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国财税史教案

大学中国财税史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程主要内容是中国财税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推演中国财税政策的发展历程,阐述其演变的原因、内在规律及现代转型。同时,带领学生分析分析我国财税政策的

现状与问题,并探讨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中国财税史的理解和认识。

2. 引导学生掌握中国财税政策的发展历程和内在规律。

3. 能够分析我国财税政策的现状、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学生应该掌握三个阶段的中国财税政策和财税政策的演变过程,以及政策的

出台和背后的意图、因素。

2. 难点:结合国情和现实进行深入分析,学生需要理解现今中国的财政状况以及对未

来的展望。

四、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老师结合大量史料讲解中国财税政策的发展历程、内在规律以及未来的

发展方向。

2. 群体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发展中国财税政策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和途径,收集各种有

关材料,然后搜集产生建设性的观点和意见。

3. 小组合作研究:组织小组学生,针对中国财税政策的现状和问题,调查和分析原因,然后向其他小组和全班汇报。

五、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二次讲课:中国财税的起源和发展

1. 中华文明的财政及财税制度。

2. 大一统王朝的财税政策。

3. 农书法契对财税发展的影响。

4. 明清税制的进化。

第三、四次讲课:20世纪前中国财税政策

1. 我国早期财税政策的现状及其演变。

2. 清末民初时期的财税政策改革。

3. 新中国成立后的财税政策。

第五、六次讲课:20世纪后中国财税政策

1. 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的财税政策。

2. 21世纪以来中国财税政策的新特点。

3. 我国财税政策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第七、八次讲课:课堂互动及总结

1. 课堂上学生针对中国财税政策的现状和问题展开讨论。

2. 小组合作研究报告。

3. 综合性学习讲座,使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

六、教学手段

黑板、多媒体投影仪以及其他辅助工具。老师将为学生留下必要的资料,供学生复习之用。

[专题]中国财税史复习题.docx

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公元前(一万年)时,农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确定下来。 2、(禹)根据各地距离京畿的远近,土质的肥瘠、高下评定土地等级,以土地收获量的十分之一向部落酋长进行定量纳贡,开创了征收土地税的先河。 3、国家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 4、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从宏观上讲是(土地王有制) 5、中国古代,商业的萌芽产生于(商)朝。 6、汉代,用于课征未成年人的人头税叫做(口赋) 7、两汉时期田租以(三十税一)为主,属于比例税率。 8、唐代实施的服役制度是(租用调制L 9、两税法实施于(唐)代。 10、“一条鞭法”实施于明代,是由(张居正)提出并实施的。 11. 东汉时期的关税税率较高,在(十分之一)以上。 12. 《暴关图》反应的私设关卡,乱收费的情况发生在(明代卜 13. 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贡法b 14. 汉代实行商业官营,所谓商业官营就是指(官营)b 15. 隋唐时期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田赋收入L 16. 五代十国时期的田赋主要包括(两税、绢帛之征b 17. 把差役制度变为雇役制称(雇役法、免役法、募役法L 18. 北洋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有(外债、内债、税收b

19. 田赋征收的基础是地籍管理,为此国民政府推行(土地计量)b 20、公元628年,唐太宗下令,规定王公百官到一般百姓,垦田每亩纳粟2升,以备灾年赈贷之需而建(义仓b 21、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以该年的丁银额永为定额,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钱粮,叫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是清朝(康熙)实施的。 22、为缓和统治危机,增加财政收入,我国(明)代实施了“一条鞭法 23、宋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方田均税法b 24、北洋政府在把清朝各种名目的附加都并入正赋之后,又另外加征的是(田赋附加b 1、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 2、国家财政产生的社会条件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o 3、据文献记载,在(舜、禹)时期,为了保障公共事务的发展,统治者要求臣服部落和被保护的小部落贡献财物。 4、夏商周三代的服役,直接与井田制有关。一般认为,三代的田赋制度分别实 行的是(共、助、彻b 5、人头税发展到汉代,已经制度化,有(口赋、算赋、户赋、献赋)o 6、古代收益税(或财产税)包括(车船税、贵货、牲畜税b 7、宋朝的田赋按土地的性质不同分为(公田之赋、民田这赋、城郭之赋、杂变 之赋、丁口之赋b &宋代市舶课有(抽解、博买b 9、清初官吏的报酬包括(正俸、养廉俸、恩俸b 10. 清朝前期的关税分为(内地关税、国境关税)两种。 11. 西周的关市之征主要有(津税、关税)两类。

中国财税史第一组小组报告

论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和先秦时期相比的进步性 梅欢王梦晗王静怡冯丹澜别雅芬柳培泽杨惠林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即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而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制度。赋,原指军事上车马军需的征调,后指对土地的课税,即田赋,有时还包括人头税和资产税。役,亦称徭役,即在统治者强迫下,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和军役。 从最早有关赋役制度的记载“神农之时,民为赋,二十而一”,秦汉时期的服役制度在先秦时期发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和进步。我们小组就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和先秦时期相比有何进步性这个话题进行探究。 先秦时期赋役制度的特点如下:夏、商、西周三代的赋役制度分别实行贡、助、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对财税制度进行了大改革,田赋按土地面积征收,实行比例税率,但各国税率不尽相同;绝大多数国家开征以人口为课征对象的户口税,各国税率有所差别。这个时期的徭役主要包括力役、兵役和杂役,由于战争不断,徭役负担繁重。 我们小组认为随着税、赋的分离,在战国时期力役指正也成为独立的概念。确立了赋、税、力役的“三征”结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赋役体系。因此,即便是从赋役制度的沿革来看,把春秋战国时期看作是中国古代社会完成由奴隶制向封建着转化的历史阶段,也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秦汉时期赋役制度的概况: 秦汉时期具体的赋役制度如下: 1.田租:秦朝田租负担相当沉重;汉初田租征收实行轻田租原则,并实行配赋税原则,即根据官吏俸禄和官府费用的多少征收田租;到景帝二年,三十分之一的税率成为定制。(秦汉时期的田租包括正税和附加税,多以实物交纳,正税一般本地产什么,就纳什么,对边远少数民族给以优惠;附加税一般是纳刍稿,用作饲料、燃料和建筑材料。汉承秦制,亦征收刍稿,直至东汉末年,在刍稿之外,也有按亩附征铜钱的情况,这属于临时性的附加,是对百姓的一种横征暴敛;征课依据是每年“案比”的土地数量:秦代是百姓自己申报,然后由乡一级主管官吏有秩、三老、啬夫共同审查核实,评定贫富等级、应纳税额,登记造册,上报到县,经批准后,由乡佐组织征收;东汉章帝建初元年,号令把全国的土地,按照土地的肥瘠分为上、中、下三等,确定不同的税率,编立册籍,作为征税的依据。这种非等定税的方法,一直为后世沿用。此外,汉代将官田租给农民耕作并收租,称为假税,实质是地租性质) 2.人头税:

大学中国财税史教案

大学中国财税史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程主要内容是中国财税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推演中国财税政策的发展历程,阐述其演变的原因、内在规律及现代转型。同时,带领学生分析分析我国财税政策的 现状与问题,并探讨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中国财税史的理解和认识。 2. 引导学生掌握中国财税政策的发展历程和内在规律。 3. 能够分析我国财税政策的现状、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学生应该掌握三个阶段的中国财税政策和财税政策的演变过程,以及政策的 出台和背后的意图、因素。 2. 难点:结合国情和现实进行深入分析,学生需要理解现今中国的财政状况以及对未 来的展望。 四、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老师结合大量史料讲解中国财税政策的发展历程、内在规律以及未来的 发展方向。 2. 群体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发展中国财税政策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和途径,收集各种有 关材料,然后搜集产生建设性的观点和意见。 3. 小组合作研究:组织小组学生,针对中国财税政策的现状和问题,调查和分析原因,然后向其他小组和全班汇报。 五、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二次讲课:中国财税的起源和发展 1. 中华文明的财政及财税制度。 2. 大一统王朝的财税政策。

3. 农书法契对财税发展的影响。 4. 明清税制的进化。 第三、四次讲课:20世纪前中国财税政策 1. 我国早期财税政策的现状及其演变。 2. 清末民初时期的财税政策改革。 3. 新中国成立后的财税政策。 第五、六次讲课:20世纪后中国财税政策 1. 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的财税政策。 2. 21世纪以来中国财税政策的新特点。 3. 我国财税政策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第七、八次讲课:课堂互动及总结 1. 课堂上学生针对中国财税政策的现状和问题展开讨论。 2. 小组合作研究报告。 3. 综合性学习讲座,使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 六、教学手段 黑板、多媒体投影仪以及其他辅助工具。老师将为学生留下必要的资料,供学生复习之用。

2020年中国财税史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制度课后练习

1 / NUMS1 《中国财税史》 第十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制度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共 9 题 1、将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的利润改为交纳所得税,称为()。 A . 费改税 B . 利改费 C . 利改税 D . 费改利 参考答案C 2、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红色政权收入的主要来源()。 A . 战争缴获 B . 筹款募捐 C . 打击土豪劣绅 D . 组织群众贡献财务 参考答案C 3、()我国取消了农业税,标志着在中国几千年的“皇粮国税”终于成为历史。 A . 24年 B . 25年 C . 26年 D . 27年 参考答案C

4、分税制改革后下列不属于中央收入的有()。 A . 关税 B . 营业税 C . 消费税 D . 中央企业所得税 参考答案B 5、分税制改革后的流转税由增值税、()和营业税组成。 A . 资源税 B . 农业特产税 C . 消费税 D . 屠宰税 参考答案C 6、()企业所得税新税法正式在全国实施。 A . 27年1月1日 B . 27年1月1日 C . 28年1月1日 D . 28年1月1日 参考答案C 7、分税制后下列属于地方收入的有()。 A . 土地增值税 B . 城镇维护建设税 C . 车船使用税

D . 房产税 参考答案D 8、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界定了财政投资范围,将投资项目划分为()三大类。 A . 公益性、基础性、竞争性 B . 公益性、建设性、竞争性 C . 建设性、基础性、竞争性 D . 公益性、基础性、建设性 参考答案A 9、分税制改革后下列不属于中央和地方的收入有()。 A . 增值税 B . 资源税 C . 证券交易税 D . 营业税 参考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共 3 题 1、建国初期财政支出急剧增加的原因()。 A . 军费庞大 B . 政务费增加 C . 救济支出数额很大 D . 进行必要的经济恢复 参考答案ABCD 2、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红色政权收入的主要来源是()。

《中国财政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财政史》 目录 一、课程简介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 五、教学课时分配 表1. 总计32学时课程分配 六、教学内容 第一章夏商西周 第二章春秋战国 第三章秦汉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 第五章隋唐五代 第六章两宋 第七章辽金元 第八章明 第九章清前期 第十章清后期 第十一章北洋政府 第十二章南京政府 第十三章抗战时期 第十四章国民政府崩溃时期

《中国财政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中国财政史》是高等院校财经类财政税务专业的基础课,着重于结合财政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阐述中国财政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演变轨迹、特点及其规律,以便学生据以了解、掌握和运用中国财政演变发展的规律,为我国正在进行的财政体制改革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作用。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力图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使学生了解中国财政产生前后的社会情况和国家财政的初始职能; (2)使学生掌握中国财政制度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轨迹、特点及其规律; (3)使学生掌握中国财政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同国家政权和人民的关系。 三、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新兴的科学方法论,力图合理安排中国财政史的结构体系,较准确、全面地概括中国财政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期望能较好地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反映中国财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最必需和最重要的内容; (2)结构科学,内容新颖,尽可能反映中国财政史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 (3)财政史基本知识和财政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及方法相结合; (4)尽可能总结、概括并反映出我国财政制度在数千年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得失,使之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体制服务。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 授课教材: 齐海鹏孙文学:《中国财政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版。

中国财税史 整理

第一章中国奴隶社会的国家财政 本章要点: 国家财政萌芽的出现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特征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收入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 第一节国家财政萌芽的出现 一、国家萌芽的出现 1、部落联盟(国家雏形): (1)原始人群(170万年前):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 (2)母系氏族社会(五万年前): 1)“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2)一切生产资料都归氏族成员所有,贫富与共,没有剩余产品。 (3)父系氏族社会(5000年以前):黄帝、尧、舜、禹时期 1)农、牧业分工 2)剩余产品出现 3)展开神事、军事、民事工作 二、中国财政制度的形成 1、黄帝、尧、舜时期:随机性的贡、献 贡宝玉、贡弓箭;献白环玉块 2、禹时期:开始形成贡赋等财政制度 第二节奴隶社会的财政特征与财政收入 一、奴隶社会经济与政治特征 1、夏、商、西周三代,约1299年 夏启,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2、实行奴隶制度 3、以农立国:农业、畜牧业 二、夏、商、西周时期财政特征 1、土地王有 (1)天子:土地所有权 (2)诸侯、卿大夫、士等奴隶主:土地使用权,不能买卖和转让 (3)奴隶主受封土地后,承担各种义务 定期朝觐、缴纳贡赋、奉命出征 “一不朝,贬其爵;再不朝,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2、制定贡赋 (1)贡赋:“禹别九州岛,量远近,制五服,任土作贡,分田定税,十一而赋”(2)助、彻:对劳动者征收的田税和力役 3、分田制禄 以分田赐奴作为贵族和各级官吏的俸禄,不再另拨经费 4、公私不分: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不分 三、夏、商、西周的财政收入制度 (一)夏朝:两种田赋

中国财税史论文2

中国财税史论文(2) 中国财税史论文 违规企业累计少缴税款达4.3亿元。 税务机关同时还清理出不符合税法规定的地方违规涉税文件88份。 ④国家税务总局又公布了《关于开展减免税政策落实情况调查活动的公告》,对税务部门负责征收管理的各种减免税进行调查。 如此大规模的调查反映了国税总局对当前减免税问题的高度重视,这正是由于地方政府违规减免税导致地方恶性竞争,已经严重阻碍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我国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 (二)地方主体税种缺乏,导致地方政府过于依赖非税收人 当前地方税收体系中税种虽多,但缺乏对地方财力具有决定性影响且长期稳定的税种,税源零晕分散,受制因素多,税源潜力小。 而且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权限偏小,地方税的立法权完令集中在中央,省级以下政府没有地方税的立法权,地方政府不能根据当地公共支出需要及本地区域特征开设税种筹集收入,地方政府收人税收依存度过小,地方税收收入远远满足不了地方财政支付的需要, 越来越依赖各种预算外收入以及举债收入。 以海为例,上海城市建设飞速发展,面貌¨新异,但建没项目所需资金巨大,现有的财政预算收人只是杯水车薪。 上海市政府在上世纪八、九}年代主要依靠国有土地资源收益、直接或间接举债,以及通过政府信用带动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等方式,筹集巨额城市建设资金。 从上世纪9o年代中期开始的十年时间里,上海通过土地批租,共筹措资金1000多亿元人民币。 ②土地资源是政府手里的巨大财富,因而成为了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 此外,举债虽然是国外地方政府获得收入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我国禁止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各地方政府大量通过下属投资公司发行企业债券,并为其提供担保,以获取资金用于城市建设。

中国财税史

中国财税史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财税改革及历史意义: (一)齐国管仲改革: 1、“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肥差等级征税。 2、“官山海”:国家垄断山海、铁器、食盐物资。 3、“按劳绩定俸禄”:结合官吏的工作量、工作成绩发放俸禄。 4、“四民分业、编户齐民”。 其作用意义:管仲改革在齐国公田产出税收制度上开始,实际上起到了破坏井田制和世卿禄制的作用,增加了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力,为齐国首霸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鲁国改革: 1、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 2、军赋制度——“作丘甲” 3、用田赋:依据用土地多少征税,土地私有权扩大。 (三)楚国改革: “书土田、量入修赋”:按土地收入制定相应数额税收。 以上春秋时期改革的目的多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兵员补给,但由此使土地开始私有化,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建立。但改革很不彻底,奴隶主在政治领域仍享有特权。 (四)魏国李悝等人变法: 1、废除奴隶主贵族官爵世袭制度。 2、推行“尽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田租收入。

3、实行“平籴法”: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余粮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用这种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 (五)楚国吴起变法: 1、“三世而收其爵禄”:封君传至第三代就不再沿袭。 2、精简官吏、削减官俸。 3、整顿吏治。 (六)秦国商鞅变法: 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3、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4、实行人头税。 5、划一度量衡。 6、均平田税,统一税率计算税额,所有田税一律纳粟,不得用其他实物或货币代替。 这一时期改革变法各国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变法使封建制度得到确立。由奴隶制引起的社会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各国变法后,社会经济和文化日益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财税法》教学大纲

《财税法》教学大纲 一、课程地位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地位 财税法是我国重要的法律部门。财税法课程是法学专业学科基础课的选修课,是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法学人才而设置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现行财政、税收相关法律制度的基本体系,掌握各主要财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了解企业对各项税收的计算和纳税申报等具体的税务处理方法。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能运用所了解所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如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管理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财税法基本理论 2.培养学生法律思维 3.培养学生的财税法务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达成的途径与方法 基础理论部分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学生自学,对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对重点知识点布置课外作业,并分小组完成大作业。 三、课程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财税法的基本概念 理解财政、财政税收法的基本概念及其外延、内涵;掌握我国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支出的主要分类,并对我国双轨制的财政税收制度结构形成初步了解。 第二章中国古代财税法的发展历史 理解我国古代财税法的产权基础,掌握我国古代财税法的分配理念和组织结构,并从中了解我国古代财税法不同于西方法律文化的自身特征。 第三章西方财税法的发展历史 理解西方财税法发展的产权基础,掌握西方近现代财税法与宪政发展的同步性,并从中了解现代财税法的发展源头,将中西方财税法发展历史做对比分析和掌握,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当前财税法律制度的不同要素来源。 第四章财政支出法律制度 理解财政支出的概念、种类,掌握支出基准制度、收支两条线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赋和税的概念 赋和税是中国传统财政制度中的两种税收形式,其中赋是向特定人群(如地主、富商)强制征收的税收,而税则是向全民征收的税收。赋和税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演变都产生了影响。 二、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 在封建社会中,赋是一种特定人群(如地主、富商)强制征收的税收。赋种类 繁多,主要包括田赋、钱粮赋、军资赋等。田赋是以田地作为税收征收对象的税收形式,按照农田的种类、面积、产量和土地质量等因素进行征收。钱粮赋是以钱和粮食为税收征收对象的税收形式,也是封建社会中最普遍、最重要的税收形式之一。军资赋是指各种赋税形式中的一种,用于军队的军备和军粮开支。 赋税制度的实施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赋税制度 的出现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加大了人民的负担。另一方面,赋税制度成为封建政治统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手段。 三、民国时期的税制变革 随着现代化的到来,中国的税制也开始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民国时期,在吸 取西方国家税制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开始逐步改革税制,制定出了一系列新的税法法规。这些法规包括了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等多个方面。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税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推动中国的经济建设和财政改革,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一 系列的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包括了对税制的整合、改革和完善,加大对财政收入的控制力度等。其中最重要的税制改革是1980年代的财税体制改革,这一改革推动 了中国的税收制度进一步现代化。 五、现代中国的税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税制也开始向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中国税制包括了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等多个方面。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增值税和所得税,这两项税收被认为是中国税收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案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案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案: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了解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掌握古代、近代、现代赋税制度的主要内容。 了解中国赋税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认识中国古代和近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本课,中国在不同时期赋税制度的演变情况,分析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采取的赋税政策。 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能够探究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 难点:中国赋税制度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学生:(齐声回答)好的。 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一下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 学生:(看书)好的。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都要进行赋税征收? 学生:(思考并回答)因为赋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国家的财政运转和社会稳定都有重要影响。 教师:(总结)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说明了中国历朝历代都要进行赋税征收,因为赋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国家的财政运转和社会稳定都有重要影响。 二、讲授新课 教师:那么,中国赋税制度的特点和历史作用是什么呢?

学生:(齐声回答)不知道。 教师: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主要内容。 学生:(看书)好的。 教师: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田赋、人头税、户税、杂税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田赋是国家最主要的赋税来源,是维持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 教师:(总结)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田赋、人头税、户税、杂税等。其中,田赋是国家最主要的赋税来源,是维持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 教师:那么,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齐声回答)不知道。 教师: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特点是:以田赋为主,多种税收并存。

中国财税史重点

中国财税史重点LT

户,一律按现居住地的户口登记簿为准纳税,对于不定居的商人按定居商人的标准纳税。3、课税客体及课税原则,即一律依据贫富和拥有的土地、资产的多少来纳税,原来享有蠲免赋役特权的官僚、贵族、僧道户等也不例外。4、对租庸杂徭的处置及纳税期限,“将租庸杂徭都并入两税,“今后除两税外,辄率一钱以枉法论”。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完纳时间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5、计税依据,“以贫富为差”、“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即新税制中户税仍以资产多少为标准定出各户的等级,地税以的垦田数为标准,各州按旧有数额分摊于各地。6、计税手段和纳税物品,即以货币计税,实际征收时再折纳实物。7、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原则,三分制:上供、送使、留州。 历史意义:1、财政原则:有利于限制赋外加赋的发生;2、课税客体:开始了以资产为课税客体的历史,扩大了纳税面,体现了税负均平、税收普及原则;3、计税手段:开创了以货币计税的先例,使全国有了统一的计税标准;4、税收征管:简化了税制和征收手续,减少了税收成本;5、财政权益分配:加强了中央控制财政的权力。 局限性:1、财政原则,量出制入,直接导致政府支出规模扩张和摊派;2、货币计税、折征实物,使纳税人的负担不稳定;3、税率和课征标准,配赋不均; 4、两税之外,法外加征。 简述一条鞭法的基本精神和历史意义: 基本精神:(1)赋役合并、正杂统筹。将明初以来分别征收的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在一起征收;并把以前向地方索取的土贡方物、上缴京库的岁需及本地存留的费用,都并入一条鞭法内编成总数来征收。2)对役法的改革,将差役中的力差全部改为交纳代役银。官府所需力役从所收税款中出钱雇募,不得无偿征调。在农业赋役制度上,无偿征发劳动力的徭役制度被募役制代替。(3)课征对象是田亩。对人税转为对物税,由“丁、产从户”,改为计亩征银。4)纳税形态——赋役改为征银,以银折收。(5)课征方式——官收官解。“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历史意义:1、赋役合一,标志着我国沿袭了近二千年的赋役平行制向近代租税制转化;2、以银代役,对人税转为对物税,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为工商业发展提供较多的劳动力;3、在清查土地和资产的基础上实施,扩大了负担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均平税负的作用;官收官解,减少了胥吏营私舞弊的现象。4、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课后习题 1.把握秦至清代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 第一,征课形态——赋税和徭役两条线,由分离到统一。一条鞭法和地丁钱粮结束了中国赋税、徭役平行征收的历史,中国土地所有者承担的赋、税、役的三元负担结构达到最后的统一和完善;第二,征课对象——人和物两条线,对人课税逐渐向对物课税转移;第三,征课内容——实物、劳役与货币三条线,货币税逐渐取代实物税和劳役。 第三章秦至清的工商税收 1.历代封建国家向以重农抑商为国策,为何工商业仍然不断发展? 一、从政治方面看,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统一局面的形成和巩固,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人教统编版历史必选修一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案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秦汉时期 (1)田赋 ①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取泰半之赋”(也就是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一半作为田租)。 ②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 (3)财产税 汉朝还征收财产税,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 2.隋唐时期

(1)演变情况: “租调役”(隋)→“租庸调”制(唐前期)→两税法(唐后期) (2)“租庸调”制 ①基础:“均田制”的推行。(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②内容: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田租和户调;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布来替代徭役。 (3)两税法 ①原因: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 ②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3.宋元时期 (1)宋朝 ①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 ②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③北宋中期王安石提倡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2)元朝 ①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叫“丁税”“地税”,在南方叫“夏税”“秋粮”。 ②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 得分宝典: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特点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

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代役为标志)。 (3)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条鞭法为标志)。 得分宝典: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作用 (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农民依附关系松驰,为商品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促进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调整,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时的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说明封建政府内部的部分调整,不可能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5)每一次赋税改革都对历史产生了积极作用,说明改革税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设问:既然国境关税是发展主流,那为什么国内关税能够长期存在呢? 国内关税长期存在的原因: 国内长途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课收商利在政府财政中占据一定地位。 (2)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①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③《南京条约》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中国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 ④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列强的协定关税权。(3)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斗争 ①过程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中国财税史

中国财税史 一、单项选择题 1.赋役包括赋税和(B.徭役)两大类。 A.劳役 B.徭役 C.兵役 D.伐役 2.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从宏观上讲是( C.土地王有制) A.土地公有制 B.土地私有制 C.土地王有制 D.奴隶主占有制 3.国家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 A.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A.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B.奴隶制的出现 C.科学技术的发展 D.剩余产品的出现4.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A.贡法) A.贡法 B.助法 C.彻法 D.刑法 5.夏、商、周三代时期实行的财政管理原则( A.量入为出 A) A.量入为出 B.量出为入 C.租税合一 D.分田制禄 6.春秋时期税制改革的目的(C) A.收取地租 B.废除井田制,把土地分配给人民 C.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兵员补给 D.加速奴隶制的瓦解,封建制的建立 7.国家借债始于哪个朝代(B) A.商 B.西周 C.春秋 D.秦 8.以下哪一个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财政支出(D) A.军事支出 B.俸禄支出 C.王室支出 D.债务支出 9.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是以下哪个人物提出来的(B) A.管仲 B.商鞅 C.吴起 D.李悝 10.历史上最早的工商税是(C) A.落地税 B.通关税 C.关市税 D.买卖税 11.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是中国财税产生的(C) A.社会条件 B.经济条件 C.物质条件 D.政治条件 12.两汉时期田租以(D)为主,属于比例税制。 A.什一之税 B.什五税一 C.二什税一 D.三十税一 13.(C)是汉代创设的一种“调剂粮食”、“备荒振恤”的措施 A.义仓 B.公仓 C.常平仓 D.备仓 14.汉代,用于课征未成年人的人头税叫做(A) A.口赋 B.算赋 C.户赋 D.献赋 15.东汉时期的关税税率较高,在(C)以上。 A.二十分之一 B.十五分之一 C.十分之一 D.五分之一 16.汉代实行商业官营所谓商业官营就是指(D) A.均输B.平准C.商业D.官营 17.牲畜税始于以下哪位君主时期(D) A.汉景帝 B.汉文帝 C.汉献帝 D.汉武帝 18.按爵位等级定俸禄的制度始于哪个朝代(A) A.秦 B.汉 C.隋 D.唐 19.漕运体制在秦代时就已初步建立,其特点是以(B)为目的。 A.赏赐 B.征伐 C.征收 D.发配 20.(C)是汉代创设的一种“调剂粮食”、“备荒振恤”的措施 A.义仓 B.公仓 C.常平仓 D.备仓 21.下列不属于封建皇室支出的有(D) A.膳食支出 B.车马支出 C.医药支出 D.赏赐支出 22.(B)属于流通领域里征收的交易税,即按照市场上买卖成交额所课征的税。 A.牙税 B.市税 C.当税 D.契税

财税史~名词解释 简答

相地衰征;春秋时,齐国管仲实行的按土地好坏的等级差别,征收差额赋税的制度,标志着土地课征制度的开始,并改变了土地国有制,着手建立土地私有制.相地衰征有利于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收到“民不移”的效果. 量入修赋;春秋时楚国进行的军赋制度改革.即根据农工商各行业收入的多少征集军赋,包括车、马、兵器、兵员,改变北方各国按一定土地缴纳固定军赋的办法.不仅是农业负担,其他各业也要负担军赋,这使军赋收入大幅度增加. 量入为出:根据国家财政收入数额来确定支出数额的理财原则 式法制财:按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对国家主要的财政开支规定相应的收入来源和使用范围.式法制财是我国财政控制的最早模式,首次论述了支出划分问题,并把支出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关市税,是国家通过所设关卡对行商和在市肆经营的坐贾征收的赋税.关市税的产生、发展,改变了早期社会的赋税结构,均衡了社会负担.列为西周九赋之一. 山泽税:西周以后,国家对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征收的赋税.征收山泽之赋,替代了原来职贡的部分功能.山泽税更能满足国家的需要.列为西周九赋之一 授田制禄:也称班禄制或授田制俸禄或井田制俸禄.三代时期采取的以土地作为贵族和职官爵禄与官俸的制度.俸禄制度采取等级制.

“贡”盛行于夏代.对所授土地,按连续几年收获量的平均数定一税率,确定应纳土地税额定额课征制,以后不分丰年还是歉年,都按这个定额征收.这是国家出现后的早期田赋征收制度. “助”盛行于商代,指藉民力以耕公田,收入全部上缴,相当于力役形式的地租 “彻”通是打破公田与私田的固定界限,先由生产者在耕作季节统一经营,至收获时才把田地的1/10划为当年的公田,其上生产的农产品上缴,即“什一而税”,相当于实物地租. 初税亩”:春秋时鲁国最早开始对井田及井田之外的私人所占有的土地,按亩征收田税的新税制.初税亩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从土地所有制发 展史来看,这是第一次以征收田税的形式,从税法上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 私有权.土地可以买卖,这对促进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出现,发展社会经济起了很大作用.它代表了时代的进步,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后,各诸侯 国相继进行以履亩而税为特征的田赋改革.随着履亩而税的推行,租税收 入逐年增加. 军赋:封建社会以前,君主向人民独立征发的军役和军需品,含有力役和 实物两项内容.赋,为军事目的向所属臣民征发的军役、军需品,又称兵赋或兵车之赋.夏商周三代实行兵农合一,以井田制为单位征发军赋,又称井田制赋. 井田制:产生于夏代,西周时完备,体现土地公有原则,在国家体系中表现为被层级占有,土地在各自领主范围内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由劳动者共

中国财税史

1、财政制度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1)经济因素:财政制度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客观需要制定的,它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基础下的财政制度各有所异,但基本上要根据各国当时的生产力条件来制定与其经济结构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2)政治因素: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财政制度的侧重点不一样,同时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相一致,不同的政权体系下财政分配关系各有其特点,财政制度的制定要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相适应,才能平衡不同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3)社会因素:科学合理的财政制度要综合考虑到社会各阶层利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力求在促进社会进步,民生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有所作为,这就要在制度财政制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社会因素,才能更加合理的制定相关的财政制度 (4)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灾害等客观因素:因地制宜,财政制度也会因为不同的地域情况作出适当的变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合理分配资源,稳定社会,巩固统治。 2、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 演变:①夏商周三代实行地方分权型的才财政管理体制 夏商周三代实行宗法分封制。全国的土地和人民名义上属天子所有,天子通过授土授民,封赐给诸侯王。据《周礼》记载,天子按公、侯、伯、子、男的等级分封。“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受封的领主掌握着封地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及课税权。周天子最可靠的收入是王畿内的税收。受封的诸侯虽有比例上交中央的规定,但在中央对地方失控的情况下,交不交,交多少完全决定于诸侯。这种体制导致后来的王室衰微,诸侯称霸。形成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 ②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演变 1、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有封无建”的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诸侯国的财政有集权的倾向。 2、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的分离。春秋时期王室财政瑜国家财政仍然混为一体,这种体制到战国晚期才逐渐分离开来。 3、上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上计的内容非常详细,通过上计制度,为国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官员及财政管理办法和手段,加强了正在形成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4、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督。秦汉时期派遣史掌监财政及地方各郡,就是由战国时期这项制度演化发展而来的。 启示: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进步;改革的目的要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财力分配要用于公共需要;财政税收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3、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有哪些特点? 1、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奴隶的创造 2、财政征收形式为租贡税合一的实物交纳 3、分田制禄,井田制赋 4、在管理体制上,一是公私财政不分,即国家财政同皇室财政不分;二是实行地方分权、分级的管理 5、“量入为出”的财政管理的原则 6、分官理财的任职结构 7、实行财政任务与吏治奖惩的上计制度 4、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财税史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财税史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第一章测试 1.决定财政制度的因素不包括 参考答案: 领导人素质 2.财政史研究的内容包括 参考答案: 其他都是 3.财政史的研究对象包括 参考答案: 其他都是 4.熊彼特将西方国家财政发展的历史分为贡赋财政、赋税财政、国家财政和公 共财政四个阶段,其划分依据的是 参考答案: 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依据,或者称为财政融资方式 5.以财政分配对象的表现形态为标准,不属于财政收入形式的有

参考答案: 国家财政 6.财政史的内容不能拘泥于货币关系。 参考答案: 对 7.“财政”一词在中国随着夏王朝的建立而同时出现。 参考答案: 错 8.专业史学与专业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参考答案: 对 9.财政史的研究对象与财政学史的研究对象相同。 参考答案: 错 10.财政史是财政学的“流”。 参考答案: 错

第二章测试 1.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 参考答案: 定额税制的贡法 2.先秦时期的财政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是 参考答案: 井田制 3.井田制盛行于 参考答案: 西周 4.“分田赋兵”“分田制禄”反映的是 参考答案: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5.夏商西周时期,王与地方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是 参考答案: 相对松散的地方分权型 6.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从宏观上讲是土地王有制。

对 7.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先秦时期主要采取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 参考答案: 对 8.大约公元前5000年前后,农业剩余产品一出现,财政就产生了。 参考答案: 错 9.中国财政产生于夏禹统治时期。 参考答案: 对 10.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收入具有租的性质,一旦土地私有制形成,租税将发生 分离。 参考答案: 对 第三章测试 1.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具有税的形态的农业税是

财经大学《公共财政概论》教案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重点工程教材 公共财政概论 电子教案

说明 1.关于课时分配。考虑到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对本课程的学分要求不同,我们按照3学分、4学分设置了两种课时安排方案,供任课教师参考。 建议课时分配总表 2.关于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本教案在每一章都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由任课教师根据专业要求、学分学时等,自主选择使用。 3.关于课堂讨论题。本教案尽可能考虑到不同高校与学科的差异,在每章最后提供相关课堂讨论题,供任课教师参考使用。 《公共财政概论》编写组 2020年2月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思想 (3) 第二章公共财政职能 (5) 第三章财政支出总论 (8) 第四章政府消费支出 (8) 第五章政府投资支出 (14) 第六章社会保障支出 (17) 第七章财政收入总论 (20) 第八章税收 (22) 第九章非税收入 (25) 第十章公债 (27) 第十一章政府预算 (29) 第十二章财政体制 (31) 第十三章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 (34) 第十四章国际财政 (36)

绪论 一、教学目的 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及特殊分配关系,财政学是研究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财政分配关系的科学。本章主要讨论公共财政概论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学习意义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2 四、重点难点 1.公共财政概论的研究对象。 2.公共财政概论的内容体系。 3.公共财政概论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1.内容摘要 绪论界定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概括全书的内容体系,指出学习公共财政概论的重要意义,介绍学习方法。绪论部分对全书的学习起启发和引导作用。 2.基本概念 财政、财政学、公共财政概论、唯物辩证法、实证分析、规范分析。 3.基本原理 (1)财政乃公众大事、国家要事,关乎民生福祉和国家兴衰。 (2)财政学作为研究财政分配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财政分配活动及其规律性。公共财政概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及其规律性。 (3)唯物辩证法是最根本的学习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科学研究方法,是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必须遵循的科学方法论。 (4)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不同。实证分析是指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