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系列2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系列2

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建议用时:25分钟)

[学业达标]

1.宋神宗见王安石“适如所愿,不觉如鱼得水,如胶投漆,则倾心纳之”。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克服危机,维护统治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使人民生活富裕D.增加政府收入

【解析】注意题干中“根本目的”这一限定,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答案】 A

2.“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A.打击大商人B.增加政府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D.打击高利贷者

【解析】解题时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募役法又叫免役法,政府事先根据需要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答案】 C

3.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

【解析】依据材料中“隐匿田亩”“逃避赋税”可知此措施与农业有关,排除A、B 两项;青苗法是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方田均税法规定重新丈量土地,作为缴税的依据,出现了材料中的情况,答案为C项。

【答案】 C

4.“使国家加强了运输的计划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投机倒把等行为。”这是对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的评价()

A.市易法B.免役法

C.均输法D.青苗法

【解析】王安石颁布了均输法,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宫廷需求情况,依照“徒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这样就避免了购买时的盲目性,且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的行为,因而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5.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解析】“寇乱”指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斗争。王安石说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息“寇乱”,即平定农民起义,所以选B项。

【答案】 B

6.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制度

【解析】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并未否定科举制,C项错误,A、D两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能力提升]

7.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传家集》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

多地反映中小地主之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怎样的理财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2)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理由是什么?

【解析】第(1)问主张爱惜民力、减轻农民负担,举例说明此观点即可;第(2)问从肯定的一面看变法的积极作用。

【答案】(1)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体现: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既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减轻了农民负担;市易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2)态度:基本肯定。理由: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学业分层测评(十二)

(建议用时:25分钟)

[学业达标]

1.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解析】司马光代表的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反对王安石变法。

【答案】 D

2.王安石的新法中,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代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措施是()

A.农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D.均输法

【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由于农田水利法的实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灾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有的水利工程仍在使用。

【答案】 A

3.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辽宋金卷)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

节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相应的变法措施是() A.农田水利法B.免役法

C.方田均税法D.市易法

【解析】关键信息是“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市易法是在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因而选D较合适。A项是政府组织修建水利工程。B项是民户向官府交钱,官府雇人充役。C项是重新丈量土地,计算税收。

【答案】 D

4.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抑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B.②③

C.③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来做。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是保甲法的目的,排除①;青苗法、募役法没有减轻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④;故选B项。

【答案】 B

5.据史书记载,经过王安石变法,“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②缓解了财政危机③彻底扭转了积贫局面④缓和了社会矛盾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题目材料反映出官府的府库充实,这是王安石变法的成效。但王安石变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也不可能彻底扭转积贫局面;题目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矛盾。因此,③④叙述均不正确。

【答案】 A

6.为扭转北宋中期“寇盗充斥,劫掠公行”,而宋募兵却“大率势力怯弱,与贼不敌”的局面,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了()

A.保甲法B.保马法

C.将兵法D.设军器监

【解析】“寇盗充斥”指的是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北宋时期,农民起义接连不断,而

官兵又因战斗力差而镇压不力。针对这种情况,王安石在变法中实行了保甲法,一方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答案】 A

[能力提升]

7.北宋时期,王安石发动了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所以当时和后人对其变法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宋史·王安石传》记载,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王荆公》中把王安石比作中国的克伦威尔,说他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称王安石是“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梁启超对变法的结论是“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材料四(王安石变法)首先利息并不低。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这其实已经很高了,而各地还要加码……利息高不说,手续还麻烦……道道手续,都要给胥吏衙役交“好处费”……地方官就更是硬性摊派了。当然,层层摊派的同时,还照例有层层加码。于是,不但贫下中农,就连富裕中农和富农、地主,也得“奉旨贷款”。结果,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地方官增加了收入。

——易中天《谈王安石变法》

(1)根据材料一,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态度如何?根据材料二分析其所持态度的原因。

(2)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态度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易中天的观点。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宽富而困贫”“使农民失业”等关键词可以判断出其反对变法的态度;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分地计量”、“以地之等,均定税数”等有效信息可知其反对变法的原因。第(2)问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归纳概括。第(3)问要依据材料四归纳概括易中天的观点,对其

观点的评价可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反对。原因:实行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等措施,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2)肯定。原因:因为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改革,目的是为变法制造舆论。

(3)观点:变法帮了腐败的忙。(意思相近即可)

第一种答案:不正确。因为评价改革要放到当时特定的时代中去,从当时来看,变法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于腐败,这不是王安石变法本身造成的,腐败的根源是由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决定的。

第二种答案:有一定道理。因为在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用人不当的现象,危害了百姓的利益,引起人民的反抗,这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学业分层测评(十三)

(建议用时:25分钟)

[学业达标]

1.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一敕令体现了()

A.教权高于王权B.王权与教权平等

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解析】题干信息“只有教会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反映了教权高于王权。

【答案】 A

2.据赎罪券价目表:“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这反映出中世纪的天主教会() A.关心广大民众的基本需求

B.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

C.各种活动都有明确的价格

D.公开欺骗方式榨取钱财

【解析】教会关于赎罪的说教,纯粹是公开的欺骗。兜售赎罪券,是教会搜括钱财的重要手段。

【答案】 D

3.下列关于宗教“异端”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②揭露教会的虚伪与腐败,要求教会改革③反映了市民阶层发展工商业经济的愿望④“异端”运动发源于英国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异端”运动发源于12世纪的法国,但当时尚未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因而不能视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故②③正确,选择B项。

【答案】 B

4.威克里夫被称为“15世纪天主教中的异类”,他把《圣经》翻译成英文,并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其学说的内容不包括()

A.国家要没收教会财产

B.信徒和上帝之间不需要中介

C.人们不需要信仰《圣经》

D.宗教仪式完全不必要存在

【解析】A、B、D三项都是威克里夫的主张,威克里夫认为《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教条,每个人只要相信《圣经》,按《圣经》行事就行。

【答案】 C

5.在14~16世纪的欧洲,最希望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A.天主教的教士B.封建地主

C.新兴资产阶级D.罗马教皇

【解析】14~16世纪欧洲的分裂局面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新兴的资产阶级最希望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教皇、教士、封建地主则不希望结束分裂割据局面,故选C项。

【答案】 C

6.从思想上对天主教会统治造成巨大冲击的是()

A.文艺复兴运动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D.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对天主教统治造成冲击的因素很多,若从思想上说就是文艺复兴运动。

【答案】 A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出售赎罪券布鲁诺遭受火刑教皇为皇帝加冕材料二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虽然各地、各个宗教

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史学界有句俗语“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请结合材料一中图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

(2)为挽救“黑暗”的欧洲,马丁·路德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请概述其改革的突出贡献。

(3)根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呈现出哪些特点?宗教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解析】第(1)问,题干中每一幅图片都说明一个信息,都表明了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第(2)问,结合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进行概括。第(3)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答案】(1)天主教会利用教权聚敛财富,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控制人们的精神世界,压制进步思想,迫害先进人士;干涉国家统治,控制世俗君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是欧洲各种矛盾的焦点。

(2)提出了“因信称义”的主张,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3)特点:一些地方化、民族化的新教组织出现;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简化,人们普遍接受信仰得救主张。影响: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促进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冲破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学业分层测评(十四)

(建议用时:25分钟)

[学业达标]

1.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30万古尔登的财富,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

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表明()

A.德意志为教皇贡献了许多财物

B.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社会地位较低

C.德意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罗马教廷对德意志进行疯狂的掠夺

【解析】16世纪初,德意志地区处于政治上的分裂状态,罗马教皇利用此机会,把它当作重要的搜刮对象,从那里劫走大量财富,德意志地区的大量财富纷纷流向罗马。

【答案】 D

2.“九十五条论纲”发表后,出乎路德意料的是,用拉丁文写成的论纲很快被译成德文,并被大量传抄和印刷,在短短的两个多星期内传遍德国,四星期内传遍天主教世界,“好像它们是由天使传送的”。上述现象不能说明()

A.德意志地区的民族意识在增强

B.天主教会同西欧社会的矛盾较为尖锐

C.教皇的权威受到了普遍的质疑

D.各国王权摆脱教皇控制的要求较强烈

【解析】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王权与教皇的关系问题,故选D项。

【答案】 D

3.《路德选集》收集了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的所有著作。其中,《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一文中,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特别受到诸侯的欣赏()

A.《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B.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C.减少教堂和修道院

D.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子

【解析】B项不仅受到诸侯的欣赏,而且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成功提供了条件。A、C、D三项是针对宗教内部的改革,对世俗封建主、诸侯影响不大,不会太多地引起他们的关注。

【答案】 B

4.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教皇代表认为只有教皇有权解释《圣经》;而马丁·路德宣扬“因信称义”,强调基督信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即基督徒的信仰建立在《圣经》的基础上,反对信徒盲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5.1525年7月,路德与一位曾经当过修女的姑娘喜结良缘。这个消息传开以后,引起轩然大波。在罗马,人们怒不可遏。路德的一位朋友也担心这一举动可能损害他的威信。但是,路德就这样跨出了转向市民生活的第一步,不少宗教界人士随之纷纷仿效。这不能说明()

A.路德主张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B.路德具有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胆识

C.宗教改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宗教改革后,宗教不复存在

【解析】宗教改革后,宗教的影响力下降,但并不是不存在,故选D项。

【答案】 D

6.下面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欧洲产生的影响分析不正确的是()

A.人们不再盲目迷信罗马教廷的说教,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C.路德教派取代天主教占据主导地位

D.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解析】马丁·路德宣扬“因信称义”,反对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其他国家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但天主教统治地区广泛,势力强大,路德教作为新教不可能取代天主教而占据主导地位,C项错误。

【答案】 C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

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说。

——《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材料二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美]迈克尔·H.哈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使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2)材料一中“因信称义”学说与天主教学说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宗教改革后是如何实现材料二中“宗教思想自由原则”的?

【解析】第(1)问,从天主教会的奢侈腐败方面作答。第(2)、(3)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答案】(1)天主教会的奢侈腐败。

(2)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对上帝的虔诚信仰,获得上帝的赦免。天主教则主张靠教皇和圣礼等烦琐的宗教仪式才能升入天堂,即“因行称义”。

(3)德意志新、旧教诸侯发生多次战争后,于1555年签订和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领地中的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原则。

学业分层测评(十五)

(建议用时:25分钟)

[学业达标]

1.恩格斯说:“加尔文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加尔文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组织

B.加尔文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C.加尔文的主张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D.加尔文主张加强王权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分析可知,加尔文反对专制王权,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2.加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观点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封建贵族世袭思想

B.封建社会等级思想

C.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思想

D.封建制度解体时期新兴思想出现

【解析】加尔文主张“先定论”,认为现世的成功是成为上帝“选民”的标志,为发财致富的新兴资产阶级找到理论依据,特别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故选C项。

【答案】 C

3.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从本质上主要体现了()

A.资产阶级与王权的矛盾

B.新贵族与旧贵族的矛盾

C.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D.资产阶级与天主教会的矛盾

【解析】亨利八世的改革主要是为了改变罗马教廷对英国的控制局面,因此属于王权与教权的矛盾,故选C项。

【答案】 C

4.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不同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是()

①领导宗教改革的是国王②教义方面保留了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③没收教会财产,归王室所有④否认教皇是最高领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综合比较能力。④是两者改革的相同点,可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5.之所以说欧洲宗教改革是欧洲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依据是()

A.对天主教会发动了摧毁性的冲击

B.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打击了封建势力

C.发展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D.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框架

【解析】欧洲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把人们从天主教神学统治下解放出来,宣扬人的地位与价值,发展了人文主义。D项是启蒙运动带来的影响,排除。

【答案】 C

6.16世纪,欧洲掀起了反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一场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实质”类问题的解答方法,要体现这场运动的阶级本质和斗争对象。A、B两项表述不属于“实质”,只是这场运动的形式而已,C项无法体现实质,故选D项。

【答案】 D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而是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

——加尔文材料二1529年,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开始与罗马教廷走向决裂;1533年,亨利八世宣布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贡金;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在地上之唯一最高首脑”。从此,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人的基本主张是什么,其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次宗教改革有何显著特点。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不难回答,抓住“义人靠信仰生活”“人的得救与否……由上帝预定”进行概括即可。第(2)问,结合英国国教改革的特点即可回答。第

(3)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主张:“因信称义”“先定论”。共同点:“信仰得救”。

(2)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发动;保留了较多天主教的成分。

(3)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统治的社会政治运动。

历史作用:①政治方面: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西欧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②经济方面:宗教改革中天主教被剥夺的财产大多落到了新兴资产阶级手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思想方面:它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打击了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业分层测评(十六)

(建议用时:2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关于对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埃及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

B.彻底消灭了残存的马木路克

C.帕夏由埃及人选举产生

D.马木路克可单独组建一支主要由骑士组成的近卫军

【解析】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后,利用残存的马木路克管理埃及;帕夏由素丹向埃及派遣;近卫军主要由雇佣兵组成。由此可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答案】 A

2.观察右图,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马木路克城堡遗址

A.马木路克曾统治埃及长达几个世纪

B.马木路克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互相攻伐

C.马木路克统治开启了埃及的近代化

D.马木路克对埃及的统治被奥斯曼帝国所推翻

【解析】马木路克崇尚武力,是一股非常落后和野蛮的势力,其统治导致了埃及的落

后和衰落。

【答案】 C

3.英国为实现占领埃及的目的,企图通过的途径是()

A.结束法国在埃及的殖民统治,由其单独占领

B.帮助素丹恢复在埃及的统治

C.扶持马木路克势力

D.联合奥斯曼帝国赶走法国,再驱逐奥斯曼帝国势力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支持马木路克实行武装割据,为将来的侵略做准备。

【答案】 C

4.拿破仑军队侵占埃及,对埃及实行殖民统治的影响主要是()

①打击了埃及的封建势力②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科学文化③废除包税制,在经济上掠夺埃及人民④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拿破仑军队侵占埃及,对埃及实行殖民统治,这种统治客观上一定程度打击了埃及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科学文化,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答案】 A

5.下列关于三次开罗起义的表述,错误的是()

A.开罗首次起义遭到法国殖民者的镇压

B.第二次起义加速了法军的失败,最终取得了胜利

C.开罗首次起义掀起了埃及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序幕

D.第三次起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穆罕默德·阿里站到了起义者一边

【解析】第二次起义持续了一个月,虽然使法军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加速了法军的失败,但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

【答案】 B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必然性是()

①埃及面临着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威胁②埃及经济落后、国力衰弱,无力抵抗外来入侵③马木路克反动势力控制着埃及的国计民生,威胁社会的安宁④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被拥立为帕夏,建立了穆罕默德·阿里政权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建立是改革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故排除④,故选C 项。

【答案】 C

[能力提升]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798年,拿破仑率军侵入埃及,占领开罗。1801年,英、土联合入侵埃及,迫使法军撤离埃及。法军撤离后,埃及存在着土耳其军队、英军、马木路克三股势力,政治局面仍然非常混乱。

(1)材料说明18世纪晚期的埃及面临着怎样的新问题?这给埃及带来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法侵略埃及的方式有何不同?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回答;第二小问,主要影响从侵略的消极方面回答即可。第(2)问,英法入侵的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即可。

【答案】(1)问题: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

影响:造成埃及社会动乱,国家地位沉沦,民族遭受屈辱,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

(2)法国是直接的殖民统治,英国企图通过扶植马木路克势力,实现占领埃及的目的。

学业分层测评(十七)

(建议用时:25分钟)

[学业达标]

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土地制度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A.废除了包税人的土地权

B.打击了宗教长老势力

C.巩固了阿里政权的统治基础

D.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解析】穆罕默德·阿里在改革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过程中,培植新兴地主阶级,扩大了统治基础;并趁机解除了马木路克和长老阶层对政权的威胁,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2.下列对埃及宗教长老阶层的表述,错误的是()

A.埃及的特权阶层,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

B.后来演变为封建主,成为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统治基础

C.1808年,其掌握的宗教地产享有免税权

D.穆罕默德·阿里所采取的一些改革土地制度的措施,打击了其宗教势力

【解析】宗教长老阶层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在后来伴随着其势力的发展,构成对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威胁;1809年,穆罕默德·阿里规定宗教地产不再享有免税权,打击了其宗教势力。A、C、D三项表述符合史实,故选B项。

【答案】 B

3.埃及地处尼罗河平原,具有发展农业经济的良好条件。为此,穆罕默德·阿里在农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其主要措施包括()

①推广改良农具②大力兴修水利③推广新的农作物品种④实行按劳分配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穆罕默德·阿里的农业改革措施主要有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进与推广新的农作物品种等,但并未涉及分配体制,排除含④的选项,故选A项。

【答案】 A

4.穆罕默德·阿里曾指示埃及国内的技术工匠:“要记住从外国技师那里学来的东西,以便将来能取代他们……谁首先学成,政府将给他们高薪,提拔他们当工长”。这表明阿里()

A.注重用西方技术来发展工业

B.重视发挥外国技师的作用

C.同西方列强保持着友好关系

D.鼓励埃及工人的技术创新

【解析】根据“以便将来能取代他们”的信息可以排除B、C两项;穆罕默德·阿里鼓励本国的技师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并制定奖励措施,这说明他注重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注重用西方的技术来发展埃及的民族工业,故排除D项。

【答案】 A

5.穆罕默德·阿里在政治改革中,规定各部长及各省长都由自己亲自任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A.咨议会没有实权

B.维护专制集权

C.仿效欧美民主制度

D.改革了政治机构

【解析】穆罕默德·阿里规定各部长及各省长都由自己亲自任免,体现了阿里实行的是专制集权统治。

【答案】 B

6.穆罕默德·阿里在中央设立了高级国务会议,下设军事、司法等7个部门,规定各部长官均由他直接任免。全国划分7个省,省长由中央任免。穆罕默德·阿里在埃及实行征兵制,按照西式方法训练军队,军队完全由他控制。上述材料说明穆罕默德·阿里的政治改革和军事改革()

①完全照搬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军事体制②仿效西方只是一种名义,实质上并未借鉴西方③使穆罕默德·阿里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权力④虽然借鉴了一些西方元素,实际上是建立了封建政治军事体制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通过材料提供的信息“各部长官均由穆罕默德·阿里直接任免”“省长由中央任免”“实行征兵制,按照西式方法训练军队”等可知,①②显然不符合材料的叙述,③④则正确反映了材料的内容,故选D项。

【答案】 D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穆罕默德·阿里)在中央设立了国务会议,下设军事、司法、财政、商业、交通、教育和卫生等7个部,规定各部长官均由阿里直接任免,并要效忠于阿里。全国划分为七个省,省长由中央任免,下设县、乡、村三级行政机构,下级对上级负责。

材料二穆罕默德·阿里的政治改革并未涉及立宪,仍打上近东传统烙印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了阿里的个人独断专行。这样,埃及缺乏一个体现法治精神、容纳国民参与政治过程的国家权力集中但不专制的政治结构,不可能出现一个治理国家的社会精英集团,其现代化缺少一个推进的主体。

——王斯德主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1)根据材料一,指出穆罕默德·阿里政治改革的目的和措施。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穆罕默德·阿里政治改革的局限性。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认为应当怎样认识穆罕默德·阿里的政治改革?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第(2)问,要把握住改革的实质。第(3)问,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秩序。措施:仿效欧美国家,改革政治体制,完备行政机构。

(2)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没有实现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形式上仿效西方政治体制,实质上仍是高度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3)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结束了埃及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它以高度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特征,使穆罕默德·阿里垄断了国家政权,不利于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学业分层测评(十七)

(建议用时:25分钟)

[学业达标]

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土地制度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A.废除了包税人的土地权

B.打击了宗教长老势力

C.巩固了阿里政权的统治基础

D.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解析】穆罕默德·阿里在改革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过程中,培植新兴地主阶级,扩大了统治基础;并趁机解除了马木路克和长老阶层对政权的威胁,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2.下列对埃及宗教长老阶层的表述,错误的是()

A.埃及的特权阶层,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

B.后来演变为封建主,成为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统治基础

C.1808年,其掌握的宗教地产享有免税权

D.穆罕默德·阿里所采取的一些改革土地制度的措施,打击了其宗教势力

【解析】宗教长老阶层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在后来伴随着其势力的发展,构成对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威胁;1809年,穆罕默德·阿里规定宗教地产不再享有免税权,打击了其宗教势力。A、C、D三项表述符合史实,故选B项。

【答案】 B

3.埃及地处尼罗河平原,具有发展农业经济的良好条件。为此,穆罕默德·阿里在农业

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其主要措施包括()

①推广改良农具②大力兴修水利③推广新的农作物品种④实行按劳分配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穆罕默德·阿里的农业改革措施主要有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进与推广新的农作物品种等,但并未涉及分配体制,排除含④的选项,故选A项。

【答案】 A

4.穆罕默德·阿里曾指示埃及国内的技术工匠:“要记住从外国技师那里学来的东西,以便将来能取代他们……谁首先学成,政府将给他们高薪,提拔他们当工长”。这表明阿里()

A.注重用西方技术来发展工业

B.重视发挥外国技师的作用

C.同西方列强保持着友好关系

D.鼓励埃及工人的技术创新

【解析】根据“以便将来能取代他们”的信息可以排除B、C两项;穆罕默德·阿里鼓励本国的技师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并制定奖励措施,这说明他注重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注重用西方的技术来发展埃及的民族工业,故排除D项。

【答案】 A

5.穆罕默德·阿里在政治改革中,规定各部长及各省长都由自己亲自任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A.咨议会没有实权

B.维护专制集权

C.仿效欧美民主制度

D.改革了政治机构

【解析】穆罕默德·阿里规定各部长及各省长都由自己亲自任免,体现了阿里实行的是专制集权统治。

【答案】 B

6.穆罕默德·阿里在中央设立了高级国务会议,下设军事、司法等7个部门,规定各部长官均由他直接任免。全国划分7个省,省长由中央任免。穆罕默德·阿里在埃及实行征兵制,按照西式方法训练军队,军队完全由他控制。上述材料说明穆罕默德·阿里的政治改革和军事改革()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右图是《荷马史诗》插图本的封面。下列关于这本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描写内容处于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 B.描写内容处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 C.描写内容会出现部落或氏族之间长期纷争不休的社会背景 D.所描述的时代被称为“荷马时代” 【解析】荷马时代的时间跨度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这一时期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人们对于这一时期的了解来自于盲诗人荷马,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只有A表述不正确。 【答案】A 2.(2015·临沂模拟)普鲁塔克在《梭伦传》中记述道:“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缴纳5/6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塞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六一汉”群体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 B.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C.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是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 【解析】“六一汉”是指无力还债的平民,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保留收成的1/6。“六一汉”的状况是当时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是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答案】B 3.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梭伦说雅典“陷于绝境”是指() A.雅典面临外族入侵的危险 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 C.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D.自然灾害的威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背景。梭伦改革之前,雅典处于贵族政治统治之下,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改革势在必行。A、C、D与题意不符。 【答案】B 4. 右图展示的是古代雅典的轻装步兵,该兵种是当时雅典军队的三大兵种之一。轻装步兵装束简单,手持简易的武器。在梭伦执政时期,轻装步兵主要来源于第四等级,主要是因为该等级() A.政治地位较高,很少参与作战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精选阅读试题及答案(全册九个单元)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精选阅读试题及答案(全册九个单元)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东中)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居优势。——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所引梭伦诗句材料二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家乡的亚狄加语言,远方漂泊,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即使就在家乡,也在主人的怒气之下发抖,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梭伦诗句 材料三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益分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指导思想?(2分) (2)材料二、三分别是梭伦改革中的哪项具体措施?(2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作用。(3分) (4)综合材料,分析说明“公平”的实质是什么?由此分析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雅典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全部从贵族中选出,最初设立3名,主管宗教、战争和行政事务,任期10年。后来又增添了6名司法执政官,9名执政官任期缩短为1年。 材料二雅典城附近的土地多石、缺水,收成非常有限。平民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辛勤耕作,却常常食不果腹。走投无路的农民被迫向贵族借种子、工具或口粮,为此,不得不将土地或人身抵押给债主,在田间立起石碑作为土地抵押的标记。若欠债的农民不能按期还债,土地便归债权人所有,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替贵族种地的雇农,必须将土地收成的5/6交给地主。当时人身抵押十分流行,无地的农民只有人身这一最后的“财产”可以支配。一旦无力交纳地租,农夫本人及其妻子、儿女就会被债主捉去抵债,要么在债主家中服劳役,要么被卖到国外当奴隶。 材料三“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梭伦诗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雅典怎样的政治特点? 为此,梭伦推行了什么改革?(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雅典平民怎样的生活状况? 梭伦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判断,当时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梭伦解决矛盾的原则是什么?(4分)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东中)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摘自《谏逐客书》

高中历史选修1单元测试-第二单元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 A.社会经济的变化B.统治方式的变化 C.社会性质的变化D.思想文化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交替之际,A、B、D 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答案: C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了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解析: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从而出现统治秩序的变更,故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是错误的。 答案: C 3.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国进行变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关键在于谁的支持() A.秦穆公B.秦献公 C.秦孝公D.秦惠文王 解析:注意商鞅在秦国变法关键在于秦孝公在位时期对其进行的支持。 答案: C 4.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领国而雄诸侯。”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A.农耕经济B.法家思想 C.中央集权D.轻罪重罚 解析:商鞅变法时提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为本,商为末。因此这里的本应是指农业。 答案: A 5.《史记·商君列传》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的是商鞅的哪一项变法内容() A.“为田开阡陌封疆”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统一度量衡D.奖励军功 解析: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耕织……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可见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系列2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系列2 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建议用时:25分钟) [学业达标] 1.宋神宗见王安石“适如所愿,不觉如鱼得水,如胶投漆,则倾心纳之”。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克服危机,维护统治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使人民生活富裕D.增加政府收入 【解析】注意题干中“根本目的”这一限定,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答案】 A 2.“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A.打击大商人B.增加政府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D.打击高利贷者 【解析】解题时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募役法又叫免役法,政府事先根据需要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答案】 C 3.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 【解析】依据材料中“隐匿田亩”“逃避赋税”可知此措施与农业有关,排除A、B 两项;青苗法是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方田均税法规定重新丈量土地,作为缴税的依据,出现了材料中的情况,答案为C项。 【答案】 C 4.“使国家加强了运输的计划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投机倒把等行为。”这是对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的评价() A.市易法B.免役法 C.均输法D.青苗法

【解析】王安石颁布了均输法,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宫廷需求情况,依照“徒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这样就避免了购买时的盲目性,且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的行为,因而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5.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解析】“寇乱”指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斗争。王安石说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息“寇乱”,即平定农民起义,所以选B项。 【答案】 B 6.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制度 【解析】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并未否定科举制,C项错误,A、D两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能力提升] 7.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传家集》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试题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试题及答案全套高中历史选修1第一、二、三单元检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命题:邓学红于德沐 )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梭伦在当选执政官前曾经赋诗说“……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他们自己的阿提卡言语,远方漂荡……”“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雅典),竟至陷入绝境”透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到 ( ) ?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 ?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 ?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 A(???? B.??? C.??? D.??? 2. [美]J•H•布雷斯特德《文明的征程》“希腊的殖民扩张和手工业发展引发了一场变革。……随着富裕资产阶级的崛起,……贵族阶级也有了新的敌人。首先,新兴的富裕阶级憎恨贵族;其次,雅典手工业的发展使金属制品变得非常便宜,普通人也买的起武器和铠甲了,……普通公民在军队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因而大大增强了下层阶级在城邦中的势力。”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贵族专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 ) ?平民 ?奴隶 ?工商业奴隶主 ?外部城邦 A.?? B.?? C.?? D.?? 3. “在我团结人民去谋求的一切目的中,有什么我还没有做到,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柏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它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以前他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许多被出卖的

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是无辜被害,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我都使他们解放。”梭伦改革措施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是( )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建立四百人会议 D.设立陪审法庭 4. 下图是14世纪法国人为亚里斯多德的《雅典政制》一书所作的插图,由左至右分别解释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图1 图2 图3 1 A. 图1直观地反映出君主制就是一人的专制 B. 图2直观地反映出贵族制就是少数人专制 C. 图3直观地反映出民主制就是所有人统治 D. 图1到图3反映了古雅典政制的演变历程 5. 秦孝公曰“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秦国在诸侯国中相对落后 B.秦孝公求贤若渴 C.秦孝公希望改革 D.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秦国不强大 6.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有军功者,各以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材料所反映的经济政策在当时主要是为了( ) A.保证战争的兵源 B.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及答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B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将第I卷各题所选答案字母 涂抹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 48分。) 1.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 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A。颁布“解负令” B。恢复议制度

答案:A 2.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 B。改革 答案:A 3.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最早提出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的是? A。管仲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答案:A

4.商轶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 C。废除“世卿世禄制” 答案:A 5.商勒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A。秦孝公大力支持 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C。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

D。“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 答案:D 6.从商鞍变法的思想看,商鞅主要是贯彻落实了战国时期 谁的思想?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兵家 答案:C 7.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 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8.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 C。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之风 D。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梭伦改革单元质量检测(一)分)100分钟满分:50(时间:) 分40分,共5每小题(一、选择题.在一堂关于“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原因”的课堂讨论中,四位同学的发言中最接近体制因素的表述1是) ( .雅典的“五百人会议”扩大了雅典的民主基础A .雅典港湾众多,工商业发达B .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C .雅典注重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D体制因素“题干中的C选解析:项。C是关键词,符合这一限制条件的只有”.普鲁塔克在《梭伦传》中记述道:“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2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塞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5/6缴纳 ) (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六一汉”群体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A .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B.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C .是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D是指无力还债的平民,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六一汉“ B选解析:的状况是当时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六一汉“。1/6交给债主,保留收成的是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梭伦改革前夕,雅典贵族进行了一场辩论,下列说法符合当时社会现状的是3) ( .辩论背景:平民反抗激烈,贵族

统治危机A .辩论各方:奴隶主贵族、工商业奴隶主、下层平民B .辩论内容:是否发展海外贸易C .辩论结果:取消了贵族专权D梭伦改革前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关键信息是 A选解析:雅典贵”“ 项正确。A,辩论是在社会矛盾尖锐、贵族统治危机的前提下进行的,故”辩论”“族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法律写在牌子上……)梭伦(.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写道:“4 ) (所有的人都要发誓遵守法律。……这些法律要实行百年不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①梭伦用立法的形式进行改革④ ③梭伦要求解除债务奴役②梭伦的法治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雅典城邦已经实现了高度繁荣的民主.②③B .①②A .③④C .①④D 在材料③正确。①②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阅读史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判断 A选解析: 表述错误。④中未体现,.王觉非等译著《西方文明史》称:“梭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5……梭伦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又以成立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 ) (的民主原则……”梭伦在改革中引入的“民主原则”体现在③组成“四百人会议” ②公民大会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④所有公民都可通过抽签选举成为陪审员.①②③④A .①②③B .①②④D .②③④C颁布C选解析:民“,不属于”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_商鞅变法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检测 (共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迭起。请回答1~5题。 1.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酒容器。这一容器的使用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与这一相 关的是() A.铁农具 B.牛的使用 C.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D.商业的繁荣 2.相传孔子的学生冉耕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出()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 B.当时牛耕开始普及 C.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D.农本思想基本确立 3.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4.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思想符合当时统治者要求并被提倡的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5.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 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 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变法。请回答6~10题。 6.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7.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 A.宜传法家思想 B.以法治国 C.富国强兵 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8.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项是() A.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为田开阡陌封疆 D.重农抑商 8.商鞅推行变法,以立法形式确立的封建制度是() A.中央集权制 B.土地私有制 C.赋税制度 D.郡县制 10.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世卿世禄制” C.行县制 D.连坐法 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是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之一。请回答11~12题。 11.下图是出现于商鞅变法之后的砖画,反映的内容与商鞅变法中哪一条相关()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耕织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县制 12.秦国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 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 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 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在政治上的反映。请回答13~20题。 13.商鞅推行县制和秦始皇实行郡县制都具有() A.经济制度改革的性质 B.官制改革的性质 C.监察制度的性质 D.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性质 14.当时秦国出现了“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主要是由于() A.实行连坐法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改革社会风俗 15.商鞅变法中儒家思想的地位() A.独尊的地位 B.禁止 C.与法家思想同等艰要 D.任其发展 16.商鞅曾对社会风俗进行改革,其中规定实行的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凡一户之中有两个儿子到立户年龄必须分开,并对其限制的措施是() A.加倍征收土地税 B.加倍征收户口税 C.加倍付劳役 D.加倍征收农业税 17.商鞅的一生与秦国关系密切相连,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秦国的两个统治者是() A.秦穆公和秦献公 B.秦献公和秦孝公 C.秦穆公和秦惠文王 D.秦孝公和秦惠文王 18.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说法,上述正确的是() A.变法使社会生产关系得以改变 B.秦国的社会风俗有所改变 C.确认的制度有许多影响后世 D.奴隶制的残余荡然无存 19.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上述现象说 明()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练习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练习试题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曾指出:周列国的制度到春秋末年时达到质变.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大国纷争,强国交替称霸 B.周王室衰微,诸侯**自为 C.**国竞相变法,纷纷废旧立新 D。铁器和牛耕推广,生产力 解析质变指制度的。春秋末年,**国通过变法,制日益瓦解,新的生产关系将要建立。 答案 C 2。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相同点是() A。都代表地主阶级 B.都了井田制 C。都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都实现了富国强兵 解析管仲是主阶级富国强兵的,并没有在法律上井田制;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法家思想成为理论是在战国时期。 答案 D 3.战国时期最早进行的是( ) A.管仲B.魏文侯变法 C。商鞅变法D.鲁国初税亩 解析管仲和鲁国初税亩都发生在春秋时期,魏文侯变法是在公元前4

45年,商鞅变法是公元前356年. 答案B 4.战国时期,有一位曾经提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 A。主贵族 B.商人 C。**地主D。农民 解析考查材料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反对世卿世禄、奖励军功的主张,直接打击了主旧贵族的利益。 答案 A 5。下列中,含土地所有制的是() A.李悝 B.商鞅变法 C.管仲 D.鲁国的初税亩 解析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建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管仲和初税亩只是涉及产品分配制度的,并没有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答案B 6.我国完成从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主要是通过() A。兼并战争B.变法运动 C.国家统一 D.生产 解析封建制的确立是在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国纷纷进行了地主阶级的封建性,历经一百多年,最终完成了从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答案B 7.商鞅变法法令规定,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土地私有制 解析考查材料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体现了商鞅变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质量检测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质量检测卷 (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考查范围:第三至四单元)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冯太后与孝文帝颁行三长制,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见实行三长制的主要作用是() ①清查户口,增加国家赋税收入②打破豪强地主控制人口的合法性③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④建立基层行政机构加强社会控制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材料“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知,荫附于豪强的荫户成为国家的编户,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故①正确;“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说明荫附于豪强的荫户成为国家的编户,打破了地主豪强控制人口的可能,故②正确;三长制实行后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故③正确;三长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组织制度,有助于加强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淝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这里的“胡汉豪族的威权”具体是指() A.建立郡县制B.采用宗法制 C.宗主督护制D.实行分封制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基层组织建设。北魏建国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由当地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其造成了地主趁机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的现象,故出现“胡汉豪放的威权”现象,故C正确;A、B、D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2-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含解析

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课后强化演练 1.卫鞅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 A.秦国B.魏国 C.齐国D.卫国 解析:商鞅原名卫鞅,他出道之后来到魏国,准备展示才华,但是当时的魏王听信谗言,敌视排挤他。他听说秦孝公纳士,于是他远走秦国。 答案:B 2.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 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 解析:公元前343年,正处在商鞅变法之中,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该政策限制工商业,许多工商业者即使经商致富,也转向农业的经营。 答案:B 3.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D.英雄史观 解析:材料中韩非对于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材料中观点的大体意思是:上古中人口稀少,条件简陋,可以行仁义;现代社会人多物少,争于气力,因此就不可以行仁义,而需要用法治。每一时代的世情事态都不一样,一切政治政策都要以当时的世情事态为出发点。这与法家的主张一致,这种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也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反应,因此选择进步史观。B项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与材料不符;C项强调循环,而材料强调发展进步;D项材料中没有出现英雄。 答案:A 4.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国人必须严格执行。这一规定() ①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②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③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④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第二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单元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战国至秦朝实行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晋升之梯。这说明军功爵制()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晋升之梯”可知,军功爵制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故选B项。 2.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说明() A.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 B.秦汉官僚的等级性变强 C.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 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 ,爵秩等级的标准是血缘关系,秦汉时期,爵秩等级的标准出现动摇,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打破了之前的血缘标准,体现了等级的开放性,故A项正确。 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可知,可能会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说明察举制存在弊端,故选C项。推举权力在地方,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根据所学,察举制的举荐方式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排除D项。 4.东晋南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弼之撰《十八州士族谱》,共七百多卷。宋刘湛、齐王俭、梁王僧孺也都有谱学专著。谱学盛行反映了() A.士族用谱学挽救衰亡的命运 B.士族注重本家族的谱系 C.突破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 D.谱学是选官的重要依据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二)人民版选修1

高中同步测试卷(二) 专题二商鞅变法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春秋战国时期能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社会现象包括( ) ①井田制瓦解②铁农具和牛耕推广③新兴地主开始掌握政权④百家争鸣⑤争霸战争频繁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2.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出现一系列变法,变法首先在魏国付诸实施。继魏国之后,为了改变与“三晋(韩、赵、魏)”屡战屡败的不利局面,楚国起用卫国的哪一位旧臣进行了变法( ) A.李悝B.吴起 C.管仲D.商鞅 3.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大力提倡的思想是( ) 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 A.遵循先代旧制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D.强化专制统治 5.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使得( ) 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按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晋爵的机会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6.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

D.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 7.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国人必须严格执行。这一规定( ) ①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②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③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④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8.秦国时期,某老农刚成年的儿子搬出了家,另立门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措施( ) A.经济改革B.文化改革 C.政治改革D.社会风尚习俗改革 9.从地理位置分析,春秋时期秦国称霸中原的最大障碍是( ) A.“三晋(韩、赵、魏)” B.齐国 C.燕国D.楚国 10.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11.吴起废除贵族特权的方法是“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商鞅废除贵族特权的方法是按军功授爵。最终“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而吴起死后其法遂败。据此判断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原因是( ) A.意志坚定,决不动摇B.国君的大力支持 C.考虑周详,讲究策略D.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12.韩非子指出,“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也”。之所以“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主要是因为( ) A.变法彻底B.赢得民心 C.与时俱进D.仁义致远 13.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 ①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②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 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的改革都是一帆风顺的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4.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发展生产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二)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高中同步测试卷(二)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出现一系列变法,变法首先在魏国付诸实施。继魏国之后,为了改变与“三晋(韩、赵、魏)”屡战屡败的不利局面,楚国起用卫国的哪一位旧臣进行了变法( ) A.李悝B.吴起 C.管仲D.商鞅 2.管仲说:“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 ) A.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 B.认识到统一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 C.国家要掌握全国的财政大权 D.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 3.春秋后期鲁国“初税亩”和齐国“相地而衰征”的共同影响是( ) ①增加了国家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 4.《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 B.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 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 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 5.《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鞅( ) A.主X立法为民B.强调有法可依

C.关注法律实施D.重视赏罚并重 6.《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状态。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 A.秦某某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 B.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 7.《史记》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商鞅变法措施中与“家给人足”局面的出现无关的是( ) A.燔诗书而明法令B.重农抑商 C.为田开阡陌封疆D.奖励耕织 8.《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9.(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 A.新兴地主B.立功将士 C.没落贵族D.富裕农民 10.商鞅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与秦国关系密切相连,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秦国统治者是( ) A.秦穆公与秦始皇B.秦穆公与秦惠文王 C.秦孝公与秦始皇D.秦孝公与秦惠文王 11.“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提供的关于商鞅变法的信息有( ) ①除旧布新②关注民生③国富兵强④最为彻底 A.①②③ B.①②④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新课标选修1同步习题:2单元测试卷

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5·北京模拟)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①促进井田制瓦解②导致地主阶级兴起③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④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问题分析能力。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衰微,分封制走向崩溃,故③明显不正确。 【答案】 B 2.(2015·台州高二检测)电视剧《商鞅传奇》反映了商鞅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与秦国密切相连,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秦国统治者是() A.秦穆公与秦始皇B.秦穆公与秦惠文王 C.秦孝公与秦始皇D.秦孝公与秦惠文王 【解析】秦孝公重用商鞅,使其实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使其走投无路,兵败被杀。 【答案】 D 3.(2015·青岛高二检测)下列四位同学关于下图的看法错误的是() A.中国已经进入“铁器时代” B.扩大了农业垦荒的规模 C.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D.直接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解析】A、B、C符合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的作用和影响,D错在“直接确立”,直接确立土地私有制的是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铁农具的广泛使用起到的是间接推动作用。 【答案】 D 4.(2015·汕头模拟)下列关于下边漫画中政策的表述有误的是() A.是商鞅变法时首倡的 B.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C.是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的基本国策 D.保护了小农的利益,有利于整个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答案】 D 5.“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课后强化演练 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 A.社会经济的变化B.统治方式的变化 C.社会性质的变化D.思想文化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A、B、D三项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答案:C 2.“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动荡变革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材料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答案:D 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他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地进行变革,以便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服务。所以选D项。 答案:D 4.《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这反映了() 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B.春秋时牛耕技术应用 C.战国时铁器广泛使用D.战国时期农业发展 解析:材料的含义是牛原来作为宗庙祭祀的牺牲,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结合图片信息可知B项正确。

答案:B 5.春秋战国时期,下图所示事件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解析:图片给出的信息是铁器和牛耕,它们是新的生产力发展的代表,不可能强化周王室的统治。 答案:C 6.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图)。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 A.强化“世卿世禄制”B.限制贵族的权力 C.奖励军功D.严禁私门请托 解析: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是奴隶主贵族特权,因此,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7.公元前4世纪,秦国改革面临的有利的客观条件是() A.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 B.秦国旧的奴隶主势力相对较弱 C.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D.长期扼制秦国的晋国已发生分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四项皆是秦国面临的有利条件,而A、B、C三项皆是秦国自身具备的主观条件,故D项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D 8.导致秦孝公发奋图强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经济、政治、文化落后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改革与回眸练习(附答案)

福建省晋江市毓英中学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改革与回眸练习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而且是以侵犯所有制来揭开的……在梭伦所进行的革命中,应当是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以保护债务人的财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摘自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材料二照梭伦的宪法来说,全体人民乃是政权的最高根源,法律的主宰。梭伦的立法意味着此后一切国家大事都必须得到全体公民都可以参加的、代表人民意志的公民大会的批准。尽管贵族会议仍然是国家的一般监督者和维护法律的机构,但它显然已无法否定公民大会的决议。这就宣布了贵族垄断立法时代的结束,平民开始在立法活动中发挥作用。 ——摘自塞尔格耶夫《古希腊史》(1)材料一所说“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以保护债务人的财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分别指梭伦改革中的什么措施?材料二反映出梭伦时期雅典公民大会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2)据材料一、二概述梭伦改革的政治意义。(4分)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给人民以恰好满足的权力,所得不短少也不多加,有权势有令人羡慕的财产的人,

我劝告他们不要过分,我手持盾牌站稳,为双方挥舞,不容任何一方非法战胜。 ——梭伦材料二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梭伦(1)材料一“为双方挥舞”中的“双方”是指哪两方?梭伦为“不容任何一方非法战胜”相应采取了哪些措施?(10分) (2)材料一、二体现了梭伦怎样的价值观?(5分) 3.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淮南子·要略》材料二(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1)材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商鞅变法的条件?(8分)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能力提升)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能力提升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辽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二月考)汉百官朝会,一般接席而坐,但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在朝会时均专席而坐,以示皇帝优宠,史称“三独坐”。“三独坐”的出现 A.表明皇权进一步发展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完善了封建官僚体制D.实现了思想统一 【答案】A 【解析】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属于监察官员,“在朝会时均专席而坐”,体现了政府对监察官员的重视,保证了监察官员的权威性,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皇权,表明皇权进一步发展,故选择A项;中央集权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监察官员只是整个官僚体制中的一部分,不能以偏概全,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实现了思想统一,排除D项。 2.(2020·邢台市第二中学高二月考)魏初制定九品中正制时尤其注重对其品行的考察,品定等级时“尚有三年更定之例”,品评官大都做事谨慎客观,弹劾官员不畏权贵,“其所弹贬,自亲贵者始”。这反映出九品中正制在制定时 A.考察官员道德水平B.反对世家子弟入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