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税史 整理

第一章中国奴隶社会的国家财政

本章要点:

国家财政萌芽的出现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特征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收入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

第一节国家财政萌芽的出现

一、国家萌芽的出现

1、部落联盟(国家雏形):

(1)原始人群(170万年前):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

(2)母系氏族社会(五万年前):

1)“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2)一切生产资料都归氏族成员所有,贫富与共,没有剩余产品。

(3)父系氏族社会(5000年以前):黄帝、尧、舜、禹时期

1)农、牧业分工

2)剩余产品出现

3)展开神事、军事、民事工作

二、中国财政制度的形成

1、黄帝、尧、舜时期:随机性的贡、献

贡宝玉、贡弓箭;献白环玉块

2、禹时期:开始形成贡赋等财政制度

第二节奴隶社会的财政特征与财政收入

一、奴隶社会经济与政治特征

1、夏、商、西周三代,约1299年

夏启,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2、实行奴隶制度

3、以农立国:农业、畜牧业

二、夏、商、西周时期财政特征

1、土地王有

(1)天子:土地所有权

(2)诸侯、卿大夫、士等奴隶主:土地使用权,不能买卖和转让

(3)奴隶主受封土地后,承担各种义务

定期朝觐、缴纳贡赋、奉命出征

“一不朝,贬其爵;再不朝,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2、制定贡赋

(1)贡赋:“禹别九州岛,量远近,制五服,任土作贡,分田定税,十一而赋”(2)助、彻:对劳动者征收的田税和力役

3、分田制禄

以分田赐奴作为贵族和各级官吏的俸禄,不再另拨经费

4、公私不分: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不分

三、夏、商、西周的财政收入制度

(一)夏朝:两种田赋

一是按土地征收定额田赋

以相邻几年的收获量取平均值,什一而税

缴纳方式:五服制。即按各地诸侯的土地距离王城的远近,划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如:

甸服:距王城五百里内,

侯服:甸服以外五百里

甸服

二是贡:即以下献上。中国税收的胚胎阶段。

任土作贡:以本地所出产的土特产品贡献给天子。

以技术之生产物纳税,而与广义之农产物相对照之别种税。如扬州贡金、玉、革、柚、桔等;徐州贡五色土、鱼等)。

贡的特点:是一种按照土地及产量课征的实物税。

贡具有无偿性,也带有强制性

(二)商代的助法

助:一种“井田制”征税办法,奴隶不直接以实物纳税,而是以劳务方式纳税。即耕田时先种公田,后种私田。公田收获全部归奴隶主和国家所有

井田制----九百亩为井(井田法由来解释分歧,唯关于赋课方面,则可视为使人民耕作一定面积公田,其收获纳于官。税率有10%和12.5%之说)。

“殷人七十而助”,民耕七十亩,其助公家则七亩

贡与赋形成商代以前之赋税,两者相互关联而斟酌赋课额,其赋少地则贡多,贡少地则赋多。

(三)周代

周代税制有了较大发展,共有五种:田赋、力役、关市、军赋和罚课。

以王畿(中央直辖)之地所行政策为模板,诸侯俱效仿。

1、彻:是西周时期一种以实物形式上缴的田赋税种

打破了公田和私田界限,废除了公田的徭役劳动

邦中之赋、四郊之赋、邦甸之赋、家削之赋、邦县之赋、邦都之赋

2、力役:即丁中赋役,兴于周。一家无过一人,主要力役为田(狩猎)与追(追贼寇),运送官所收之贡。征用之日一年无过三日,凶荒之年,则减少。

3、关市之赋:最早的关税形式。

乃总括关征与市征之名。关征于过境交界之处,本取缔行旅为目的,后乃利用之而课税。市征有总布、廛布、质布等,分别对营业、仓储、违规等行为征收。布为货币,意味着周代货币经济开始发达。

4、军赋:临时性税收,只在战争时期才开始征收

战时每丘(十六井)出戎马一匹,牛三头;每甸(四丘)出长毂(音古,轱辘)一乘,戎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5、罚课:对懈怠生产者所征的税,乃根据社会政策之意义。如凡宅不毛者(不植桑麻)一里课25家之布(曰里布);凡田不耕者,一屋课三家之粟(曰屋粟);凡民无职业者,出一夫之税(百亩之税)并徭役。又如,不畜者,祭无牲;不树者,无椁等等,俱是罚课。

第三节三代时期的财政支出

一、支出项目

1、军事支出

2、俸禄支出

3、祭祀支出

二、西周财政支出原则

1、遵循节约

2、收支对口

第四节三代时期的财政管理

一、关于农用八政

–一曰食:涉及百姓的衣食大计,属于厚农重谷之策

–二曰货:涉及商业流通、市场有无,属于懋迁有无之政

–三曰祀:祭祀,表示君权神授、涉及江山社稷的大事

–四曰司空:涉及度土居民之政

–五曰司徒:涉及教育、选择官吏之政

–六曰司寇:涉及立法惩奸之政

–七曰宾:涉及交际往来之政

–八曰师:涉及寓兵于农之政

二、三代时期的财政管理机构及职官设置制度

–夏王朝的官制:分为宅乃事、宅乃牧和宅乃准三类

宅乃事设有司徒、司马、司空三种官职

司徒分管财政,司马分管军事,司空分管水利灌溉–商朝:明确地区分中央和地方两级

中央行政机构分为卿事寮和太史寮两大部分

另有“百僚庶事”的设置

–管理军事的师(即司马),管工程的司室(即司空),管土地

的多田亚、小耤臣等(属司徒一类官职)

西周时代:两大系统——天官冢宰、地官司徒

– 1.天官冢宰系统

主管财用的属官有大宰、小宰、宰夫等

主管会计之职者有司会和司书

主管府库之职的有大府、玉府、内府、外府

– 2.地官司徒系统

总管赋税之职的有大司徒、小司徒

分管不同赋税项目之职的有载师、闾师、县师、遂师

主管杂税及平衡财货的机关有廛人及泉府

三、财政量入为出和建立储备制度

四、救荒制度与保养百姓制度

五、上计及会计制度

六、平抑物价制度

胥师是管理市场的职官之一,职责是平抑市场物价

贾师是掌握商品买卖的政策

司武虎是掌管市场治安的职官

泉府是账务征收市场罚款、平抑物价、实行赊贷的机构

七、三代时期的官营经济制度

国有经济:手工业、商业、畜牧业、渔业等

第三章秦代时期的财政

本章要点:

秦代时期的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

秦代时期的赋役

秦代时期的专卖制度与均输、平准制度

秦代时期的屯田制度与卖官鬻爵制度

秦代时期的财政管理

第一节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一、秦朝地主经济与政治的确立

秦统一六国

前230年,灭韩

前228年,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

秦朝的统一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一、秦朝地主经济与政治的确立

1、实行郡县制,确立封建专制制度

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郡,郡下设县,由中央派出官吏管理,管理者只有管理权,没有统治权,秦始皇时将全国设三十六个郡。郡县制标志着分封制的结束,标志着进入封建集权的开始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政府组织

秦朝中央官制有哪些特点?

以皇权为中心。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

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彼此牵制。中央三公九卿、地方郡守县令都有明确的职责;中央主要官员既有配合,也相互牵制。

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

2、实行“黔首自实田”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所谓黔首自实田,即命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土地的数额,向封建政府呈报,政府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并依此征收田租。

3、补充、修改《秦律》,从法律上确保地主经济、政治的发展

4、从外部条件保障地方经济、政治的发展

(1)统一度量衡

(2)统一货币制度

(3)书同文、车同轨

(4)拆除原来各国的关塞、堡垒,修建交通网络

5、从根基上打击奴隶主贵族

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

(1)充实京师人口,繁荣、发展京师经济

(2)使奴隶主贵族远离原有统治基础,削弱其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势力

二、秦代赋税制度历史地位

1、首创封建中央集权制财税体系

建立完整统一的国家一级制财税体制,彻底废除先秦时代地方财税分权

(1)中央统一制定与颁布财税制度、财税法令、和财税政策

(2)中央统一决定赋税的征收、减免和入库

(3)中央统一决定税种的创立和变更,徭役的征发和管理

(4)中央统一决策政府的开支、军费的拨付和官俸的发给

(5)全国一切赋税收入必须上解中央政府

(6)全国各级财政赋税官员必须由国家统一任命

(7)各地财政机构必须依法行事,统一向中央负责

2、确立封建制国家的财税法律体系

以法律形式规定了田赋制度、口赋制度、徭役制度、关市税制度、以及工商杂税制度

3、建立赋税与徭役并行制的中国封建模式的赋税结构

赋税徭役并行制,统称为赋役制度,实为秦代首创

第二节秦代的田租口赋制度

一、田赋制度

秦代田赋包括田租与刍蒿

(一)田租

田租:国家向土地占有者(地主和自耕农)征收的土地税

公元前216年“使黔首自实田”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所谓黔首自实田,即命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土地的数额,向封建政府呈报,政府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并依此征收田租。”

税率:史称“二十倍于古”

“收泰半之赋”:即三分取二

秦粮食亩产量为六石四斗,三分取二,剩余二石一斗

自耕农:至少一半以上劳动产品被掠夺

中小地主:缴纳田租,但可以转嫁给农民

依附农民:双重剥削,即地主的经济剥削,国家的经济剥削

(二)刍蒿

秦代土地附加税,与田租并行征收

刍蒿,即稻草,供给官府马匹和牲畜的饲料

二、口赋制度

口赋,又称口钱,即人头税

税率:官府受钱者,千钱一,

征收的是货币,课征时,吏到其家,以户为单位,逐户收取,所以又称户赋

第三节秦代的徭役制度

一、徭役

更卒、正卒、戍卒

(一)更卒

更卒:服徭役有一定的期限,到期更换,原服役者止役

年龄:起役:17岁;止役:有爵者56岁,无爵者60岁

服役时间:每年一月,

地点:本郡县

主要从事繁重而劳累的修建工程,注入修筑城垣,驰道,河渠,陵寝等

(二)正卒

正卒:服于郡国或京师的兵役

服更卒三年后起役

期限:二年

第一年:充任“材官、骑士、楼船”,同时进行军事训练,在郡国

第二年:卫士,在京师

材官:指勇武有力,能开强弓箭之士,步兵

骑士:马上士卒,能单骑马,也能车战

楼船:水上士卒

第二年:卫士,在京师

服役于宫廷或中央各官府的正卒

(三)戍卒

即守卫边疆,不仅包括一般劳动者,也包括发配者

期限:一般劳动者一年。

发配者:戍期延长,短则一二年,长则三四年

1、凡应役戍卒,不能全家同去,否则处罚执掌征役的官吏

2、戍卒镇守边防要塞,也附有修筑城垣的义务,所筑城垣保修期一年

第四节秦代的工商税制度

一、市租

对市场商品交易采用实物与货币并行课征方法

二、盐铁之课

盐铁皆由民营,政府只是设官课税,秦有盐官,也有铁官

三、酒课

民间经营,政府征税,税率高,负担重

此外,规定农村居民不得卖酒,违者获罪

四、山泽税

对山泽之利的工矿产品,官府专营,但也允许私人开发,国家专设官员就场征税,采取实物和货币并行征收

五、关税

诸侯国国界虽消失,但秦代陆地边境关卡依然存在,目的是检查商旅往来,防止违禁事件发生

国防意义大于财政意义

第五届秦代的赋税管理制度

特色:

国家、皇室财税划分明确,自成体系,各行其是,各司其责,并逐渐形成两大收支管理机构,促进了财税体制与财税管理的规范化

国家财政收入:田租、口赋

皇室财税收入:市租、山泽税、盐铁税、酒税、关市税

国家财税主管:治粟内吏

管理国家财税收入、支出、国库的调度和拨付

地方管理机构:各郡太守总览大权

皇室财税:少府主管

二、赋税立法与赋税法律制度

(一)财税立法

四种形式

1、律,中央政府发布的法律条文,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如田律

2、诏令,律的补充,与律具有同等效力

3、法律解释,对秦律的官方解释和补充,实际与律具有同等效力

4、地方政府发布的文告

(二)赋税法律制度

1、田律

2、仓律

3、徭律

4、关市律等

第四节秦时期的财政支出

1、皇室支出

2、官俸支出

3、军费支出

4、祭祀支出

5、农田水利、交通支出

6、移民垦殖支出

7、社会保障支出

(1)赈灾支出:旱、水、蝗灾

1)免租、免役、免赋

2)开仓赈粮

3)贷予种子、口粮或耕牛,甚至免收债息

4)将皇室园林、公田、荒田租借给百姓

5)皇帝和官府节约开支以赈灾

6)给予受灾百姓以医药、衣物

7)对因灾死亡者,发给丧葬费

(2)恤贫、养疾,礼高年

第四章汉代的财政

本章要点:

汉代的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

汉代的赋役

汉代的专卖制度与均输、平准制度

汉代的屯田制度与卖官鬻爵制度

汉代的财政管理

第一节汉代的政治经济概况

一、汉初休养生息

1、调整阶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地主阶级统治

汉承秦制,制定《九章律》

兵皆罢归家,免除若干徭役

百姓流亡山泽者,允许回乡,并将原有土地、房屋、爵位还给本人

百姓因饥饿而卖身为奴者,均免为庶人

文、景以后到昭帝、宣帝时,曾数免口赋(人丁税)、更赋(力役税)。流民稍还,又借公田给他们耕种

2、约法省禁,与民休息,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实行黄老之术,经济上放任,政治上无为而治

节约支出,轻徭薄赋

什一而税、十五税一、三十税一

3、发展农田水利,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节汉代时期的田赋制度

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义务主要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一、汉租赋制度

(一)田租制度

由田租、刍蒿、附加和减免四部分组成

1.田租

(1)①性质:对土地所有者征收的土地税

②对象:土地

③征税标准:土地上的收获量

④纳税人:土地所有者

⑤征税的主要手段:实物,包括粮食、谷物等。

(2).汉代田租的征收办法

1)系以实物缴纳,属于实物税,与秦相同。

2)通算多年的平均产量,按固定税率以田地多少与产量高低相结合的办法征收。

3)在实际征收过程中,大都是以传统的一夫百亩(约合今31.2亩)为单位,向农民收取定额地租。

(3).汉代田租发展历程

1)汉初,汲取秦亡的教训,采取“轻徭薄役”政策。

《汉书•食货志》:“汉兴…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汉高祖(公元前202~前195在位)时起,实行“十五税一”但未成定制。

2)至惠帝:“减田租,复十五税一”,“十五税一”确立下来。

3)文帝二年(前178):又有“田租减半”之招,采取“三十税一”;文帝十二年又规定只收取当年租税的一半;十三年又免除当年田租。

4)景帝二年“令民田半组,三十而税一”。

5)东汉初年,一度实行十税一,到光武帝建武六年,“令郡国收见田税,三十税一如旧制”,

又恢复了三十而税一。

总的看,田租率不断减轻,是执行重农政策,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措施。

2.刍藁

性质:一种按照田亩敛钱的附加税。

征收方法:根据人户和田亩征收,以束或石征收

东汉后期,“初令郡国有田者,亩敛税钱”,这是一种按照田亩敛钱的附加税,开启了后世以实有田亩数量征税的先河。

3、附加

临时附加

每亩加征十钱

4、复除

(1)灾害减免

(2)抚慰减免

(3)恩幸减免

(4)贫困减免

第三节汉代的人头税制度

1、人头税制度:户口赋又称口赋。按年龄不同又分为算赋、口赋两种

(1)算赋:十五至五十六岁的成年人,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丁赋。每人每年需向国家缴纳算赋一百二十钱,充作国家购置车马兵器之用

1)重农抑商,打击豪强

人出一算,算百二十钱,贾人与奴婢倍算

2)倡导早婚,鼓励生育

惠帝时,为奖励人口,规定妇女15至30岁不出嫁者,每人要交纳5算人头税。

•武帝时,为优待老人,规定民年满80,复2算。子孙二人可免算赋。

(2)口赋(口钱):

开始规定3岁至14岁都要交。

元帝时改为从7岁始到14岁交纳。

征收数量开始是每年每人交纳20钱。汉武帝时改为每人交纳23钱,以后直到东汉一直未变。

算赋、口赋征收:

每年八月,地方官吏检索户口,统计民数,核实年龄

算赋、口赋在西汉赋税中占有重要地位。

算赋口赋征收的是货币,使农民不得不抛售大量农产品,从而加强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同时也促进了汉代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3)献费:各郡县以其人口数量,每人每年纳六十三钱。属于诸侯向天子进贡的费用(4)户赋:按户计征,每户二百钱。户赋不上缴国家,是封君在所封食邑区域对民户征收的一种税

二、汉时期的徭役制度

徭役:指国家对百姓征发的各项劳役,包括力役和兵役。

服役年龄:二十三至五十六岁

(1)劳役:建筑宫室、陵墓、城池、边境、修筑驰道、江河、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等

(2)兵役贱更:农民亲自服役,

过更:出钱由政府雇人代役

1)正卒:适龄的成年男子每年必须在本郡充当步兵或骑兵、水军一年

如不亲自服役,每人每年纳钱三百

2)更卒:适龄成年男子每年在郡县服一个月的劳役。

3)戍卒:每个男子一生中要到边境上屯戍一年

如不亲自服役,每人每年纳钱三百

4)卫士:每个男子一生中要到京师去服役一年

免役制度:

1、爵位至不更者,可以免除更卒徭役

2、买复优免

入粟拜爵:通过买爵至五大夫以上者,可豁免役

3、“募民奴婢”的办法,即规定,富人捐一定数目的奴婢给国家,就可以免除终身的徭役,超过规定数目的可以为郎,原来是郎的则增加薪俸。

汉代赋役制度特点

主要内容:土地税、人头税、徭役

特点:赋役征收是赋轻而役重,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总评:(1)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2)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3)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包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汉末,终于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三、工商税收

1、关税

1)城关税收:境内关税

2)边关税收:国境关税

2、市租:纳税人为市肆上的有市籍者、流动商贩及房地产出租人。纳税对象是交易额

3、车船税、缗钱税、及告缗令

1)车船税(算商车):除官吏、三老、北边骑士以外的其他车、船所有者。

商贾招车(一匹马驾驶的轻便车):每辆二算(算:一百二十钱)

其他人招车:每车一算

五丈以上的船:每船一算

2)缗钱税(算缗钱):一种财产税。对商人手中积存的缗钱及货物征收税收。算是计算单位,缗是绳子一类的东西,用来穿钱,俗称钱串子。

由财产所有者根据自己的财物积存数额据实上报,按率征税。

对交易额或货款额,按缗钱计算,每两千钱一算

手工业生产者和金属冶炼者,其用来买卖或储积代卖的物品,折算成缗钱,每四千钱一算3)告缗令:鼓励百姓揭发检举偷、漏税之人。对告缗者所高经查实,赏给查出财产一般,另一半没收官府

4、貰贷税:对赊贷货币或粮食与人而取息

5、牲畜税:对马、牛、羊、鸡、犬等牲畜所课之税

6、山林川泽税:

第四节汉代的官营事业及卖官鬻爵

一、汉代的盐、铁、酒专卖制度

专卖:国家对某种产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实行垄断经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管仲就曾经实行过这一政策,使齐国富强起来。

汉初,对于冶铁、煮盐采取放任的政策。于是富豪贵族垄断盐铁经营,不向国家缴纳赋税或只纳很少的税,造成了“治铁煮盐,财富累巨万,而不输公家之急,黎民重困

1、盐铁专卖

(1)在各地设置主管盐、铁专卖的官府和官吏

1)控制食盐、冶铁的生产和销售

2)将专卖收入及时上缴国家

(2)各郡县实行统一的盐铁专卖制度

1)盐:民制、官收、官运、官销

2)铁:官制、官运、官销

(3)严厉制裁私自煮盐、冶铁者

(2)盐铁专卖评价

1)增加财政收入

2)价格高,铁器粗劣

2、酒专卖

西汉天汉三年(前98年)实行了酒官营,禁止民间私自酿酒,由官府自行酿造。

二、汉代的卖官鬻爵收入

卖官鬻爵制度:国家向富有的地主或商人出售一定级次的官阶和爵位,以换得一定数量的财政收入的制度。

始于文帝时晁错提出的“入粟拜爵”的建议

赎罪:国家出售免刑权,触犯国家刑律的人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死罪可以变成徒刑,徒刑可以免于刑事处罚

买复:即出卖免役权,百姓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即可获得免征徭役的特权

三、屯田制度

1、民屯:由官府组织百姓实行屯田。始于汉文帝

(1)在边境要害之处修筑城池

(2)事先调派人员入城建筑房屋,置备田具,然后招募罪人或用以赎罪、买爵者所输奴婢屯种,如果不足则招募平民

(3)制定屯戍政策

1)赐予高爵位

2)免除徭役

3)官府替百姓买入丈夫或妻子

4)制止匈奴入侵并夺回财物的,赏赐夺回财物的一半

2、军屯:政府组织士兵一面屯种,一面守边。始于汉武帝

3、屯田制度作用

(1)节省国家军费支出,节省徭役。

边疆就地屯田,解决军卒粮食,节省运输成本

(2)充实国家财政收入

(3)发展边疆经济,提高抵御外族入侵能力

评价:

1、卖官鬻爵增加了财政收入

2、形成社会严重祸害。吏治腐败、官制废弛,不仅有伤社会风化,而且危害国家长治久安

汉代的财政思想

1、轻徭薄赋思想

2、重农抑商思想

3、发行货币

4、国家专卖

5、征收财产税

第五节桑弘羊的财政政策与

盐铁争议

一、桑弘羊其人

桑弘羊(公元前152--前80年),西汉大臣。洛阳人,出身商人家庭。武帝时,任治粟都尉,领大司农。制订、推行盐铁酒类的官营专卖,设立平准、均输机构控制全国商品,从富商大贾手里夺回盐铁和贸易的控制权。

这些措施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又主张积极抵抗匈奴贵族的攻扰,反对“和亲”政策,曾组织六十万人屯垦,以备匈奴袭击。昭帝年幼即位,与霍光等共同辅政。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在盐铁会议上坚持盐铁官营政策。次年,被指与上官桀等谋废昭帝而立燕王旦,被杀。

二、桑弘羊的财政思想

(一)国家专卖思想

桑弘羊的财政思想,源于《管子》并具体化为国家财政政策,坚决地加以贯彻执行。他的专卖政策包括:

1、盐专卖

2、铁专卖

3、酒专卖

(二)均输政策

均输的内容是:各郡县应缴纳的贡品,除确有价值又为京师所需用的可照旧直接运京外,其他不必再送京城,而是按当地的市价,折合为当地商人一向所贩运出境的丰饶而廉价的土产品,缴纳给均输官。再由均输官将这些商品运往附近价高的地区出售。这样既可免除各国输送贡物入京的烦难,又可避免贡物到京师后得不偿失。同时官府不费一文资本即可从事官营商业而获利巨大的利润。

(三)平准政策

即通过“贵即卖之,贱则买之”的调节方式平抑物价,使“万物不得腾踊”。

三、盐铁会议上儒家反对派的财政观点

公元前81年,即汉武帝死后不久,召开了盐铁会议,名义是检讨武帝以来实行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对桑弘羊的财政政策进行的发难。

会议的参加者除官方的代表外,还有一批各郡国选派的代表即“贤良”和“文学”,他们都是儒家。这也是第一次把儒家的财政观点直接、明确而又系统的加以表述。

他们的财政观点主要是:

1、讳言财利的基本观点。他们坚持孔孟的耻言财利的观点,对“食禄君子违于义而竞于财”大加鞭挞,大谈“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失”,认为“示民以利则民俗薄”,因此把盐铁专卖等看作是“与民争利”。

2、以重农轻工商作为财政指导原则。他们从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的观点出发,认为工商发展足以妨碍农业,即“工商盛而本业荒”,并由此得出“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的结论。

3、反对经济干预。他们认为安民富国之道在于“顺天之理,因地之利”,不加人为干涉可使“百姓各得其便,而上无事焉”。

4、租税观点

他们认为,赋税只应限于农产品及农家副业所生产的布帛,坚持什一之税,反对超出什一的赋敛。而且,他们的什一税是建立在“借民之力”而丰歉“与民共之”的劳役地租基础上,因此,反对当时的“以顷亩出税”,即以土地面积为课税标准的田赋三十而税一的制度。

第六节汉时期的财政支出

1、皇室支出

2、官俸支出

3、军费支出

4、祭祀支出

5、农田水利、交通支出

6、移民垦殖支出

汉代的财政支出主要是军费和皇室支出。但总的来说比较节约,特别是汉初。

文帝在位时,有一次他想修建露台,召工匠一算帐,听说需要百金(即一百万钱),相当于中等人家十家的产业,他就打消了修建露台的打算。

7、社会保障支出

(1)赈灾支出:旱、水、蝗灾

1)免租、免役、免赋

2)开仓赈粮

3)贷予种子、口粮或耕牛,甚至免收债息

4)将皇室园林、公田、荒田租借给百姓

5)皇帝和官府节约开支以赈灾

6)给予受灾百姓以医药、衣物

7)对因灾死亡者,发给丧葬费

(2)恤贫、养疾,礼高年

第五章隋代时期的财政

本章要点:

隋时期的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

隋朝财政制度的改革

隋朝赋役制度的变革

隋朝工商税收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隋朝的财政管理

五代十国的工商杂税

第一节隋朝财政制度变革

一、隋朝的政治经济与财政概况

改革:法制、官制、政制、吏制、兵制、田制、户制、税制、役制

税收:几乎只局限于租调,税率大为减轻

财政富裕: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1)两大经济中心:

黄河、淮河流域的经济重心

长江、珠江流域的经济重心

1、改革官制

(1)确立三省六部:加强中央集权

三省:相互制约,共同行使职权,组成中央最高统治机构

尚书省:处理日常政务,长官为尚书令

门下省:审议机关,长官为纳言

内史省:决策机关,长官为内史令

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工部

六部尚书分掌全国政务

全国各地大小官吏均由中央任命

2、改革政制:存要去闲,并小为大

废除郡一级,改行州县二级制

裁减地方冗员17.2万

行政单位比北朝时期少了三分之一

节约俸米79万石

3、兵制改革

实行府兵制改革,将原来单独编制的府兵户籍划归地方官吏,兵籍与民户同隶州县,改变了过去军民分治的现象

寓兵于农,节省军费

1)军民共籍,兵农合一,既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又减少人口荫庇献血

2)农时生产,闲时训练,战时出征

3)国家没有军费开支,士兵免征租调徭役

4、首创科举制度

选拨官吏方面,废除九品中正制,首创科举取士,重才学,次门第

5、法制整顿

1)诏令规定工卿以下各级官吏按品级给职分田,以作养廉之用

2)经常派官员巡视各地法制与吏治情况

3)对基层官员,厉行法制,严肃法纪,赏罚分明

6、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废除北朝所有苛捐杂税,赋税收入几乎完全依赖于租、调、役

租:对农业

调:家庭手工业

役:农业劳动者本身

第二节隋代的赋税制度

一、田赋制度

(一)土地制度

均田制:由北齐均田制发展而来

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

其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

我国从北魏到唐代中期实行的计口授田的制度。始于北魏,北齐、北周、隋、初唐时均沿此制。唐中叶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瓦解。“计口授田”是指政府根据所掌握的土地数量,授予每口人几十亩桑田和露田。桑田可继承,露田在年老或死亡后要收回。

(1)露田:适于种植谷物的土地。

(2)桑田:适于种植桑树的土地只给初受田者,并且不适用于“非桑之土”。受田者后代有继承权,而且可以买卖。授田对象:15对以上成年男子授田数量:一律20亩(3)麻田:适于种麻之地。没有继承权男十亩,女五亩

(3)宅田:适于建筑民宅的土地

(4)菜田:适于种植蔬菜的土地

2、还授规定

受田者仅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1、成丁年龄后延三年,有利于休养生息

2、宅基地三人一亩,奴婢五人一亩,相当于给百姓多分了一部分土地

均田制意义:

1)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其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3)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4)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田赋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

丁男一床,租粟三石

计税单位为床,即一夫一妇为一床,按床纳税

(二)户籍制度:输籍定祥制度

输籍:堂兄弟以下,必须分家另过,各为户籍

定祥:进行实地考察,规定租赋

(三)财政制度:租调

租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租: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

调: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四)社会保障制度

1、赈灾制度:减免赋役,积极赈济

2、移民就食制度

将百姓由受灾之地迁至粮食丰收之地就食

3、常平仓制度: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

4、义仓:常平仓之外的又一种国家仓库。

遇荒年则开义仓赈济百姓。义仓还为灾民提供种子口粮以为借贷,进行再生产,待秋收后归还

二、徭役制度

1、役龄:21-60岁

2、期限:20天

3、庸:50岁以上丁男可免徭役,但须纳钱或纳物代役

4、任务:修筑长城为重点,兼有水利工程

隋炀帝:大业年间,为营建东都洛阳,修筑长城,开凿运河,建筑驰道,出征高丽,滥用民财,滥役民力,柯役胜秦代,直接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与朝代更迭

第二节唐朝的财政制度

一、唐朝政治、经济状况

完善官制、兵制、科举制

唐太宗:贞观之治

唐高宗、武则天:承上启下

唐玄宗: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二、唐朝土地制度:均田制

1、授田范围更全面:包括老男、笃疾、残疾人

2、授田有一定次序:先课后不课,先贫后富,先无后少

3、关于允许土地买卖的规定

(1)百姓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允许私卖永业田

(2)主动由狭乡迁往宽乡,允许卖口分田

(3)卖口分田以充住宅、邸店者,允许私卖

(4)买地者,不得超过应该授予的土地数目,出卖口分田和永业田者,不得再申请授田(5)买、卖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

4、天下百姓,另给园宅地

一般人:三口人以下给一亩,每增加三口加一亩

奴婢:五口人以下给一亩,每增加五口加一亩

5、耕牛及奴婢不再授田

三、唐朝户籍制度:非常严密

1、管理

基层管理:乡、村、坊组成

郡县管理:负责登记造册

中央管理:户部尚书负责户籍汇总

2、编制

(1)团貌:县衙官吏亲自验查百姓容貌

(2)手实:根据百姓据实申报的材料编成册籍。性别、年龄、均田、赋役

(3)乡账:汇总一家一户的手实,编制成账册

(4)留存:由乡报送县、州、户部

(5)时间:每年进行手实,三年一造户籍。州、县留存五年,尚书省留存三年

四、唐朝初期的租庸调制

是对北魏租调制的发展和完善。有田则有租、有户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租: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

调: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庸: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

特点:均为定额实物税,丁身

缺点:

(1)征收不依据土地及财富多少,助长土地兼并,加剧财富分化

(2)规定了大量免征对象,有利于官宦和地主

(3)高度依赖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

五、唐中、后期的两税法(宰相杨炎):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

征税对象不再以人丁为主,而以财产、土地为主,而且愈来愈以土地为主

1、户税: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

2、地税:

(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2)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

(3)均税原则。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

(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

(5)简化税制,减少征税次数。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法。

(6)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7)货币税原则。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

五、唐朝的工商税收制度

1、盐铁税

2、茶、酒、矿税

3、关税

4、房产税

5、僧尼税

6、杂税

7、卖官鬻爵收入

六、唐朝财政支出

1、俸禄支出

2、军费支出

3、皇室支出

第七章辽、金、元三朝的财政

本章要点:

辽、金时期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

辽、金时期的工商税收

辽、金时期的财政支出与财政管理

元朝的土地制度与户籍

元朝的赋役

元朝的专卖、工商税及杂敛

元朝的财政支出与财政管理

元朝的货币

第一节辽代财政

一、辽国的政治经济概况

辽(916-1125年)是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

辽国在政治上,采用“因俗而治”的统治制度,其特点是根据不同地域,各民族不同的发展水平,而制定独特的统治制度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人制治汉人

南面官:汉人“耕稼以食,城郭以居”,州设刺史,县置县令

北面官:契丹人及其他游牧民族“渔猎以食,车马以家”

二、辽国的财政

(一)辽国的田制与户籍制度

辽国田制比较简单,大致分为三类

(1)公田:多设于边境,为屯田

(2)在官闲田:可由百姓应募耕种,按亩纳税

(3)私田:可由百姓应募耕种,按亩纳税

辽国户口按民族划分,有契丹、汉人之分,按经济地位划分有奴隶主贵族、平民和奴隶之分,按缴纳赋税的状况划分为在屯户、二税户、丝蚕户、一般的税户

(二)辽国的田赋和徭役

辽国有三种赋役制度

公田在屯之民,不纳赋税,所产之粟,悉输官以给军饷,民户相当于官府农奴

在官闲田之民,则计亩出租,以赋公上,税率不详

投下二税户,纳课于官,输租于主;寺院二税户其赋税一半输官,一半输寺

辽国后期,徭役苛重

辽国赋役不均的状况十分严重

此外,辽国还有职役

(三)辽国的工商税收

主要有铁、盐、酒和商税

(四)辽国的财政支出

辽国的财政支出制度,在《辽史》中没有记载,不是辽国没有财政支出,而是所有的财政收入全部用于各类财政支出,不会有什么结余,加之当时财政支出也非常简单,如官俸制度(五)辽国的财政管理

辽国的财政管理制度,立国之初比较简单

北面官制是在契丹氏族部落基础上发展来的一套官制

南面官制实际上是从中原王朝移植过来的制度

第二节金国的财政

一、金国政治经济概况

金(1115-1234年)是我国历史上继辽之后兴起的有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是以女真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

金朝统治的119年间,经历了奴隶制建立、奴隶制发展、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封建制确立等阶段

金国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过程中,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有些部门甚至超过了辽、宋的发展水平

[专题]中国财税史复习题.docx

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公元前(一万年)时,农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确定下来。 2、(禹)根据各地距离京畿的远近,土质的肥瘠、高下评定土地等级,以土地收获量的十分之一向部落酋长进行定量纳贡,开创了征收土地税的先河。 3、国家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 4、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从宏观上讲是(土地王有制) 5、中国古代,商业的萌芽产生于(商)朝。 6、汉代,用于课征未成年人的人头税叫做(口赋) 7、两汉时期田租以(三十税一)为主,属于比例税率。 8、唐代实施的服役制度是(租用调制L 9、两税法实施于(唐)代。 10、“一条鞭法”实施于明代,是由(张居正)提出并实施的。 11. 东汉时期的关税税率较高,在(十分之一)以上。 12. 《暴关图》反应的私设关卡,乱收费的情况发生在(明代卜 13. 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贡法b 14. 汉代实行商业官营,所谓商业官营就是指(官营)b 15. 隋唐时期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田赋收入L 16. 五代十国时期的田赋主要包括(两税、绢帛之征b 17. 把差役制度变为雇役制称(雇役法、免役法、募役法L 18. 北洋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有(外债、内债、税收b

19. 田赋征收的基础是地籍管理,为此国民政府推行(土地计量)b 20、公元628年,唐太宗下令,规定王公百官到一般百姓,垦田每亩纳粟2升,以备灾年赈贷之需而建(义仓b 21、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以该年的丁银额永为定额,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钱粮,叫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是清朝(康熙)实施的。 22、为缓和统治危机,增加财政收入,我国(明)代实施了“一条鞭法 23、宋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方田均税法b 24、北洋政府在把清朝各种名目的附加都并入正赋之后,又另外加征的是(田赋附加b 1、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 2、国家财政产生的社会条件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o 3、据文献记载,在(舜、禹)时期,为了保障公共事务的发展,统治者要求臣服部落和被保护的小部落贡献财物。 4、夏商周三代的服役,直接与井田制有关。一般认为,三代的田赋制度分别实 行的是(共、助、彻b 5、人头税发展到汉代,已经制度化,有(口赋、算赋、户赋、献赋)o 6、古代收益税(或财产税)包括(车船税、贵货、牲畜税b 7、宋朝的田赋按土地的性质不同分为(公田之赋、民田这赋、城郭之赋、杂变 之赋、丁口之赋b &宋代市舶课有(抽解、博买b 9、清初官吏的报酬包括(正俸、养廉俸、恩俸b 10. 清朝前期的关税分为(内地关税、国境关税)两种。 11. 西周的关市之征主要有(津税、关税)两类。

中国财税史第一组小组报告

论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和先秦时期相比的进步性 梅欢王梦晗王静怡冯丹澜别雅芬柳培泽杨惠林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即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而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制度。赋,原指军事上车马军需的征调,后指对土地的课税,即田赋,有时还包括人头税和资产税。役,亦称徭役,即在统治者强迫下,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和军役。 从最早有关赋役制度的记载“神农之时,民为赋,二十而一”,秦汉时期的服役制度在先秦时期发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和进步。我们小组就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和先秦时期相比有何进步性这个话题进行探究。 先秦时期赋役制度的特点如下:夏、商、西周三代的赋役制度分别实行贡、助、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对财税制度进行了大改革,田赋按土地面积征收,实行比例税率,但各国税率不尽相同;绝大多数国家开征以人口为课征对象的户口税,各国税率有所差别。这个时期的徭役主要包括力役、兵役和杂役,由于战争不断,徭役负担繁重。 我们小组认为随着税、赋的分离,在战国时期力役指正也成为独立的概念。确立了赋、税、力役的“三征”结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赋役体系。因此,即便是从赋役制度的沿革来看,把春秋战国时期看作是中国古代社会完成由奴隶制向封建着转化的历史阶段,也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秦汉时期赋役制度的概况: 秦汉时期具体的赋役制度如下: 1.田租:秦朝田租负担相当沉重;汉初田租征收实行轻田租原则,并实行配赋税原则,即根据官吏俸禄和官府费用的多少征收田租;到景帝二年,三十分之一的税率成为定制。(秦汉时期的田租包括正税和附加税,多以实物交纳,正税一般本地产什么,就纳什么,对边远少数民族给以优惠;附加税一般是纳刍稿,用作饲料、燃料和建筑材料。汉承秦制,亦征收刍稿,直至东汉末年,在刍稿之外,也有按亩附征铜钱的情况,这属于临时性的附加,是对百姓的一种横征暴敛;征课依据是每年“案比”的土地数量:秦代是百姓自己申报,然后由乡一级主管官吏有秩、三老、啬夫共同审查核实,评定贫富等级、应纳税额,登记造册,上报到县,经批准后,由乡佐组织征收;东汉章帝建初元年,号令把全国的土地,按照土地的肥瘠分为上、中、下三等,确定不同的税率,编立册籍,作为征税的依据。这种非等定税的方法,一直为后世沿用。此外,汉代将官田租给农民耕作并收租,称为假税,实质是地租性质) 2.人头税:

大学中国财税史教案

大学中国财税史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程主要内容是中国财税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推演中国财税政策的发展历程,阐述其演变的原因、内在规律及现代转型。同时,带领学生分析分析我国财税政策的 现状与问题,并探讨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中国财税史的理解和认识。 2. 引导学生掌握中国财税政策的发展历程和内在规律。 3. 能够分析我国财税政策的现状、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学生应该掌握三个阶段的中国财税政策和财税政策的演变过程,以及政策的 出台和背后的意图、因素。 2. 难点:结合国情和现实进行深入分析,学生需要理解现今中国的财政状况以及对未 来的展望。 四、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老师结合大量史料讲解中国财税政策的发展历程、内在规律以及未来的 发展方向。 2. 群体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发展中国财税政策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和途径,收集各种有 关材料,然后搜集产生建设性的观点和意见。 3. 小组合作研究:组织小组学生,针对中国财税政策的现状和问题,调查和分析原因,然后向其他小组和全班汇报。 五、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二次讲课:中国财税的起源和发展 1. 中华文明的财政及财税制度。 2. 大一统王朝的财税政策。

3. 农书法契对财税发展的影响。 4. 明清税制的进化。 第三、四次讲课:20世纪前中国财税政策 1. 我国早期财税政策的现状及其演变。 2. 清末民初时期的财税政策改革。 3. 新中国成立后的财税政策。 第五、六次讲课:20世纪后中国财税政策 1. 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的财税政策。 2. 21世纪以来中国财税政策的新特点。 3. 我国财税政策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第七、八次讲课:课堂互动及总结 1. 课堂上学生针对中国财税政策的现状和问题展开讨论。 2. 小组合作研究报告。 3. 综合性学习讲座,使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 六、教学手段 黑板、多媒体投影仪以及其他辅助工具。老师将为学生留下必要的资料,供学生复习之用。

中国财税史重点

中国财税史重点

中国财税史重点 (请补充修正,具体细节请看书) (一)名词解释 1.相地衰征;春秋时,齐国管仲实行的按土地好坏的等级差别,征收差额赋税的制度,标志着土地课征制度的开始。 2.初税亩:春秋时鲁国最早开始对井田及井田之外的私人所占有的土地,按亩征收田税的新税制。 3.子口税:外国商品进入内地或外商从内地收购土货出口,除在口岸海关缴纳5%的关税外,另缴纳2.5%的内地过境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地关卡应纳的税,即可通行全国不用再交纳任何税收。 4.复进口税:又称沿岸贸易税,指外商在中国通商口岸贩运土货转口时所纳的税。 5.厘金:晚清政府开征的货物流通税和交易税 6.统税:以大宗机制商品为课税对象的消费税。主要对卷烟,麦粉,棉纱,火柴等主要民族工业厂商所征收的货物出厂税。 7.货物税:是统税的继续和延伸,是对应课税货物的产制人、购运人课征的税,课征对象是各种货物。 (二)简答: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财税 1.齐国改革。 (1)四民分业,编户齐民(2)官山海;(3)相地而衰征;(4)按劳绩定俸禄。 2.商鞅变法 (1)“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自由买卖土地合法。(2)均平田税,“訾粟而税”。 (3)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打击游惰。 (5)鼓励分家立户,以增加纳税服役和劳动力的人口。 (6)实行按人征收军赋的制度(人头税、口赋)。 (7)统一度量衡。 课后思考题 1.中国财政产生的条件。

1、物质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 2、社会条件: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 3、政治条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成立。2.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演变 1、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有封无建”的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诸侯国的财政有集权的倾向。 2、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的分离;春秋时期王室财政与国家财政仍然混为一体,这种体制到战国晚期才逐渐分离开来。 3、上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上计的内容非常详细,通过上计制度,为国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官员及财政管理办法和手段,加强了正在形成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4、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督。秦汉时期派遣史掌监财政及地方各郡,就是由战国时期这项制度演化发展而来的。 启示: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进步;改革的目的要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财力分配要用于公共需要;财政税收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3.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有哪些特点? 1、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奴隶的创造 2、财政征收形式为租贡税合一的实物交纳 3、分田制禄,井田制赋 4、在管理体制上,一是公私财政不分,即国家财政同皇室财政不分;二是实行地方分权、分级的管理 5、“量入为出”的财政管理的原则 6、分官理财的任职结构 7、实行财政任务与吏治奖惩的上计制度4.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给我们的启示: 主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其中较有代表的有春秋初齐国和鲁国的税制改革,战国时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改革和商鞅变法。其中最典型、成效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改革的历史意义 (一)春秋时期 1、向井田之外的生产所得课税,从法律上否定了当时社会格局赖以存在的政治经济基础井田制,从而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国家向社会增加赋税负担,从而鞭策赋税负担人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了财政收入,满足了争霸对财政的强烈需要; (二)战国时期 1、进一步推动了封建私有制的确立; 2、进一步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3、形成并实践了财政税收政策为实现社会目标服务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4、以合理的财政分配实践揭示了财政分配本身是一门学问 春秋战国财政改革的启示: 1、财政税收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 2、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第二章秦至清代的赋役制 度 1.秦至清代赋役制度(主要是两税法和一条鞭法) 试述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

中国财税史 整理

第一章中国奴隶社会的国家财政 本章要点: 国家财政萌芽的出现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特征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收入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 第一节国家财政萌芽的出现 一、国家萌芽的出现 1、部落联盟(国家雏形): (1)原始人群(170万年前):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 (2)母系氏族社会(五万年前): 1)“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2)一切生产资料都归氏族成员所有,贫富与共,没有剩余产品。 (3)父系氏族社会(5000年以前):黄帝、尧、舜、禹时期 1)农、牧业分工 2)剩余产品出现 3)展开神事、军事、民事工作 二、中国财政制度的形成 1、黄帝、尧、舜时期:随机性的贡、献 贡宝玉、贡弓箭;献白环玉块 2、禹时期:开始形成贡赋等财政制度 第二节奴隶社会的财政特征与财政收入 一、奴隶社会经济与政治特征 1、夏、商、西周三代,约1299年 夏启,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2、实行奴隶制度 3、以农立国:农业、畜牧业 二、夏、商、西周时期财政特征 1、土地王有 (1)天子:土地所有权 (2)诸侯、卿大夫、士等奴隶主:土地使用权,不能买卖和转让 (3)奴隶主受封土地后,承担各种义务 定期朝觐、缴纳贡赋、奉命出征 “一不朝,贬其爵;再不朝,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2、制定贡赋 (1)贡赋:“禹别九州岛,量远近,制五服,任土作贡,分田定税,十一而赋”(2)助、彻:对劳动者征收的田税和力役 3、分田制禄 以分田赐奴作为贵族和各级官吏的俸禄,不再另拨经费 4、公私不分: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不分 三、夏、商、西周的财政收入制度 (一)夏朝:两种田赋

中国财税制度演变史

中国财税制度演变史 税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具体情况,以法律、法规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规的总称。我国的税收制度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税收制度也不断进行着调整和改革。建国以来,我国的税制体系基本上建立了双主体税复合税制的模式,即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税,辅之以其他税种的税制体系。特别是以1994年税制改革为分水岭,我国税制进入了全面改革和深化的阶段,建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税制。但在此之前,新中国税收制度还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根据其演变的性质和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我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曲折发展阶段和我国税制的初步改革阶段。 我国税制的建立和曲折发展阶段,主要是指从1950年税制建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整个税制的过程,它是和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在这一阶段,我国税制主要经历了1950年建立税制、1953年修正税制、1958年改革税制、1973年简并税制几个时期,下面具体来介绍一下。 (一)1950年建立税制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全国统一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巩固刚建立起的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财力,就必须加强税收工作,废除原国民党政府的旧税制,统一税法,统一

税收政策,建立起新的税收制度和税务组织机构。为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的“国家的税收政策,应以保障革命战争的供给,照顾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及国家建设的需要为原则,简化税制,实行合理负担”的原则,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0年1月发布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关于统一全国税收政策的决定》和《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暂行组织规程》,明确规定了新中国的税收政策、税收制度和税务组织机构等一系列税收建设的重大原则,建立了统一的税收制度。 按照《全国税政实施要则》的规定,除农业税外,全国征收14种中央税和地方税,即货物税、工商业税、盐税、关税、薪给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印花税;遗产税、交易税、屠宰税、地产税、房产税、特种消费行为税。车船使用牌照税。以后政务院陆续公布了各有关税收的暂行条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 在农业税制方面,对全国各地实行的税政、税种、税目和税率也进行了调整。1950年4月,国家公布实施了《契税暂行条例》1950年9月,实施了《新解放区农业税暂行条例》。特区省份也陆续制定了牧业税征收办法。 1950年7月,国家对税收作了进一步调整,调整的内容主要包括:减并税种,把房产税和地产税合并为城市房地产税;决定薪给报酬所得税和遗产税暂不开征;减并货物税和印花税目,将货物税原定1136个征税品目简并为358个品目,印花税由原定30个税目简并为25个。同时调低税率,增加所得税级距,把盐税、所得税、货物税

中国财税史

中国财税史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财税改革及历史意义: (一)齐国管仲改革: 1、“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肥差等级征税。 2、“官山海”:国家垄断山海、铁器、食盐物资。 3、“按劳绩定俸禄”:结合官吏的工作量、工作成绩发放俸禄。 4、“四民分业、编户齐民”。 其作用意义:管仲改革在齐国公田产出税收制度上开始,实际上起到了破坏井田制和世卿禄制的作用,增加了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力,为齐国首霸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鲁国改革: 1、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 2、军赋制度——“作丘甲” 3、用田赋:依据用土地多少征税,土地私有权扩大。 (三)楚国改革: “书土田、量入修赋”:按土地收入制定相应数额税收。 以上春秋时期改革的目的多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兵员补给,但由此使土地开始私有化,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建立。但改革很不彻底,奴隶主在政治领域仍享有特权。 (四)魏国李悝等人变法: 1、废除奴隶主贵族官爵世袭制度。 2、推行“尽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田租收入。

3、实行“平籴法”: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余粮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用这种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 (五)楚国吴起变法: 1、“三世而收其爵禄”:封君传至第三代就不再沿袭。 2、精简官吏、削减官俸。 3、整顿吏治。 (六)秦国商鞅变法: 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3、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4、实行人头税。 5、划一度量衡。 6、均平田税,统一税率计算税额,所有田税一律纳粟,不得用其他实物或货币代替。 这一时期改革变法各国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变法使封建制度得到确立。由奴隶制引起的社会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各国变法后,社会经济和文化日益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中国财政史知识点总结

1、财政是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3、奴隶社会:财政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经济支柱,对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重 要的意义,(1)促进国家政权的巩固(2)维护奴隶主阶级王室生活和百官俸禄需求(3)维护宗法统治(4)促进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 4、“贡”法:夏代,每人授50亩,交10%(即5亩)收获物 5、“助”法:商代630亩分为9份,中间一份为公田,8人共同耕,收获物归国家 6、助与贡相比:(1)50亩到70亩,青铜器,生产力提高(2)税率提高,相当于10% 变为11% 7、 8、“彻”法:900亩分9块耕种,收获时划10%作为税物归国家。打破公田与私田 9、彻与助相比:(1)70亩到100亩,劳动生产水平提高(2)不再强调保留公田,有 利于经济发展。总:劳役地租转向实物地租,为春秋时期改革打下基础 10、 11、春秋:齐国:公元前658年,相地而衰征,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 鲁国: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实行履亩而税的初税亩税率为1/5。开辟新税源,使财政收入增加,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奴隶制财税制度向封建财税制度演变 12、战国:魏国:公元前406年,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尽地力之教,平籴法 楚国:公元前390年,楚悼王任用吴起改革

秦国:公元前356,公元前350,秦孝公两次用商鞅变法(1)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垦荒(2)奖励军功,废除贵族世禄制(3)鼓励分居立业,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业(4)废井田,开阡陌(5)统一度量衡 13、秦汉:秦:田租,口赋 14、 15、西汉:汉初:轻田租重人税(促进了农业生产,经济繁荣,财政收入充裕。消极 的,加剧了土地兼并,地权集中,土地占有关系开始不均衡;为逃税,百姓脱籍)汉武帝:盐铁专卖,盐:民制官营(公元前119年)铁:垄断铁业的生产和流通(公元前117年)。均输平准:均输局,平准机构(平衡物价)。工商杂税:钱税(公元前119年):车船税(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 16、汉武帝时期财税改革的评价:积极(1)充实国家财政,增强国力,巩固中央政 权,为抗击匈奴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统一币制,稳定货币流通秩序,对汉代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消极(1)盐铁专卖下存在质量价格问题,不能满足百姓需求,还加重了百姓的负担(2)缗钱税,车船税造成社会财富多用于消耗而非储存,商品供应紧张物价上涨。 17、 18、曹魏:屯田制和租调制(公元204年),魏王曹操,田租(每亩四升谷),户调(绢 二匹,棉二斤)意义:(1)按比例变为定量收,减轻负担,生产积极性(2)按丁口变为按户征收,鼓励人口繁衍,增加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3)货币税改为实物税,适应币值不稳的战时需要,免去农民在以物换钱时受到盘剥。(4)曹魏财税改革标志着中国财政史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财税史周春英答案

中国财税史周春英答案 1、决定财政制度的因素不包括 A、社会性质 B、经济发展水平 C、领导人素质 D、职能 答案:领导人素质 -------------------------------- 2、财政史研究的内容包括 A、财政制度 B、财政政策 C、经济结构与方式 D、其他都是 答案:以上皆包括 -------------------------------- 3、财政史的研究对象包括 A、财政发展本身规律 B、和社会思想文化 C、财政制度与政策 D、其他都是

答案:以上皆包括 -------------------------------- 4、熊彼特将西方财政发展的历史分为贡赋财政、赋税财政、财政和公共财政四个阶段,其划分依据的是 A、取得财政收入的依据,或者称为财政融资方式 B、社会性质 C、经济发展阶段 D、财政收入形态 答案:取得财政收入的依据,或者称为财政融资方式 -------------------------------- 5、以财政分配对象的表现形态为标准,不属于财政收入形式的有 A、劳役财政 B、实物财政 C、财政 D、货币财政 答案:财政 -------------------------------- 6、财政史的内容不能拘泥于货币关系。

答案:对 -------------------------------- 7、“财政”一词在中国随着夏王朝的建立而同时出现。 答案:错 -------------------------------- 8、专业史学与专业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答案:对 -------------------------------- 9、财政史的研究对象与财政学史的研究对象相同。 答案:错 -------------------------------- 10、财政史是财政学的“流”。 答案:错 --------------------------------

中国财税史

中国财税史 一、单项选择题 1.赋役包括赋税和(B.徭役)两大类。 A.劳役 B.徭役 C.兵役 D.伐役 2.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从宏观上讲是( C.土地王有制) A.土地公有制 B.土地私有制 C.土地王有制 D.奴隶主占有制 3.国家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 A.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A.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B.奴隶制的出现 C.科学技术的发展 D.剩余产品的出现4.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A.贡法) A.贡法 B.助法 C.彻法 D.刑法 5.夏、商、周三代时期实行的财政管理原则( A.量入为出 A) A.量入为出 B.量出为入 C.租税合一 D.分田制禄 6.春秋时期税制改革的目的(C) A.收取地租 B.废除井田制,把土地分配给人民 C.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兵员补给 D.加速奴隶制的瓦解,封建制的建立 7.国家借债始于哪个朝代(B) A.商 B.西周 C.春秋 D.秦 8.以下哪一个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财政支出(D) A.军事支出 B.俸禄支出 C.王室支出 D.债务支出 9.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是以下哪个人物提出来的(B) A.管仲 B.商鞅 C.吴起 D.李悝 10.历史上最早的工商税是(C) A.落地税 B.通关税 C.关市税 D.买卖税 11.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是中国财税产生的(C) A.社会条件 B.经济条件 C.物质条件 D.政治条件 12.两汉时期田租以(D)为主,属于比例税制。 A.什一之税 B.什五税一 C.二什税一 D.三十税一 13.(C)是汉代创设的一种“调剂粮食”、“备荒振恤”的措施 A.义仓 B.公仓 C.常平仓 D.备仓 14.汉代,用于课征未成年人的人头税叫做(A) A.口赋 B.算赋 C.户赋 D.献赋 15.东汉时期的关税税率较高,在(C)以上。 A.二十分之一 B.十五分之一 C.十分之一 D.五分之一 16.汉代实行商业官营所谓商业官营就是指(D) A.均输B.平准C.商业D.官营 17.牲畜税始于以下哪位君主时期(D) A.汉景帝 B.汉文帝 C.汉献帝 D.汉武帝 18.按爵位等级定俸禄的制度始于哪个朝代(A) A.秦 B.汉 C.隋 D.唐 19.漕运体制在秦代时就已初步建立,其特点是以(B)为目的。 A.赏赐 B.征伐 C.征收 D.发配 20.(C)是汉代创设的一种“调剂粮食”、“备荒振恤”的措施 A.义仓 B.公仓 C.常平仓 D.备仓 21.下列不属于封建皇室支出的有(D) A.膳食支出 B.车马支出 C.医药支出 D.赏赐支出 22.(B)属于流通领域里征收的交易税,即按照市场上买卖成交额所课征的税。 A.牙税 B.市税 C.当税 D.契税

中国财税史

1、财政制度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1)经济因素:财政制度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客观需要制定的,它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基础下的财政制度各有所异,但基本上要根据各国当时的生产力条件来制定与其经济结构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2)政治因素: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财政制度的侧重点不一样,同时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相一致,不同的政权体系下财政分配关系各有其特点,财政制度的制定要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相适应,才能平衡不同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3)社会因素:科学合理的财政制度要综合考虑到社会各阶层利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力求在促进社会进步,民生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有所作为,这就要在制度财政制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社会因素,才能更加合理的制定相关的财政制度 (4)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灾害等客观因素:因地制宜,财政制度也会因为不同的地域情况作出适当的变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合理分配资源,稳定社会,巩固统治。 2、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 演变:①夏商周三代实行地方分权型的才财政管理体制 夏商周三代实行宗法分封制。全国的土地和人民名义上属天子所有,天子通过授土授民,封赐给诸侯王。据《周礼》记载,天子按公、侯、伯、子、男的等级分封。“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受封的领主掌握着封地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及课税权。周天子最可靠的收入是王畿内的税收。受封的诸侯虽有比例上交中央的规定,但在中央对地方失控的情况下,交不交,交多少完全决定于诸侯。这种体制导致后来的王室衰微,诸侯称霸。形成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 ②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演变 1、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有封无建”的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诸侯国的财政有集权的倾向。 2、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的分离。春秋时期王室财政瑜国家财政仍然混为一体,这种体制到战国晚期才逐渐分离开来。 3、上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上计的内容非常详细,通过上计制度,为国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官员及财政管理办法和手段,加强了正在形成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4、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督。秦汉时期派遣史掌监财政及地方各郡,就是由战国时期这项制度演化发展而来的。 启示: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进步;改革的目的要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财力分配要用于公共需要;财政税收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3、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有哪些特点? 1、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奴隶的创造 2、财政征收形式为租贡税合一的实物交纳 3、分田制禄,井田制赋 4、在管理体制上,一是公私财政不分,即国家财政同皇室财政不分;二是实行地方分权、分级的管理 5、“量入为出”的财政管理的原则 6、分官理财的任职结构 7、实行财政任务与吏治奖惩的上计制度 4、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财税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第一章测试 1.决定财政制度的因素不包括 A:社会性质 B:领导人素质 C:经济发展水平 D:政府职能 答案:B 2.财政史研究的内容包括 A:财政政策 B:经济结构与方式 C:其他都是 D:财政制度 答案:C 3.财政史的研究对象包括 A:国家和社会思想文化 B:财政发展本身规律 C:其他都是 D:财政制度与政策 答案:C 4.熊彼特将西方国家财政发展的历史分为贡赋财政、赋税财政、国家财政和公 共财政四个阶段,其划分依据的是 A:财政收入形态 B:社会性质 C:经济发展阶段 D: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依据,或者称为财政融资方式 答案:D 5.以财政分配对象的表现形态为标准,不属于财政收入形式的有 A:国家财政 B:实物财政 C:劳役财政 D:货币财政 答案:A 6.财政史的内容不能拘泥于货币关系。 A:错 B:对 答案:B 7.“财政”一词在中国随着夏王朝的建立而同时出现。 A:错 B:对 答案:A

8.专业史学与专业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A:错 B:对 答案:B 9.财政史的研究对象与财政学史的研究对象相同。 A:错 B:对 答案:A 10.财政史是财政学的“流”。 A:对 B:错 答案:B 第二章测试 1.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 A:比例税制 B:定额税制的贡法 C:劳役租 D:十一税率 答案:B 2.先秦时期的财政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是 A:均田制 B:井田制 C:土地私有制 D:屯田制 答案:B 3.井田制盛行于 A:春秋 B:商朝 C:西周 D:夏朝 答案:C 4.“分田赋兵”“分田制禄”反映的是 A: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答案:B 5.夏商西周时期,王与地方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是 A:相对松散的地方分权型 B:行政隶属关系

中国财税的发展简史

中国财税的发展简史 听到财税两个字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与自己无关;其实不然;财税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财税包含“财务”和“税务”.. 财税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个时候还是利用结绳记事和刻契记事把一天的收获记录下来;像一些部落首领一样也是会收取部落成员的食物;这个跟我们的现如今的缴税又有何区别呢.. 财税通过原始社会到今天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大约在西周前后;基本已经形成了“单式记账法”..单式记账法虽然在当时是一个突破性的进步;但是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这种方法是一种不完整的记账方法;例如:你买了一本书;但是你只记你花了多少钱或者只记你买了一本书;这样的话;你是没有办法了解你的经济流向的;这样时间长了你就弄不清楚你的钱到底花哪了;也弄不清你买一个东西花了多少钱..这样不完整的记录;对于公司来说;公司没有办法了解采购市场的情况;也不清楚公司资金流动情况甚至经营情况也是不清不楚的;那么这个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上是生存不下去..对于个人来说;他是不能了解自己的钱花在哪里了;也不清楚买东西的市场价;也许被人骗了都不清楚.. 近代财税产生了复式记账;使财税又进入了新的阶段;复式记账在单式记账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现如今我们也一直在沿用复式记账;还是同样的例子;你买了一本书;你记得是你花了多少钱

和买了一本书;这样能够很清晰的看出这本书花了多少钱..对于 公司来说;公司能很清楚的知道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的具体过程;就不会有公司资金不知所向的情况发生..对于个人也能很清楚自己的钱花在哪;花了多少..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财税又有了新的发展;开始出现管理制度;这个就保证了财税的真实性..但是这并不是结束;财税还是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当中.. 如今是一个网络时代;而财税也从传统的手工记账变化成计算机记账;而我们悟空财税便是当中的佼佼者..我们致力于深度 财税服务领域;我们自主研发的七十三变财税系统;通过智能财务和人工服务结合;快速做账轻松核对;让财务管理更规范;融合新 税收法规政策;将复杂的财务税务化繁为简;服务范围除了基本的记账、报税之外;还包括纳税筹划、企业运营分析、风控分析等更高阶、战略级的财务服务.. 当然;我们不仅仅在财税这一块有服务;在工商注册服务方面;我们现在实现公司注册全程电子化服务的平台;从公司注册到领取营业执照;法人与股东都不用到场;也无需签署纸质文件;坐在 办公室领取营业执照..目前我们已实现全国数十城市全程无纸化办理营业执照..

财税史真题精选

财税史真题精选 [填空题] 1相地衰征 参考答案:春秋时,齐国管仲实行的按土地好坏的等级差别,征收差额赋税的制度,标志着土地课征制度的开始,并改变了土地国有制,着手建立土地私有制。相地衰征有利于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收到“民不移”的效果。 [填空题] 2量入修赋 参考答案:春秋时楚国进行的军赋制度改革。即根据农工商各行业收入的多少征集军赋,包括车、马、兵器、兵员,改变北方各国按一定土地缴纳固定军赋的办法。不仅是农业负担,其他各业也要负担军赋,这使军赋收入大幅度增加。 [单项选择题] 3、国家财政属于()。 A.交换范畴 B.生产范畴 C.分配范畴 D.消费范畴 参考答案:C [填空题] 4式法制财 参考答案:按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对国家主要的财政开支规定相应的收入来源和使用范围。式法制财是我国财政控制的最早模式,首次论述了支出划分问题,并把支出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填空题] 5关市税 参考答案:是国家通过所设关卡对行商和在市肆经营的坐贾征收的赋税。关市税的产生、发展,改变了早期社会的赋税结构,均衡了社会负担。列为西周九赋之一。

[单项选择题] 6、国家通过财政对()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将()配置到社会公共需要的各个方面,使其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A.国民生产总值;各种生产要素 B.一部分社会产品;一部分资源 C.社会总产品;各类资源 D.国民收入;一部分生产要素 参考答案:B [填空题] 7授田制禄 参考答案:也称班禄制或授田制俸禄或井田制俸(禄)。三代时期采取的以土地作为贵族和职官爵禄与官俸的制度。俸禄制度采取等级制。 [填空题] 8贡 参考答案:盛行于夏代。对所授土地,按连续几年收获量的平均数定一税率,确定应纳土地税额(定额课征制),以后不分丰年还是歉年,都按这个定额征收。这是国家出现后的早期田赋征收制度。 [单项选择题] 9、只有掌握财政收入的(),才能正确地确定财政收入。 A.最高界限 B.合理数量界限 C.客观最低界限 D.a或c 参考答案:B [填空题] 10彻(通) 参考答案:是打破公田与私田的固定界限,先由生产者在耕作季节统一经营,至收获时才把田地的1/10划为当年的公田,其上生产的农产品上缴,即“什一而税”,相当于实物地租。 [单项选择题] 1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地集中一部分财政收入所形成的()。 A.消费分配 B.交换分配

中国财税史

中国财税史 正如温家宝在2008年“两会”记者会上指出:“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我们把从秦到清的财政史呈现给大家,或能从中体会到我国历史上财政改革的惊心动魄。以下从古代的几次改革分析中国古代的财税改革推动了社会公平正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秦商鞅变法 首先是建立编户齐民、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的制度,其次建立法制思想,为下一步大规模改革创造条件,主张轻罪重刑。商鞅第二次改革,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废除井田制,改革土地分配不公。废除世卿世禄制。制定户籍制度,改革税源、役源、兵源分配。改革税赋制度,实行负担公平的原则。商鞅提出“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就是国家按照统一的政策征税,按照收获多少定额征收,旧贵族占地多就要多交税,这样就可使人民的负担公平合理。采取多种重农措施,扶植自耕农阶层。商鞅的第二次变法,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进一步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触犯了他们的利益,遭到了旧贵族的顽强反抗。数以千计的贵族来到国都,抗议新法。以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公孙贾为首的一批旧贵族还唆使太子出来捣乱犯法。 汉代的财税 西汉前期实行休养生息:厉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促使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形成人民富裕、国库充盈的盛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 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鼓励生产、发展经济,扩大税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厉行节约,禁止浪费。通过“贵粟”政策,提高农民收入。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逐步加强中央集权。

汉代后期财政空虚,增旧税、创新税,犹不能满足浩大的军费,由此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为了解决财政危机,首先增加租税,如汉初向15至65岁的成人征税算赋,实行卖官鬻爵、纳金赎罪制度,让富人捐献,创立盐铁专卖制度禁止豪强私自铸钱;重农抑商;逐步分化诸侯、抑制豪强 北魏孝文帝的财税改革 北魏在与时俱进,积极改革,学习和实行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制度,日益强大。建国前后,由于全国还没有统一,政治上主要以战争为主,经济上主要以掠夺为主。治国方略的转折:“劝课农桑”,“偃武修文”,“与民休息”在斗争中改革:坚定地实施“与民休息”的政策。在斗争中改革:把汉化运动和四项财税改革相结合1、实施班禄制。采用汉族的惯例,给百官颁发俸禄。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全面实行“班禄”制,剪除各项扰民陋规。2、推行均田制。这对发展农业经济、安定社会秩序、壮大国家财政起了重要的作用。3、建立三长制。际上是采用汉族传统的什伍组织编制户口的办法,代替了旧的“宗主督护”制度。增加编户增加财政有效地促进了国家户口的发展,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4、改革赋役制度。北魏前期租调很重,使国家编户齐民大量减少,政府的税源随之萎缩。为了吸引广大隐附和流散的人口重新成为国家编户,同时也为了适应均田制实施后的新情况,北魏政府制定和推行了“新租调制”。由于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国家财政收入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北魏财政收入也由前期的军事掠夺、户调杂税和畜牧狩猎为主要财政来源的模式演变为以租调为主要来源的模式,财政支出则由前期的军费为主转而以官俸为主。太和十六年的官职改革,表现为政治上废除了内外官制体制,财政体制上则在均田制和租调制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中央财政的管理。太和改制中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财政管理体制的强化相一致,这也反映在国家对财赋储藏的具体管理上。 隋唐财税改革

财税史名词解释简答

财税史名词解释简答Revised on July 13, 2021 at 16:25 pm

相地衰征;春秋时;齐国管仲实行的按土地好坏的等级差别;征收差额赋税的制度;标志着土地课征制度的开始;并改变了土地国有制;着手建立土地私有制..相地衰征有利于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收到“民不移”的效果.. 量入修赋;春秋时楚国进行的军赋制度改革..即根据农工商各行业收入的多少征集军赋;包括车、马、兵器、兵员;改变北方各国按一定土地缴纳固定军赋的办法..不仅是农业负担;其他各业也要负担军赋;这使军赋收入大幅度增加.. 量入为出:根据国家财政收入数额来确定支出数额的理财原则 式法制财:按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对国家主要的财政开支规定相应的收入来源和使用范围..式法制财是我国财政控制的最早模式;首次论述了支出划分问题;并把支出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关市税;是国家通过所设关卡对行商和在市肆经营的坐贾征收的赋税..关市税的产生、发展;改变了早期社会的赋税结构;均衡了社会负担..列为西周九赋之一.. 山泽税:西周以后;国家对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征收的赋税..征收山泽之赋;替代了原来职贡的部分功能..山泽税更能满足国家的需要..列为西周九赋之一 授田制禄:也称班禄制或授田制俸禄或井田制俸禄..三代时期采取的以土地作为贵族和职官爵禄与官俸的制度..俸禄制度采取等级制.. “贡”盛行于夏代..对所授土地;按连续几年收获量的平均数定一税率;确定应纳土地税额定额课征制;以后不分丰年还是歉年;都按这个定额征收..这是国家出现后的早期田赋征收制度.. “助”盛行于商代;指藉民力以耕公田;收入全部上缴;相当于力役形式的地租“彻”通是打破公田与私田的固定界限;先由生产者在耕作季节统一经营;至收获时才把田地的1/10划为当年的公田;其上生产的农产品上缴;即“什一而税”;相当于实物地租.. 初税亩”:春秋时鲁国最早开始对井田及井田之外的私人所占有的土地;按亩征 收田税的新税制..初税亩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从土地所有制发展史来看;这是第一次以征收田税的形式;从税法上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土地可以买卖;这对促进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出现;发展社会经济起了很大作用..它代表了时代的进步;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后;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以履亩而税为特征的田赋改革..随着履亩而税的推行;租税收入逐年增加.. 军赋:封建社会以前;君主向人民独立征发的军役和军需品;含有力役和实物两项内容..赋;为军事目的向所属臣民征发的军役、军需品;又称兵赋或兵车之赋..夏商周三代实行兵农合一;以井田制为单位征发军赋;又称井田制赋.. 井田制:产生于夏代;西周时完备;体现土地公有原则;在国家体系中表现为被层级占有;土地在各自领主范围内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由劳动者共同耕种;产出归占有这一土地的领主所有;私田不是私人所有的土地;而是由劳动者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来耕种;其产出归劳动者所有..“ 土地王有制:实际上是一种类似国家主权的抽象的所有权;表示王代表国家对于整个领土和臣民的主权.. 上计制度:是地方政府向中央报告所辖政区的经济、财政情况;以便中央掌握有关情况;并据以对地方官吏进行考核稽查的制度..它是中央集权制下中央控制、管理地方政府的重要手段..“这一制度;作为中央集权制下一项重要的财政管理制度;为后世所沿用、发展..

中国财政史复习思考题

中国财税史复习题 一、单选题 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公元前〔一万年时,农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确定下来。 2、〔禹根据各地距离京畿的远近,土质的肥瘠、高下评定土地等级,以土地收获量的十分之一向部落酋长进行定量纳贡,开创了征收土地税的先河。 3、国家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 4、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从宏观上讲是〔土地王有制 5、中国古代,商业的萌芽产生于〔商朝。 6、汉代,用于课征未成年人的人头税叫做〔口赋 7、两汉时期田租以〔三十税一为主,属于比例税率。 8、唐代实施的服役制度是〔租用调制。 9、两税法实施于〔唐代。 10、"一条鞭法"实施于明代,是由〔张居正提出并实施的。 11、东汉时期的关税税率较高,在〔十分之一以上。 12、《暴关图》反应的私设关卡,乱收费的情况发生在〔明代。 13、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贡法。 14、汉代实行商业官营,所谓商业官营就是指〔官营。 15、隋唐时期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田赋收入。 16、五代十国时期的田赋主要包括〔两税、绢帛之征。 17、把差役制度变为雇役制称〔雇役法、免役法、募役法。 18、北洋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有〔外债、内债、税收。 19、田赋征收的基础是地籍管理,为此国民政府推行〔土地计量。

20、公元628年,唐太宗下令,规定王公百官到一般百姓,垦田每亩纳粟2升,以备灾年赈贷之需而建〔义仓。 21、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以该年的丁银额永为定额,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钱粮,叫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是清朝〔康熙实施的。 22、为缓和统治危机,增加财政收入,我国〔明代实施了"一条鞭法"。 23、宋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方田均税法。 24、北洋政府在把清朝各种名目的附加都并入正赋之后,又另外加征的是〔田赋附加。 二、多选题 1、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 2、国家财政产生的社会条件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 3、据文献记载,在〔舜、禹时期,为了保障公共事务的发展,统治者要求臣服部落和被保护的小部落贡献财物。 4、夏商周三代的服役,直接与井田制有关。一般认为,三代的田赋制度分别实行的是〔共、助、彻。 5、人头税发展到汉代,已经制度化,有〔口赋、算赋、户赋、献赋。 6、古代收益税〔或财产税包括〔车船税、贳货、牲畜税。 7、宋朝的田赋按土地的性质不同分为〔公田之赋、民田这赋、城郭之赋、杂变之赋、丁口之赋。 8、宋代市舶课有〔抽解、博买。 9、清初官吏的报酬包括〔正俸、养廉俸、恩俸。 10、清朝前期的关税分为〔内地关税、国境关税两种。 11、西周的关市之征主要有〔津税、关税两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