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史名词解释简答

财税史名词解释简答Revised on July 13, 2021 at 16:25 pm

相地衰征;春秋时;齐国管仲实行的按土地好坏的等级差别;征收差额赋税的制度;标志着土地课征制度的开始;并改变了土地国有制;着手建立土地私有制..相地衰征有利于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收到“民不移”的效果..

量入修赋;春秋时楚国进行的军赋制度改革..即根据农工商各行业收入的多少征集军赋;包括车、马、兵器、兵员;改变北方各国按一定土地缴纳固定军赋的办法..不仅是农业负担;其他各业也要负担军赋;这使军赋收入大幅度增加..

量入为出:根据国家财政收入数额来确定支出数额的理财原则

式法制财:按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对国家主要的财政开支规定相应的收入来源和使用范围..式法制财是我国财政控制的最早模式;首次论述了支出划分问题;并把支出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关市税;是国家通过所设关卡对行商和在市肆经营的坐贾征收的赋税..关市税的产生、发展;改变了早期社会的赋税结构;均衡了社会负担..列为西周九赋之一.. 山泽税:西周以后;国家对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征收的赋税..征收山泽之赋;替代了原来职贡的部分功能..山泽税更能满足国家的需要..列为西周九赋之一

授田制禄:也称班禄制或授田制俸禄或井田制俸禄..三代时期采取的以土地作为贵族和职官爵禄与官俸的制度..俸禄制度采取等级制..

“贡”盛行于夏代..对所授土地;按连续几年收获量的平均数定一税率;确定应纳土地税额定额课征制;以后不分丰年还是歉年;都按这个定额征收..这是国家出现后的早期田赋征收制度..

“助”盛行于商代;指藉民力以耕公田;收入全部上缴;相当于力役形式的地租“彻”通是打破公田与私田的固定界限;先由生产者在耕作季节统一经营;至收获时才把田地的1/10划为当年的公田;其上生产的农产品上缴;即“什一而税”;相当于实物地租..

初税亩”:春秋时鲁国最早开始对井田及井田之外的私人所占有的土地;按亩征

收田税的新税制..初税亩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从土地所有制发展史来看;这是第一次以征收田税的形式;从税法上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土地可以买卖;这对促进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出现;发展社会经济起了很大作用..它代表了时代的进步;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后;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以履亩而税为特征的田赋改革..随着履亩而税的推行;租税收入逐年增加..

军赋:封建社会以前;君主向人民独立征发的军役和军需品;含有力役和实物两项内容..赋;为军事目的向所属臣民征发的军役、军需品;又称兵赋或兵车之赋..夏商周三代实行兵农合一;以井田制为单位征发军赋;又称井田制赋..

井田制:产生于夏代;西周时完备;体现土地公有原则;在国家体系中表现为被层级占有;土地在各自领主范围内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由劳动者共同耕种;产出归占有这一土地的领主所有;私田不是私人所有的土地;而是由劳动者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来耕种;其产出归劳动者所有..“

土地王有制:实际上是一种类似国家主权的抽象的所有权;表示王代表国家对于整个领土和臣民的主权..

上计制度:是地方政府向中央报告所辖政区的经济、财政情况;以便中央掌握有关情况;并据以对地方官吏进行考核稽查的制度..它是中央集权制下中央控制、管理地方政府的重要手段..“这一制度;作为中央集权制下一项重要的财政管理制度;为后世所沿用、发展..

更赋:指政府对应当服役而不需要去服役;或不愿意去服役的人征收的代役钱;规定更卒纳钱2000;徭戍纳钱300;在汉武帝以后;逐渐转变为赋税的一种..

算赋:是课于成年人的人头税;每人每年120钱;为一算;用以购置战车、骏马、武器装备等..

口赋:即口钱;是课于未成年人7~14岁;武帝时改起3岁的人头税;每人每年20钱“以食天子”;汉武帝后增为23钱;用以补充军费开支..

献赋:类似于贡赋;要求郡国等地方官以当地人口数;每人每年征收63钱;送缴中央政府以充当向皇帝的献费;是算赋口赋以外的另一种人头税目..

户赋:是在封邑之地按户征收的赋税;属人头税性质..封邑内民户除缴纳田租外;还纳户赋;每户每年200钱;作为封君列侯的“私奉养”..

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募役法:宋至明代中期徭役制度的特殊形式——职役..职役;又称差役;是封建国家以司职名义差派的徭役..以宋代最为突出;征调实行差役法..

方田均税法:中国古代北宋中期改革土地征税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在全国清丈土地;以东西南北各一千步为一方;核实土地所有者、亩数;并按土质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然后定下这一方土地应征课的赋税总额;并将赋税总额按田地的多少摊派于这一方土地上的户主;不同户主间的地界有地符..主旨是通过丈量田亩;整理地籍;以实现均平税收负担;增加财政收入;为后代清丈土地的开端..

一条鞭法:赋役合并、正杂统筹;课征对象是田亩;纳税形态是以银折收;课征方式是官收官解;直接由地方官吏办理;官府所需力役出钱雇募;不得无偿征调.. 摊丁入地:清代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亦称“摊丁入亩”或“地丁合一”..即将各州县康熙50年的丁银额摊入地亩;随田赋计征..各地丁税均派入各地地粮之内;不论富绅势家还是贫室农民;都必须依制输纳..

算缗钱;又称缗钱税;是向商人、高利贷者、手工业作坊主征收的财产税;前两者税率6%;后者税率3%..

匠籍;魏晋南北朝;中央专设“作部”管理官作坊..工匠地位急剧下降;官作坊仍实行奴役制;但为便于管理;开始有专门的隶属于官府的户籍;即“匠籍”;其身份低于平民;世代相袭;不得改变其职业和服役名色;终身服役;甚至规定其不能受雇于私家;不能自售其生产品..

平准:古代统治者集中控制商利、平抑物价的措施..首创于春秋时期管仲的准平法;战国时有所发展;汉代则更加完善..

均输:封建国家调剂地方贡品的运输和贸易;是中央增加财政收入的一项措施..均输法的推行;不仅避免了人力财力的浪费;满足了朝廷的需要;而且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后世统治者常效仿..

宫市、和买:是官府无偿或以低于成本价值向平民强行掠夺财物的行为..

职分田: 中国古代按官职品级授与官吏作为俸禄的土地..施行于西晋至明初;其间亦曾称为菜田、禄田、职公田、职分田等..职田是国家掌握的公田;不属官吏私人所有;只以收获物或部分收获物充作俸禄的一部分;官吏离任时要把职田移交给下一任..这种土地严禁买卖;也不得换易..

食封制:亦称“食邑制”..中国古代君主封赐给宗室;外戚和功臣封邑的制度;盛行于周朝

子口半税:清咸丰年间外商在九江浔关交纳的一种茶税..中英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出口由集中广州;改移上海、福州;很快上海成为中国主要茶叶出口口岸..在增开商埠的同时;外商还取得了在我国内地开厂设栈收购贩运等很多权利..他们从上海邻近的宁波、汉口、九江等茶叶集散地购买茶叶;然后运抵上海集中出口..这些有关地区的关卡称“子口”..

厘金:晚清政府开征的货物流通税和交易税

漕运:古代政府将田赋所征粮食及其他财物解送京师或指定地点的运输..旧时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国家税粮财物的转输更常依赖水运;故漕运有所特指..漕运中常搭运商货;故漕运对南北物资交流有一定促进作用..统税:统税首见于1904年..中国清朝政府连年战争;国库空虚..为了充裕国库特地新增的新型货物税;谓之统税..统税由财政部所属统税机关征收;统税采用从量征收办法;税率采用定额税率;征收方法采用就厂征收或驻关征收;已税货品运销各省;不再另征其他捐税;运销国外的商品实行免税政策;后改为出口退税制 ..

货物税:是统税的继续和延伸;是对应课税货物的产制人、购运人课征的税;课征对象是各种货物..

简答:

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演变:

夏商周三代实行宗法分封制;全国的土地和人民名义上属天子所有;天子通过授土授民;封赐给诸侯王..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演变 1、由“有封有建”的王

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有封无建”的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诸侯国的财政有集权的倾向.. 2、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的分离;春秋时期王室财政瑜国家财政仍然混为一体;这种体制到战国晚期才逐渐分离开来.. 3、上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上计的内容非常详细;通过上计制度;为国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官员及财政管理办法和手段;加强了正在形成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4、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督.. 秦汉时期派遣史掌监财政及地方各郡;就是由战国时期这项制度演化发展而来的..

启示: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进步;改革的目的要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财力分配要用于公共需要;财政税收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有哪些特点西周时期的财政有哪些特点

1、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奴隶的创造

2、财政征收形式为租贡税合一的实物交纳

3、分田制禄;井田制赋

4、在管理体制上;一是公私财政不分;即国家财政同皇室财政不分;二是实行地方分权、分级的管理

5、“量入为出”的财政管理的

原则 6、分官理财的任职结构 7、实行财政任务与吏治奖惩的上计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给我们的启示:

主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其中较有代表的有春秋初齐国和鲁国的税制改革;战国时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改革和商鞅变法..其中最典型、成效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改革的历史意义一春秋时期 1、向井田之外的生产所得课税;从法律上否定了当时社会格局赖以存在的政治经济基础井田制; 从而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国家向社会增加赋税负担;从而鞭策赋税负担人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加

了财政收入;满足了争霸对财政的强烈需要;二战国时期 1、进一步推动了封建私有制的确立; 2、进一步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3、形成并实践了财政税收政策为实现社会目标服务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4、以合理的财政分配实践揭示了财政分配本身是一门学问三春秋战国财政改革的启示: 1、财政税收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 2、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 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从改革的内容来说..政治上;主要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总起来看;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春秋时期的各国变法;直接的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但是;统治者承认土地私有;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井田制的开始崩溃;意味着在奴隶制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从财政发展史上看;春秋时期的税收制度有了一个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土地征税和对工商业征税已经分开;国家对重要物质资源的控制

总之;春秋时期的各国变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直接的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但是;统治者承认土地私有;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井田制的开始崩溃;意味着在奴隶制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从财政发展史上看;春秋时期的税收制度有了一个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土地征税和对工商业征税已经分开;国家对重要物质资源的控制;以及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合法权益的措施逐渐施行; 这都说明;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正在形成;以及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合法权益的措施逐渐施行;这都说明;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正在形成..

试述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

原因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 ;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与此同时;按垦田面积征收的地税和按贫富等级征收的户税逐渐重要起来..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制度非常混乱 ..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基本精神:1、财政原则;“量出以制入”;即政府先预算财政支出规模;然后再据以确定全国应征赋税总额;再摊派到各地征收..2、课税主体;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按现居住地的户口登记簿为准纳税;对于不定居的商人按定居商人的标准纳税..3、课税客体及课税原则;即一律依据贫富和拥有的土地、资产的多少来纳税;原来享有蠲免赋役特权的官僚、贵族、僧道户等也不例外..4、对租庸杂徭的处置及纳税期限;“将租庸杂徭都并入两税;“今后除两税外;辄率一钱以枉法论”..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完纳时间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5、计税依据;“以贫富为差”、“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即新税制中户税仍以资产多少为标准定出各户的等级;地税以779的垦田数为标准;各州按旧有数额分摊于各地..6、计税手段和纳税物品;即以货币计税;实际征收时再折纳实物..7、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原则;三分制:上供、送使、留州..

历史意义:1、财政原则:有利于限制赋外加赋的发生;2、课税客体:开始了以资产为课税客体的历史;扩大了纳税面;体现了税负均平、税收普及原则;3、计税手段:开创了以货币计税的先例;使全国有了统一的计税标准;4、税收征管:简化了税制和征收手续;减少了税收成本;5、财政权益分配:加强了中央控制财政的权力..

局限性1、财政原则;量出制入;直接导致政府支出规模扩张和摊派;2、货币计税、折征实物;使纳税人的负担不稳定;3、税率和课征标准;配赋不均;4、两税之外;法外加征..

简述一条鞭法的基本精神和历史意义:

基本精神1赋役合并、正杂统筹..将明初以来分别征收的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在一起征收;并把以前向地方索取的土贡方物、上缴京库的岁需及本地存留的费用;都并入一条鞭法内编成总数来征收..2对役法的改革;将差役中的力差全部改为交纳代役银..官府所需力役从所收税款中出钱雇募;不得无偿征调..在农业赋役制度上;无偿征发劳动力的徭役制度被募役制代替..3课征对象是田亩..对人税转为对物税;由“丁、产从户”;改为计亩征银..4纳税形态——赋役改为征银;以银折收..5课征方式——官收官解..“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历史意义:1、赋役合一;标志着我国沿袭了近二千年的赋役平行制向近代租税制转化;2、以银代役;对人税转为对物税;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为工商业发展提供较多的劳动力;3、在清查土地和丁产的基础上实施;扩大了负担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均平税负的作用;官收官解;减少了胥吏营私舞弊的现象..4、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1拓展了货币税的课征范围;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2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3减少了对商人的剥削;刺激商人积累资本、扩大商业经营;在客观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从总体趋势把握秦至清代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

第一;征课形态——赋税和役两条线;由分离到统一..一条鞭法和地丁钱粮结束了中国赋税、徭役平行征收的历史;中国土地所有者承担的赋、税、役的三元负担结构达到最后的统一和完善;第二;征课对象——人和物两条线;对人课税逐渐向对物课税转移;第三;征课内容——实物、劳役与货币三条线;货币税逐渐取代实物税和劳役..

历代封建国家向以重农抑商为国策;为何工商业仍然不断发展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下;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思想;重农抑商主要表现是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多方面限制商业活动..那么在重农抑商的国策下;工商业不断发展是有几方面原因的..第一;从政治方面看;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统一局面的形成和巩固;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二;从地理方面看;我国古代很多大城市所处地理环境优越;陆路、水路发达;各城市、各民族之间贸易频繁;同时在长三角地区出现了繁荣的商业圈;为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第三;从重农抑商的本质看;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方法措施就是把商业从私人手里夺过来;改为官营方式;但是工商税是仅此于农业租税的重要财政收入;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就会以官营的方式让工商业发展..

从历史上工商税收制度的发展中可以得到哪些历史启示

工商税又叫市税或市租;属于流通领域里征收的交易税;即按照市场上买卖成交额所课征的税;具有交易税、营业税的性质..启示:中国历史上工商税收的发展;一方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工商业的发展、货币化程度的提高; 为工商税收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是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历史上很多朝代的统治者;在工商税税种创新及征收手段的探索上费尽心机;推动了工商税收的发展;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没有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考虑;因此封建国家的工商税收基本作用就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影响财政收入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经济变量..大多数相关的研究文献

中都把总税收、国内生产总值这两个指标作为影响财政收入的基本因素;还有一些文献中也提出了其他一些变量; 比如其他收入、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财政收

入的因素众多复杂; 但是通过研究经济理论对财政收入的解释以及对实践的观察; 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因素主要有总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其他收入和就业人数等.. 如何认识封建国家的官营商业行为主要形式是官营专卖“官山海” 一盐专卖1、西汉盐专卖政策;官府经营;严禁人民私煮盐..2、隋和唐初;对盐既不专卖;也不

征税..3、宋代盐法实行“禁榷”和“通商”;宋代盐制:计口授盐法、折中法、盐

钞法、引盐法4、元朝实行盐专卖:引岸行盐制、计口授盐制、设局官卖制、官卖商买制、入粟中盐制..5、明清两代以盐专卖为主 ..明实行纲法..清实行官督商销的引岸制度和官运官销制二酒专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收入;节约了开支..但买扑户一般为地方权势之家;他们和官府勾结;一方面减少向国家交纳的收入;另一方面随意抬高酒价;结果造成百姓负担加重;而酒利却归于买扑户和贪官..三茶专卖四其他官商行为1、均输、平准2、宫市、和买 ..这一系列行为有利于我国封建社会商业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进步;也为我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埋下伏笔;但是;由于这些政策都建立在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础上;因此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封建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有哪些具体形式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事业虽然因为生产力所限;总体上处于低层次水平;但其保障范围却很全面;基本

上囊括了近现代社会保障业务的主要内容.. 一是弃婴养育因生计所迫;自宋代设

立慈幼局、婴儿局后;历代全婴堂、育婴堂之设史不绝书.. 二是助学济困因为家境贫穷而辍学的优秀者不在少数..;政府与社会都非常关注如何救助这些贫困学子..三是贫病救治..自北宋政府大力兴办义诊慈善机构后;至南宋蔚然成风;并作为地方官员要善政加以鼓励.. 四是养老善终..自北宋崇宁年间在常平仓下设立安济坊、漏泽园后;以赡养孤寡老人为宗旨的养济院、居养院、安济院纷纷建立..全

国同类善堂大量出现; 家族中的义庄、义田对本族孤寡老人按期发放赡养费用;

五是理丧恤葬..六是失业救济..它是伴随着商业社会的初步形成;产生了失业风险后而建立起来的..而商人为规避包括失业在内的各种生存风险;积极构建一个更

加完善的保障体系;

从封建国家的财政支出中可得到哪些启示 ;

在提高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管理效率中同样具有如下积极的借鉴意义:一;在财

政支出目标方面强调“用之于民” 以财生财” ;在财政支出目标方面强调“用之于民” 以财生财” “ 中国对税收与财政支出自古就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说法;这些都强调国家财政支出的职能;一方面要重视民生;为国家提供公共产品和进行

合理的资源配置服务;另一方面;也在于使国家有稳定可持续的资金链条;能够稳

定地发挥其职能..二; 开源节流”是制定财政支出政策的工作原则..所谓节流就是

指节约财政支出; 即对于在生产生活和建设与管理中各种支出应坚持勤俭节约的思想或原则.. 因为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治

国方针..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要真

正做到有效的‘节流’ ; 其必备途径就是要不断强化财政监督机制..三; 量入为出”是制定财政支出政策的基本方法.. “量入为出”的思想对于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仍

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宝贵经验.. 晋朝的傅玄、唐朝的白居易等都主张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同时在精简官吏的基础上增加俸禄;以求官吏清廉..这种观点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历史上官吏贪赃枉法的现象严重;而这正是国家财

政开支腐倡廉;端正社会风气;又可整顿经济秩序促进生产与流通的正常发展..四;省官厚禄;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惩治贪官污吏;是减少财政开支的宝贵经验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既可促进反腐倡廉;端正社会风气;又可整顿经济秩序促进生产与流通的正常发展..

从秦至清代财政管理体制谈其财政特点..封建国家的财政管理体制是中央集权;没有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强制对全国的财源进行统一管理..中央集权集中的仅仅是财政职权的集中;而不是财政责任的集中..国家财政的收入与皇帝个人的收入常因皇帝私欲和高高在上的皇权而没有分割开来;使国家财政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能..封建国家的财政管理仅是消极被动地管理..

简评厘金制度..

晚清政府开征的货物流通税和交易;征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活厘或行厘;抽之于行商;属通过税性质;二是板厘或坐厘;抽之于坐商;属交易税或落地税性质..税课征对象:有盐厘、洋药厘、土药厘、百货厘四种;百货厘为收入大宗..弊端:提高了商品成本和价格;严重阻碍了商品流通;2、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3、加速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4、官吏敲诈勒索;营私舞弊;侵蚀税款;5、成为地方拥兵自重的经济基础..

晚清中国财政半殖民地化的表现是什么

大量的举借外债;这一时期的外债占清政府收入比重比较小;基本上是随借随还;虽然这一时期外债已用关税做担保;但此时外债还没有完全具备控制中国财政经济命脉的作用..甲午战争后;对外借款急剧增加;四是此时期的西方列强已由单纯的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通过资本输出来控制经济落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经济上的掠夺性:①借款的利息高;②折扣大;③利用操纵汇价的涨落及银价下跌的形式;对中国进行勒索;2政治上的奴役性:①外债多由赔款转化而来;②外债由外国人指定用途;③限制向他国借款;不许提前偿还;④一般由中国关税、盐税以及百货厘金等作担保;⑤如到期不能还本付息;债权国有权到通商口岸直接征税..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外国人控制了中国海关;债务收入也开始渗入晚清财政..

试根据公债产生的条件;说明晚清政府发行内债失败的原因..

晚清政府举借内债是一次大胆而有积极意义的尝试;但结果是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危机和财政金融危机;未能阻止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进程..政府腐败无能;事物了老百姓的信任;加之国内经济已经举步维艰;经济上已经没有实力;国内政治经济局势紊乱;让老百姓看不到希望;因此发行内债最后也是以失败告终..

简析晚清中国公债的特点:1经济上的掠夺性:①借款的利息高;②折扣大;

③利用操纵汇价的涨落及银价下跌的形式;对中国进行勒索;2政治上的奴役性:①外债多由赔款转化而来;②外债由外国人指定用途;③限制向他国借款;不许提前偿还;④一般由中国关税、盐税以及百货厘金等作担保;⑤如到期不能还本付息;债权国有权到通商口岸直接征税..

试述民国时期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北京政府的税收1、田赋整理归并税目;取消遇闰加征并减轻偏重地区赋额;确定田赋收入的归属;田赋收入划归中央政府;将田赋附加划归地方政府;实行田赋预征..2、就场征税;自由买卖;盐税收入归中央;附加收入归地方.. 3、关税

二、南京政府一明确划分国家税收与地方税收的界限二间接税制的建设与改革:1、关税1关税自主权的收回2海关行政权的改变3关税税则的修订四次修订税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市场;促进了民族工商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对外贸易发生了很大变化;关税收入增加..2、盐税1恢复缉核制度;2就场征税;人民自由买卖;3盐税及附加尽归中央收入3、裁撤厘金;创办

统税以大宗机制商品为课税对象的消费税货物出厂税..由财政部所属统税机关

征收;从量征收;税率:定额税率;征收方法:就厂征收或驻关征收;已税货品运销各省;不再另征其他捐税;运销国外的商品实行免税政策;后改为出口退税制三直接税的开征和改革 1举办所得税2整顿印花税3开征营业税四整理地方税1、将田赋划归地方收入 ;同时督促地方要限制附加;取缔摊派..

作用: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废除厘金;代之以统税;促进了商品流通;划分国地收入;废除各种田赋附加;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废除了一些苛捐杂税;有利于经济发展..

民国时期财政管理体制是如何演变的:一、横向财政权益的分配:五权分立思想指导下的四个联综财务系统: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二、国地收支划分——分税制..

中国财政向现代化转型的标志是什么国民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的特点:第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是在朝着分权化的方向发展;地方政府的财政权限逐步扩大;第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渐趋一致;第三;财政管理体制的制定法制化程度逐渐加强..民国时期的财政体制逐步向现代化转型;开始实行分税制;逐步确立起分级预算管理体制..1、民国时期基本上建立起一套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税制体系..2、民国时期的财政体制逐步向现代化转型;开始实行分税制;逐步确立起分级预算管理体制..

试评述1994年分税制改革指导思想、内容、意义、局限性..

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保障财政收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税制体系..

内容1流转税的改革;取消对内资企业征收的产品税和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征收的工商统一税..原征收产品税的农林牧水产品;改为征收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2所得税制的改革3其他工商税制的改革;一是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二是开征土地增值税;;三是调整其他一些税种..将特别消费税并入消费税;将盐税并入资源税;将屠宰税、筵席税征与不征的权利下放给地方..4农业税制的改革;重点是农业特产税..将原农林特产农业税、原产品税和原工商统一税中的农林牧水产品税目合并;改为农业特产农业税;扩大了征收范围;5征收管理制度的改革..一是建立普遍纳税申报制度;二是积极推行税务代理制度;三是加速推进税收征管计算机化的进程;四是建立税务稽查制度;五是适应实行分税制的需要;组建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六是加强税收法制建设;逐步建立税收立法、司法、执法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机制..

意义:1促进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2增强了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3规范了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4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5使地方税收征管进一步加强;6转移支付制度逐

步纳入规范化轨道..

弊端:1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2政府间事权划分不明晰、事权错位、缺位和重叠现象依然存在;3不是完全的分税制;4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地方财政困难;5转移支付办法不完善;6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不规范;

没有真正体现分税制的要求;7地方税建设落滞后;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税收立法权;8地方政府职能缺位;协调各部门工作难度加大..

简述建国后财政管理体制的变迁:一1950年实行“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二1951—1957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财政管理体制..三1958年实行下放财权;实行“以收定支;五年不变”的财政管理体制四1959—1970年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变” 的财政管理体制五1971—1973年再次下放财权;实行财政收支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六1974—1975年实行“收入按固定比例留成;超收另定分成比例;支出按指标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七1976—1978年再次实行“收支挂钩、总额分成”和试行“收支挂钩;增收分成”的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 1.税收支出: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制定与执行特殊的税收法律条款,给 予特定的纳税人或纳税项目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以减少纳税人税收负担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财政支出。(P127邓) 2.财政: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 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即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行为。财政在本质上体现着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它具有公共性和利益集团性(或阶级性)两个基本属性。(P16邓) 3.瓦格纳法则:由于国家职能的不断扩大,从而国家活动的不断扩张是财政支出不断增长 的根本原因所在。由于瓦格纳将财政支出的增长与国家活动的扩张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些人将“瓦格纳法则”称为“政府活动扩张法则”。(P72邓) 4.税收收入: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政治权利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向 纳税人征收的收入。税收收入是现代国家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也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方式。(P132邓) 5.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团选择。它是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 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公共选择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过程。公共选择所使用的是经济学的方法,它的基本假设就是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即人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P48陈共) 6.税率:是指征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或税基之间的比例。在税基一定的前提下,税收负担 的大小和政府课税的程度就体现在税率上。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财政收入的多少和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因此,税率被看做税制的中心环节。税率有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之分,还有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之分。在实际运用中,按照边际税率的变动情况,税率可以分为定额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三类。(邓P137) 7.税收原则:是制定、评价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标准,是支配税收制度废立和影响税收 制度运行的深层次观念体系,反映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治税思想。现代税收原则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公平类税收原则和效率类税收原则。公平类税收原则又包含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而效率类税收原则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和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邓P146) 8.社会保障制度: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满足社会成员各种社会保障需求的社会保障措 施。此时的社会保障被称为社会保障制度。它不仅具有规范性,而且保障范围也十分广泛。这种社会保障是与社会化和专业化相适应的。综合比较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它们大体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两部分。(P109邓) 9.税利分流:是指国家在参与国有企业纯收入分配过程中,开征一道所得税(这一道所得 税对所有经济成分企业而言都是一样的),然后再通过适当的形式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邓P269) 10.政府预算:是在一定时期内,政府为实现特定目标所必须完成的各种项目的计划,即按 照一定的发露程序编制和执行的政府财政收支计划。它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是政府组织和规范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工具,体现了一定时期政府的施政方针和要达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邓P299) 11.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 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陈共P255)12.财政体制:是指为了处理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规定政府各科层组织应承担的职责以及相 应的财权财力的基本制度。具体,它是国家在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权之间,划分

[专题]中国财税史复习题.docx

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公元前(一万年)时,农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确定下来。 2、(禹)根据各地距离京畿的远近,土质的肥瘠、高下评定土地等级,以土地收获量的十分之一向部落酋长进行定量纳贡,开创了征收土地税的先河。 3、国家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 4、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从宏观上讲是(土地王有制) 5、中国古代,商业的萌芽产生于(商)朝。 6、汉代,用于课征未成年人的人头税叫做(口赋) 7、两汉时期田租以(三十税一)为主,属于比例税率。 8、唐代实施的服役制度是(租用调制L 9、两税法实施于(唐)代。 10、“一条鞭法”实施于明代,是由(张居正)提出并实施的。 11. 东汉时期的关税税率较高,在(十分之一)以上。 12. 《暴关图》反应的私设关卡,乱收费的情况发生在(明代卜 13. 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贡法b 14. 汉代实行商业官营,所谓商业官营就是指(官营)b 15. 隋唐时期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田赋收入L 16. 五代十国时期的田赋主要包括(两税、绢帛之征b 17. 把差役制度变为雇役制称(雇役法、免役法、募役法L 18. 北洋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有(外债、内债、税收b

19. 田赋征收的基础是地籍管理,为此国民政府推行(土地计量)b 20、公元628年,唐太宗下令,规定王公百官到一般百姓,垦田每亩纳粟2升,以备灾年赈贷之需而建(义仓b 21、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以该年的丁银额永为定额,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钱粮,叫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是清朝(康熙)实施的。 22、为缓和统治危机,增加财政收入,我国(明)代实施了“一条鞭法 23、宋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方田均税法b 24、北洋政府在把清朝各种名目的附加都并入正赋之后,又另外加征的是(田赋附加b 1、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 2、国家财政产生的社会条件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o 3、据文献记载,在(舜、禹)时期,为了保障公共事务的发展,统治者要求臣服部落和被保护的小部落贡献财物。 4、夏商周三代的服役,直接与井田制有关。一般认为,三代的田赋制度分别实 行的是(共、助、彻b 5、人头税发展到汉代,已经制度化,有(口赋、算赋、户赋、献赋)o 6、古代收益税(或财产税)包括(车船税、贵货、牲畜税b 7、宋朝的田赋按土地的性质不同分为(公田之赋、民田这赋、城郭之赋、杂变 之赋、丁口之赋b &宋代市舶课有(抽解、博买b 9、清初官吏的报酬包括(正俸、养廉俸、恩俸b 10. 清朝前期的关税分为(内地关税、国境关税)两种。 11. 西周的关市之征主要有(津税、关税)两类。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实证分析:描述各种经济因素的存在与经济运行的过程,并试图在各种经济或政治手段之间建立起联系,重在回答问题,分为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 规范分析:在经济行为或政策手段的后果加以优劣好坏评判的研究方法。 帕累托效率:不断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某个人的状况变好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差。 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是指固定投入量下,制程的实际产出与最大产出两者间的比率。 产品组合效率:在一定社会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如何利用稀缺资源实现产出最大化 交换效率:在一定社会产出水平的条件,如何将产品配置给个人,最理想 生产契约曲线:生产满足帕累托效率的标准的资源配置有无数种,如果将这些等产量线上的切点用光滑曲线连结起来,届形成了生产契约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转化曲线:把生产契约曲线上的所有点表示的产量在图中标出形成的曲线救市生产可能性曲线 交换契约曲线:将无差异曲线的切点连结而成的曲线 公共产品: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 外部性: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的福利的情形 公共选择:投票人(纳税人)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投票悖论:简单投票无法得出明确的结果(即投票均衡不存在) 单峰偏好:假如投票人从自己最偏好的结果向任何方向偏离之后,他的效用就会下降,则成为*** 中间投票人:在所有选民中偏好居中的那位投票人,即一半投票人对某公共产品的偏好比他强,另一半则比他弱 阿罗不可能定理:在相当弱的条件下,达成投票均衡的公共抉择机制是不存在的 竞争性: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被其他人享用。 排他性: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有在支付产品价格之后,才能获得消费这种产品的权利,从而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公共地的悲剧:公共资源经常被过度开发和利用,这一现象称为** 科斯定理:无论谁获得产权,有关各方总能总能达成一种协议,通过这一协议使每个人的状况都能变好,而且其结果是有效率的,这一定律被称为** 瓦格纳法则:瓦格纳对财政支出和政府部门扩张趋势的预言和其成因被后来的经济学者称为** 社会保险:由中国依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对劳动者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特点社会风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资收入的,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使他们仍能保证基本生活的一种制度现收现付制:以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 完全积累制:以远期纵向收付平衡为指导的筹资方式 部分积累制:以近期横向收付原则与远期纵向收付原则相结合的收付方式 国有财产收入:政府凭借其所拥有的财产而取得的租金,利息或变卖卖价款等收入,历史上把它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 税收: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实现规定的标准,对私人部门强制课征所得的收入 边际税率:应缴纳税额的增量与税基增量的比 累进税率:将税基分为若干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并将税率随着税基的增加而提高,即边际税率递增。 总额税:指纳税义务不因纳税人的经济行为的改变而改变的税收 逆弹性法则:比例税率应该与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成反比 税收转嫁: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将自己应当承担的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其他人的过程 前转:也称为顺转,指纳税人在经济交易过程中,按照课税商品的流转方向,通过提高价格的方法,将纳税款向前转移给商品要素的购买者,即卖方向买方转嫁 后转:后传也称逆转,指纳税人用压低进价,压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将所纳税款向后转移给商品要素提供者的一种形式。

中国财税史重点

中国财税史重点

中国财税史重点 (请补充修正,具体细节请看书) (一)名词解释 1.相地衰征;春秋时,齐国管仲实行的按土地好坏的等级差别,征收差额赋税的制度,标志着土地课征制度的开始。 2.初税亩:春秋时鲁国最早开始对井田及井田之外的私人所占有的土地,按亩征收田税的新税制。 3.子口税:外国商品进入内地或外商从内地收购土货出口,除在口岸海关缴纳5%的关税外,另缴纳2.5%的内地过境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地关卡应纳的税,即可通行全国不用再交纳任何税收。 4.复进口税:又称沿岸贸易税,指外商在中国通商口岸贩运土货转口时所纳的税。 5.厘金:晚清政府开征的货物流通税和交易税 6.统税:以大宗机制商品为课税对象的消费税。主要对卷烟,麦粉,棉纱,火柴等主要民族工业厂商所征收的货物出厂税。 7.货物税:是统税的继续和延伸,是对应课税货物的产制人、购运人课征的税,课征对象是各种货物。 (二)简答: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财税 1.齐国改革。 (1)四民分业,编户齐民(2)官山海;(3)相地而衰征;(4)按劳绩定俸禄。 2.商鞅变法 (1)“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自由买卖土地合法。(2)均平田税,“訾粟而税”。 (3)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打击游惰。 (5)鼓励分家立户,以增加纳税服役和劳动力的人口。 (6)实行按人征收军赋的制度(人头税、口赋)。 (7)统一度量衡。 课后思考题 1.中国财政产生的条件。

1、物质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 2、社会条件: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 3、政治条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成立。2.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演变 1、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有封无建”的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诸侯国的财政有集权的倾向。 2、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的分离;春秋时期王室财政与国家财政仍然混为一体,这种体制到战国晚期才逐渐分离开来。 3、上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上计的内容非常详细,通过上计制度,为国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官员及财政管理办法和手段,加强了正在形成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4、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督。秦汉时期派遣史掌监财政及地方各郡,就是由战国时期这项制度演化发展而来的。 启示: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进步;改革的目的要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财力分配要用于公共需要;财政税收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3.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有哪些特点? 1、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奴隶的创造 2、财政征收形式为租贡税合一的实物交纳 3、分田制禄,井田制赋 4、在管理体制上,一是公私财政不分,即国家财政同皇室财政不分;二是实行地方分权、分级的管理 5、“量入为出”的财政管理的原则 6、分官理财的任职结构 7、实行财政任务与吏治奖惩的上计制度4.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给我们的启示: 主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其中较有代表的有春秋初齐国和鲁国的税制改革,战国时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改革和商鞅变法。其中最典型、成效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改革的历史意义 (一)春秋时期 1、向井田之外的生产所得课税,从法律上否定了当时社会格局赖以存在的政治经济基础井田制,从而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国家向社会增加赋税负担,从而鞭策赋税负担人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了财政收入,满足了争霸对财政的强烈需要; (二)战国时期 1、进一步推动了封建私有制的确立; 2、进一步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3、形成并实践了财政税收政策为实现社会目标服务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4、以合理的财政分配实践揭示了财政分配本身是一门学问 春秋战国财政改革的启示: 1、财政税收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 2、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第二章秦至清代的赋役制 度 1.秦至清代赋役制度(主要是两税法和一条鞭法) 试述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

名词解释 简答

一、名词解释 1.财政:国家或政府的支配行为 2. 混合经济:公共经济和私人经济的有机混合体 3. 市场失效:在充分尊重市场机制作用的情况下,市场仍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发挥作用的现象 4.公共产品: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劳务 5.外益性:人们的行为对他人的利益或成本产生影响 6.公共选择:人们通过投票等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 集体决策的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7.多数同意规则:在一次投票决策中,必须超过半数人同意才能通过该决策 8.利益集团:因共同利益目标而组织起来的,并试图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的团体 9.购买性支出:政府行政部门为执行其各项职能而购买所需的商品或劳务的支出 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 10.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无偿的资金支付,没有取得商品或劳务的回报,只是将资源在社会成员 中重新分配 11.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根据政府确定的政策目标,提出若干实现该目标的项目,并详细列出各项目 的全部预期效益和成本,通过比较后选出最优的投资项目 12.行政支出: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外事机构在行使其特定职能时所需的各项支出。 13. 国防支出:用于军队建设和其他国防需要的支出 14. 社会保障:政府对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收入未能达到应有水平,或因为其他原因而面 临困难的公民,给予货币或实物的补助,以保障其达到最基本生活水平。 15. 财政补贴:国家根据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客观需要,向特定产业、部门、地区、企事业单 位、个人或事项提供无偿补助。 16.税收:政府凭借其政治权利而强制征纳而获得的收入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形式特征 17. 纳税人:享有相应权利并依税法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18.征税对象:对什么事物或活动征税,即征税的标的物、客体,是区分一种税和另一中税的主要标志 19.税率:是税法规定的应缴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应征税额的标准,是税制的中心环节 20. 税收的公平原则:税制应将税收公平合理地分摊到全体社会成员身上。包括受益原则和纳税能力 原则 21. 商品税:对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额所课征的税,也叫流转课税。 22. 所得税: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征税对象 23. 公共企业:受政府直接控制,旨在实现特定公共目标的经济实体。 24. 公共规制:具有法律地位、相对独立的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特定目标,依照一定的规制对企业、 个人以及其他利益主体的活动进行干预的行为 25. 政府预算:政府的收支计划 26. 政府决算: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财政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政府财政预算执行效果的 总结,是预算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环节 27.财政赤字:财政活动完成时,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导致的赤字,是实际的真实财政次子 28. 赤字财政:是在编制财政预算时安排的赤字,是计划中的赤字 29. 公债:国家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遵循借贷原则,对外进行借款或发放债券的形式而取得的收 入 30. 财政体制:为了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规定各科层组织应承担的职责及其相应的财权财力所形 成的制度。

第八版陈共财政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财政国家或公共团体以维持其生存发达之目的,而获得收入、支出经费之经济行为。 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会失灵,需要政府的干预或调节,然而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时,并不总能起到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市场不能解决好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得好;市场存在失灵,政府机制本身也不是完美无缺和无所不能的,也存在政府干预的失败.政府干预是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而不是取代市场机制,特别是要避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手段来管理市场经济。 准公共物品的供给理论在政府批准授权下的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问题,从而带动了其后许多经济学者展开对公共物品私人提供问题的研究。 混合公共物品及其提供方式混合公共物品的特征是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1)政府授权经营.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形式选择民间企业(2)政府参股。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3)政府补助,对于那些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民间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民间企业,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 纯公共物品的提供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定的。 外部性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内在稳定器当经济萧条,纳税人收入下降时,适用税率自动下降,又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复苏。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二是维护全社会稳定,提高全民族素质,外部社会效应巨大的社会公共事业支出,如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扶贫等方面的支出.三是有利于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巨大外部经济效应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如水利、电力、道路、桥梁、环保、生态等方面的支出。四是我国目前经济正处在转轨时期,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还应有必要的调控,财政也要留有一定的财力,对经济活动进行适当的干预。 购买性支出包括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它是一种政府的直接消费支出. 转移性支出通过“财政收入→国库→财政支付"过程将货币收入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此时,民间的消费并不因此而发生变化。 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影响因素宏观因素:1、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2、政治性因素。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

中国财税史 整理

第一章中国奴隶社会的国家财政 本章要点: 国家财政萌芽的出现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特征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收入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 第一节国家财政萌芽的出现 一、国家萌芽的出现 1、部落联盟(国家雏形): (1)原始人群(170万年前):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 (2)母系氏族社会(五万年前): 1)“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2)一切生产资料都归氏族成员所有,贫富与共,没有剩余产品。 (3)父系氏族社会(5000年以前):黄帝、尧、舜、禹时期 1)农、牧业分工 2)剩余产品出现 3)展开神事、军事、民事工作 二、中国财政制度的形成 1、黄帝、尧、舜时期:随机性的贡、献 贡宝玉、贡弓箭;献白环玉块 2、禹时期:开始形成贡赋等财政制度 第二节奴隶社会的财政特征与财政收入 一、奴隶社会经济与政治特征 1、夏、商、西周三代,约1299年 夏启,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2、实行奴隶制度 3、以农立国:农业、畜牧业 二、夏、商、西周时期财政特征 1、土地王有 (1)天子:土地所有权 (2)诸侯、卿大夫、士等奴隶主:土地使用权,不能买卖和转让 (3)奴隶主受封土地后,承担各种义务 定期朝觐、缴纳贡赋、奉命出征 “一不朝,贬其爵;再不朝,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2、制定贡赋 (1)贡赋:“禹别九州岛,量远近,制五服,任土作贡,分田定税,十一而赋”(2)助、彻:对劳动者征收的田税和力役 3、分田制禄 以分田赐奴作为贵族和各级官吏的俸禄,不再另拨经费 4、公私不分: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不分 三、夏、商、西周的财政收入制度 (一)夏朝:两种田赋

财税史名词解释简答

财税史名词解释简答Revised on July 13, 2021 at 16:25 pm

相地衰征;春秋时;齐国管仲实行的按土地好坏的等级差别;征收差额赋税的制度;标志着土地课征制度的开始;并改变了土地国有制;着手建立土地私有制..相地衰征有利于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收到“民不移”的效果.. 量入修赋;春秋时楚国进行的军赋制度改革..即根据农工商各行业收入的多少征集军赋;包括车、马、兵器、兵员;改变北方各国按一定土地缴纳固定军赋的办法..不仅是农业负担;其他各业也要负担军赋;这使军赋收入大幅度增加.. 量入为出:根据国家财政收入数额来确定支出数额的理财原则 式法制财:按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对国家主要的财政开支规定相应的收入来源和使用范围..式法制财是我国财政控制的最早模式;首次论述了支出划分问题;并把支出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关市税;是国家通过所设关卡对行商和在市肆经营的坐贾征收的赋税..关市税的产生、发展;改变了早期社会的赋税结构;均衡了社会负担..列为西周九赋之一.. 山泽税:西周以后;国家对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征收的赋税..征收山泽之赋;替代了原来职贡的部分功能..山泽税更能满足国家的需要..列为西周九赋之一 授田制禄:也称班禄制或授田制俸禄或井田制俸禄..三代时期采取的以土地作为贵族和职官爵禄与官俸的制度..俸禄制度采取等级制.. “贡”盛行于夏代..对所授土地;按连续几年收获量的平均数定一税率;确定应纳土地税额定额课征制;以后不分丰年还是歉年;都按这个定额征收..这是国家出现后的早期田赋征收制度.. “助”盛行于商代;指藉民力以耕公田;收入全部上缴;相当于力役形式的地租“彻”通是打破公田与私田的固定界限;先由生产者在耕作季节统一经营;至收获时才把田地的1/10划为当年的公田;其上生产的农产品上缴;即“什一而税”;相当于实物地租.. 初税亩”:春秋时鲁国最早开始对井田及井田之外的私人所占有的土地;按亩征 收田税的新税制..初税亩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从土地所有制发展史来看;这是第一次以征收田税的形式;从税法上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土地可以买卖;这对促进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出现;发展社会经济起了很大作用..它代表了时代的进步;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后;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以履亩而税为特征的田赋改革..随着履亩而税的推行;租税收入逐年增加.. 军赋:封建社会以前;君主向人民独立征发的军役和军需品;含有力役和实物两项内容..赋;为军事目的向所属臣民征发的军役、军需品;又称兵赋或兵车之赋..夏商周三代实行兵农合一;以井田制为单位征发军赋;又称井田制赋.. 井田制:产生于夏代;西周时完备;体现土地公有原则;在国家体系中表现为被层级占有;土地在各自领主范围内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由劳动者共同耕种;产出归占有这一土地的领主所有;私田不是私人所有的土地;而是由劳动者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来耕种;其产出归劳动者所有..“ 土地王有制:实际上是一种类似国家主权的抽象的所有权;表示王代表国家对于整个领土和臣民的主权.. 上计制度:是地方政府向中央报告所辖政区的经济、财政情况;以便中央掌握有关情况;并据以对地方官吏进行考核稽查的制度..它是中央集权制下中央控制、管理地方政府的重要手段..“这一制度;作为中央集权制下一项重要的财政管理制度;为后世所沿用、发展..

中国财税史

中国财税史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财税改革及历史意义: (一)齐国管仲改革: 1、“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肥差等级征税。 2、“官山海”:国家垄断山海、铁器、食盐物资。 3、“按劳绩定俸禄”:结合官吏的工作量、工作成绩发放俸禄。 4、“四民分业、编户齐民”。 其作用意义:管仲改革在齐国公田产出税收制度上开始,实际上起到了破坏井田制和世卿禄制的作用,增加了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力,为齐国首霸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鲁国改革: 1、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 2、军赋制度——“作丘甲” 3、用田赋:依据用土地多少征税,土地私有权扩大。 (三)楚国改革: “书土田、量入修赋”:按土地收入制定相应数额税收。 以上春秋时期改革的目的多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兵员补给,但由此使土地开始私有化,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建立。但改革很不彻底,奴隶主在政治领域仍享有特权。 (四)魏国李悝等人变法: 1、废除奴隶主贵族官爵世袭制度。 2、推行“尽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田租收入。

3、实行“平籴法”: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余粮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用这种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 (五)楚国吴起变法: 1、“三世而收其爵禄”:封君传至第三代就不再沿袭。 2、精简官吏、削减官俸。 3、整顿吏治。 (六)秦国商鞅变法: 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3、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4、实行人头税。 5、划一度量衡。 6、均平田税,统一税率计算税额,所有田税一律纳粟,不得用其他实物或货币代替。 这一时期改革变法各国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变法使封建制度得到确立。由奴隶制引起的社会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各国变法后,社会经济和文化日益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财政名词解释

财政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 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2、公共定价: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3、购买性支出: 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从事等价交换的经济活动,并运用这些商品或服务实现国家的职能,我们称此类支出为购买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4、转移性支出: 与购买性支出不同,它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献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5、科教文卫支出: 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支出的简称。应归入非生产性范畴。 6、基础建设: 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他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 7、 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模式): 指政府将一些拟建设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归政府。 8、财政补贴:

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机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9、政府收费:主要是使用费,按世界银行有关文件的说法,使用费是指“为交换公共部 门搜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而进行的支付”。此外,政府收费还有少量的其他收费。 10、前转: 又称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11、后转: 又称逆转,指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的价格以转嫁税负的方式。 12、“拉弗曲线”: 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13、国债: 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14、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 直接债务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承担的债务,不依附于任何事件,是可以根据某些特定的因素来预测和控制的债务;或有债务是指由某一或有事项引发的债务,是否会成为现实,要看或有事项是否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务是否最终要由政府来承担。 15、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 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 16、关税:

财政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财政学名词解释 经济建设费:经济建设费是中国财政预算支出的主要部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的生产建设性。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城市维护费、地质勘探费、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商业部门简易建设支出等。 社会文教费:在财政学中是指涉及社会和文教领域公共需要必须支出的费用,在我国一般称之为社会文教事业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讯、广播、图书、文物、体育、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专项经费、培训经费等。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并消耗商品和服务所形成的支出,是购买性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执行其政治和社会职能的财力保证。 行政管理费:行政管理费是指国家财政用于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以及外事机构、重要党派团体行使职能所需的经费支出。 文科卫支出:文科卫支出是文化、教育、卫生支出的简称。文教科学卫生诸项事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是说用于这方面的支出现在是生产性的了。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科学划分,文科卫事业费支出仍应归入非生产性的范围。 社会保障制度: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是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现收现付制: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 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转移性支出。从政府角度看,支付是无偿的;从领取补贴者角度看,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经济状况较之前有所改善。 财政贴息: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政府为支持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对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的补贴。 政府收费:是指政府因履行职责而向一部分单位和公民提供直接服务而得到的政府收入。政府收费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 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比例税率: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税负相同. 所得课税:是指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所得课税可以根据纳税人的不同分为对企业课税和对个人课税两大类.所得税是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主体税种. 财产课税:是指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 价内税与价外税:价外税是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税款不包含在商品价格内的税。是按照税收与价格的组成关系对税收进行的分类。价内税是税金构成价格的组成部分混转:是指纳税人将自己缴纳的税款分散转嫁给多方负担。 二、简答题 1、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经济意义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其经济意义为

2020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国财税史》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0分) 决定财政制度的因素不包括 A. 经济发展水平 B. 社会性质 C. 领导人素质 D. 政府职能 2 【单选题】(10分) 财政史研究的内容包括 A. 财政制度 B. 其他都是 C. 财政政策 D. 经济结构与方式

3 【单选题】(10分) 财政史的研究对象包括 A. 国家和社会思想文化 B. 财政制度与政策 C. 其他都是 D. 财政发展本身规律 4 【单选题】(10分) 熊彼特将西方国家财政发展的历史分为贡赋财政、赋税财政、国家财政和公共财政四个阶段,其划分依据的是 A. 财政收入形态 B. 社会性质 C. 经济发展阶段 D. 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依据,或者称为财政融资方式

5 【单选题】(10分) 以财政分配对象的表现形态为标准,不属于财政收入形式的有 A. 劳役财政 B. 实物财政 C. 货币财政 D. 国家财政 6 【判断题】(10分) 财政史的内容不能拘泥于货币关系。 A. 错 B. 对 7 【判断题】(10分) “财政”一词在中国随着夏王朝的建立而同时出现。

A. 错 B. 对 8 【判断题】(10分) 专业史学与专业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A. 对 B. 错 9 【判断题】(10分) 财政史的研究对象与财政学史的研究对象相同。 A. 错 B. 对 10

【判断题】(10分) 财政史是财政学的“流”。 A. 错 B. 对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10分) 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 A. 比例税制 B. 定额税制的贡法 C. 劳役租 D. 十一税率 2 【单选题】(10分) 先秦时期的财政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是 A.

中国财税史重点

中国财税史重点 中国财税史重点 (请补充修正,具体细节请看书) (一)名词解释 1.相地衰征;春秋时,齐国管仲实行的按土地好坏的等级差别,征收差额赋税的制度,标志着土地课征制度的开始。 2.初税亩:春秋时鲁国最早开始对井田及井田之外的私人所占有的土地,按亩征收田税的新税制。 3.子口税:外国商品进入内地或外商从内地收购土货出口,除在口岸海关缴纳5%的关税外,另缴纳2.5%的内地过境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地关卡应纳的税,即可通行全国不用再交纳任何税收。 4.复进口税:又称沿岸贸易税,指外商在中国通商口岸贩运土货转口时所纳的税。 5.厘金:晚清政府开征的货物流通税和交易税 6.统税:以大宗机制商品为课税对象的消费税。主要对卷烟,麦粉,棉纱,火柴等主要民族工业厂商所征收的货物出厂税。 7.货物税:是统税的继续和延伸,是对应课税货物的产制人、购运人课征的税,课征对象是各种货物。 (二)简答: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财税 1.齐国改革。 (1)四民分业,编户齐民(2)官山海;(3)相地而衰征;(4)按劳绩定俸禄。 2.商鞅变法 (1)“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自由买卖土地合法。(2)均平田税,“訾粟而税”。 (3)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打击游惰。 (5)鼓励分家立户,以增加纳税服役和劳动力的人口。

(6)实行按人征收军赋的制度(人头税、口赋)。 (7)统一度量衡。 课后思考题 1.中国财政产生的条件。 1、物质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 2、社会条件: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 3、政治条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成立。 2.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演变1、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有封无建”的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诸侯国的财政有集权的倾向。2、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的分离;春秋时期王室财政与国家财政仍然混为一体,这 种体制到战国晚期才逐渐分离开来。3、上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上计的内容非常详细,通过上计制度,为国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官员及财政管理办法和手段,加强了正在形成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4、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督。秦汉时期派遣史掌监财政及地方各郡,就是由战国时期这项制度演化发展而来的。 启示: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进步;改革的目的要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财力分配要用于公共需要;财政税收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3.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有哪些特点? 1、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奴隶的创造 2、财政征收形式为租贡税合一的实物交纳 3、分田制禄,井田制赋 4、在管理体制上,一是公私财政不分,即国家财政同皇室财政不分;二是实行地方分权、分级的管理 5、“量入为出”的财政管理的原则 6、分官理财的任职结构

中国财税史

中国财税史 一、单项选择题 1.赋役包括赋税和(B.徭役)两大类。 A.劳役 B.徭役 C.兵役 D.伐役 2.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从宏观上讲是( C.土地王有制) A.土地公有制 B.土地私有制 C.土地王有制 D.奴隶主占有制 3.国家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 A.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A.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B.奴隶制的出现 C.科学技术的发展 D.剩余产品的出现4.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A.贡法) A.贡法 B.助法 C.彻法 D.刑法 5.夏、商、周三代时期实行的财政管理原则( A.量入为出 A) A.量入为出 B.量出为入 C.租税合一 D.分田制禄 6.春秋时期税制改革的目的(C) A.收取地租 B.废除井田制,把土地分配给人民 C.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兵员补给 D.加速奴隶制的瓦解,封建制的建立 7.国家借债始于哪个朝代(B) A.商 B.西周 C.春秋 D.秦 8.以下哪一个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财政支出(D) A.军事支出 B.俸禄支出 C.王室支出 D.债务支出 9.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是以下哪个人物提出来的(B) A.管仲 B.商鞅 C.吴起 D.李悝 10.历史上最早的工商税是(C) A.落地税 B.通关税 C.关市税 D.买卖税 11.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是中国财税产生的(C) A.社会条件 B.经济条件 C.物质条件 D.政治条件 12.两汉时期田租以(D)为主,属于比例税制。 A.什一之税 B.什五税一 C.二什税一 D.三十税一 13.(C)是汉代创设的一种“调剂粮食”、“备荒振恤”的措施 A.义仓 B.公仓 C.常平仓 D.备仓 14.汉代,用于课征未成年人的人头税叫做(A) A.口赋 B.算赋 C.户赋 D.献赋 15.东汉时期的关税税率较高,在(C)以上。 A.二十分之一 B.十五分之一 C.十分之一 D.五分之一 16.汉代实行商业官营所谓商业官营就是指(D) A.均输B.平准C.商业D.官营 17.牲畜税始于以下哪位君主时期(D) A.汉景帝 B.汉文帝 C.汉献帝 D.汉武帝 18.按爵位等级定俸禄的制度始于哪个朝代(A) A.秦 B.汉 C.隋 D.唐 19.漕运体制在秦代时就已初步建立,其特点是以(B)为目的。 A.赏赐 B.征伐 C.征收 D.发配 20.(C)是汉代创设的一种“调剂粮食”、“备荒振恤”的措施 A.义仓 B.公仓 C.常平仓 D.备仓 21.下列不属于封建皇室支出的有(D) A.膳食支出 B.车马支出 C.医药支出 D.赏赐支出 22.(B)属于流通领域里征收的交易税,即按照市场上买卖成交额所课征的税。 A.牙税 B.市税 C.当税 D.契税

中国财税史周春英答案

中国财税史周春英答案 1、决定财政制度的因素不包括 A、社会性质 B、经济发展水平 C、领导人素质 D、职能 答案:领导人素质 -------------------------------- 2、财政史研究的内容包括 A、财政制度 B、财政政策 C、经济结构与方式 D、其他都是 答案:以上皆包括 -------------------------------- 3、财政史的研究对象包括 A、财政发展本身规律 B、和社会思想文化 C、财政制度与政策 D、其他都是

答案:以上皆包括 -------------------------------- 4、熊彼特将西方财政发展的历史分为贡赋财政、赋税财政、财政和公共财政四个阶段,其划分依据的是 A、取得财政收入的依据,或者称为财政融资方式 B、社会性质 C、经济发展阶段 D、财政收入形态 答案:取得财政收入的依据,或者称为财政融资方式 -------------------------------- 5、以财政分配对象的表现形态为标准,不属于财政收入形式的有 A、劳役财政 B、实物财政 C、财政 D、货币财政 答案:财政 -------------------------------- 6、财政史的内容不能拘泥于货币关系。

答案:对 -------------------------------- 7、“财政”一词在中国随着夏王朝的建立而同时出现。 答案:错 -------------------------------- 8、专业史学与专业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答案:对 -------------------------------- 9、财政史的研究对象与财政学史的研究对象相同。 答案:错 -------------------------------- 10、财政史是财政学的“流”。 答案:错 --------------------------------

财政的名词解释

财政的名词解释 公共财政PublicFinance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 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它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 一种比较普遍的财政模式。这种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财政职能范围,并以此构 建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的财政模式,在理论上被称为“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就是市场经 济下政府的财政,公共财政实质是市场经济财政。公共财政理论和公共财政学,实际上就 是市场财政学。“公共财政”的要义:并不在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所表明的“市场失效” 这一经济逻辑起因,而在于其预算法治和民主财政的“政治实质”内涵。 公共财政Public Finance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财政模式。 [1]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 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它 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效” 缺陷。公共财政的历史使命,在于它 支持、促进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有市场经济体制,必有公共财政,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交替推动,共同前进。只有真正推行公共财政,才能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公共财政”的真正要义:并不在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所表明的“市场失效”这一经济逻辑起因,而在于其预算法治和民主财政的“政治实质”内涵。应该说,法 治性、民主性在我国公共财政理论中早已得到重视,但实际在对“公共财政”和“公共利益”的公共性理解上存在不足。 公共财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依法促进公平分配,调控宏观经济,合理 配置市场资源,做好国有资产管理,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确认识推行公共财政的意义,明确其特征,找出当前推行公共财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 今年投入公路建设的财政预算又削减了。 2 量入为出才能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3 今年,我国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4 这是我们公司财政的详实报告。 5 国家财政如果不能量入为出,不注意积累,就如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一样,有崩溃 的危险。 6 粮食政策未改革之前,国家对粮食购销采取财政补贴的政策。 7 那将可以减少繁文缛节并且削减财政赤字。 8 他被任命为财政局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