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精选阅读试题及答案(全册九个单元)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精选阅读试题及答案(全册九个单元)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东中)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居优势。——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所引梭伦诗句材料二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家乡的亚狄加语言,远方漂泊,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即使就在家乡,也在主人的怒气之下发抖,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梭伦诗句

材料三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益分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指导思想?(2分)

(2)材料二、三分别是梭伦改革中的哪项具体措施?(2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作用。(3分)

(4)综合材料,分析说明“公平”的实质是什么?由此分析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雅典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全部从贵族中选出,最初设立3名,主管宗教、战争和行政事务,任期10年。后来又增添了6名司法执政官,9名执政官任期缩短为1年。

材料二雅典城附近的土地多石、缺水,收成非常有限。平民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辛勤耕作,却常常食不果腹。走投无路的农民被迫向贵族借种子、工具或口粮,为此,不得不将土地或人身抵押给债主,在田间立起石碑作为土地抵押的标记。若欠债的农民不能按期还债,土地便归债权人所有,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替贵族种地的雇农,必须将土地收成的5/6交给地主。当时人身抵押十分流行,无地的农民只有人身这一最后的“财产”可以支配。一旦无力交纳地租,农夫本人及其妻子、儿女就会被债主捉去抵债,要么在债主家中服劳役,要么被卖到国外当奴隶。

材料三“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梭伦诗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雅典怎样的政治特点? 为此,梭伦推行了什么改革?(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雅典平民怎样的生活状况? 梭伦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判断,当时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梭伦解决矛盾的原则是什么?(4分)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东中)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摘自《谏逐客书》

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分子虔,欺魏将。……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丧社稷。”——摘自《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三个材料中哪一个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

(2)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历史事实?为什么?

(3)材料二中整理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哪里?

(4)材料三中“务本”是指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韩非子》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请回答: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

影响?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东阳二中)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材料二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图一:胡服俑图二:孝文帝出行

图三: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2)材料二中图三《汉人胡食图》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三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

(3)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4)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5)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不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改革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高祖记》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对实行两年轮相耕的)所

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东阳二中)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安石出《青苗法》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日:“经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拯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至良民不免妄用;用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恐鞭垂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引自《苏辙传》材料二熙宋三年二月一日,大名府判韩琦上书曰“今乃乡村第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数,坊郭户有物业抵挡者,依青苗例支借,且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户,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是官戏患钱。”

——引自《宋史·食货》材料三司马光日:“今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强迫借贷交息)。恐其逋员,必须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员。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引自《宋史·司马光传》回答:

①根据材料说明,三人的立场与观点有什么相似之处?三人侧重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②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青苗法对谁有利?对谁有害?

2.阅读下列三段材料:

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

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民本思想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

(4)三段材料整理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巍山高中)

1、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

——据(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在欧洲以德意志、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为典型。三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是谁?(3分)

(2)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7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

1517年10月,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滕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使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的销路大减。

──摘自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学参考资料材料二加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袋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惟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

──摘自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

请回答:

(1)路德认为的“因信称义”的实质是什么?它代表当时哪些人的利益?(4分)

(2)加尔文和路德主张的相同点是什么?(4分)

(3)加尔文比路德更为激进的主张是什么?(2分)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巍山高中)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穆罕默德·阿里“致力于把埃及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国。他坚信埃及人民要富强起来,必须在国内生产自己所需的一切,而尽可能地减少进口。”

——1837年俄国驻埃及领事杜哈梅尔材料二穆罕默德·阿里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

——埃及人民中流传的一句话材料三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指土耳其)的人”,他统治下的埃及成为“当时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马克思材料四100多年来,国内外史学家对穆罕默德·阿里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有的认为他是“异族统治者的代表”,是一个“十足的暴君”。……综观穆罕默德·阿里的一生,应该说他是埃及近代史上一位杰出人物,他比其前辈确实提供了不少新的东西,建立了许多功勋。——杨灏城《埃及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动机。

(2)通过阅读材料和课文,概括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对埃及的影响。

(3)请你谈谈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评价。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穆罕默德·阿里率领埃及人民抵御了英法的殖民主义侵略,但是他也经受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洗礼。他审时度势,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真正的独立需要有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

材料二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中国地主阶级改革派,对阿里改革评价很高。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对埃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作了全面介绍,对阿里内政和对外扩张作了评述。魏源说,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阿里改革性质的认识。

(2)材料二中魏源对阿里的评价中所说的“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举例说明。

第七单元俄国农奴制改革(外国语)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列宁在谈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指出:“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列宁全集》材料二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请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作简要说明。(6分)

(2)上述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局限?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改革?(4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材料二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

杆来了,杨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三据统计,1860年-----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

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

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加了35倍多。

请回答:

(1)请你说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哪些?(2分)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

么?(2分)

(2)如果材料二的叙述是真的,那么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2分)出现的原因有哪些?(2分)

第八单元明治维新(中天高中)

1、仔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868年4 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16页(人教版) 材料二:得我国无用之物,而失我国有用之玉,导致奢侈淫逸;失我国有用之货,

缺衣食之资,器用之本。

材料三:夫以战为主者,锁国之说;以和为主者,航海通商之聚。以国家大计言之,

欲与发展那雄图而驭四夷,非航海通商又何这耶?如仍闭关锁国,坐以待之,则势屈力缩,非之又何待耶?

材料四: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起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材料五:东西放人民民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应该骤然强搬硬套,吸收外国文明……当取则取,当舍则舍……才能调和适宜。——以上材料均引自《日本政治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天皇是在什么背景下率领群臣宣读誓词的?从此,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方面是怎样开始的近代化进程的?由此可知日本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这类似中国19世纪60年代的哪一政治派别?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相比,有何进步?其积极意义是什么?

(4)材料四的思想对材料三有何继承和发展?

(5)材料四、五对待外国文明在方法论上的主张是什么?对我们今天有无借鉴意义?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按:日本推翻幕府统治后,伊腾博文上书建议“废藩”。1869年明治政府派代表劝萨摩、长州、土佐、肥前藩主向朝廷申请“奉还版籍”)今诸侯之领地,皆朝敌德川所授,并无天皇之印玺,这是滑稽的。——《明治维新的再探讨》材料2 (1869年3月,四强藩藩主上表申请“奉还版籍”)朝廷一日不可失之大体也。一日不可假者大权也……臣等所耕乃天下之土,臣等所牧乃天子之民,安得私有乎?今谨收版籍而奉上,愿朝廷善为处理,当与者与之,当夺者夺之。凡列藩封土,更宜下敕令而重定……——《简明日本近代史》材料3 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材料4 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

材料5 最迫急之事,在军务方面,……朝廷能在海陆军方面稍作准备,主要以朝廷兵务,开拓朝鲜釜山港。——明治元勋木户孝允1869年初的一封信材料6 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

——1872年征兵告谕

请回答:

(1)据材料1和材料2,指出“朝廷”与各藩关于“奉还”的真正含义。

(2)材料3的含义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3)材料4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据材料5、6,明治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5)材料6中“征兵告谕”还有什么影响?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南马高中)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帝后两党政权之争,由来已久,戊戌维新,特西后有意纵容之,以作废立之口实耳。

——萧一山《清代通史》(1923年商务印书馆) 材料二: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梁启超述其师语曰:“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大变。”其视事也,若此之易,实无政治上之经验。……而康梁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1935年商务印书馆)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材料四:伯兄(指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致易—(何树龄)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有何共同特点?(4分)

(2)材料三、四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请概括之。(4分)

(3)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易经》、‘四书’,儒先性命之书,为道学类,须兼设外洋教门风土人情等书;《书经》、《春秋》、历代正史、通鉴纲目、九朝东华录等书,为史学类,须兼设外洋各国之史,审其兴衰治乱,与中国相印证;《三礼》、《通志》、《通典》、《通考》、续《三通》、皇朝《三通》、及一切掌故之书,为经济类,须兼职设外洋政治《万国公法》等书,以与中国现行政治相印证;《诗经》、《尔雅》、《十三经注疏》及《说文》,先儒考据之书,为训诂类,须兼设外洋语言文字之学已经历算,须融中西。”

——刘光贲《味经书院时务斋章程》(1895年) 材料二:(1898年,上谕)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

——选自《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4141页。

材料三:西国学堂所读之书皆分两类:一曰普通学,二曰专门学。普通学者,凡学生皆当通习者也。专门学者,每人各占一门者也。今略依泰西戏本通行学校功课之种类,参以中学,列表如下:

经学第一,理学第二,中外掌故学第三,诸子学第四,逐级算学第五,初级格致学第六,初级政治学第七,初级地理学第八,文学第九,体操学第十,以上皆为普通学;其应读之书,皆由上海编译局攥成功课书,按日分课。无论何种学生,三年之内必须将本局所攥之书,全数卒业,始得领学成文凭。惟体操学不在功课书之内。

英国语言文字学第十一,法国语言文字学第十二,俄国语言文字学第十三,德国语言文字学第十四,日本语言文字学第十五,以上语言文字学五种;凡学生每人自认一种,与

普通学同时学习,其功课书息各该国原本。

专门学则列算学、格致、政治(法律)、地理(测绘)、农学、矿学、工程、商学、兵学、卫生(医学)等十门,在普通学毕业之后每人选修一到两门。

——《京师大学堂章程》(1898年)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三,指出两所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共同之处。(2分)

(2)概括材料二中清政府变革科举的措施。

(3)结合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说明教育变革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4分)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1、(1)指导思想:公平或折中、中庸的思想。(2)颁布“解负令”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3)A、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门第,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基础,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B、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使其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行列;C、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总之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4)实质:公民享有权利的多少由其财产资格来决定主要目的: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奴隶主统治

2、(1)贵族在政治专权。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打破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建立“四百人会议”,提高平民参政议政的权利 (2)平民生活困苦,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颁布解负令。(3)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折中的原则。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1、(1)材料一完全支持商鞅变法。(2)“民以殷盛”。变法后,对老百姓来说负担仍比较重。

(3)认为商鞅为人“刻薄人也”,其“变法”为“挟持浮说,非其质矣”,指责变法。仅从其品德方面评价,没有认识到其历史进步性。(4)重视农业生产。

2、(1)赞扬态度(2)与什伍制度相结合。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3)是其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的推行。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4)使秦的法律严酷苛刻,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1、(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改鲜卑族为汉姓;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等。

(2)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汉人使用叉子吃肉。

(3)没有。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

(4)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

(5)盖世英雄。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不同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条件:改革应当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者应当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改革应当勇于与落后的旧势力斗争到底等。

2、(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不能抑制兼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1.三人都站在地主阶级保守派立场上,认为青法有害无利,反对青苗法。

苏辙认为借贷青苗钱的农民到期不还,会给地方州县带来麻烦;韩琦认为青苗法的实施,是“官府放高利贷”,不合情理;司马光认为青苗法会导致贫者逃亡,“富者变贫”。青苗法对封建国家和百姓有利,不利于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

2. (1)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材料二

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

(2)王安石的“民”侧重指的是农民,他的“关心疾苦”是指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政府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司马光的“民”侧重指的是官僚地主,他的“关心疾苦”实际上是维护官僚地主的眼前利益。

现实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有进步意义。

(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区别是材料三反对的态度更为激烈严厉。

(4)没有区别。因为三人都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1、(1)马丁·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

(2)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新教登上历史舞台;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使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教育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2、①实质:反对天主教会,反封建。代表新兴资产阶级。

②都否定罗马天主教会权威,都主张信仰得救。

③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1)实现埃及的富强,维护埃及的独立。

(2)经济上,大力发展近代工业,保护民族工业,使埃及民族工业获得很大发展;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镇压马木路克势力,整顿社会治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军事改革使埃及维护了民族独立。人民的反对,改革失败了。

(3)评价: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封建性质的富国强兵的改革,有利于促进埃及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近代化;但改革中存在的大量问题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2、(1)虽然阿里改革增强了国力,促进埃及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初步建立了近代化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体系,但它毕竟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所以它仍是带有封建性的改革。

(2)分别指出消灭马木路势力和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措施。向西方学习,如从西欧引进技术、设备、人才、资金,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选派青年学生去欧洲留学;实行征兵制,按照西欧国家特别是法国军队的模式,组织和训练新式军队等。

第七单元俄国农奴制改革

1、(1)材料一认为这次改革是对农民的掠夺:因为农民得到份地时要交纳巨额赎金;同时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等。(3分,每点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材料二认为农民在改革中得到很多好处:因为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控制,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同时改革使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3分,每点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二者的观点较为片面;要辨证地、全面地分析改革;从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角度评价改革,看到主流。(3分,每点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反映了19世纪中叶农奴的悲惨生活和俄国工业发展的落后;落后的农奴制的阻碍。

(2)原因:废除农奴制后,农民在获得自由的同时,还获得了一块份地。

(3)俄国工业的迅速发展;

原因:农奴制改革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而且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沙皇政府制定了一些促进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政策;沙皇政府还进一步加紧对外侵略活动,为工业资产阶级抢占市场,掠夺原料。

第八单元明治维新

1、(1)武装倒幕运动基本取得胜利,明治新政府成立;推行“殖民兴业”政策,先是创办国营“模范工厂”企业,后将一大批国营企业陆续出售给私人资本家,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政府的大力扶持。

(2)闭关自守,反对与外国通商。顽固派。他们都是封建社会最腐朽势力的代表。

(3)实行开放政策,发展工商业,批判了顽固派的观点。顺应历史潮流,有进步性。

(4)继承材料二对外开放政策,同时又有所发展,即自己走出去,择西洋文明为我所用。

(5)学习西洋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西化。对我们今天学习外国东西仍有借鉴意义。

2、(1)朝廷的含义是先奉还,再由天皇授予;各藩含义是奉还是假,要求重新授予是真。

(2)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及租佃关系承认土地私有。交纳地税表明法律意义确认私有。

(3)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4)目的是为了防止和抵御外国入侵,同时为了加强对内镇压和对外扩张。

(5)实行征兵制,废除武士对军事垄断,标志着建设新军的开始;新军成为对外扩张工具。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1.(1)材料一认为变法失败原因是光绪帝软弱;材料二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是康梁过于书生气,其共同特点是都从变法核心人物身上找原因。(4分)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4分)

(3)戊戌变法的失败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2分)

2.(1)都有中国经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2分)

(2)改革科举制度,增加考试内容,加重对政治、历史和时务的考试,同时还保存了四书五经的考试。(4分)

(3)戊戌变法时开办京师大学堂,促进了近代文化教育发展,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4分)

温馨提示-专业文档供参考,请仔细阅读后下载,最好找专业人士审核后使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练习题(含答案)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俄国人口中的大多数是依附于主人的农奴。与1848年前东欧中部的情况相比,俄国的农奴身份更加具有法律义务。它类似美洲的奴隶制,因为农奴是被“占有的”,可以买卖,还可以在农业以外的工作上役使。部分农奴耕耘土地,无偿地为贵族们操劳,另一些可能会被他们的主人弄到工厂或矿上做工,或是为了诸如此类的目的租于他人。再有就是比较独立、像手艺人或技工那样工作的人,他们流动于城市之间或是在城里居住,但是他们必须从进项中提交一定费用给地主,或者在地主要求时回去。主人对他们的农奴负有某种家长式的责任,贵族们在村子里还成立一种个人的地方政府。和美国南方一样,法律从不干预或者只是极少地干预贵族与农奴之间的事务,因而农奴的命运每时每刻都取决于主人的个人品格和经济状况。 材料二 1861年,俄国颁布了《解放法令》。之后,一位热心的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改革前农奴、地主、国家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上述官员谈话内容的理解。(4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2年,一位对农奴制改革法令失望的人说:“皇上已经背叛了人们的希望,他给予人们的自由不是真实的,也不是人们所梦想的所需要的……” 材料二 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他们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 材料三 1978年,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农民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毫无疑义,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两人对“二一九法令”的不同观点。(4分) (2)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对农民的诈骗”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时民饥困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法令材料三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2分) (2)材料二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俄国1861年改革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扼要回答这两次改革的性质和重大历史意义。(6分) 4.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燔诗书而明法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为田开阡陌封疆。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中华民族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冶铁厂折》(1889) 材料三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已经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了,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一点安慰的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请你谈谈“自强”与“求富”的关系。(4分)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习题:第9单元测评 含解析

第九单元测评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1.导学号05664066(2016课标全国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 ,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6分) 的影响。第(1)问,根据材料可知,应从机构组成、训练方式和方法、服役期限、军队装备等角度来归纳清政府新军的特点。第(2)问,应从清政府军事改革对军制、军队战斗力、军事近代化及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等角度来分析影响。 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法,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众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中国倡言革命者,实为无病呻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康有为“日本之强,效原于此”的说法是否合适。(9分) ,分析康有为反对资产阶级革命的理由,反映出其具有怎样的阶级特征?(8分) (1)问,康有为在其《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强调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效仿日本变法革新,这实际上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据材料可概括康有为的变法主张。这些主张是康有为自身变法思想的反映,并未全面反映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第(2)问,由材料判断康有为认为法国大革命导致民众“慓悍持权”“终致大乱”,所以其态度为否定,反映出其倡导改革反对革命的资产阶级属性。 主张:变法维新;唯才是举;设议院颁布宪法。 不合适。日本对封建专制体制进行了变革,发展资本主义,所以富国强兵;康有为所述政治变革的措施只是日本明治维新政治体制方面的部分措施。 (2)理由:政治变革必须循序渐进,革命不符合中国实际,会导致民众反抗,社会大乱。 阶级特征:反映出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特征。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习题:第九单元 第3课 百日维新 Word版含解析

第3课百日维新 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共和,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众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根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 中的地位。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 主义色彩。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三年来,泰西专以分中国为说,报章论议,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二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 ——康有为材料三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摘编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分析康有为上书的社会背景。 ,指出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材料三中康有为的思想有何变化?为何变化? 第(1)问考查康有为思想产生的根源,根据史实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考查康有为前期的变法主张,这一思想主张是对民族危机加深的反映。第二小问考查康有为后期的思想主张,与前期相比显得畏首畏尾,之所以会有这种变化,其根源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主张:要求全面推行维新变法。 变化:康有为思想明显趋向保守,不敢主张废除旧衙门和罢免旧大臣。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九单元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 课程标准素养解读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 治主张。 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角度了解早期维新 思想和康有为等人的思想主张及活动。 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康有为维 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时代的局 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 一、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 1.早期改良思潮 (1)形成原因 ①19世纪70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 ②继承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人。 (3)主要目的:解救民族危害,缓和社会矛盾。 (4)基本主张 ①经济方面: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②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5)历史影响: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变法思想萌发:青年时期,开始关心国家命运,留意西学;后来,萌发变法思想。 (2)上书变法:1888年,在北京第一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 (3)变法理论 ①“三世说”: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②代表作:在学生梁启超等人的协助下,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变法理论。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29“学思之窗”,思考: 想一想: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 提示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二、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戊戌变法的序幕 1.政治活动——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2)概况:康、梁发动会试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 (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2.宣传活动:康有为等在京、津、沪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3.组织活动——强学会 (1)成立:1895年8月,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后又成立上海强学会。 (2)性质: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3)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4)结果:1896年初,北京强学会和《中外纪闻》被查封;不久,上海强学会解散。 [名师点拨]公车上书打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三、梁启超与《时务报》——戊戌变法的舆论准备 1.变法宣传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右图是《荷马史诗》插图本的封面。下列关于这本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描写内容处于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 B.描写内容处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 C.描写内容会出现部落或氏族之间长期纷争不休的社会背景 D.所描述的时代被称为“荷马时代” 【解析】荷马时代的时间跨度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这一时期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人们对于这一时期的了解来自于盲诗人荷马,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只有A表述不正确。 【答案】A 2.(2015·临沂模拟)普鲁塔克在《梭伦传》中记述道:“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缴纳5/6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塞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六一汉”群体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 B.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C.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是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 【解析】“六一汉”是指无力还债的平民,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保留收成的1/6。“六一汉”的状况是当时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是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答案】B 3.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梭伦说雅典“陷于绝境”是指() A.雅典面临外族入侵的危险 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 C.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D.自然灾害的威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背景。梭伦改革之前,雅典处于贵族政治统治之下,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改革势在必行。A、C、D与题意不符。 【答案】B 4. 右图展示的是古代雅典的轻装步兵,该兵种是当时雅典军队的三大兵种之一。轻装步兵装束简单,手持简易的武器。在梭伦执政时期,轻装步兵主要来源于第四等级,主要是因为该等级() A.政治地位较高,很少参与作战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精选阅读试题及答案(全册九个单元)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精选阅读试题及答案(全册九个单元)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东中)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居优势。——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所引梭伦诗句材料二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家乡的亚狄加语言,远方漂泊,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即使就在家乡,也在主人的怒气之下发抖,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梭伦诗句 材料三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益分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指导思想?(2分) (2)材料二、三分别是梭伦改革中的哪项具体措施?(2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作用。(3分) (4)综合材料,分析说明“公平”的实质是什么?由此分析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雅典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全部从贵族中选出,最初设立3名,主管宗教、战争和行政事务,任期10年。后来又增添了6名司法执政官,9名执政官任期缩短为1年。 材料二雅典城附近的土地多石、缺水,收成非常有限。平民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辛勤耕作,却常常食不果腹。走投无路的农民被迫向贵族借种子、工具或口粮,为此,不得不将土地或人身抵押给债主,在田间立起石碑作为土地抵押的标记。若欠债的农民不能按期还债,土地便归债权人所有,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替贵族种地的雇农,必须将土地收成的5/6交给地主。当时人身抵押十分流行,无地的农民只有人身这一最后的“财产”可以支配。一旦无力交纳地租,农夫本人及其妻子、儿女就会被债主捉去抵债,要么在债主家中服劳役,要么被卖到国外当奴隶。 材料三“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梭伦诗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雅典怎样的政治特点? 为此,梭伦推行了什么改革?(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雅典平民怎样的生活状况? 梭伦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判断,当时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梭伦解决矛盾的原则是什么?(4分)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东中)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摘自《谏逐客书》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系列1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系列1 学业分层测评(一) (建议用时:25分钟) [学业达标] 1.在城邦国家形成的早期,雅典有许多社会阶层。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贵族把持着国家大权 B.从事农业的广大平民生活富裕但无政治权利 C.氏族贵族的地位优越 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经济力量在不断地增强 【解析】在雅典城邦国家形成的早期,贵族对广大平民进行经济上的盘剥,许多农民沦为“六一汉”,还面临着沦为债务奴隶的危险。因此,B项的叙述是错误的。 【答案】 B 2.公元前8世纪以来,雅典出现了许多“六一汉”,这种现象是() A.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 B.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C.城邦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雅典奴隶制经济发展的结果 【解析】“六一汉”是指无力还债的平民,他们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是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答案】 B 3.公元前8世纪以后,随着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雅典的商业贸易日趋繁荣。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雅典人主要在地中海、大西洋沿岸经商②有些贵族也加入了经营工商业的行列③雅典人从商业贸易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④雅典的工商业者在经营活动中为求吉利绝不使用奴隶劳动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雅典人的经商活动主要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当时是奴隶制盛行的时代,雅典工商业者的经营活动绝不可能离开奴隶的劳动。

【答案】 B 4.梭伦改革前雅典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展开了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其中“海岸派”的主张是() A.实行僭主政治 B.实行寡头政治 C.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 D.实行温和的改革 【解析】当时雅典各阶层均不主张实行僭主政治,A项首先排除,B、C两项分别是“平原派”和“山地派”的主张,而D项则属于“海岸派”的主张。 【答案】 D 5.下列对公元前8世纪后雅典公民内部阶级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平原派”②“海岸派”③“山地派” 【解析】本题通过图示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公元前8世纪雅典公民的分化及三者之间的政治关系。“平原派”代表氏族贵族利益,主张维持现状,以巩固自身的既得利益,而由工商业奴隶主组成的“海岸派”和由下层平民组成的“山地派”,尽管内部阶级利益不同,政治主张相异,但二者都反对现有的社会秩序,反对贵族特权,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民主政治。 【答案】 B 6.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的主要原因是() A.他同情下层平民 B.他顺应了雅典社会发展的潮流 C.他个人的主观努力与雄才大略 D.他率军夺回了萨拉米斯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梭伦在当时雅典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树立起振兴城邦的理想,赢得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A、C、D三项都是片面原因,主要原因是B项。 【答案】 B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系列2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系列2 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建议用时:25分钟) [学业达标] 1.宋神宗见王安石“适如所愿,不觉如鱼得水,如胶投漆,则倾心纳之”。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克服危机,维护统治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使人民生活富裕D.增加政府收入 【解析】注意题干中“根本目的”这一限定,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答案】 A 2.“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A.打击大商人B.增加政府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D.打击高利贷者 【解析】解题时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募役法又叫免役法,政府事先根据需要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答案】 C 3.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 【解析】依据材料中“隐匿田亩”“逃避赋税”可知此措施与农业有关,排除A、B 两项;青苗法是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方田均税法规定重新丈量土地,作为缴税的依据,出现了材料中的情况,答案为C项。 【答案】 C 4.“使国家加强了运输的计划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投机倒把等行为。”这是对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的评价() A.市易法B.免役法 C.均输法D.青苗法

【解析】王安石颁布了均输法,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宫廷需求情况,依照“徒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这样就避免了购买时的盲目性,且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的行为,因而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5.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解析】“寇乱”指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斗争。王安石说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息“寇乱”,即平定农民起义,所以选B项。 【答案】 B 6.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制度 【解析】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并未否定科举制,C项错误,A、D两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能力提升] 7.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传家集》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试题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试题及答案全套高中历史选修1第一、二、三单元检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命题:邓学红于德沐 )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梭伦在当选执政官前曾经赋诗说“……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他们自己的阿提卡言语,远方漂荡……”“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雅典),竟至陷入绝境”透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到 ( ) ?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 ?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 ?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 A(???? B.??? C.??? D.??? 2. [美]J•H•布雷斯特德《文明的征程》“希腊的殖民扩张和手工业发展引发了一场变革。……随着富裕资产阶级的崛起,……贵族阶级也有了新的敌人。首先,新兴的富裕阶级憎恨贵族;其次,雅典手工业的发展使金属制品变得非常便宜,普通人也买的起武器和铠甲了,……普通公民在军队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因而大大增强了下层阶级在城邦中的势力。”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贵族专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 ) ?平民 ?奴隶 ?工商业奴隶主 ?外部城邦 A.?? B.?? C.?? D.?? 3. “在我团结人民去谋求的一切目的中,有什么我还没有做到,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柏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它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以前他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许多被出卖的

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是无辜被害,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我都使他们解放。”梭伦改革措施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是( )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建立四百人会议 D.设立陪审法庭 4. 下图是14世纪法国人为亚里斯多德的《雅典政制》一书所作的插图,由左至右分别解释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图1 图2 图3 1 A. 图1直观地反映出君主制就是一人的专制 B. 图2直观地反映出贵族制就是少数人专制 C. 图3直观地反映出民主制就是所有人统治 D. 图1到图3反映了古雅典政制的演变历程 5. 秦孝公曰“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秦国在诸侯国中相对落后 B.秦孝公求贤若渴 C.秦孝公希望改革 D.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秦国不强大 6.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有军功者,各以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材料所反映的经济政策在当时主要是为了( ) A.保证战争的兵源 B.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9 戊戌变法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评(九) 戊戌变法 (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 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日两国近代化过程中,“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作为一种思想纲领,都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成为后起的东方民族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基本主张。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以之为指导的中日改革在当时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的。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康有为政论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第(2)问,从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改弦而雄视东方”“取而用之,尤易措手”中可以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结合19世纪末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答案】(1)同: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 异:“和魂洋才”主张在保留日本本土文化同时,全面学习西方;“中体西用”主张仅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维护衰落的封建制度。 (2)观点: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主张中国学习日本。 原因: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戊戌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参中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第一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与晋侯朝拜周简王,会同刘康公、成肃公准备共同伐秦的时候,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他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推断当时的情况是()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君主直接控制地方 C.分封制已彻底瓦解 D.宗法制受到了挑战 “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说明当时成肃公在挑战宗法制,而刘康公则力图维护宗法制,据此可以得出D项正确;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当时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更谈不上强化,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日渐削弱,各诸侯国势力扩张,建立霸权,故B项错误;当时分封制正在走向瓦解,但并未彻底瓦解,故C项错误。 2.(2021·黑吉联考)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材料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旨在() A.奖赏开国功臣 B.拱卫王室统治 C.防止外族入侵 D.团结同姓诸侯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离为守臣扞(捍)城”可知,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形成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分散开来的诸侯就是守卫疆土的臣子、朝廷的捍卫者,故西周实行分封制旨在拱卫王室,巩固统治,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奖赏功臣的信息,且分封功臣并非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排除A项;根据所学,防止外族入侵也是为了拱卫王室,排除C项;根据所学,分封制下虽以同姓居多,但也有异姓的诸侯,且团结同姓诸侯不是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排除D项。 3.学者杨宁一认为,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政治()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实现了家国一体 D.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选择题 1.古书记载,夏朝中央官吏有“六卿”,地方官吏有“牧正”和“九州之伯”等。又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监狱称为“圜土”。上述材料表明() A.夏朝已经有了国家权力机构 B.夏朝已出现中央集权制度 C.夏朝已出现分封制和宗法制 D.夏朝的皇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六卿”“牧正”等说明夏朝已设置了官职,“《禹刑》”“圜土”说明有了刑法和监狱;官职、刑法、监狱都是国家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 2.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从内外服制度到封邦建国 C.从内外服制度到郡县与分封并行 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故B项正确;A项是夏朝的政治特点,排除;郡县与分封并行是西汉时期实行的制度,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3.(2021·湖北天门月考)下图漫画反映的是“武王伐纣”。为巩固周王朝统治,西周在政治上推行() A.禅让制 B.内外服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为巩固周王朝统治,西周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故选C项;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排除A项;商朝时期实行内外服制度,排除B项;秦朝时期,将郡县制推行全国,排除D项。 4.(2021·辽宁丹东测试)《礼记》中记载,太公望受封于齐,去世后归葬于周,世人皆称太公望“礼不忘其本”,之后的五代齐国国君皆如此。但从第六代开始,齐国国君死后葬在齐国。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 A.社会等级秩序遭到颠覆

B.天子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 C.政权面临严重统治危机 D.同姓亲族间血缘关系逐渐弱化 世人皆称太公望‘礼不忘其本’”体现的是诸侯对天子的臣服,从第六代开始,齐国国君葬在自己的封地,体现出诸侯不再像以前那样尊重天子,反映了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故选B项。 5.(2021·河南八市联考)汉初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但对封国而言,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命权。在军事上地方郡国虽有郡国兵,但“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这一措施() A.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强化 B.试图通过推恩削弱王国势力 C.有效防止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D.是强化中央集权的具体表现 “对封国而言,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命权。在军事上地方郡国虽有郡国兵,但 ‘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可知,地方诸侯的权力受到中央的限制,是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故选D项。 6.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侯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 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 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 D.郡县与分封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 ,与周分封制不同,故A项错误;封国制下的诸侯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监察制度的强化,故C项错误;由材料信息“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可知,侯国更多地要听命于郡守,郡县的地位略重于侯国,故D项正确。 7.《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记载,嬴政登基后,不循祖制,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各级官员勋爵,凭军功授予;直至始皇驾崩时,国朝不封皇后、不立太子,百官均依制任命,各司其职。据此可知,嬴政() A.有推动中国走向家国一体的政治理想 B.试图通过加强地方吏治来治理国家 C.建立秦朝后试图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D.试图创新官僚制度实现新旧时代嬗变 ,家国一体是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加强地方吏治”在材料信息 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治者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而“无为而治”属于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九单元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课后强化演练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 A.资本输出和大量倾销工业品 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贷款 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 D.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争以后,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是以资本输出为主,A项正确。B、D 两项是资本输出的方式,C项是为了倾销商品。 答案:A 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阻挠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B.打入他国在华势力范围,进行自由竞争 C.攫取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D.促进中国走向近代化 解析:结合中国已经被瓜分完毕的现实,美国门户开放的直接目的当然是B项。 答案:B 3.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 ①财政危机②吏治腐败③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④人民起义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十九世纪末,结合清政府内忧外患的现实,四个选项都是表现。 答案:D 4.面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下列哪一项不是清政府采取节支增收的措施() A.增加税收额度 B.降低官员薪俸 C.裁减军队 D.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 解析:结合基础知识,A、B、C三项都是清政府节支增收的措施,所以符合要求的是D项。 答案:D 5.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缴内地税的要求,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 A.为列强商品输华创造平等条件

B.为列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 D.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要求对外输出资本和扩大商品输出,以便攫取高额利润,甲午战争后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就反映了这种要求。19世纪末的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和寻求资本输出的场所,“门户开放”政策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美、日都是要为本国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 答案:C 6.下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解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材料中把中国的这三项权力被哪些国家瓜分写的直截了当,因此很明显是梁启超的《瓜分危言》,选择C项。《海国图志》是介绍外国的文化和制度的一本书,是由古文写成,因此排除A项;《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的一本书,不涉及到权力的瓜分,排除B项;D项《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对革命之后的政府的规划,都是政治上的安排,不是分析国内外形式和权力划分的,因此也排除。 答案:C 7.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①迫切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②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③领导农民暴动起义④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活动。③表述不符合史实,民族资产阶级的本质决定了其不可能依靠农民,更不会领导农民暴动。 答案:C 8.下列有关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苏纶纱厂是其代表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同步习题:期末测评(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期末测评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西周时期把居住在城郭之内的人称为“国人”,天子执政征求“国人”的意见和“国人”干预朝政的现象时有出现,召公就曾劝诫周厉王要关注“国人”的舆论。这说明当时() A.中央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B.分封制已开始走向瓦解 C.“国人”舆论决定国家政务 D.执政体现以民为本的色彩 2.秦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九卿具体执行,如奉常掌宗庙礼仪,廷尉掌司法,治粟内 史掌财政税收等;而唐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六部具体执行,即吏、兵、刑、户、礼、工六部。关于唐代制度与秦代制度的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秦代九卿对行政工作的分类比唐代六部更加严密 B.唐代基本上实现了行政事务与宫廷事务的分离 C.唐代六部制相比秦代九卿制弱化了中央集权 D.从九卿制到六部制的变化有助于精简国家机构 3.明代地方行政区划为省、府(州)、县三级,后又逐渐形成省级行政机构向更低级 的府、县机构派出巡查性质的官员的惯例,被称为“分司”,这样就实际形成了省、司、府(州)、县四级地方管理体制。这一变化() A.适应了中央集权发展的需要 B.制约了地方官员活力

C.推动了三司分权体制发展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4.代议制的一些基本要素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孕育形成的。随着人口的增多、社会的发展、国家事务的繁重,不可能每个人都直接参政议政,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由此可知,西方代议制() A.沿袭了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 B.反映了国家事务日益复杂化的客观要求 C.从体制上对君主制加以否定 D.主要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诉求 5.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限制世家与孤寒竞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和学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了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代科举() A.提高基层官员地位 B.推动词曲文学发展 C.提升用人取士信度 D.引领科学研究风气 6.西汉对于官僚权力的约束较为有效,如荐官有责、上级考课、设刺史以查地方、职务回避制等做法,都从制度层面对官吏用权加以制衡,使得权力不至妄为,因而“政平讼理,百姓无愁怨”。这体现了西汉() A.官僚制度臻于完善 B.官僚约束较为有效 C.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D.由人治向法治转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梭伦改革单元质量检测(一)分)100分钟满分:50(时间:) 分40分,共5每小题(一、选择题.在一堂关于“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原因”的课堂讨论中,四位同学的发言中最接近体制因素的表述1是) ( .雅典的“五百人会议”扩大了雅典的民主基础A .雅典港湾众多,工商业发达B .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C .雅典注重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D体制因素“题干中的C选解析:项。C是关键词,符合这一限制条件的只有”.普鲁塔克在《梭伦传》中记述道:“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2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塞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5/6缴纳 ) (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六一汉”群体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A .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B.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C .是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D是指无力还债的平民,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六一汉“ B选解析:的状况是当时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六一汉“。1/6交给债主,保留收成的是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梭伦改革前夕,雅典贵族进行了一场辩论,下列说法符合当时社会现状的是3) ( .辩论背景:平民反抗激烈,贵族

统治危机A .辩论各方:奴隶主贵族、工商业奴隶主、下层平民B .辩论内容:是否发展海外贸易C .辩论结果:取消了贵族专权D梭伦改革前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关键信息是 A选解析:雅典贵”“ 项正确。A,辩论是在社会矛盾尖锐、贵族统治危机的前提下进行的,故”辩论”“族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法律写在牌子上……)梭伦(.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写道:“4 ) (所有的人都要发誓遵守法律。……这些法律要实行百年不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①梭伦用立法的形式进行改革④ ③梭伦要求解除债务奴役②梭伦的法治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雅典城邦已经实现了高度繁荣的民主.②③B .①②A .③④C .①④D 在材料③正确。①②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阅读史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判断 A选解析: 表述错误。④中未体现,.王觉非等译著《西方文明史》称:“梭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5……梭伦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又以成立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 ) (的民主原则……”梭伦在改革中引入的“民主原则”体现在③组成“四百人会议” ②公民大会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④所有公民都可通过抽签选举成为陪审员.①②③④A .①②③B .①②④D .②③④C颁布C选解析:民“,不属于”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