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及答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B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将第I卷各题所选答案字母

涂抹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

48分。)

1.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

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A。颁布“解负令”

B。恢复议制度

答案:A

2.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

B。改革

答案:A

3.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最早提出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的是?

A。管仲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答案:A

4.商轶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

C。废除“世卿世禄制”

答案:A

5.商勒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A。秦孝公大力支持

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C。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

D。“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

答案:D

6.从商鞍变法的思想看,商鞅主要是贯彻落实了战国时期

谁的思想?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兵家

答案:C

7.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

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8.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

C。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之风

D。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答案:B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①制定官吏傣禄制,严惩贪污②设立三长制③迁都洛阳④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10.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具体措施有①迁都洛阳②实行宗主督护制③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④改汉姓。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11.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均输法

答案:A

12.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势力强大占据着支配地位,在经济上?

A。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

B。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

答案:A

13.在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中,他认为赎罪券不能免除教会的惩罚,也不能赦免罪过。他认为国家权力为神所授,至高无上。他相信人们靠内心的虔诚忏悔就能够获得的赦免。他同时认为人的“原罪”使人的本性变坏,只要坚持苦心修练就能获得赦免。

14.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主要体现在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和《教原理》中。

15.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一场反对天主教,

建立本民族教会的革命运动。

16.人世宗教改革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一

个缺口。

17.穆罕默德·阿里建立政权后主要的外部威胁是奥斯曼土

耳其。

18.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土地制度的主要内容或成果有:①

取消包税制②取消宗教地产的免税权③分配国有土地给新兴地主和农民④确立了土地私有。

19.下列哪一史实不符合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或成果?

A.修建马哈茂德运河

B.设立咨议会,限制了君权

C.创办学校,建立印刷厂

D.废除雇佣兵制,实行征兵制。

20.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工业的发展,主

要表现在导致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不利于工业资本的积累,暴力斗争不断。

21.俄国激进派代表人物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基本主张是主张无条件地给予农奴自由和土地。

22.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推行的措施主要有实行封建等级制度,实行闭关锁国,鼓励派遣留学生,支持尊攘运动。

23.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的标志事件是黑船事件。

24.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的新变化主要有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由半殖民地状态走向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封建等级制被形式上的平等所取代。

材料一

内阁只对天皇负责。

根据1889年日本宪法,议会是唯一的立法机关。

枢密院成为咨询机关而非决策机关。

实行君主立宪,天皇解散议会是违法行为。

材料二

明治维新后,日本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最先侵略的国家或地区是台湾、朝鲜、菲律宾、琉球群岛。

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国开设工厂,直接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进行经济侵略开始于鸦片战争后。

材料三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的文章中倡导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下列法令中与戊戌变法无关的是京师设立铁路、矿务总局、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实行铁路国有政策、准许民间创办报。

下列国家通过改革摆脱了殖民危机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的是日本、埃及。

33.

⑴材料一中的“三冗”指的是官僚、军队和礼仪,这些都是浪费国家财政的冗余开支。

⑵王安石采取了以下措施:推行“青苗法”和“免役法”减轻

农民负担,推广“保甲法”加强地方治安,推行“均输法”平抑物价,设立“三司”管理财政,推行“新法”改革官员选拔制度。

⑶王安石变法为能得贤才采取了以下措施:推行“科举”制度,提高官员选拔标准,减少贪污腐败现象。

⑷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批评态度,认为变法改变了风俗,对朝廷有害,对百姓也可能有害。

我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于一些利益集团的打压和反对,导致变法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总的来说,王安石变法为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34.

材料一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政治制度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内阁只对天皇负责,议会成为唯一的立法机关,枢密院成为咨询机关。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日本现代化的进程。

材料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外交和经济形势,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国开设工厂进行经济侵略,而日本则加紧对外侵略扩张,这些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材料三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变革和改革措施,梁启超提出了君主立宪制的构想,戊戌变法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些变革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总的来说,这些材料反映了中国和日本近代以来的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是我们了解近代史的重要资料。

材料一: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破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人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改写:由于农民革命的威胁,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即使沙皇及其依靠的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破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的一半,拥有大部分农奴。无论是农奴主还是自由派,他们都希望通过妥协和让步的方式防止农民革命,逐渐将俄国农村转变为资产阶级社会,从而保持权利和土地在地主手中。

材料二:1861《解放农奴宣言》载:“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改写:根据1861年发布的《解放农奴宣言》,农民赎买了土地后就成为了完全自由的拥有私产的农民,不再需要履行地主的义务。

材料三: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改写:根据1863年沙皇政府的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过重,尤其是在原先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地方。他们不愿缴纳代役金,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的三天劳役方式。

材料四:读图片回答:

改写:这幅图片反映了俄国历史上的土地问题,涉及到农业和农民权益的领域。

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

们失掉卑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梭伦

改写:梭伦的改革思想体现在他给予一般人民恰好足够的权力,既不让他们失去尊严,也不过度给予。即使是那些既有势力又富有的人,他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他手握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面前,不允许任何一方占有不公平的优势。

材料二:史学家对阿里纷纷各抒己见,有人认为他是“现

代埃及的奠基者”,“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也有人认为

是“一个十足的暴君”。

改写:对于阿里,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而

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一个十足的暴君”。

材料三:“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

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大久保利通

改写:大久保利通认为,国家的强弱取决于人民的贫富,而人民的贫富又取决于物产的多寡,而物产的多寡则取决于是否鼓励人民从事工业。因此,最终还是要依靠政府官员的引导和奖励力量。

结合所学知识,明治维新采取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如实行土地改革,鼓励农业和工业发展,引进西方技术和知识,推动现代化建设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日本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材料四:从梭伦、阿里、大久保利通的身上体现了不同的精神,包括尊重人民权利、追求现代化和发展、依靠政府引导和奖励等。这些精神在他们的时代和国家中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5-2006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B

2.A

3.B

4.A

5.D

6.C

7.D

8.C

9.D

10-16: CAACBDB

17-32: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3题16分,34题19分,35题价分,共52分)

33.

1) 冗兵、冗官、冗费。(3分)

2) 积贫: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答出三条即可得3分。积弱: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械监。答出三条即可得3分。

3) 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答出两条即可得2分。

4) 态度:否定(或认为变法危害甚重)。答出即可得1

分。

看法:这些措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变了积贫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实惠;政治和军事实力增强,改善了积弱的局面。(其他言之有理即可得4分)

34.

1) 主张废除。答出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共6分。

农民起义威胁沙皇的统治。

农奴主贵族希望双业沿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

农奴主和资产阶级自由派想通过改革保存自己的权利和土地。

2) 废除农奴制后,农民成为拥有私产和完全自由的人,

并可以赎买一份土地。答出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共4分。

农民所付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

农民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义务获得完全自由。

3) 政治改革缓慢,包括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答出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共6分。

4) 废除农奴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俄国走上了

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通过政治改革,推动着俄国由封建君主

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答出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共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35.

1) 改革思想为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或者折中、制衡的思想。答出两个要点即可得4分。

颁布土地法令上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分享政治权益。

建立“四百人会议”分享参政议政的权利等。

2) 对于肯定态度,理由包括结束了埃及的长期混乱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促进了农业商业的发展,建立了近代工业,提高了生产力;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推迟了被列强侵略的进程等。对于否定态度,理由包括对外扩张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对其他国家是一场奴役和掠夺,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垄断国家政权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以得4分。

3)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或“置产兴业”政策方面,政府需

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并建立样板企业。同时,政府还应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扶植那些

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此外,政府还应大力拓展海外贸易等。

4)改革创新和坚强不屈的改革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坚强不屈的改革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坚定地推进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商鞅变法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史记》曾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皆怨望。”根据上文所述,分析为何会有如此现象( ) A.商鞅变法时,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 B. 商鞅变法时,以军功授田定爵位,使得贵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权 C. 商鞅变法时,实施“保甲制度”和“连坐法”,用以控制贵族 D. 商鞅变法时,鼓励平民努力耕织,奖励生产,使贵族无法从事工商业 2.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有利于( ) ①打击旧贵族的特权②强化对基层的管理③发展封建经济④提高军队战斗力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3.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4.“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两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度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 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 A.周王室衰.宗法分封制破坏 C.生产力提高D.争霸战争的需要 6.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7.《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文中所说的“本”,表现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是 A.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B.废分封,行县制 C.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D.奖励耕织 8.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实质作用是( ) 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 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9.“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提供的关于商鞅变法的信息有() ①除旧布新②关注民生③国富兵强④最为彻底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11.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 12.“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主要是因为 A、变法彻底 B、赢得民心 C、与时俱进 D、仁义致远 1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 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14.“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 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 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 A.“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 B.(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 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 其实伤国”(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 为臣民之讲求,着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 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5.商鞅的“商”姓来源于() A.祖先姓氏B.出生地C.封地D.官 职 16.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 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 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 也。”对“轻罪重罚”评价错误的是: A、刑法严酷,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B、树立了变法的权威 C、给了守旧势力反对变法的借口 D、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17.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 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这些措施() 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②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 盛行 ③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④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 开发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8.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商鞅在秦国变 法,着重选拔、储备的人才是 A.能征善战的兵将,从行伍中选拔 B.经济发展的能人,能提高耕织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 C.熟读儒家经典,有经邦济世管理国家的人才 D.文学之士,能舞文弄墨,制造变法舆论的文士 19.在一次探究课上,四名学生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 根本原因。你认为谁的表述最准确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具备统一的实力B.秦王嬴政广罗人才,统 一战略得当 C.战国末期诸侯国减少,局部实现统一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 高,各地联系加强 20.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主要是为了 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打击旧贵族势力D.发展农业生产 2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旧染污俗’代表了 历史沉积中的丑陋一面……而革新政治又是与风气的改良紧密联系在一 起的。”下列体现了这一点的有 ①商鞅变法②孝文帝改革③明治维新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2.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 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 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23.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鞍针对 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舌 24.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 25.“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上引言论应该是 A.商鞅用以支持自己变法的重要依据 B.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的理 论基础 C.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D.西周对夏商两朝历史经验 的总结 26.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下的阶层,如贵族、努力等。社 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贫 民可以因为努力而变成官员。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指不同阶层的人转换 另一个阶层的可能性变大。若以此概念来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大 B.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少 C.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D.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 27.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 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综合题(题型注释)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前325年,嬴驷仿山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能力提升)-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能力提升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云南德宏�高一期末)西汉建立后,境内的百姓逐步不再以“齐人”“燕人”“楚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大家“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逐渐都称为“汉人”。这表明汉代 A.民族认同感大大加强B.完善中央集权制度 C.中国疆域已基本定型D.国家分裂根源消除 【答案】A 【解析】“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体现了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民族认同感大大加强,故选A;材料信息与中央集权制度完善、中国疆域基本定型无关,排除BC;D项中“消除”不符合史实,排除。 2.(2020·上饶市广信中学高三其他)在对广东揭阳白塔汉墓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其随葬品有陶器

瓮、罐、壶、纺轮及铁削、镊、砺石及残铜器,且器物有较多汉式风格。据此可推断 A.汉代揭阳县的农耕经济已较为发达B.两汉王朝对广东揭阳实施了有效管理 C.陶瓮和铁削体现了庄园经济的发展D.墓主人可能为南迁汉人或汉化的土著 【答案】D 【解析】广东揭阳在两汉时期主要居民是越人,但出土器物“有较多汉式风格”,故墓主人很有可能是南迁汉人或汉化的土著,D项正确;题目中广东揭阳白塔汉墓的考古发掘未涉及农耕情况,且没有与其他地域的农耕情况进行比较,故不能得出“农耕经济已较为发达”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汉王朝对揭阳实施有效管理的信息,B项错误;庄园经济以佃佣为主,仅凭出土的生活、生产器物等难以断定其为庄园经济,C项错误。故选择D,排除ABC。 3.(2020·福建三明�高二期末)押蕃使,唐朝掌安抚边地少数民族的官职名。唐朝中央政府以非本部落出身、代表朝廷使命的官员出任押蕃使旨在监督被押领部落的动向。由此可知,押蕃使制度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 C.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D.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押蕃使主要代表中央安抚和监察少数民族地区,反映出中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与控制,D正确;押蕃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利于形成地方割据,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行政的问题,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权威,排除C。4.(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相传为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其反映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右图是《荷马史诗》插图本的封面。下列关于这本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描写内容处于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 B.描写内容处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 C.描写内容会出现部落或氏族之间长期纷争不休的社会背景 D.所描述的时代被称为“荷马时代” 【解析】荷马时代的时间跨度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这一时期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人们对于这一时期的了解来自于盲诗人荷马,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只有A表述不正确。 【答案】 A 2.(2015·临沂模拟)普鲁塔克在《梭伦传》中记述道:“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缴纳5/6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塞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六一汉”群体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 B.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C.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是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 【解析】“六一汉”是指无力还债的平民,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保留收成的1/6。“六一汉”的状况是当时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是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答案】 B 3.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梭伦说雅典“陷于绝境”是指() A.雅典面临外族入侵的危险 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 C.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D.自然灾害的威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背景。梭伦改革之前,雅典处于贵族政治统治之下,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改革势在必行。A、C、D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4. 右图展示的是古代雅典的轻装步兵,该兵种是当时雅典军队的三大兵种之一。轻装步兵装束简单,手持简易的武器。在梭伦执政时期,轻装步兵主要来源于第四等级,主要是因为该等级() A.政治地位较高,很少参与作战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能力提升)-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能力提升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江西昌江�景德镇一中高三月考)《礼记》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在《礼记·王制》中写道:“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由此可见,先秦时期() A.置民生问题于首位B.注重粮食安全问题 C.提倡农业精耕细作D.推崇勤俭治国原则 【答案】B 【解析】《礼记·王制》(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规章制度)强调,“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三年的粮食积蓄,那这个国家将不成为国家了”,“在三年耕种期间,必须要有一年的粮食储备”,这表明先秦时期注重粮食安全问题,故选择B项;材料只是强调了粮食储备的必要性,没有与军队建设等问题进行比较,无法得出“首位”的结论,排除A项;精耕细作是生产方式。

2.(2020·江苏启东中学高三开学考试)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地方治理B.切实保障乡民参政议政权利 C.大一统思想根植于历史传统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答案】A 【解析】中国基层社会之所以是“熟人社会”,原因在于宗法纽带长期存在,基于此,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管理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说明统治者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对地方的治理,A正确;古代基层民众没有参政议政权利,排除B;题干主旨是基层治理,C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管理实现了长治久安,并非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排除D。 3.(2020·广西钦州�高一期末)北魏均田制有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在唐代的授田对象中,增加了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这反映出唐代 A.门阀士族的衰落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土地兼并的加剧D.底层民众的生活恶化 【答案】A 【解析】均田制授田对象的变化,反映出北魏士族控制的部曲、奴婢到了唐代发展成为“杂户、官户、工商业者”,说明唐代门阀士族的衰落,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唐代“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项错误;“土地兼并”加剧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底层民众“生活恶化”与“家仆、奴婢”发展成为“杂户、官户、工商业者”不符,D项错误。 4.(2020·福建三明�高二期末)苏轼出任杭州知州时,正遇瘟疫流行。他建造了一所带有慈善性质的医院,取名为“安乐坊”。在苏轼任职期间,共医治了几千位病人。安乐坊及其运作模式受到极大关注并被朝廷在全国推广,在各地设置安济坊,免费为穷人治病。据此可知当时 A.建立了完整的慈善救助体系B.地方政府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C.出现了新型的商业经营模式D.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

高中历史选修一试题

高中历史选修一精选试题(含答案) 1、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2、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政治上,他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分享不同的权利与义务。由此在雅典确立了( ) A .宗法等级制 B .贵族等级制 C .官僚等级制 D .财产等级制 3、亚里斯多德这样评价某次改革:“采取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因为这次改革 A .初步改变了雅典贵族统治的局面 B .在雅典实现了以法治国 C .促进了雅典经济的发展 D .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4、当梭伦改革实行后,“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但这两种权利,尤其是后一种权利,到后来却证明是非常重要的,绝大多数的争执最后都要经过这些陪审员来解决,包括高级官吏判决的案件,他们就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 .平民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 B .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C .贵族在政权中已无足轻重 D .雅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公民民主制度 5、下列图表内容,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推论合理的是( )

6、梭伦上台后,他所面对的情景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穷人强烈要求平分富人的财产,梭伦当然不能支持农民的这一极端要求,不过也必须让穷人得到实惠。下列措施能体现他的这一改革理念的是( ) A .颁布“解负令” B .实行陶片放逐法 C .成立五百人会议 D .向低等级公民发放津贴 7、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 8、战国时期,推动秦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因素有( ) ①推广牛耕 ②修建都江堰 ③开凿灵渠 ④商鞅变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 9、以下关于李悝变法和商鞅变法的相同之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②重视加强法制 ③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④建立什伍连坐制度

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项训练试题 1、[(15分)]材料一“晏(刘晏,唐朝著名理财大臣)诸道置设巡院官,重价募疾足(善走的人),自诸道巡院距京师,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诸道又各置常平仓,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谷)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及于丰处卖之。晏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资,以佐军兴。虽拏兵数十年,敛不及民而用度足。”——《资治通鉴》 材料二“今天下财用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内外不相知,盈虚不相补……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徒使富商大贾,乘公私之急以擅轻重敛散之权。今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续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刘晏与王安石改革的出发点,并比较二者在具体做法上的不同之处?(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刘晏与王安石改革的共同影响,并简要谈谈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8分) 2..材料一周忱(1381~1453),吉水人。宣德五年,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始至,召父老问逋税故。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忱乃创为平米法,让人户按照纳税多少平均分担增耗,又请工部颁发铁斛,让各县依式制造。宣德七年,周忱命各府支给,建仓收贮,名日“济农仓”,除去用于赈贷贫民耕作食用之外,“凡陂塘堰圩之役,计口而给食者,于是取之;江河之运可怜遭风涛亡失者,得以假借”。——摘编自项怀诚《中国财政通史》材料二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用足。其弊或与商争息,虽刘晏、赵开不免焉。若周忱,止为江南贫民平赋,减耗耳,而疏剔之余,不可胜用。……谁谓理财无大道乎?然忱善用人,其均算苏赋以况钟,条画挽以平江伯迪,知忱所以不劳而功也。——《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忱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忱财政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9分)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精选阅读试题及答案(全册九个单元)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精选阅读试题及答案(全册九个单元)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东中)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居优势。——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所引梭伦诗句材料二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家乡的亚狄加语言,远方漂泊,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即使就在家乡,也在主人的怒气之下发抖,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梭伦诗句 材料三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益分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指导思想?(2分) (2)材料二、三分别是梭伦改革中的哪项具体措施?(2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作用。(3分) (4)综合材料,分析说明“公平”的实质是什么?由此分析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雅典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全部从贵族中选出,最初设立3名,主管宗教、战争和行政事务,任期10年。后来又增添了6名司法执政官,9名执政官任期缩短为1年。 材料二雅典城附近的土地多石、缺水,收成非常有限。平民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辛勤耕作,却常常食不果腹。走投无路的农民被迫向贵族借种子、工具或口粮,为此,不得不将土地或人身抵押给债主,在田间立起石碑作为土地抵押的标记。若欠债的农民不能按期还债,土地便归债权人所有,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替贵族种地的雇农,必须将土地收成的5/6交给地主。当时人身抵押十分流行,无地的农民只有人身这一最后的“财产”可以支配。一旦无力交纳地租,农夫本人及其妻子、儿女就会被债主捉去抵债,要么在债主家中服劳役,要么被卖到国外当奴隶。 材料三“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梭伦诗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雅典怎样的政治特点? 为此,梭伦推行了什么改革?(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雅典平民怎样的生活状况? 梭伦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判断,当时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梭伦解决矛盾的原则是什么?(4分)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东中)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摘自《谏逐客书》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系列1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系列1 学业分层测评(一) (建议用时:25分钟) [学业达标] 1.在城邦国家形成的早期,雅典有许多社会阶层。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贵族把持着国家大权 B.从事农业的广大平民生活富裕但无政治权利 C.氏族贵族的地位优越 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经济力量在不断地增强 【解析】在雅典城邦国家形成的早期,贵族对广大平民进行经济上的盘剥,许多农民沦为“六一汉”,还面临着沦为债务奴隶的危险。因此,B项的叙述是错误的。 【答案】 B 2.公元前8世纪以来,雅典出现了许多“六一汉”,这种现象是() A.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 B.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C.城邦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雅典奴隶制经济发展的结果 【解析】“六一汉”是指无力还债的平民,他们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是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答案】 B 3.公元前8世纪以后,随着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雅典的商业贸易日趋繁荣。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雅典人主要在地中海、大西洋沿岸经商②有些贵族也加入了经营工商业的行列③雅典人从商业贸易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④雅典的工商业者在经营活动中为求吉利绝不使用奴隶劳动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雅典人的经商活动主要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当时是奴隶制盛行的时代,雅典工商业者的经营活动绝不可能离开奴隶的劳动。

【答案】 B 4.梭伦改革前雅典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展开了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其中“海岸派”的主张是() A.实行僭主政治 B.实行寡头政治 C.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 D.实行温和的改革 【解析】当时雅典各阶层均不主张实行僭主政治,A项首先排除,B、C两项分别是“平原派”和“山地派”的主张,而D项则属于“海岸派”的主张。 【答案】 D 5.下列对公元前8世纪后雅典公民内部阶级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平原派”②“海岸派”③“山地派” 【解析】本题通过图示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公元前8世纪雅典公民的分化及三者之间的政治关系。“平原派”代表氏族贵族利益,主张维持现状,以巩固自身的既得利益,而由工商业奴隶主组成的“海岸派”和由下层平民组成的“山地派”,尽管内部阶级利益不同,政治主张相异,但二者都反对现有的社会秩序,反对贵族特权,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民主政治。 【答案】 B 6.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的主要原因是() A.他同情下层平民 B.他顺应了雅典社会发展的潮流 C.他个人的主观努力与雄才大略 D.他率军夺回了萨拉米斯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梭伦在当时雅典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树立起振兴城邦的理想,赢得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A、C、D三项都是片面原因,主要原因是B项。 【答案】 B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系列2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系列2 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建议用时:25分钟) [学业达标] 1.宋神宗见王安石“适如所愿,不觉如鱼得水,如胶投漆,则倾心纳之”。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克服危机,维护统治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使人民生活富裕D.增加政府收入 【解析】注意题干中“根本目的”这一限定,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答案】 A 2.“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A.打击大商人B.增加政府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D.打击高利贷者 【解析】解题时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募役法又叫免役法,政府事先根据需要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答案】 C 3.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 【解析】依据材料中“隐匿田亩”“逃避赋税”可知此措施与农业有关,排除A、B 两项;青苗法是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方田均税法规定重新丈量土地,作为缴税的依据,出现了材料中的情况,答案为C项。 【答案】 C 4.“使国家加强了运输的计划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投机倒把等行为。”这是对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的评价() A.市易法B.免役法 C.均输法D.青苗法

【解析】王安石颁布了均输法,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宫廷需求情况,依照“徒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这样就避免了购买时的盲目性,且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的行为,因而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5.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解析】“寇乱”指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斗争。王安石说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息“寇乱”,即平定农民起义,所以选B项。 【答案】 B 6.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制度 【解析】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并未否定科举制,C项错误,A、D两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能力提升] 7.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传家集》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课后强化演练 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 A.社会经济的变化B.统治方式的变化 C.社会性质的变化D.思想文化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A、B、D三项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答案:C 2.“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动荡变革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材料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答案:D 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他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地进行变革,以便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服务。所以选D项。 答案:D 4.《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这反映了() 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B.春秋时牛耕技术应用 C.战国时铁器广泛使用D.战国时期农业发展 解析:材料的含义是牛原来作为宗庙祭祀的牺牲,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结合图片信息可知B项正确。

答案:B 5.春秋战国时期,下图所示事件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解析:图片给出的信息是铁器和牛耕,它们是新的生产力发展的代表,不可能强化周王室的统治。 答案:C 6.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图)。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 A.强化“世卿世禄制”B.限制贵族的权力 C.奖励军功D.严禁私门请托 解析: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是奴隶主贵族特权,因此,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7.公元前4世纪,秦国改革面临的有利的客观条件是() A.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 B.秦国旧的奴隶主势力相对较弱 C.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D.长期扼制秦国的晋国已发生分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四项皆是秦国面临的有利条件,而A、B、C三项皆是秦国自身具备的主观条件,故D项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D 8.导致秦孝公发奋图强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经济、政治、文化落后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试题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试题及答案全套高中历史选修1第一、二、三单元检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命题:邓学红于德沐 )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梭伦在当选执政官前曾经赋诗说“……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他们自己的阿提卡言语,远方漂荡……”“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雅典),竟至陷入绝境”透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到 ( ) ?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 ?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 ?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 A(???? B.??? C.??? D.??? 2. [美]J•H•布雷斯特德《文明的征程》“希腊的殖民扩张和手工业发展引发了一场变革。……随着富裕资产阶级的崛起,……贵族阶级也有了新的敌人。首先,新兴的富裕阶级憎恨贵族;其次,雅典手工业的发展使金属制品变得非常便宜,普通人也买的起武器和铠甲了,……普通公民在军队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因而大大增强了下层阶级在城邦中的势力。”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贵族专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 ) ?平民 ?奴隶 ?工商业奴隶主 ?外部城邦 A.?? B.?? C.?? D.?? 3. “在我团结人民去谋求的一切目的中,有什么我还没有做到,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柏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它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以前他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许多被出卖的

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是无辜被害,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我都使他们解放。”梭伦改革措施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是( )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建立四百人会议 D.设立陪审法庭 4. 下图是14世纪法国人为亚里斯多德的《雅典政制》一书所作的插图,由左至右分别解释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图1 图2 图3 1 A. 图1直观地反映出君主制就是一人的专制 B. 图2直观地反映出贵族制就是少数人专制 C. 图3直观地反映出民主制就是所有人统治 D. 图1到图3反映了古雅典政制的演变历程 5. 秦孝公曰“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秦国在诸侯国中相对落后 B.秦孝公求贤若渴 C.秦孝公希望改革 D.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秦国不强大 6.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有军功者,各以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材料所反映的经济政策在当时主要是为了( ) A.保证战争的兵源 B.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及答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B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将第I卷各题所选答案字母 涂抹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 48分。) 1.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 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A。颁布“解负令” B。恢复议制度

答案:A 2.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 B。改革 答案:A 3.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最早提出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的是? A。管仲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答案:A

4.商轶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 C。废除“世卿世禄制” 答案:A 5.商勒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A。秦孝公大力支持 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C。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

D。“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 答案:D 6.从商鞍变法的思想看,商鞅主要是贯彻落实了战国时期 谁的思想?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兵家 答案:C 7.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 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8.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 C。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之风 D。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练习(含答案)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 一、选择题 1.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时间外交成果 1953年12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6月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1955年4月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C.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 D.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一些外交成果,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基本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成果,而且不但走向了国际舞台,还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提供了可供参阅的基本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上所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更是推动了会议圆满成功,这些显示了中国外交的务实自信风采。故答案为C项。A项,不结盟外交是现代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表格中的“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不属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万隆会议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但是日内瓦会议是苏、美、英、法、中世界五大国参加的会议,其中有殖民主义国家,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的结论,排除。 2.观察下面“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了 A.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 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

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发展 D.中国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答案】C 【解析】由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在此时期建交最广泛的地区是东欧,结合此时期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可知,作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关系上,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了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故C正确。新时期,我国外交是步履维艰的,故A错误。B错在“唯一”,排除。D项在图中不能反映,排除。 3.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这次会议提出了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非集团、不结盟 D.“日内瓦精神” 【答案】B 【解析】根据“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结合所学可知,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同”指亚非国家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故选B;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不结盟指不与其他国家结盟,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日内瓦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和平协商解决争端的精神,与不符合题意,排除D。4.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两国 A.积极地推行不结盟政策 B.有着相似的历史文化传统 C.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D.走上独立自主的外交道路 【答案】C 【解析】中国和法国的建交是在20世纪60年代,这与当时的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对待中国的态度完全相反。在中国被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的时候,法国与中国建交表明了法国对资本主义国家联盟的一种突破,是其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体现,故C正确;中国在80年代奉行不结盟,排除A;两国文化传统并不一样,排除B;法国并没有走上独立自主的外交道路,排除D。 5.1971年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在20年的中美两国禁止贸易的法令。1972年2月11日,尼克松批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的关于松动对华贸易关系的建议。这些举措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9 戊戌变法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评(九) 戊戌变法 (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 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日两国近代化过程中,“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作为一种思想纲领,都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成为后起的东方民族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基本主张。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以之为指导的中日改革在当时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的。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康有为政论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第(2)问,从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改弦而雄视东方”“取而用之,尤易措手”中可以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结合19世纪末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答案】(1)同: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 异:“和魂洋才”主张在保留日本本土文化同时,全面学习西方;“中体西用”主张仅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维护衰落的封建制度。 (2)观点: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主张中国学习日本。 原因: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戊戌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参中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九单元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课后强化演练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 A.资本输出和大量倾销工业品 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贷款 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 D.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争以后,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是以资本输出为主,A项正确。B、D 两项是资本输出的方式,C项是为了倾销商品。 答案:A 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阻挠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B.打入他国在华势力范围,进行自由竞争 C.攫取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D.促进中国走向近代化 解析:结合中国已经被瓜分完毕的现实,美国门户开放的直接目的当然是B项。 答案:B 3.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 ①财政危机②吏治腐败③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④人民起义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十九世纪末,结合清政府内忧外患的现实,四个选项都是表现。 答案:D 4.面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下列哪一项不是清政府采取节支增收的措施() A.增加税收额度 B.降低官员薪俸 C.裁减军队 D.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 解析:结合基础知识,A、B、C三项都是清政府节支增收的措施,所以符合要求的是D项。 答案:D 5.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缴内地税的要求,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 A.为列强商品输华创造平等条件

B.为列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 D.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要求对外输出资本和扩大商品输出,以便攫取高额利润,甲午战争后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就反映了这种要求。19世纪末的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和寻求资本输出的场所,“门户开放”政策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美、日都是要为本国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 答案:C 6.下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解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材料中把中国的这三项权力被哪些国家瓜分写的直截了当,因此很明显是梁启超的《瓜分危言》,选择C项。《海国图志》是介绍外国的文化和制度的一本书,是由古文写成,因此排除A项;《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的一本书,不涉及到权力的瓜分,排除B项;D项《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对革命之后的政府的规划,都是政治上的安排,不是分析国内外形式和权力划分的,因此也排除。 答案:C 7.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①迫切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②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③领导农民暴动起义④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活动。③表述不符合史实,民族资产阶级的本质决定了其不可能依靠农民,更不会领导农民暴动。 答案:C 8.下列有关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苏纶纱厂是其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