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动力学检查指南

尿动力学检查指南

引言:

尿动力学检查是一种用于评估患者尿液排泄过程的测试方法,通过测量尿液流动和膀胱压力等参数,帮助医生判断尿液排泄功能是否正常,并对尿液排泄障碍进行诊断和治疗。本文将详细介绍尿动力学检查的目的、适应症、检查方法和结果解读,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尿动力学检查。

一、尿动力学检查的目的:

1.评估尿液排泄功能:测量尿液流量、尿液流速和尿液排尿时间等参数,判断尿液的排泄过程是否正常。可帮助诊断尿液排泄障碍,如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

2.评估膀胱功能:测量膀胱压力、膀胱容量等参数,判断膀胱的排尿功能是否正常。可帮助诊断膀胱排尿障碍,如膀胱梗阻、膀胱过活动等症状。

3.评估尿液排尿机制:通过测量尿液流速和膀胱压力等参数,判断尿液排尿机制是否正常。可帮助诊断尿液排尿障碍,如尿道梗阻、尿道狭窄等症状。

二、尿动力学检查的适应症:

1.尿频、尿急和尿失禁等尿液排泄障碍的患者。

2.膀胱梗阻、膀胱过活动和尿道狭窄等膀胱排尿障碍的患者。

3.尿液残留的患者。

4.其他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如前列腺增生、膀胱炎等疾病。

三、尿动力学检查的方法:

1.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史询问包括

尿液排泄频率、排尿时间、排尿困难、尿失禁等症状。体格检查包括膀胱

触诊、肛门指检等。

2.尿流率测定:患者自然排尿,通过测量尿液流量、尿液流速等参数,评估尿液排泄功能。

3.膀胱压力测定:将导管插入膀胱,测量膀胱内压力。可以采用导尿管、导尿器或电极等测量方法。

4.尿道压力测定:将导管插入尿道,测量尿道内压力。可帮助评估尿

液排尿机制。

5.膀胱容量测定:通过注入液体或气体,测量膀胱容量。可以评估膀

胱容量和膀胱排尿功能。

6.尿液残留测定:通过经尿道或经直肠插入导管,测量尿液残留量。

可以评估尿液排尿能力和尿液残留情况。

四、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的解读:

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的各项参数,可判断患者的尿液排泄功能和膀胱排

尿功能是否正常。常见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包括:

1.尿液流量和尿液流速:正常情况下,尿流量和尿流速应该逐渐增加,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小。若尿流量和尿流速异常,可能提示尿液排泄功能障碍。

2.膀胱压力:正常情况下,膀胱压力应该随着膀胱充盈逐渐增加,达到一定阈值后产生排尿反射,引起膀胱排尿。若膀胱压力过高或过低,可能提示膀胱排尿障碍。

3.膀胱容量:正常情况下,膀胱容量应该逐渐增加,达到一定阈值后产生排尿反射。若膀胱容量过小或过大,可能提示膀胱排尿障碍。

4.尿液残留量:正常情况下,经过一次完整排尿后,尿液残留量应该为0。若尿液残留量过多,可能提示尿液排尿障碍。

结论:

尿动力学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尿液排泄功能和膀胱排尿功能是否正常。通过测量尿液流动和膀胱压力等参数,可以帮助医生对尿液排泄障碍进行诊断和治疗。本文详细介绍了尿动力学检查的目的、适应症、检查方法和结果解读,希望对临床医生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有所帮助。

泌尿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泌尿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一、前列腺癌 【诊断】 (一)、早期前列腺癌通常没有症状,但肿瘤侵犯或阻塞尿道、膀胱颈时,则会发生类似下尿路梗阻或刺激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急性尿潴留、血尿、尿失禁。骨转移时会引起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贫血、脊髓压迫导致下肢瘫痪等。 (二)、直肠指检联合PSA检查是目前公认的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最佳的初筛方法。最初可疑前列腺癌通常由直肠指检或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后再决定是否进行前列腺活检。 1.直肠指检(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DRE) 2.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检查 3.经直肠超声检查(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y,TRUS) 4.前列腺穿刺活检 5.前列腺癌的其他影像学检查: (1)计算机断层(CT)检查 (三)、前列腺癌分期:在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方面,推荐使用Gleason评分系统。前列腺癌组织分为主要分级区和次

要分级区,每区的Gleason分值为1~5,Gleason评分是把主要分级区和次要分级区的Gleason分值相加,形成癌组织分级常数。 原发肿瘤(T) 临床病理(pT) Tx原发肿瘤不能评价pT2局限于前列腺 T1b偶发肿瘤体积>所切除组织体积的5%pT3突破前列腺T1c穿刺活检发现的肿瘤(如由于PSA升高)pT3a突破前列腺 T2局限于前列腺内的肿瘤pT3b侵犯精囊 T2c肿瘤侵犯两叶 T3肿瘤突破前列腺包膜** T3a肿瘤侵犯包膜外(单侧或双侧) T3b肿瘤侵犯精囊 T4肿瘤固定或侵犯除精囊外的其它临近组织结 构,如膀胱颈、尿道外括约肌、直肠、肛提 肌和/或盆壁 区域淋巴结(N) 临床病理

尿动力学检查指南

尿动力学检查指南 引言: 尿动力学检查是一种用于评估患者尿液排泄过程的测试方法,通过测量尿液流动和膀胱压力等参数,帮助医生判断尿液排泄功能是否正常,并对尿液排泄障碍进行诊断和治疗。本文将详细介绍尿动力学检查的目的、适应症、检查方法和结果解读,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尿动力学检查。 一、尿动力学检查的目的: 1.评估尿液排泄功能:测量尿液流量、尿液流速和尿液排尿时间等参数,判断尿液的排泄过程是否正常。可帮助诊断尿液排泄障碍,如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 2.评估膀胱功能:测量膀胱压力、膀胱容量等参数,判断膀胱的排尿功能是否正常。可帮助诊断膀胱排尿障碍,如膀胱梗阻、膀胱过活动等症状。 3.评估尿液排尿机制:通过测量尿液流速和膀胱压力等参数,判断尿液排尿机制是否正常。可帮助诊断尿液排尿障碍,如尿道梗阻、尿道狭窄等症状。 二、尿动力学检查的适应症: 1.尿频、尿急和尿失禁等尿液排泄障碍的患者。 2.膀胱梗阻、膀胱过活动和尿道狭窄等膀胱排尿障碍的患者。 3.尿液残留的患者。 4.其他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如前列腺增生、膀胱炎等疾病。

三、尿动力学检查的方法: 1.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史询问包括 尿液排泄频率、排尿时间、排尿困难、尿失禁等症状。体格检查包括膀胱 触诊、肛门指检等。 2.尿流率测定:患者自然排尿,通过测量尿液流量、尿液流速等参数,评估尿液排泄功能。 3.膀胱压力测定:将导管插入膀胱,测量膀胱内压力。可以采用导尿管、导尿器或电极等测量方法。 4.尿道压力测定:将导管插入尿道,测量尿道内压力。可帮助评估尿 液排尿机制。 5.膀胱容量测定:通过注入液体或气体,测量膀胱容量。可以评估膀 胱容量和膀胱排尿功能。 6.尿液残留测定:通过经尿道或经直肠插入导管,测量尿液残留量。 可以评估尿液排尿能力和尿液残留情况。 四、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的解读: 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的各项参数,可判断患者的尿液排泄功能和膀胱排 尿功能是否正常。常见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包括: 1.尿液流量和尿液流速:正常情况下,尿流量和尿流速应该逐渐增加,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小。若尿流量和尿流速异常,可能提示尿液排泄功能障碍。

2020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2020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2020年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导言 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是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综合性学科,其涉及的范围广泛,诊断治疗方法不断更新。为了指导临床工作,提高诊疗水平,特编写此《2020中国泌尿外科和 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1. 前言 1.1 指南目的 本指南旨在为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权威指导,推广规范化诊疗,促进医师共同提高疾病诊断治疗水平。 1.2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我国各级医疗机构从事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 1.3 指南编制方法 本指南按照国际指南的编制方法,由专家委员会主持,经过文献检索、文献评价和专家论证,并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推荐。 1.4 指南更新 本指南每三年更新一次,根据新研究和临床实践的进展进行调整。 2. 术语和定义 2.1 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 指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系统相关的疾病,包括但不限于泌尿结

石、前列腺疾病、尿路感染等。 2.2 指南级别和推荐水平 本指南采用国际通行的指南级别和推荐水平的标准,分为“A 级、B级、C级和D级”,分别代表推荐级别为:“强烈推荐、推荐、不推荐和无法推荐”。 3. 诊断和治疗原则 3.1 综合评估 在对患者进行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时,应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3.2 个体化治疗 对于不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应根据其病情、年龄、生殖功能和患者需求进行选择,尽量选择最符合患者利益的治疗方案。 3.3 多学科合作 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往往需要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讨论,如泌尿外科、放射科、病理科等,以便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4. 每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4.1 泌尿结石 4.1.1 诊断 (1)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 (2)通过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确定结石的部位、大小和形状; (3)通过尿液分析确定结石的成分。 4.1.2 治疗

尿动力学分析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22年)

尿动力学分析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22年)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标准体系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 法规、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 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临床常规尿动力学检查用尿动力学分 析仪,该设备通过对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包括尿流率测定、充盈期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压力-流率同步测定、同步括约肌肌电测定、尿道压力测定,用于评估患者下尿路尿控机能,如膀胱感觉功能、膀 胱顺应性、逼尿肌稳定性、尿道压力、尿失禁的类型及程度、逼尿肌尿道 括约肌协同情况、膀胱出口梗阻的情况及程度、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 根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22 第104号),尿动力学分析仪的管理类别为Ⅱ类,分类编码为07-09-01。 尿流计、尿流量仪可参考本指导原则的适用部分。 如果尿动力学分析仪在常规尿动力学检查基础上扩展了其他检查项目,则本指导原则也适用于其常规尿动力学检查部分。 二、技术审查要点(一)产品名称要求产品名称应符合《医疗器械通 用名称命名规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9号)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通用名称要求,应以体现产品组成、功能和用途为基本原则,如尿动力学分析仪或尿动力学分析系统。 产品的名称不应使用“自动”、“全自动”、“智能”等定语。

(二)产品的结构和组成产品通常包含计算机、显示器、膀胱压测试 单元、直肠压(腹压)测试单元、尿道压测试单元、尿流测试单元、肌电 测试单元、灌注单元、牵引单元、打印机、软件。 (三)产品工作原理产品是依据流体力学和电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测量患者下尿路的压力、流率及生物电活动形成直观的可读信息,供 临床医生分析下尿路储尿和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产品 通过灌注单元控制灌注速率及牵引单元的牵引速度,膀胱压测试单元、直 肠压(腹压)测试单元、尿道压测试单元、尿流测试单元、肌电测试单元 分别对膀胱压、直肠压(腹压)、尿道压、尿流率、肌电的信号进行采集、放大、处理及模/数转换后,由计算机进行分析,并通过显示器显示测量 结果,通过打印机输出检测报告。产品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四)注册单元划分的原则和实例原则上以产品的技术原理、结构组成、性能指标和适用范围为划分依据。 例如:尿流率测定、充盈期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压力-流率同步测定、同步括约肌肌电测定、尿道压力测定等核心软件功能单元相同,仅其它辅 助软件功能(如报告输出打印、病例管理)存在差异应作为同一注册单元 进行申报。 如有新版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发布实施,注册申请人应予执行。 1.适用范围:适用于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包括尿流 率测定、充盈期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压力-流率同步测定、同步括约肌肌 电测定、尿道压力测定。 2.适应症:膀胱过度活动症、排尿不畅、尿路梗阻、尿失禁、逼尿肌 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膀胱出口梗阻、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

尿动力学检查指南

尿动力学检查指南 尿动力学检查操作指南 (2021版)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 1 《尿动力学检查操作指南(2021版)》 《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主编那彦群 副主编孙则禹叶章群孙颖浩 《尿动力学检查操作指南(2021版)》 分篇主编沈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分篇编委(排名不分先后) 审查专家委员会(排名不分先后) 主审:宋波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杨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廖利民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附属北京博爱医院 副主审:吴士良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 李龙坤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陈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谢克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卫中庆南京鼓楼医院关志忱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成员:方祖军复旦大学华山医院 许传亮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冷静上海仁济医院

赵耀瑞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2 陈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付光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张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田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方强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宋希双大连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王平中国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李振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杜广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杨金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郑少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文建国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辉良福建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徐刚浙江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黎玮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邱建宏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刘润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崔哲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何舜发澳门仁伯爵医院 目录 第一章概 述 ........................................................................... . (4) 一、本指南的目 的 ........................................................................... ................................ 4 二、尿动力学检查的目 的 ........................................................................... .................... 4 三、本指南的制定方 法 ........................................................................... ........................ 4 四、本指南适用范 围 ........................................................................... . (4) 第二章人员和设备要 求 ........................................................................... .. (4) 一、尿动力学检查操作人员要 求 ...........................................................................

尿动力学残余尿量的计算公式

尿动力学残余尿量的计算公式 尿动力学残余尿量(post-void residual urine volume,PVR)是指人体排尿后残留于膀胱中未能排出的尿液量。测量PVR可以评估膀胱排尿功能的表现,对于诊断和评估尿潴留症、膀胱功能紊乱以及其他与膀胱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计算PVR的方法。 1.膀胱超声:膀胱超声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可以通过计算膀胱内的尿液体积来测量PVR。通常情况下,测量PVR需要推迟排尿1-2小时,以确保膀胱内没有残留尿液。然后,使用超声机进行膀胱扫描,测量膀胱内的尿液体积。通常PVR小于50毫升被认为是正常的,而大于200毫升被认为是异常的。 2.导尿:导尿是一种常见的方法,用于测量PVR。通过插入导尿管,将残余尿液从膀胱排出,然后收集尿液并测量其体积。这种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测量PVR,但由于需要插入导尿管,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适。 3.直肠指检:对于男性患者,直肠指检也可用于估计PVR。医生在完成排尿后使用手指进行直肠检查,通过触诊膀胱的大小和形状来估计残余尿液的体积。然而,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限,容易受到患者尿液排空情况和触诊者操作技巧的影响。 总的来说,测量PVR的最准确的方法是使用超声波技术对膀胱进行扫描。然而,在一些情况下(例如资源有限的地方),其他方法也可以用来估计PVR。重要的是,无论哪种方法,PVR的测量应该在排尿后一段适当的时间内进行,并在患者排空尽可能多的尿液后进行,以获得更准确的测量

结果。此外,还应根据个体的性别、年龄和病史等因素来解读PVR的结果,结合其他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的计算公式只是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测量PVR的方法,并阐述了它们的原理和应用。具体的测量规范和公式可能因不同的医 学实践和研究要求而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操作时,应遵循标准的测量方 法和相关指南。

2022EAU指南小儿部分更新:神经源性膀胱(全文)

2022EAU指南小儿部分更新:神经源性膀胱(全文) 一、概述 神经源性逼尿肌括约肌功能障碍(NDSD)可由神经系统任何节段的病变引起,导致各种形式的LUTD,如尿失禁、尿路感染、VUR,最终致肾瘢痕形成和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和/或移植。 出生后出现首选保守治疗,以后各阶段行手术治疗其目的是建立足够的膀胱容量、尿控和引流。 治疗目标是预防尿路感染、尿路恶化、在适当的年龄控尿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另一个关注目标是肠道功能障碍,控制教育肠道排空时间,实现控便功能。鉴于乳胶过敏的风险,无乳胶产品(如手套、导管等)应从一开始就推荐使用。 二、流行病学 出生时最常见是脊髓发育不良。脊髓发育不良患儿的神经源性膀胱表现为各种类型的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影响程度及范围广泛且严重。约12%的脊髓发育不良在出生时没有神经泌尿系统功能障碍的征象。 即使尿动力学检查正常,6岁前脊髓发育不良新生儿有继发于脊髓栓系的

风险。密切随访对于脊髓栓系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矫正以及预防进行性尿路恶化具有重要意义。出生时大多数的UUTs属正常,但如果治疗不当,多达60%会因膀胱改变、UTI和/或VUR而出现上尿路恶化。 系列研究发现,50%在29岁时尿失禁,15%有肾功能受损。一项关于成人脊膜脊髓膨出患者预后的系统综述表明,大约37%可控尿,25%有一定程度的肾损害和1.3%的终末期肾衰竭。 脊髓损伤和肿瘤性脊髓病变少见,但可引起严重的泌尿系统问题。其他先天畸形或获得性疾病可引起神经源性膀胱,完全或部分骶骨发育不全,这可能是尾侧退化综合征的一部分。 肛门直肠畸形(ARM)和泄殖腔畸形的儿童,可能发展为神经源性膀胱。脑瘫患者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障碍,表现为膀胱无抑制性收缩(常由于盆底和括约肌复合体痉挛)和尿失禁。 三、分类 由于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与神经病变的类型和脊髓水平的相关性很低,尿动力学和功能分类在儿童LUT病理和计划治疗中更为实用。 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是两个协调单位,可组合成一个功能单位。神经

膀胱过度活动症临床诊治指南

膀胱过度活动症临床诊治指南 2005-11

前言 膀胱过度活动症是指尿急、尿频和急迫性尿失禁等临床症状构成的征候群。过去有关名词较混乱,如女性尿道综合征、逼尿肌反射亢进、逼尿肌不稳定、不稳定膀胱等。为规范名词定义和诊疗技术,今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指派,由尿控学组组织,在第一版膀胱过度活动症诊治指南(2002年珠海)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 一、定义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 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征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尿动力学上可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instability, or detrusor overactivity),也可为其它形式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碍。OAB无明确的病因,不包括由急性尿路感染或其它形式的膀胱尿道局部病变所致的症状。 尿急是指一种突发、强烈的排尿欲望,且很难被主观抑制而延迟排尿; 急迫性尿失禁是指与尿急相伴随、或尿急后立即出现的尿失禁现象; 尿频为一种主诉,指患者自觉每天排尿次数过于频繁。在主观感觉的基础上,成人排尿次数达到:日间≥8次,夜间≥2次,每次尿量<200ml时考虑为尿频。 夜尿指患者≥2次/夜以上的、因尿意而排尿的主诉。 OAB与下尿路征候群(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LUTS)的鉴别点在于:OAB仅包含有储尿期症状,而LUTS既包括储尿期症状,也包括排尿期症状,如排尿困难等。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OAB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有以下四种: (1) 逼尿肌不稳定:由非神经源性因素所致,储尿期逼尿肌异常收缩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2)膀胱感觉过敏:在较小的膀胱容量时即出现排尿欲;(3)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4)其他原因:如精神行为异常,激素代谢失调等。 三、诊断:诊断步骤详见附1

膀胱过度活动症临床诊治指南

膀胱过度活动症临床诊治指南 膀胱过度活动症泛指逼尿肌功能异常所致的尿急、尿频和急迫性尿失禁。为尽快普及其诊疗技术,规范我国诊治工作,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专委会指派,由尿控学组组织,在第一版诊治指南(2002年珠海)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于2005年5月进行了一次学组内讨论,根据讨论意见进行了修改,提出诊治指南如下: 一、定义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 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包括多种疾病,如女性尿道综合征、男性中青年不明原因尿频等),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急迫性尿失禁;尿动力学上可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以及其它形式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碍。 尿急是指一种突发、强迫施行的排尿欲望,且很难被主观抑制而延迟排尿; 急迫性尿失禁是指与尿急相伴随、或尿急后立即出现的非随意性漏尿; 尿频为一种主诉,指患者自觉每天排尿过于频繁。在主观感觉的基础上,排尿次数达到:日间≥8次,夜间≥2次时考虑为尿频。 夜尿指患者多于1次/夜以上的因排尿而苏醒的主诉。 与下尿路症候群(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LUTS)的鉴别点在于:OAB仅包含有储尿期症状,而LUTS既包括储尿期症状,也包括排尿期症状,如排尿困难。 二、分类 (一)膀胱活动过度症(OAB):无明显病因,如尿路感染,神经病变,膀胱局部病变等,病程半年以上者; (二)伴OAB症状的其它疾病:有明确病因,同时有上述OAB症状者; 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伴有OAB症状的其它疾病则为多种疾病组成,如膀胱出口梗阻,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等(详见后述),将其与膀胱过度活动症一并纳入指南是出于以下考虑:⑴症状产生的病理生理基础相同或相似。⑵在缓解OAB症状上既有相似性又有区别,忽视后一类疾病的OAB 症状治疗,或不适当的治疗均是有害的。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膀胱活动过度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主要有以下四种:⑴逼尿肌不稳定:指非神经源性病因所致的逼尿肌不稳定;⑵膀胱感觉功能异常:膀胱初始尿意容量<100ml。⑶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⑷其它原因:如精神行为异常,激素代谢失调等。 四、诊断: (一)筛选性检查 指一般患者都应该完成的检查项目。 ⒈病史:⑴典型症状:包括排尿日记评估,详见附2。⑵相关症状:排尿困难、尿失禁、性功能、排便状况等。⑶相关病史: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及治疗史;月经、生育、妇科疾病及治疗史;神经系统疾病及治疗史。

文档:第四篇: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相关指南

第四篇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相关指南 第一部分特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应用 特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应用包括妊娠期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及糖尿病患者在发生尿路感染时的抗菌药物应用指导。 一、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妊娠期由于膀胱受子宫压迫、输尿管扩张、肾脏增大充血、尿路平滑肌松弛、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残余尿增多等解剖和生理变化,女性尿路感染的发病率增高。主要表现为无症状菌尿、急性膀胱炎和急性肾盂肾炎三种类型。妊娠期尿路感染使得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和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增高[1]。1.各型妊娠期尿路感染的特点和药物治疗 (1)无症状菌尿 妊娠期无症状菌尿的发生率为4-7%[2],其中20-40%会进展为肾盂肾炎,及时的治疗会减低此风险[3,4]。美国感染疾病协会推荐在妊娠早期行尿培养检查,若结果阳性应及时治疗[5]。推荐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给予5-7天抗菌药物治疗[5],治疗后1-4周应再行尿培养检查了解治疗效果。 (2)急性膀胱炎 妊娠期有症状的尿路感染主要表现为急性膀胱炎。推荐根据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给予7天抗菌药物治疗[1],如果来不及等待药敏试验结果可给予二代头孢菌素、或三代头孢菌素[6]、或阿莫西林[1]、或呋喃妥因[1]、或磷霉素[6]治疗。治疗后1周应再行尿培养检查了解治疗效果。若反复发作急性膀胱炎推荐每日睡前口服头孢呋辛125-250mg或呋喃妥因50mg直至产褥期,以预防复发[1]。 (3)急性肾盂肾炎 妊娠期急性肾盂肾炎的发生率为1-4%[7],多发生于妊娠后期。推荐首先根据尿培养或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抗菌药物静脉输液治疗,如果来不及等待药敏试验结果可选择二代头孢菌素、或三代头孢菌素、或氨基青霉素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BLI)治疗[1]。症状好转后应继续口服抗菌药物至少14天[7]。 2.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8] 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需考虑药物对母体和胎儿两方面的影响: (1)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者,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妊娠期避免应用。 (2)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者,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妊娠期避免应用;确有应用指征时,须在血药浓度监测下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3)药物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者,妊娠期感染时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磷霉素等均属此种情况。 推荐用药时参考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按照药物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类[8](参见表1)。 表1 抗菌药物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类 FDA分类抗菌药物 A. 在孕妇中研究证实无危险

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前列腺炎诊断治疗指南

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前列腺炎诊断治疗指南 一、概念和分类 前列腺炎是一组疾病,其概念和分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并随着对其认识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1.传统的分类方法 Meares-Stamey的“四杯法”对前列腺炎进行分类是第一个规范的前列腺炎分类方法,通过比较初始尿液(voided bladder one,VBI)、中段尿液(voided bladder two,VB2)、前列腺按摩液( expressed prostatic secretion,EPS)、前列腺按摩后尿液( voided bladder three,VB3)“四杯”标本中白细胞数量和细菌培养结果将前列腺炎划分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acute bacterial prostatitis,ABP)、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bacterial prostatitis,CBP)、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nonbacterial prostatitis,CNP)、前列腺痛(prostatodynia,PD)。 该分类体现了过去以感染为前列腺炎主要病因的认识。 2.新的分类方法199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根据当时对前列腺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情况,制定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 I型:相当于传统分类方法中的ABP。起病急,可表现为突发的发热性疾病,伴有持续和明显的下尿路感染症状,尿液中白细胞数量升高,血液或(和)尿液中的细菌培养阳性。 Ⅱ型:相当于传统分类方法中的CBP,约占慢性前列腺炎的5%-8%。有反复发作的下尿路感染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EPS/精液/VB3中白细胞数量升高,细菌培养结果阳性。 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s, CP/CPPS),相当于传统分类方法中的CNP和PD,是前列腺炎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慢性前列腺炎的90%以上。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的骨盆区域疼痛或不适,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排尿症状和性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EPS/精液/VB3细菌培养结果阴性。 根据EPS/精液/VB3常规显微镜检结果,该型又可再分为ⅢA (炎症性CPPS)和ⅢB(非炎症性CPPS)2种亚型:ⅢA型患者的EPS/精液/VB3中白细胞数量升高;ⅢB型患者的EPS精液/VB3中白细胞在正常范围。ⅢA和ⅢB2种亚型各占50%左右。 Ⅳ型:无症状性前列腺炎( asymptomatic inflammatory prostatitis,AIP)。无主观症状,仅在有关前列腺方面的检查(EPS、精液、前列腺组织活检及前列腺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等)时发现炎症证据。 以上分类中的I型和Ⅱ型前列腺炎,即急性和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是定位于前列腺的感染性疾病,

急性尿潴留诊断治疗规范指南规范.doc

急性尿潴留诊断治疗指南 一、概述 (一)定义 急性尿潴留(acute urinary retention, AUR)是指急性发生的膀胱胀满而无法排尿,常伴随由于明显尿意而引起的疼痛和焦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急性尿潴留可分为诱发性(precipitated)AUR和自发性AUR。常见AUR的诱因包括:全麻或区域麻醉,过量液体摄入,膀胱过度充盈,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症,饮酒过量,使用拟交感神经药或抗胆碱能神经药等。自发性AUR常无明显诱因。 (二)流行病学 男性AU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可超过女性10倍以上。在男性中以老年男性发生率高,其中70-79岁老年男性10%在五年内发生AUR ,80-89岁老年男性30%在五年内发生AUR ,而40-49岁男性只有1.6%在五年内发生AUR。 65%AUR是由于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在PLESS研究中,前列腺增生者AUR 发生率为18/1000人年。 女性AUR常有潜在的神经性因素。儿童很少发生AUR,通常是由于感染或手术麻醉引起。 (三)病因 1.梗阻性因素:机械性梗阻(如尿道狭窄、血块或结石堵塞)或动力性梗阻(如 α-肾上腺素能活性增加,前列腺炎症)导致的尿流阻力增加。 2.神经性因素:膀胱感觉或运动神经受损(如盆腔手术,多发性硬化,脊髓损 伤,糖尿病等引起)。 3.肌源性因素:膀胱过度充盈(如麻醉,饮酒过量)。 (四)病理生理 AUR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现认为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参与:前列腺梗死,α-肾上腺素能活性,前列腺间质/上皮比例下降,神经递质调控和前列腺炎症等。

参考文献 1.Fitzpatrick J, Kirby R. Management of acute urinary retention[J]. BJU Int, 2006,97(Suppl 2):16–20. 2.Kaplan S, Wein A, Staskin R, Roehrborn C, et al.Urinary retention and post void residual urine in men: separating truth from tradition[J]. J Urol, 2008, 180:47– 54. 3.Choong S, Emberton M. Acute urinary retention[J]. BJU Int, 2000, 85:186–201. 4.Emberton M, Cornel E, Bassi P, et al.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as a progressive disease: a guide to the risk factors and options for medical management[J]. Int J Clin Pract, 2008, 62:1076–86. 5.Emberton M, Fitzpatrick J. The Reten-World survey of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urinary retention: preliminary results. BJU Int 2008;101(Suppl 3):27–32. 6.Tuncel A, Uzun B, Eruyar T, Karabulut E, Seckin S, Atan A. Do prostatic infarction, prostatic inflammation and prostate morphology play a role in acute urinary retention? Eur Urol 2005;48:277–84. 7.Mishra V, Allen D, Nicolaou C, et al. Does intraprostatic inflammation have a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progression of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JU Int 2007;100:327–31. 二、急性尿潴留的诊断 急性尿潴留发病突然,患者膀胱内胀满尿液却不能排出,十分痛苦。发生急性尿潴留的病因主要包括梗阻性、神经源性和肌源性三大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配合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可明确病因及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一)基本检查 l、病史询问(推荐) (1) 有无下尿路症状及其特点、持续时间、伴随症状。 (2) 发生急性尿潴留前的手术史、外伤史,尤其是下腹部、盆腔、会阴、直肠、尿道、脊柱等的外伤、手术史;经尿道行导尿、膀胱尿道镜检、尿道扩张等有创检查、治疗史。 (3) 既往史询问还应注意:既往尿潴留,充溢性尿失禁,血尿,下尿路感染,尿道狭窄,尿路结石,尿道排泄物性状如结石、乳糜凝块、组织块等,近期性交,腹痛或腹胀,便秘,便血,休克,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全身症状等病史。男性患者还应注意询问有无前列腺增生及其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生活质

急性尿潴留诊断治疗指南

急性尿潴留诊断治疗指南 组长何延瑜福建省立医院 秘书叶烈夫福建省立医院 成员郑松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周辉良福建医科大学附一医院 李涛福建省立医院 孙星慧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一、概述 (一)定义 急性尿潴留(acute urinary retention, AUR)是指急性发生的膀胱胀满而无法排尿,常伴随由于明显尿意而引起的疼痛和焦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急性尿潴留可分为诱发性(precipitated)AUR和自发性AUR。常见AUR的诱因包括:全麻或区域麻醉,过量液体摄入,膀胱过度充盈,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症,饮酒过量,使用拟交感神经药或抗胆碱能神经药等。自发性AUR常无明显诱因。 (二)流行病学 男性AU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可超过女性10倍以上。在男性中以老年男性发生率高,其中70-79岁老年男性10%在五年内发生AUR ,80—89岁老年男性30%在五年内发生AUR ,而40—49岁男性只有1.6%在五年内发生AUR。 65%AUR是由于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在PLESS研究中,前列腺增生者AUR 发生率为18/1000人年。 女性AUR常有潜在的神经性因素。儿童很少发生AUR,通常是由于感染或手术麻醉引起。 (三)病因 1.梗阻性因素:机械性梗阻(如尿道狭窄、血块或结石堵塞)或动力性梗阻(如 α-肾上腺素能活性增加,前列腺炎症)导致的尿流阻力增加。 2.神经性因素:膀胱感觉或运动神经受损(如盆腔手术,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 糖尿病等引起). 3.肌源性因素:膀胱过度充盈(如麻醉,饮酒过量). (四)病理生理 AUR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现认为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参与:前列腺梗死,α-肾上腺素能活性,前列腺间质/上皮比例下降,神经递质调控和前列腺炎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