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能力提升)-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能力提升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江西昌江�景德镇一中高三月考)《礼记》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在《礼记·王制》中写道:“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由此可见,先秦时期()

A.置民生问题于首位B.注重粮食安全问题

C.提倡农业精耕细作D.推崇勤俭治国原则

【答案】B

【解析】《礼记·王制》(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规章制度)强调,“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三年的粮食积蓄,那这个国家将不成为国家了”,“在三年耕种期间,必须要有一年的粮食储备”,这表明先秦时期注重粮食安全问题,故选择B项;材料只是强调了粮食储备的必要性,没有与军队建设等问题进行比较,无法得出“首位”的结论,排除A项;精耕细作是生产方式。

2.(2020·江苏启东中学高三开学考试)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地方治理B.切实保障乡民参政议政权利

C.大一统思想根植于历史传统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答案】A

【解析】中国基层社会之所以是“熟人社会”,原因在于宗法纽带长期存在,基于此,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管理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说明统治者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对地方的治理,A正确;古代基层民众没有参政议政权利,排除B;题干主旨是基层治理,C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管理实现了长治久安,并非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排除D。

3.(2020·广西钦州�高一期末)北魏均田制有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在唐代的授田对象中,增加了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这反映出唐代

A.门阀士族的衰落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土地兼并的加剧D.底层民众的生活恶化

【答案】A

【解析】均田制授田对象的变化,反映出北魏士族控制的部曲、奴婢到了唐代发展成为“杂户、官户、工商业者”,说明唐代门阀士族的衰落,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唐代“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项错误;“土地兼并”加剧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底层民众“生活恶化”与“家仆、奴婢”发展成为“杂户、官户、工商业者”不符,D项错误。

4.(2020·福建三明�高二期末)苏轼出任杭州知州时,正遇瘟疫流行。他建造了一所带有慈善性质的医院,取名为“安乐坊”。在苏轼任职期间,共医治了几千位病人。安乐坊及其运作模式受到极大关注并被朝廷在全国推广,在各地设置安济坊,免费为穷人治病。据此可知当时

A.建立了完整的慈善救助体系B.地方政府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C.出现了新型的商业经营模式D.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

【答案】D

【解析】苏轼建立慈善性质的“安乐坊”以医治病患,这一模式被政府在全国推广,在各地设置安济坊,免费为穷人治病,说明当时的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D正确;A中的“完整的慈善救助体系”有拔高之嫌,排除;B不符合史实,苏轼的行为是应急之举,并不能证明地方政府有很大自主权,排除;安乐坊或者安济坊不属于商业范畴,排除C。

5.(2020·黑龙江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高二开学考试)明朝朱元璋时期,政府把普通百姓按职业划分为民户(包括儒户和医户)、军户、匠户、非正规职业户一一贾人、僧道、罪人,并且分别立籍进行管理。该措施有利于

A.缓和明初的土地兼并B.强化政府对社会的控制

C.明代发展商品经济D.遏制明朝社会贫富分化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明朝时期政府对民众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这主要是为了控制人口流动,强化对社会的控制,B正确;户籍制度与遏制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无关,AD排除;户籍制度的建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排除。故选B。

6.(2020·四川彭州�高一期末)秦晖教授曾把一般的“皇权不下县”说的核心观点概述如下:“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材料中“自治”的根源是A.中央对地方管理严重缺乏有效性B.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的影响

C.宗法制较好地运用在地方管理中D.伦理道德对地方管理的作用

【答案】B

【解析】根据唯物史观,“根源”即根本原因要从经济基础入手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小农经济具有很大的封闭性,这是县级以下地方自治的经济基础,是“自治”的根源,B项正确;中央对地方管理是否缺乏有效性是着眼于政治因素,不是材料所述“自治”的根源,A项错误;宗法制较好地运用在地方管理中是着眼于社会因素,而不是根本,根本要从经济层面上入手,C项错误;伦理道德对地方管理的作用着眼于伦理道德的因素,不是根本原因,D项错误。

7.(2020·四川绵阳�高二期末)西周时期,对国人(周族平民)和野人(被征服的部族)实行分治,国人地位较高。战国时期,各国先后“编户齐民”,统一户籍,消除国人与野人的界限。这表明战国时期

A.国家组织能力增强B.民众赋税负担减少

C.农民人身依附减弱D.等级观念逐渐消除

【答案】A

【解析】西周时期对本族的国人和被征服部族的野人实行分治,说明当时国家控制能力较弱,而战国时期实行编户齐民,统一户籍,说明这一时期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力强化,即组织能力增强,A正确;户籍制度的变化并不等于赋税负担减少,排除B;题干内容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无关,排除C;D表述不符合史实,古代中国是等级社会,等级观念并未消除,排除。

8.(2020·陕西莲湖�高二期末)下面为汉代郡、县、乡、里的组织图。图中信息反映出汉代

A.封建割据隐患彻底消除B.地方行政机构相互制衡

C.地方治理体系臻于完善D.官僚政治体制日益成熟

【答案】C

【解析】汉代地方行政管理体系中,在郡县之下,乡里什伍制度较为完善,而且各个层级之间隶属分明,说明汉代的地方治理体系臻于完善,C正确;A表述绝对,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容易导致割据,排除;从组织图来看,只有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以及职能划分,不存在相互制衡,排除B;题干组织图是地方行政机构,缺乏中央层级的管理体系,因此无法得出官僚政治体制日益成熟结论,排除D。

9.(2020·山东诸城�高二期中)秦代的基层组织最初是乡、里,后来增加了亭。汉代在此基础上

又实行什伍制,令“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这一做法

A.提高了国家动员能力B.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

C.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D.导致了地方势力膨胀

【答案】A

【解析】据材料“秦代的基层组织最初是乡、里,后来增加了亭。汉代在此基础上又实行什伍制,令‘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可知汉朝的基层组织较秦朝更细化,这有利于国家对基层的管理,提高了国家动员能力,故选A项;材料说的时秦汉的基层组织,并不是赋税,排除B项;政府加强对民众的管理不能等同于人身依附,排除C项;秦汉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遏制地方势力膨胀,排除D项。

10.(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英国埃尔顿庄园的法庭案卷载有公元1300年19个茅舍农(农奴)涉讼的记录。他们因没有将牧草装上马车,被领主告上法庭。这些茅舍农坚称:他们没有装草的义务,除非他们出于自愿,主动这样做。为此法庭查阅了有关农奴劳役的惯例,然后确认:这些茅舍农必须在草地上或领主庭院里将牧草垛起,但没有义务将牧草装上马车。由此可知,庄园法庭( )

A.完全站在领主的立场,为统治者服务

B.尊重惯例、司法程序,以法律途径协调领主与农奴的权益

C.基本上以法律名义偏袒了领主,但作出了让步

D.是为维护庄园经济秩序而服务的,无法体现公平

【答案】B

【解析】材料中领主状告农奴一案,庄园法庭没有直接裁判,而是先查阅相关惯例,然后依法判决,反映出庄园法庭尊重惯例、按照司法程序,用法律协调领主与农奴的权益,B项正确;庄园法庭的判决引用了惯例,与农奴主张一致,没有遵循领主的要求,不是“完全”维护领主的利益,排除A项;“以法律名义偏袒了领主”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庄园法庭的判决体现了公平,排除D项。11.(2020·江苏泰州高三期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一位同学在研究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史时搜集到下列材料,对其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A.两次工业革命是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重要因素

B.以立法形式推进制度建设,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保持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

D.实现了社会公平,推动了资本主义体制的自我完善

【答案】C

【解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一个国家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国家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障水平是以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前提的,所以A正确。分析表格,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每次完善,都是通过立法形式,B正确。从社会保障的内容来看,保障了一般公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劳动安全等,这必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C正确。D项所述有些绝对化,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但不能断言英国那时已经实现了社会公平,只能说其为实现社会公平做了很多努力,推动了资本主义体制的自我完善。答案为C。

12.(2020·山西祁县中学高一月考)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这充分说明该政策实际上是

A.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 B.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C.国家实行高税率政策 D.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答案】B此题考查的是对二战后北欧高福利国家福利政策调整的理解。根据提干提供的信息税前17倍和税后3倍收入差距反映的是国家利用政权通过税收手段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国家通过政策调整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选B。ACD都是现象非本质。

点评:福利制度是战后资本主义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想着通过政府扩大财政开支,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增长。但是福利制度的评价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确实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另一个方面也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的积极性。

13.(2020·甘肃靖远�高一期末)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工业化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以往翻了一番还多,导致税收和政府支出大幅度上扬的局面。这种情况受到越来越多西方人的批评,被认为对经济增长构成阻碍。这表明

A.高福利需要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来支撑B.福利制度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

C.过度的福利开支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D.福利国家建设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急剧增多,导致政府支出大幅度上扬,说明福利开支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即过度的福利开支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故选C;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福利制度与西方意识形态无关,B错误;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4.(2020·陕西省山阳中学高一期末)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政治家鲍威尔指出,国家承担了满足公民普遍需求的义务,这就使得它特别容易受到攻击,国家所承担的义务是无限的.随之而来的不满也是无限的。鲍威尔意在说明

A.国家干预容易引发社会动乱B.政府管理职能亟须强化

C.自由放任政策得到社会认可D.福利国家制度存在缺陷

【答案】D

【解析】根据“国家所承担的义务是无限的,随之而来的不满也是无限的”可知鲍威尔认为国家承担了社会保障的义务,就特别容易遭到部分民众的无限制的索取和要求,因而引来不满,说明福利国家制度也存在缺陷,故选D;AC项说法均无从体现,且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鲍威尔旨在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弱化政府的管理职能,而非强化,排除B。故选D。

15.(2020·湖南怀化�高一期末)一位经济学家指出:“如果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为此,西方国家

A.建立福利国家制度B.发展了新经济模式

C.努力发展第三产业D.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经济发展要兼顾效率与公平,为此,西方国家建立福利国家制度,故选A;20世纪90年代出现新经济,发展新经济与促进社会公平、使“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无关,排除B;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无关,排除CD。

16.(2020·定远县民族学校高一月考)1965~1970年西欧各国的社会福利支出增长了11.6%,1970~1975年间增长了15.3%,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比重也从60年代的20%上升到了70年代的30%。社会福利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一倍左右。据此可推知()

A.政府干预经济未惠及所有国民B.高福利会增加经济发展的包袱

C.国有化是实施福利政策的前提D.福利政策拉动了西欧经济增长

【答案】B

【解析】1965~1970年西欧各国的福利支出比重不断加大,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一倍左右,说明高福利会增加经济发展的包袱,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西欧福利支出的比重不断增加,没有涉及政府干预经济惠及所有国民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有化的问题,故C项错误;福利政策会加重经济增长的负担,故D项错误。故选择B。

17.(2020·贵州遵义�高一期末)当代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巴尔指出,福利国家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是反对市场价值的一种手段,因为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而早在1943年,丘吉尔就宣布“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据此可知

A.完善的福利制度是英国赢得二战的重要举措B.市场经济在二战后遭到西方国家的抛弃

C.福利制度推动西方国家实现真正的平等 D.福利国家制度兼具人文价值和政治意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福利国家……因为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可知福利制度防止出现过度贫穷的人群,导致生活没有保障,影响国家统治,所以福利制度具有政治意义;根据材料“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福利国家具有人本价值,故选D;英国赢得二战是英国人民艰苦奋斗和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的结果,A不符合题意,排除;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结束后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并未放弃市场经济,B错误;福利制度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C错误。

18.(2020·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高三二模)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这一状况,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改进供水系统。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

A.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C.政府最早进行了福利国家的建设D.政府逐步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修建下水道,移除······垃圾,······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可知,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较快,公共卫生建设没有跟上,所以迫使政府采取措施,推进城市公共卫生建设,这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逐步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故选择D;只是进行公共卫生建设,没有干预经济,排除A;材料没有将工业革命前后的人民生活水平进行对比,排除B;无法体现“最早”,排除C。

19.(2020·全国高三课时练习)当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企业家、政治家意识到,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商业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这揭示了

A.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B.经济危机爆发的最根本原因

C.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终极归宿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势在必行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出现了“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商业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可知强调的是政府需要对经济进行协调,所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重要作用,符合题意的是A项,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排除B项,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20.(2020·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高一期中)21世纪初期,希腊等欧盟国家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在希腊政府被迫通过多项财政紧缩政策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采取缩减社会福利的措施,减少赤字,结果遭到民众和工会组织的强烈反对,各种罢工游行此起彼伏。这表明西方原有的福利政策A.使一些国家财政赤字严重B.片面照顾高收入阶层利益

C.缺乏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D.化解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答案】A

【解析】21世纪初期,面对严重的债务危机,希腊等欧洲国家纷纷采取缩减社会福利的措施,争取减少赤字,表明西方原有的福利政策使一些国家财政赤字严重,A项正确;缩减社会福利遭到民众和工会组织的强烈反对,说明西方国家的福利政策照顾的不是高收入阶层利益,B项错误;二战后,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国家制度,福利政策并不缺乏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C项错误;西方国家的福利政策不能化解“社会各阶层的矛盾”,D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21.(2020·涡阳县育萃高级中学高三其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明初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明代中晚期在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嘉靖后还承担轮流赡养鳏寡孤独老人等更多的社会功能。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明太祖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

——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观念。清末依靠土地、民望而长期扎根于基层乡村社会的乡绅仍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但所发挥的治理作用并不能像以前那样顺利了。国民党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武装团体、独立经济利益的地方自治机关,但是也并没能真正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重塑。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帮助农民从地主手中夺取土地,然后通过鼓励基层百姓选举干部、建立基层政府,实现了“自治”应有的价值内核——民主权利。中国基层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自治。

——摘编自刘凤雪、张佛《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与“自治”观念的中国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基层地方治理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变化。(6分)

【答案】(1)特点:建立较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因时而变;重视发挥乡村精英群体的作用;法律规范和道德教化有机结合;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自治有机结合。

(2)变化:基层社会治理受西方自治观念的影响;传统继承治理体系逐渐瓦解;政党对基层治理进行新的尝试。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可归纳出建立较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根据材料“明代中晚期在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可归纳出因时而变;根据材料“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可归纳出重视发挥乡村精英群体的作用;根据材料“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可归纳出法律规范和道德教化有机结合、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自治有机结合。

(2)变化:根据材料“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可归纳出基层社会治理受西方自治观念的影响;根据材料“清末依靠土地、民望而长期扎根于基层乡村社会的乡绅仍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但所发挥的治理作用并不能像以前那样顺利了”可归纳出传统继承治理体系逐渐瓦解;根据材料“国民党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武装团体、独立经济利益的地方自治机关,但是也并没能真正实现基层社会

治理结构的重塑”可归纳出政党对基层治理进行新的尝试。

22.(2020·广西北流市实验中学高二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公共粮仓“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二“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事业的重点是救济贫困,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18世纪20年代以后,教区相继建立济贫院,“济贫院体制”逐渐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全国约有2000所这样的济贫院。19世纪30年代起,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1834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48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并增设济贫部(1847年)地方事务部(1871年)教育部(1899年)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

——摘编自王薇《英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历程、特点及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以前和宋朝以后社会救济的不同,并说明古代社会救济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社会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7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英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救济的启示。(4分)

【答案】(1)不同:宋代以前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粮食供应;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作用逐渐增大,侧重于日常生活中赈济。

作用: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对政权的认同感。

(2)变化:组织形态由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到政府加强立法,开始着手建立社会管理体制,对社会事业进行“有限管理”。

原因: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的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3)社会救济要符合本国国情,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健全社会救济的法律体系等;救助与教育相结合。

【解析】(1)不同,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社会救济”、“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宋朝······宗族通过设立义田”可知,宋代以前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粮食供应;根据材料一“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可知,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作用逐渐增大,侧重于日常生活中赈济。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从救济的对象分析可知,救济弱势群体;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分析可知,维护社会稳定;从统治者的角度分析,促进对政权的认同感。

(2)变化,根据材料二“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并增设······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可知,组织形态由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到政府加强立法,开始着手建立社会管理体制,对社会事业进行“有限管理”。原因,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从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可知,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加剧;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分析可知,工人阶级的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的角度分析可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3)根据材料二反映的“19世纪英国社会治理的变化”可知,社会救济要符合本国国情,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健全社会救济的法律体系等;根据材料一“宋朝以来······义学”、“并增设······教育部(1899年)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可知,救助与教育相结合。

23.(2020·黑龙江让胡路�铁人中学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

——据王育民《论唐代南北户口分布比重的消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

【答案】变化趋势:南北户数都大幅度下降,但北方下降幅度高于南方。

变化原因: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带来政治动荡、经济破坏;北方人民大批南迁。

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南方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等。【解析】根据题目要求,阅读表格,对唐朝后期天宝年间与元和年间户口数、下降幅度、占全国户口数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南北户数都大幅度下降,但北方下降幅度高于南方;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进行如下解释:其一,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带来政治动荡、经济破坏,其二,北方人民大批南迁;然后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如南方人口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并且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其社会影响力也不断增强等。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能力提升)-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能力提升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江西昌江�景德镇一中高三月考)《礼记》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在《礼记·王制》中写道:“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由此可见,先秦时期() A.置民生问题于首位B.注重粮食安全问题 C.提倡农业精耕细作D.推崇勤俭治国原则 【答案】B 【解析】《礼记·王制》(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规章制度)强调,“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三年的粮食积蓄,那这个国家将不成为国家了”,“在三年耕种期间,必须要有一年的粮食储备”,这表明先秦时期注重粮食安全问题,故选择B项;材料只是强调了粮食储备的必要性,没有与军队建设等问题进行比较,无法得出“首位”的结论,排除A项;精耕细作是生产方式。

2.(2020·江苏启东中学高三开学考试)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地方治理B.切实保障乡民参政议政权利 C.大一统思想根植于历史传统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答案】A 【解析】中国基层社会之所以是“熟人社会”,原因在于宗法纽带长期存在,基于此,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管理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说明统治者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对地方的治理,A正确;古代基层民众没有参政议政权利,排除B;题干主旨是基层治理,C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管理实现了长治久安,并非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排除D。 3.(2020·广西钦州�高一期末)北魏均田制有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在唐代的授田对象中,增加了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这反映出唐代 A.门阀士族的衰落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土地兼并的加剧D.底层民众的生活恶化 【答案】A 【解析】均田制授田对象的变化,反映出北魏士族控制的部曲、奴婢到了唐代发展成为“杂户、官户、工商业者”,说明唐代门阀士族的衰落,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唐代“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项错误;“土地兼并”加剧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底层民众“生活恶化”与“家仆、奴婢”发展成为“杂户、官户、工商业者”不符,D项错误。 4.(2020·福建三明�高二期末)苏轼出任杭州知州时,正遇瘟疫流行。他建造了一所带有慈善性质的医院,取名为“安乐坊”。在苏轼任职期间,共医治了几千位病人。安乐坊及其运作模式受到极大关注并被朝廷在全国推广,在各地设置安济坊,免费为穷人治病。据此可知当时 A.建立了完整的慈善救助体系B.地方政府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C.出现了新型的商业经营模式D.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同步学案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特征】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西欧中古时期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国也逐渐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主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与扶优扶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实行情况, 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程标准】 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实行情况。【教学重点】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教学难点】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情境导入】 在中古时期的西欧,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都必须获得教会的许可。右图出自1330年前后海德堡的一册手抄本,它反映了教士宣布解除婚姻,把丈夫、妻子和子女分离的场景。 【知识结构】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古希腊时期: 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18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做出决定……如果投票结果认为他们没有自由民身份,他们得向陪审法庭申诉…… ——亚里士多德著《雅典政制》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 与社会治理》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情简析 我所教的三个班多数学生研究态度比较端正,已经养成了比较良好的研究惯,但部分学生由于研究态度不端正,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要求的合格率目标较难,不愿读书者大有人在;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不重视,这种观念急待转变。今年历史研究的担子仍然很重,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上好每一课,课堂练及时巩固,及时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由于以前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基础差,研究不太扎实,对于记忆性较强的科目学生有点偷懒,但只要老师有方法、有耐心,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加以生动化、形象化,同时辅以丰富的教学手段,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定能将历史知识学好。 3、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世界各国政治制度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但是,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本单元主要聚焦中国古代及近代的选官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文官制度的建立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的事务官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区分,既维持了代议制下政党轮流执政的特点,又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法律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两者相辅相成。通过本单元的研究,了解古代中国法律、礼教并用的治理手段,了解古代中国法律、礼教并用的治理手段,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以及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自古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中国的对外交往也有着悠久的成立。

高中历史选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中历史选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是一门历史学科,它讲授人类社会中国家制度、政治改革、社会发展、文化变迁以及其他社会治理问题。本课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首先,国家制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指国家为维护其统治权和自身的稳定运作而建立的政治、法律和社会制度的总体。国家制度被认为是政府权力的基础,也是政府和社会的框架。国家制度的内容包括议会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行政分权制度、政党制度、外交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等。 其次,政治改革是指为了改善国家制度、提高政府的效率、改善社会状况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政治改革旨在改变政治体制,改善政治制度,以达到更好的政治目标。政治改革可以分为宪法改革、政府制度改革、立法改革、行政改革等几大类。 第三,社会发展是指社会的总体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结构发展和社会机制发展等。社会发展是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等。社会发展的好坏,决定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第四,文化变迁是指文化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文化变迁的内容包括文化的形式、内容、价值观念、表达方式等。文化变迁的结果,可以给社会带来新的思想观念,促进社会的进步。 最后,社会治理是指通过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协调、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活动。社会治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政府的政策,也涉及社会组织、宗教团体、企业、媒体、民间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参与。社会治理的目标是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以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通过本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内容,以及政治改革、社会发展、文化变迁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通过掌握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并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提升课学案部编版选择性

单元提升课第六单元 主题归纳·能力提升 专题一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演变及趋势 1.背景: (1)稳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3)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 (4)科举制的推行,促使士绅阶层兴起。 (5)文化、教育的发展。 2.基层治理的特点: (1)延续时间长。 (2)与时代紧密结合,在继承中发展。 (3)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4)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5)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6)组织严密(层级分明),职能清晰。 (7)治理理念多元,内涵丰富。 (8)较庞大的管理队伍,拥有多种管理职能。 3.乡村制度的特点: (1)以宗族关系为基础。 (2)基于地缘关系组织起来。 (3)乡绅在地方基层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4)乡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发展。 (5)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 (6)弥补国家管理体制的不足,是官方机构的补充。 (7)乡规民约进一步发展。 (8)儒家伦理不断渗入乡村治理。 (9)是自然形成的自治状态。 4.趋势:

(1)制度逐渐转变。 (2)国家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 (3)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5.意义: (1)节省了国家行政开支。 (2)官方的控制越来越强,有利于赋税的征收。 (3)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 (4)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 (5)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济发展。 1.(史料实证)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解析】选A。中国基层社会之所以是“熟人社会”,原因在于宗法纽带长期存在,基于此,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的管理更多地利用乡绅,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说明统治者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对地方的治理,A正确;古代基层民众没有参政议政权利,排除B;题干主旨是基层治理,C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的管理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并非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排除D。 2.(唯物史观)(2020·天津高考)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主要反映了明朝 A.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之人进行救助B.贫苦无依之人与朝廷官员矛盾尖锐C.真正解决了贫苦无依之人的温饱问题D.《大明律》以严刑峻法维护其统治2.与周代相比,春秋时期“民”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统治者从对天的崇拜中脱离出来。《左传·桓公六年》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又《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言“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表明 A.统治阶层对社会治理持理性态度B.民的尊崇与鬼神的崇拜互相交织C.民的地位与鬼神的地位分庭抗礼D.鬼神成为了国运衰落的罪魁祸首3.从20世纪90年代吉林省的“海选”到安徽省岳西县腾云村率先把“竞选组阁”引入了村委会的选举。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农村 A.因地制宜地开展民主选举B.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保障 C.基层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D.农民实现了享有民主的愿望 4.高频词汇往往反映时代特征,1969年美国《时代周刊》中最可能出现的高频词汇包括() A.和平发展一超多强B.反越战运动福利国家中间阶层C.遏制人权“非洲年”D.通货膨胀缩减福利自由主义5.过所是古代官方颁发的一种通关凭证,唐律规定“凡行人车马出入往来,必据过所以勘之”,“若无公文,私从关门过,合徒一年”。唐朝的过所制度 A.体现了加强社会管理的意图B.抑制了商业的正常发展 C.推动了法治社会的初步形成D.反映了开明开放的风气 6.以下表格内容,最能反映我国 A.户籍分类管理日益明确B.基层治理措施不懈探索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纲要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概述: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两者有区别又密切相关,户籍的建造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西欧中世纪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单元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基层管理和社会救济; 2.了解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第十三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本课重点: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 本课难点: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知识概要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1. 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开始于战国时期。前375年,秦国“为户籍相伍”,编排户口。 2. 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有一般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3. 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东汉末年,战事频繁,户籍散乱。 4. 西晋统一后,重定户籍,称为“黄籍”。东晋除“黄籍”外,对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 变化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5. 隋统一后,重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政府还会“刮户”。 6. 宋朝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 分类原因: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严重。 7. 元朝与明朝,都以职业定户籍。明朝户籍称“黄册”。 8. 清朝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雍正时期摊丁入亩后,户籍停止编审,名存实亡。 户籍的作用:是历代封建王朝赋役征发的依据,是为赋役征发服务的。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课时教案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演变历程。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认识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特点与作用,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到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的特点、作用与不足,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历史价值,形成对当今中国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1.重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组织的功能和特点 2.难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内容和评价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明嘉靖黄册原本,右图是清光绪保甲门牌。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什么制度?对!户籍与基层治理制度。那么,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演变历程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到明清时期户籍制度演变的历程如何? 自主学习 1.战国: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的开始。 2.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 (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4.隋唐 (1)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 (2)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5.宋朝:宋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6.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图片情境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_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部编版)_名师教案《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本课通过两个子目(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讲述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的演变历程。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理清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轨迹,认识不同历史背景下基层管理与社会保障的差异,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认识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认识其主要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西方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1.重点: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与作用 2.难点: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与中国推行的进程和评价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英国的社区活动,右图是罗斯福签署《社会保障法》。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反映了西方国家的什么制度?对!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制度。那么,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历程、特点与作用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演变与特点如何? 自主学习 1.古希腊时期 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村社实行自治,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 2.西欧封建社会 (1)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 (2)10—11世纪,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或商会,其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3)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片情境

高中历史_选必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学生版,后附答案)

选必一第六单元(近三年真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细/ 目/ 表/ 分/ 析 题号难度系数能力维度分析详细知识点 一、单选题 10.65全部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20.4全部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30.4全部沉重的赋税和力役;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40.4全部短暂的春天; 50.4全部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60.4全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0.65全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20.4全部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30.4全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知/ 识/ 点/ 分/ 析

一、单选题 1.(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 A.黄籍登记B.白籍土断C.貌阅之法D.诸色户计2.(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 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 3.(2021·辽宁·统考高考真题)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4.(2021·山东·统考高考真题)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A.B.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知识体系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知识体系 【单元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3.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 4.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根本目的: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税。 2.演变概况 (1)战国时期:各国开始制定户籍,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 (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初具规模)。 (3)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入户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1”。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4)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地主豪强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1既是政府管理制度又是赋役制度,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

(5)隋朝: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管理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6)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7)宋朝(主客户制):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8)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9)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10)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注意点:①赋役:国家财政的根本;②户籍:赋役征发的依据。 拓展: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 (1)概念:户籍制度指中国封建社会对全国人口进行管理,并据以征调赋税、劳役和征集兵员以及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的重要制度,也是国家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 (2)核心:对人口的占有与支配。 (3)内容:登记制度;管理制度。 (4) (5)主要功能:①征收赋税和征派兵役;②限制人口流动;③维护社会治安;④控制职业,固定身份;⑤维护等级特权。 (6)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调查并制定和执行一套严密户籍管理制度的国家。(7)影响 ①积极: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是专制政府治理百姓的有力武器;便于充分合理地征发赋役,汲取社会资源为国家服务;有利于强化基层管理,维护社会治安和宗法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局限性:户籍制度将百姓的活动严格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导学案

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总结 单元综述 1.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户籍制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战国到明清,历朝历代都实行较为严格的户籍制度,并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之一。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是非常成功的,这得益于中国古代社会将秩序优先的治理价值内化到一些制度体制的构建过程中,建立系统的社会等级制度,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彼此的关系地位固化。 2.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西方古代的社会治理主要实行村社自治制度。封建社会农村以庄园为基本管理单位,城市享有一定的自由。近代西方以自治市镇为主要管理形式,到了二战后,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不断完善的过程。到二战后,西方主要国家都已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也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要点整合 整合一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三个阶段及特点 1.乡官制模式 (1)时间: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2)特点:乡村社会基本处于半自治状态。 2.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模式转折 (1)时间:隋唐两宋时期,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至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 (2)特点: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乡村权力越来越多地被上调到更便于中央直接控制的州县官吏的手中。 3.职役制模式 (1)时间: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 (2)特点: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以体现族权的宗族组织为基础,以拥有绅权的士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乡村自治政治。 整合二中国古代社会基层管理制度演变的特征 1.基层社会组织与管理机构的设置较为固定 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从秦汉至清朝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同步练习统编版(2019)高 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一、单选题 1.据明代徽州文书记载,某一时期乡村的边界纠纷、交易纠纷、侵害地权、采伐林木等土地纠纷共计75例(见下表)这反映了 类别无需向官提诉便在乡村解决的纠纷向地方官提诉的诉讼 解决形式经乡村各种调停和 仲裁解决的事例 当事人之间经谈 判解决的事例 提诉后在当地 调停的诉讼 在法庭上经地方官 裁定解决的诉讼 数量38例5例27例5例 比例50.6% 6.7% 36% 6.7% 合计 民间调停解决的纠纷官府解决的纠纷 70例(93.3%)5例(6.7%) A.传统乡村宗族社会的特征B.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C.封建社会法律法规不健全D.地方势力强大,影响中央权威 2.北宋雍熙三年(986年),令“天下耕田,本主不能耕佃者,任有力者播种”;天圣(1023~1032年)年间,下诏“民流积十年者,其田听人耕”。这些诏令的颁行意在()A.抑制土地兼并B.扩大农业生产C.保障民众生活D.缓和人地矛盾3.如表所示为出土的西汉时期的部分地方政府文献。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文献概况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都乡七年垦田 租簿》 关于临湘县都乡土地情况及田租数额的单项文书 青岛土山屯西汉简《堂邑元寿二年要具簿》关于堂邑县地理范围、户口、垦田、赋役等多项内容的统计文书 A.地方政府职能趋于完善B.民众赋役负担沉重C.对地方的管理日益细化D.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试卷第1页,共5页

4.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封建主的领地采取庄园制的经营方式。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为领主提供劳役是佃户的基本义务,且佃户需向领主缴纳租税。庄园内设有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这说明庄园 A.实行的是封君封臣制度B.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 C.使农奴受到沉重的剥削D.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 5.下列关于西欧封建社会的概述,正确的是 ①封君封臣制是社会动荡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②封君封臣之间的权利义务是相互的 ③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资金作为给养 ④封建领主在领地中享有征税、行政等各种权利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6.隋朝在大量修建官仓的同时,又在乡间广建义仓。这些义仓主要用于 A.供应朝廷B.平抑市场物价C.赈灾救济D.地方政府开支7.下图是“教皇为皇帝加冕”,取材于公元8世纪中期法兰克王国君主“丕平献土”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及图片最能说明 A.世俗王权凌驾于宗教神权之上B.教会是西欧最大土地所有者 C.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D.欧洲逐渐形成二元政治格局 8.12、13世纪西欧封建主开始大量向农民征收货币,取代部分或者全部劳役地租。有些地区的农民发动"公社运动",利用公社传统组织起来同封建主斗争,从封建主那里取得写明农民负担数额的证书。这说明 A.欧洲商品经济日趋繁荣B.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C.欧洲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农民负担愈发沉重 9.在欧洲中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基督教会是救助穷人的主要力量。教会建立一些慈善机构,专门救助穷人。教会神职人员会成为演说人士,感化和劝说很多有能力的人,让他们照顾穷人。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欧洲民族国家处于形成过程中B.基督教会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C.救济穷人是基督教的核心任务D.欧洲社会贫困长期困扰君主 试卷第2页,共5页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练习--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一、单选题 1.如图中反映了某一国家的分裂情况。据图判断,该国家是() A.罗马帝国B.法兰克王国C.拜占庭帝国D.阿拉伯帝国2.中世纪西欧农业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是 A.农场B.农庄C.庄园D.种植园 3.下列选项是对下图(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所示相关货币的解读,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A.该货币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该货币的使用仅限在对外贸易方面 C.该货币此后成为我国主要流通货币 D.该货币的出现说明抑商政策已改变 4.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下列关于西欧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所有B.农奴份地所有权属于农奴 C.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D.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 5.“通过封建契约和分封仪式,如臣服礼、授职礼,领主和附庸形成依附关系。”材料体现的制度是

C.西欧封建等级制度D.联邦制 6.汉代,以官营方式统一管理国有储粮的调运、中转、分配。储粮设施遍布全国,已有底层架空处理、周边设置通风槽等技术。这旨在() A.维系社会稳定B.消除自然灾害C.保障粮食高产D.减轻百姓负担7.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追求公民民主权利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不包括() A.美国黑人民权运动B.妇女运动 C.反越战运动D.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8.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左右的欧洲历史,被西方史学家称为“中世纪”。它是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消亡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一段历史,中国历史学家习惯上称之为西欧封建社会。其特点包括() ①封君封臣制度①庄园与农奴制度①王权至高无上①教会地位显赫 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 9.这是一套独特的仪式,即臣服礼。封臣将双手放在封君合拢的手掌中说:“阁下,我是您的人了。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这一仪式在11世纪普遍存在于 A.罗马帝国B.阿拉伯帝国C.西欧各封建王国D.日本 10.北齐规定:“男18岁以上为丁,丁从课役,60岁为老。”而隋朝规定:“男以21岁为丁,58岁为限实行从丁课。”隋朝这一变化 A.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 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推动了农产品商业化 D.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1.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农奴是从事农业劳作的重要群体。他们 A.必须为领主服劳役B.是自由农中的特殊群体 C.在法律上是自由人D.无须向领主缴纳租税 12.宋元时期,政府统一发行的纸币成为全国普遍流通的货币。明朝以后,纸币逐渐被白银所取代。国民政府前期实行法币改革,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这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的变革B.宋明时期货币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货币近代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D.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货币的统一13.西欧的封君封臣仅限于互相宣誓的两个个体之间,双方以契约约束了彼此的关系: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汉初,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管理户籍的专职官员。户口依次登记县、里、爵、名、年庚,前面还标注有现任身份。同时,朝廷还要求全国各地每年八月都要进行“案户比民”,即百姓在每年八月都必须到县城集合接受官吏的查验,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汉初的这些举措意在( ) A.限制人口流动B.保证赋役征派 C.完善户籍制度D.维持地方治安 2.东晋政府认为侨户“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故没有把永嘉之乱后出现在南方的侨户编入土著黄籍户籍,而是用白籍以示区别,白籍侨户可以免除赋役。这一做法( )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B.加剧了南方的社会矛盾 C.加速了赋役制度的瓦解 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3.唐武德九年,给事中魏征在上疏中称:“今之共治,所寄惟在县令刺史,年常貌阅,并悉委之。”“貌阅”反映刺史的职责是( ) A.清丈土地B.评定资品 C.整顿吏治D.核定户籍 4.洪武十四年(1381年),规定“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册,以丁粮增减而升降之。……上户部者,册面黄纸,故谓之黄册”,以户为单位,每户详列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逐一登记在册。由此可知,明代制定黄册制度主要是出于( ) A.人口流动频繁B.发展小农经济 C.征收赋役需要D.管理地方百姓 5.下表为汉代遣使循行制度,汉代这一制度的实施( ) 时间遣使循行事例史料来源武帝时期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汉书·汲黯

之传》 元狩三年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举吏民能假 贷贫民者以名闻 《汉书·武帝 纪》 元鼎四年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 鲁国鼓铸盐铁 《汉书·终军 传》 鸿嘉元年方春生长时,临遣谏大夫理等举三辅、 三河、弘农冤狱 《汉书·成帝 纪》 A.弥补了政府监察体系的不足 B.促进了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 C.保障了基层管理的有序运转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 6.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传统“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 ) A.力图探索政府救济的新方式 B.彻底地解决了社会危机 C.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建立了完备的救荒体系 7.秦汉时期,无论中央还是郡县的公文均要求乡里明文公布,民事告示要“明白大扁书乡市门亭显见处”,“令民尽知之”,刑事公告更是图形天下、布之于亭。这一制度( ) A.保障了统治秩序的稳定B.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 C.提高了文书行政的效率D.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 8.仁宣时期,明政府大力推行招抚流亡政策,规定:凡前逋负官物,悉皆蠲免,复业之后,仍免税粮及杂泛差役三年。在此政策感召下,山东不少地区的流徙人口陆续返乡复业。明政府此举意在( ) A.减轻农民负担B.强化基层控制 C.稳定赋役征派D.扩大政权认同 9.明代,为了御倭,青州“乡居之民,每乡立约长,择一乡有才谋者充之……声势逼近,约长率百姓近城者入城,近山者入山,裹粮自随,不能携带者缓即先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六单元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学生版

第六单元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福利国家”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B.提高劳动积极性,刺激经济发展C.实施社会保险制度,保障民众利益D.实行社会主义,消除阶级矛盾2.“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的封君又可以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这一现象出现在 A.古代希腊 B.古代日本 C.欧洲封建社会时期 D.近代俄国 3.二战后,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国家是 A.瑞典B.英国C.美国D.丹麦 4.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社会矛盾、减少贫富差距、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公有制B.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C.推行“自由经济”政策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5.中世纪时期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是 A.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B.西欧奴隶制度解体的标志 C.幕府制度建立和形成的标志D.伊斯兰教文化专制的结果 6.中古时期的西欧,庄园盛行。每个庄园大小不一,庄园中 A.盛行自然经济B.奴隶主贵族权力巨大 C.缺少产品交换D.土地由领主直接经营 7.西欧封建社会的封君封臣制度,是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与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的结合。这一制度产生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和王权强大B.城市兴起和走向自治 C.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D.教会崛起和权力扩大 8.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瑞典的福利政策系统完备,水平高,受益面广,社会效果显著,被西方世界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和楷模”。当时,瑞典福利投人资金主要来源于 A.个人捐助B.国家财政C.社会筹集D.企业节留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通过阅读教材,梳理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脉络,结合材料并补充史料,归纳重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 2.理清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轨迹,明确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西方较为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同时,也认识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社会保障制度又出现亟待解决的问题,用辩证思维看待历史问题,培养思辨能力。 3.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及其取得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心。 重点: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难点: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的推行进程和成效。 查找本课相关史料,准备好本课相关知识链接。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PPT展示教士主持接触婚姻的场面。 文字描述:自古以来,婚丧嫁娶是基层社会治理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中古时期的西欧,无论是结婚还是高婚,部必须获得教会的许可。图片出自1330年前后海德堡的一册手抄本,它反映了教士宣市解除婚姻,把丈夫、妻子和子女分离开的场面。 导入问题: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是如何发展的,内容有哪些? 【新课讲授】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一)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古希腊时期继承治理的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问题。答案提示: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 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如果投票结果认为他没有自由民身份,他得向陪审法庭申诉……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日知等译《雅典政制》提问:从上则史料中,可以看出村社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村社实行自治,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包括登记公民、抽签选举议事会议员等。 (二)西欧封建社会 【教师活动】PPT展示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基层治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完成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完成表格。 【教师活动】PPT展示“特许状”的图片及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特许状,也称“豁免证书”。是指中世纪欧洲国王赐予领主领地免受管辖的特恩权时所颁发的一种证明文书。其中载明禁止地方官员进入持有豁免证书的领地行使税收和审判等方面的职权。特许状实施的结果使封建领主对其领地拥有了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方面的统治权,王权衰落。 (三)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基层治理 1.概况: 【教师活动】教师讲解。 随着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

第6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高二历史各地期末好题精编(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2021·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渤海石油第一中学高二期末)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是 A.市场运营B.政府主导C.顺其自然D.基层自治 2.(2021·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渤海石油第一中学高二期末)下图为南宋朱熹创建的朱子社仓。社仓的设立说明 A.民间参与社会救济B.政府重视保障民生 C.宗族救助开始兴起D.地方加强粮食保管 3.(2021·天津高二期末)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是 A.村社B.庄园C.乡镇D.社区 4.(2021·天津高二期末)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同约的人们“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聚,具酒食”,“遇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乡人之间“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对该时期乡约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加强基层治理的举措B.有利于完善基层社会民主 C.民间自治体现了契约精神D.政府推行宽松的文化政策 5.(2021·天津高二期末)清代的政府灾害救助,一般要经过严密的报灾、勘灾、审户和放赈救助程序。在此过程中,募款、司账、运解、发放等环节相互分开,各有专人负责。这种做法 A.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规范了救灾赈灾行为D.避免了官员的贪污腐败 6.(2021·和平区·天津一中高二期末)20世纪90年代英国曾实行“青年新政”:年龄在18~24岁,处于失业状态并申领求职者津贴连续6个月者,必须在政府提供的四个项目(即为期6个月的国家补贴就业或创业;全日制教育或培训:环卫工作和公益部门工作)中选择一个,这项政策主要针对 A.“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B.国民文化素质的下降 C.经济危机的恶化D.生态环境的破坏 7.(2021·辽宁抚顺市·高二期末)中国历代都设立了不少义仓、常平仓和惠民仓等。义仓属于地方性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