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右图是《荷马史诗》插图本的封面。下列关于这本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描写内容处于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

B.描写内容处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

C.描写内容会出现部落或氏族之间长期纷争不休的社会背景

D.所描述的时代被称为“荷马时代”

【解析】荷马时代的时间跨度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这一时期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人们对于这一时期的了解来自于盲诗人荷马,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只有A表述不正确。

【答案】A

2.(2015·临沂模拟)普鲁塔克在《梭伦传》中记述道:“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缴纳5/6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塞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六一汉”群体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

B.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C.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是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

【解析】“六一汉”是指无力还债的平民,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保留收成的1/6。“六一汉”的状况是当时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是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答案】B

3.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梭伦说雅典“陷于绝境”是指()

A.雅典面临外族入侵的危险

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

C.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D.自然灾害的威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背景。梭伦改革之前,雅典处于贵族政治统治之下,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改革势在必行。A、C、D与题意不符。

【答案】B

4.

右图展示的是古代雅典的轻装步兵,该兵种是当时雅典军队的三大兵种之一。轻装步兵装束简单,手持简易的武器。在梭伦执政时期,轻装步兵主要来源于第四等级,主要是因为该等级() A.政治地位较高,很少参与作战

B.交纳赋税太多,无力参与作战

C.拥有财产较少,所尽义务较小

D.拥有财产较多,所尽义务较小

【解析】根据财产等级制度,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和所尽的义务也越大;等级越低,享有的权利和所尽的义务也越小。第四等级拥有的财产较少,享有的政治权利较少,在军队中主要是充当轻装步兵和一般水手。

【答案】C

5.

右图为[英]哈里斯所著《古希腊生活》,书中认为,梭伦改革根据农业收入的多少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这一财产等级制度重新分配了国家的政治权利。这一说法的依据是()

A.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道路

B.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行列

C.平民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行列

D.贵族阶层被排挤出国家政权之外

【解析】梭伦改革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这就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基础,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

【答案】B

6.梭伦改革后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是()

A.中央议事会、公民陪审法庭

B.长老会议、公民大会

C.公民大会、公民陪审法庭

D.公民大会、长老会议

【解析】梭伦改革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同时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行使独立的司法权。

【答案】C

7.为了给雅典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梭伦特别注重相关制度和社会风气改革,主要表现在()

①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②确立私有制,承认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③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④惩罚游手好闲之徒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考查的是梭伦改革中鼓励发展工商业的一些具体措施。这几点都是所学知识再现,所以全选。

【答案】A

8.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梭伦改革的措施中直接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是() A.颁布“解负令”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四百人会议D.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使社会等级划分标准发生变化,打击了旧贵族。

【答案】B

9.下图反映出雅典创造的一种监督机制,它创立于什么时期()

A.梭伦改革时B.庇西特拉图当政时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D.伯利克里改革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这几幅图展现的是克利斯提尼改革时创立的一种监督机制:陶片放逐法。

【答案】C

10.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提到:“(梭伦)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法律写在牌子上……所有的人都要发誓遵守法律。……这些法律要实行百年不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梭伦用立法的形式进行改革②梭伦的法治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③梭伦要求解除债务奴役④雅典城邦已经实现了高度繁荣的民主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阅读史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判断①②正确。③在材料中未体现,④表述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1.梭伦在位时期采取了多项旨在建立和发展民主政治的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执政官梭伦从侵犯财产所有权的政治革命开始改革,到义无反顾地飘然出走,为雅典城邦修筑了一条通向稳定、民主、繁荣的大道。

——《试论梭伦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材料二在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里的几场议事会和大集会中,从未有过一次投票。但到了史料确凿的梭伦改革时代(公元前6世纪早期),投票显然已经出现了。梭伦将法官的选举从雅典石山的最高法院庭选转变为群众集会的形式。在群众集会上,投票应该是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来进行的。

——摘编自邓肯《社会测量笔记》

材料三他(梭伦)看到国家经常处在党争状态,而有的公民竟然漠不关心国事,听任自然,因此他制定一种特别的法律对付他们,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分子。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侵犯财产所有权的政治革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义无反顾地飘然出走”有何意义。

(2)据材料二,梭伦改革时代法官的选举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梭伦制定这项特别法律的意图何在?你认为这一措施的实行会有何作用?

【答案】

(1)具体内容:废除所有债务,禁止借贷以人身作抵押,卖身为奴的农民一律释放,因欠债而被卖到外邦作奴隶的公民由城邦赎回。

意义:有利于政局稳定和民主政治的延续与发展。

(2)变化:由最高法院庭选转变为群众集会举手表决。

意义:法官的选举更加公开、透明、公正,扩大了民主的范围和程度,有利于凝聚民心。

(3)意图:鼓励公民参加政治活动、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

作用:有助于提高公民参与城邦政治活动和城邦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了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的能力。

12.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

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

(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答案】

(1)弊端: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危机: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

(2)措施: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

(3)根本原因:阶级利益的对立。观念:公正观念;法治观念。

13.(2015·嘉兴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在诗中这样写道:“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材料二我们这个政体叫民主政体。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无论能力大小,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并在成绩卓著时得享功名,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无论何人,只要为祖国效力,都可以不受阻碍地从默默无闻到步步高升。

——伯利克里《论雅典之所以伟大》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梭伦改革措施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在梭伦时代真正实现了吗?为什么?

【答案】

(1)措施:梭伦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意义:使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2)没有。梭伦改革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就越多。

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5·北京模拟)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①促进井田制瓦解②导致地主阶级兴起③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④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问题分析能力。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衰微,分封制走向崩溃,故③明显不正确。

【答案】B

2.(2015·台州高二检测)电视剧《商鞅传奇》反映了商鞅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与秦国密切相连,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秦国统治者是()

A.秦穆公与秦始皇B.秦穆公与秦惠文王

C.秦孝公与秦始皇D.秦孝公与秦惠文王

【解析】秦孝公重用商鞅,使其实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使其走投无路,兵败被杀。

【答案】D

3.(2015·青岛高二检测)下列四位同学关于下图的看法错误的是()

A.中国已经进入“铁器时代”

B.扩大了农业垦荒的规模

C.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D.直接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解析】A、B、C符合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的作用和影响,D错在“直接确立”,直接确立土地私有制的是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铁农具的广泛使用起到的是间接推动作用。

【答案】D

4.(2015·汕头模拟)下列关于下边漫画中政策的表述有误的是()

A.是商鞅变法时首倡的

B.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C.是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的基本国策

D.保护了小农的利益,有利于整个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答案】D

5.“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解析】材料中的内容实质上是主张效法古制,依照旧礼,反对变法革新。

【答案】D

6.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和所学史实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他的改革措施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鼓励小农经济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和兵源。

【答案】B

7.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利于()

①发展封建经济②打击旧贵族的势力③刺激宗室成员立军功的欲望④强化对基层的管理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废除“世卿世禄制”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该制度针对的是宗室成员,因此

抓住它是解题的关键。④是推行县制的作用,而①有利于发展封建经济是奖励耕织的结果。

【答案】C

8.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解析】题干所说变法者因触犯了旧势力的利益而惨遭杀害,而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答案】C

9.《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农耕经济的繁荣

C.商品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正度量,调轻重”使商品的流通具备了一定的标准,因此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C

10.(2015·临沂高二检测)《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A.政治清明B.经济发达

C.民风强悍D.矛盾重重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兴师”“修我戈矛”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出当时的秦国民风强悍、尚武精神充斥,故C正确。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1.(2015·黄冈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摘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

——摘编自《秦国是怎样崛起的

——重读商鞅变法》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

(3)上述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案】(1)实行军功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设县置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使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2)愚民: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禁止民众自由迁徙。

辱民:加重对民众违法的处罚力度,建立连坐制度(重刑而连其罪);按照等级尊卑穿不同的衣服。

穷民:打击商人,抑制商业;征收重税;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

(3)将国家和人民对立。

12.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靠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韩非子·和氏》

材料二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故曰:“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

——《韩非子·定法》

材料三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述商鞅变法采取的变法措施。韩非子对其措施有何评价?

(2)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推测著者桓宽对商鞅的态度。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

【答案】

(1)措施:什伍连坐;“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评价:商鞅变法使秦国富民强,但按军功授爵存在缺陷。

(2)大夫: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

文学:导致秦朝迅速败亡。桓宽:对商鞅持否定态度,故名“非鞅”。

(3)尊重、理解;放至特定历史条件下观察;不人云亦云,在批判基础上进行吸收、创新。

13.(2015·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

材料二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

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

——《商君书》

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为转变民风所采取的措施。

(3)据材料三,简析秦国民风变化带来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特点:尚武(强悍);轻义(重利);缺乏诚信。

(2)措施:刑罚平等,废除贵族特权;采用分权办法,加强官吏职权管理;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重视农业,让农民专心务农。

(3)影响:治安稳定,社会和谐;百姓富足,国家富强;人民勇于为国战斗,军队战斗力增强。

(4)启示:改革须关注民风问题;合理制订与严格执行法律制度是引导民风的重要手段之一;转变民风有利于凝聚力量(或社会和谐)。

第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5·清远模拟)“中国历史上不是政府‘均富贵’打击资本经济,就是人口膨胀后饥民暴动‘打土豪,分田地’来毁灭资本经济,使中国经济和社会文明总在小农经济的落后层次循环不前。”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判断在中国历史上以政府行为开创的“均富贵”措施的是()

A.秦始皇实行统一度量衡

B.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北魏实行均田制

D.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解析】材料的“均富贵”是指抑制土地兼并,A与材料内容无关;B是思想,排除;北魏实行均田制,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C符合题意;D不是政府行为。

【答案】C

2.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赋税制度B.推行汉化政策

C.加强集权D.整顿吏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爵无禄”“以为官司之禄”和“赃满一匹者死”可知是北魏制定的官吏俸禄制度,其目的是整顿吏治。

【答案】D

3.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A.知识丰富B.文章写作

C.政治D.汉族文化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喜欢读《五经》,这说明他对汉文化研究较深,其他几个选项的说法都太片面。

【答案】D

4.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解析】注意题干材料前半部分为“分田”,后半部分为“纳调”,体现了耕种国家土地需要承担国家的租役,故选D。A、B、C只是说明分地,且说法都错误,A错在“全部”,B错在“平均”,C错在“出售”。

【答案】D

5.(2015·临沂高二期末)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D.汉化的过程

【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各族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民族融合如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

【答案】B

6.《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答案】C

7.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右图)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人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迁都洛阳后”“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民族的融合。

【答案】C

8.(2015·青岛模拟)下列史料无法直接反映出北魏时期洛阳繁荣景象的是()

A.“宫阙壮丽,列树成行”

B.“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C.“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D.“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解析】只要知道“路有行馑”的含义就可以直接选定,而A、B、D都反映了城市的繁荣或商业的兴盛。

【答案】C

9.敦煌壁画中有北魏商队的相关内容,反映了北魏商业的发展,下列有关北魏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洛阳出现了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②货币惯易逐步代替了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

③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都有商业往来④北魏统治者放弃了商鞅变法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过程是鲜卑族政权汉化和封建化的过程,孝文帝仿照汉制进行改革,不可能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所以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答案】B

10.(2015·潍坊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解析】孝文帝之所以这么做,是想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因而只有B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1.(2015·无锡期末)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地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3)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两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

【答案】

(1)变化:人伦失常,亲情失和;贪财求利,自私自利。

措施: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2)实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3)商鞅变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进程。

(4)认识:移风易俗,接受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本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同时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等。

12.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信息“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等分析归纳。第(2)题,可依据材料信息“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结合两税法实施后税制

的变化说明两税法的积极作用。

【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3)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答案】

(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惯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3)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第四单元测试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纵容土地兼并以筹集军费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地主特权

【解析】材料反映了北宋统治者制定错误政策,纵容土地兼并,导致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

【答案】C

2.北宋中期,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起义军打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这说明()

①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②中小农户负担沉重③起义口号已经触及了封建土地制度④北宋阶级矛盾尖锐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宋土地兼并严重、百姓负担沉重的社会现实,但这一口号并未直接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答案】A

3.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依照政绩和资历提拔官员

B.取消“恩荫”制度,防止权贵垄断官位

C.改革贡举制度,令州县立学

D.慎选地方官吏,通过考试统一录取

【解析】庆历新政依照政绩提拔官员,并严格“恩荫”制度,对地方官吏择其举多者尽先差补,因而A、B、D说法不准确。

【答案】C

4.《文献通考》记载:“(宋)太祖、太宗……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强干弱枝”

D.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富国强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北宋军队人数众多,机构臃肿,士兵素质较低,并没有形成富国强兵。C从“尽收天下劲兵”一句看出。B从收拢兵权的意义分析,可以得出。A从“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可以得出。

【答案】D

5.(2015·北京模拟)下列对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变革表述错误的是()

A.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

B.太学教科书的内容是儒家经典

C.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D.严格“恩荫”制,防止垄断官位

【解析】“恩荫”制造成官僚机构臃肿,是北宋积贫原因之一,故D说法不属于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变革。

【答案】D

6.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作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可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B、C、D措施内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A

7.(2015·台州高二检测)在下图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两个人争议那么大的原因是()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B.对农民剥削过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解析】从图片的内容看,提到了利息高低。农民负担重的问题,所以根据此意可得出是基于对农民的剥削太重的争论。

【答案】B

8.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D.软弱无能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热一把冷一把,即摇摆不定。

【答案】B

9.

(2015·宜宾模拟)右图漫画寓意所指的事件应该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明治维新

【解析】根据图片材料中“全部作废,按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办事”可知漫画寓意所指的事件应该是王安石变法。

【答案】C

10.《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受贷款。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

A.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

B.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

C.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

D.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C的表述和题干不一致,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其他各选项均能从材料中找到对应信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后)既而储积如丘山,屋尽溢不能容,又别命置库增广之……迨元丰间,年谷屡登,积粟塞上,盖数千万石,而四方常平之钱,不可胜计。余财羡泽,至今蒙利。

——[北宋]陆佃(1042~1102)

《神琮皇帝实录叙论》

(1)据材料一回答,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什么?从材料看,他认为变法招致“怨诽之多”的原因是什么?

(2)有人依据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作出了两种明显不同的解读。请简要写出这两种解读。并指出这两种解读各自成立的理由。

【答案】

(1)初衷: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兴利除弊,为国家理财,富国强民。

原因:部分士大夫苟且偷安、碌碌无为,不关心国事,与小人同流合污。

(2)解读一:王安石变法富有成效,使国家财富大量增加。

理由:王安石变法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和国家的收入;在商业和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节省了政府的大量开支。

解读二:王安石变法借理财之名,大肆敛财。

理由:王安石变法中征收的“青苗钱”“免役钱”等对百姓来讲是不小的负担;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

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更加重了贫苦百姓的负担。

12.安民、富民、解决民生问题是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

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

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休耕轮作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市易法垄断货源,“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结果造成“卖梳朴则梳朴贵,卖脂麻则脂

麻贵”的局面。尽管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目的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但是实际结果是“官中自为兼并……‘商贾为之不行’……而上下均受其弊”。……市易法之弊端,就连最初倡导市易法的魏泽忠都“愤腕自称,以谓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

——徐昌强《试论王安石变法与

张居正改革成效不同之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实现人民“殷盛”,商鞅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鼓励农耕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谈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答案】

(1)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措施:实行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轮休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较多的地方。作用: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国家收入的增加和社会安定。

(3)新法危害百姓生活,新政树敌太多。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

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

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的“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即可判断出该法令是方田均税法;第二小问抓住材料一中的第一句话从税收、政府的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等方面来说明。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第二句话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要结合北宋中期所面临的社会危机以及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来进行简析。

【答案】

(1)法令:方田均税法。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2点即可)

(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2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思维拓展】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在于缓解北宋中期所面临的财政危机。为此,富国政策是其变

法的核心内容。

第五单元测试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5·郑州高二检测)“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以上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A.因行称义B.因信称义

C.“人非工具”D.理性至上

【解析】马丁·路德认为每个信徒都应当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做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理解,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别人信仰自由的权利。这实质上破除了教皇权威的信仰,倡导了信仰自由,使每个人都有权利和条件成为信徒。

【答案】B

2.

右图反映的是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的情景。有关该图的历史阐释正确的是()

①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常常通过这种方式搜刮财富,故德意志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②对这种行为进行公开抨击的是“九十五条论纲”,这也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③这种兜售赎罪券的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④这一历史事件是导致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兜售赎罪券,引起了众多的反对,成为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马丁·路德公开抨击兜售赎罪券的行为,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答案】D

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并非偶然,从思想的角度来看,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已经为其奠定了基础。这些事件包括()

①宗教“异端”思想的盛行②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③民族国家的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抓住“思想的角度”,只有①②属于思想因素,③④分别属于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因此选D。

【答案】D

4.英王亨利八世本来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为了能有个儿子继承王位,他决定跟凯瑟琳王后离婚,但被罗马教廷拒绝。于是他跟教廷决裂,创立了一个可以离婚的宗教。他的实质目的是() A.养儿子继承王位B.与王后离婚

C.强化王权D.消灭宗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注意题目要求选择的是“实质目的”(即根本目的),应该结合英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来分析解答。16世纪初罗马教廷控制英国教会,不断干预英国的世俗事务,日益集权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神权的桎梏,建立为自己服务的本国教会,以便进一步加强王权。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5.加尔文学说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

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D.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解析】加尔文学说中的“先定论”鼓舞了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简化宗教仪式、提倡节俭等主张适应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答案】D

6.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解析】马丁·路德的观点突出了个人自省的作用而不是外在的苦修和事功,从而否定了封建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

【答案】A

7.加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

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C.人文主义思想

D.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解析】这种思想实际上是鼓励当时的人努力奋斗以真正成为上帝的“选民”,体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思想。

【答案】D

8.

右图为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学家加尔文雕像。他曾经指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句话反映的观点出自()

A.“九十五条论纲”

B.“先定论”

C.“因信称义”说

D.《基督教原理》

【解析】本题的有效信息是“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是对“先定论”的解释。

【答案】B

9.16世纪哲学家罗素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

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从人文精神的角度描述宗教改革,人的信仰有自主性,这就是宗教改革中人文精神的最大体现。

【答案】A

10.“欧洲近代的黎明时分,商业的繁荣促成了世俗情感和理想的释放。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令人赏心悦目,而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广大地区的宗教改革则震撼人心。”“震撼人心”主要是因为宗教改革从实质来说是()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实质”类问题的解答方法,要体现这场运动的阶级本质和斗争对象,C项看不出斗争对象,A、B两项表述不是“实质”,是这场运动的形式而已。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文艺复兴宣传了个人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的求知的理念。英法等国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一大障碍。

材料二人们只有通过信仰,而不是其他任何手段,才能回报上帝。

——马丁·路德

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

——约翰·加尔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出现的主要原因。

(2)比较材料二中马丁·路德与加尔文主张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他们的共同主张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积极作用。

【答案】

(1)天主教会阻碍社会进步;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统一民族国家的出现。

(2)共同主张:信仰得救。积极作用: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焕发出创新精神;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依据。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

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答案】

(1)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司法权实行政教分离。

原因: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技术的应用。

(2)理解: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

力量: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加尔文等教会人士。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常有宗教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

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起到17世纪才常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的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据恩格斯的评论

材料二加尔文提出上帝从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基督徒可以对他们在世上的行为漠不关心,谁是“选民”,谁是“弃民”,可以通过上帝的呼召体现出来。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选民”和“弃民”的标志。

材料三日内瓦的教会和政府组织都是按照加尔文的设想组织起来的。教会设立四种职务:长老、牧师、教师、执事。长老一般是富有的市民,由世俗信徒选出。……执事是由信徒选举产生的不脱产的协助长老和教师的教会管理人员……教会的权威机构是长老会或称宗教法庭,由长老12人和牧师5人组成……每星期四举行一次例会。……政府的最高机构是大议会和小议会,由市民选举产生。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资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采取何种形式?为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恩格斯为什么称“加尔文的信条只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的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及其影响。解题关键要把材料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第(1)问考查宗教改革最初的形式——神学异端。第(2)问考查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主张对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作用。第(3)问考查宗教改革的影响,结合所学及材料相关信息组织答案。

【答案】

(1)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是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有力工具。

(2)加尔文信条中的以成功与否确定“选民”和“弃民”的标准,进一步否定了教会的权威。体现了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激烈竞争中的胜利者的要求,鼓舞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加尔文建立的日内瓦教会和政府机构,是民主、共和的体制,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要求。

(3)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第六单元测试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下图是关于埃及19世纪初社会状况的示意图,示意图最能说明的是()

A.马木路克掌握埃及社会的统治权力

B.英法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了埃及

C.新生阿里政权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

D.埃及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示意图包含的信息量很大,A、B、D都只是从一个方面反映图中信息,而C几乎包含了示意图的所有信息,并且概述准确。故选C。

【答案】C

2.下列不属于18世纪末埃及经济形势恶化的表现的是()

A.农田变荒漠,粮食锐减

B.马木路克争权夺利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埃及倾销商品

D.传统的商业和贸易萎缩

【解析】注意是经济方面恶化的表现,马木路克的争权夺利属于政治方面。

【答案】B

3.拿破仑在日记中写道:“这个小小的欧洲是不能给我提供足够的荣誉的,我必须到东方去寻求,所有不朽的盛名都是来自东方。”下列事件能体现拿破仑这一意图的是()

A.越过比利牛斯山脉,入侵西班牙

B.侵略俄罗斯

C.打击反法同盟国家

D.侵略埃及

【解析】拿破仑的主要意图不仅仅局限于欧洲,而是向东方扩展。所以符合这一意图的是侵略埃及。

【答案】D

4.拿破仑的殖民统治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客观上起的相同作用是()

A.抵制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入侵

B.维护了埃及的民族独立

C.推动了埃及的社会变革及近代化

D.使埃及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拿破仑的殖民侵略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技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结束了埃及混乱局面,通过多方面改革推动埃及的近代化,所以C为共同点,A、B、D符合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作用。

【答案】C

5.

右图为1803年驻埃及的奥斯曼主力军队指挥官穆罕默德·阿里,他在1805年建立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并进行改革。他所领导的改革()

A.未采取保护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

B.改革中创办的工业以民用工业最为重要

C.取得的一个最重要和最令人惊异的成果是消灭了马木路克势力

D.是一次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

【解析】阿里改革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由封建主自上而下推行的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化改革。

【答案】D

6.19世纪初,阿里麾下只有一支装备简陋、缺乏训练、纪律废弛的杂牌军,不能与欧洲军队匹敌。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废除雇佣兵制度,实行征兵制

B.按照英国模式训练新式军队

C.采用最先进武器装备军队

D.建立近代化海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穆罕默德·阿里训练新式军队是按照法国模式进行的,而不是英国模式。

【答案】B

7.

右图为穆罕默德·阿里,他锐意改革,励精图治,其中有利于确立中央集权的最主要措施是() A.在中央设立国务会议

B.让自己的儿子担任咨议会议长

C.设立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

D.各部部长和各省省长都由他亲自任免

【答案】C

8.1827年10月,歼灭埃及和土耳其舰队的国家是()

A.英、法B.法、俄

C.英、法、俄D.英、俄

【解析】英、法、俄三国为了维护自己在地中海的利益而出兵。

【答案】C

9.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使埃及发生了数百年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①社会秩序改善②民族工业发展③人民反抗减少④遏制西方入侵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积极意义,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长期对外战争给埃及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导致埃及人民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反抗和斗争。故③错。

【答案】D

10.(2015·开封高二检测)1857年,为纪念穆罕默德·阿里而建造的清真寺胜利完工。这一史实最能说明穆罕默德·阿里()

A.给埃及社会带来的影响极为深远

B.其改革得到了埃及广大人民的支持

C.其改革使广大人民得到最大的好处

D.其改革使社会各阶层都获得了好处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由于对外战争及过多的苛捐杂税而遭到了人民的反对;改革主要得益者是封建主并非广大人民和社会各阶层,B、C、D均与史实不符。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1.面对内忧外患,穆罕默德·阿里进行了军事等方面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拿破仑和他的军队踏上了埃及这块富饶的土地后,眼前的景象令他们诧异:城市中熙熙攘攘的各色人种拥挤在狭窄的街道上,清真寺中巨大的礼拜堂金色圆顶在夕阳下闪闪发光,城外荒漠旷野中矗立着高大、孤寂而冰冷的巨石建筑,阻拦他们前进的马木路克军队,挥舞着长长的穆斯林弯刀,绿色头巾上的蓝宝石放射出幽幽的亮光。拿破仑站在吉萨金字塔前已经卧了几千年的巨大的狮身人面像前,对他的远征军说:“士兵们!4 000年的历史在蔑视你们!”此时的狮身人面像,已被数千年的沙尘埋没了半个身躯,头上的鬃毛已经磨平,眼睛和鼻子也变成了黑洞——那是埃及马木路克人用它的头作炮靶练习射击的结果。

——据《拿破仑在埃及》整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单元练习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一单元梭伦改革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在一堂关于“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原因”的课堂讨论中,四位同学的发言中最接近体制因素的表述是( ) A.雅典的“五百人会议”扩大了雅典的民主基础 B.雅典港湾众多,工商业发达 C.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 D.雅典注重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 2.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 C.平民中不再有债务奴隶 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3.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出现了三个分属不同背景的政治派别:代表平原地带氏族贵族利益的平原派;代表沿海地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海岸派;代表山地贫穷农牧民的山地派。梭伦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海岸派利益的是( ) A.颁布“解负令” B.划分四个选区 C.设四百人会议 D.划分公民等级 4.梭伦在历史上被称为雅典“民主之父”,下列对其改革措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颁布解负令,废除雅典的奴隶制度 B.为发展农业生产,积极鼓励粮食出口 C.为防止僭主政治,实施“陶片放逐法” D.设立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5.某同学在撰写有关公民大会的历史论文时,得出如下结论,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梭伦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创立者 B.所有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C.公民大会有权决定战争、媾和等国家大事 D.“四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关 6.梭伦执政后对国家权力进行一系列改革,以下表述在他执政期间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A.出席公民大会的人数越来越少 B.“五百人会议”成立 C.某人因买卖婚姻受到法庭审判 D.某位奴隶有幸成为陪审员 7.下列最能完整反映梭伦改革特点的是( ) A.坚决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满足了广大平民阶层的利益 C.试图在中庸、公平、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社会 D.没有满足各个阶层的利益 8.梭伦改革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 A.发展工商业经济,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B.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C.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根本解决,稳定了社会秩序 D.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起了楷模作用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9.梭伦执政时期采取了多项旨在建立和发展民主政治的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右图是《荷马史诗》插图本的封面。下列关于这本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描写内容处于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 B.描写内容处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 C.描写内容会出现部落或氏族之间长期纷争不休的社会背景 D.所描述的时代被称为“荷马时代” 【解析】荷马时代的时间跨度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这一时期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人们对于这一时期的了解来自于盲诗人荷马,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只有A表述不正确。 【答案】 A 2.(2015·临沂模拟)普鲁塔克在《梭伦传》中记述道:“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缴纳5/6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塞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六一汉”群体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 B.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C.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是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 【解析】“六一汉”是指无力还债的平民,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保留收成的1/6。“六一汉”的状况是当时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是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答案】 B 3.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梭伦说雅典“陷于绝境”是指() A.雅典面临外族入侵的危险 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 C.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D.自然灾害的威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背景。梭伦改革之前,雅典处于贵族政治统治之下,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改革势在必行。A、C、D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4. 右图展示的是古代雅典的轻装步兵,该兵种是当时雅典军队的三大兵种之一。轻装步兵装束简单,手持简易的武器。在梭伦执政时期,轻装步兵主要来源于第四等级,主要是因为该等级() A.政治地位较高,很少参与作战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精选阅读试题及答案(全册九个单元)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精选阅读试题及答案(全册九个单元)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东中)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居优势。——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所引梭伦诗句材料二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家乡的亚狄加语言,远方漂泊,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即使就在家乡,也在主人的怒气之下发抖,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梭伦诗句 材料三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益分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指导思想?(2分) (2)材料二、三分别是梭伦改革中的哪项具体措施?(2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作用。(3分) (4)综合材料,分析说明“公平”的实质是什么?由此分析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雅典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全部从贵族中选出,最初设立3名,主管宗教、战争和行政事务,任期10年。后来又增添了6名司法执政官,9名执政官任期缩短为1年。 材料二雅典城附近的土地多石、缺水,收成非常有限。平民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辛勤耕作,却常常食不果腹。走投无路的农民被迫向贵族借种子、工具或口粮,为此,不得不将土地或人身抵押给债主,在田间立起石碑作为土地抵押的标记。若欠债的农民不能按期还债,土地便归债权人所有,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替贵族种地的雇农,必须将土地收成的5/6交给地主。当时人身抵押十分流行,无地的农民只有人身这一最后的“财产”可以支配。一旦无力交纳地租,农夫本人及其妻子、儿女就会被债主捉去抵债,要么在债主家中服劳役,要么被卖到国外当奴隶。 材料三“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梭伦诗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雅典怎样的政治特点? 为此,梭伦推行了什么改革?(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雅典平民怎样的生活状况? 梭伦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判断,当时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梭伦解决矛盾的原则是什么?(4分)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东中)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摘自《谏逐客书》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系列1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系列1 学业分层测评(一) (建议用时:25分钟) [学业达标] 1.在城邦国家形成的早期,雅典有许多社会阶层。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贵族把持着国家大权 B.从事农业的广大平民生活富裕但无政治权利 C.氏族贵族的地位优越 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经济力量在不断地增强 【解析】在雅典城邦国家形成的早期,贵族对广大平民进行经济上的盘剥,许多农民沦为“六一汉”,还面临着沦为债务奴隶的危险。因此,B项的叙述是错误的。 【答案】 B 2.公元前8世纪以来,雅典出现了许多“六一汉”,这种现象是() A.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 B.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C.城邦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雅典奴隶制经济发展的结果 【解析】“六一汉”是指无力还债的平民,他们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是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答案】 B 3.公元前8世纪以后,随着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雅典的商业贸易日趋繁荣。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雅典人主要在地中海、大西洋沿岸经商②有些贵族也加入了经营工商业的行列③雅典人从商业贸易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④雅典的工商业者在经营活动中为求吉利绝不使用奴隶劳动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雅典人的经商活动主要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当时是奴隶制盛行的时代,雅典工商业者的经营活动绝不可能离开奴隶的劳动。

【答案】 B 4.梭伦改革前雅典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展开了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其中“海岸派”的主张是() A.实行僭主政治 B.实行寡头政治 C.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 D.实行温和的改革 【解析】当时雅典各阶层均不主张实行僭主政治,A项首先排除,B、C两项分别是“平原派”和“山地派”的主张,而D项则属于“海岸派”的主张。 【答案】 D 5.下列对公元前8世纪后雅典公民内部阶级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平原派”②“海岸派”③“山地派” 【解析】本题通过图示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公元前8世纪雅典公民的分化及三者之间的政治关系。“平原派”代表氏族贵族利益,主张维持现状,以巩固自身的既得利益,而由工商业奴隶主组成的“海岸派”和由下层平民组成的“山地派”,尽管内部阶级利益不同,政治主张相异,但二者都反对现有的社会秩序,反对贵族特权,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民主政治。 【答案】 B 6.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的主要原因是() A.他同情下层平民 B.他顺应了雅典社会发展的潮流 C.他个人的主观努力与雄才大略 D.他率军夺回了萨拉米斯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梭伦在当时雅典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树立起振兴城邦的理想,赢得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A、C、D三项都是片面原因,主要原因是B项。 【答案】 B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系列2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系列2 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建议用时:25分钟) [学业达标] 1.宋神宗见王安石“适如所愿,不觉如鱼得水,如胶投漆,则倾心纳之”。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克服危机,维护统治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使人民生活富裕D.增加政府收入 【解析】注意题干中“根本目的”这一限定,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答案】 A 2.“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A.打击大商人B.增加政府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D.打击高利贷者 【解析】解题时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募役法又叫免役法,政府事先根据需要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答案】 C 3.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 【解析】依据材料中“隐匿田亩”“逃避赋税”可知此措施与农业有关,排除A、B 两项;青苗法是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方田均税法规定重新丈量土地,作为缴税的依据,出现了材料中的情况,答案为C项。 【答案】 C 4.“使国家加强了运输的计划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投机倒把等行为。”这是对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的评价() A.市易法B.免役法 C.均输法D.青苗法

【解析】王安石颁布了均输法,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宫廷需求情况,依照“徒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这样就避免了购买时的盲目性,且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的行为,因而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5.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解析】“寇乱”指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斗争。王安石说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息“寇乱”,即平定农民起义,所以选B项。 【答案】 B 6.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制度 【解析】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并未否定科举制,C项错误,A、D两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能力提升] 7.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传家集》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一单元梭伦改革习题附参考答案

A 、鼓励发展工商业 B 、废除长老会议制 《历史选修一》习题集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据下图,回答1 — 5题。 图见《历史先选修一》第 4页 1、古代希腊城邦兴起于 A 、大河流域 B 、交通中心 C 、政治中心 D 、海洋 [D] 2、 古代希腊著名的城邦雅典是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 梭伦率领雅典军队收回被梅加腊占领的萨拉米斯岛是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城邦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主要表现在 6、梭伦改革前,在雅典城邦要求打破政治专权,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的是 A 、山地派 B 、平原派 C 、海岸派 D 、长老派 [C] ★梭伦改革前,在雅典城邦中其共同目标是反对贵族专权的公民上①山地派②平原派③海岸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③ [D] 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开始了改革。据此回答 7---9题。 7、 梭伦改革中的第一个重大措施是 A 、颁布“解负令” B 、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C 制定“遗嘱法” D 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的改革 [A] 8、 在梭伦改革中,被恢复的城邦最高权力机关是 A 、十将军委员会 B 、四百人会议 C 公民大会 D 陪审法庭 [C] 9、 古代雅典陪审法庭的职能与中国古代下列哪些机关类似 A 、秦朝的御史大夫与廷尉 B 、汉朝的尚书台 C 唐朝的门下、中书省 D 元朝的中书省[A] 10、为发展雅典社会经济,梭伦实行的 改革措施中,不包括 A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C 奴隶主与平民的矛盾 5、如图所示从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①希腊处在奴隶社会②希腊的 手工业发达③在希腊的工商业 生产中主要靠奴隶进行④手工 业在古代希腊的经济中占主导 地位 B 、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 D 统治者内部之间的矛盾 [A] 图见《历史先选修一》第 5页 《绘在希腊陶瓶上的画》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③④ [B] 派④长老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梭伦改革》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梭伦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的占据优势。……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这里的双方最准确的表述应为() A、山地派与平原派 B、奴隶主和平民 C、贵族奴隶主和海岸派 D、海岸派和平原派 2.梭伦说:“许多坏人是有钱人,许多好人是贫穷的,但是我们决不舍弃我们的正直贤德而去换取财富;因为正直贤德是稳固的,至于金钱是在人们之间川流不息的。”由此可知,梭伦A.同情保护弱势群体 B.鼓励人们追求财富 C.维护多数公民利益 D.重视社会道德建设3.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应是( ) A.首次打破了君主专制统治 B.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C.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高峰 D.雅典民主政治的终结点 4.古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在谈到梭伦改革的结果时说:“富人被激怒了,因为他剥夺他们的债权抵押;穷人更加被激怒了,因为他没有按照他们的愿望……”上述引文中省略的“他们的愿望”应包括 ①重新分配土地②为担任公职的人发放津贴 ③将旧贵族流放到国外④实现公民权利的真正平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迪奥普斯一家住在梅加腊,公元前588年他想举家迁居雅典并取得公民权,根据当时雅典的政策,他达到目的最便捷的条件是 A.掌握栽种葡萄的技术 B.经商致富,购买房产 C.在雅典购买土地 D.掌握高超的手工业技术 6.之所以说梭伦改革是雅典历史发展的必然,原因是 A.贵族政治已成为雅典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B.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渐趋激烈 C.雅典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并提出分享政治权利的要求 7.梭伦改革规定,按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这一措施的意义在于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试题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试题及答案全套高中历史选修1第一、二、三单元检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命题:邓学红于德沐 )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梭伦在当选执政官前曾经赋诗说“……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他们自己的阿提卡言语,远方漂荡……”“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雅典),竟至陷入绝境”透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到 ( ) ?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 ?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 ?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 A(???? B.??? C.??? D.??? 2. [美]J•H•布雷斯特德《文明的征程》“希腊的殖民扩张和手工业发展引发了一场变革。……随着富裕资产阶级的崛起,……贵族阶级也有了新的敌人。首先,新兴的富裕阶级憎恨贵族;其次,雅典手工业的发展使金属制品变得非常便宜,普通人也买的起武器和铠甲了,……普通公民在军队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因而大大增强了下层阶级在城邦中的势力。”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贵族专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 ) ?平民 ?奴隶 ?工商业奴隶主 ?外部城邦 A.?? B.?? C.?? D.?? 3. “在我团结人民去谋求的一切目的中,有什么我还没有做到,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柏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它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以前他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许多被出卖的

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是无辜被害,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我都使他们解放。”梭伦改革措施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是( )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建立四百人会议 D.设立陪审法庭 4. 下图是14世纪法国人为亚里斯多德的《雅典政制》一书所作的插图,由左至右分别解释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图1 图2 图3 1 A. 图1直观地反映出君主制就是一人的专制 B. 图2直观地反映出贵族制就是少数人专制 C. 图3直观地反映出民主制就是所有人统治 D. 图1到图3反映了古雅典政制的演变历程 5. 秦孝公曰“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秦国在诸侯国中相对落后 B.秦孝公求贤若渴 C.秦孝公希望改革 D.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秦国不强大 6.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有军功者,各以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材料所反映的经济政策在当时主要是为了( ) A.保证战争的兵源 B.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及答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B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将第I卷各题所选答案字母 涂抹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 48分。) 1.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 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A。颁布“解负令” B。恢复议制度

答案:A 2.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 B。改革 答案:A 3.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最早提出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的是? A。管仲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答案:A

4.商轶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 C。废除“世卿世禄制” 答案:A 5.商勒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A。秦孝公大力支持 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C。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

D。“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 答案:D 6.从商鞍变法的思想看,商鞅主要是贯彻落实了战国时期 谁的思想?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兵家 答案:C 7.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 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8.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 C。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之风 D。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第一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与晋侯朝拜周简王,会同刘康公、成肃公准备共同伐秦的时候,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他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推断当时的情况是()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君主直接控制地方 C.分封制已彻底瓦解 D.宗法制受到了挑战 “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说明当时成肃公在挑战宗法制,而刘康公则力图维护宗法制,据此可以得出D项正确;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当时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更谈不上强化,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日渐削弱,各诸侯国势力扩张,建立霸权,故B项错误;当时分封制正在走向瓦解,但并未彻底瓦解,故C项错误。 2.(2021·黑吉联考)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材料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旨在() A.奖赏开国功臣 B.拱卫王室统治 C.防止外族入侵 D.团结同姓诸侯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离为守臣扞(捍)城”可知,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形成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分散开来的诸侯就是守卫疆土的臣子、朝廷的捍卫者,故西周实行分封制旨在拱卫王室,巩固统治,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奖赏功臣的信息,且分封功臣并非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排除A项;根据所学,防止外族入侵也是为了拱卫王室,排除C项;根据所学,分封制下虽以同姓居多,但也有异姓的诸侯,且团结同姓诸侯不是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排除D项。 3.学者杨宁一认为,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政治()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实现了家国一体 D.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一单元《梭伦改革》测试卷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经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往异地……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此诗所涉及的梭伦改革的内容是( ) A. “解负令” B.财产等级制 C.陶片放逐法 D.津贴制度 2.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梭伦。他一面颁布 “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一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保护贵族政治特权。由此可见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 A.提高平民地位 B.调和社会矛盾 C.保护贵族权益 D.未改善奴隶的生存状况 3.为纪念“伟大的立法者”梭伦,美国在其立法机构——众议院的墙壁上镶嵌了一幅梭伦的画像。梭伦改革的措施体现出他的立法精神在于() A.劫富济贫 B.公平公正 C.倾向权贵 D.崇尚峻法 4.梭伦改革中,制定新法典取代德拉古的严酷法律,只保留了其中有关杀人罪判死刑的部分,还制订禁止厚葬、抚恤为国牺牲公民的亲属等法令。这些改革措施() A.具有一些人文主义色彩 B.维护工商业奴隶主利益 C.援引罗马自然法的精神 D.体现梭伦改革中庸主张 5.公元前432年的一天,雅典公民伯克帕德的妻子米尼娜兴高采烈地和丈夫一起去参加公民大会,但她却被拒绝进入会场。其主要原因是() A.会议采用“陶片放逐法”,妇女无表决权 B.雅典民主政治制度规定女人不得干预男人事务

C.会议内容与女人无关 D.在当时妇女无政治权利 6.梭伦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措施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是() A.直接削弱了贵族专权的局面 B.加强了工商业奴隶主的经济实力 C.扩大了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 D.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 7.普鲁塔克在《梭伦传》中记述道:“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缴纳5/6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塞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六一汉”群体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 B.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C.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是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 8.某同学全面研究了梭伦改革的措施后,认为梭伦在改革中实际上扮演了() A.调和者的角色 B.革命家的角色 C.贵族阶层的代言人 D.平民阶层的代言人 9.柏拉图公开认为:“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在实践中,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公民、奴隶。本邦公民伤害了自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人伤害了自由民则被驱除出境,奴隶伤害了自由民则可能被判处死刑。材料主要体现出雅典() A.民主范围的狭隘性 B.民主决策的随意性 C.法律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D.用法律维护公民权利 10.庇西特拉图改革的背景不包括() A.梭伦改革后,雅典出现了剧烈的动荡与纷争 B. “山地派”不满足梭伦的改革措施,要求进一步推行改革 C. “平原派”继续拥护梭伦的政策 D.庇西特拉图建立了个人独裁的僭主政治 11.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是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选择题 1.古书记载,夏朝中央官吏有“六卿”,地方官吏有“牧正”和“九州之伯”等。又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监狱称为“圜土”。上述材料表明() A.夏朝已经有了国家权力机构 B.夏朝已出现中央集权制度 C.夏朝已出现分封制和宗法制 D.夏朝的皇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六卿”“牧正”等说明夏朝已设置了官职,“《禹刑》”“圜土”说明有了刑法和监狱;官职、刑法、监狱都是国家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 2.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从内外服制度到封邦建国 C.从内外服制度到郡县与分封并行 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故B项正确;A项是夏朝的政治特点,排除;郡县与分封并行是西汉时期实行的制度,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3.(2021·湖北天门月考)下图漫画反映的是“武王伐纣”。为巩固周王朝统治,西周在政治上推行() A.禅让制 B.内外服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为巩固周王朝统治,西周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故选C项;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排除A项;商朝时期实行内外服制度,排除B项;秦朝时期,将郡县制推行全国,排除D项。 4.(2021·辽宁丹东测试)《礼记》中记载,太公望受封于齐,去世后归葬于周,世人皆称太公望“礼不忘其本”,之后的五代齐国国君皆如此。但从第六代开始,齐国国君死后葬在齐国。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 A.社会等级秩序遭到颠覆

B.天子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 C.政权面临严重统治危机 D.同姓亲族间血缘关系逐渐弱化 世人皆称太公望‘礼不忘其本’”体现的是诸侯对天子的臣服,从第六代开始,齐国国君葬在自己的封地,体现出诸侯不再像以前那样尊重天子,反映了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故选B项。 5.(2021·河南八市联考)汉初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但对封国而言,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命权。在军事上地方郡国虽有郡国兵,但“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这一措施() A.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强化 B.试图通过推恩削弱王国势力 C.有效防止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D.是强化中央集权的具体表现 “对封国而言,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命权。在军事上地方郡国虽有郡国兵,但 ‘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可知,地方诸侯的权力受到中央的限制,是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故选D项。 6.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侯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 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 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 D.郡县与分封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 ,与周分封制不同,故A项错误;封国制下的诸侯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监察制度的强化,故C项错误;由材料信息“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可知,侯国更多地要听命于郡守,郡县的地位略重于侯国,故D项正确。 7.《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记载,嬴政登基后,不循祖制,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各级官员勋爵,凭军功授予;直至始皇驾崩时,国朝不封皇后、不立太子,百官均依制任命,各司其职。据此可知,嬴政() A.有推动中国走向家国一体的政治理想 B.试图通过加强地方吏治来治理国家 C.建立秦朝后试图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D.试图创新官僚制度实现新旧时代嬗变 ,家国一体是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加强地方吏治”在材料信息 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治者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而“无为而治”属于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问政于箕子(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建议他除了“谋及卿士”“谋及卜筮”外,还要“谋及庶人”。武王十分钦佩。这反映了当时() A.原始民主传统仍具影响力 B.重大事务采取集体决策 C.商朝的残余势力仍然强大 D.神权政治占据主导地位 2.秦朝皇帝制度、郡县制的确立,经过了集体讨论。唐朝有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合议的制度。宋明清时期廷议、朝议、集议制度进一步规范化。这说明古代中央决策体制的一致性是() A.保障决策的合理性 B.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C.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D.强化权力之间的制约 3.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准备下达修洛阳宫的指令时,门下省给事中张玄素极言:“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深愿陛下思之。”最后,门下省根据谏言阻止指令下达。这反映出当时() A.门下省成为决策中心 B.皇权为大臣所操纵 C.中枢决策程序制度化 D.社会崇尚简朴之风 4.从安史之乱到宋神宗改制之前,皇帝用使职差遣制架空部、寺、监、省之权,由观察、黜陟、转运、租庸、两税、盐铁、度支等差遣官插手庶务。这一做法() A.造成了庶务管理的混乱 B.反映了赋税制度的变化

C.推动了保甲乡里的瓦解 D.调动了地方官员积极性 5.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一些将军在军饷不足时,会在未得到公民大会允许的情况下请求雅典盟友的支持。这种行为常常受到公民大会的攻击,有些公民表示,军事指挥官们觉得他们自己就是法律。由此可见,在当时的雅典() A.外部势力影响政治决策 B.公民大会主导城邦事务 C.独裁统治破坏法律传统 D.权力滥用导致政局动荡 6.对于中古时期欧洲国王的权力,有学者认为:他的司法行政主权力只限于自己的直领地之内,而其他封建主在其领地内也具有与国王几乎同样的权力。这说明当时的欧洲() A.城市自治倾向明显 B.教权冲击封建王权 C.封建国家主权分散 D.三权分立现象严重 7.下表所示内容最适合用来佐证英国() 时间文件成果 1215年《大宪章》规定非经贵族会议的决定,国王不得征收额外税金 1628年《权利请愿书》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 1689年《权利法案》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 A.具有限制王权的传统 B.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 C.体现三权分立的思想 D.内阁制度的逐渐形成 8.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行使立法权;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由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可在参议院同意条件下解散众议院;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命令须经内阁各部部长副署。这样的政体设计体现了()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戊戌变法》单元达标检测卷

《戊戌变法》单元达标检测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解析: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挽救民族危机,维新派、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分别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的主张。A项是在甲午战争之前,B项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D项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C 2.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实质是( ) A.列强掠夺中国高峰时的产物 B.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内容 C.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 D.中国已被肢解的具体表现 解析:租借地和“势力范围”既不同于半殖民地,也不同于殖民地,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形式,故C项正确。 答案:C 3.20世纪初,清政府曾颁发谕旨:“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亟应变通尽利,加意讲求。”由此可推出( ) A.中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商政策 B.洋务运动实现了中国的富强 C.清政府将实行振兴工商业的政策 D.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发展 解析:材料中描述的是清政府认为将工商业视为末业,不利于国计民生。由此,可以推断出清政府实行振兴工商业的政策,故选C项。 答案:C 4.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梁维新派在探索近代化过程中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 ) A.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9 戊戌变法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评(九) 戊戌变法 (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 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日两国近代化过程中,“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作为一种思想纲领,都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成为后起的东方民族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基本主张。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以之为指导的中日改革在当时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的。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康有为政论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第(2)问,从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改弦而雄视东方”“取而用之,尤易措手”中可以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结合19世纪末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答案】(1)同: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 异:“和魂洋才”主张在保留日本本土文化同时,全面学习西方;“中体西用”主张仅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维护衰落的封建制度。 (2)观点: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主张中国学习日本。 原因: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戊戌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参中

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同步练习: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选择题 1.“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这段材料主要解释了() A.商鞅变法的原因 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商鞅变法的目的 D.商鞅变法的经过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A.废分封、行县制 B.实行盐铁专营 C.废旧俗兴汉化 D.尊崇儒术 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4.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大力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 相对缓和。但其去世后,家被抄,诸子或自杀,或被充军。张居正家族如此结局,主要缘于其改革() A.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B.损害了宦官集团的利益 C.改变了明内阁参政体制 D.明神宗一直厌恶张居正 5.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6.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 力量。这说明戊戌变法() A.壮大资产阶级的实力 B.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 C.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D.增强了革命社会基础 7.雷海宗在其《国史纲要》中写道:“帝制先取消了科举,象征传统文化大崩溃的开始;然后帝制自己 也被取消,象征传统制度大崩溃的开始。”与两个大崩溃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同步习题: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政治体制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1.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度,其中内服主要是指() A.商族活动区域 B.商族以外的活动区域 C.黄河中上游地区 D.长江流域地区 2.有学者认为西周是一个“权力代理的亲族邑制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西周() A.建立了完善的社会等级制度 B.确立了“上下尊卑”的礼乐制度 C.以同宗同族作为分封的主体 D.实行“天下共主”的集权制 3.(2020江苏高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春秋时期,周平王与郑国已互不信任,相互交换“质子”;周桓王亲自率领陈、卫、蔡等国的军队与郑国作战,结果王师惨败。这说明当时() A.分封制已经无法推行 B.中央集权已经开始衰落 C.诸侯国全力屏藩周王室 D.诸侯国成为周王室的威胁 题组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4.(2020江苏淮安涟水一中高一阶段性测试)易中天在其著作中评论秦始皇称帝是 一场革命,认为“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皇权至高无上 B.朝臣参与议政 C.皇帝任免官员 D.地方服从中央 5.秦朝的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且以右为尊。丞相的工作职责是() A.主管军事系统 B.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C.负责监察系统 D.代替皇帝处理政事 6.“秦始皇……从根本上改变了间接统治的传统,采用官僚制度,建立起中央对地方 的直接统治。”材料中的“改变”是指(深度解析) A.推行了郡县制度 B.强化了丞相的权力 C.创立了皇帝制度 D.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7.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了思想统一 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D.导致了暴政统治 题组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8.(2020山东德州夏津一中高一月考)据《通典·职官一》记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 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汉成帝此举意在() A.提升司空地位 B.提高行政效率 C.抑制相权 D.完善行政机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九单元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课后强化演练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 A.资本输出和大量倾销工业品 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贷款 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 D.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争以后,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是以资本输出为主,A项正确。B、D 两项是资本输出的方式,C项是为了倾销商品。 答案:A 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阻挠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B.打入他国在华势力范围,进行自由竞争 C.攫取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D.促进中国走向近代化 解析:结合中国已经被瓜分完毕的现实,美国门户开放的直接目的当然是B项。 答案:B 3.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 ①财政危机②吏治腐败③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④人民起义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十九世纪末,结合清政府内忧外患的现实,四个选项都是表现。 答案:D 4.面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下列哪一项不是清政府采取节支增收的措施() A.增加税收额度 B.降低官员薪俸 C.裁减军队 D.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 解析:结合基础知识,A、B、C三项都是清政府节支增收的措施,所以符合要求的是D项。 答案:D 5.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缴内地税的要求,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 A.为列强商品输华创造平等条件

B.为列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 D.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要求对外输出资本和扩大商品输出,以便攫取高额利润,甲午战争后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就反映了这种要求。19世纪末的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和寻求资本输出的场所,“门户开放”政策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美、日都是要为本国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 答案:C 6.下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解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材料中把中国的这三项权力被哪些国家瓜分写的直截了当,因此很明显是梁启超的《瓜分危言》,选择C项。《海国图志》是介绍外国的文化和制度的一本书,是由古文写成,因此排除A项;《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的一本书,不涉及到权力的瓜分,排除B项;D项《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对革命之后的政府的规划,都是政治上的安排,不是分析国内外形式和权力划分的,因此也排除。 答案:C 7.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①迫切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②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③领导农民暴动起义④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活动。③表述不符合史实,民族资产阶级的本质决定了其不可能依靠农民,更不会领导农民暴动。 答案:C 8.下列有关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苏纶纱厂是其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