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时、分、秒》教学计划 (1)

第1课时秒的认识 (2)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 (5)

第3课时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7)

第4课时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9)

(11)

11

13

(15)

18

第5课时整理和复习 (20)

22

22

24

26

(29)

(32)

35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计划 (38)

第1课时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39)

第2课时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42)

第3课时练习课 (45)

第4课时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 (47)

第5课时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 (49)

第6课时练习课 (51)

第7课时解决问题 (52)

第8课时整理和复习(一) (54)

第5课时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74)

第6课时笔算乘法(练习课) (76)

第7课时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78)

第8课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80)

第9课时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练习课) (82)

第10课时乘法的估算 (84)

第11课时解决问题(1) (86)

第12课时解决问题 (88)

第13课时解决问题(练习课) (91)

第14课时整理与复习 (93)

第15课时数字编码 (95)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97)

第1课时四边形 (97)

第2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100)

第3课时周长 (103)

第4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05)

第5课时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解决问题 (108)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11)

第1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111)

第2课时几分之一大小比较 (113)

114

(115)

第5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116 第6课时分数的简单应用 (117)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计划 (119)

第1课时集合 (120)

第十单元《总复习》教学计划 (124)

第1课时复习时、分、秒 (126)

第2课时复习笔算加减法 (128)

第一单元《时、分、秒》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

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是在一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具体内容的编排顺序如下:1、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秒”。 2、观察钟表,得出1分=60秒。3、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4、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估计意思,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五、具体措施: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六、教学安排:4课时

1、秒的认识、秒和分之间的关系、体验时间的长短

-------------1课时

2、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1课时

3、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1课时

4、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 1课时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课题: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内容,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

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

个人调整意见

教学反思: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

教学课题:时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

教学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

教学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五、作业

个人调整意见

教学反思:

第3课时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课题: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2、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2、小结

3、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

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五、作业

个人调整意见

教学反思:

第4课时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课题: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3--11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

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板书课题)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完成“练习一”第9题。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 4时=()分 9分○9秒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400分○4时10分○1时

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一的第10、11题。

四、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五、作业

个人调整意见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

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

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

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先算65-()=()再算()○()=()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72-6=

20+40+3000= 900-700+80= 300+20+60=

80-60+200= 100+400+50=

900-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 480 520 790 21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380+55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3 8 0

+ 5 1 5 0

9 3 0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提问: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注意: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一个小一点的“1”,如十位相加为13,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为8,再加上进上来的1,百位写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5 5 0

- 3 8 0

1 7 0

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如550-380,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15个十,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全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教案

最新精品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优 秀 教 学 设 计 (全单元完整版含教学反思)

前言: 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实用性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教学内容 1.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2.周长的概念,测量图形的周长;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3.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结合实例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3.能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多种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编排特点 1.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新知 一方面,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本单元,重点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认识图形的特征,教材分三个层次编排。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经历了一般图形周长的探索过程之后,进一步研究长、正方形的周长。 2.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呈现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树叶、三角尺、数学课本、钟面等实物图和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从任意图形(包括不规则图形)入手,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是一个一般概念,避免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然后,通过让学生探索一般图形周长的求法,使学生经历周长求法的知识形成过程,认识到周长是可以测量的,同时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3.关注所学知识的及时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方面,在学习了长、正方形周长公式后,在练习中安排了大量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周长公式解决。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广泛应用,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具体编排 (一)四边形和长、正方形的认识 1.例1(认识四边形) (1)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发现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应用分类的思想。通过此题,学生对小学阶段出现的各种特殊四边形乃至一般四边形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逐一认识。 (2)注意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对四边形内涵的认识并丰富学生对四边形外延的认识。 2.例2(认识长、正方形) 让学生通过亲手动手量一量,折一折,发现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为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做准备。教学时,可进一步让学生比较一下长、正方形的异同,加深认识。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时、分、秒》教学计划 (1) 第1课时秒的认识 (2)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 (5) 第3课时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7) 第4课时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9) (11) 11 13 (15) 18 第5课时整理和复习 (20) 22 22 24 26 (29) (32) 35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计划 (38) 第1课时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39) 第2课时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42) 第3课时练习课 (45) 第4课时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 (47) 第5课时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 (49) 第6课时练习课 (51) 第7课时解决问题 (52) 第8课时整理和复习(一) (54)

第5课时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74) 第6课时笔算乘法(练习课) (76) 第7课时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78) 第8课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80) 第9课时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练习课) (82) 第10课时乘法的估算 (84) 第11课时解决问题(1) (86) 第12课时解决问题 (88) 第13课时解决问题(练习课) (91) 第14课时整理与复习 (93) 第15课时数字编码 (95)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97) 第1课时四边形 (97) 第2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100) 第3课时周长 (103) 第4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05) 第5课时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解决问题 (108)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11) 第1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111) 第2课时几分之一大小比较 (113) 114 (115) 第5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116 第6课时分数的简单应用 (117)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计划 (119) 第1课时集合 (120) 第十单元《总复习》教学计划 (124) 第1课时复习时、分、秒 (126) 第2课时复习笔算加减法 (128)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一、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 【教材分析】 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快到几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 本小节学习秒的认识和应用,体会1分、1秒有多久,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总结。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钟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整时”“半时”“不到几时”几种认识时刻的说法。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学的十进制关系,学生往往感到不习惯,这可能给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带来了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 2.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初步培养观察、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1分=60秒。 难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钟表、家用小闹钟。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探究新知→认识“秒”,知道1分=60秒 ↓↓ 巩固应用→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看—— 课件出示:新年到,鞭炮声声,小孩子欢天喜地,午夜将要到来,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 学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 (新年的钟声敲响) 师: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又倾听了一次新年的钟声。那么,谁能说说,10、9、8、7、6、5、4、3、2、1应该用什么时间单位? 引导学生明确是以秒为单位的倒计时。(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探究新知】 1.认识秒针和1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 学生回答:时、分。 师:钟面上的这位新朋友,它叫什么名字呢?谁来描述一下它的特征。(秒针又细又长,跑得最快)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呢?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钟面上的秒针是怎么走的?(播放课件) 师: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呢? 生: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一秒。 (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 教师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来验证秒针走一小格就是一秒。 2.体验1秒的长短。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我们仔细听一听,钟表发出“嘀嗒”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一秒。(钟面演示1秒)你感受到了吗?想一个办法在心里记一记1秒有多长。 说一说:你是怎么记的?(拍一下手,跺一下脚,点一下头)你感受1秒怎么样?(学生发表意见) 师小结:1秒的确很短,但用处却很大。你知道1秒能干些什么吗?飞机1秒约行250米,小汽车1秒约行20米,卫星1秒约行7900米,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上1秒钟可以生产成千上万个零件,电脑1秒钟可以完成3万亿次运算。 看了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所以同学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呀,尽管它很短,但好好利用它,可以做许多事情。 3.认识几秒。 师:还有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都在期待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一起兴奋的数着新年钟声敲响前的最后几秒。刚才新年钟声敲响前的倒计时是几秒完成的呢?(重复播放刚才倒计时的情境图) 学生回答10秒。因为秒针从10走到了12,经过10个小格就是10秒。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谁能像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学生回答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然后学生相互问答,拿出钟表来考问同桌。 4.教学1分=60秒。 (1)师:“嘀嗒,嘀嗒”(课件演示)秒针又要走了。又轮到老师出题了,老师出的题是:我们知道1时=60分,因为分针转动一圈的同时时针转动一个大格,所以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是60,秒是一个比分小的单位,它和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用你手中的学具钟表转一转,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最新版)

。第三单元四边形 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师: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附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有价值的、必要的数学”就可以理解为对生活有用的数学.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数学的生活化,也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改变课本中原有的例题,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来呈现课本所要学的内容。反过来,在进行应用题的练习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估计测量身边的事物,这就拉近了书本与学生的亲近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这节课中发现学生的估计、估量能力比较差,出现了一些笑话,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我相信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数学是有价值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同时再将数学运用与生活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价值。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全册)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年级________班备课时间:__________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三知识与能力: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维物体的长度。目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单元测量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

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生: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生: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四、揭示课题:板出:毫米的认识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出:1厘米

=10毫米七、巩固发展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共 1 页第 1 页批注摘要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八、全课小结。共 2 页第 2 页板书设计教后反思三年级________班备课时间:__________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三知识与能力: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维过程与方法: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1、两人为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新部编本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新部编本第一单元:认识数的概念 课时1:认识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教学目标: - 了解数的概念和作用; - 掌握自然数、整数、有理数的概念; - 能够根据数的特点进行分类; 教学内容: 1. 数的概念; 2. 自然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3. 整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4. 有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5. 数的分类。 教学重点: - 掌握自然数、整数、有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能够根据数的特点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数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数的概念:介绍数的概念以及数的表示方法。 3. 自然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给出一些自然数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自然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4. 整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引入负数的概念,并和自然数进行比较,说明整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5. 有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介绍有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举例说明。 6. 数的分类:根据数的特点,分析并分类给出的数。 7. 小结与作业布置:复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资源: - 教案PPT;

- 黑板、粉笔; - 学生练册。 课时2:数的比较和数线 教学目标: - 掌握数的比较大小方法; - 理解数线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能够在数线上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 1. 数的比较大小方法; 2. 数线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3. 在数线上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 - 掌握数的比较大小方法; - 理解数线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 如何在数线上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与学生讨论大小关系,引出数的比较大小方法。 2. 数的比较大小方法:介绍和讲解数的比较大小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3. 数线的概念和使用方法:引入数线的概念,解释其作用,并与学生一起探索数线的使用方法。 4. 在数线上比较数的大小:通过数线的实际使用,让学生掌握在数线上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5. 小结与作业布置:复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资源: - 教案PPT; - 黑板、粉笔; - 学生练册。 ...... (继续编写下一课时的教案)

2023年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2023年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2023年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走1小格是1秒;掌握分与秒的运行关系,1分=60秒。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秒的具体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观察实践能力。 3、借助生活实例和多种实践活动,渗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培养他们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秒的具体概念,通过观察、合作交流归纳出秒针与分针的运行关系即1分=60秒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体验1分1秒的长短。从而对分秒的具体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钟表实物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钟表一个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课件呈现春节联欢挽回的一个场景,人们用倒计时的方式,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导入新课——计量很短的时间,常常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用到时间单位秒? 3、关于秒,你知道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 二、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探究新知 1、独立观察钟面————-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从而引出又细又长走的最快的是秒针 2、在合作学习中探究分与秒的运行关系 ①四人小组合作,两人看分针的变化,两人看秒针的运动。 ②汇报分针与秒针的运行结果。 ③小结:秒针走一圈,即60小格,分针走一小格。 板书:1分=60秒 三、在活动中体验时间,感知时间的价值

1、听一听(1秒的滴答声) 2、拍一拍(感受一秒的长短) 3、做一做(让学生自由发挥1秒能做什么,即用动作表示1秒) 4、读一读(1秒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财富)进行珍惜时间的品德教育。 5、估算一分的活动 活动一:当老师说开始时,闭上你的眼睛,每个同学都在自己的心里估计,一分钟到了,自己睁开眼睛,看看大屏上的时间,然后坐下。 活动二:拍一拍数一数 全班同学看着课件中的钟表,伴随着滴答声,边拍手边数数,在各种感官中具体感受一分的长短。 活动三:估算一段动画片的播放时间长度 6、玩一玩(1分能做什么) 一分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完成。 汇报:一分钟自己的完成情况。 四、巩固练习、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我会填(课件) ①我们上一节课用40()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位置与方向的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熟悉的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重点难点: 认识8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说一说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考一考。 2、画出一个标有8个方向的方向示意图,比一比,谁画得准! 3、老师说方位,学生指出来。 二、综合练习 完成11页第3题、11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12页的第5题、同桌合作完成12页第6题。 三、总结 这一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用处呢?还在什么地方有用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P55、56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新课 师:这个活动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汇报,师板书:32÷6 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汇报:可以是横式,也可以是竖式。 师问: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单位是什么? 师:在解决这样的题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用什么算式解决。注意结果的单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推荐11篇)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推荐11篇)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用坚式计算和在1010以内的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并且会验算。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 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教学资源: 例题挂图、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喜欢写数学日记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篇数学日记,记录的是上周我校各年级的借书情况,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用大屏幕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 2、同学们,你们看了大屏幕,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数学问题吗?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摘录如下:

(l)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2)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3)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4)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说明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我在黑板上记下了四个问题,你们看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什么算法来解决?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第2个和第4个问题好不好? 教师擦掉黑板上的其他问题,只保留下面两个问题,并重新编写序号。 (1)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2)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二、探索算法 提问:要求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应怎样列算式? 板书 143+126=————————————(本) 谈话:下边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谈话:随愿意把你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可能用下面两种方法计算:一种是用记数器拨珠,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主要强调每一位的数要拨在对应的数位上。 另一种是仿照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算出来的。 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数位对齐,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三年级数学,本班学生共有学生3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19人。总体来说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 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 参加学习活动中去。多数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技巧,具备初步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 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但是还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尚缺少主 动与同学交流的习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是个别学生的计算还没有过关。二是理解题意的能力不强。三是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于加强,课堂 上讨论不起来。四是课堂学习习惯方面,有一部分学生的习惯很差,表现 为作业马虎、课堂活动缺少主动性和对活动的专注。因此对这些学生,我 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要在本学期 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 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 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 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 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

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023年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绿洲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总第( 1 )课时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每两个数之间有多长时间? 【学情预设】1秒。 师:接着看其他几幅图,你又看到了什么?这些时间又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描述生活情境并发现这些活动用的时间很短。 2.揭示课题。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时间单位时和分,要计量更短的时间,就需要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秒”吧。(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识 (一)谈话了解学生对“秒”的认识。 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情预设】根据生活经验说说对“秒”的认识。如果学生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钟面上秒针的位置、与分针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叙述。 【设计意图】简单的一问,既可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又能初步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情况,从而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以生为本,以人为本。 (二)认识秒针。 1.认识秒针。 师:谁来说说钟面上哪一根针是秒针呢? 【学情预设】学生思考后回答:最细最长、走得最快的那根针就是秒针。

2.观察钟面,认识秒针走向。 师:秒针走1小格是1秒,那秒针走1大格是几秒呢? 学生观察实物钟表,发现秒针行走特点。 学生汇报: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大格是5秒。(教师适时板书) 3.体验秒(1秒、10秒、30秒)。 (1)师:我们知道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那1秒有多长呢?仔细感受(课件播放钟声),你听到了什么? 学生感受秒钟声响之间的间隙长短。 (2)师:想一想,1秒你可以做什么? 请两名学生说一说,当场试验。 师小结:1秒的时间很短,但是时间就是这样1秒1秒积累起来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跟着秒针的节奏点点头,轻轻地数一数1、2、3、4。 (3)10秒小闹钟游戏。 课件出示规则。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然后组织游戏,集体感知10秒。 组织学生试验。教师组织学生初步交流,谈谈体会。 【学情预设】预设1:学生不懂游戏规则,或者转身时动静过大,影响教室秩序。 预设2:转身后,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影响其他的学生感知时间。教学笔记师:看来,玩这个游戏还有一点小技巧。希望大家在下一轮的游戏中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转身要快,但是也要安静,既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要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思考。二是转完身后要等待其他同学完成后,再来交流想法。下面,我们开始第二轮吧。你们转身后看到屏幕上的时间又会是几秒呢? 教师组织第二轮游戏。学生完成后交流感知10秒的经验。 【学情预设】学生会采用眨10下眼,踮10下脚,在心里默念嘀嗒10次,有节奏地数10个数等方法计时。 进行第三轮游戏,未能准确估计的学生改进自己的方法。 师小结:对1秒有了准确的估量,就能帮助我们准确地感知10秒了。 (4)体验30秒。 规则同上。组织学生开始第一轮游戏。完成后交流想法。 师:你是怎么准确预估的? 【学情预设】像感知10秒一样,不过现在应该是30个1秒。 师:请刚才转早了的同学试着再体验一下,下面我们继续吧! 再组织两轮游戏。 (5)对比两次活动,谈谈感受。 师:通过两次感知时间的游戏,你有什么体会? 【学情预设】预设1:10秒好短,30秒好长啊! 预设2:只要安排好了,30秒的时间能做很多事情。 师:是的,只要我们合理安排时间,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但是如果不在意的话,时间的流逝也是悄无声息的。所以,合理安排时间是成长必备的技能。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测量 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 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具、学具准备: 1. 教师准备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2. 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和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教师:我们以前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1米是多少厘米? 让学生具体比画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二、操作观察 1. 操作活动:拿出小尺量量文具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2. 分组活动:用米尺量量黑板、桌椅、教室、讲台。 3. 汇报:说说测量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探索新知 教师:我们以前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比较短的距离,是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我们要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该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引出新课)。 1.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小尺子观察一下。 教师:尺子上的刻度除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还有比厘米更小的格。) 教师: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教师指导学生数小格。) 教师:五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那么小1厘米是多少毫米?(因为1厘米中间有1,2,…,

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是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有多长。(看一看学生表示的是否合适。) 2.看书P2,让同桌相互说说图意,师重点引导学生看P3小天使说了什么? 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练习 1.做P3“做一做”中的习题,师巡视 2.练习一的第1、2题。 五、生活中的数学 1.估一估:数学书的厚大约是多少毫米,尺子的厚度约多少毫米等等。 2.你能说说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吗?

部编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部编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老师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份教案,可以保证课堂质量,也可以让自己轻松很多。那么,三年级数学的教案可以怎么做呢?下面是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体会验算的作用。 2.使学生掌握乘法验算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逐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通过除法验算,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等。 教学资:光盘 表达训练:可以用商和除法相乘,加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教学过程: 一、迁移互助

1. 口算。 72÷8= 35÷5= 42÷7= 40÷8= 9×8= 7×5 = 6×7= 5×8= 师:观察每组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互助】 ① 互助方法:同桌互说。 互助目标:人人都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指生汇报。(学生自由发言,会发现上下两道算式都是用一句乘法口诀得出的;还发现他们都是由三个数字组成的;上面的算式和下面的算式是相反的等等。) 2.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加、减法的验算,那同学们回想一下他们是怎样验算的呢? 【互助】 ② 互助表达:没有余数的除法,用商乘除数看是否等于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法,用商乘除数加余数看是否等于被除数。 互助方法:双号说给单号。 互助目标:人人都会说。 3.引入新课

师:我们同学都知道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之间存在互逆的关系,加法可以验算减法,减法也可以验算加法。那么乘法和除法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就共同来探索一下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除法的验算) 二、探究互助 1.探究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 (1)出示例题的情境图,你都看懂了什么? 【互助】 ③ 互助表达:每根跳绳3元,每个皮球2元,…… 互助方法:说给同桌听,共同理解图意。 互助目标:看懂图,人人达标。 (2)出示情境图下面的问题:36元可以买多少根跳绳?并把 题目完整地表达一次。 【互助】 ④ 互助表达:每根跳绳3元,36元可以买多少根跳绳? 互助方法:说给同桌听,共同理解图意。 互助目标:人人真正理解题意。 (3)列竖式计算:36÷3。 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列竖式计算,其他同学在练习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优秀9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优秀9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26-27页第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练习,进一步熟练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 2.边练习边观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一位数整除三位数的基本练习课,巩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计算找联系 1. 独立计算课本第27第5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计算的方法。(有的同学做了27×5=一叁5,直接就得出:一叁5÷5=27)请做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好吗?我们就用乘除之间的关系来计算。 2.估一估,算一算课本第27页的第6题。 二、多角度思考,填()里的数 出示2()×4=104,你能在()里填正确的数吗? 请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三、熟练笔算方法 1. 判断课本第26页第3题商的余数。 要指导自己判断是否正确,可用什么方法验证? 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看看它们商为数与你判断的是否一致。 再仔细观察以下,商的为数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除数一位数 被除数首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位数 被除数首位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为数— 2.27页第7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二 一、谈话情景导入 师:朋友们!你们去过遵义吗?去过哪些地方? 生1:去过,去过遵义会议会址。 生2:去过遵义姑妈家。 生3:去过遵义游乐园。 课件出示遵义游乐园的一处场景 师:这是遵义游乐园,你们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木马、风车。 (利用学生喜欢的游乐园场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 二、复习角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一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3)理解1分=60秒。 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

第二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开学了,熊大和熊二从熊堡出发去学校,熊大用了2小时,熊二用了120分钟,熊大说它用的时间少,熊二说它的用时少,它俩谁也不甘示弱。同学们,请你们当裁判,它们俩究竟谁用的时间少,好吗? 二、探究新知 (一)单位换算 1.从熊堡到学校,熊大熊二谁用的时间少?为什么2时=120分?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3.同学间相互说一说。 4.180秒=()分,你是怎么想的? 5.练一练:3分=()秒 600分=()时 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同学交流交流。 (二)时间计算 1.9月1日,小明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课件出示: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