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比较

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比较

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比较是中学德育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1995年北京海淀区决定取消初中升高中的政治科考试,这一课题研究对于政治课改革来说又具有了突出的现实意义。

多年来我们注重德育内容的研究而缺乏对德育课程的研究。注重本国的课程研究而缺乏与别国课程的比较。近年来我们从课程模式角度探索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比较,有不少新的发现。

一、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模式比较

所谓中学德育课程模式是指典型的相对稳定的中学德育课程的教学类型。现代教育学研究成果已总结归纳出多种中学德育课程的模式特征。我们重点分析三种国外各具代表性的模式特征和三种我国中学德育课程模式特征。

(一)英国中学的“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以道德情感教育为主要特

征的模式,亦可称为“情感模式”。创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道德研究机构在中小学在校生、毕业生及社会各界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编写了中小学德育教材《生命线》和教师指南书《学会关心》。

英国在中学德育课程中提出生命线系列教育,他们试图表明,为他人活着是值得奖励的。他们要求学生善于体察和理解他人的需要、兴趣、情感和关心他人的学习、生活与工作。

生命线体谅模式教育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部分围绕人们在家庭、学校或邻里中所经历的人际关系问题创设情景。例如通过宣读或板书表示出一种体谅的情境,其次请全班学生写出如果自己处于此情境中会有怎样的所作所为,再让学生选择一种行为分角色进行扮演,然后由班里同学对角色者的行为进行评论,最后师生共同讨论、总结。

这部分内容还可以让学生站在当事者双方的立场上进行考虑,或从旁观者的角度

来思考,有的还从同学关系、种族、文化、政治冲突等矛盾分歧设计情境。

第二部分是“证明规则”。这部分针对学生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启发学生讨论法律、常规、原则、社会规则等内容,对不同规则的冲突或规则同自己爱好的冲突进行分析。采用的方式,仍然是设置情境、提问、角色扮演。

第三部分是“你本该做什么”。这部分内容是设置以历史事件为基础的道德困境,让学生在戏剧性的道德困境面前思考分析。

由于这种模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实际效果,因此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广泛欢迎。目前这种体谅模式采用的教材在英国和北美以各种版本出版,历年不衰。

(二)美国中学的“能力模式”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十分迅速。美国的道德教育模式可以说是种类繁多,方法各异。全国中学没有统一的德育课程,各州有各州的课程,甚至一个州之中不同学校也有不同的德育课程。有

的受科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模式影响,有的受路易斯·拉思等人价值澄清模式影响,还有的受价值分析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影响。但无论受哪种模式的影响,归纳起来美国中学德育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训练。

美国中学采用“能力模式”特征的德育课程主要受价值澄清学派的影响,即将道德看作是一种对道德价值观进行独立选择的综合能力,认为教育是发展个人独立作出价值观选择能力的过程。该教育模式不采用灌输的方式,认为灌输的方式会轻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能培养出所期望的自我负责行为。该教育模式采用7个过程提醒或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怎样更有目的、更稳定、更负责地生活。这7个过程是:

(1)自由选择,无任何外力的控制或权威的胁迫;

(2)从各种可供选择的项目中进行选择;

(3)在仔细思考后果之后进行选择;

(4)评估并珍视个人的选择;

(5)公开个人选择以求得公众的认可;

(6)按个人选择去行动;

(7)重复这种行动,使之成为个人的生活方式。

在“能力模式”影响下,1983年美国“全球探索中心”组织了57位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和青少年问题专家编写了《青少年能力》一书。

这一模式主要是组织学生开展灵活讨论、角色扮演、游戏、制作等多种实际活动,培养训练学生具体的道德能力。每节课老师仅讲一刻钟,每班仅十几名学生,并配2名教师指导活动。例如:学生模拟怎样拒绝他人的不正当邀请,练习“合格地倾听他人讲话”的技巧,编写征集朋友并为朋友服务的广告词,集体创造解决家庭纠纷的趣味活动,开展具体实际的道德能力培养与训练活动。

《青少年能力》课程为培养学生道德能力设计了几十种生动活泼的活动。这些活动启发学生学会人际交流,建立自信心;了解人类的情感世界,学习对他人的尊重。还

介绍现代社会的家庭、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挑战,以及如何进行决策,如何确立生活目标等。

(三)新加坡中学“东方内容加西方形式”的模式

新加坡是经济较发达的国家,近二十年在中学普遍开设了《儒家伦理》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思想和经典事例,但教学方法又多采用西方国家流行的现代教学方法。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使青少年保持东方道德传统,抵制西方道德侵蚀。他们认为“东方哲学是我们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是我们的支柱”,“东方内容与西方形式必须结合起来”。

新加坡不仅创立了独特的本国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而且创立了独特的道德教育模式。他们在讲授《儒家伦理》这样以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为主的课程时,大量采用了西方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体现出东西方结合的特征。

他们把深奥难懂的文言文译成白话文和英文,并在每篇课文中穿插人物故事。据

统计全书共264页,各种插图、图表就有89幅之多。

新加坡中学开设的《儒家伦理》课程给我国中学德育课程研究以很大启发。本来儒家伦理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典籍,其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应由中国首先挖掘开发利用,但是这一工作却由新加坡抢先利用并取得效果。新加坡不仅在中学正式开设课程,编写专用教材,而且研究出一套现代教育方式方法,使传统教育内容加上现代教育方法形成一种新颖而又有实效的德育模式。

(四)我国中学的“政治教育模式”

从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大约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国中学德育课程大体是配合当时社会的政治运动安排教育内容。例如建国初期进行的“土改教育”,1957年增加的“反右派斗争”,后来选用党的文件、领袖讲话直接作为教材,利用授课时间开展政治运动。可以说这一段时间中学德育课程是一种倾向成人化的政治教育模式。

(五)我国中学的传统灌输模式

我国中学德育课程中的传统灌输模式,是以老师说教、讲授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注重讲授、示范、规劝、批评,主要发挥教师的讲授作用。

多年来由于中学德育课程采用传统灌输模式,出现了呆板、生硬等弊病。例如,目前中学德育教材中许多内容与小学重复,不管学生是否已接受,还是重复性地坚持灌输。还有,中学德育课中的《民主与法制》中讲“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有八项内容7000字,而同样内容大学德育课程仅讲五项,6000字。像这种中学内容深,大学内容浅,中学内容成人化的现象,明显违背了教育规律。表现出只注重简单地灌输,而不注重青少年的接受心理,不注重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

由于我国中学德育课程过于注重传统灌输,一度被学生称为“说教课”,“讲大道理课”。这种传统灌输模式在建国以来的不同时期或多或少都有表现。

(六)我国中学的“应试”模式

所谓应试模式是指教育内容设置与教

学方式、方法运用方面突出应对考试的要求,具有一切为考试服务的特征。这一模式的出现主要是七十年代恢复高考之后形成的。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政治考试高分的现象。教师采用的是“凡不考的内容不讲”,学生是“凡不考的内容不学”。形成“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最后考条条”的应试教学模式。

特别是近年来不少学校竞相出复习资料,竞相搞模拟考试,甚至出现大讲答题技巧、“蒙题技巧”的现象,进一步强化了只重视考题的应试模式特征。

比较国外三种中学德育模式与我国中学德育三种模式倾向,我们可以看出,三种国外德育课程模式,或从道德情感,或从道德能力,或从东西方道德教育结合方面,都体现出注重对学生具体实际能力的培养与教育。而我国中学德育课程则过于偏向政治观念,偏重教师讲授,偏重应对考试。最突出的问题是过于偏重教育的主观意识,忽略学生的接受心理,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呆板。

从德育课程内容上看,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各国课程也可以有不尽相同的内容。但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以及经验教训上,各国德育课程却可以互相参考、借鉴、取长补短。像新加坡十分重视东西方教育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德育课程模式。

通过比较,我们一方面看清了国外中学德育课程可以借鉴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中学德育课程存在的弊病。我们应该吸收借鉴国外的成功的模式特点,重点改进过于呆板、生硬、成人化的倾向;应该改革现行德育课程的教材内容和授课方法。

二、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教法比较

除了中学德育课程的总体模式特征之外,在具体的授课方式、方法上,中外德育课程也有明显的区别。

(一)隐蔽性与直露性

分析国外德育课程、教法,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大多采用较为含蓄、隐蔽的做法。例如,美国有的课文标题是《三条腿小凳》、

《友谊广告》,内容是讲自信心的三个条件和与朋友发展友谊、加强集体观念。用“三条腿小凳”暗喻三个自信心条件,用友谊广告这一艺术形式宣传同学友谊、集体观念。这种做法显得活泼、亲切。

与美国教材相仿的我国中学德育课程教材就显得较为直露、生硬。例如将“自觉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作为课文标题,其直露就像标语口号。

(二)活动教学与“满堂灌”

通过对中外中学德育课程在教法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德育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其教学大多采用“活动教学”或“情境教学”方式,而我国教学大多采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

例如英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课,本身就设置了一系列活动情境,每节课都让学生参与表演、评比,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而我国德育课程活动设置很少,几乎每节课都坚持教师讲授为主。国外学生用书,许多是半成品,学生可以在书本上边学习,边记录,边做作业;而我国学生用书大多是

从头到尾印满了字,没有空白留给学生填写设计。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我国德育课程不够重视学生的参与。

(三)多种教具与一支笔

在教学用具的采用方面,国外中学德育课程采用大量的彩色图片、漫画、教学软片、教学音乐带、教学录像带、中英文格言、谚语及辅助教材的故事性读物。例如,新加坡编写的《他们走过的路》,介绍优秀的古代名人故事,他们还选用歌星演唱课文内容,灌成录音带引入教学。另外还有专门的教学录像。这些教学用具的普遍采用,使他们的德育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

与之相比,我国中学德育课程辅助教材显得过于单调,不仅很少专用的教学录像,而且教科书中只有少量的插图、照片。教师授课常常是只凭一支粉笔,从头写到尾。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授课方法手段方面,国外优秀的德育课程有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借鉴。当然国外德育课程也有许多缺[1] [2] 下一页

陷,我国德育课程方式方法也有许多值得他国学习的地方。但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德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因此,我国德育课程的成功做法将不在本文着重论述。

三、未来中学德育课程的发展

通过与他国中学德育课程比较,我们发现了国外中学德育课程的某些[1] [2] 下一页

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异和比较

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异和比较 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基于传统、背景和发展的不同,在教育的各个层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通过对于中外一些现存的教育理念的比较和思考,并进一步分析其存在原因,旨在通过比较,寻找我国教育理念的不足,以促进我国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发展。 中外观念教育理念差异比较 一、个性化与社会化 有一项关于“中美学生道德认识比较”的调查,内含若干涉及道德认知的问题,对中美两国学生的答案进行比较后,清楚地看到不同文化环境、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学生社会化之差异。 (一)美国学生对同一问题总是有多种不同的回答,其回答的角度也不尽相同。而中国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往往是相同的或者相类似,这表明美国人在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没作统一要求,即没有向学生灌输统一的道德价值标准。 (二)从美国学生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们的道德认识里含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的性格成分中含有较强的攻击性。从中国学生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们的道德认识里含有一定的“体谅他人”的倾向,性格成分中含有较强的忍让性。

这项调查显示出,中国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比美国学生高,而美国学生的个性化程度比中国学生高。 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是向“广”的方向发展,教师总是设法引导学生把眼光役向课本之外的知识海洋,并力图使学生们能够保持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注重鼓励和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中国的教育是向“深”的方向发展,学校教师总忘不了提醒学生要“吃”透课本内容,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教科书上,学校生活则与社会生活完全隔离。 二、关于考试外国压力也很重不仅考还要公开排名 杨福家教授谈中外教育差别在哪里,提到第一个差别是:同学进学校的门是不一样的,这个关是不一样的。 中国总的来讲,从古代开始到现在都非常重视考试。现在一谈到应试教育这么几个字,就有种贬义,实际上认为不然。考试要不要?要!考试本身其实并不坏,但有一点我们要检讨的,就是中国学生现在很多的教育是一卷定终身。 而在美国要进好的大学,一般要有五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有个SAT考试,一年考7次,随便你什么时候考,满分1600分,进哈佛大概要1400分。但是没关系,负担不是太重,高一你就去考吧,你高兴什么时候去考就什么时候去考。 第二,高中四年要学220个学分,至于你三年学完也可以五年学

中外德育教法比较

中外德育教法比较 除了中学德育课程的总体模式特征之外,在具体的授课方式、方法上,中外德育课程也有明显的区别。 (一)隐蔽性与直露性 分析国外德育课程、教法,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大多采用较为含蓄、隐蔽的做法。例如,美国有的课文标题是《三条腿小凳》、《友谊广告》,内容是讲自信心的三个条件和与朋友发展友谊、加强集体观念。用“三条腿小凳”暗喻三个自信心条件,用友谊广告这一艺术形式宣传同学友谊、集体观念。这种做法显得活泼、亲切与美国教材相仿的我国中学德育课程教材就显得较为直露、生硬。例如将“自觉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作为课文标题,其直露就像标语口号。 (二)活动教学与“满堂灌” 通过对中外中学德育课程在教法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德育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其教学大多采用“活动教学”或“情境教学”方式,而我国教学大多采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 例如英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课,本身就设置了一系列活动情境,每节课都让学生参与表演、评比,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而我国德育课程活动设置很少,几乎每节课都坚持教师讲授为主。国外学生用书,许多是半成品,学生可以在书本上边学习,边记录,边做作业;而我国学生用书大多是从头到尾印满了字,没有空白留给学生填写设计。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我国德育课程不够重视学生的参与。 (三)多种教具与一支笔 在教学用具的采用方面,国外中学德育课程采用大量的彩色图片、漫画、教学软片、教学音乐带、教学录像带、中英文格言、谚语及辅助教材的故事性读物。例如,新加坡编写的《他们走过的路》,介绍优秀的古代名人故事,他们还选用歌星演唱课文内容,灌成录音带引入教学。另外还有专门的教学录像。这些教学用具的普遍采用,使他们的德育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 与之相比,我国中学德育课程辅助教材显得过于单调,不仅很少专用的教学录像,而且教科书中只有少量的插图、照片。教师授课常常是只凭一支粉笔,从头写到尾。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授课方法手段方面,国外优秀的德育课程有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借鉴。当然国外德育课程也有许多缺陷,我国德育课程方式方法也有许多值得他国学习的地方。但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德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因此,我国德育课程的成功做法将不在本文着重论述。

国内外初中德育教材的比较与分析

国内外初中德育教材的比较与分析 目录 一、祖国大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的比较与分析 (一)概况 (二)教材范例评析 范例1 人教版初中《思想政治》教材 范例2 上海版初中《思想政治》教材 范例3 浙江版初中《思想政治》教材 二、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德育教材的比较与分析 (一)概况 1.英国的中学德育课教材 2.德国的中学德育课教材 3.日本的中学德育课教材 4.新加坡中学德育课教材 5.我国台湾地区的初中德育课教材 (二)教材范例评析 1.范例我国台湾“国民”中学的初中德育课教材──《公民与道德》 2.我国台湾“国民”中学《公民与道德》教材与祖国大陆人教版《思想政治》教材的比较分析 三、同类思想品德课教材相关部分的内容比较 (一)国内外同类教材的对比 (二)我国祖国大陆现行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与新《课标》内容的比较1.人教版 2.上海版 (三)我国祖国大陆现行思想品德课教材与新《课标》要求在内容和目标上的差距 四、几点启示

一、祖国大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的比较与分析 (一)概况 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课标》)颁布以后,各种版本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这些教材有如下共同的特点: 1.都是以《课标》为依据 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初三(九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 2.强调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代感 教材基本强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文中的阅读材料、事例大多力求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世界。 3.较大幅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时间 教材在教学内容中补充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并加大了学生活动在课程教学中的比例,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新学习的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材范例评析 我们主要分析、比较了人教版、浙江版、上海版3套教材。 范例1 人教版初中《思想政治》教材 (1)基本结构 人教社出版的初中德育教材为《思想政治》。共5册,初一、初二年级都包含上、下两册,每学期1册,初三年级全1册,各册重点为: 初一上册:以青少年个人的健康成长为主线,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康的人格。 初一下册:围绕学会做人的主题,从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等之间的关系展开,优化性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初二上册:以宪法和法律为中心,让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并养成守法的习惯。 初二下册: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纲,阐述各项具体的公民可以享受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 初三全1册:集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 (2)基本体例 教材以“课”为单位。每一课都有导言、引文、框题、“想一想”等小栏目,

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外的差距也逐步缩小,人才的教育培养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业更加突显出来。本文试以美国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为例与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模式、方法等进行了比较思考,寻找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式方法 0 引言 在我国,思想教育一般指人们口中的德智体美的素质教育,它不仅包括道德教育也包括一些政治法制类教育、生命健康类的教育。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而被称为公民的基本教育。根据公民教育的发展史,分为古希腊公民教育、近代公民教育、和现代教育。古希腊公民教育主要进行无私奉献和爱国主义精神内容的教育;近代公民教育主要是培养有责任心和自觉履行义务得人;现代公民教育的内涵更加深厚,意义也更为深远,包括道德教育,也包括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等。我们所说的思想教育和西方国家的公民基本教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实际上公民教育浅层的教育指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健康教育等。 1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思想教育,并非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其名称形式不尽相同,但实质及性质都是相同的。比如在美国的一些大学,学生必须修够政治学分才能拿到学位证。在日本政府,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资助道德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有的国家还在社区、学校单位设置了专门的道德委员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并有相应的评分标准。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传统,学校和各地方党委高度重视。在高校设置思想政治公共教育课程,课程的设置和教材都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直接管理。同时,在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中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开办有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教育。 2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对时事政治教育、社会制度的教育、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与培养、民主主权的意识培养;第二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第三是法制教育,包括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自身合法权利的保护意识,本人应履行的义务等。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概括的是要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人民,或者说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浅谈中外学校道德教育的差异

浅谈中外学校道德教育的差异 学校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有了新的进展,但是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要更好地提高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水平就应该借鉴国外学校道德教育中成功的经验来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适应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因而,我们要在比较中外道德教育的差异中吸取精华,以促进中国道德教育的发展。 一、学校道德教育理论基础的差异 (一)、中国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尽管远古时代中国就有了流传至今的德育小故事,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诸如孔丘、孟子之类,但是,一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才作出了对道德教育的规律的科学概括。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第一: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第二:人生观教育,第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列宁主义又继承了马列主义思想走进中国。列宁主义的道德教育加强了对人民群众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献身的劳动者,主要内容包括:劳动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纪律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的三代领导人又根据不同的社会状况、经济及政治发展情态,确定了与时代相适应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毛泽东认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必须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但有些道德教育的内容又使相对稳定的。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都适用,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教育、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认为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广泛的、具体的,它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充实和发展,按照邓小平的论述,新时期的道德教育内容包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二、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学生,三、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四、要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教育。面对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江泽民就思想教育作出了重要的指示和论述,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运用,体现出生客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主要内容有:一、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二、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地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三、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四、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五、要进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 (二)、外国学校道德教育地理论基础 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公开倡导把道德教育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后,西方出现了许多潜心探讨道德教育理论的教育家,如卢梭、赫尔巴特、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随道德教育理论的逐渐成熟,也相应形成了一定的流派,如以柯尔伯格为代表的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论,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道德教育论,以拉塞斯为代表的价值澄清理论等。 1、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的核心部分是儿童道德教育发展阶段论。他认为道德发展的核心是道德思维的积极发展,德育的中心就是坚持发展道德认知力,认知和发展是这一理论的灵魂。 2、人本主义者认为,传统的道德教育环境和气氛难以实现他们那种独具一格的道德教育目的,要使传统的“权威主义的课堂”改变成为一种“人道主义的课堂”要做到三方面要求:一、真诚——师生关系是相互间的以诚相待。二、认可——教师对学生应给予充分的信任与尊重。三、移情性理解——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及客观世界的态度。 3、社会学习论首先强调人类的行为并不是单纯的环境刺激的反应。其次,它认为人

中外学校德育的比较与思考

中外学校德育的比较与思考 中国的德育由于受传统影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局限性。通过对中国与美国、英国和日本学校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借鉴国外德育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完善中国高校的德育体系,建立符合时代特色的学校德育工作格局。 标签:美英日新;学校德育;比较;启示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则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等等。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担负起德育的重大责任,学校道德教育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目前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在此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转轨与改革成为教育界探索的重点问题。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既有机遇,更有挑战,通过与中外学校德育的差异分析,进行比较和借鉴,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有效的学校德育理论和方法,有着重要意义。 一、德育目标的比较 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注重德育教育。美国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全体国民的美国精神,尤其把不断涌入的移民“美国化”,铸造一个美利坚合众国。可以说,美国德育的目标宗旨就是培养“我是美国公民”的公民意识教育。 英国没有统一的德育目标,各地各校自行其是,主要坚持宗教目的,并深受18世纪教育注重德育、德行第一的传统影响,处处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出发点。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英国政府特别强调初等学校的德育作用。初级学校的教育目的是:1)发展儿童的基本才能;2)鼓励儿童对文明的兴趣和关心;3)帮助儿童树立责任感,启发他们的理想,培养他们的情操,使能理解并效法生活中最优秀的范例。由此可见,越是对年龄小的学生,教育的一般目的越是与德育目的重合。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学校教育提倡“智、德、体”全面发展,把智育放在首位,全社会出现了重智轻德的现象。面对道德滑坡的现象,日本在20世纪末的教育改革中突出强调加强德育。学校德育总目标是要培养坚韧、勇敢、勤奋、守纪律,忠于集体和国家的身心素质,重视发展个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培养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面向世界的日本人。 在我国,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始终把道德教育摆在教育的首位。自中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以来,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学校德育,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社会德育和大中小学德育完整的目标体系。我国的德育目标政治化倾向比较明显,把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德育内容的比较 美国学校中的德育范畴很广,它不仅包含道德观念的灌输,而且包括良好习惯、态度、情感、志趣和爱好的养成以及人格塑造和创造能力、批判精神的培养。因此,美国德育内容主要是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价值观教育、道德人格教育及心理教育。美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核心是个人主义,因此,在美国的大学德育中处处渗透个人主义的影响。 英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宗教教义,这是根据国教会的协议编

中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

中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 摘要: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价值取向、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我国应该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建立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意识、培养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外差异;启示 一、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地位,并且有着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在学科构建和专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历来重视人的群体性和共性方面的品德培养,并以一种共性的要求来塑造个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共同的民族意识,凝聚全体人民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政治教育也凸显出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社会适应性不强、时效性不强、学校德育与社会现实脱节、其有效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等方面。就教育本身看,存在忽视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观能动性、一味让学生被动接受别人的思想和观点等弊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而充分的发挥。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有意识地主动进行价值观念全球化的推动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主动研究国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走向,学习其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对加强和改进我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1.教育目标比较 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发扬民族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培养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心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肩负历史重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小学德育教育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2019年文档

中小学德育教育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 学校通常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德育”),由于个体的道德发展存在阶段性,所以不同阶段的德育称谓也有所不同,人们习惯上把中小学德育称之为道德教育,大学德育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因为大学德育不同于小学德育。 大学生身心发展基本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已基本形成,由于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而现代社会需要大批具有现代民主政治人格和参政议政的公民,所以对大学生的教育应侧重于优良政治品质和思想政治品质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便成了大学德育的代名词。而中小学德育是打基础的教育,由于中小学生受身心发展的限制,则注重于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国自古以来重视德育,上至国家,下至平民百姓,对下一代的行为举止给予许多的规范和教育。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政治参与能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可作如下归纳: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

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依据《小学德育纲要》、《爱国主义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快与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精神,小学德育的内容应以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五爱“教育为 重点。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一、热爱祖国的教育;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三、热爱人民的教育;四、热爱集体的教育;五、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六、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七、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教育;八、家庭伦理教育; 九、良好意志品格的教育;十、保护环境道德教育。 中学阶段的德育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为主。 大学学段思想政治教育则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我国小学的德育途径主要有:一是各科教学;二是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三是少先队教育;四是家庭和校外教育。

中西方道德教育比较及启示

中西方道德教育比较及启示 摘要:道德教育作为塑造灵魂的科学,在中外文化相互激荡、科技突飞猛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愈来愈显示出其重大意义,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由于中西各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道德教育也各具特色。认真比较中西道德教育的异同,对于我国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字:道德道德教育中西比较启示灌输渗透 开展中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世界各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一些模糊观念,有助于解决国内的某些争论。在我国,思想道德教育是夺取和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阶级接班人和社会成员而进行的社会教化的重要过程。当代西方发达国家也普遍重视大学德育工作,把德育置于大学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断研究和加强德育工作。诚然,西方高等学校没有采用“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也没有明确地规定德育有关课程,给人的印象好像西方国家对大学生没有政治、思想方面的要求。但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对大学生灌输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从未放松过,为培养接班人的目标从未动摇过。他们所采取的德育,形式上丰富多样,方法上潜移默化,通过渗透,使学生确立起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价值观、信念及伦理道德观。 一、中西方道德教育的差异 由于种种原因,中西道德教育思想和实践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通过各自的学术阐述和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社会风尚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稳固的文化积淀,在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已经不自觉地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作用于过去,乃至当今、未来。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不同: 1、中国道德教育重人性,西方道德教育重神性。 中国文化以人为本,是一种人本文化。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中国文是重人而轻神。这就势必在教育上重视人性,发扬人性,轻视神性。与西方文化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教会控制,灌输宗教意识,大异其趣。这也是“中西方教育思想从起源处即表现出来的思维方法上的第一个重大差异”。中国道德教育历史的独特和优异之处就是其世俗性或人世性。中国教育的使命即是在于改善现世的人生、现实的社会。现世的人始终是教育的目标和主体,宗教始终没有在文化教育阵地上取得至高无上的垄断地位。人始终没有成为神的奴隶。 西方道德教育重神性与其西方文化极富宗教性密不可分。自公元一世纪基督教产生之后,西方教育逐渐沦为宗教的奴仆。办学被教会垄断,教师被教士包办,教材的内容是充斥迷信的宗教经典,道德教育被教会所控制。教会排斥一切《圣经》以外的书籍,扼杀一切独立思考,蒙昧主义笼罩着西欧尘寰。到中世纪,西方教育思想中的神性色彩愈加浓厚,宗教教育明确要人做执行上帝意志的工具,时时惦念着所谓末日审判、教派分裂、宗教战争、迫害异教徒等,把教育中的神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正如恩格斯在论述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的形成及其落后状况时所指:“其结果正如一切原始发展阶段中的情形一样,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即使到了近现代,世俗教育逐步成

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摘要】不少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才有的事情,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根本不存在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其实不然,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而且非常重视,其教育思想极为丰富。西方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但在实际上,他们通过种种渠道、方式,从事了大量实质性的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到目前已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本文对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业队伍状态等方面,重点对高校教育进行了系统比较,希冀对高校思政工作起到抛砖引玉作用,进而加强和改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中国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启示 1.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1.1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比较。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良好的一面:第一,强调社会本位、又不排斥学生个性发展,既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又利于学生奉献精神和大局意识的教育。第二,高校形成的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强调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学校逐层管理、条块结合的运作模式与严密的过程控制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水平。第三,完善健全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效巩固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有利于为党争取更多的先进分子和支持力量。第四,基于实际的适应性学分制较好地满足了现阶段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需要。全国高校大多对学分制的最长期限做出明确规定,使学生学习的绝大多数时间能得到有效监督,保证了一部分学习能力稍差、思想品德偏低、自律能力稍弱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了最基本的合格要求,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足的一面:政府制定目标——学校安排课程——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结论——通过考试进行评价。这种模式由于是以教育者为中心的,其处于主导地位,受教育者作为主体是处于边缘化地位的,教育内容都是教育者这个单一主体确定,而且更多地止于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知识和规范的教育,既忽视学生的实践,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了长期以来缺乏情感教育的内容和环节。 西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趋利的一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专业化、队伍的专家化、鼓励学生寻求个人发展潜能和机会的最大化,有利于形成学生脱颖而出的氛围和环境;第二,主张把成才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由学生自行设计,其市场化运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自我成才能力。第三,坚持学生的道德行为从实际生活中养成,不喊大口号,不搞空洞说教,注重开展具有实用性的道德实验,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第四,把学生管理的大小事务纳入严格健全的法制化轨道,并依据法定程序给予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律意识,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自觉遵守法律。第五,高校学生会和学联实行民主化管理,对组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力行自立咨询解

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比较

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比较 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比较 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比较是中学德育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1995年北京海淀区决定取消初中升高中的政治科考试,这一课题研究对于政治课改革来说又具有了突出的现实意义。 多年来我们注重德育内容的研究而缺乏对德育课程的研究。注重本国的课程研究而缺乏与别国课程的比较。近年来我们从课程模式角度探索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比较,有不少新的发现。 一、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模式比较 所谓中学德育课程模式是指典型的相对稳定的中学德育课程的教学类型。现代教育学研究成果已总结归纳出多种中学德育课程的模式特征。我们重点分析三种国外各具代表性的模式特征和三种我国中学德育课程模式特征。 (一)英国中学的“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以道德情感教育为主要特征的模式,亦可称为“情感模式”。创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道德研究机构在中小学在校生、毕业生及社会各界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编写了中小学德育教材《生命线》和教师指南书《学会关心》。 英国在中学德育课程中提出生命线系列教育,他们试图表明,为他人活着是值得奖励的。他们要求学生善于体察和理解他人的需要、兴趣、情感和关心他人的学习、生活与工作。 生命线体谅模式教育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部分围绕人们在家庭、学校或邻里中所经历的人际关系问题创设情景。例如通过宣读或板书表示出一种体谅的情境,其次请全班学生写出如果自己处于此情境中会有怎样的所作所为,再让学生选择一种行为分角色进行扮演,然后由班里同学对角色者的行为进行评论,最后师生共同讨论、总结。 这部分内容还可以让学生站在当事者双方的立场上进行考虑,或从旁观者的角度来思考,有的还从同学关系、种族、文化、政治冲突

中外德育课程设置差异探究

中外德育课程设置差异探究 一、中外德育课程设置现状 中国德育课程设置。 西方德育课程设置。 二、中外德育课程教学重点 中国德育教学重点。 西方德育教学重点。 三、中外德育课程差异表现 (一)德育的标准存在不同。(高考,逢进必改) (二)德育的方法存在不同。(灌输式)(启发示) (三)德育的内容存在不同。(与政治教育接轨) (四)德育的学时存在不同。() 四、中外德育课程设置差异原因 (一)文化背景是形成德育差异的根本原因。 (二)政治体制是形成德育差异的直接原因。 (三)家庭影响是形成德育差异的主要原因。 (四)教育制度是形成德育差异的次要原因。 五、德育课程设置需要把握四个方面 (一)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不动摇。 (二)坚持爱国主义教育灌输中心内容不改变。 (三)坚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传承不摒弃。

(四)汲取借鉴西方德育中有益的内容和方式。 备用 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道德体系产生了冲击,不良道德、风气侵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前,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新形势,对社会主义道德冲击前所未有。迫切需要从教者,准确把握新时期中外德育的走向和发展趋势,厘清德育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和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打牢道德根基。 改革开放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物质文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精神文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研究中外德育课程差异的问题,从教育的源头上科学地设置德育课程,培养学生不断形成道德体系,让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真正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有益于国家的人。 通过对比中外德育课程差异,用辩证的眼观、比较的方法,弄清中外德育的差异在哪里,分析中外德育的历史沿革和背景资料,体系规律,取长补短,从而不断完善德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标准、方式方法,促进德育质量的有效提高。

谈中英德育方法的对比

谈中英德育方法的对比 在社会实践方面,英国称为志愿服务活动,而中国称为青年志愿者或学雷锋活动。虽名称不同,但两国对校园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都非常普遍与广泛。 中英德育方法的分野 首先,英国在德育方法上采用引导式教育。英国学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不大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说教、灌输及一些标准答案的提供,而主张以“中立”方式呈现含有道德价值观的教材,指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思考,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判断什么才是正确的以及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同时对社会的道德问题有所反映。而中国德育方法,过于注重整体模式,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性;过于强调硬性的灌输,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过于重视课堂的直接教育,忽视了学科的融合教育。 其次,英国注重生活化的德育隐性方法。英国生活化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在其育教材主要以现实为题材,不空洞,以让学生在现实模拟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由麦克菲尔的“课程发展课题组”编制的《起始线》与《生命线》,前者为中学生使用,后者为小学生使用。比如供中学生使用的《生命线》它以问题式进行,如:一个男孩请他喜欢的女孩看电影,,该由谁付款?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判断,旨在使初中生学会关心和发展深思熟虑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处理好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1]可以说这些作品来自学生,更容易有所感悟,易产生共鸣,增强教学的效果。而中国的德育方法上,虽然也也有一些生活类的道德规则,但通常很少以具体的生活模拟来达到德育效果。 再次,英国施行体谅式教育。体谅式教育是由彼得麦克菲尔为代表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在实践基础之上所确立的德育方案,此方案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德育的重点内容。此方案通过生动活泼的具体现实事例,教育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为他人着想,从而形成自己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人格。体谅式教育把情感因素放到道德教育的重要位置。体谅式教育在教育孩子为他人着想方面,有些类似中国孟子“反求诸己”的思想。虽然中国也注重情感作用,但并未在现实中有效实施。 中英德育方法比较后的借鉴 从中英德育方法与途径的异同分析来看,中国德育应从英国德育方法与途径

中美两国德育课程比较

中美两国中学德育课程比较 德育课程作为德育内容的系统化载体,是德育目标最终得以实现的重要中介,其性质、内容及存在的合理性等问题一直是各国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在我国,德育通常是相对于智育、美育和体育来划分的,不仅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还包括政治、思想品质及法制观念的培养等;而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德育专指伦理学体系中的道德教育。受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历史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对道德教育的界定存在相当的差异,从而导致中外德育课程在内容,范围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作为世界发达国家,美国中学德育课程和我国的有着很大不同,通过了解国外中学德育课的特点,学习一些有益的经验,借鉴吸收国外德育课程的合理成分,对我国德育课程的完善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一、美国中学德育课程概况 总的来说美国的中学德育课程分为三种:品德教育课、社会科、公民学。美国是典型的自由主义国家,在专门设德育课的学校,德育课有的被称为“社会”或“公民”的,也有直接被称为“政治”或“民主主义原理”的,不一而足。由于教育体制不是中央集权而是地方分权制,美国各州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没有统一的德育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德育内容,各州往往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灵活的教学,许多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直接的德育课。因而,各州各校的德育课程及相关大纲和教材不尽相同,但在繁多的名目中包含着许多共同的基本内容,如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进行传播和灌输,同时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一直以来,美国的德育始终没有被放松,而且有逐渐加强的趋势。为了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中塑造具有凝聚力的“美利坚精神”,美国的一些州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编制品德教育课程并进行试点,到1990年,美国大部分公立中小学都开设了该课程,目的在于:一是提高学生的自尊心,二是加强学生的自律与自我修养,三是提高学生进行决策解决问题的技能,四是向学生传授积极态度和价值观。可以说,培养负责任、可信赖的国民,培养全体国民的美国精神是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美国中学德育课程份量多,内容也较深,每个星期有三、四节不等,教学形式也更多样化,并有讲授和实习,编制的课程特别针对青春期到来时心理萌动特点,教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自我做出负责任的决策。强调的价值观与小学相同——即诚实、勇敢、信念、公正、宽容、人格、善良、助人、言论自由、选择自由、经济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个人尊严、时间分配和个人才能发挥等,但水平却有重大差别,并把它们分为社会学习、健康生活和职业教育三个单元。内容包括:烟酒、吸毒的危害,认识承担责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强有力领导人的优良特征,认识时间管理与目标实现的关系,影响个人名誉的因素,认识消费与生产对经济保障的关系,履行公民选举、陪审及义务责任等。 此外,在美国的一些中学中还设有公民学教育。公民学教育课程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得到普及,其目的一是了解国家政体的基本内容和准则,如国家宪法、行政权力机构、多元文化政体及功能、总统竞选及国家决策程序等;二是培养参与意识和了解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学校经常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如旁听判决大会、政府咨询会、模拟竞选总统讲演及联合国大会,并让学生扮演不同代表团发言等;三是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自律、守信、诚实、自爱、利己不损人等被列为重要品德。一些美国中学的生活指导课程也颇有特色,值得注意。生活指导包括一般的生存生活指导,也包括精神心理指导和道德问题指导的结合,它倡导培养“完整的人”,以个人为指导对象,以增强自我指示能力为目的,给予内在激发性的援助,以广泛的生活为指导领域。通过这种覆盖面较广的生活指导课,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二、我国中学德育课程现状

中西方学校德育

中西方学校德育 一、中西方学校德育的差异分析 1.德育概念上的差异 “德育”,顾名思义,是“道德教育”的简称。西方国家的“德育”的确指的是道德教育,而我国则认为这只是狭义的德育,广义的德育则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还包括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等。我们知道,人类最初的道德规范同其他社会意识方面的规范是浑然一体,融于习俗之中的。西方“德育”一词(拉丁语mores)原意即近于习俗,因此道德教育最初即为“习俗教育”,也即“社会意识教育”。到了近代,西方社会随着生产领域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化,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浑然一体的社会意识渐次分化,形成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规范成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后,一方面同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并存,另一方面又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的成分,与此相应,西方的道德教育,一方面从社会意识教育中独立出来,与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相互并行,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的成分。中国则不然。我国古代就以“道德”囊括各种社会意识,近代社会意识虽在分化中,但分化不充分,传统影响甚大,以致至今仍以“德育”包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 2.德育内容上的差异

不同。相对来说,中国重视家庭伦理教育,而西方重视社会公德教育,产生这种差别是因为双方的社会结构不同。 在中国,“家庭”“宗族”的地位特别突出,而“社会”意识却非常淡薄,人们往往把“社会”等同于“国家”或“家庭”,甚至把“家”与“国”也等同起来。家庭生活道德规范与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相通而融为一体,因此,中国德育的内容中家庭伦理成分多一些,“家庭伦理外化”、“社会公德弱化”现象也比较严重,而西方社会中个人和团体的地位比家庭和宗族的地位要高,所以他们特别重视社会公德教育。 3.德育方法上的差异 我国有着悠久的德育传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校德育比较重视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并强调学生自身的“内省”和“了悟”,因此,在德育方法上比较常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实际锻炼、修养指导等。而西方社会由于受民主、自由、尊重人格尊严等价值观的影响,在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价值澄清理论等指导下,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敏感性的培养,从而比较推崇道德讨论、案例研究、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等德育方法。 二、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浅析中外思想道德教育差异的原因

浅析中外思想道德教育差异的原因 【摘要】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特点,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有着相当大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造成中外思想道德教育差异的原因,加强对国外思想道德教育的了解,开拓视野,取其精华,借鉴吸收,以期促进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提高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推动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不断创新。【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中外差异思想道德教育是所有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国外西方国家,思想道德教育都得到了各国政治家、教育家的普遍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特点。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地位,有着优良传统以及丰富经验,在学科构建和专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是也同样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思想道德教育也突显出一些弊端,例如时效性不强、社会适应性不强、德育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等方面。同时还存在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主观能动性、一味让学生被动接受他人的思想和观点等弊端,使得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而充分的发挥。本文通过分析造成中外思想道德教育差异的原因,加强对国外思想道德

教育的了解,开拓视野,取其精华,借鉴吸收,可以促进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提高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推动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不断创新。造成中外思想道德教育的差异有很多原因,当然这些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历史文化和经济, 二是德育制度,三是德育环境。 1.历史文化和经济的原因众所周知,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国外西方多数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国家体制的差异,使得中外思想道德教育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提倡儒家思想,提倡凡事以国家、社会和家庭利益为重,在必要时个人利益可以为国家利益做出牺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对德育教育的观點是不同的,国外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围绕思想教育、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宗教教育等几方面进行。在中国的传统德育里,谦逊平和占主导地位,而国外则主要强调斗争,平等,民主及人权,在教育上表现为将受教育者(青少年学生)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个性的培养。Margalit Cohen-Emerique(1990) 曾经对中西方文化对于“人”这个概念的不同定位提出了自己的假设, 在他看来,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个人定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个人主义模式,第二种模式是集体主义模式。第一种模式主要出现在欧洲工业国家以及北欧国家,他们强调突出个人的观点和个性差异,个人是不同于他人的独立个体,在这种模式下产生的教育体系使得人的发展更加独立和自主。而第二种模式则主要流行于非西方国家,在这种

国外道德教育

国外道德教育 一、国外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世界各国道德教育目标不同,但在道德教育的某些内容上,各国都普遍予以重视。 ,、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全与和谐发展。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中小学教育,历来强调学生个性健全与和谐的发展。美国中小学教育在发展学生个性、个人利益和教育的实际效用方面注重帮助学生寻求目标,培养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创造性和自主自立的人,认为 " 个性的发展对于一个自由的和有活力的社会是必不可少的。 " 因此,个性发展就成为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一大因素。国外中小学教育普遍重视学生个性健康与和谐的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信心、能力品质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现代社会发展不仅要求中小学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而且更需要他们具有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各国政府和教育界都看到了这一事实。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 1987 年)在一份报告中认为,中小学教育必须协调发展个性和强调共性两者的关系,必须肯定社会集体的要坟,以帮助学生把他们学到的东西为他们自身以外的社会集体事业服务。 ,、重视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和合格公民教育。文明礼貌教育是国外小学道德教育的核心之一,教育内容丰富,途径多样。日本中小学文明礼貌教育很细致,很具体,大多颇有学生手册予以规定。他们还十分重视基本生活习惯、自控能力和生活常规、态度等教育培养。新加坡、土耳其等国家倡导文明礼貌教育,尤其重视品德教育和礼貌仪表教育。美、法等国极为重视中小学生的合格公民教育,开设公民课,旨在让学生懂得做一个新的合格公民必须尊重 " 人的尊严精神 " ,遵守社会公共伦理道德等。 ,、强调学生基本道德素质和国际竞争精神的培养。近年来,各国强调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的基本道德素质和道德能力,力为具有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