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适合德育课教学的模式

六种适合德育课教学的模式

(一)传递──接受式

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1.理论基础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原理设计,尤其受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训练心理学的影响,强调控制学习者的行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认为只要通过联系──反馈──强化,这样反复的循环过程就可以塑造有效的行为目标。

2.教学基本程序

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复习旧课是为了强化记忆、加深理解、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激发学习动机是根据新课的内容,设置一定情境和引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新课是教学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为主,学生一般要遵守纪律,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布置给他们的任务。巩固练习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新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和练习解决问题的过程。检查评价是通过学生的课堂和家庭作业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间隔性复习是为了强化记忆和加深理解。

3.教学原则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的认知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力求使得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需要很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时候常遇到的问题有所经验与觉察。

4.辅助系统

课本、黑板、粉笔、挂图、模型、投影仪等。

5.教学效果

优点: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能够培养学生的纪律性,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缺点:学生对接受的信息很难真正地理解,培养单一化、模式化的人格,不利于创新性、分析性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培养的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在运用这种模式时的建议

在介绍讲解性的内容上运用比较有效,当期望学生在短时间掌握一定的知识去应试时比较可行,教师不可在任何教学内容上都运用这种模式,长此以往必然造成一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一大批没有思想与主见的高分低能者。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也有很多教师在运用它。

1.理论基础

从人本主义出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基于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进行指导。它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试错的价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2.教学基本程序

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程序是:自学—讨论—启发—总结—练习巩固。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布置一些有关新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自学,在自学之后让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发现他们所遇到的困难,然后教师根据这些情况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启发,总结出规律,再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

3.教学原则

自学内容难度适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点拨,先进行自主学习,后教师进行指导概括和总结。

4.辅助系统

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的辅助设施,给学生自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5.教学效果

优点: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缺点:学生如果对自学内容不感兴趣,可能在课堂上一无所获;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教师非常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必要时进行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不同学生进行讲解和教学,所以很难在大班教学中开展。

6.实施建议

最好选择难度适时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学,教师要有很高的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讲师避免讲解而是多启发。

(三)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提出教学的7要素,并提出“七段”教学论,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1.理论基础

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信息加工理论。

2.教学程序

基本教学程序是: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

他的教学七步骤中的情境是指学习的内外部的各种情况,内部情况是学生的认知特点,外部情况是指学习环境,它的组成要因素有:个别差异、元认知、环境因子。动机是学习新知识的各种诱因,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情绪感受、注意、区分、意向。组织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关联起来,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相互联系、联想、构思、建立模型。应用是对新知识的初步尝试,它的构成要素有:参与、尝试、体验、结果。评价是对新知识初步尝试使用之后的评定,它的组成要素有:告知、比较、赋予价值、选择。重复是练习与巩固的过程,它的主要组成要素有:强化、练习、形成习惯、常规、记忆、遗忘。拓展是把新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它的构成要素有延伸、迁移、转换、系统、综合。

3.教学原则

巴特勒从信息加工理论出发,非常注重元认知的调节,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任务进行加工,最后生成学习结果。教师在利用这种模式的时候,要时常提醒学生进行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要考虑各种步骤的组成要素,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侧重。

4.辅助系统

一般的课堂环境,掌握学习策略的教师。

5.教学效果

这是一个比较普适性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发教学内容它可以转化为不同的教学法,只要教师灵活驾御就能达到他想要的教学效果。

6.实施建议

教师应该是一位研究型的教师,具有一定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元认知策略,就可以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模式。

(四)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

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1.理论基础

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2.基本程序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3.教学原则

情境设置与产生问题一致,问题难易适中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辅助系统

巧设情境,合作学习。

5.教学效果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6.实施建议

创设情境适时抛出问题,注意情境感染与熏陶作用。

(五)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最基础的内容之一。他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M·瓦根舍因提出来的。

1.理论基础

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一般从一些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与规律,并逐步提炼进行归纳总结,再进行迁移整合。

2.基本程序

范例教学的基本过程是:阐明“个”案→范例性阐明“类”案→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运用训练

“范例教学”主张选取蕴含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范例的研究,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认识到实践理解、掌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原理的模式。所谓范例性地阐明“个”案,指用典型事实和现象为例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所谓范例性阐明“类”案,是指用许多在本质上与“个”案一致的事实和现象来阐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范例性掌握规律原理是指从大量的“类”案中总结出规律和原理,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规律或原理的表述要准确,对规律原理的名称要清楚;掌握规律原理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运用,因而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为了了解学生对规律和原理的掌握程度,从而获得反馈信息,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3.教育原则:要遵循这个基本顺序:从个别入手,归纳成类,再从类入手,提炼本质特征,最后上升到规律与原理。

4.辅助系统:选取不同的带有典型性的范例。

5.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规律和原理。

6.实施建议:比较适合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原理和规律教学,范例一定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六)合作学习模式

它是一种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取得的成绩与个体的表现是紧密联系的。约翰逊(D.W.Johnson,1989)认为合作式学习必须具备五大要素:①个体积极的相互依靠,②个体有直接的交流,③个体必须都掌握给小组的材料,④个体具备协作技巧,⑤群体策略。合作式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和动作技能,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课堂里的合作有四点不足之处:首先,如果学得慢的学生需要学得快的学生的帮助,那么对于学得快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放慢学习进度,影响自身发展。其次,能力

强的学生有可能支配能力差或沉默寡言的学生,使后者更加退缩,前者反而更加不动脑筋。第三,合作容易忽视个别差异,影响对合作感到不自然的学生的学习进步。最后,小组的成就过多依靠个体的成就,一旦有个体因为能力不足或不感兴趣,则会导致合作失败。

德育模式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1、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认知发展道德教育模式的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柯尔伯格。他反对相对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主张建立普遍的道德价值。 (1)道德判断的重要假设 ①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道德判断有内容与形式之别。 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错”的回答; 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后者反映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 ②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他设计了“两难故事法”用以测定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阶段,并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学说,即: 前习俗道德水平(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2——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换);习俗道德水平(阶段3——相互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阶段4——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后习俗道德水平(阶段5——至上的权力、社会契约或功利,阶段6——普遍性伦理原则)。 个体的道德判断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经历性质不同但有相互关联的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 上述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 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能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 ③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第一,道德的发展是学习结果,这种学习不同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第二,道德的发展有赖于个体的道德自主性。道德不可能从外部强加于人,而是个体内部状态与外界交互作用的产物。 第三,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2)道德教育理论

①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该模式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其次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 ②道德教育应该奉行发展性原则。该原则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其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赞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道德判断水平。 ③把道德判断的原则直接教给人们的方法并不可取,因为道德认知都是发自内心的,而变化又都是渐进的,因此,促进人们的道德发展要按照一定阶段和顺序来进行。 ④不能以教育者的权威从外面向人们灌输道德观念,道德认知的变化乃是人们遭遇到某种道德上的冲突而引起的,所以,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被教育者注意到真正的道德冲突,思考用于解决这种冲突的理由是否恰当,发现解决这种冲突的新的思想方法。 ⑤社会环境对人们道德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在学校中要树立良好的公正群体气氛,这是道德教育必要的条件。 (3)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根据发展性原则,认知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包括: 第一,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第二,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第三,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第四,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第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教师在讨论的引入阶段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果组织学生围绕“海因兹与治癌药”这个两难故事开展小组讲座,教师所要做的是: (1)确保学生理解所要讨论的两难问题或难题:既然你们读过海因兹的故事,你能用自己的话,把问题复述一遍吗? (2)帮助学生正视难题所固有的道德成分:今天我们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海因兹该不该偷药?

比较德育

第三讲德育模式比较 德育模式,则是包括一定观点和理论、一系列原则、策略方法和途径在内的德育实施体系。德目:是指那些反映道德的价值的名词(正直、善良、真诚),简单说就是道德教育的条目德目主义:是指将思想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和所要培养的道德品质作为德育的系列内容,并以条目的形式排列出来,编成教材,开设独立的德育课程,通过专职德育教师的讲授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熟记、理解和掌握这些德目,从而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 德目主义模式的(本质)是:开设独立的道德课程,把人们经过多年生活经验积淀和验证而得来的一些道德品质和规范以德目的形式固定下来,编成教材,通过教师的系统传授,让学生熟记、理解和掌握这些德目。 德目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1、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自成体系,具有相对独立性; 2、德目内容明确,具有鲜明的层次性; 3、强调德育教师的主导性。 4、德育方法的单一性。 德目主义模式的主要代表:日本、英国、朝鲜 日本德育模式 日本的德育归属德目主义模式。依据: 1、在日本一直开设有独立的道德课程。 2、日本在不同历史时期均有特定的德目内容 日本的德目教育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集中表现在,日本德育重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内在动机和身心发展特点,采用“三种基本途径分阶段”进行学校德育小学——培养基本的生活习惯, 分阶段初中——以“建立人际关系的优良品格和能力”为重点, 高中——加强伦理教育和生活方式指导, 大学——强调加强公民意识和国民素质的教育。 三种通过由学校按道德时间以学校课程的形式进行德目教育; 基本通过各学科教学中的教育因素进行整体德育; 途径通过学校特别活动或校风、班风等隐蔽课程进行德育 所以,日本德育模式也称为“指导发现模式” 英国德育模式 英国的德育也属于德目主义模式。因为:英国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 同时,英国的德育强调道德教育应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思考为基本手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谅,因而也可以称为“体谅模式”。 朝鲜德育模式 朝鲜的德育模式也属于德目主义模式。依据: 1.朝鲜各级学校均把政治教育列为最基本的教育,高校一般设立四到六门政治课。(见 下表) 2.各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治课教学内容充实。包括:热爱领袖和忠于党的思想教育、党的政策教育和革命传 统教育、革命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教育 4、课外教育活动丰富。包括:读报、党团组织生活、演讲会、劳动教育、社会政治活动、读万页书活动、访问革命史迹地和战迹地 朝鲜的德育模式也被称做是“忠诚教育模式”,因为:朝鲜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是以忠诚党的领袖、忠诚党、忠诚社会主义制度为核心来进行的。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及实践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及实践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逐渐推行,其中德育教育作为教 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将在新课改中发生一些变化。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将对中 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从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及实 践研究进行探讨。 1. 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不再只是传统的德育教学内容,而是更加注重学 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模式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体育素养等各 个方面,让学生在道德品质的培养之外,更加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强化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德育教育将更加注重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学校将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情绪处理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能 够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二、中小学德育教育实践研究 1.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中小学德育教育实践研究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国外一些先进的德育教育经验,如美 国的品格教育、日本的德育教育等,都对中小学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学校可以 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不断优化德育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 培养师资队伍 中小学德育教育实践研究中,培养师资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学校应注重培养德育 教育的专业化和专业化队伍。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让教师更加注重 德育教育中的实践研究,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 加强家校合作 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也需要加强家校合作。家长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学校应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德育教育,通过与家长的合作,共同努力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德育 教育对象。 4. 实践创新教学模式

六种适合德育课教学的模式

六种适合德育课教学的模式 (一)传递──接受式 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1.理论基础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原理设计,尤其受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训练心理学的影响,强调控制学习者的行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认为只要通过联系──反馈──强化,这样反复的循环过程就可以塑造有效的行为目标。 2.教学基本程序 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复习旧课是为了强化记忆、加深理解、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激发学习动机是根据新课的内容,设置一定情境和引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新课是教学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为主,学生一般要遵守纪律,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布置给他们的任务。巩固练习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新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和练习解决问题的过程。检查评价是通过学生的课堂和家庭作业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间隔性复习是为了强化记忆和加深理解。 3.教学原则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的认知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力求使得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需要很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时候常遇到的问题有所经验与觉察。 4.辅助系统 课本、黑板、粉笔、挂图、模型、投影仪等。 5.教学效果 优点: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能够培养学生的纪律性,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缺点:学生对接受的信息很难真正地理解,培养单一化、模式化的人格,不利于创新性、分析性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培养的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微课程实施方案和基本操作模式

中小学德育微课程实施方案 一、实施背景 传统德育模式存在着德育目标空洞,内容泛化,效果表象化,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如何建构符合学生实际,有校本特色的德育模式;如何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真实的道德情境;如何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和教育资源的德育功能,建构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系列化的德育课程体系;如何让德育更接近生活实际,更能走进学生心灵,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点。 二、德育微课程的含义 德育微课程是指师生以图片、视频、文字、角色扮演等方式,选取生活中反映价值观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心理状态的具体事件,经过教师依据德育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情境、内容、方法进行选择和设计,以“一事一议一悟”的方式组织学生对事件进行内涵剖析,辩识自省的过程。其立足于“短小”、来源于“生活”、着眼于“内化”。 三、德育微课程的设计理念 以生活化德育理念为基本理念,以“小、近、实、新、活”为基本原则。“小”即以小见大,体现对学生日常行为中具体问题的解决和修正;“近”即贴近生活,关注学生成长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实”即实践体验,注重对道德情感的体验和行为习惯的训练;“新”即形式创新,采取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实效性手段适时进行;“活”即一事一议,着重于对道德情境的感同身受,不同观点的分享和正确观点的内化。

四、德育微课程的设计框架 在生活化德育微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五个方面来建构,即“一个主题、两面拓展、三点定位、四种作用、五项策略”。 1、“一”个主题。即以系列化、针对性强的小课题课程目标的实现和积累,来促进学校阶段性目标和整体德育目标的达成。 2、“两”面拓展:即课程方式之拓展、德育内容之拓展。 3、“三”项定位:立足于“短小”、来源于“生活”、着眼于“内化”。 4、“四”种作用:发挥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素养、增加人文知识、明辨是非价值。 5、“五”项策略:意识策略、辩论策略、推理策略、概念策略和游戏策略。 五、德育微课程的操作模式 (一)正确理解和掌握道德概念的模式 主要内容:对行为规则的理解、对行为责任的判断、公正观念的发展、对惩罚的公正判断等问题。 基本要素:1、体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2、理解某一概念(谎言、懂事、浪费、反思、团结、合作等等)在生活的具体表现;3、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 举例1、什么是谎言? 一、教师:一次朋友聚会,大家每人唱一首歌,自己怕唱不好丢丑,就说自己这几天嗓子坏了,不宜唱,主人同意了,说老师得保护好嗓子。请问这是不是说谎?

教育学知识之德育模式

教育学知识之德育模式 1.欣赏型德育模式 欣赏型德育模式:是指一种希望内在地借鉴美学精神对德育活动的形式、过程、内容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以实现“唤醒教育对象”和“提升教育对象”双重教育使命的德育实践模式。对话德育是一种立足于学生思想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模式。具体指教育者在对话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创设自由、平等、尊重、合作、互惠、真诚、和谐的教育环境,借助对话这一方式,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自我生活经验和道德水平的基础上.自主建构和提升自身道德认知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核心追求是使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这两个往往相互对立的方面能够在自由的“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因此,这一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在德育过程中提倡自由德育,反对灌输,力求在德育过程中实现教育对象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着教师的价值引导与道德学习主自主建构之间、道德“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之间的矛盾。“欣赏型德育模式”基本假设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以及蕴藏其中的内涵价值。 2.对话德育模式

从理论上说,对话道德教育模式的提出是基于对当代社会生存理念的关注,比如交往实践的观点、主体性的观点等。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旨在凸显人的主体性、价值性,强调个体的理性自觉,强调个体德性的自主生成,该模式强调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差异原则、个体原则及开放原则。应该说,对话性德育模式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在整体教育情景之中。在对话性德育模式的践行中,有一些基本策略:第一,营造自由的交往情景;第二,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第三,培养学生的质询意识;第四,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 3.励志教育模式 三大步励志教育,是德育创新,是励志教育的一种模式。三大步励志教育,主要是学生励志每日三大步,一天内实现德育的三个层面,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采用的育人办法是读、思、行。第一步:(认知)朗读励志信;第二步:(反思)成长记录; 第三步:(行动)自我评价。 【单选题】教师以“表美”、“道美”、“风格美”作为教育的方式,这种德育模式属于( )。 A.欣赏型德育模式 B.对话德育模式 C.社会行动模式 D.体谅模式 【答案】A。解析:欣赏型德育模式操作的基本原理:德育内容与过程的审美化处理;二是师生关系的审美化重建。 B选项,对话教育德育模式基于对当代社会生存理念的关注,比如交往实践的观点、主体性的观点等。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旨在凸显

德育模式的四种形式口诀

德育模式的四种形式口诀 1. 家庭教育(Family Education)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进行的道德教育。在家庭中,孩子会接受到父母的爱、关怀和教育,家庭教育在德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家庭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榜样示范:父母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行来 影响孩子的品德修养。 -简单日常生活: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可以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如分担 家务、互相尊重、积极沟通等。 -交流互动:父母要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了解孩子的需求、关注他们的成长。 2. 学校教育(School Education) 学校教育是孩子接受德育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德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课堂教育:学校教育中的德育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个科 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言传身教,塑造学生的道德个性和提升道德修养。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责任感,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协作。 -学生管理: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管理制度来引导和教育学生,对学生 进行规范和引导,同时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和责任感。

3. 社会教育(Social Education) 社会教育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接受的各种教育,包括社会环境、社会关 系和社会活动等。社会教育的形式有很多,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社 区互助等。社会教育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社会实践: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接触社会问题,了解社会现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共同体意识。 -志愿者活动:参与志愿者活动是一种很好的社会教育方式,通过为 社会做出贡献,学会关爱他人,成为更加有责任感的公民。 -社区互助:在社区中,可以通过互助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来促进社会和谐。 4. 网络教育(Internet Education) 网络教育指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教育活动,也是现代德育中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网络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德育课程:互联网平台可以提供德育课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 道德理论、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 -身份呵护:在网络教育中,要注意对学生身份的保护,防止网络暴 力和欺凌现象,培养正确的网络素养和道德观念。 -网络社交:网络可以成为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的场所,通过与他人 的交流来促进学生的思想交流、情感发展和道德修养。 以上是德育模式的四种形式的简要概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 教育和网络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共同 为学生的德育提供支持和指引。

德育的6个方法

德育的6个方法 第一种方法:榜样引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良好的榜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向上心。学校可以通过树立榜样的形象,如评选优秀学生、教师等,激励其他学生向他们看齐。同时,教师也要做到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榜样引领,学生会自觉把优秀的品质和行为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第二种方法: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情感教育活动,如讲座、演讲比赛、心理辅导等,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友爱精神。 第三种方法:德育课程 德育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开设德育课程,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各学科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德育的熏陶。德育课程可以包括道德修养、公民教育、家庭教育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种方法: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通过建设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学校可以开展各种文化

活动,如文艺表演、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培养出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第五种方法: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学校可以与家长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和德育情况,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第六种方法: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感受社会的温暖和残酷。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增长见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德育的6个方法包括榜样引领、情感教育、德育课程、校园文化建设、家校合作和社会实践。通过这些方法,学校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让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同时,这些方法也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只有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小学德育课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小学德育课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引言 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教育内容,而体验式教学则是一种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实践的教学模式。本文旨在探讨小学德育课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并提供一些实施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定义 体验式教学是指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来获取知识、理解概念和形成经验的教学方式。它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小学德育课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点 1. 设计情境和教学环境:在教学中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和环境,让学生能够感知、体验和理解道德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过程。在教学中可以引入校园里的实际事件,让学生通过参与角色扮演等方式,亲身感受到道德冲突和解决的过程。 2. 提供实践机会:在德育课堂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实践慈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能够亲身实践和体验到道德行为的意义和影响。可以组织学生走访社区,了解社区中的一些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从而引发学生对于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思考和行动。 3.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体验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德育课堂中可以通过设置开放式问题、实践探究任务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解决道德问题。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个道德难题,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4. 激发学生情感投入:在德育课中,通过设计情境、提供情感体验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和参与度。在教学中可以设置情境剧或情境游戏,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道德问题,从而引发他们的共情和情感反应。 5.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在德育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展示图片和文献资料等方式,丰富德育教学内容,提供多样性的学习资源和信息。这样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理解和模仿道德行为。 结论 小学德育课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设计情境、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等方式,可以提高德育

(完整)体验式德育

德育从体验开始 王乔 一、体验式德育内涵和实质 体验式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方法。它强调体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育的过程,着力组织和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实践,用心体验,用心感受,不断把全面发展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体验教育已成为学生素质提高、能力培养以及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体验教育的实施,旨在通过有效的实践体验(包括学习体验、社会生活体验、家庭生活体验、科技体验)、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在学习领域、社区领域及活动领域等方面进行实践体验,让学生力求做到自主参与、积极体验、内省感悟、思想升华,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主要取决于自身的道德体验.当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时,我们的德育才是成功,才是最有效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财富。”传统德育教育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学生进行大道理式的教育,缺乏学生亲身体验的德育是苍白的,是低效的,它不仅不能触及学生的“道德灵魂”,反而激起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德育陷入“假大空"的说教境地,很难达到德育目标。 而“体验式"德育,是指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之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特定的活动或游戏,在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中,获取个人的亲身体验,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和胆识、情绪管理、自理能力、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体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育的过程,着力组织和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实践,用心体验,用心感受,不断把全面发展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首先是重点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是落实班级管理的重心,营造文化浓郁、和谐温馨

浅谈“三融”构筑特教中职德育工作新模式

浅谈“三融”构筑特教中职德育工作新 模式 摘要:在社会的飞速发展进步下,从以往只需要单方面专业强的人才,到现在全面性人才是未来社会所需,德育素质也需要具备高强的水平。中等职业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是普通中学的补充,更是为国家以及社会培养了更多的专业人才,因此中职教育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现通过“三融”构筑德育新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活动、实践教育的功能,强化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多元育人作用,不断完善具有针对性的德育体系,为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三融”;中职德育 引言 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一技之长时,还需促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德育与智育相统一。鉴于此,中职学校要提升德育课程实效,以德育助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教师在职业教育改革中要不断探索,加强实践,切实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等融入职业教育体系,寻求契合中职学生特点的德育模式,进而提升德育功效。 1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现实依据 1.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智力教育要与德育教育齐头并进,将“德、智、体、美、劳”放在首要发展位置。在此基础上,也要将人才的培养模式充分地融入其中,使其具备社会所需的素质与技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身的力量。 1.2促使中职学校德育资源的系统整合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中职学校必须进行德育资源的整合。然而,在现下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却都是各为阵营,成一盘散沙的状态,使自身优势不仅难以充分发挥出来,还使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合理效果进行了削弱。因此,中职学校要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使教育资源能够得到优化。与此同时,也要对现有的德育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把其所存在的优势,充分地释放出来。 2中职德育工作现状 2.1德育教学理念落后 近年来,尽管中职院校的德育教学规模以及相关配置得到了较快发展和较好完善,也发挥了基础性的立德树人作用。然而,当前的德育教学仍然缺乏必要的创新性和感染力,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的德育管理上,也仍然存在德育教学理念未能跟上时代步伐、管理手段流于形式等问题,导致德育教学更多停留于最基础、最浅层的思想品德引导上。因此,中职院校要注重强化德育内涵建设,强化理念创新,以更新的德育教学理念,更丰富的德育教学内涵推动学校管理工作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 2.2德育理念植根不牢固,管理手段流于表面 近几年来,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条件上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在强调“立德树人”和“宣传教育”等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德育管理方面却缺少一些创新性和感召力、管理手段流于表面、德育管理理念滞后,使德育建设成了一句空泛的口号。搞好职业学校德育内涵建设需要扎实开展学校德育管理,注重培养中职学生行为习惯,教他们如何做人,实施德育理念渗透和有效德育活动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增强德育意识与自主性。与此同时,由于道德观念的不牢固,致使德育工作形同虚设,很难在全体师生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没有形成全员“大德育”的局面。最后,学校各部门间缺乏交流与联系,容易把德育工作直接推给学工处去做,而学工处自身的教育责任却很难发挥作用,最后导致德育工作出现衔接断层现象,阻碍了德育工作的进展。 2.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几种德育模式

几种德育模式(共2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

几种德育模式 一、“学会关心”德育模式 “学会关心”是2l世纪的教育哲学。也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模式。“学会关心”德育模式是一种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它以“学会关心”作为基点与核心,是道德教育从“培养论”向“学习论”转移的过程,或者说,这一过程是道德教育重点由教育、培养逐步转向自主学习的过程。道德教育从以往强制性的教育转向自主性道德学习,更符合德性形成的规律: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中授—受关系、人—人关系的转变。“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的操作办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营造关心性体系,另一方面是指导关心品质学习的具体方式,主要包括品德践行作业、设岗服务制、道德游戏、关爱叙事等方式。“学会关心”采取“践行一体验一认知”的路线。 二、欣赏型德育模式 在道德教育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矛盾,即教师的价值引导与道德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之间、道德“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之间的矛盾。“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基本假设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的价值。这样,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具体目标是“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从逻辑角度看,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表达为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参谋或伙伴式的师生关系;二是德育情境与要素的审美化;三是在“欣赏”中完成价值选择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在德育过程中存在可以被学生欣赏的审美对象即“德育美”,这是欣赏型德育的前提。德育过程诸要素的审美化是这一模式建构的关键。因而,必须进行道德教育活动的形式美、作品美和师表美的创造和欣赏。 三、对话性德育模式 对话性德育模式的践行中,有一些基本策略:第一,营造自由的交往情景;第二,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第三,培养学生的质询意识;第四,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 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德育内容脱离生活世界;第二,强调灌输说教的德育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第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隔离。对话性德育模式对“对话”的关注,将有助于弥补传统德育中的缺失,它对于当前德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德育对话强调对话内容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其二,德育对话强调理解的重要性;其三,德育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而非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德育对话是师生之间心理交流的过程,此过程包括一系列环节。为了保障德育对话“通畅”,应注意以下问题:师生在对话中要平等地对待对方;师生双方有共同的话语和遵守一定的规则;师生对话的态度要真诚;教师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 四、活动道德教育模式 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中的“活动”,是指具有道德教育意义或功能的个人外部活动,或影响个人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外部活动,它至少包括学生主动参与的游戏、劳动、学生之间的外部协作和其他集体性活动等。此外,“活动”具有其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第二,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 由于活动德育模式中的“活动”必须是学生自由自主的活动,因而教师将肩负更多的责任。

德育教育的几种方法【可编辑版】

德育教育的几种方法 德育教育的几种方法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要从中小学的德育工作抓起。学生的活动大多数是以班级形式出现的,所以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先锋者和主导者。每个班主任必须学会做德育工作,掌握好德育教育的方法。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还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一、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的理想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其次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预防生铁炼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有利加深师生的感情,以使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二、量化管理抓落实量化管理原来是经济管理中的一种方法,用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其可行性和操作性也是很强的。叶圣陶说:“无论是改掉学生身上的一个坏习惯,在一开始都要以一定的压力来

强制。”量化管理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强化的措施。心理学还告诉我们,青少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制力,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认识的主体。已具有一定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量化管理,又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的好形式,量化管理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为出发点,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通过从整体着眼,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德育素质为最终目的。如:中学生守则要求学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为个迟到问题,班级就是经过点名、登记、相应的处罚,以至培养学生遵守时间制度,自觉安排好上课学习的时间。又如:不乱扔纸屑果皮的问题,班级有检查,罚扫地等管理制度,来克服同学不注意环境卫生的不良现象,促进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当然,德育工作除了学校、班级,还要家庭、社会三方面一起来实现量化管理,才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多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班级即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也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作为一个成功的班主任,首要的工作就是抓好班风的建设,有了良好的班风,可以使学生在外部的影响中的作用是积极向上的。班风好的班级后进生少,就是因为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竞争。如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为了增强同学们的竞争意识,我们在班级组成若干个学习小

中学德育课程体系

三十五中学德育课程体系 三十五中学一直以来坚持“科研兴校”的发展策略,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落实《纲要》精神结合新课标要求,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在德育课程方面稍作尝试。 一、初中德育课程化的原因 1.初中德育课程化,能体现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本质特征,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1)初中德育工作的本质特征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对学生施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制等影响,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2)课程一般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构成,所以也只有将德育课程化,才能很好的避免德育的离散性、随机性,并能体现初中德育的本质特征,从而实现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2.初中德育课程化,有利于遵循规律实施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1)初中德育工作遵循的规律主要有: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初中生品德养成规律、德育过程中师生互动规律等。

(2)凡是规律的遵循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实施、发展的过程,而在学校里,只有以课程为载体才能保证德育能够持续不断的实施。 3.初中德育课程化,能够增加学生吸收德育的信息量,扩大德育学习和修炼的空间与时间,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根据7-9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构建德育课程体系 1.构建德育课程目标体系 一是确定学生14维品德行为发展目标:团结、助人、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尊师、孝敬、勤奋、节俭、遵纪、守法、公平、正义。二是确定学生6维价值观发展目标:自我观、亲情观、友情观、幸福观、集体观、国家观。 2.构建德育课程内容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德育的主要内容,进行6个方面的教育,即(1)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心、荣誉心、责任心、合作心、奉献心”等“六心”的意识和精神,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并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进行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3)进行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等时代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创新的精神。(4)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良好品质。(5)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法制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中的六步教学法

道德与法治课“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中的六步教学法 内容摘要:“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是一种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倡导学 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学习能力。合作是互 助学习得以实现的基础,互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高效课堂自主互助六步教学 著名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说:“再聪明的人,被动时也就会变得十分愚蠢”。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学习方式,这意味着学生学习要摆 脱“他主”的束缚,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合作者,这就意味着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 是“平等中的首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 上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组内、组间交流、讨论,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 基础上得到提高并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面对新课程改革,作为教师必须认真领 会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以促进学生学为中心的“自主、互助、学习型 课堂”的教学实践,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 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 实施过程中,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在日常教学中实行六步教 学法: 第一步.激趣导入和总结。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 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 如果对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 进行学习。所以每节课导入我不是进行简单地复习提问,总是想尽办法找到适合 本节课的多媒体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例如在 《正式发展挑战》这一课,我就用了FIASH动画《我是最后一滴水》进行导入新

德育课程体系建设

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建设 1、具体德育模式: 学校实施“一二一分步式”德育模式下的德育教学。即:一个中心--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两个方面:学校和家庭教育;一个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人。学校采用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每个年级组制定自己授课计划和配档表,规定在一定时间段的完成目标,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台阶式提高。我校德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德育课程和其他学科教学、班队会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 2、德育课程建设: 德育课程的开设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就学生成长而言,在德育方面需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以达到国家提出的德育工作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要求。 我们坚持以德育创新发展为主线,在全面实施国家德育课程的同时,根据本校学生现状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层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采取“一二一分步式”德育教育模式,我校在原有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有开发了德育校本教材《》,针对学校、学生及教师自身实际,力求做到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使每一节特色德育课都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富有弹性的教育空间,使学生的道德发展成为了一种自然、愉快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在教师的关爱中健全人格,在课程化的德育课堂与系列化的德育活动中学会做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

的实效性、整体性和针对性,解决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随意性问题,构建了以拓展性实践活动为主,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系统而又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学校以教学为主,因此通过德育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最经常的、最基本的途径。 语文课中,通过分析课文中事物和人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的感染和教育。音乐、美术课通过艺术形象使学生受到美好道德情操的熏陶。传统文化课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人民的好教材。数学、科学课可以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教育。 全面梳理整合三级课程。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德育课程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进行梳理,把相关内容进行了跨学科横向整合,采取以“执教国家课程教师为主、专职地方课程教师为辅,整合授课和单独授课”相结合的原则,落到平时教学中。目前,共整合了168节课的教学内容。如:三年级《人与自然》中的“低碳生活伴我行”一课,我们就与德育活动课程“三节三爱教育”“争做环保小卫士”以及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保护环境,我们在行动”主题相结合,实现了地方课程整合化。 加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了保证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得到有效落实,学校采取“国家课程学校化,长课和短课相结合,课

德育的方法

第七章中小学德育方法 本章摘要: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中介,如何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对德育工作的成效产生重大的影响。本章首先阐述了德育方法基本知识,认为启发式教学应是德育方法总的指导思想。然后对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榜样示范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进行了阐述。 第一节中小学德育方法概述 一、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在德育原则指导下,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中小学德育过程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施教传道方式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受教修养方式,但学生是接受教育和进行品德修养的主体,因此,学生的受教修养方式又影响和制约着教师的施教传道方式。德育方法的理论正是在研究德育过程中,教师如何施教传道和学生如何受教修养的问题,研究教师和学生、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相互活动及其调节方式,从而实现最佳德育效果问题。 二、德育方法与其他各育方法的区别 德育方法有其特殊性。它是将社会思想、政治、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方式、手段,和其他各育的方法不同。例如和传授、学习系统科学知识、技能的智育方法不同。其一,智育方法要解决的矛盾是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矛盾。德育方法还要解决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矛盾,要解决个人和集体、社会的关系问题。这是社会思想、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问题。以某个道德概念的内化而言,要经过认识发展的三种水平:首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水平,其特点是与具体的道德行为、道德形象相联系;第二是知识性道德概念水平,其特点是受教育者把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准则作为一种知识掌握,并未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点;第三种水平是内在性道德观点,其特点是对道德问题的认识既达到了理性的概念水平,又已经把道德知识内化成了自己的道德观点,成为自己进行道德评价的根据和指导自己言行的准则。(参见陈安福:《德育心理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22页。)按智育的规律和要求而言,掌握知识性道德概念已经是达到要求的,但德育却更进一步,强调必须达到内化为自己道德观点的要求,进而将道德观点转化为道德信念,能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在德育方法上,要帮助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观点、信念,要组织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的道德践行。其二,德育方法是以一定方式、手段对别人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