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解析:德育模式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解析:德育模式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解析: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组合方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大体上说,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如何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是当代学校德育亟待解决的难题。而道德教育的认识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恰好为我们解决这类难题

一、认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前者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建设上,后者的贡献体现在从实践上提出了一种可以操作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假设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它要求概括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德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识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这一学说的特征有:①人的本质是理性的,因此必须利用智慧达到对理解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合乎理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②必须注重个体认

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因此人的道德理性并非天赋或外界规则的直接灌输,而是主客体在实践的过程中互动的结果;③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强调按道德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进行学校道德教育,选择内容和方法。

(一)理论假设

1.道德发展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确切地说是道德判断发展理论,关于道德判断他提出了如下重要假设:

①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道德判断有内容与形式之别。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错”的回答;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后者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②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第一,道德发展是学习结果,这种学习不同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第二,道德的发展有赖于个体的道德自主性。道德不可能从外部强加于人,而是个体内部状态与外界交互作用的产物。第三,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2.道德教育论

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该模式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其次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

道德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该原则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其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赞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道德判断水平。

根据发展性原则,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包括:①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②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③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④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⑤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二)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1.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

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它除了可以用于测量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还具有非常特别的教育意义。首先,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以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其次,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他们更加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再次,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第四,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作为教材的道德两难情境的设计,根据道德两难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道德两难情境的设计要遵循以下要求:①设计的情境必须是

真实的或者是可信的,尤其对学生而言,还必须是学生能够理解的;

②设计的情境必须包含两条道德规范,而且只包含两条道德规范;③涉及的两条道德规范在设计的情境中必须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道德两难问题的素材。一般有三种来源:①虚构的道德两难故事;

②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的道德两难问题;③真实的或实际发生的道德两难问题。

2.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

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可分为起始阶段和深入阶段,与之相应,教师的提问也可以分为“引人性提问”和“深人性提问”。“引人性提问”的策略把师生引进对道德争端的讨论,并不断地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深入性提问”的策略,重在可能引起道德推理结构性变化的讨论因素。

教师在讨论引入阶段中的作用有:①确保学生理解所要讨论的两难问题或难题;②帮助学生正视难题所固有的道德成分;③引导学生阐明自己所作判断的基本理由;④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各自不同的理由。

“在引人性提问”时,教师可采用的策略有:①突出道德争端;

②询问“为什么”的问题;③使情境复杂化。

3.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

当学生阐明自己对道德两难问题的立场和理由之后,小组讨论才有可能真正开始。为了使学生深入地进行讨论,提问的策略应当做出相应改变,促使学生努力应付各种相互竞争的主张和相互对立的理由。有四种深入提问的策略:升华性问题、突出相邻阶段的论点、澄清与

总结、角色扮演问题与策略。

(三)简要的评论

1.认知模式的缺陷

该模式的不足在于:①太过于强调认知力的作用,忽视了对道德行动的研究,而后者对德育来说才是最重要的;②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作用;③阶段理论有缺陷;④在批评传统德育靠机械重复训练的作法时却完全排斥了道德习惯的作用。

2.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该模式的特色在于:①提出以公正观发展为主线的德育发展阶段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做出了完整的理性阐述;②建构了较为科学的道德发展观,提出智力与道德判断力关系的一般观点;③是通过实验建立了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如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新柏拉图德育模式等,提出课堂道德讨论法、公正团体法等一系列可操作性德育过程,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和学校德育的功能。

它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在于:①科尔伯格对于道德判断发展六个阶段的界定未必合乎我国的国情,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总的说是可信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可根据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对科尔伯格的研究进行修正。②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但在德育上还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展开。如果承认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就必须基于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逐步发展。③我国学校在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方面颇有心得,但在提高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认知性道

德发展模式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体谅模式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此模式的一大特色是,它的理论假设是在对学生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教材也取自对学生的调查。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该理论的特征有:①坚持性善论,主张儿童是德育的主体,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发展需求;②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德育不是强加于人什么,关键是人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③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培养主动的、集体的、创造性的丰富人格作为现代德育的任务,并据此建构起各自的德育理论体系;④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主张教师要采取中性立场,虚心接纳儿童的思想情感,以促进者或引导者身份出现,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一)理论假设

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因此,创设一种道德教育课程最令人信服的理由就是学生们需要这种课程。

②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

关心,学会体谅。麦克费尔在调查的基础上总结道:关心人和体谅人的品性是道德的基础和核心;以关心和体谅为核心的道德行为是一种自我强化;道德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培养自我与他人相互关联的一种个人的一般风格。

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④教育即学会关心。麦克费尔坚信,行为和态度是富有感染力的,品德是感染来的而非直接教来的。因此,学校在引导学生关心人、体谅人的人际意识中,他特别强调两点:一是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使猜疑、谨小慎微、提心吊胆、敌意和忧虑在课堂生活中逐渐销声匿迹。二是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的最佳办法,就是教师自己去学会关心。

(二)围绕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1.设身处地

这部分的目的在于发展个体体谅他人的动机,所用的教材和教学策略的特点或要求有:教材具有情境性;这些情境能根据各自的亲身经历,补充情境的细节,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所提问题一般涉及做而不涉及理论思考;围绕学生所提出的行动方针的角色扮演和戏剧表演,一般比班组更有可能促进情感和理性的投人,因而促进对人类行为更加现实的鉴赏和理解;鼓励青少年进行社会试验的自然倾向;教材使用中提供的体谅人的基本动机,是回报性反馈引起的体谅的倾向;可以列出事件一览表,但它只表示师生所能做的事情,并非固定不变;尽可能让学生自行选择情境;设身处地中的情境不得用作

惩罚性的作业。

2.证明规则

其一般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机会,“以设法解决当他们试图取得成年人的地位并在与其他成年人平等的基础上生活和工作时发生的各种常见的问题”,具体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全的同一性意识,并把自己视为对自己的共同体做出贡献的人。

3.付诸行动

其宗旨在于:“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的问题。

(三)简要的评论

1.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其一,麦克费尔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可他关于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怎能用如此不同甚至对立的理论作为同一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西方评论家对此表示非常疑惑。其二,麦克费尔关于青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的假设,暗示《生命线丛书》只适用于中学德育,这套教材本来也是为中学设计的。但实践证明,它也十分适合于小学德育,这一方面表明该丛书生命力强,另一方面表明麦克费尔的理论假设不可靠,也许人生的“社会试验期”早在少年期来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2.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体谅模式的特色在于:有助于教师较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有助于教师较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

定的人际——社会问题遭遇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讲座或角色扮演的主题。

我国的一些学校正在开展这方面的试验和研究,体谅模式对于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有一定启示:①如果“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这个总的教育目的应当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对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到培养较为丰富的人际意识,直到培养比人际意识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②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③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意识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文字创作、小组讨论等。

三、社会模仿模式

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吸取了认知发展论的某些观点,与行为主义的合理内核相结合,创立了新的认知一行为主义学说。在德育上,该模式不同意旧行为主义把人看成由环境消极被动决定的传统观,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人的行为不仅可被现实经验所规定,也受未来预期所影响,该模式既不赞成发展阶段论的观点,认为阶段论过分夸大认知结构的内在发展,而低估了学习的作用和人的学习能力;也不赞成人本主义提出自知自明、自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观点,认为低估了环境影响和学习。

(一)理论假设

该理论认为,学习并非刺激一反应(S—R)的结果,而是相当复杂的过程,S—R说既不能说明新行为的产生,也无法解释人的完整行为和复杂行为系统的完整模式,更不能说明学习后要延续时间行为才会出现等问题。为此,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认为人类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模仿,再经认知过程进而形成人的复杂行为;注重强化的学习意义,利用外部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内在强化的交互作用,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强调建立起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个体可对自己行为的可能结果进行积极预期的这种自我效能来寻找更大的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道德品质和健全的情感等促进自我期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人生心态。

(二)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

1.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

社会学生论认为,人类的学习既包含品德学习的内容,也必须有个体品德的参与才能完成。

2.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

社会学习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儿童道德行为、道德判断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同样也可通过社会学习加以改变。综合运用榜样替代性奖励可以改变或提高道德判断。

3.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

该理论强调:道德教育的人格特征,即关心人格的整体性,而不是简单的某种行为反应;教学中的德育意义,例如师生互动的道德因素、教师的人格形象等;潜在课程的作用,尤其是校园文化的熏陶。

4.榜样对品德的作用

榜样示范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儿童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内部成长的自发的发现过程,而且是由社会示范的呈现和社会实践、训练来实现的。

5.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

主张德育应当在引导学生道德真谛过程中,把获得的认识付诸于道德行动,在改变环境的实践中发展道德水平。

(三)简要的评论

1.社会模仿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社会学习论为当代学校德育提供了一种有启迪的新理论和新的教育方法,使它与各派之间建立起重要的联系,但作为一种新理论,它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①理论拼凑的痕迹还很明显,缺乏深入细致持之以恒的贯穿力;②许多观点尚缺乏进一步的论证,一些实验的信度也尚存疑问;③在德育实验中缺乏具体的教育策略,很难在学校德育中实施,等等。

2.社会模仿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的启示

社会学习论对学校德育提出了独特的新见解,其主要贡献表现在:①在吸收其他学派的基础上,发展了行为主义,使之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更合理的阐释,对德育工作有很大意义;②在文化环境与人的道德发展的相互作用方面有重要的成果,系统论述了示范榜样对道德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影响道德行为的各种形式和途径;③自我评价和自我评价能力,建立认知调节基本过程,把环境的示范和个体的发展与认知调节机制的互动表达出来,从中可以看到学生是如何内化外部作用,从而逐渐发展成自我评价能力的;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可值借鉴的地方在于:①在探讨道德教育与行为形成方面,社会学习理论的许多成果也值得借鉴,对我们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有较大启迪作用;②强调自我效能感,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这些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者有借鉴意义。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重要考点十五: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

【考点1】德育的任务 德育的任务包括以下几点: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考点2】德育的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考点3】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德育的核心内容。 理想教育。理想是人们以现实为基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生活目的和奋斗目标。 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就是要使学生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具有集体荣誉感。 劳动教育。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类。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特点,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善意待人,热情待人,乐于助人;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的品质,形成诚实、热情、谦虚、朴素、勇敢、果断、沉着、老实、埋头苦干等优良品质。 自觉纪律教育。纪律是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集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章程、制度等。 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与参与意识;树立法制观念,遵纪守法,并勇于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公民要知法、守法,教会学生学习和遵守法律法规中与中小学生活有关的规定。 科学发展观和人生观教育。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科学世界观是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建立在世界观基础之上,并受世界观支配。 【考点4】德育课程 德育课程是德育目的实现的中介。它既是一定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传递与创生、实现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个体学习、把握道德价值与规范,追求生命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渠道。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制的课程。对道德教育来说,学科课程问题有两类:一是专门的德育学科课程;二是以学科课程方式存在的其他学科课程中包含的道德内容及其道德教育影响。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等,是指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完整经验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将隐性课程界定为“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化中。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解析:德育模式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解析:德育模式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我国小学德育的重要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 (一)导向性原则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第三,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札,欲罢不能。”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第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第三,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第二,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

严宽适度。 第三,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第二,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第三,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五)因材施教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第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二、德育的途径 基本途径是恩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二)课外活动与枝外活动

2013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老师 中学教育学 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二)教育学范畴的德育与伦理学范畴的道德教育的关系 联系:教育学范畴的德育反映伦理学范畴的道德教育的要求。 区别:伦理学范畴的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相对于政治观念、法律观念、宗教观念和艺术观念来划分的,因此它侧重人的行为规范和风尚。教育学上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体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三)德育的性质 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四)德育的形式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

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民主政治的建设之中。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从长远看,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影响。 (二)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和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三)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人的德、智、体等是相互联系、影响、制约、促进的辩证统一体。德育可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品德发展,为他们体、智等的发展提供保证和动力。 三、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概念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 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 (三)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常识;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有基本的民主与法制的观念,知法、守法;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 (四)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形势,具有与祖国休戚与共的感情;有振兴中华,建设家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把个人前途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和改革、开放的意识;初步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象。

50个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50个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总结了50条教育学知识点,希翼能够帮助大伙儿!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咨询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要紧思想有:“别揠苗助长”、“别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示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咨询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办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进展》把学生的“普通进展”作为教学的动身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要紧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觉法的教学办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小孩》,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日子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要紧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通了儒家思想。(敏试教育) 11.遗传素养对人的身心进展别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进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同意环境妨碍别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一般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教师资格考试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高频考点(含答案及解析)

教师资格考试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高频考点(含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 正确或最符合题意。选对每题得一分,没选或选错均不得分)。 1、《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因材施教 D、巩固性原则 【参考答案】:B 2、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类别的数量多少,表 明发散思维的() A、独创性 B、变通性 C、流畅性 D、新颖性 【参考答案】:C 3、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对其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参考答案】:B 【解析】: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 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4、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首先是确认他们是() A、学生

B、国家公民 C、受教育者 D、独立的社会个体 【参考答案】:B 5、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参考答案】:D 【解析】:古代希腊的斯巴达和雅典两个国家分别具有不同的教育类型。题干中说的是雅典的教育。 6、以下对教学过程基本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C、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参考答案】:C 【解析】: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 7、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的主要体现。 A、制度化教育 B、非制度化教育 C、前制膏仙新畜 D、正规教育 【参考答案】:B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要考点——德育内容

一、德育的含义 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新时期学生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不仅仅指道德品质的教育。其中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 二、德育的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使学生养成热爱祖国的观点和情感,保卫祖国和维护祖国尊严的坚强意志。国际主义教育是教育学生坚持和维护同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的民族、被压迫的人民,以及一切爱好和平、主持正义的组

织和人士的团结,积极支持和援助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斗争。 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是紧密相关的。这是中国公民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学校德育内容之一。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把个人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是维护民族独立、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高尚品德。但是一切剥削阶级所提倡的爱国主义存在很大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都是为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服务的。而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则是一种新型的爱国主义,它摆脱了剥削阶级的局限性,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观察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处理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它与劳动人民反对剥削压迫,争取解放的斗争相联系,以尊重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反对民族偏见为基础。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热爱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积极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反对一切颠覆人民政权的阴谋及外国的侵略而斗争;热爱祖国的人民、疆土、资源、文化、语言和民族优良的历史传统;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鄙视崇洋媚外的自卑心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是和国际主义相统一的,这是区别于剥削阶级的爱国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重要标志。一个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者同时也是国际主义者。共产主义事业是伟大的国际性的革命事业,各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反对剥削和压迫的斗争,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德育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德育 1.德育的概念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共同性、历史继承性。 2.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4.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心理

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5.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6.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①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②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_没有社会道德。 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之德育模式

在小学教师资格的考试中,《教育教学与能力》这部分内容包含很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感到压力很大,因为其中的很多知识都不理解,做题时错误率很高,尤其是其中的教育学部分,涉及太多的人物、观点、著作,总是容易混淆,所以今天老师想为同学们讲解其中一个教育学知识点——德育模式,以此减轻同学们的备考压力,争取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 德育模式是指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是典型化、示范性、可操作性的德育实施体系。主要解决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增强学生道德行为力量。在教育学中不同的流派持有不同的观点,所以德育模式一共有四种: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价值澄清模式。 (一)认知模式 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 主要主张: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所以该种模式认为德育过程重点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即道德认识能力。 (二)体谅模式 代表人物:彼得·麦克菲尔 主要主张: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其理论假设包括: (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3)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4)教育即学会关心。 基于上述的假设,麦克费尔坚信,行为和态度是富有感染力的,品德是感染来的而非直接教来的。因此,学校在引导学生关心人、体谅人的人际意识中,它特别强调以下两点:第一,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使猜疑、谨小慎微、提心吊胆、敌意和忧虑在课堂生活中逐渐销声匿迹。第二,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 (三)社会模仿模式

2021年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德育的内涵和外延

2021年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德育的内涵和外延 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但是,“品德”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对于德育范畴的具体理解与界定从不同的角度往往可以得出十分不同的结论。不同的德育定义是不同德育观的反映,对德育实践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德育概念具体理解的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二是如何理解德育过程。 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education”。在我国,许多人并不赞成这一定义,认为德育必须包含的内容。一种广义的德育概念解释为:与伦理学体系中的德育概念(专指道德教育)不同,“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另外还有更为广义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应包括环境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等等。 有关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守一而望多”的原则。“守一”即是强调道德教育作为德育范畴的最基本的内涵,强调学校德育应从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培养做起。“望多”是指德育还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等项基本价值教育的内涵。所以,从内容上看,德育主要是指道德、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可从属于广义的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等等就只能部分地从属于德育,即只有这些教育领域中涉及价值教育的部分才归属德育范畴。 对于德育过程理解上的不同也影响人们对德育概念的界定。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德育过程固然是一种价值性的环境或影响,但这一环境或影响起作用的先决条件乃是德育对象具备接受这一影响的内因。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建构的过程。德育应该是环境与生长的统一,社会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建构的统一。对德育对象考虑不足的德育既不合乎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九章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九章同步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只是事业开始的第一步,接下来的路你需要更加努力,下面我们来看看由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的“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九章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希望考生们都能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第九章德育一、填空题1、德育是____、____、____的总称。 2、德育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 3、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即____、____、____。 4、德育过程通常由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____________。 6、德育过程的基础是________。 7、我国班主任老师总结出的德育经验是"晓之以理,____,____,____"。 8、我国德育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名词解释 1、学校德育 2、陶冶法 3、说服法 三、选择题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看具体情况,可有多端性 2、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B、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C、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的矛盾 3、提出德育的认知模式的学者是()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杰 4、提出德育的体谅模式的学者是()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杰 5、提出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的学者是()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杰 6、教育者利用模范、典型人物的优秀品德对学生进行影响的德育方法是() A、说理教育 B、榜样示范 C、陶冶教育 D、指导自我教育 7、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政治课和其他各科教学

教育学知识之德育模式

教育学知识之德育模式 1.欣赏型德育模式 欣赏型德育模式:是指一种希望内在地借鉴美学精神对德育活动的形式、过程、内容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以实现“唤醒教育对象”和“提升教育对象”双重教育使命的德育实践模式。对话德育是一种立足于学生思想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模式。具体指教育者在对话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创设自由、平等、尊重、合作、互惠、真诚、和谐的教育环境,借助对话这一方式,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自我生活经验和道德水平的基础上.自主建构和提升自身道德认知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核心追求是使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这两个往往相互对立的方面能够在自由的“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因此,这一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在德育过程中提倡自由德育,反对灌输,力求在德育过程中实现教育对象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着教师的价值引导与道德学习主自主建构之间、道德“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之间的矛盾。“欣赏型德育模式”基本假设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以及蕴藏其中的内涵价值。 2.对话德育模式

从理论上说,对话道德教育模式的提出是基于对当代社会生存理念的关注,比如交往实践的观点、主体性的观点等。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旨在凸显人的主体性、价值性,强调个体的理性自觉,强调个体德性的自主生成,该模式强调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差异原则、个体原则及开放原则。应该说,对话性德育模式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在整体教育情景之中。在对话性德育模式的践行中,有一些基本策略:第一,营造自由的交往情景;第二,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第三,培养学生的质询意识;第四,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 3.励志教育模式 三大步励志教育,是德育创新,是励志教育的一种模式。三大步励志教育,主要是学生励志每日三大步,一天内实现德育的三个层面,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采用的育人办法是读、思、行。第一步:(认知)朗读励志信;第二步:(反思)成长记录; 第三步:(行动)自我评价。 【单选题】教师以“表美”、“道美”、“风格美”作为教育的方式,这种德育模式属于( )。 A.欣赏型德育模式 B.对话德育模式 C.社会行动模式 D.体谅模式 【答案】A。解析:欣赏型德育模式操作的基本原理:德育内容与过程的审美化处理;二是师生关系的审美化重建。 B选项,对话教育德育模式基于对当代社会生存理念的关注,比如交往实践的观点、主体性的观点等。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旨在凸显

2020年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要点整理归纳

2020年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复习要点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探索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人文学科。 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论语》(由孔子弟子辑录的孔子语录)、《孟子》、《礼记》、《四书集注》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 苏格拉底——产婆术 培根——《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为教育学的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卢梭——《爱弥儿》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劳动起源论—前苏联 古代社会的教育:(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当代社会的教育:(1)教育全民化(2)教育民主化(3)教育信息化(4)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教育的个性化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2.教育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生的劳动力; 3.教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培训; 4.教育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指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指学校教育选择文化中有价值的一部分进行传递和传播。 3.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指教育根据主流文化的要求,整合多样性的文化,并呈现给学生。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指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出新的文化知识体系。 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 1—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整理模块七 中学德育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 模块七中学德育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B.说服教育法 C.品德评价法D.情感陶冶法 【答案】A。 2、学生能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同时将这些观点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说明其品德发展到()。 A.服从阶段B.依从阶段C.认同阶段D.内化阶段 【答案】D。解析:品德的形成要经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3.(2012·下)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有针对性的格言、箴言作为座右铭自励、自警、自律,使其获得教益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个人修养法 C.环境陶冶法D.品德评价法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的方法。题干中关键词“自励”、“自律”表明是个人修养法。 4.(2012·下)在德育过程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辩证法认识学生的德育原则是()。 A.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目相结合 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答案】A。解析:“一分为二”要求辩证看待问题,运用在德育过程中就是辩证看待学生的过与失,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故选A。 5.(2012·下)方雨认为社会法制应符合社会大众权益,当它不符合时就应该修改。根据科尔伯格理论,他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 A.服从与惩罚B.社会契约 C.维护权威或秩序D.普遍伦理 【答案】B。解析:处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人看重法律的效力,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6.(2013·上)针对我国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品德要求出现差异甚至对立现象应强调贯彻的德育原则是()。 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B.理论联系实际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D.正面启发积极引导 【答案】C。解析: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这几方面的教育形成合力,体现的是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7.(2013·上)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

2023年内蒙古中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解析德育模式试题

内蒙古中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解析:德育模式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旳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有位历史老师教中学生记忆明朝迁都北京旳历史年代,指导学生把1421记成“一事二益”。这种措施是( ) A:复述方略ﻭ B:组织方略 C:精细加工方略 D:自由联想方略 2、班级讲课制开始广泛兴起是在__ﻭ A.16世纪西欧古典中课时期ﻭ B.17世纪乌克兰兄弟会学校时期 C.19世纪旳国民学校时期ﻭD.20世纪旳现代学校时期 3、增进个体发展从滑在旳也许状态转向现实状态旳决定性原因是()。ﻭA.遗传素质ﻭB.学校教育 C.社会环境 D.个体主观能动性 4、开放课堂旳特点是() A:由学生根据自己旳爱好在教室或其他场所自由活动或学习ﻭB: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单一制教学ﻭ C:按学生旳学习好坏和能力差异对学生进行不一样类别旳分班 D:有目旳有环节地按照教案进行班级讲课 5、在幼小衔接工作中,不应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旳过渡问题,

而应把它置身于终身教育旳大背景下去考虑。这体现了幼小衔接工作中旳()指导思想。ﻭ A:长期性而非突击性ﻭ B:整体性而非单项性 C:适应性ﻭ D:终身性 6、____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旳或有价值旳事力争达到旳欲望。ﻭ A:成就需要ﻭ B:交往需要ﻭC:权利需要ﻭ D:进食需要 7、根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旳假设方式称之为__ﻭA.算法式 B.推理式ﻭ C.启发式 D.演绎式 8、是全面贯彻党旳教育方针旳主线保证,是深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旳迫切规定。ﻭA:加强和改善师德建设 B:加强和改善法制建设 C:加强和改善硬件建设ﻭ D:加强和改善道德建设ﻭ E:重视个别差异 9、用于选拔性和竞赛性活动旳评价属于__。ﻭ A.相对评价ﻭB.绝对评价ﻭ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形成性评价 10、当一种人旳外表具有魅力时,他旳某些与外表无关旳特性也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ﻭ A:宽敞效应ﻭB:晕轮效应ﻭ C:罗森塔尔效应ﻭ D:刻板印象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旳时间是( )ﻭ A:1993年ﻭ B:1994年C:1995年ﻭ D:2023年 12、从影响学生旳方式来看,学校建筑、师生关系属于( )ﻭA:隐性课程

2021年度教师资格考试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基础题(附答案及解析)

2021年度教师资格考试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基础题 (附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 正确或最符合题意。选对每题得一分,没选或选错均不得分)。 1、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 A、课外教育 B、校外教育 C、业余教育 D、课外、校外教育 【参考答案】:D 2、“教师根据学法指导教材向学生系统传授学习方法”的学法指导方式是() A、系统传授式 B、专题讨论式 C、学科渗透式 D、学习诊断式 【参考答案】:A 【解析】:系统传授式是目前进行学法指导的较普遍的一种理论传授方式, 它是教师根据学法指导教材向学生系统传授学习方法。 3、课外活动是() A、正规的教育活动 B、非正规的教育活动 C、不能按正规与非正规划分课外活动 D、既有正规的教育活动也有非正规的教育活动 【参考答案】:A 【解析】:课外活动是正规的教育活动。

4、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是()。 A、社会的进步 B、旧式劳动分工 C、生产力的发展与分化 D、科技水平的提高 【参考答案】:B 【解析】:从历史发展进程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5、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A、精神功能 B、意识功能 C、理性功能 D、文化功能 【参考答案】:D 【解析】:教育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对这些产生反作用,即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功能。 6、正确表述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是() A、不满11周岁 B、10~16周岁 C、11~16周岁 D、16~18周岁 【参考答案】:B 7、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 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2022年度教师资格考试考试《中学教育学》考试押卷(含答案)

2022年度教师资格考试考试《中学教育学》考试押卷(含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 正确或最符合题意。选对每题得一分,没选或选错均不得分)。 1、致力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德育模式是() A、社会学习模式 B、价值澄清模式 C、认知模式 D、体谅模式 【参考答案】:C 2、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 A、教育的领导权 B、受教育的权利 C、教育目的的性质 D、教育结构的变化 【参考答案】:D 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与价值的是()。 A、(美)克伯屈 B、(美)杜威 C、(法)卢梭 D、(德)福禄贝尔 【参考答案】:B 【解析】: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4、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由()决定的。 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文化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社会人口 【参考答案】:C 【解析】: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5、从记忆方式的发展来看,高中生擅长于采用的记忆方式是()。 A、理解 B、机械 C、内隐 D、无意 【参考答案】:A 【解析】:高中阶段由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最擅长理解记忆。 6、下面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教学实践中的主要教学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B、作为教师 C、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D、作为学生学习编程的工具 【参考答案】:D 【解析】: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教学实践中的主要教学功能包括作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 7、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思想的专著是() 《理想国》 《大教学论》 《论演说家的教育》 《学记》 【参考答案】:D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各章要点习题整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各章要点习题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概念界说? (1)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联系在一起是孟子;《孟子.尽心上》对教育的理解“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教育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才被正式用来言说教育。 2、教育定义? 广义: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学校教育: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包括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5、为什么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1)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2)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3)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简述学校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教育影响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7、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8、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历史发展(基本类型)? (1)双轨制学制(19世纪欧洲);(2)单轨制学制(19末20初世纪美国);(3)分支制学制(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4)我国:1902年“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壬戌学制”就是“六三三”学制。 9、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0、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一)古代教育:(1)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2)古代学校教育(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二)现代教育:(1)现代学校教育(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2)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