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中国财税史复习题.docx

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公元前(一万年)时,农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确定下来。

2、(禹)根据各地距离京畿的远近,土质的肥瘠、高下评定土地等级,以土地收获量的十分之一向部落酋长进行定量纳贡,开创了征收土地税的先河。

3、国家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

4、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从宏观上讲是(土地王有制)

5、中国古代,商业的萌芽产生于(商)朝。

6、汉代,用于课征未成年人的人头税叫做(口赋)

7、两汉时期田租以(三十税一)为主,属于比例税率。

8、唐代实施的服役制度是(租用调制L

9、两税法实施于(唐)代。

10、“一条鞭法”实施于明代,是由(张居正)提出并实施的。

11. 东汉时期的关税税率较高,在(十分之一)以上。

12. 《暴关图》反应的私设关卡,乱收费的情况发生在(明代卜

13. 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贡法b

14. 汉代实行商业官营,所谓商业官营就是指(官营)b

15. 隋唐时期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田赋收入L

16. 五代十国时期的田赋主要包括(两税、绢帛之征b

17. 把差役制度变为雇役制称(雇役法、免役法、募役法L

18. 北洋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有(外债、内债、税收b

19. 田赋征收的基础是地籍管理,为此国民政府推行(土地计量)b

20、公元628年,唐太宗下令,规定王公百官到一般百姓,垦田每亩纳粟2升,以备灾年赈贷之需而建(义仓b

21、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以该年的丁银额永为定额,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钱粮,叫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是清朝(康熙)实施的。

22、为缓和统治危机,增加财政收入,我国(明)代实施了“一条鞭法

23、宋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方田均税法b

24、北洋政府在把清朝各种名目的附加都并入正赋之后,又另外加征的是(田赋附加b

1、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

2、国家财政产生的社会条件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o

3、据文献记载,在(舜、禹)时期,为了保障公共事务的发展,统治者要求臣服部落和被保护的小部落贡献财物。

4、夏商周三代的服役,直接与井田制有关。一般认为,三代的田赋制度分别实

行的是(共、助、彻b

5、人头税发展到汉代,已经制度化,有(口赋、算赋、户赋、献赋)o

6、古代收益税(或财产税)包括(车船税、贵货、牲畜税b

7、宋朝的田赋按土地的性质不同分为(公田之赋、民田这赋、城郭之赋、杂变

之赋、丁口之赋b

&宋代市舶课有(抽解、博买b

9、清初官吏的报酬包括(正俸、养廉俸、恩俸b

10. 清朝前期的关税分为(内地关税、国境关税)两种。

11. 西周的关市之征主要有(津税、关税)两类。

12. 在宋代的户籍上,全国居民分为(主户、客户b

13. 唐代的赋役制度主要有(租、调、役、杂徭L

14. 对于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权益分配,两税法实行三分制,即划分为(上供、送使、留州\

15. 宋代官员俸禄大体上分为(正俸、加俸、职田、公使钱)等。

三、名词解释

仁井田制:即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2、山泽税:国家对山林、园池水泽、湖泊出产的各种物品所课征的税,山林所砍伐之薪木、猎捕行兽之皮、角、齿、羽翩、河湖所捕之鱼、池海所产之盐等物均属课征对象,缴实物,交由王室。

3、均徭:官府衙门对居民征发的一种经常性差役,因其以丁为单位,根据丁力资产的厚薄,以定差役的轻重,由里甲编第均平应役,故称均徭。

4、关市税:是指对通过国家所设关卡的行商和市肆的坐贾进行课税,包括关税和市税两类。

5、贡舶制度:明代对海外来华贸易者实行的一种制度,凡海外诸国来华贸易,须由贡使向明王朝进贡方物后方准其贸易,否则不许贸易。对外商货物采取“官给钞买”的办法,不抽商税,只抽实物六分,其余允其货卖互市。

6、算缗钱:又称缗钱税,汉代所行税法之一,是向商人和高利贷者、车船所有者征收的财产税,以贯为单位征税。

7、赊贷税:亦称贤贷税,是对岀贷货币或粮食收取利息所课的收益税,课征

的对象是高利贷者,属于资本利息税。

8、专卖:由国家通过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某种或某几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

垄断,利用专制垄断的销售价格,获取高额财政收入的一种办法,有公益专卖(如轻重法、平汆法)与财政专卖(如官山海)之分。

9、均输.平准:实际上是官府对商品运销和京师物价的一种控制措施,属于

官营商业性质。均输指调剂运输,平准指平抑物价,始行于汉代。

10. 漕运:为了保障皇室的享用,百官的俸粮和京城兵、民的食粮,各地每年向京师运送大量的粮食和物资,通常是通过水道用船运载的,所以时称漕运。

门•田赋:又称“田租”“租禾”,是以土地为对象的征税,是中国旧时历代政府对拥有土地的人所课征的土地税,被列为国家正供,是国家财政收入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

12. 贡:即土贡,后发展为赋、贡纳,盛行于夏代。即分配给每人土地,耕作者根

据土地所产向贡领主缴纳租额。夏代的贡法,是一种定额课征制,以数年收成平均常量的十分之一为定额,以后不管丰年或歉年,都要按这个定额征收。

13. 助:借的意思,盛行于商代。指把定量土地分为九块,周围八块为私田,由八家自己耕种,收入归各家,不收税;中间一块为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即借民力以耕田,公田收入全部上缴。

14. 彻:打通之意,即打破公田和私田的固定界限,在耕作季节统一经营,收获时才把一块田地作为当年的公田,其上的农产品成了税物;<2>征收之意,耕田百亩,取十亩为赋<3>通力合作之意,指八家通力合作,计亩征收,民得其九,公取其一<4>并行之意,即贡、助两种征课制度并行。

15. 土贡:即各国诸侯和平民,按规定向天子献纳土产、珍宝等,不完全是自愿,具有强制性。西周的贡有两种邦国之贡诸侯在其领土内,向所属臣民征贡,将其中一部分缴纳于天子。v2>万民之贡实是各诸侯国奴隶主通过向居民征集,然后将其一部分缴纳给天子,以待公用。

16. 徭役:即对劳动人身的强制性课征。包括力役:即强制人民从事劳役活动。包括“作田

役”即跟随诸侯、大夫从事狩猎,“比追胥”即追捕盗贼,以及筑城、押送俘虏、巡逻以及运送官物。<2>兵役:包括兵役和军赋。军赋是与田制想结合的一种征调军事需要的人力、物

力的办法。<3>杂役

17. 口赋:即口钱,是课于未成年人的人头税,用于补军费开支不足。

18.算赋:是课于成年人的人头税,收入形成军备基金,用于购置战车、骏马、

武器、装备等。

19.献赋:郡国等地方官吏以当地的人口数,每人每年征收63钱,送缴中央政府,

以充当向皇帝的献费。13.户赋:是对列侯封君食邑之地按户征收的赋税,属于人头税性质,按户计征,每户每年200钱,作为封君列侯的“私奉养”。

20•更卒:一个成年男子每年要为官府服役一个月,服役地点一般为本郡县,主要从事各种

苦役及较大型的工程项目,如修筑城垣,宫殿陵墓等,或到郡县衙门听差,期满止役轮流更换。

21.正卒:即正式的兵役,是在服更卒三年后起役,每个成年男子在规定年龄内

必须服兵役两年,第一年在本郡县,根据各地特点,充当步兵、骑兵或水兵,接受军事训练。第二年到京师充当“卫士”,服役期满就调换。

22•戍卒:每个男子一生中要到边境屯戍一年,如果边境无事,官府只需选送少数人前往戍边即可,其他不需要戍边的人必须强制性缴纳代役金,即以税代役。

23.工商税:属于流通领域里征收的交易税,即按照市场上买卖成交额所课征的税,具有交易税、营业税的性质。分为两种:一是官府对居住在都市商业区、有市籍的商贾,按照商品交易总额定期或不定期课税。二是凡到都市商业区域或集市做买卖的行商,官府按买卖成交额,即时课征。

24•子口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进口洋货运销中国内地及自内地运送土货至通商口岸出口时所纳的抵代通过税的一种税款。这种抵代税相当于进出口税的一半,故又称子口半税,这是帝国主义破坏中国内地说主权的一种税制。

25•复进口税:土货装船出口时,征出口正税,运到卸货口岸时,再征复进口半税,税率等于进口正税之半。税则上未列名货物,按价值百征2.5。土货若在3个月内复岀口到外国,如确系原包原货未被拆换,海关即将所交进口半税发还, 发给存票向海关银行换取现金,或抵缴日后应交之税。倘逾期未运出口,或原货已被拆换在该口岸销售,则不发还原纳进口关税。

26•匣金:中国自清代至中华民国初年征收的一种商业税,因其初定税率为1厘(1 %),故名厘金。又称厘捐、厘金税。厘金创行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实即一种值百抽一的商业税,百分之一为一厘故称厘金。在全国通行后,不仅课税对象广,税率也极不一致,且不限于百分之一。有的高达百分之二十以上,有部分货物实行人量抽厘。

27间架税:'间”是一间两间的意思,指房屋数量:架”是前后两根柱子,两架即一间,还是指房屋数量。顾名思义,这个间架税是按房屋数量征收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子,按房屋市值来征收。

简答题

(一)财政产生之初的支出主要包括那些?

答:1、军事支出;2、祭祀支出;3、天子、诸侯以及百官的生活支出;4、兴修水利、抗灾等公益事业支出。

(二)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用法令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和允许自由买卖;

2、均平田税,皆粟而税;

3、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

4、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政策;

5、鼓励分居立业,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业,规定成年男子必须与父母分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必须岀嫁,否则加倍课赋;

6、实行按人口征收军赋的制度,即人头税,史称“口赋:

7、划一度量衡。

(三)夏、商、时期的财政有那些特点?

答:1、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奴隶创造的农业和畜牧业收入;

2、财政征收形式是租税合一,以实物交纳;

3、分田制禄,井田制赋;

4、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不分;

5、“量入为出”的财政管理原则;

6、分官任职的理财结构;

7、实行财政任务与吏治奖惩相结合的上计制度■预算、决算制度的萌芽。

(四)简述秦王朝的三大支出:军事工程支出、宫殿和皇陵

修筑支出。

答:1、军事工程支出,军事支出包括战争费用、养兵费和装备费,工程支出包括修筑陆路交通、兴修水利工程、修筑万里长城。

2、宫殿建筑支出,秦始皇在兼并六国战争中,每功灭一国,即依照其国宫殿样式,在咸阳北阪重建一座,灭六国后,更是大肆修建著名“阿房宫:

3、陵墓建筑费:秦始皇即位之初,就在骊山为自己修筑坟墓,全国统一后,发刑徒70万继续修筑,前后约计20余年。

(五)国家和国家财政产生的前提条件。

答:国家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家庭私有制的出现和奴隶阶级的形成。

国家财政产生的前提条件包括:

K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是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

2、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是财政产生的社会条件;

3、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

五、论述题

(一)试述唐中期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

答:第一,两税法的原因是:

1、均田制的瓦解,使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2、户籍的紊乱,人口失实,赋役制度遭到破坏;

3、租庸调制本身存在的弊端;

4、安史之乱引起的财政困难日益严重;

5、户税、地税的发展,为两税法的实施奠定了实践基础。

第二,两税法的基本精神是:

K确定了“量出以制入”的财政原则。

2、确定了课税主体和课税依据。

3、确定了课税原则,即“人中无丁,以贫富为差:

4、确定了计税手段,实行“定税计钱,折钱纳物”

5、确定纳税期限,实行夏、秋两次征收。

6、将旧有租庸杂徭并入两税征收。

7、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原则,实行三分制,即划分为上供、送使、留州三个份额。

第三,两税法的历史意义

仁“量出制入”的财政原则。

2、两税法最大变化是正式否定了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而以资产作为课税的依据。

3、开创以货币计税的先例。

4、简化税制及征收手续,减少了税收成本。

5、租庸杂徭悉省。

(二)简述明中期一条鞭法的基本精神和历史意义。

答:基本精神

K合并赋役,恢复以土地资产为主要课税对象;

2、赋役合并后,官府所需力役,由其出钱雇人应役,不得无偿征调;

3、计亩征粮,除规定部分地区征收粮米以供京师食用外,其余一律折收银钱。

4、课征方式是官收官解。

简言之,即赋役合一,化繁为简,按亩征税,以银缴纳,官收官解。

历史意义:

1、合并赋役,标志着赋役平行征收转向近代租税制。

2、计亩征银,以银代役,由对人征税改变为对物征税,由交纳实物和亲自服徭役转变为以货币交纳。

3、扩大负担面,起到均赋均役的作用。

4、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简述摊丁入地改革及其意义?

答:为了稳定税收额数,也为解决人丁和地亩分别编审征收之弊,防止因丁役加重,民户逃亡,而使社会动荡的悲剧重演,清统治者决定改革赋税制度。

清政府采用丁税固定征收的办法,把丁税和人口增加问题截然分开,不仅解

决了丁银问题,而且有效限制了官僚地主转嫁丁税中饱私囊的非法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解了农民的恐慌心理。户口隐匿逃亡现象有所改观。

摊丁入地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赋税制度改革,也是中国最大赋税制度演变的最终成果,在中国财政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摊丁入地将中国古代农业

税发展成土地税;从法律上废除了人头税,确立了以田定税的制度,实现了丁税

和地税的的合一。从根本上取消了官僚地主的优免丁银特权,实质上服务于官僚地主,仍具有一定局限性;由于实行“永不加赋”,使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了社会

的巨大压力。

简述桑弘羊财税改革及其影响?

4. 答:西汉建立之后,在“黄老”思想的支配下,一直实行无为而治、不干预经济

的政策,致使那些有势力的诸侯迅速以商致富。他们或者肆意兼并,欺夺百姓,致使百姓失去产业,流离失所,从而引起社会的动荡;或者图谋不轨,蠢蠢欲动,企图推翻汉朝政权。

国家专营思想。国家统一发行货币、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等方针政策。事

实证明,这一政策对巩国家政权、对实现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是非常必要的,也

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末并重思想。满足上下各个阶层的需求,如果无人从事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就会受到影响;如果无人从事商业工作,货物流通就会断绝。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则粮食就会减少,货物流通受到影响,国家财政就会发生危机。

富国与富民思想。桑弘羊实行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等措施,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通过盐铁专卖而获得利益和通过均输得到财富,其目的都是为了调控物价,巩固和加强了中央财力,以控制诸侯。

后世对桑弘羊思想与措施也评价不一,有人称其为聚敛之臣,以兴利为能事。

但他的思想与措施为社会的进步、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桑弘羊理财,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就无法实现,开疆扩土的大业就不能成功。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值得后世借鉴的。如富国与富民思想,一直沿用至今依旧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中之中。

(五)简述王安石财税改革及其影响?

答:宋代的冗兵、冗吏多是历代所不及的。冗员多导致政府的支出多,加上每年庞大的边防军费开支及付给辽、西夏的巨额岁币等,造成宋朝财政极其困难。收入方面则由于田赋不均、税收减少,导致入不敷出。

青苗法,是王安石推行的一项政府贷款给农民的贷款措施。在青黄不接之际,国家贷款予以扶助,以解百姓的燃眉之急,帮助农民度过灾荒,避免百姓流徙逃亡。这一政策沿用至今。

免役法,为了免除职役给农村百姓造成的骚扰和摧残,使其安心生产,王安石主持制定了免役法,使得百姓归于农田,全力以赴从事生产,有助与发展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发展又会有助于税赋的征收。

方田均税法,以方为单位确定各民户的田亩数,按肥瘠、土质、地形划分土地等级,通过实行方田均税法,平均了田赋负担,以此增加农民生产积极性,保证了生产。

农田水利法,兴建水利设施,开垦荒废田地等方面的建议,凡有效者给予奖励;各项工程,均提倡私人修建,如有困难,由官府贷款或令富户以官息贷款给贫民,开发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保证百姓生活的稳

定,增加财政收入。

控制财政支出,王安石认为,不用增加赋税,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因为减少了财政支出,就等于增加了财政收入。王安石认为控制财政支出的方式一是通过编制预算,依照预算的执行来节制支出;二是裁减兀员、兀兵,节约各种费用。

虽然我国现在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国情已完全不同于处于当时,但王安石变法中所蕴涵的财税思想,对我们当今的财税改革提供了许多的借鉴经验。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科

学合理安排财政支出,重视商品流通及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六)简述先秦时期管仲财税改革及其影响?

答:管仲的财税思想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

实行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旳实物税制,打破井田制的限制,承认土地制度的

变化,这一措施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国家农业的发展;实行了专卖制

度,通过家财政干预经济以增加国家收入;对不同的行业实行不同的说率,采

取了轻税的措施,在田税方面实行极差税率,在商业方面减免工商税收,促进国内商业发展,实行单一的关卡税率;强化法制,完善制度,保证财政收入;把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结合起来,提高了所得税在税收中的比重。大力宣传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

观众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理财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财税思想对现在有很多借鉴意义。分等征税可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生产积极性;国家财政干预

经济运用到现在的市场经济中可调节市场经济,弥补市场缺陷;采取轻税的措施,可以唤起经济活力。管仲思想对现世的借鉴虽有可取之处,但也一定要取其精华。

(七)历史上工商税收制度的发展中可以得到哪些历史启示?

工商税又叫市税或市租,属于流通领域里征收的交易税,即按照市场上买卖成交额所课征的税,具有交易税、营业税的性质。市租征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官府对居住在都市商业区、有市籍的商贾,按照商品交易总额定期或不定期课税。另一种是凡到都市商业区域或集市做买卖的行商,包括各方来的商人、乡村的农民和城镇居民,出卖自己的手工业品、农副产品或是贩运来的货物,官府按照买卖的成交额,即时课税。

K两汉时市税为皇室或封君的专项收入,课征对象包括有市籍的商贾、在城乡市集出售农副产品、手工业品的农民、手工业者,按交易总额课征。

2、东汉末到隋的市税包括市租(对行商课征的入市税和对商贾征收的店铺税X 估税(课于市场上买卖物品的交易行为税X通行税(课于水运和桥梁交通的一种税\酒税、盐税、矿冶税、渔税等。

3、唐代商税有入市税、市籍租、盐税、茶税、酒税、矿税及竹、木、漆等特产税。

4、宋代商税主要是住税,税率3% ,实行商税预算定额制度。另有契税(钞旁定帖钱或印契税钱),对商税加征经总制钱。

5、元代商税是一种交易税,采用定额制征收。另有矿课、酒醋课、盐课、茶课、竹木课等。

6、明代内地市税统称为商税,包括塌房税、门摊税、渔税、矿税等。

7、清代市税主要是牙税、当税和店铺税、契税、矿税、落地税。启示:中国历史上工商税收的发展,一方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工商业的发展、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为工商税收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是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历史上很多朝代的统治者,在工商税税种创新及征收手段的探索上费尽心机,推动了工商税收的发展,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没有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考虑,因此封建国家的工商税收基本作用就是阻

碍社会经济发展。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财税改革及历史意义:

(—)齐国管仲改革:

仁“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肥差等级征税。

官山海':国家垄断山海、铁器、食盐物资。

3、“按劳绩定俸禄结合官吏的工作量、工作成绩发放俸禄o

4、“四民分业、编户齐民;其作用意义:管仲改革在齐国公田产出税收制度上开始,实际上起到了破坏井田制和世卿禄制的作用,增加了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力,为齐国首霸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鲁国改革:

K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

2、军赋制度一'作丘甲”

3、用田赋:依据用土地多少征税,土地私有权扩大。

(三)楚国改革:

“书土田、量入修赋‘:按土地收入制定相应数额税收。

以上春秋时期改革的目的多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兵员补给,但由此使土地开始私有化,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建立。但改革很不彻底,奴隶主在政治领域仍享

有磁。

(四)魏国李悝等人变法:

K废除奴隶主贵族官爵世袭制度。

2、推疔'尽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田租收入。

3、实行“平汆法”: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余粮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岀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用这种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

(五)楚国吴起变法:

仁“三世而收其爵禄”:封君传至第三代就不再沿袭。2、精简官吏、削减官俸。3、整顿吏

治。

(六)秦国商鞅变法:

K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

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

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3、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4、实彳丁人头税°

5、划一度量衡。

6、均平田税,统一税率计算税额,所有田税一律纳粟,不得用其他实物或货币代替。这一时期改革变法各国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变法使封建制度得到确立。由奴隶制引起的社会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各国变法后,社会经济和文化日益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二、秦至清代的税赋制度演变:(八变)

(一)先秦时期(夏商西周):

贡赋制,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贡:此外,还有军赋。

(二)先秦时期(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赋税制度。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履亩而税”,即是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征收军赋。战国时,各国赋税制度不一,不能一概而论。

(三)秦汉时期:

秦代赋税分为田租、口赋和杂赋三种。田租是按土地征粮,租率约为十分之一。口赋是按人头征钱,每人约缴120钱。杂赋一般是临时性的征调。这种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对封建地主有利,但也有利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汉朝:编户齐民:①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土地税).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等。②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③影响:赋役制度正式形成。

汉代的赋税主要是人头税和田租,此外还有一定的徭役。人头税分算赋和口赋两种。汉初规定,15至56岁的人,不管是男是女,每人纳赋120钱,叫算赋。7 至14岁的小孩,每人每年纳赋20钱,叫口赋。田租按产量征收,一般三十税一。徭役分为劳役和兵役。成年男子一生要服两年兵役,每年服一个月劳役。(四)三国魏晋南北时期:实行新的赋税制——租调制,“收田租亩四升,户生绢两匹,绵三斤以定额田租代替汉代的订率田租,以户税代替汉代的人头税。租调制的田租租额较低,而且租额固定,增产不增租;户调以户为单位,增人不增调。

(五)隋唐时期:

隋赋役制度均承袭北朝,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施行以租(庸)调制为主体的赋

役制度,征收的主要对象是均田农民。唐朝:前期

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 缴纳定量

的绢或绵,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除了租庸调以外还有杂徭、色役等。

后期:

k原因:

a、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

少b、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

2、实行1 :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

(1 )量出以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以779年(大历十四年) 政府各项税收所得钱、谷数,作为户税、地税总额分摊于各州;各州则以大历年间收入钱最多的一年的收入数作为两税总额分摊于各地。全国无统一定额。

(2) 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3) 户税按户等高低(分上上至下下九等)征钱,户等高者出钱多,低者出钱少。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

(4) 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

(5) 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法。

(6 )对不定居的商贾依照其收入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意义:a、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b、征税原则: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转变为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c、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d、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局限性a、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

b、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征收额外杂税,农民负担沉

重C、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

地位:两税法是我国古代: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

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

(六)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①募役法(免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作用: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②方田均税法内容:政府重新丈量土地,划定等级,按土地多少、好坏收取赋税。这是为了抑制兼并。

③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

(七)明朝(后期):一条鞭法

K背景: a、明朝中期,农民赋税负担过重,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财政困难;b、旧的赋

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3、主要内容:赋役合并;役入田亩;纳银代役。

第一、把田赋、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征收,原来按户丁征役的办法一并改为摊入田亩(实际执行过程中并未全部摊入,而是把力役按照人丁和田亩规定一定比例,部分并入田亩摊派)□

第二:一概由官府征银雇役,基本上演变为固定的丁银,取代了原先的“力役:第三,除苏、松、杭、嘉、湖地区仍征收本色漕粮以供皇室官僚食用外,田赋一概改收折色银。

第四:简化征收手续,取消里甲征收的层次,直接由官府折办收解。

《中国经济史》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docx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54分) 1.中国在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其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B.外国商品只能行销一口 C.外国商品在华市场狭小 D.中国商品技术含量高 2.西方列强顽固地要打开中国大门的根本目的是() A.为鸦片开拓更广阔市场 B.为棉纺织品寻找销售市场 C.需要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 D.扩大原料供给地和工业产品销售市场 3.《南京条约》条款未涉及的内容是() A.协定关税 B.鸦片贸易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战争赔款 4.19世纪50年代初期,清政府为搜刮民财,新辟税收项目是() A.火耗增收 B.田赋加价 C.捐例 D.厘金 5.《天朝田亩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 A.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B.健全法制 C.兴车马舟楫之利 D.准富者请人雇工 6.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输华商品总值先升后降,其主要原因是() A.中国开放口岸数量过少 B.清政府明开实禁 C.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御 D.输华商品不适应中国需要 7.甲午战争前西方列强在华下列行业中投资最少的是() A.金融业 B.机器制造业 C.航运业 D.贸易 8.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中国出口商品中丝茶出口比重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国际丝茶业的激烈竞争 B.国际丝茶市场需求减少 C,中国丝茶产量有所下降 D.中国丝茶质量急剧下降 9.阻碍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是() A.缺乏政府政策支持 B.国内财富积累、转移 C.财富地产化 D.近代工业化

10.最先投资兴办中国近代工业的是() A.地主 B.政府 C.商人D,买办 11.19世纪中叶以后,与英商怡和、太古轮船公司形成鼎足之势的中国轮船公司是()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旗昌轮船公司 D.江南制造局 12.在下列企业中,属于中国近代最早创办的私人资本重化工业企业是() A.广东南洋兄弟树胶公司 B.上海和兴钢铁厂 C.塘沽久大精盐股份有限公司 D.唐山启新洋灰公司 13.1911年四国银行团与清政府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攫取中国路矿权。组成四国银行团的国家是() A.美、英、德、法 B.英、德、法、俄 C.德、日、意、俄 D.美、日、德、俄 14.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先后在华创办面粉厂43家,主要集中在上海、汉口和() A.哈尔滨 B.天津 C.北京 D.广州 15.20世纪20-30年代,列强在华经济势力出现大改组,日本在华经济势力的变化最大,主要反映在对华贸易和() A.对华直接投资 B.对华间接投资 C.扩大在华势力范围 D.扩大在华经济特权 16.1922-1926年中国私人资本企业受冲击最大的主要有棉纺织业和() A.烟草业 B.火柴业 C.绿丝业 D.面粉业 17.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控制中国农产品市场的主要手段有:操纵农产品原料价格、抑价收购、贷款预购和进行() A.不等价交换 B.强买强卖 C.压级压价 D.价格垄断 18.20世纪初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投资经营农场,主要用于生产甜菜、烟叶和() A.棉花B,大米 C.大豆D,蚕桑

[专题]中国财税史复习题.docx

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公元前(一万年)时,农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确定下来。 2、(禹)根据各地距离京畿的远近,土质的肥瘠、高下评定土地等级,以土地收获量的十分之一向部落酋长进行定量纳贡,开创了征收土地税的先河。 3、国家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 4、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从宏观上讲是(土地王有制) 5、中国古代,商业的萌芽产生于(商)朝。 6、汉代,用于课征未成年人的人头税叫做(口赋) 7、两汉时期田租以(三十税一)为主,属于比例税率。 8、唐代实施的服役制度是(租用调制L 9、两税法实施于(唐)代。 10、“一条鞭法”实施于明代,是由(张居正)提出并实施的。 11. 东汉时期的关税税率较高,在(十分之一)以上。 12. 《暴关图》反应的私设关卡,乱收费的情况发生在(明代卜 13. 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贡法b 14. 汉代实行商业官营,所谓商业官营就是指(官营)b 15. 隋唐时期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田赋收入L 16. 五代十国时期的田赋主要包括(两税、绢帛之征b 17. 把差役制度变为雇役制称(雇役法、免役法、募役法L 18. 北洋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有(外债、内债、税收b

19. 田赋征收的基础是地籍管理,为此国民政府推行(土地计量)b 20、公元628年,唐太宗下令,规定王公百官到一般百姓,垦田每亩纳粟2升,以备灾年赈贷之需而建(义仓b 21、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以该年的丁银额永为定额,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钱粮,叫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是清朝(康熙)实施的。 22、为缓和统治危机,增加财政收入,我国(明)代实施了“一条鞭法 23、宋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方田均税法b 24、北洋政府在把清朝各种名目的附加都并入正赋之后,又另外加征的是(田赋附加b 1、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 2、国家财政产生的社会条件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o 3、据文献记载,在(舜、禹)时期,为了保障公共事务的发展,统治者要求臣服部落和被保护的小部落贡献财物。 4、夏商周三代的服役,直接与井田制有关。一般认为,三代的田赋制度分别实 行的是(共、助、彻b 5、人头税发展到汉代,已经制度化,有(口赋、算赋、户赋、献赋)o 6、古代收益税(或财产税)包括(车船税、贵货、牲畜税b 7、宋朝的田赋按土地的性质不同分为(公田之赋、民田这赋、城郭之赋、杂变 之赋、丁口之赋b &宋代市舶课有(抽解、博买b 9、清初官吏的报酬包括(正俸、养廉俸、恩俸b 10. 清朝前期的关税分为(内地关税、国境关税)两种。 11. 西周的关市之征主要有(津税、关税)两类。

中国财税史重点

中国财税史重点

中国财税史重点 (请补充修正,具体细节请看书) (一)名词解释 1.相地衰征;春秋时,齐国管仲实行的按土地好坏的等级差别,征收差额赋税的制度,标志着土地课征制度的开始。 2.初税亩:春秋时鲁国最早开始对井田及井田之外的私人所占有的土地,按亩征收田税的新税制。 3.子口税:外国商品进入内地或外商从内地收购土货出口,除在口岸海关缴纳5%的关税外,另缴纳2.5%的内地过境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地关卡应纳的税,即可通行全国不用再交纳任何税收。 4.复进口税:又称沿岸贸易税,指外商在中国通商口岸贩运土货转口时所纳的税。 5.厘金:晚清政府开征的货物流通税和交易税 6.统税:以大宗机制商品为课税对象的消费税。主要对卷烟,麦粉,棉纱,火柴等主要民族工业厂商所征收的货物出厂税。 7.货物税:是统税的继续和延伸,是对应课税货物的产制人、购运人课征的税,课征对象是各种货物。 (二)简答: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财税 1.齐国改革。 (1)四民分业,编户齐民(2)官山海;(3)相地而衰征;(4)按劳绩定俸禄。 2.商鞅变法 (1)“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自由买卖土地合法。(2)均平田税,“訾粟而税”。 (3)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打击游惰。 (5)鼓励分家立户,以增加纳税服役和劳动力的人口。 (6)实行按人征收军赋的制度(人头税、口赋)。 (7)统一度量衡。 课后思考题 1.中国财政产生的条件。

1、物质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 2、社会条件: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 3、政治条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成立。2.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演变 1、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有封无建”的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诸侯国的财政有集权的倾向。 2、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的分离;春秋时期王室财政与国家财政仍然混为一体,这种体制到战国晚期才逐渐分离开来。 3、上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上计的内容非常详细,通过上计制度,为国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官员及财政管理办法和手段,加强了正在形成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4、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督。秦汉时期派遣史掌监财政及地方各郡,就是由战国时期这项制度演化发展而来的。 启示: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进步;改革的目的要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财力分配要用于公共需要;财政税收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3.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有哪些特点? 1、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奴隶的创造 2、财政征收形式为租贡税合一的实物交纳 3、分田制禄,井田制赋 4、在管理体制上,一是公私财政不分,即国家财政同皇室财政不分;二是实行地方分权、分级的管理 5、“量入为出”的财政管理的原则 6、分官理财的任职结构 7、实行财政任务与吏治奖惩的上计制度4.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给我们的启示: 主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其中较有代表的有春秋初齐国和鲁国的税制改革,战国时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改革和商鞅变法。其中最典型、成效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改革的历史意义 (一)春秋时期 1、向井田之外的生产所得课税,从法律上否定了当时社会格局赖以存在的政治经济基础井田制,从而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国家向社会增加赋税负担,从而鞭策赋税负担人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了财政收入,满足了争霸对财政的强烈需要; (二)战国时期 1、进一步推动了封建私有制的确立; 2、进一步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3、形成并实践了财政税收政策为实现社会目标服务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4、以合理的财政分配实践揭示了财政分配本身是一门学问 春秋战国财政改革的启示: 1、财政税收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 2、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第二章秦至清代的赋役制 度 1.秦至清代赋役制度(主要是两税法和一条鞭法) 试述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

中国财税史重点

中国财税史重点 (请补充修正,具体细节请看书) (一)名词解释 1.相地衰征;春秋时,齐国管仲实行的按土地好坏的等级差别,征收差额赋税的制度,标志着土地课征制度的开始。 2.初税亩:春秋时鲁国最早开始对井田及井田之外的私人所占有的土地,按亩征收田税的新税制。 3.子口税:外国商品进入内地或外商从内地收购土货出口,除在口岸海关缴纳5%的关税外,另缴纳2.5%的内地过境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地关卡应纳的税,即可通行全国不用再交纳任何税收。 4.复进口税:又称沿岸贸易税,指外商在中国通商口岸贩运土货转口时所纳的税。 5.厘金:晚清政府开征的货物流通税和交易税 6.统税:以大宗机制商品为课税对象的消费税。主要对卷烟,麦粉,棉纱,火柴等主要民族工业厂商所征收的货物出厂税。 7.货物税:是统税的继续和延伸,是对应课税货物的产制人、购运人课征的税,课征对象是各种货物。 (二)简答: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财税 1.齐国改革。 (1)四民分业,编户齐民(2)官山海;(3)相地而衰征;(4)按劳绩定俸禄。 2.商鞅变法 (1)“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自由买卖土地合法。(2)均平田税,“訾粟而税”。 (3)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打击游惰。 (5)鼓励分家立户,以增加纳税服役和劳动力的人口。 (6)实行按人征收军赋的制度(人头税、口赋)。 (7)统一度量衡。 课后思考题 1.中国财政产生的条件。 1、物质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 2、社会条件: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 3、政治条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成立。 2.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演变:

2020年中国财税史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制度课后练习

1 / NUMS1 《中国财税史》 第十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制度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共 9 题 1、将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的利润改为交纳所得税,称为()。 A . 费改税 B . 利改费 C . 利改税 D . 费改利 参考答案C 2、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红色政权收入的主要来源()。 A . 战争缴获 B . 筹款募捐 C . 打击土豪劣绅 D . 组织群众贡献财务 参考答案C 3、()我国取消了农业税,标志着在中国几千年的“皇粮国税”终于成为历史。 A . 24年 B . 25年 C . 26年 D . 27年 参考答案C

4、分税制改革后下列不属于中央收入的有()。 A . 关税 B . 营业税 C . 消费税 D . 中央企业所得税 参考答案B 5、分税制改革后的流转税由增值税、()和营业税组成。 A . 资源税 B . 农业特产税 C . 消费税 D . 屠宰税 参考答案C 6、()企业所得税新税法正式在全国实施。 A . 27年1月1日 B . 27年1月1日 C . 28年1月1日 D . 28年1月1日 参考答案C 7、分税制后下列属于地方收入的有()。 A . 土地增值税 B . 城镇维护建设税 C . 车船使用税

D . 房产税 参考答案D 8、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界定了财政投资范围,将投资项目划分为()三大类。 A . 公益性、基础性、竞争性 B . 公益性、建设性、竞争性 C . 建设性、基础性、竞争性 D . 公益性、基础性、建设性 参考答案A 9、分税制改革后下列不属于中央和地方的收入有()。 A . 增值税 B . 资源税 C . 证券交易税 D . 营业税 参考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共 3 题 1、建国初期财政支出急剧增加的原因()。 A . 军费庞大 B . 政务费增加 C . 救济支出数额很大 D . 进行必要的经济恢复 参考答案ABCD 2、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红色政权收入的主要来源是()。

2020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国财税史》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1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0分) 决定财政制度的因素不包括 A. 经济发展水平 B. 社会性质 C. 领导人素质 D. 政府职能 2 【单选题】(10分) 财政史研究的内容包括 A. 财政制度 B. 其他都是 C. 财政政策 D. 经济结构与方式

3 【单选题】(10分) 财政史的研究对象包括 A. 国家和社会思想文化 B. 财政制度与政策 C. 其他都是 D. 财政发展本身规律 4 【单选题】(10分) 熊彼特将西方国家财政发展的历史分为贡赋财政、赋税财政、国家财政和公共财政四个阶段,其划分依据的是 A. 财政收入形态 B. 社会性质 C. 经济发展阶段 D. 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依据,或者称为财政融资方式

5 【单选题】(10分) 以财政分配对象的表现形态为标准,不属于财政收入形式的有 A. 劳役财政 B. 实物财政 C. 货币财政 D. 国家财政 6 【判断题】(10分) 财政史的内容不能拘泥于货币关系。 A. 错 B. 对 7 【判断题】(10分) “财政”一词在中国随着夏王朝的建立而同时出现。

A. 错 B. 对 8 【判断题】(10分) 专业史学与专业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A. 对 B. 错 9 【判断题】(10分) 财政史的研究对象与财政学史的研究对象相同。 A. 错 B. 对 10

【判断题】(10分) 财政史是财政学的“流”。 A. 错 B. 对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10分) 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 A. 比例税制 B. 定额税制的贡法 C. 劳役租 D. 十一税率 2 【单选题】(10分) 先秦时期的财政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是 A.

中国财税史

中国财税史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财税改革及历史意义: (一)齐国管仲改革: 1、“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肥差等级征税。 2、“官山海”:国家垄断山海、铁器、食盐物资。 3、“按劳绩定俸禄”:结合官吏的工作量、工作成绩发放俸禄。 4、“四民分业、编户齐民”。 其作用意义:管仲改革在齐国公田产出税收制度上开始,实际上起到了破坏井田制和世卿禄制的作用,增加了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力,为齐国首霸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鲁国改革: 1、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 2、军赋制度——“作丘甲” 3、用田赋:依据用土地多少征税,土地私有权扩大。 (三)楚国改革: “书土田、量入修赋”:按土地收入制定相应数额税收。 以上春秋时期改革的目的多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兵员补给,但由此使土地开始私有化,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建立。但改革很不彻底,奴隶主在政治领域仍享有特权。 (四)魏国李悝等人变法: 1、废除奴隶主贵族官爵世袭制度。 2、推行“尽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田租收入。

3、实行“平籴法”: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余粮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用这种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 (五)楚国吴起变法: 1、“三世而收其爵禄”:封君传至第三代就不再沿袭。 2、精简官吏、削减官俸。 3、整顿吏治。 (六)秦国商鞅变法: 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3、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4、实行人头税。 5、划一度量衡。 6、均平田税,统一税率计算税额,所有田税一律纳粟,不得用其他实物或货币代替。 这一时期改革变法各国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变法使封建制度得到确立。由奴隶制引起的社会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各国变法后,社会经济和文化日益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中国财税史

中国财税史 一、单项选择题 1.赋役包括赋税和(B.徭役)两大类。 A.劳役 B.徭役 C.兵役 D.伐役 2.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从宏观上讲是( C.土地王有制) A.土地公有制 B.土地私有制 C.土地王有制 D.奴隶主占有制 3.国家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 A.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A.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B.奴隶制的出现 C.科学技术的发展 D.剩余产品的出现4.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A.贡法) A.贡法 B.助法 C.彻法 D.刑法 5.夏、商、周三代时期实行的财政管理原则( A.量入为出 A) A.量入为出 B.量出为入 C.租税合一 D.分田制禄 6.春秋时期税制改革的目的(C) A.收取地租 B.废除井田制,把土地分配给人民 C.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兵员补给 D.加速奴隶制的瓦解,封建制的建立 7.国家借债始于哪个朝代(B) A.商 B.西周 C.春秋 D.秦 8.以下哪一个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财政支出(D) A.军事支出 B.俸禄支出 C.王室支出 D.债务支出 9.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是以下哪个人物提出来的(B) A.管仲 B.商鞅 C.吴起 D.李悝 10.历史上最早的工商税是(C) A.落地税 B.通关税 C.关市税 D.买卖税 11.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是中国财税产生的(C) A.社会条件 B.经济条件 C.物质条件 D.政治条件 12.两汉时期田租以(D)为主,属于比例税制。 A.什一之税 B.什五税一 C.二什税一 D.三十税一 13.(C)是汉代创设的一种“调剂粮食”、“备荒振恤”的措施 A.义仓 B.公仓 C.常平仓 D.备仓 14.汉代,用于课征未成年人的人头税叫做(A) A.口赋 B.算赋 C.户赋 D.献赋 15.东汉时期的关税税率较高,在(C)以上。 A.二十分之一 B.十五分之一 C.十分之一 D.五分之一 16.汉代实行商业官营所谓商业官营就是指(D) A.均输B.平准C.商业D.官营 17.牲畜税始于以下哪位君主时期(D) A.汉景帝 B.汉文帝 C.汉献帝 D.汉武帝 18.按爵位等级定俸禄的制度始于哪个朝代(A) A.秦 B.汉 C.隋 D.唐 19.漕运体制在秦代时就已初步建立,其特点是以(B)为目的。 A.赏赐 B.征伐 C.征收 D.发配 20.(C)是汉代创设的一种“调剂粮食”、“备荒振恤”的措施 A.义仓 B.公仓 C.常平仓 D.备仓 21.下列不属于封建皇室支出的有(D) A.膳食支出 B.车马支出 C.医药支出 D.赏赐支出 22.(B)属于流通领域里征收的交易税,即按照市场上买卖成交额所课征的税。 A.牙税 B.市税 C.当税 D.契税

中国财税史周春英答案

中国财税史周春英答案 1、决定财政制度的因素不包括 A、社会性质 B、经济发展水平 C、领导人素质 D、职能 答案:领导人素质 -------------------------------- 2、财政史研究的内容包括 A、财政制度 B、财政政策 C、经济结构与方式 D、其他都是 答案:以上皆包括 -------------------------------- 3、财政史的研究对象包括 A、财政发展本身规律 B、和社会思想文化 C、财政制度与政策 D、其他都是

答案:以上皆包括 -------------------------------- 4、熊彼特将西方财政发展的历史分为贡赋财政、赋税财政、财政和公共财政四个阶段,其划分依据的是 A、取得财政收入的依据,或者称为财政融资方式 B、社会性质 C、经济发展阶段 D、财政收入形态 答案:取得财政收入的依据,或者称为财政融资方式 -------------------------------- 5、以财政分配对象的表现形态为标准,不属于财政收入形式的有 A、劳役财政 B、实物财政 C、财政 D、货币财政 答案:财政 -------------------------------- 6、财政史的内容不能拘泥于货币关系。

答案:对 -------------------------------- 7、“财政”一词在中国随着夏王朝的建立而同时出现。 答案:错 -------------------------------- 8、专业史学与专业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答案:对 -------------------------------- 9、财政史的研究对象与财政学史的研究对象相同。 答案:错 -------------------------------- 10、财政史是财政学的“流”。 答案:错 --------------------------------

中国财税史

1、财政制度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1)经济因素:财政制度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客观需要制定的,它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基础下的财政制度各有所异,但基本上要根据各国当时的生产力条件来制定与其经济结构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2)政治因素: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财政制度的侧重点不一样,同时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相一致,不同的政权体系下财政分配关系各有其特点,财政制度的制定要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相适应,才能平衡不同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3)社会因素:科学合理的财政制度要综合考虑到社会各阶层利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力求在促进社会进步,民生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有所作为,这就要在制度财政制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社会因素,才能更加合理的制定相关的财政制度 (4)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灾害等客观因素:因地制宜,财政制度也会因为不同的地域情况作出适当的变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合理分配资源,稳定社会,巩固统治。 2、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 演变:①夏商周三代实行地方分权型的才财政管理体制 夏商周三代实行宗法分封制。全国的土地和人民名义上属天子所有,天子通过授土授民,封赐给诸侯王。据《周礼》记载,天子按公、侯、伯、子、男的等级分封。“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受封的领主掌握着封地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及课税权。周天子最可靠的收入是王畿内的税收。受封的诸侯虽有比例上交中央的规定,但在中央对地方失控的情况下,交不交,交多少完全决定于诸侯。这种体制导致后来的王室衰微,诸侯称霸。形成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 ②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演变 1、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有封无建”的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诸侯国的财政有集权的倾向。 2、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的分离。春秋时期王室财政瑜国家财政仍然混为一体,这种体制到战国晚期才逐渐分离开来。 3、上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上计的内容非常详细,通过上计制度,为国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官员及财政管理办法和手段,加强了正在形成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4、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督。秦汉时期派遣史掌监财政及地方各郡,就是由战国时期这项制度演化发展而来的。 启示: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进步;改革的目的要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财力分配要用于公共需要;财政税收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3、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有哪些特点? 1、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奴隶的创造 2、财政征收形式为租贡税合一的实物交纳 3、分田制禄,井田制赋 4、在管理体制上,一是公私财政不分,即国家财政同皇室财政不分;二是实行地方分权、分级的管理 5、“量入为出”的财政管理的原则 6、分官理财的任职结构 7、实行财政任务与吏治奖惩的上计制度 4、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财税史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财税史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第一章测试 1.决定财政制度的因素不包括 参考答案: 领导人素质 2.财政史研究的内容包括 参考答案: 其他都是 3.财政史的研究对象包括 参考答案: 其他都是 4.熊彼特将西方国家财政发展的历史分为贡赋财政、赋税财政、国家财政和公 共财政四个阶段,其划分依据的是 参考答案: 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依据,或者称为财政融资方式 5.以财政分配对象的表现形态为标准,不属于财政收入形式的有

参考答案: 国家财政 6.财政史的内容不能拘泥于货币关系。 参考答案: 对 7.“财政”一词在中国随着夏王朝的建立而同时出现。 参考答案: 错 8.专业史学与专业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参考答案: 对 9.财政史的研究对象与财政学史的研究对象相同。 参考答案: 错 10.财政史是财政学的“流”。 参考答案: 错

第二章测试 1.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 参考答案: 定额税制的贡法 2.先秦时期的财政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是 参考答案: 井田制 3.井田制盛行于 参考答案: 西周 4.“分田赋兵”“分田制禄”反映的是 参考答案: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5.夏商西周时期,王与地方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是 参考答案: 相对松散的地方分权型 6.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从宏观上讲是土地王有制。

对 7.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先秦时期主要采取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 参考答案: 对 8.大约公元前5000年前后,农业剩余产品一出现,财政就产生了。 参考答案: 错 9.中国财政产生于夏禹统治时期。 参考答案: 对 10.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收入具有租的性质,一旦土地私有制形成,租税将发生 分离。 参考答案: 对 第三章测试 1.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具有税的形态的农业税是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资料).doc

3、“农业八字宪法” 6、“北范南吴” 9、专卖制度 一、名词解释: 1、“选精法” 4、“生产计划三本账” 7、“三线”建设 10、“四大名镇” 13、邸店 2、集粹法 5、“工商食官” 8、五小工业 11、厘金制度 14、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简答题 1、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经济史研究的特点 2、新世纪经济史研究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3、经济史研究“史无定法”原则 4、井田制度实施的理论依据 5、井田制度的授田指导思想 6、新官僚产生的主要原因 7、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农村土地国有化的主要原因 8、我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9、近代农业经济发展特点 10、近代中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11、宋代以后,我国民营手工业发展的两大主要阻力 12、1914-1936年中国工业发展基本特点 1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三、论述题 1、井田制度破坏的主要原因 2、土地集体所有制状态下的土地产权制度的残缺主要表现 3、论述我国农业基本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 4、中共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 5、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一、名词解释: 1、“选精法”即是从有关史料中选取一两种是最重要(或者是最典型、代表性)以此为据来概括全面。 2、集粹法则是传统经济史研究一种方法,它对于发生在一个较长时期或一个较大的地区中重大历史现象进行研究时,将与此现象相关的各种史料尽量搜寻出来,加以取舍,从中挑出若干最重要(最典型、代表性)的集中在一起,合成一个全面性的证据,然后以此为根据,勾画出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全貌。 3、“农业八字宪法” 这是大跃进时期我国在农业中推行的经济措施。由于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当时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增产措施和群众干劲,在农业生产中实行“农业八字宪法”,就是深翻改土、合理密植、工具改革和养猪积肥等“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等农业八字宪法。它起初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是,后来却助长农业大跃进,破坏了农业生产。 4、“生产计划三本账”

中国财税史重点

中国财税史重点LT

户,一律按现居住地的户口登记簿为准纳税,对于不定居的商人按定居商人的标准纳税。3、课税客体及课税原则,即一律依据贫富和拥有的土地、资产的多少来纳税,原来享有蠲免赋役特权的官僚、贵族、僧道户等也不例外。4、对租庸杂徭的处置及纳税期限,“将租庸杂徭都并入两税,“今后除两税外,辄率一钱以枉法论”。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完纳时间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5、计税依据,“以贫富为差”、“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即新税制中户税仍以资产多少为标准定出各户的等级,地税以的垦田数为标准,各州按旧有数额分摊于各地。6、计税手段和纳税物品,即以货币计税,实际征收时再折纳实物。7、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原则,三分制:上供、送使、留州。 历史意义:1、财政原则:有利于限制赋外加赋的发生;2、课税客体:开始了以资产为课税客体的历史,扩大了纳税面,体现了税负均平、税收普及原则;3、计税手段:开创了以货币计税的先例,使全国有了统一的计税标准;4、税收征管:简化了税制和征收手续,减少了税收成本;5、财政权益分配:加强了中央控制财政的权力。 局限性:1、财政原则,量出制入,直接导致政府支出规模扩张和摊派;2、货币计税、折征实物,使纳税人的负担不稳定;3、税率和课征标准,配赋不均; 4、两税之外,法外加征。 简述一条鞭法的基本精神和历史意义: 基本精神:(1)赋役合并、正杂统筹。将明初以来分别征收的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在一起征收;并把以前向地方索取的土贡方物、上缴京库的岁需及本地存留的费用,都并入一条鞭法内编成总数来征收。2)对役法的改革,将差役中的力差全部改为交纳代役银。官府所需力役从所收税款中出钱雇募,不得无偿征调。在农业赋役制度上,无偿征发劳动力的徭役制度被募役制代替。(3)课征对象是田亩。对人税转为对物税,由“丁、产从户”,改为计亩征银。4)纳税形态——赋役改为征银,以银折收。(5)课征方式——官收官解。“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历史意义:1、赋役合一,标志着我国沿袭了近二千年的赋役平行制向近代租税制转化;2、以银代役,对人税转为对物税,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为工商业发展提供较多的劳动力;3、在清查土地和资产的基础上实施,扩大了负担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均平税负的作用;官收官解,减少了胥吏营私舞弊的现象。4、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课后习题 1.把握秦至清代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 第一,征课形态——赋税和徭役两条线,由分离到统一。一条鞭法和地丁钱粮结束了中国赋税、徭役平行征收的历史,中国土地所有者承担的赋、税、役的三元负担结构达到最后的统一和完善;第二,征课对象——人和物两条线,对人课税逐渐向对物课税转移;第三,征课内容——实物、劳役与货币三条线,货币税逐渐取代实物税和劳役。 第三章秦至清的工商税收 1.历代封建国家向以重农抑商为国策,为何工商业仍然不断发展? 一、从政治方面看,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统一局面的形成和巩固,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国财税史重点

中国财税史重点 中国财税史重点 (请补充修正,具体细节请看书) (一)名词解释 1.相地衰征;春秋时,齐国管仲实行的按土地好坏的等级差别,征收差额赋税的制度,标志着土地课征制度的开始。 2.初税亩:春秋时鲁国最早开始对井田及井田之外的私人所占有的土地,按亩征收田税的新税制。 3.子口税:外国商品进入内地或外商从内地收购土货出口,除在口岸海关缴纳5%的关税外,另缴纳2.5%的内地过境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地关卡应纳的税,即可通行全国不用再交纳任何税收。 4.复进口税:又称沿岸贸易税,指外商在中国通商口岸贩运土货转口时所纳的税。 5.厘金:晚清政府开征的货物流通税和交易税 6.统税:以大宗机制商品为课税对象的消费税。主要对卷烟,麦粉,棉纱,火柴等主要民族工业厂商所征收的货物出厂税。 7.货物税:是统税的继续和延伸,是对应课税货物的产制人、购运人课征的税,课征对象是各种货物。 (二)简答: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财税 1.齐国改革。 (1)四民分业,编户齐民(2)官山海;(3)相地而衰征;(4)按劳绩定俸禄。 2.商鞅变法 (1)“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自由买卖土地合法。(2)均平田税,“訾粟而税”。 (3)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打击游惰。 (5)鼓励分家立户,以增加纳税服役和劳动力的人口。

(6)实行按人征收军赋的制度(人头税、口赋)。 (7)统一度量衡。 课后思考题 1.中国财政产生的条件。 1、物质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 2、社会条件: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 3、政治条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成立。 2.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演变1、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有封无建”的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诸侯国的财政有集权的倾向。2、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的分离;春秋时期王室财政与国家财政仍然混为一体,这 种体制到战国晚期才逐渐分离开来。3、上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上计的内容非常详细,通过上计制度,为国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官员及财政管理办法和手段,加强了正在形成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4、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督。秦汉时期派遣史掌监财政及地方各郡,就是由战国时期这项制度演化发展而来的。 启示: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进步;改革的目的要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财力分配要用于公共需要;财政税收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3.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有哪些特点? 1、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奴隶的创造 2、财政征收形式为租贡税合一的实物交纳 3、分田制禄,井田制赋 4、在管理体制上,一是公私财政不分,即国家财政同皇室财政不分;二是实行地方分权、分级的管理 5、“量入为出”的财政管理的原则 6、分官理财的任职结构

【精品】《中国财税史》综合测试题四6

【精品】《中国财税史》综合测试题四6 《中国财税史》综合测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20分) 1. 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是中国财税产生的( ) A.社会条件 B.经济条件 C.物质条件 D.政治条件 2. 夏、商、周三代时期实 行的财政管理原则( ) A. 量入为出 B. 量出为入 C. 租税合一 D.分田制禄 3.赋役包括赋税和( )两大类。 A.劳役 B.徭役 C.兵役 D.伐役 4.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 )。 租 B. 调 C. 庸 D.贡 A. 5.历史上最早的工商税是( ) A.落地税 B.通关税 C.关市税 D.买卖税 6. 牲畜税始于以下哪位君主时期( ) A.汉景帝 B.汉文帝 C.汉献帝 D. 汉武帝 7.( )属于流通领域里征收的交易税,即按照市场上买卖成交额所课征的税。 A.牙税 B.市税 C.当税 D.契税 8.国家借债始于哪个朝代( ) A.商 B.西周 C.春秋 D.秦 9.均输、( ),实际上是官府对商品运销和京师物价的一种控制措施,属于官 营商业性质。 A.宫市 B.和买 C.平淮 D.专卖 10.按爵位等级定俸禄的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 A.秦 B.汉 C. 隋 D.唐

11.明代国家财政支出最大的一宗项目是( ) A.军事开支 B.教育支出 C.俸饷支出 D.公共工程支出 12. 隋唐以后,三省六部制,( )是全国管理财政的最高机关。 A. 户部 B.礼部 C.吏部 D.工部 13. 漕运体制在秦代时就已初步建立,其特点是以( )为目的。 A.赏赐 B. 征伐 C.征收 D.发配 14.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关税收入不断上涨,改变了清朝初期以来以盐税为主的工商 税制结构,关税与盐税、( )成为清后期工商税收入的三大支柱。 A.铁税 B.茶税 C布税 D.厘金 15. 鸦片战争后,随着( )、《五口通商章程》的签订,开始征收关税。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16. 民国时期财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财税逐步( ) A. 现代化 B.近代化 C.中央化 D.地方化 17. 国民政府1928年,公布了《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按照该标准不属于中央收 入的是( ) 关税 B.田赋 C. 盐税 D. 统税 A. 18.“裁撤厘金,创办统税”始于( )统治时期 A.晚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国民政府 19.下列不属于国民党“新三税”的是( ) A.货物税 B.盐税 C. 关税 D. 直接税

财税史真题精选

财税史真题精选 [填空题] 1相地衰征 参考答案:春秋时,齐国管仲实行的按土地好坏的等级差别,征收差额赋税的制度,标志着土地课征制度的开始,并改变了土地国有制,着手建立土地私有制。相地衰征有利于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收到“民不移”的效果。 [填空题] 2量入修赋 参考答案:春秋时楚国进行的军赋制度改革。即根据农工商各行业收入的多少征集军赋,包括车、马、兵器、兵员,改变北方各国按一定土地缴纳固定军赋的办法。不仅是农业负担,其他各业也要负担军赋,这使军赋收入大幅度增加。 [单项选择题] 3、国家财政属于()。 A.交换范畴 B.生产范畴 C.分配范畴 D.消费范畴 参考答案:C [填空题] 4式法制财 参考答案:按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对国家主要的财政开支规定相应的收入来源和使用范围。式法制财是我国财政控制的最早模式,首次论述了支出划分问题,并把支出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填空题] 5关市税 参考答案:是国家通过所设关卡对行商和在市肆经营的坐贾征收的赋税。关市税的产生、发展,改变了早期社会的赋税结构,均衡了社会负担。列为西周九赋之一。

[单项选择题] 6、国家通过财政对()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将()配置到社会公共需要的各个方面,使其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A.国民生产总值;各种生产要素 B.一部分社会产品;一部分资源 C.社会总产品;各类资源 D.国民收入;一部分生产要素 参考答案:B [填空题] 7授田制禄 参考答案:也称班禄制或授田制俸禄或井田制俸(禄)。三代时期采取的以土地作为贵族和职官爵禄与官俸的制度。俸禄制度采取等级制。 [填空题] 8贡 参考答案:盛行于夏代。对所授土地,按连续几年收获量的平均数定一税率,确定应纳土地税额(定额课征制),以后不分丰年还是歉年,都按这个定额征收。这是国家出现后的早期田赋征收制度。 [单项选择题] 9、只有掌握财政收入的(),才能正确地确定财政收入。 A.最高界限 B.合理数量界限 C.客观最低界限 D.a或c 参考答案:B [填空题] 10彻(通) 参考答案:是打破公田与私田的固定界限,先由生产者在耕作季节统一经营,至收获时才把田地的1/10划为当年的公田,其上生产的农产品上缴,即“什一而税”,相当于实物地租。 [单项选择题] 1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地集中一部分财政收入所形成的()。 A.消费分配 B.交换分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