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中学以德立行德育实践活动模式研究

“民族地区中学“以德立行”德育实践活动模式研究”

课题成果公报

课题批准号: 9—29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德育

课题负责人:田成中学高级教师湖南保靖县雅丽中学

主要成员:宋永生彭兆英王勇胡明辉何尤秀龙怀进张建军彭晓琴彭涛李业煌向照清黄友斌

向兵向洪清向明轩石成军陈景淼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克服过去“学校教育硬,社会教育软,教育资源空”的不和谐德育教育现象,实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见》提出的“把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要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之中,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科技、文艺和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的要求,创新民族地区学校德育教育模式,克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重智轻德和德育形式化的现象,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体性,为民族德育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一个

可资借鉴的新的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品德,说到底是所有的道德行为方式的总和和各种行为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从辩证的观点看,重视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就必须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从道德情感的培养上看,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产生各种美好情感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巩固学生情感和消除某些消极、有害情感的重要方式。从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上看,任何一种品德,最终都要以道德行为及其效果来表现、来表明、来确认。只有道德行为才体现出品德的实际社会价值。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之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来填满。通过经常不断的练习,长期实践道德行为,最终形成牢固的道德行为习惯。

《教育学》认为,人们的品德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实践是沟通外部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渠道。任何良好的品德,都是在教育者为受教育者组织的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品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说教上,更重要的是组织他们参加实践活动。

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新课程理念,我们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形式及评价等应作深入的研究,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1)完成对民族地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调查,完成留守学生和偏激学生的行为情况调查,并探究存在的问题,探索出适应于民

族地区学生特征的德育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契合的实践活动有效模式。

(2)完善学校德育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制定各年级德育目标、德育主题,通过实践活动,构建民族地区中学德育实践活动的内容体系。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负责、讲究诚信,形成德育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和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初步形成新的德育活动模式。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德育实践活动的组织、策划、落实的过程中,教师既是参与者,也是研究者,针对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注重课题实践的过程研究。

2、个案研究法。在德育实践活动的研究过程中,教师确立个案研究对象,追踪个案对象的思想状况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结论的形成提供有说服力的第一手材料。

3、经验总结法。在个案研究基础上,用现代教育理论总结经验,分析课题研究的得失,对研究材料进行归纳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适合民族地区中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德育教育模式。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实践成果

1、学生德育素养得到提高,不良习惯得到纠正。

德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课题组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系列德育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精神空虚、意志脆弱、行为失范、诚信缺失,

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的德育素养显著地提高。在年级人数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学生学习兴趣、自信心、自制力在逐年提高,其中自制力差的学生由2007年占学生总数的22.77%,下降到2009年的2.64%,提高效果比较明显。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得到纠正,学生幸福指数在稳步提高,学习目的逐步明确,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逐步增强,特别是学生行为偏激的现象得到根本好转,由2006年的20.94%下降到9.54%,其中不正当上网人数明显减少,由2006年的54.99%下降到21.78%,良好的行为习惯已经养成。

2、“留守学生”幸福指数提高,行为习惯优良。

针对留守学生个性怪异的特点,课题组建立“代管家长”制度,定期找学生谈心,专门成立了“爱心服务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生活上和思想上的问题,特别是举办各种活动,如生日晚会等,促进其健康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留守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实施前后发展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学习成绩的优秀率比例提高很快,由12%上升到47%,基本消灭了不及格现象;幸福指数提升较大,由13%上升到81%,感觉幸福的学生成为主流,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减少十分明显,总体效果较好。

3、确立符合各年级学生心理、生理特征的德育目标。

在德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提出了层级式德育教育目标,即:七年级开展以“全面完成转型教育,塑造优秀中学生”为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实现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目标;八年级开展以

“安全、文明、理想”为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实现了学生明辨是非、意志力增强的教育目标;九年级开展以“理想是航向,勤奋插双翅”为主题德育教育活动,实现了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这些德育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又有可操作性,为学校提供了一个既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又活动形式多样、具有操作性的学生德育目标。

4、学生和谐发展,综合素质稳步提高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坚持以“育人为本、育德为先、责任为重、团结为力”的育人目标,始终将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感恩,学会负责,学会健体”,逐步形成了“求知向善、塑德健体”的校风、“多元发展、彰显个性”的学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有乐观向上的精神,懂得了关爱、责任、感恩、奉献、尊重,形成老师关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的和谐的德育教育局面。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取得了一些成绩:其中胡宇等3名同学被评为省优秀学生干部,彭秋菊等5名同学被评为州三好学生,贾梦娟等10名同学被评为县优秀学生干部,罗卫华等15名同学被评为县三好学生。在“美丽的湘西,可爱的家乡”征文活动中学生姚祖琪等8名同学的作文荣获州二、三等奖,田超松等6名同学荣获县一、二等奖。在“激情奥运阳光校园”征文活动中贾驹等5名同学的作文荣获州二、三等奖,田鹏等18名同学荣获县一、二等奖。在“政治小论文”征文活动中向娟娟

的论文《青春》、彭莉的论文《生命在于奉献》、周迅的论文《感悟生命》、杨春玲的论文《人生的价值》、彭凤娇的论文《珍惜时间》、罗卫华的论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等15篇获州二、三等奖,彭山丹等13名同学荣获县一、二、三等奖。在“《历史丛林》设计”活动中吴敏等9名同学荣获县一、二、三等奖。在“三小”活动中龙慧等8名同学荣获县一、二、三等奖。在“州英语网络演讲大赛”活动中龙玉蓉等6名同学获州二、三等奖。每学年有58%学生荣获校级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学习标兵、卫生之星等荣誉称号。

(二)、理论成果

1、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教育理念。

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了“以德立校、以爱育爱”的德育教育理念。其内容就是:“以德立校”就是学校领导修好“政德”,教师修好“师德”,学生修好“品德”;“以爱育爱”,就是学校重视发挥道德教育和感化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用对职业的爱培养学生爱德、爱智、爱美、爱劳之心,最终使学生学会理解爱,主动体验爱,自觉付出爱。

2、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得到很大提升

几年来,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践行“以德立行”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并结合自己所任教的科目特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撰写了大量的研究论文、案例和实验分析。在省级以上的刊物发表论文27篇,其中课题组成员向兵的论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和《数学教学激趣初探》分别在《当代教育导刊》和《中国教育科学》公开发表;彭兆英的论文《关于构建互动

合作的数学课堂结构的思考》在《当代教育导刊》2008年第七、八合刊发表;张建军的论文《后进生转化的成功秘诀》在《当代教育》2007年第七期发表;向洪清的论文《给“留守”学生一片和谐发展的天空》在《教师之友》2008年第一、二期合刊发表等等),2009年5月向洪清的“践行先进的德育理念,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品位”一文被国家级刊物《新理念: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一书上发表,并获得一等奖;在省、州、县获奖论文、案例、反思102篇。汇编了《“以德立行”德育实践活动论文集》、《“以德立行”德育实践活动案例分析集》、《“以德立行”德育实践活动反思集》、《“以德立行”德育实践活动主题班会集》、《“以德立行”德育实践活动学困生转化记录集》、《“以德立行”德育实践活动图片集》等研究资料,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在“民族地区中学‘以德立行’德育实践活动模式研究”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广大教师取得了一些成绩:州学习型教师89名、州优秀教师5名、县优秀教师24名、县优秀学校德育18名、县优秀教育工作者12名、县立三等功5名等等荣誉称号(其中课题组成员向明轩、黄友斌老师被评为“湘西州优秀教师”,田成、向兵、张建军等3位老师获三等功奖励,何尤秀、彭兆英、彭晓琴、张建军、向兵,向洪清等二十多名教师荣获县“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3、研究促发展,推进了学校工作全面发展

在“民族地区中学‘以德立行’德育实践活动模式研究”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2007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校园文化建设百佳学校”;2008年学校获得湖南省“爱国卫生单位”;2009年先后获得湖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和“平安文明校园”称号;2009年学校团委会获得湘西州“五四红旗团委”称号;2008年学校被评为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文明卫生先进单位”、“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2009年被评为“州德育示范学校”、州“最具人气校级网站”。学校连年被评为县“德育目标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班级管理先进单位”、“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优秀单位”等先进单位。

4、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1)、2005年我校针对学校生源实际逐步摸索出的一套转化后进生的方法在全县各中小学得到推广。

(2)、2006年在全县德育工作交流现场会,我校的以“主题教育为主,层次教育为辅”的学校德育工作模式得到了大会的认可,并推广到我县的中小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007年全县学校德育工作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宣传和推广了我校先进的德育教育经验,促进了我县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并一直走在自治州的前列。

(4)、2008年学校被县教育局推荐为全州德育示范学校。

(5)、2009年5月《湖南教育》对我校建国六十年来的教育教学成就进行了报道。

九、研究结论

1、研究表明:先进的德育理念的提出,能使学校德育工作有了一个确定的目标,对学校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在德育实践活动研究过程中得出“以德立校、以爱育爱”德育理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2、研究表明: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教育活动,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德育教育的内涵,克服了旧的德育教育呆板、教条、机械的说教的问题,使学生懂得了关爱、责任、感恩、奉献、尊重,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形成老师关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的和谐的德育教育局面。

3、研究表明:“主题教育为主,层次教育为辅”的德育工作模式,即学校根据民族地区学生的学情和德育目标每学期确立一个德育教育主题,各年级组再根据本年级组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学生情况,围绕学校的主题确立年级组的分主题,以活动为载体,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充分利用学校的现代技术教学工具,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这一模式的形成,可以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班级、不同思想状况的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德育教育,有助于克服千人一面的呆板的德育教育形式,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加富有时代气息。

总之,一句话,本课题能按预期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实现了研究目标。本课题是成功的。

十、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民族地区中学“以德立行”德育实践活动模式研究的初旨在结合我校德育教育特色,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但在实际研究中,发现学校的德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的德育活动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而要解决社会道德意识下滑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作为一个为了解决学校德育工作实际问题的课题,要使学校德育工作向更深层次深入,还需要更全面研究数据,更充实理论基础,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挖掘得不够深入,同时对如何去开展此类深层次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困难。

参考文献:

1、(美)索里,特尔福德著,《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27—142。

2、胡守芬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54—162。

3、朱小蔓主编,《中小学德育专题》,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3—115。

4、王裕如等著,《成长的烦恼:青少年心理咨询手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103--126

5、李荐中编,《心语:心理咨询案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 ,36—58。

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

7、《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006年12月29日。

8、《学校德育工作全书》(卷一),九州图书、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86—103。

9、《新时期学校德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47—152。

10、《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及实践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及实践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逐渐推行,其中德育教育作为教 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将在新课改中发生一些变化。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将对中 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从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及实 践研究进行探讨。 1. 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不再只是传统的德育教学内容,而是更加注重学 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模式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体育素养等各 个方面,让学生在道德品质的培养之外,更加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强化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德育教育将更加注重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学校将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情绪处理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能 够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二、中小学德育教育实践研究 1.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中小学德育教育实践研究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国外一些先进的德育教育经验,如美 国的品格教育、日本的德育教育等,都对中小学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学校可以 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不断优化德育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 培养师资队伍 中小学德育教育实践研究中,培养师资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学校应注重培养德育 教育的专业化和专业化队伍。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让教师更加注重 德育教育中的实践研究,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 加强家校合作 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也需要加强家校合作。家长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学校应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德育教育,通过与家长的合作,共同努力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德育 教育对象。 4. 实践创新教学模式

中学德育课程实施方案(最新)

中学德育课程实施方案(通用8篇) 为深化学校德育工作,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学校决定在学生中开展以“感恩、关爱、与责任”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特制定本次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和知行相统一、教育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学校、家长的付出,社会的关爱,学会对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要感恩,懂得回报他人。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并付之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培养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忠于祖国、道德高尚的有用之才。 二、活动意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开展感恩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 三、目标要求 1、提高感恩素养。明确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如何感恩? 2、促进校园和谐,融合师生关系,促进校园平安。 3、促进家庭和睦,完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4、促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具体要求:学生从最基本做起,懂得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的道理,既有报恩心,更有感恩行。在家庭尽孝心,在学校献关心,在社会献爱心。即至少做到:在家庭,孝敬父母,孝敬前辈,孝敬老人,讲文明礼貌;在学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在社会,遵守公德,遵纪守法,尊老敬贤,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爱护自然。 四、主要内容

高中生德育互动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高中生德育互动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高中生德育互动模式研究开题报告,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对中央文件精神的领会和贯彻。 200x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现约有3.67亿未成年人,其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教育部制定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于XX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无疑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对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适应。 教育部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革既有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推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实施,也要求按新的课程理念、新的价值取向——人格取向来重新构建德育课程结构。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教师的角色、教育教学方式与过去有很大不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

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教师在实现这些不同的角色的同时,也增强了与中学生的互动,帮助中学生通过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并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考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开拓新的德育模式,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 对传统学校德育模式的反思。 毋庸讳言,德育工作仍是当前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由于校际竞争激烈,升学率成为社会评价学校的重要标准,中学德育地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针对性和实效性差。而且,过去的学校德育模式重视群体、强调共性而忽视个体,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例如,德育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问题,而教师、学校对待这些问题时,大都以正面批评、惩罚等方式,试图通过加大外部力量的干预,达到改变或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但实际的效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探索新型有效的的德育模式势在必行。 4、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审视。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人们原有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观、价值观等发生了较大变化,引发了诸多新旧观念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问题。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不同程度影响着校园,给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带

以德立校活动育人德育载体丰富多彩

以德立校活动育人德育载体丰富多彩 —陕西银行学校德育工作剪影 2015年,陕西银行学校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理念,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新”为目标,以“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优化育人环境,寓德育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逐步形成了“德育入心、成德于行”的德育工作特色。 一、坚持德育常规,引领学生成长 1.以“严抓学生出勤、整治教室卫生、严肃课堂纪律、提高晨训质量”为重点,每天坚持五查:查学生出勤、查学生着装和行为规范、查手机入袋、查课堂纪律、查教室卫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每周进行值周总结,公布班级量化考核情况及学生管理中存在问题,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每周一次大扫除;每周一次班会或团队活动。 3.每月两次辅导员工作例会;每月一次主题教育活动(主题班会)进行爱国主义、文明诚信、行为规范等教育。每月两次团课;每月一次文明宿舍评选。 4.每学期评选一次“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优秀团员”;每学期进行学生党、团知识培训;每学期进行辅导员工作交流和培训;

每年进行新生心理普测,排查心理问题学生,有针对性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每学期一次安全法制教育讲座。 5.每年进行新生军训;每年进行一次开学典礼,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每年进行一次优秀学生奖学金评选; 二、校园文化有声色,活动育人显实效 1.组织共青团员清明节祭奠先烈活动——突出传统节日蕴含的思想教育内涵,引导共青团员铭记革命先烈光荣事迹,培养广大团员的爱国主义精神。 2.召开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家长会——通过家长会的形式

德育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环节

德育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如何实施和加强中学德育教育和管理,是目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本文从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活动组织和理论总结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德育队伍制度方案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邓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同志也指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纵观历史,充分体现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在全国上下大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如何加强中学德育工作,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一、建立一只高效的德育教育和管理队伍是中学德育工作开展的前提 我国青少年学生约占全国人口比重的1/5,他们的素质状况,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影响着我们国家未来的民族素质状况。在我国处于一个承前继后,继往开来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面临的社会的大变革、经济的大调整、国内外各种思潮的交汇激荡,这些因素必然会冲击和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抓住青少年思想道德可塑性强的特点,引导他们积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十分重要。另外,世界各国的人才竞争战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都要求我们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德育工作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要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学会做文明的现代人,做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人,然后教会他们做学问。学校必须始终坚持“以德立校,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以健全的人格、科学的精神、多方面的才能去迎接各种挑战。 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为指挥中心,以全体干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体,学生全员参与的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前提。 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可以按照“一套班子,五条线”的德育工作网络来组织和形成。 “一套班子”是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对全校德育工作负总责,德育校长和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效能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效能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效能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实验学校:广东省xx市xxx艺术学校 课题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效能的研究》课题组 邮编:电子邮箱: 一课题立项的基本情况 (一)、我校承担的课题名称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效能的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放眼世界,随着为挽救道德危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以及学校教育对于道德教育的反思的深入,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取向是:强调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基础性与重要性,采取不同措施强化不同形式的道德教育。尤其,

现代教育是一个社会开放系统,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教育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培养人,教育人的系统工程。其中,家庭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英美发达国家,家长、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全方位、多渠道的,一些做法与我们从事的研究有某些相同之处,但从运行模式的层面开展研究还缺乏研究,特别是缺乏相对少年儿童整体推进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可借鉴的经验,这也是本研究力图解决的问题所在。经过多年的运转,德育三结合教育体系构建虽初有一定成效,但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某些负面影响的矛盾严重制约其发展,社会诸多部门联合成立的活动机构,也仅仅停留在纸上或重大活动的表面上,并未深入孩子们心中,缺乏活力与协调,难以形成德育的合力。国内对此有关的课题正在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很多例子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利依据。本课题主要探究的是:当前形势下,如何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体系,提高合力效能,并使其真正长期发挥效益。重点是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育人途径通过互动和整合,建立未成年人成长跟踪与信息共享机制,形成一个有活力的、走进儿童世界的、整体的、有机联系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各类人才的根基。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

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班主任德育教学策略研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班主任德育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立足于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班主任德育教学策略,从充分利用信息 技术,激发学生兴趣;重视班会教学,开展专题德育活动;重视室内装饰,创建 良好德育环境;落实家校共育,拓展德育教学场景;开展实践活动,将理念拓展 到实践中五个方面展开探究。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班主任;德育教学 中国自古以来就对个人的品德修养有着崇高的追求,而近年来,随着“立德树人”理念的提出,德育教学在中小学的学科体系中变得越发重要。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在形成时期。在 这一时期,对学生开展的德育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主任是学生在政治、思想上的“领路人”,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效果如何与班主任的教学和管理有着密 切的关系。这也就需要教师在初中的教学中采取各种方法,有效提高初中德育教 学的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兼具良好学科素养和道德修养的优秀人才。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无论是任何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德育教 学也是一样。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多以讲授法进行教学,展现的内容也多 较为单一,这也就导致教师讲述的内容往往空洞而无趣,自然无法有效激发学生 兴趣。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而利用新的教学 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师能有效提升理论教学的冲击力,这在有效“激趣”方面有着 巨大的优势。而在初中德育的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 兴趣。 例如在“爱国”这一良好品德的培养中,在教学的开始,教师就可以播放《航 拍中国》《这就是中国》等纪录片,让学生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方面充分了 解中国,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当然, 教师也可以播放经典抗战影片,让学生明白战乱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之后,教 师即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具体的谈论,而由于之前的视频播放,学生在这一环节主 动性也更强。这样,通过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教师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对于 教师后续环节的有效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重视班会教学,开展专题德育活动。 道德品质是一个巨大的概念,其包含内容丰富,而这也就使得很多时候,教 师的关于德育的教学很容易“空洞化”。这也就导致学生的良好品德培养往往缺乏 一个重点,大大影响了初中德育教学的效率。故在初中的德育教学中,明确教学 的突破点是提高德育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班会是班主任教学的重要时间,相比 课下的学习,班会教学有着更好的效果。这也就需要教师在班会中开展专题德育 活动,渗透良好品德的培养,以让德育教学拥有一个重点。 例如基于“诚信”这一良好品德的培养,教师就可以在班会课上开展关于这一 品质的重点活动。如教师可以开展辩论会,就“做人任何时候都要讲诚信”和“有时候善意的谎言是必要的”两个观点让学生进行辩论。当然,教师也可以开展“生活 中的诚信”演讲会。而通过这样的专题活动,学生无疑能对诚信这一品质有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样,通过班会上专题德育活动的开展,教师由单一的品德进行了重 点突破,这对于学生对单一品德的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 三、重视室内装饰,创建良好德育环境。 现代人地关系的理论普遍认为环境对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在日常的

中学生德育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中学生德育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主 要依靠课堂教学和规范制度,但面对当今社会快速变革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这种模式已经显得有些单一和僵化。为了更好地培养中学生的健康人格和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中学德育教育需要创新与实践。 首先,创新德育教育模式需要注重培养中学生的自主性。传统的德育教育强调 纪律、规范和服从,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造力。因此,中学德育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自主性为目标,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决策和管理事务。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并鼓励学生自主组织社团活动和公益项目。通过这样的创新实践,学生能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定目标,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次,创新德育教育模式需要注重全面发展。德育教育不应该仅仅关注学生的 品德修养,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学生的成长需要全面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学业优秀、特长突出等方面。因此,中学德育教育应该将品德教育与学科教育、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相结合,形成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教育体系。例如,可以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和实践。通过这样的创新实践,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 第三,创新德育教育模式需要注重社会实践。德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内,应该让学生走出校园,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增长见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社会问题,并通过实践去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创新实践,学生能够增强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最后,创新德育教育模式需要注重个性化发展。每个中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德育教育不能一刀切地对待所有学生。中学德育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优势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指导。例如,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

立德树人德育先行--诌议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立德树人德育先行--诌议学校德育工作 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人以德立,国以德兴。德 国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 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所以德育 工作要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本文主要从课程德育、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论述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学校德育;课程德育;实践活动;校园文化 教育的内涵在于文化的“润化”,“润化”出来的是品格、是品质、是品味。立德树人除德育工作,还有生活体验,要 将德育融于生活当中,以生活感化学生。学校德育工作的创 新的形式和方法可以从校园投身社会,去观察,去感受,去 体验,去领悟等。 一、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存在思想问题 近些年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剖析和反思,并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谈话、问卷调查等,以了解当 前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存在的问题,进而创新学校德育 机制,转变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总体而言,学生整体思想道

德状况提升明显。但仍就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厌学、逃学、辍学、尚未树立理想。学生存在“读书无用”思想倾向;自 我自大,缺乏感恩的意识,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是理所应 当的,习惯了别人的关爱,缺乏感恩意识与行动。我校属于 农村中学,外出务工的父母较多而且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常为了生计而忽视对子女的培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存在 缺少陪伴与引导,从而造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存在思想道德 问题。 (二)学生缺乏理想追求 学生缺乏理想,存在迷茫与盲从的现象。学习兴趣动机急需激发,厌学现象严重,自认为读书无法改变自己。因家庭 因素造成了有些学生心理变态,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有些 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孩子形成逆反心理,不懂得 如何引导孩子树立理想。还有些教师对学生教育方式单一, 对学生缺乏爱心、关心、恒心、细心,致使学生产生自卑自 闭的心理,学生因此丧失理想志向,厌学、逃学、辍学等现 象屡见不鲜。 综合上述学生存在的问题,如何创新与转变学校的德育机制,更好地体现“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如何发挥课堂的 作用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当中去。如何将德育工作贯穿于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当中。因此,我认为,德育

新时代中学德育创新研究

新时代中学德育创新研究 【摘要】在当前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的背景下,传统的德育模式已经难以适 应学生的成长需求。因此,德育创新成为了中学教育中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 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德育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案例,并 总结了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新时 代中学德育创新需要与时俱进,融合前沿教育理论和科技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 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康发展。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于中学教育实践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新时代中学、德育创新、学生综合素质、社会责任感、教育实践 【引言】本论文旨在就《新时代中学德育创新研究》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对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和实证研究的分析,我们将系统地探讨德育创新的重要性、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同时,本研究将借助具体的实践案例,以探讨德育创新对 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具体作用。 1.背景: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学德育面临着重大挑战和变革需求。传统德育模式存在 着知识灌输和规范约束的局限,无法满足学生全面成长的要求。同时,社会的快 速发展和多元化需求要求中学德育创新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 心能力。德育创新的前沿理论与实践案例成为推动中学德育发展的重要支持。在 新时代的背景下,探索和研究新的德育模式和教育策略,加强跨学科合作,促进 德育与社会的有效对接,对于培养有道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新时代中学德育创新的核心内容和实施策略,为中学德育工 作者提供指导和借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德育课题申报书:立德树人:“主动发展诚信有为”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立德树人:“主动发展诚信有为”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学科分类:德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立德树人主动发展诚信有为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于2014年4月25日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在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同时,突出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力求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重智轻德,过多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因此我校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提出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

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综合德育模式——“主动发展,诚信有为”。课题界定: “立德” :立,树立。德,德业。树立德业。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人”是培养人才的意思。出处:《管子·上篇·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例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 “主动发展”是在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把学生放在主人的位置,通过尊重、信任、引导和激励等影响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的机会与环境。 “诚信有为”是指诚实讲信用将有所作为,这里有所作为也指能成就一番事业。就是说,从一般意义上,诚信是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这里可以指全体师生诚信待己,诚信待人。 我校的“主动发展,立德树人”德育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关于“立德树人”的文章最早出现在2008年11月13日《光明日报》上由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坪山实验学校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1. 美国、法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学校德育内容方面,从整体上看是围绕公民教育进行的。以约翰•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被尊为美国的“官方哲学”,因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也是“个人主义”为第一的;英国和德国一样,学校德育或者说是宗教德育相当稳固,但没有专门的道德课,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只是在其他学科或活动中有些德育渗透;日本学校的德育渗透及培养方式和方法异常丰富,大量地引进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并融会于各学科中,形成崭新的个性教育。 2. 我国《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北京、等已经走在时代的前沿,上海市正在大力推进《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纲要》,要求中小学要将《两纲》内容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使之作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使广大教师在深刻了解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明确知识与品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关系,在观念层面形成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内化德育渗透的意义,提高渗透意识。 3.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出了教师的职责——传道是置于首位的,必须突出德育的地位。发展和探索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理念和手段,能促进教师的德育水平和学生的终生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科学地处理学科教学和德育的关系是关键,武装教师更多的德育知识和方式。但是,为顺应科技的发展,学生要掌

握很多科学文化知识,势必占据学生更多时间,而解决这个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势在必行。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正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和认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长期以来教育评价方面的偏颇,学校和教师屈从于升学压力,教师在观念方面和理论与实践、评价等方面都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得到真正具体的落实。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探索用于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活动和行为的理论,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可操作的方法,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拓宽教师的德育观。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健全法制意识,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开放式的德育渗透教学模式,丰富课内外德育形式和内涵,使课内外教学充满德育氛围,并构建充满“人格魅力的课堂”。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种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发展的德育渗透的教学方式,积累成功经验和案例,使之更广泛地普及提供借鉴。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支撑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是学科、德育和德育渗透,因此,首先我们对这三个概念给予界定。 1.什么是学科 由商务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学科的解释有三层含义。一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如自然学科中的物理学、化学。二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如语文、

德育课题申报书:培养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验式德育实践研究

培养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验 式德育实践研究 学科分类:德育 课题类别:重点课题 关键词:体验式德育实践核心素养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研究的背景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阐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的18个基本要点。立德树人,德育为先。青少年德育工作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主要聚焦在“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健康生活、人文底蕴”等四大素养,其中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实践创新、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10个基本要点可以通过德育课程和德育实践来具体落实。在“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德育工作覆盖了课程

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的大部分要求,德育工作在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培养上的作用无可替代,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高中阶段青少年德育工作的现状是空间狭小、平台单一、方式单调、内容简单、主体被动、效果堪忧。在传统的高考指挥棒下,一年高考,三年备考,学校所有工作的中心就是读书应试、知识本位、“唯分数论”,德育工作有日益边缘化的危机,开展得不主动、不生动、呈现动防御应付型而非未雨绸缪主动进取型的特点。传统的德育方式也逐渐脱离了现代中学生的生活体验、心理状态,往往形式干瘪枯燥、内容抽象空虚,学生听了记不住,说了做不到,隔靴搔痒,没有解决问题。教育专家麦克菲尔曾说:“个体体验是一个中介,通过这个中介,道德才能被觉察和体悟”,我校经过近几年的德育工作创新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体验式德育的模式”,宗旨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为了进一步提升这一模式的可行性和理论性,我校申请对该领域开展深入研究。2、课题界定(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的18个基本要点。 (2)体验式德育: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与引导下通过主动参与特定的活动和游戏,在与同学的互动中,获取个人的亲身经历,发展自信心与胆识、情绪管理、自立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等。 (3)培养: 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最终产生一种良好的习惯、思维、行为、品质的一种方法。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使个体学生在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需的能力得到成长。 (4)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

广西三江侗族传统文化资源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实施方案MicrosoftWord文档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教育部课题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模式深化和成果推广研究” 子课题:《三江侗族传统文化资源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总面积为2454平方公里,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全县36万人,侗族人口21.6万人,侗族人口占60%,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县,侗族以外,有汉、苗、瑶、壮等民族。 三江是广西唯一的侗族县,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人文景观独具一格,侗族不仅民风淳朴,而且也极富创造性,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 鼓楼、大歌和花桥(风雨桥)"。民居吊脚楼、风雨桥、鼓楼等文明于世。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些人文景观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历史积沉,是悠久的物质文化好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特征的一个构成基本要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要继续开创和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子孙必须脚下立定民族的“根”、心中留住民族的“魂”。这“根”和“魂”就是中华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和传统美德,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及各种复杂环境而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侗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部分, 其中所体现的侗人文化三样宝、与人为善、明辨是非、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等内容,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好释。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民族学校有义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少数民族学生很少学习本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知识,以至逐步产生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陌生感,而对非本民族文化的崇拜和狂热的追求;同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与价值多元,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放弃或冷淡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选择新颖时髦的快餐文化,追求所谓文化与观念上的“现代化”。我们知道:丧失现代化将意味着民族的贫困,丧失传统文化则意味着民族的消亡;一个民族如果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报告及实验研究报告课题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研 究课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中华民族的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注重和谐的文化传统,我国政府倡导“和谐世界”的主,正在逐步为更多的国家和民族所认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和谐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先导性环节。和谐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有机统一于和谐社会建设之中。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文化是本课题研究最根本、最现实的社会背景。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我国城乡家庭教育尤其是农村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第一,流动型家庭问题。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务工家庭的父母忙于工作和生计,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指导教育;人员和家庭的流动还带来了“留

守儿童”的问题,这类孩子的家庭教育成为空白点,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第二,稳定型家庭问题。在生活安定的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相当数量的家长只重孩子的学习,忽视品德和人格培养,有的则放任娇惯,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许多误区。第三,特殊家庭问题。主要是离婚和再婚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发展存在较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和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影响着家庭的和谐与幸福,给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总之,社会、学校、家庭存在的不同层面的问题、在教育时的孤立及其对和谐社会的呼唤,是本课题研究最基本、最直接的社会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对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本课题着力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目标一致,德育理念趋同,德育过程同步,德育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对于建立与“四有”

德育双减课题申报书:实践育人的途径和方法—“乡土乡情”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

德育双减课题申报书 实践育人的途径和方法——“乡土乡情”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前言:“双减”政策的根本目标应该是要充分地维护学的正常教学秩序,纠正传统的“超负荷”现象。“双减”政策在保证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规范学校的日常教学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客观上说明了“双减”的重要性。道德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推进学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发展。 从全面推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来看,“双减”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外在表现方式的改变和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宗旨观念的革新。这是因为“双减”政策在客观上需要学教师采取多种途径,以缓解少年儿童的学业负担,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要使上述教育方针的目的达到,需要教师能够灵活地改变传统的道德实践方式,并与学实行“双减”的方针相结合,善于运用更加灵活的思维方式,达到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培养和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 加强德育教育是“双减”政策落实的应有之义。“双减”之后,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

担,学生自由时间相对增多了,课后服务的形式不断丰富,统筹整合了家校社等各方面的资源力量,更加关注减负增质和德育教育,为德育教育开展提供了更多时间和广阔空间。 加强德育教育是“双减”政策落地的迫切要求。传统的升学考试评价制度是以分数衡量优劣,对学生德育教育影响较大,导致失德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引发社会问题。思想品德不合格,是危险品。因此,实施“双减”是对教育过于功利的纠正,是重视育人、让教育正本清源的一个重要措施,特别是对深化德育教育是一个重大契机,“双减”政策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来培养学生,给小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有效减少品行不端情况的发生,为小学生成长积蓄前行的力量。 加强德育教育是“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保障。“双减”政策立足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学校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和家长转变育人观念,坚持育人为本,做到五育并举,落实“五项管理”,更好地实现小学生思想启蒙与精神塑造,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家长的思想水平也会得到提升,加强德育教育与“双减”政策落地相互促进,从而促进“双减”政策更好地落实到教书育人全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我国开始推行“研学旅行”试点工作。2014年、2015年,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

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学校德育课题方案设计)

“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方案和计划 长沙市岳麓区学士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大河西先导区开发的城乡结合部。居民中部分人的土地随城市开发被征收,另一部分人的土地正等待被征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乡村迅速城市化,外来务工人员与日俱增。我校学生基本来自这三部分人的家庭。由于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城乡结合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外界的干扰,给学校教育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多头的生源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与挑战,也给学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抓好我校学生的行为规范,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无疑将取得重大作用。 我校自七十年代创办至今,已经有四十多年历史。纷繁复杂的教学环境及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当务之急,是重中之重。 当前的社会现实是:家长、教师和社会高度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关心的是学生升高一级学校的问题。于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逼学生补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单纯追求升学率造成了学校教育的恶性循环。这种对学生行为习惯和个性的培养的忽略,如果不大力加以纠正的话,必将导致学生成年后品德的缺失和人格的扭曲。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带来了冲击。一方面广大青少年接受信息的能力在加强,网络的快速发展为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和娱乐扩大知识面开辟了新的渠道,另一方面,黄色、下流及其他有害的信息也通过网络直接侵蚀青少年孩子的心灵,使得相当比例的中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初中生精神空虚、行为扭曲、道德失范,对事物、事件缺乏必要的道德辨别能力,致使目前青少年中存在冷漠、任性、懒惰、自私等普遍问题,青少年犯罪率也逐年增高,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目前国家三大公害之一。 二、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现状 (一)、特定的生活环境导致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

中学教科研课题:中学家庭教育研究课题申报材料:家校互动实施孝义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家长课题申报\高中家长课题申报 中学家庭教育研究课题申报材料:家校互动实 施孝义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中学家庭教育研究课题 家校互动实施孝义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1、社会现状分析。 现代社会,经济腾飞,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钢筋、水泥材料楼房的幢幢崛起,也把人与人的心灵阻隔得像一堵堵混凝土浇成的冷冰冰的墙。所谓“世态炎凉,人情薄如纸”、“各扫门前雪,老死不相往来”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缺乏沟通、关爱,变得冷漠、自私。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很快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我们农村中,相当一部分老人无人赡养。以本校所在村子为例,据了解多数子女只给老人口粮和几斤菜油已经是很不错了;有少数的子女因自己的素质和能力问题自身都难保就别说赡养父母了。有极少数老人有退休金但也闹得家庭不和,兄弟姐妹吵架,哪谈得上敬老爱老呢?“百善孝为先”,弘扬“孝义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基于上述社会背景,我们一致认为当前在农村学生中很有必要开展孝义教育。

2、本校学生的实际。 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在校学生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不少家长对子女宠爱有加,使他们成了家庭“小皇帝”。我们发现,优越、舒适的物质生活条件,百般呵护的家庭生活环境,使他们普遍存在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关爱他人意识不强的问题。而近几年来,随着临城新区、浦西的开发和市政府、各市属单位的搬迁,外来务工人员也不断涌入。大量的民工租住在芦花、观阡头等几个村。本地学生与外来民工子女之间,由于各种因素,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现象:本地学生因为物质、学习等方面优于外地学生而歧视外地民工子女,他们不愿和民工子女说话,不愿帮助外地民工子女,自主、不自主地隔离外地民工子女。如何让这些学生懂得去尊重外地民工子女、理解外地民工子女、关心爱护民工子女、善待外地民工子女成了一个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 二、概念的界定 1、所谓“家校互动”,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两个社会单元——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实践中,相互沟通、相互配合,以达到育人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使学校与家庭在育人这一共同目标上达到“无缝衔接”。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 作者:栾传大主题类号:g1/教育学【文献号】1-341 【原文出处】教育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XX09【原刊页号】26~30,70 【分类号】g1【分类名】教育学【复印期号】XX11 【标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作者】栾传大 【作者简介】作者系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课题负责人、研究员。长春130021 【正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作为教育部重点课题于1990年提出,并展开研究,至今已整整十个年头了。十年来,在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在广大实验研究人员的潜心研究与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厚成果,为学校德育内容系统化、民族化、科学化,为丰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作出了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对学校德育内容是一项重大改革,是探索性、创新性的实验研究。十年来,课题组根据实验研究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确定实验研究内容与目标,组织实验区点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系列概念、重要意义、实验原则、德目内容、实验方法、 1 / 46

运行模式、保障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方案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概念 什么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什么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什么叫区域传统美德教育?本课题在研究中对这三个新概念界定如下。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从历史长河流淌轨迹来看,她不仅包含古代传统美德,亦包含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对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的源流。从现行学校德育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对照看,现行学校德育内容及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都能找到渊源。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现行学校德育中居于基础地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所谓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其宗旨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实行学校、家庭、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