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发热的临床诊断思维

感染性发热的临床诊断思维
感染性发热的临床诊断思维

感染性发热的诊断思维

正常体温

正常健康人的体温比较恒定,一般保持在37℃上下狭窄范围内(36.2~37.2℃),不因地理区域或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有所差异。

个体间的体温可有一定的差异,但就每一个人体而言,其体温的生理节奏性变化基本相同。发热的定义

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人的体温超过其正常范围,通常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出1℃时,称之为发热。

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病理生理反应。

发热待查的定义

发热待查,又称为原因不明发热、病因未明热等,简称为FUO(fever of unknown origin),1961年由Petersdorf和Beeson引入此概念,发热超过3周,最高体温达38.3℃(101℉)以上,且经住院1周以上仍未明确诊断者为FUO。

权威性的《西塞尔内科学(第20版)》中对FUO所下的定义为:一种持续3周以上,其体温超过38.3℃(101℉),尽管在一个良好医院或诊所检查后仍未做出诊断的疾病。通常此时所做的检查已包括询问病史、体检、常规血尿化验与培养、放射学以及某些特殊血清学检查。国内的诊断标准为: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常规的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者。

发热待查的病因

如果进一步仔细评价,发热待查病例中的70%~90%是能够做出诊断的。其病因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六大类。

脓肿:肝,肝下,胆囊,脾,阑尾周围,肾周,盆腔及其他部位。

肉芽肿:肺外及粟粒结核,非典型分支杆菌,真菌感染。

血管内:与血管有关的心内膜炎,脑膜炎球菌血症,淋球菌血症,李斯特菌属,布氏杆菌病,鼠咬热,回归热。

病毒、立克次体及衣原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CM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肝炎,Q热,鹦鹉热。

寄生虫:肠外阿米巴,疟疾,弓形体病。

二、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胶原血管疾病: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别是Still病),脉管炎(所有型别)。

肉芽肿性:类肉瘤样病,肉芽肿性肝炎,克隆氏病(Crohn病)。

组织损伤:肺栓塞,镰状细胞病,溶血性贫血。

三、新生物性疾病

淋巴瘤/白血病:何杰金氏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急性白血病。

癌:肾,胰,肝,胃肠道,肺(特别是当转移时),心房黏液瘤。

四、药物热

磺胺类,青霉素类,硫脲嘧啶,巴比妥类,奎尼丁轻泻物(特别是用酚酞)。

五、伪装热

处理或变更体温计

六、其他原因

家族性地中海热,弥漫性体血管角质瘤(Fabry病),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

据目前国内外文献报告,前三大类病因占了约80%左右,其中感染性疾病约占40%,非感染性炎症疾病与新生物性疾病各约占20%左右,其他的约占10%,还有约10%则始终原因不明。

但病因的分布受地理、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按年龄分:

6岁以下患儿以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为高,特别是原发性上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或全身感染。

6~14岁以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和小肠炎症性疾病为最常见病因。

14岁以上成人,虽然感染性疾病仍居首位,但肿瘤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长。

发热待查的诊断

一、仔细研究病史和反复体检

没有任何手段能替代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细致的体格检查。

反复询问病史,从社会史、职业、旅游及服药史中也许能发现新线索。

热型仅偶有助于作出某种特异的诊断,如隔日发热可确诊为间日疟原虫感染;持续发热可能是未经治疗的伤寒沙门菌感染及其他持续菌血症;而反复发热(Pel-Ebstein型热)可能为何杰金氏病和其他淋巴瘤。

体检应当特别注意皮肤、淋巴结(包括肱骨内上髁的、耳后的及腋窝的)、黏膜(包括结膜)及腹部(硬块、压痛及肝脾大小)。

发热伴寒战、结膜充血、皮疹、呼吸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黄疸、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出血现象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具体病例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既不可过分依赖,也不可忽视,应结合临床表现分析判断。

常规化验,包括三大常规、肝功能、血沉、迟发性过敏反应皮肤试验(例如:PPD、流行性腮腺炎)等,均应检查。

大多数活动性炎症病人是贫血;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潜在细菌感染;单核细胞增多提示结核、布氏杆菌病、炎性大肠疾病或其他慢性炎症情况;严重淋巴细胞减少提示免疫缺陷或恶性肿瘤。

异常高的血沉提示颞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风湿性疾病、Still病(青少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细菌性心内膜炎或潜在性感染。碱性磷酸酶升高,肝脏阻塞性病变亦非少见。其他化验,如抗核抗体、补体分析等结果阳性也有助于发热待查的诊断。

X片应仔细复查,以作为有无鼻窦炎、肺炎或肺小结、肺门淋巴结病或腹内肿块的证据。

腹部B超、CT、MRI等对检查肝、胆囊、脾及盆腔区肿瘤和脓肿非常有帮助。

血培养、尿培养以及其他体液培养(如脑脊液、腹水、胸膜腔积液),如果有必要就应该做。从怀疑的脓腔中取样做厌氧菌培养,以及在疑难病例中做血培养以检验有无需要复杂营养的细菌、真菌,亦为有用。当怀疑溃疡或肿瘤时,对肝、肺、骨髓、淋巴结或其他深部组织部位做活检也是有价值的。

发热待查的诊断步骤图

热程大于2~3周,期间不是不能归属于

有数次体温大于38.5℃发热待查

口温、肛温同时测定,不是

证实体温升高,同时伪装热

尿液温度升高

重复详细询问病史有异常发现做相应诊断试验

及体格检查的追踪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沉、尿常规

与细菌培养、胸片、血

生化、冷凝素球蛋白、有异常做相应诊断试验

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的追踪检查

类风湿因子、抗DNA抗

体、LE细胞、大便隐血3

次、大便寄生虫虫卵3次、

血培养3次

无异常随访、重复检查、追踪异常发现

患者情况是否恶是CT、MRI 追踪相应的发现

肝、骨髓活检或需氧阳性

厌氧培养、真菌培养做相应检查

阴性:好像初次接触病人一

样重复病史及体格检阳性发现追踪

查,复习所有的实验

室资料

阴性

病情加重病人情况稳定

在可治疗的疾病作为发热待查

中最相似的一种随访

做治疗试验

发热待查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

艾滋病

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咽炎(所谓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表现);

恶心、呕吐、腹泻;

末梢血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单核细胞增加。

结核病

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需警惕;

引起发热的主要是粟粒性结核,可波及肝、脾、骨、肾、脑膜、腹膜、心包等;

胸片在早期可完全正常,PPD试验也可呈阴性反应;

有认为多次仔细的眼底检查可以发现脉络膜的结核结节,有助于早期诊断;

粟粒性结核患者肝与骨髓常被累及,肝损害早于骨损害,活组织检查有助于确诊,骨髓穿刺并无帮助。

伤寒、副伤寒

国内发热待查患者中伤寒、副伤寒所占比例仍较高;

某些伤寒患者缺少特殊中毒症状、相对缓脉和典型皮疹,肥达反应阴性者也占相当比例;

病程可因合并血吸虫病、结核或不规则抗菌治疗而迁延数月,但发病仍有季节倾向。

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长期发热的常见原因造成诊断困难常由于缺乏心脏杂音或/和血培养阴性;持久不明原因发热及复发性肺栓塞提示本病的可能。

近年来认为微需氧或厌氧菌或L-型细菌均可引起感染型心内膜炎,因此对某些病例应做厌氧血培养及L-型细菌的培养;

超声心动图能探测到赘生物所在部位、大小、数目和形态,颇具诊断价值。

败血症

一般热程短,毒血症状明显,常有入侵门户;但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患者热程可长达半年之久;

金葡菌败血症可找到入侵途径,有一过性皮疹,关节症状以髋关节为主,大多有迁徙性病灶(肝、肺、骨);

金葡菌骨髓炎在X片上表现增生大于破坏。

肝癌

常伴有类白血病反应;

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有助于诊断,血中AFP定性和定量检查有确诊价值;

B超、CT、MRI、同位素肝扫描、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等均有助诊断;

肝穿活检。

白血病

多见于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的前期;

周围血象可以正常,骨髓图片亦无法确定诊断;

除发热外尚有贫血、紫癜、粒细胞减少等表现。

系统性红斑狼疮

部分病例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而缺乏典型皮疹、周围血LE细胞阴性;

可伴有雷诺现象和网状青斑,后者虽不特异,但如出现,应做有关血清学试验;

抗核抗体阳性,尤以活动期为高,血清滴度>1: 80具诊断价值。抗DNA抗体更具特异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

Still病关节表现轻微或缺如,但可有高热、复发性皮疹、淋巴结肿大、心肌炎、肺炎、虹膜睫状体炎,周围血白细胞可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亦增多;

发病多见于15~16岁的少年和20~30岁的成年人;有的可在儿童期发病,间隔10年无症状,而在成年时再出现症状;

本病缺乏特异性诊断,在除外其他疾病后才能作出确诊;

比较少见的Reiters(赖特)综合征除类风关外同时有尿道炎、结膜炎等表现,先出现尿道炎,可持续数周,关节症状可较迟出现,全身症状有发热、腹泻、心肌炎等;

病程约2个月,长者达年余。

组织细胞增生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青春期,10岁~30岁,偶尔也有老年人;

女性多见;

80%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少数可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

相互之间不融合,可以活动。常有压痛;

40%的病人有38℃以上的发热;

常伴有上呼吸道症状,似流感样;

可见药疹样皮疹;

有些病人无明显症状。

药物热

患者可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常与特异性体质有关;

一般有恒定的潜伏期,于给药后7~10d以上发生,热型无特异性;

药物热实系过敏性血管炎,可同时伴发荨麻疹、肌肉关节痛等血清病样反应,一般情况较好;停药后发热一般在48h内消退;

如患者再次服用同种药物,很可能在数小时内再次出现发热;

各种抗生素、磺胺、异烟肼、丙基硫氧嘧啶、对氨水杨酸、苯妥英钠等均可引起药物热。伪装热

常见于女性

热程长(可超过6个月)但无消耗性改变

一日内体温多变,无规律性

脉搏与体温不成比例,皮肤温度与体温不成比例

观察下测量肛温可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对发热待查患者应按前述方法和步骤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求明确诊断,然后针对病因作出相应的处理和治疗;

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能随便应用退热剂、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抗菌药物,以免改变其原有热型或其他临床表现,使诊断发生困难,延误必要的治疗;

对急性高热患者疑为感染性发热而且病情严重时,可在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各种培养标本采取后,根据初步临床诊断予以相应的抗菌治疗;

伪装热病人常有严重的精神病为基础病因,注意避免对抗是很重要的,以防止病人的绝望行为,包括自杀;

发热待查的病人不宜盲目检查;

当病人病情不严重时,仅用观察作为诊断手段,常是值得的;

有时甚至短期的病情观察就能使模糊不清的诊断变得明朗起来;

在一些病例中,如发热消失,则无必要再做进一步的诊断试验。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 超过1 0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 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 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 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 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 作。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 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 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 相交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 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 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4.后发热:此型与双相热较难区分一般是指某些感染性疾病在退热后一至数天后再次出现发热。有学者提出分析后发热与第二次发热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①其他感染性疾病 经治疗好转,但不彻底,停药复发。②细菌感染疾病抗菌显效,但病原菌并未完全消灭而 转为L型细菌再次发热。③在原发病用药控制退热后,一直未停药,随后再发热应想到药 物热。④反复发热疾病的第二次发热。⑤在原发病已经好转、控制的情况下,并发有关或 无关的新并发症。

发热的临床思维(整理)

发热的临床思维 由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发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 41℃)及超高热(41℃以上)。有些发热原因易查,有些发热原因一时难以查明。当体温超过38.5℃,发热时间超过2~3周,经完整的病史询问、全面体格检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称为发热原因待查(FOU)。先主要讨论高热的临床思维: 一、临床思维的必要前提 (一)病史询问要点 1.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肿史,现已愈合的皮肤切割伤或疖肿一般不引起病人注意,但常作为细菌入侵门户,是诊断败血症,尤其是葡萄球菌败血症的重要线索;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如蚊虫叮咬可引起乙型脑炎、疟疾等;1个月内有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可引起急性血吸虫病。 2.热度及热型病人是否测量过体温,每天最高和最低体温是多少,有助于判断病人是否为高热及对热型的判断。 3.体温升降方式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双峰热多见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4.是否伴有寒战高热前先有怕冷、恶寒及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等。传染病过程中每次寒战是病原体入侵血流的信号。 5.发热的伴随症状发热伴明显中毒表现见于严重感染,尤其是败血症;发热伴行性消瘦见于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结核、恶性肿瘤。若长期发热而—般情况尚好,见于早期淋巴瘤、变应性亚败血症。 (二)体格检查重点 1.一般状况及全身皮肤粘膜检查注意全身营养状况。恶病质提示重症结核、恶性肿瘤。注意有无皮疹及皮疹类型:斑疹见寸:丹毒、斑疹伤寒,面部蝶形红斑、指端及甲周红斑提示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环形红斑见于风湿热;丘疹和

发热诊断与护理

第一章发热(Fever) 第一节定义机制 一.定义: 大多数有机体能生存的体温不超过45℃,而人体温度又常被调控于此体温以下,即35~42℃之间,体温上升,也常限于42℃以下,很少突破。这是由于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比较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其对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发热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它是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一般而言,腋下温度在37℃以上,口腔温度在37.3℃以上,直肠温度在37.6℃以上,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过热可因机体产热过多,散热过少或因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和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所致,由于此种体温升高既无致热原的作用,亦无体温调定点水平的上移,因而与发热有本质的区别,另外,生理因素引起的体温升高,也不能称为发热。 二.机制: 发热激活物是指外致热原和体内某些产物能够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而使其产生并释放白细胞致热原。其中外致热原细胞包括细菌、病毒、抗原一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物质等。内生致热原是由产内生致热原细胞被发热激活物激活后,产生并释放的致热物质。许多实验资料表明,传染原和致炎物质,它们的作用就主要是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如单核球、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其他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现在已知的内生致热原有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第一介的质、第六介的质等。当这些内生致热原经由血液循环到达下丘脑时,可使该细胞释放前列腺素,这时,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外周介质的介导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于是患者便会感到目前体温“太低”,因此,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加强,使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而造成肢端发冷、起鸡皮疙瘩,汗腺分泌功能降低,出汗减少,甚至停止,此时,患者会盖大棉被而使散热减少;另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作用,引起骨骼肌紧张或寒颤,使产热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致代谢增加,也使产热增多,结果,产热大于散热,如此一来,体温便上升了。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

“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断与处理 主讲人:单连旭 时间:2018-01-26 地点:内三医生办公室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近10%的FUO病例始终不能明确病因。发热本身可由多类疾病,如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和血液病等疾病引起,无法明确归类。过去这类患者通常由内科医师诊治,在大多数分科较细的医院则主要由呼吸内科医师接诊。目前很多医院开设了感染科,并把FUO归于感染科诊治,这种专科化管理是一种进步,可以提高诊治水平。 一、“不明原因发热”的准确定义 1.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数次超过38.5℃;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①发热史:包括发热起始时间、热程、热型和热度;②发热规律:是否伴有寒战,是否有节律性,是否总与其他特定症状(如皮疹、关节痛)相伴随,是否有季节性;③疾病史:如结核病和与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疾病的病史;④特殊地区(疫区、牧区)定居或旅游史;⑤其他病史:如手术史、用药史和冶游史等。这些病史对确诊大部分FUO病因非常有益,但某些医师经常会忽略病史的重要性,常泛泛地询问病史,或对患者提供的某些病史充耳不闻。如果能对某些病史线索追根溯源,往往能够很快发现病因。 (二)认真、过细、彻底的体格检查: 1.不放过任何可疑体征; 2.不放过任何部位; 3.需要引起重视一些重要的体征: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罗音,局部叩痛等等 4.容易被忽视的体征:口、咽、甲状腺,等 2. 认真、详细、彻底的体格检查 体检时需注意:①不能放过身体的任何部位,包括一些易被忽视的部位,如口腔、咽喉、甲状腺和指(趾)端等;②不能放过任何可疑体征;③对一些特殊体征需要引起特别重视,如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罗音,局部叩痛等,上述体征很可能为FUO的病因诊断提供线索。 (三)广范围的辅助检查,着重考虑与疑似疾病相关的“特异性”检查项目方法: 1.“通检”常规项目:血、尿、粪,生化;PPD试验、血沉、CRP;胸片,多部位影像查; 2.血培养反复多次; 3.各种自身免疫指标; 4.各种肿瘤标志物; 5.骨穿:多部位、多次; 6.肝穿刺活检? (四)掌握一定线索后进行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检查 FUO病因诊断的特殊处理方法 所谓“特殊”方法是指看似违背常规做法的诊断方式,事实上,下文将要阐述的所谓方法并非真的很特别,但如果患者的疾病经多次反复检查、会诊仍无法确诊时,需果断地采取下列措施:①停药观察。停药时要把握好时间、指征和患者情况,有两种情况比较重要:一是确曾有过感染表现,但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可视患者情况停药观察,以排除或确定患者的发热症状是否为抗生素引起的“药物热”;二是要敢于否定其他医院或医师的可疑诊断,当然,这必须建立在科学依据或丰富经验的基础上。 ②试用抗菌药物。当前对绝大多数FUO患者而言,抗生素使用适应证过宽,但仍应提倡对高度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 上海华山医院翁心华 中心躯体温度高于体温正常的日波动范围,通常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时即称为发热。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病理生理反应。 热程在2周以内的发热称为急性发热, 急性发热病人热程短,多伴有明显的伴随症状,病因诊断一般不困难。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8.3℃,经过至少1周深入细致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组疾病称为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是一组重要疾病,由于其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发现已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问题。体温(口温)37.5~38.4℃持续4周以上者称长期低热,临床上也具有其特殊性。 一、发热的病理生理 (一)体温的调节正常健康人的体温比较恒定,一般保持在37℃上下的窄范围内(36.2~37.2℃)。安静时产热的主要场所是肝脏和骨骼肌,在运动或疾病伴有发热时,骨骼肌更是产热的重要场所。机体的散热主要以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等方式进行,据估计约90%的热量通过上述方式散失,人体主要的散热部位为皮肤。 机体具有两种控制体温的系统,一是所谓行为调节,一是自身调节(即反馈调节系统)。前者是有意识的活动;后者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实现,其调节机构包括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温度感受器分为温觉感受器(兴奋时散热增加)和冷觉感受器(兴奋时产热增加);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目前生理学上多采用调定点(set point)的学说来解释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调节的功能活动。该学说认为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存在着与恒温箱温度调节器相类似的调定点,此调定点的高低决定体温的水平。体温中枢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低于调定点时,调定点的冲动发放,调温指令抵达产热和散热器官,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的张力增加或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经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最终导致发热。 (二)致热原与发热的机制据现有的资料表明,除由甲状腺功能亢进(包括甲状腺危象)、剧烈运动、惊厥或癫痫持续状态等情况导致的产热过多,或因广泛皮肤病变、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所致的散热障碍造成的发热以及功能性低热外,其余原因所致的发热皆可能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致热原(pyrogens)是一类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微量物质即可引起发热。目前已知的致热原可概括为两类: 1、外源性致热原如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热类固醇(如原胆脘醇酮,又名尿睾酮),炎症的某些内源性因子、尿酸结晶、博来霉素

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

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 一、概述: 1、发热的定义: 发热(fever,pyrexia):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使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当晨起休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正常人体温范围:口腔温度(舌下测量)36.3~37.21℃,直肠温度(肛门测量)36.5~37.71℃,腋下温度(腋窝测量)36.0~37.01℃。 2、发热待查的定义:发热待查又称未明热或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1).发热持续2~3周以上; (2).体温数次超过38.5℃; (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3、国外对特殊人群FUO的定义: (1)、HIV抗体阳性病人:体温大于38.3℃超过4周,其中住院病人热程超过3天仍不能明确病因者。 (2)、颗粒细胞缺乏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小于500×106 /L,体温大于38.3℃超过3天且培养阴性2天以上。 (3)、老年患者:除病者为老年人外,其他标准同经典FUO。 (4)、住院病人:因非感染性疾病入院的病人发热大于3天病因不能明确者。 儿童FUO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目前,国内经典的FUO定义仍是最为适用的 二、发热的机制: 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 各种病源微生物及其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炎症或某些化学物质等外源性致热源,通过作用于体内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因子,间接或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水平升高,导致机体产热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三、发热的病因(原因): (一)、病因分类: 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1、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 2、非感染性疾病: (1)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实体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肺癌、肾癌、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 (2)血管-结缔组织疾病:常见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少见的有: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Wegener 肉芽肿等。 (3)其他疾病:如药物热、脱水热、各种坏死组织吸收热、中暑、功能热、伪热等。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一、诊断 (一)病史询问要点 详细询问病史,要注意: 1. 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痈史;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1个月内有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皮肤外伤及疖痈是诊断败血症的线索。有传染病疫区逗留史,考虑急性传染病;腹部手术后发热应考虑腹腔、盆腔感染如膈下脓肿、肠间隙脓肿、空腔脏器瘘等。 2. 发病季节:冬春季节发病,多见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中暑。 3. 热型: (1)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2)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 (3)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渗出性脑膜炎、化脓性炎症等。 (4)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鼠疫热等。 (5)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腹膜炎等。 (6)不规则发热: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7)消耗热:见于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8)双峰热: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4. 体温升降方式: 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用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 5. 伴随症状 (1)发热伴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鹦鹉热、天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伴咽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咳嗽、咳痰,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 (3)伴胸痛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脓肿等。 (4)伴腹痛、恶心、呕吐者,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等。 (5)伴头痛者,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 (6)伴肌肉痛者见于肌炎、皮肌炎、旋毛虫病、军团病、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等。 (7)全身关节痛,见于结缔组织病、痛风、银屑病性关节炎等。 (8)伴神经障碍者,见于脑炎、脑膜炎、感染中毒性脑病、脑出血、中暑、颞动脉炎、红斑狼疮脑病等。 (9)发热伴明显中毒症状见于严重感染,尤其是败血症。 (10)是否伴有皮疹及出疹时间:发热1日出现皮疹见于水痘;2日出现皮疹,见于猩红热;3日出现皮疹,见于天花;4日出现皮疹,见于麻疹;5日出现皮疹见于斑疹伤寒;6日出现皮疹见于伤寒。 (二)、体格检查

发热待查之经验分享

发热待查之协和经验

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但发热的原因却不尽相同,涉及的疾病也极其纷繁复杂。还有部分患者长期发热,虽四处求医仍诊断不明。因此,对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常被认为是最富挑战性的临床问题。 不明原因发热(FUO,feverofunknownorigin)又称发热待查,其经典定义于1961年由皮特斯多夫(Petersdorf)和比森(Beeson)基于对100例患者进行的前瞻性研究所提出:①发热时间持续≥3周;②体温多次>38.3℃; ③经过≥1周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确诊。

发热待查常见病因及其构成变迁 发热待查的病因包括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肿瘤性疾病及其他疾病,其中有部分患者虽然经过系统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病房以收治FUO及疑难重症感染性疾病患者为主。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至2010年间收治的997例FUO患者的病因构成,其中,感染性疾病占48.0%,结缔组织病占16.9%、肿瘤性疾病占7.9%,其他疾病占7.1%,诊断未明占20.1%(图1)。 结合我科此前对1985-1989年间130例FUO病例以及2000-2003年间449例FUO病例进行的病因总结,我们绘制了26年间不明原因发热病因变迁图(图2),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medJ)2013年第5期。 综合我院26年间FUO病因变迁分析显示,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和其他疾病在FUO病因构成中无显著变化,肿瘤性疾病所占比例明显降低(由16.9%降至7.9%),发热原因未明的比例显著增加(由10%升至20.1%)。近年来国外文献中所报告的FUO诊断不明病例约占全部FUO病例的51%,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FUO患者诊断未明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分析原因可能是,随着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术的普及,病原学培养技术的提高,新研发的血清学检测项目越来越多,以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等等,常见疾病的确诊效率提高,而符合经典FUO定义的病例却越来越复杂。 发热待查诊断思路及工具 详细、反复的病史询问和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依旧是确定FUO病因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在病史询问中,应特别注意对局部症状、旅行史、动物接触史以及用药史等的询问,应重视常见疾病的不典型临床表现。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树突状细胞(DC)检测,血培养(须进行3次),血生化,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磷酸肌酸激酶(CK)及抗核抗体(ANA)检测,血清蛋白电泳,尿常规及相差镜检,尿培养,结核菌素(PPD)试验,骨髓穿刺,胸腹部CT等等。如果检查结果指向某个脏器病变,应进一步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或活组织检查。 在我们医院的数据中,结核病一直高居FUO病因构成的首位。在2004-2010年间的病因分析中,结核病病

高热的诊断及处理

高热的诊断及处理 一、高热的病因 (一)感染性疾病 l.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疱疹病毒脑炎、皮疹后脑炎、腮腺炎病毒炎、脊髓灰质炎、狂犬病毒脑炎、巨细胞包涵体脑炎等。 2.螺旋体感染:钩端螺旋体脑炎、脑梅毒回归热等。 3.立克体氏体感染:地方性及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 热等。 4.寄生虫感染:脑型疟、脑内阿米巴病、脑血吸虫病、弓形体病,脑旋毛虫病、嗜酸性脑膜炎等。 5.绑菌性感染:化脓性脑脊髓膜炎、脑脓肿、急性菌痢,细菌性心内膜炎、肝脓肿、结核病、败血症等。 (二)非感染性疾病 1.结缔组织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脂肌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2.物理性疾病:中暑、烧伤等。 3.中枢性疾病:脑血管病、脑外伤、癫痫持续状态、颅内压增高症等。 4.内分泌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5.恶性肿瘤:肾癌、肝癌、胃癌、淋巴瘤及白血病等。 6.血液病: 急性白血病、急性粒细胞减少症、急性再生障碍

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7.药物反应: 恶性症状群、抗生素药物、抗癫痫药物等药品产生的药物反应。 诊断 二、高热的诊断 (一)病史 详细询问病史对发热原因的诊断常能提供重要线索,一般而言。急性感染性疾病起病比较急骤。常有受凉、疲劳、外伤或进食不洁等病史,如发热前有明显寒战者,多属于化脓性细菌性感染或疟疾,而一般非感染性发热,以及结核、伤寒、副伤寒、立克次氏体和病毒感染多有寒战。 (二)热型 发热性疾病中有相当一部分疾病具有独特的热型,如稽留热(一日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多见于乙脑、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弛张热(一日内体温波动2℃以上)多见于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白血病等;间歇热(发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多见于疟疾、化脓性局灶性感染等;波状热(热型变化量波浪起伏状)多见于布氏杆菌等;不规则热(热型有一定规则)多见于风湿热、流感等。 (三)伴随症状 发热伴寒战常见于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败血症等;发热伴咳嗽、吐痰、胸痛、气喘等,

发热查因的病因分析及诊断思路

发热待查病因分析及诊断思路 作者:黄珍(广西医科大学本硕07级实习生)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发热待查是临床上常见的疑难杂症,由于病因错综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往往在短期内难以明确诊断,甚至部分病例始终诊断不明,以致延误治疗。鉴于此, 1961年, Petersdorf和Beeson首次提出了原因不明发热(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这一临床概念,并做了相关研究,提出发热待查的诊断标准是: 发热热程> 3周, 体温高于38.3 C。, 在住院1周后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与常规实验室检查而病因不明者【1】。鉴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性,国内有学者提出当体温超过37.5C。,发热时间超过2-3周,经过一定检查后病因仍未明确者,称为发热原因待查(FUO)【2】。为提高对发热待查的病因分析及诊断水平,本文对近期发热待查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FUO总体概况 自1961年起,人类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FUO有一定的认识,FUO发病多呈非典型表现,首先考虑感染、肿瘤、风湿性疾病三大类。有资料表明三大类疾病共约占F O U 病因中72 %一96 % 左右,其中由于感染引起在国内占48 % 一69% 左右, 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 传染病逐渐减少, 肿瘤性发热的比例有增高趋势, 约占10-18 % 左右,同时人们逐渐对风湿性疾病的认识的提高也使该类疾病所占的比例也增至15-28 % 左右【3】-[10]。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FUO的确诊率也逐渐提高,但是依然存在小部分FUO无法明确诊断。在明确病因方面依然棘手,这还需要我们临床医师们更多的努力。 2、体温变化机制和FUO原因分析 2.1 发热机制发热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EP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引起POAH发热反应。发热激活物包括外致热原(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病原微生物)和某些体内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尿酸结晶等),EP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星状细胞及肿瘤细胞等,当其为发热激活物激活时启动EP的合成,如IL-1、TNF、IFN、IL-6、MIP-1、IL-8等,研究表明,EP可经血脑屏障、终板血管器、迷走神经等途径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中枢介质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正调节介质使体温升高,相反,负调节介质是体温降低【11】-【12】。 2.2 FUO原因分析【2】FUO 的病因超过200种, 以感染、肿瘤、风湿性疾病为主,本文仅对部分疾病进行讨论。 一、败血症:寻找原发灶、可有寒战、高热、感染中毒症状,确诊靠病原学检查。真菌败血症发生于爱之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者。故凡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者,病情一度改善,但不久加重,血培养细菌反复阴性,未能找出解释原因。特别存在身体真菌感染灶等应高度怀疑真菌败血症,血培养真菌阳性可确诊。 二、结核病:临床不典型病例较多,包括肺内结核与肺外结核,病人可有结核中毒症状,午后潮热、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复查胸片、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血沉增快,若培养抗酸分枝杆菌阳性可以诊断。必要时可以取组织活检,如淋巴结等。 三、伤寒、副伤寒:典型熱型为病程第一周温度阶梯上升,第2-3周为稽留热,第4周为驰张热,之后阶梯下降。可有玫瑰疹,肥达试验阳性具有辅助诊断意义。血液和骨髓培养阳性可确诊。 四、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有原因未明发热1周以上者,应考虑此病。临床出发热外,尚可有乏力、皮肤粘膜瘀点、肝脾大、贫血、杵状指、心脏杂音变化、外周WBC升高等,超声心动图可发现赘生物,血液与骨髓培养阳性有助于诊断。 五、SLE:长期不规则发热,伴有多器官损害的临床表体阳现,育龄期女性多见,有面部蝶形红斑、关节疼痛、心肌炎、肾功损害、抗双链DNA抗体阳性、抗Sm抗性、抗核抗体滴度升高。 六、白血病:有贫血、感染及出血倾向。血象可见为成熟的白细胞比例增高,骨髓涂片可确诊。

发热待查

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但发热的原因却不尽相同,涉及的疾病也极其纷繁复杂。还有部分患者长期发热,虽四处求医仍诊断不明。因此,对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常被认为是最富挑战性的临床问题。 发热2周以内为急性发热,超过2周为长程发热。临床上不少急性发热病例亦可延长至4周左右。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其经典定义于1961年由皮特斯多夫(Petersdorf)和比森(Beeson)基于对100例患者进行的前瞻性研究所提出:①发热时间持续≥3周;②体温多次>38.3℃;③经过≥1周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确诊。相比之下,发热待查的范围要宽泛的多,但两者最后的诊断方法和难度是相似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国外对FUO的定义也出现了变化,主要表现为:检查时间有所缩短,对特定人群【例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粒细胞缺乏人群及老年人等】有不同的定义。但在我国,经典的定义仍然是最常用和符合国情的。 发热待查常见病因及其构成变迁 发热待查的病因包括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肿瘤性疾病及其他疾病,其中有部分患者虽然经过系统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病房以收治FUO及疑难重症疾病患者为主。他们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至2010年间收治的997例FUO患者的病因构成,其中,见图。综合其此前对1985年-1989年间130例FUO病例以及2000-2003年间449例FUO病例进行的病因总结,绘制了26年间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变迁图,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lin med J)2013年第五期。 国外文献报道,感染、结缔组织病-血管性疾病和肿瘤是发热待查最常见的病因。华山医院对1999-2009年十年间1558例FUO进行的分析显示,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病例的38%,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占30%、肿瘤占11%,仍然是FUO最常见的三大原因。但与该医院1960-1980年间数据相比,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所占比例略有下降,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的比例有所上升,而无法最终明确病因的病例仍高达13%(图1)在这3大类疾病中,局灶性感染、结核、心内膜炎、成人斯蒂尔病、巨细胞动脉炎以及淋巴瘤较为常见,但表现各有其不典型之处。 例如,结核病作为发热待查中最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肺外结核远较肺内结核为多,病变可涉及肝、脾、骨、肾、脑膜、腹膜及心包等,表现极其复杂多样;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征也有特殊之处:无基础性心脏疾病的患者日益增多,典型的临床体征(例如,欧氏结节、Janeway结节、Roth斑、心脏杂音)常不明显,至少5%的患者血培养阴性;而肿瘤性则以淋巴瘤最为多见,但结外病变多见,可以累及几乎所有器官,表现十分复杂,因此,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诊断的困难与挑战 FUO病因繁多,涉及多个专业的约200多种疾病,由于发热待查疾病本身的特殊性,对临床医生的基础知识、临床经验以及临床思维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说,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是极为重要的手段,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需要临床医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和严密的分析。实验室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有时许多辅助检查结果相互矛盾,或难以解释病情,更需要临床医生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破解“发热待查”的谜团,取得正确的诊断。 1.高度重视病史的重要性不少年轻医生,在采集病史时常常比较重视患者的化验结 果和治疗经过,而忽视了发热的规律、患者的流行病学接触史以及发热的伴随症状,而这些常常包含了诊断的重要线索。例如,患者有羊等动物的密切接触史,就应警 惕布鲁菌病的可能;有特殊药物使用史,则应该警惕药物热;而若有视力、听力下 降、头痛、咽痛、肌肉关节症状以及呼吸道、泌尿道等的伴随症状,更是对疾病的

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思维

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思维 对于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全科医生在临床中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如何抓住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初步实验室检查中某一有意义的特征点,直接切入病因正题,开展相关检查并制订治疗方案,是非常关键的。本期“全科思维训练营”从一例因“间断发热伴全身疼痛1个月余”就诊的淋巴瘤患者临床诊治过程出发,详细讲解全科医生在处理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时应该具备的全科医学临床思维。 病情简介 患者女性,63岁,主因“间断发热伴全身疼痛1个月余”就诊。患者1个月来间断发热,无一定规律,约3~5天发热一次,最高38.8℃。无咳嗽、咳痰、胸痛,发热持续半天或1天,体温可自行降至正常。伴全身疼痛,右腹部持续钝痛,乏力,自服“去痛片”可使疼痛稍缓解。 诊断 1、补充病史和查体能提供哪些信息? 补充病史:高血压病史6年,每日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mg,血压控制尚可。高脂血症6年。无肝炎、结核病史及其密切接触史,无外伤史,无血制品输注史。有高血压家族史、肿瘤家族史。其父亲、弟弟、姐姐均死于肿瘤。 查体:体温37.4℃,呼吸18次/分,血压130/80mmHg。神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未及。双侧下肢有轻度可凹性水肿,以右下肢为著。 辅助检查:白细胞9.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3.2%,血红蛋白119g/L,血小板469×109/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60.2mg/L,红细胞沉降率(ESR)65mm/第1小时。免疫八项阴性。超声心动图及胸部正侧位片未见明显异常。D-二聚体1679ng/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42.15ng/ml,其他肿瘤标志物正常。乙型及丙型肝炎、结核检测指标均正常。腹部超声检查示下腔静脉周围实性占位病变,腹腔淋巴结肿大,右肾积水,右输尿管上段扩张。肝内胆管轻度扩张。 知识点 感染性发热的特点

感染性发热的临床诊断思维

感染性发热的诊断思维 正常体温 正常健康人的体温比较恒定,一般保持在37℃上下狭窄范围内(36.2~37.2℃),不因地理区域或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有所差异。 个体间的体温可有一定的差异,但就每一个人体而言,其体温的生理节奏性变化基本相同。发热的定义 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人的体温超过其正常范围,通常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出1℃时,称之为发热。 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病理生理反应。 发热待查的定义 发热待查,又称为原因不明发热、病因未明热等,简称为FUO(fever of unknown origin),1961年由Petersdorf和Beeson引入此概念,发热超过3周,最高体温达38.3℃(101℉)以上,且经住院1周以上仍未明确诊断者为FUO。 权威性的《西塞尔内科学(第20版)》中对FUO所下的定义为:一种持续3周以上,其体温超过38.3℃(101℉),尽管在一个良好医院或诊所检查后仍未做出诊断的疾病。通常此时所做的检查已包括询问病史、体检、常规血尿化验与培养、放射学以及某些特殊血清学检查。国内的诊断标准为: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常规的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者。 发热待查的病因 如果进一步仔细评价,发热待查病例中的70%~90%是能够做出诊断的。其病因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六大类。 脓肿:肝,肝下,胆囊,脾,阑尾周围,肾周,盆腔及其他部位。 肉芽肿:肺外及粟粒结核,非典型分支杆菌,真菌感染。 血管内:与血管有关的心内膜炎,脑膜炎球菌血症,淋球菌血症,李斯特菌属,布氏杆菌病,鼠咬热,回归热。 病毒、立克次体及衣原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CM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肝炎,Q热,鹦鹉热。 寄生虫:肠外阿米巴,疟疾,弓形体病。 二、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胶原血管疾病: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别是Still病),脉管炎(所有型别)。 肉芽肿性:类肉瘤样病,肉芽肿性肝炎,克隆氏病(Crohn病)。 组织损伤:肺栓塞,镰状细胞病,溶血性贫血。 三、新生物性疾病 淋巴瘤/白血病:何杰金氏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急性白血病。 癌:肾,胰,肝,胃肠道,肺(特别是当转移时),心房黏液瘤。 四、药物热 磺胺类,青霉素类,硫脲嘧啶,巴比妥类,奎尼丁轻泻物(特别是用酚酞)。 五、伪装热 处理或变更体温计 六、其他原因 家族性地中海热,弥漫性体血管角质瘤(Fabry病),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

儿童发热诊断和处理

儿童发热诊断和处理 提到发烧,不少患者就会表现出「发烧恐惧症」。有研究表明,患者对发烧的「恐惧」主要担心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24%)、癫痫发作(19%)、死亡(5%)[1] 。但同时,我们也知道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发挥防御作用的表现之一,发烧并不一定是有害的,那烧到什么程度需要药物退热呢?临床上,有医生将38.5 ℃视作药物退热的分界点,这个说法靠谱吗?。 1.再议发热:发热≠体温过高:体温的正常范围: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范围一般为36~37 ℃,波动不超过1 ℃。诊断学(第8 版)上未提及成人、儿童有何体温差异。但女性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老年人因代谢率偏低体温会略低。测量值因方法不同会略有差异。诊断学(第8 版)指出:腋测法正常值为36~37 ℃,口测法正常值为36.3~37.2 ℃,肛测法正常值为36.5~37.7 ℃。 2. 发热如何分级?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分为4 个等级: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2]。同时,2016 年版意大利《SIP 指南:儿童发热管理》指出:建议儿童年龄<4 周,使用数字体温计测量腋温;年龄≥4 周,使用数字体温计或红外线温度计测量腋温[3]。

3. 发热≠体温过高:发热并非一种疾病,它有助于机体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促进中性粒细胞数的升高及T - 淋巴细胞的增殖等来对抗感染。目前并无证据显示发热(非体温过高)会引发诸如大脑损伤等不良后果。机体在不脱水、且有一个开放环境散热的前提下,会将体温调控在相对安全的范围[1]。然而,体温过高则是机体稳态紊乱的表现,此时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呈现皮肤干燥发烫、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谵妄,抽搐和昏迷)等特征。体温过高应及时处理,当体温高于40 ℃的时候,与发热相关的不良结局风险将上升[4]。 2. 退热治疗:把握退热时机与方法:退热处理属于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在使用药物退热时需多方考虑。 1. 药物退热讲时机 (1)看体温变化:未查找到成人使用药物退热的体温范围推荐,该部分主要就「儿童」及「危重症患者」进行讨论。 2011 年版美国AAP《儿童发热及退热药使用》指南指出:高于38.3℃可使用退热药物以提升孩子的整体舒适度。 2016 年版《中国0 至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指出: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

发热待查诊疗常规

发热待查的诊疗常规 一、概述: 1、发热的定义: 发热(fever,pyrexia):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使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当晨起休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正常人体温范围:口腔温度(舌下测量)36.3~37.21℃,直肠温度(肛门测量)36.5~37.71℃,腋下温度(腋窝测量)36.0~37.01℃。 2、发热待查的定义:发热待查又称未明热或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1).发热持续2~3周以上;(2).体温数次超过38.3;(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3、国外对特殊人群FUO的定义: (1)、HIV抗体阳性病人:体温大于38.3℃超过4周,其中住院病人热程超过3天仍不能明确病因者。 (2)、颗粒细胞缺乏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小于500×106 /L,体温大于38.3℃超过3天且培养阴性2天以上。 (3)、老年患者:除病者为老年人外,其他标准同经典FUO。 (4)、住院病人:因非感染性疾病入院的病人发热大于3天病因不能明确者。 儿童FUO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目前,国内经典的FUO定义仍是最为适用的 二、发热的机制

三、发热的病因(原因): 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1、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 2、非感染性疾病: (1)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实体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肺癌、肾癌、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 (2)血管-结缔组织疾病:常见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少见的有: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Wegener 肉芽肿等。 (3)其他疾病:如药物热、脱水热、各种坏死组织吸收热、中暑、功能热、伪热等。 四、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和步骤: (一)、判断有无发热: 1、当口温超过37.3℃、肛温超过37.7℃、腋温超过37℃以上,且除外生理因素和测量方法误差时即可诊断发热。 2、生理性体温升高的常见原因: ①进食:可升高体温0.2~0.7℃;②运动:剧烈运动可升高体温1.5℃;③妊娠:妊娠前三月,可有持续低热;④月经:经前低热;⑤高温环境;⑥生理性应激:心情紧张、焦虑等。 ⑦原发性体温升高:原因不明,多见于女性。 (二)、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发热: 1、器质性发热:存在病理因素,主要是由于致热原间接或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水平升高,导致机体产热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升高。 特点是:体温一般较高,≥38℃,常伴有相应的组织器官病变、损伤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异常。 2、功能性发热:主要是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是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特点是:多为低热,很少超过38℃,常伴由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其他表现。除排卵后低热、妊娠期低热以及在高温环境引起的生理性低热外,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1)原发性低热: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数

发热的临床思维整理

发热的临床思维由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发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出正常范 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 41℃)及超高热(41℃以上)。有些发热原因易查,有些发热原因一时难以查明。当体温超过38.5℃,发热时间超过2~3周,经完整的病史询问、全面体格检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称为发热原因待查(FOU)。先主要讨论高热的临床思维: 一、临床思维的必要前提 (一)病史询问要点 1.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肿史,现已愈合的皮肤切割伤或疖肿一般不引起病人注意,但常作为细菌入侵门户,是诊断败血症,尤其是葡萄球菌败血症的重要线索;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如蚊虫叮咬可引起乙型脑炎、疟疾等;1个月内有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可引起急性血吸虫病。2.热度及热型病人是否测量过体温,每天最高和最低体温是多少,有助于判断病人是否为高热及对热型的判断。 3.体温升降方式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双峰热多见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4.是否伴有寒战高热前先有怕冷、恶寒及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等。传染病过程中每次寒战是病原体入侵血流的信号。 5.发热的伴随症状发热伴明显中毒表现见于严重感染,尤其是败血症;发热伴行性消瘦见于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结核、恶性肿瘤。若长期发热而—般情况尚好,见于早期淋巴瘤、变应性亚败血症。 (二)体格检查重点 1.一般状况及全身皮肤粘膜检查注意全身营养状况。恶病质提示重症结核、恶性肿瘤。注意有无皮疹及皮疹类型:斑疹见寸:丹毒、斑疹伤寒,面部蝶形红斑、指端及甲周红斑提示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环形红斑见于风湿热;丘疹和斑丘疹见:猩红热、药物疹;玫瑰疹见于伤寒和副伤寒。睑结膜及皮肤少许小结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软腭、Osier瘀点,指端、足趾、大小鱼际肌有压痛的.腋下条索状或抓痕样出血点,见于流行性出血热。耳郭、跖趾、掌指关节等处结节为尿酸盐沉积形成的痛风石,见于痛风病人;皮肤散在瘀点、瘀斑、紫癜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及恶性组织细胞病。大片瘀斑提示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皮肤疖肿者要考虑为败血症及脓毒血症。 2.淋巴结检查注意全身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局部淋巴结肿大、质软、有压痛,要注意相应引流区有无炎症。局部淋巴结肿大、质硬、无压痛,可能为癌肿转移或淋巴瘤。全身淋巴结肿大见于淋巴瘤、急慢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头颈部检查结膜充血多见于麻疹、出血热、斑疹伤寒;扁桃体肿大,其上有黄白色渗出物可以拭去,为化脓性扁桃体炎;外耳道流出脓性分泌物为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红肿伴压痛为乳突炎。检查颈部时注意颈部有无阻力,阻力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