尿管、充盈的膀胱位于下腹部 E.脾、胰尾、左肾位于左上腹部 常见典型异常步态,不正确的是(D) A.慌张步态可见于帕金森病病人 B.醉酒步态可见于小脑疾病、酒精及巴比妥中毒 C.共济失调性步态可见于脊髓病变病人 D.蹒跚步态可见于腓总神经麻痹 E.剪刀步态可见于脑性瘫痪与截瘫病人 下列各种神经反射,对应的反射中枢不正确的是(C) A.肱二头肌反射:颈髓5~6节 B.肱三头肌反射:颈髓6~7节 C.中腹壁反射:胸髓7~8节 D.膝反射:腰髓2~4节

诊断学发热部分试题Word版

第一节发热 一、填空题 1.发热的分度是:低热;中等度热;高热;超高热。 2.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两大类,而以为多见。3.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和两大类。 4.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②;③。 5.各种病原体如等可引起感染性发热。可以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 6.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7.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包括:①;②;③。 8.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可引起非感染性发热,这包括:①损害;②引起内脏器官或肢体坏死;③。 9.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种原因:①。②抗原-抗体反应。③内分泌代谢障碍。④。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⑥。 10.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②;③。11.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 、、。 12.稽热型常见于、、等疾病。 13.弛张热型常见于、、、等疾病。 14.间歇热型可见于、等疾病。 15.波状热型常见于。 16.回归热型可见于、、等。 二、判断题 1.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糖皮质激素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规则。()2.热型与患者个体反应性的强弱无关。() 3.请对下列热型进行判断 ①弛张热型() ②稽留热型()

弛张热型() 稽留热型() 不规则热型() 波状热型()回归热型()驰张热型() 4.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以前者为多见。()5.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6.低热是指37.3—38℃。() 7.高热是指39.1—41℃。() 三、名词解释 1.发热(fever) 2.稽留热(ontinued fever) 3.弛张型(remittent fever)或败血症热型 4.间歇热型(intermittent fever) 5.波状型(undulant fever) 6.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7.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四、选择题 A型题 1.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是: A.感染性发热疾病 B.皮肤散热减少性疾病 C.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性疾病 D.心脏、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E.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性疾病 2.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弛张热指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B.稽留热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C.间歇热指体温升高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D.波状热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E.不规则热指发热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性。 B型题 问题(1—7) A.稽留热B.弛张热C.间歇型 D.不规则热E.波动型 1.斑疹伤寒或伤寒高热期() 2.败血症()

第八版诊断学之症状学(发热)

第八版诊断学之症状学(发热) 第一节发热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C左右,正常体温在不 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在24 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C。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发生机制】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1 .致热源性发热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 外源性致热源(exogenous pyrogen):外源性致热源的种类甚多,包括: ① 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② 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③ 抗原抗体复合物;④ 某些类固醇物质,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etiochola no Io ne);⑤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外源性致热源多为大分子物质,特别是细菌内毒素分子量非常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 内源性致热源(en doge nous pyroge n):又称白细胞致热源(1eukocytic pyrogrn),如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一方面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setpoint),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 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

诊断学第九版问诊人卫课件

诊断学第九版问诊人卫课件 1. 引言 本文档是诊断学第九版问诊人卫课件的详细说明。诊断学是医学中的重要学科,通过采集患者的病史信息和进行体格检查,以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本课件旨在帮助医学生和医生掌握问诊技巧,能够有效地获取患者病史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 2. 课件结构 本课件共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2.1 简介 在简介部分,将介绍诊断学的定义、意义以及问诊在诊断学中的作用。 2.2 问诊的基本原则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问诊的基本原则,包括尊重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注意问诊技巧等。

2.3 问诊内容的分类 在本部分,将对问诊内容进行分类,如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并举例进行说明。 2.4 问诊技巧 问诊技巧是医生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掌握的技能,本部分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问诊技巧,如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追问、倾听技巧等。 2.5 常见病例分析 本部分将以一些常见的病例为例进行分析,通过详细解读问诊过程,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问诊的方法和技巧。 2.6 总结 在总结部分,将对本课件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问诊在诊断学中的重要性。 2.7 参考资料 本部分将列出本课件所参考的相关文献和资料,供学习者深入学习和了解其他相关内容。

3.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件,学习者将能够: •理解诊断学的定义和意义; •掌握问诊的基本原则; •熟悉问诊内容的分类和常用技巧; •能够应用问诊技巧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4. 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件时,建议学习者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阅读并理解课件的简介部分,了解诊断学的定义和问诊的作用。 2.阅读并掌握问诊的基本原则,包括尊重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等。 3.理解问诊内容的分类,如主诉、现病史等,并通过例子进行实际应用。 4.学习并掌握常用的问诊技巧,如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追问等。 5.阅读并分析常见病例,理解问诊过程和综合分析的方法。

诊断学(第八版).-第九版诊断学

目录 绪论 第一篇问诊 第一章问诊的重要性 第二章问诊的内容 第三章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第一节问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第二节重点问诊的方法 第三节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第四章常见症状 第一节发热 第二节皮肤黏膜出血 第三节水肿 第四节咳嗽与咳痰 第五节咯血 第六节胸痛 第七节发绀 第八节呼吸困难 第九节心悸 第十节恶心与呕吐 第十一节呕血 第十二节便血 第十三节腹痛 第十四节腹泻 第十五节便秘 第十六节黄疸 第十七节腰背痛 第十八节关节痛 第十九节血尿 第二十节尿频、尿急与尿痛 第二十一节少尿、无尿与多尿 第二十二节头痛 第二十三节眩晕 第二十四节晕厥 第二十五节抽搐与惊厥 第二十六节意识障碍 第二篇体格检查 第一章基本方法 第一节视诊 第二节触诊 第三节叩诊 第四节听诊 第五节嗅诊 第二章一般检查

第一节全身状态检查 第二节皮肤 第三节淋巴结 第三章头部 第一节头发和头皮 第二节头颅 第三节颜面及其器官 第四章颈部 第五章胸部检查 第一节胸部的体表标志 第二节胸壁、胸廓与乳房 第三节肺和胸膜 第四节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第五节心脏检查 第六节血管检查 第七节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第六章腹部 第一节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第二节视诊 第三节触诊 第四节叩诊 第五节听诊 第六节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第七章生殖器、肛门、直肠检查 第一节男性生殖器检查 第二节女性生殖器检查 第三节肛门与直肠检查 第八章脊柱与四肢检查 第一节脊柱检查 第二节四肢与关节检查 第九章神经系统检查 第一节脑神经检查 第二节运动功能检查 第三节感觉功能检查 第四节神经反射检查 第五节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第十章全身体格检查 第一节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 第三节特殊情况的体格检查 第四节老年人的体格检查 第五节重点体格检查 第三篇病历书写 第一章病历书写的基本规则和要求

医学生必备:诊断学重点知识汇总!

医学生必备:诊断学重点知识汇总! 重点知识! 第一单元症状学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 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 2、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 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 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

《诊断学》第9版名词解释汇总

《诊断学》第9版名词解释汇总 1.问诊(inquiry):即病史采集(history taking),是通过医生与患者进行提问与回答了 解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过程. 2.症状(symptom):是患者患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如疼 痛.瘙痒. 3.体征(sign):是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如皮肤黄染,肝脾肿大. 4.体格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是医生用自己的感官或传统的辅助器具(听诊 器、叩诊锤、血压计等)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检查,解释机体正常和异常征象的临床诊断方法. 5.实验室检查(laboratory examination):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室方法 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从而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的资料,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 6.主诉(chief complaints) :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 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 7.现病史:记述患者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8.稽留热(continued fever):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 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摄氏度,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9.弛张热(remittent 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 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10.咯血(hemoptysis) :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排出者称咯血. 11.牵涉痛(referred pain):是指内脏器官或深部组织的疾病引起的疼痛,可在体表的 某一部位也发生痛感或痛觉过敏区.

西医诊断学基础

第一单元症状学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 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 2、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 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 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

09诊断学重点考点整理(必考)

诊断学重点归纳 一咳嗽、咳痰、咯血 1.咳嗽时间&规律 突发性咳:吸入剌激气体、压迫气管支气管分叉处、或异物、淋巴结或肿瘤压迫气管分叉处引起 发作性咳嗽:百日咳、支气管内膜结核 长期慢咳:慢支、支气扩张症、肺脓肿、肺结核等 夜间咳嗽(左心衰、慢支、肺结核),可能与肺淤血、迷走神经兴奋性↑有关 2.痰的气味、颜色 恶臭味痰:厌氧菌感染 黄色痰:呼吸道感染 绿色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白粘丝痰:真菌感染 红色痰:血痰(支扩、肺结核、肺Ca) 铁锈色痰:肺炎球菌肺炎 粉红色泡沫痰:肺水肿 大量稀薄浆液性痰含粉皮样物:包虫病 二发热(P16~18) 1.正常人体温波动情况 正常人体温在36~37℃(腋测法),24h不超过1℃。 体温升高的情况:下午,运动或餐后,小儿,妇女经前或妊娠,老年人 2.感染性发热&肺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占50~60%) 非感染性发热:1.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 理化损害:大手术、大面积烧伤 血管栓塞:心、脑、肺、肢体坏死 组织细胞破坏:癌症、溶血等 2.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3.内生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4.三种重要热型 稽留热:体温在39~40℃以上数日数周,24h波动不超过1℃。如大叶性肺炎、伤寒。间歇热:突升致高热数小时后突降至正常数小时(天),如此反复。如疟疾、急性肾盂炎。回归热:骤升高热持续数日后降至正常数日,交替出现。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

三发绀(P30) 1.中心性发绀&周围性发绀的区别 中心性发绀:全身性,除四肢及颜面外,也累及躯干和粘膜皮肤。但受累部位皮肤是温暖的。 周围性发绀:发绀常出现在四肢末端和下垂部位。这些部位的皮肤是冷的,但若给予按摩或加温,使皮肤转暖,发绀可消退。 2.发绀&血氧饱和度的关系 血氧饱和度↓→发绀 四呼吸困难 1.心源性哮喘(P32~33):急性左心衰引起的肺淤血、肺水肿。 2酸中毒大呼吸/Kussmaul呼吸(P33):主要见于酮症酸中毒 3.吸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的区别 吸气性呼吸困难:由于喉、气管、大支气管炎症或狭窄所致(喉癌、气管异物、白喉)临床特点:(1) 吸气费力,深而慢 (2) 可有高调吸气性喘鸣音 (3) 吸气时三凹征 (4) 常伴声音嘶哑 呼气性呼吸困难:由于肺泡弹性减弱及小支气管痉挛、狭窄所致(支气管哮喘、COPD 痉挛性细支气管炎) 临床特点:(1) 呼气费力,延长而缓慢 (2) 呼气性干罗音或哮鸣音 (3) 常伴缺氧、紫绀 五水肿 1.组织间液增多因素: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 2)血浆胶体渗透压↓ 3)微血管壁通透性↑ 4)淋巴回流受阻 2.各型水肿的早期临床表现:心性水肿(下垂部水肿) 肾性水肿(组织疏松部水肿) 肝性水肿(腹水) 营养不良性水肿(全身性水肿) 六黄疸 1.黄疸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黄染鉴别 胡萝卜素血症:先出现于皮肤(手掌、足底、前额及鼻部),一般不出现巩膜和口腔粘

(完整word版)诊断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发热

•诊断学是 论述诊断 疾病的基 础理论、 基本技能 和基本方 法的一门 学科. •诊断学是 医学教育 中从基础 过渡到临 床的桥梁 课程,是 临床各专 业学科的 重要基 础。 •诊断学是 培养医生 的临床实

践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关键学科。 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常见症状与体征 •问诊 •检体诊断 •实验诊断 •心电图检查、X线诊断、超声波检查 •病历编写与诊断思维方法 •诊断方法的新进展。 三、常见症状与体征 •症状是指在患病状态下,病人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受,主要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胸痛、恶心、眩暈等。 •体征是指在体格检查中医生发现的异常表现,如心脏杂音、肺部啰音、肝肿大等。四、问诊 问诊是以对话方式向病人或知情人了解病情或健康状态的一种诊断方法 五、检体诊断 •检体诊断医生应用自己的感官(如眼、耳、鼻、手)或借助简单的工具(如听诊器、血压计、叩诊锤等),对病人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查找机体正常或异常,对其健康状态和病情进行评估后提出的临床判断. 六、实验室诊断 实验诊断是通过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试验方法对被检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获得疾病的病原体、组织的病理型态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再结合病情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

七、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是将被检者心电活动用心电图机描记下来的曲线图即心电图 八、诊断的种类 病因诊断根据致病以素所作出的诊断,它能明确提出致病的主要以素和疾病的本质 病历解剖诊断是对病变的部位、性质、组织结构或细胞水平的病变均能提出明确的诊断 病理生理诊断反映疾病时器官或机体功能状态的诊断 九、基本要求 ●独立问诊、系统体检 ●熟悉检验、 ●熟悉心电图机、了解B超、X线检查 ●系统整理 ●病历书写 ●初步诊断 十、注意事项: ✓强调指出掌握正确的问诊和系统体格检查的重要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容忽视. ✓在获得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的基础上正确选择实验检查项目和正确评价其结果也十分重要. ✓必须建立客观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方能达到正确认识疾病的目的. ✓最后,培养良好的医生素质也是诊断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十一、最终目的: 睁眼会看举耳会听伸鼻会嗅开口会问抬手会查静心会想提笔会写 第一节发热 一、发热的定义

诊断学重点重点总结【完整版】

诊断学重点重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单元症状学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二单元缺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 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 2、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 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 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

诊断学重点难点总结【完整版】

诊断学重点难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单元症状学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二单元缺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 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 2、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 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 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

2021 诊断学基础汇总(完美打印版)

教辅笔记诊断学基础 第一章症状学(考试占比 45%)第三章检查(考试占比 35%) 第一章症状学(45%) 什么叫症状、体征? 症状:病人自己发现的——比如发烧、头痛、咽痛 体征:医生查体(视触叩听)发现的——比如一查扁桃体肿大 辅助检查:实验室化验结果不是体征——比如转氨酶高 发热 1.发热常见的原因:感染(最多见,病原体)、感冒属于感染性发热;非感染(如心肌梗死) 2.发热——体温的测量:肛温最接近人体体温 口温标准:低热37.3-38℃中高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热型及临床意义:稽留热——持续高温、波动<1℃——肺炎、伤寒、脑炎 弛张热—一张一弛有波动、超2℃——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 间歇热——寒热往来——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回归热——骤升后持续数日又骤降——回归热、霍奇金病 波状热——逐渐升高又逐渐下降——布氏杆菌病 不规则热——结核、风湿热、药物热、激素 【速记】记住 8 个字会做题,驰长热及稽留热:重败风化,稽大伤脑 弛张热(2℃)——重败风化(重症肺结核、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炎症) 稽留热(1℃)——稽大伤脑(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又称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脑炎) 头痛 1.病因:颅内、颅外、全身、神经症 2.头痛的性质: 三叉神经痛—电击样、扳机点血管性头痛—搏动样舌咽神经痛—咽喉部发作性疼痛 胸痛 1.病因:胸壁—外伤、肋骨骨折心血管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呼吸疾病—肺炎其他—食管炎 2.胸痛的问诊要点: 胸壁疾病——(1)固定于病变部位;(2)压痛。

带状疱疹——沿一侧肋间神经分布,不超过体表正中线 鉴别心绞痛与心肌梗死: 灼痛或灼热感——食管炎尖锐刺痛+呼吸时加重,屏气消失——干性胸膜炎 压榨样痛——心绞痛恐惧/濒死感——心肌梗死 腹痛 1.病因: 急性腹膜炎——胃肠穿孔引起最常见,伴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蠕动音减弱或消失。反跳痛说明腹膜收到侵袭 2.部位:通过部位判断可能病变的脏器 右下腹—急性阑尾炎右上腹—肝、胆疾患 3.腹痛的性质与程度: 持续性痛——炎症 阵发性痛——肠梗阻、结石、痉挛 腹痛+休克——腹腔内出血 4.腹痛的规律: “肠前胃后”——消化性溃疡(周期性、节律性)(胃溃疡饭后痛,肠溃疡饭前痛)绞痛——结石及肠梗阻 钻顶样痛——胆道蛔虫梗阻 进行性锐痛——肝癌 腹痛+压痛、反跳痛——腹膜炎 果酱样血便——肠套叠 腹痛+呕吐宿食、吐后缓解——幽门梗阻 5.诱发、加重或缓解腹痛的因素

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试行)

(试行第九版) 一、病原学特点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0~140nm。具有5个必需基因,分别针对核蛋白(N)、病毒包膜(E)、基质蛋白(M)和刺突蛋白(S)4种结构蛋白及RNA依赖性的RNA聚合酶(RdRp)。核蛋白(N)包裹RNA基因组构成核衣壳,外面围绕着病毒包膜(E),病毒包膜包埋有基质蛋白(M)和刺突蛋白(S)等蛋白。刺突蛋白通过结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ACE-2)进入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时,新型冠状病毒96个小时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发现,而在Vero E6和Huh-7细胞系中分离培养约需4~6天。 与其他病毒一样,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也会发生变异, 某些变异会影响病毒生物学特性,如S蛋白与ACE-2亲和力 的变化将会影响病毒入侵细胞、复制、传播的能力,康复者 恢复期和疫苗接种后抗体的产生,以及抗体药物的中和能力, 1

进而引起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 HO)提出的“关切的变异株”(variant of concern,VOC)有5个,分别为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玛(Gamma)、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O micron)。目前Omicron株感染病例已取代Delta株成为主要流行株。现有证据显示Omicron株传播力强于Delta株,致病力有所减弱,我国境内常规使用的PCR 检测诊断准确性未受到影响,但可能降低了一些单克隆抗体药物对其中和作用。 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 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二、流行病学特点 (一)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 (二)传播途径。 1.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2.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 3.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 得一定的免疫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