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动力检查指标解读

尿动力检查指标解读

尿动力学检查是一种评估尿路功能和疾病的方法,其指标解读如下:

尿流率:尿流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排尿的尿量,正常人的尿流率为10~15ml/s。如果尿流率低于10ml/s,可能表明尿道狭窄、膀胱出口梗阻等疾病。

膀胱压力:膀胱压力是指膀胱内尿液的压力,可以通过检查膀胱压力来判断膀胱的功能是否正常。

残余尿量:残余尿量是指排尿后膀胱内剩余的尿量。正常成年人的残余尿量应为0~20ml。如果残余尿量过多,可能表明膀胱收缩力不足、尿道梗阻等问题。

逼尿肌压力:逼尿肌压力是指排尿时膀胱逼尿肌产生的压力。逼尿肌压力的异常可能表明逼尿肌功能障碍或尿道梗阻等问题。

尿道压力:尿道压力是指排尿时尿道承受的压力。尿道压力的异常可能表明尿道狭窄、尿道括约肌张力异常等问题。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尿路功能和疾病的情况,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在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时,患者需要保持放松,配合医生的指示进行排尿,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尿动力学检查标准化及操作规范

尿动力学检查标准化及操作规范 摘要:2002年国际尿控学会首次发表了有关尿动力学操作规范,该操作规范涵盖了尿动力学的各项检查,如尿流率、充盈期膀胱测压及压力流率测定。并讨论了相关的尿动力学操作规范,测定方法、设备的配置及设定,信号测试、图形认辨、赝象纠正等。尿动力学操作规范通常推荐最认可的技术,但并非是唯一的可能性,只因其得到广泛的承认和应用才作为推荐为操作规范。因此在理解和应用操作规范时需要结合临床和研究的实际需要,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尿动力学操作规范。以下将全文介绍国际尿控学会的尿动力学检查操作规范。 关键词:尿动力学标准化 简介 良好的尿动力学操作规范应包括以下三个基本要素: ①对相应的检查和测定参数的选择有明确的指证。 ②数据质量控制和完整的资料作保障的准确测定。 ③结果的准确分析和报告。 临床尿动力学检查的目的是再现临床症状的同时,进行准确的测定,以了解产生这些症状的潜在原因,并确定相关的病理生理机制。要达到此目的,在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时,应尽可能地确定功能障碍的证据,并了解其临床意义。这样才能作出有临床意义的尿动力学诊断。影像尿动力学可对定量测定作更准确的补充。 除了尿流率外,尿动力学检查不能仅依靠设备自动完成。原因并非是测定方法本身有问题,是目前的设备的局限性。对测定方法,信号处理、定量、记录和解读等方面也缺乏统一的认识。随著国际尿控学会有关尿动力学操作规范的标准化文件出版,预计将还会出现有关自动化的必要技术进展。

尿动力学通过测定相关的生理参数可直接评估下尿路功能。首先应从详尽的 病史、体检和标准泌尿外科研究中确定有关尿动力学问题或需要回答的问题。在进行有创的充盈期膀胱测压和压力流率分析之前,排尿日记(反应病人排尿和症状现状)以及反复尿流率检查和残余尿量测定均可提供客观、无创的重要信息,有助于确定可能存在的特殊尿动力学问题。 一.排尿和症状记录 排尿时间表通常记录每次排尿的时间。而排尿日记还应包括记录期间出现的 症状,如尿急、尿痛、尿失禁,以及所用的尿垫数量等。一般建议记录连续两天的排尿日记。从排尿日记中可以了解到平均每次排尿量和排尿次数;同时标注患者就寝时间,还可确定昼夜尿量和夜尿次数。这类信息可提供患者症状的客观证据,也可为尿动力学检查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如事先了解了患者的膀胱生理容量,检查时不至于过度充盈膀胱。 二.尿流率 尿流率是无创和经济的检查,故为下尿路功能障碍筛选的不可或缺的一线检查。尿流率有助于初步了解下尿路储尿排尿期症状的原因。 尿流率检查力求精确,病人应在常态下排尿,检查后应询问病人此次排尿是否 如常。尿流率的自动分析资料应经目测确定,赝象必须排除。应将尿流率结果与患者的排尿日记进行比较。尿流率结束后应即可行超声残余尿量测定即完成排尿功能无创评估的全部检查。 (一)正常尿流率 膀胱出口松弛及逼尿肌正常收缩方可产生正常尿流率。正常尿流率曲线形态 为一平滑,对称的高幅度曲线;如出现低平、不对称、或多个尖峰(尿流速波动或间断)即提示存在不正常排尿,但尿流率本身很难发现排尿异常的原因。

尿动力学检查指南

尿动力学检查指南 引言: 尿动力学检查是一种用于评估患者尿液排泄过程的测试方法,通过测量尿液流动和膀胱压力等参数,帮助医生判断尿液排泄功能是否正常,并对尿液排泄障碍进行诊断和治疗。本文将详细介绍尿动力学检查的目的、适应症、检查方法和结果解读,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尿动力学检查。 一、尿动力学检查的目的: 1.评估尿液排泄功能:测量尿液流量、尿液流速和尿液排尿时间等参数,判断尿液的排泄过程是否正常。可帮助诊断尿液排泄障碍,如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 2.评估膀胱功能:测量膀胱压力、膀胱容量等参数,判断膀胱的排尿功能是否正常。可帮助诊断膀胱排尿障碍,如膀胱梗阻、膀胱过活动等症状。 3.评估尿液排尿机制:通过测量尿液流速和膀胱压力等参数,判断尿液排尿机制是否正常。可帮助诊断尿液排尿障碍,如尿道梗阻、尿道狭窄等症状。 二、尿动力学检查的适应症: 1.尿频、尿急和尿失禁等尿液排泄障碍的患者。 2.膀胱梗阻、膀胱过活动和尿道狭窄等膀胱排尿障碍的患者。 3.尿液残留的患者。 4.其他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如前列腺增生、膀胱炎等疾病。

三、尿动力学检查的方法: 1.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史询问包括 尿液排泄频率、排尿时间、排尿困难、尿失禁等症状。体格检查包括膀胱 触诊、肛门指检等。 2.尿流率测定:患者自然排尿,通过测量尿液流量、尿液流速等参数,评估尿液排泄功能。 3.膀胱压力测定:将导管插入膀胱,测量膀胱内压力。可以采用导尿管、导尿器或电极等测量方法。 4.尿道压力测定:将导管插入尿道,测量尿道内压力。可帮助评估尿 液排尿机制。 5.膀胱容量测定:通过注入液体或气体,测量膀胱容量。可以评估膀 胱容量和膀胱排尿功能。 6.尿液残留测定:通过经尿道或经直肠插入导管,测量尿液残留量。 可以评估尿液排尿能力和尿液残留情况。 四、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的解读: 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的各项参数,可判断患者的尿液排泄功能和膀胱排 尿功能是否正常。常见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包括: 1.尿液流量和尿液流速:正常情况下,尿流量和尿流速应该逐渐增加,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小。若尿流量和尿流速异常,可能提示尿液排泄功能障碍。

尿流动力学

尿流动力学 定义: 利用流体力学和电生理学研究尿路运输、储存和排泄功能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形成 与现代电子技术和测量技术有关。尿动力学检查可为排尿困难患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 价提供客观依据。常用的尿动力学技术主要包括:① 尿流率测量;② 各种压力测量;③ 肌电图;④ 动态放射学观察等。尿动力学分为两部分:尿动力学和尿动力学。前者主要 研究尿液在肾盏、肾盂和输尿管中的转运过程;后者主要研究膀胱和尿道储存和排泄尿液 的过程。目前,用于下尿路尿动力学研究的检查技术相对成熟。我们的临床尿动力学检查 是对下尿路的检查。适应症1尿失禁 2.夜尿症:它指夜晚需要起床排尿,因此打断了睡眠。在孕妇和老年人身上比较多见。夜尿症可能仅仅是因为睡前饮用了过多液体造成(青少年比较多见),也可能是其他更严 重 [1] 的疾病的症状比如睡眠呼吸暂停、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肾功能衰竭、尿失禁、膀 胱感染、间质性膀胱炎、糖尿病、充血性心脏衰竭、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盆腔输尿管交界 处梗[2] 梗阻或前列腺癌等。 3.频尿症 4.急尿 5.尿道刺痛 6.尿流异常 7.排尿等待 8.排尿滴淋不净 如果发生尿道感染,应首先控制感染,然后尿动力学检查是适当的禁忌症 1.感染急性期 2.严重膀胱内出血检查前 医生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病历。同时,患者的尿液样本将被送往实验室检查是否有细菌 感染。然后做体格检查,尤其是腹部或骨盆;对于男性患者,只检查前列腺。如有必要, 前列腺的B型超声检查通常可以找出病因。 之后,医生会要求病人对自己的泌尿过程做纪录,所纪录的事项包括,饮水量、排尿 量和排尿次数。这些纪录基本上都能提供病人膀胱的一些基本资料,比如膀胱的容量(但 不包含残余尿量),尿失禁的次数,夜尿的次数,夜尿总量和一天排尿总量等,除此之外,纪录也能够告诉医生病人是不是因为喝过量的水而导致病态。检查项目 尿动力学检查主要包括四项功能的检查:尿流率、膀胱功能、尿道压力和尿道括约肌。不同的医院和医生有不同的检查项目。尿流率测量 测定单位时间内自尿道外口排出的尿量称作尿流率测定,其单位为ml/s。此项检查可反映下尿路贮尿、排尿功能的一般水平,为下尿路尿流动力学检查的基本项目。常用作排

尿动力报告单

尿动力报告单 尿动力报告单是医学中用于评估尿路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重要 工具。这个报告单记录了尿液流动、排空和尿液浓缩的相关参数,通过这些参数的分析,医生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尿路状况, 进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今天,我们将详细探讨尿动力报告单 的相关内容和意义。 一、尿液流动参数 尿液流动参数是尿动力报告单中的重要部分,它记录了尿液的 流速、流量和流动阻力等指标。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分析,医生可 以判断尿液是否能够顺畅地从肾脏排出,并估计尿液在尿路中的 阻力情况。这对于了解尿路是否有堵塞或狭窄等问题非常重要。 如果尿液流量较低或流速异常,可能表明患者的尿路存在一定的 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二、排空参数 除了尿液流动参数,尿动力报告单还包括了排空参数的记录。 排空参数主要指尿液排空的时间和尿液残留量。通过这些指标的

测量,可以评估患者的膀胱功能,判断膀胱是否能够充分排空, 并且是否存在尿液残留的情况。尿液残留量的增加可能与尿路感染、前列腺肥大等疾病相关,因此,准确评估排空参数对于诊断 相关疾病以及后续的治疗非常重要。 三、尿液浓缩参数 尿液浓缩参数记录了尿液的浓缩情况,包括尿比重和尿液渗透 压等指标。尿液浓缩能力的评估是了解肾脏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肾脏能够通过调节尿液的浓度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如果患者的尿液浓缩能力较差,可能表明肾脏功能存在问题,需进一步检查和干预。因此,在尿动力报告单中记录尿液浓缩参 数能够提供有关肾功能的重要信息。 综上所述,尿动力报告单是评估尿路功能及相关疾病的重要工具。通过记录尿液流动参数、排空参数以及尿液浓缩参数,医生 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的尿路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需要强 调的是,尿动力报告单的解读需要结合临床背景和其他检查结果 来综合分析,因此,及时与医生沟通并进行进一步的诊断是非常 重要的。

尿动力检查的注意事项

尿动力检查的注意事项 1. 引言 1.1 什么是尿动力检查 尿动力检查是一种通过测量尿液产生和排泄的力量和速度来评估泌尿系统功能的检查方法。这种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泌尿系统的工作方式,诊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疾病,以及制定治疗方案。通过尿动力检查,医生可以了解尿液是如何从肾脏通过尿道排出体外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存在任何异常。尿动力检查通常包括测量尿流速、膀胱和尿道的压力、尿液产生和排泄的时间等参数。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泌尿系统是否正常工作,是否存在梗阻或流失等问题。尿动力检查通常在尿道梗阻、膀胱功能障碍、尿液返流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尿动力检查,医生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尿动力检查在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1.2 为什么需要进行尿动力检查 尿动力检查是一种用于评估患者的尿液排空功能的检查方法。尿液排空功能对于维持泌尿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因此必须进行定期的检查。有很多患者可能并不了解为什么需要进行尿动力检查,以下是需要进行尿动力检查的几个主要原因:

1. 评估泌尿系统功能:尿动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泌尿系统的功能状况,包括排尿流速、膀胱压力、膀胱容量等参数。通过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泌尿系统的问题,以便及时治疗。 2. 诊断疾病:尿动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一些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如前列腺增生、神经性膀胱、膀胱过动症等。通过检查结果,医生可以明确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为治疗提供参考。 3. 评估治疗效果:对于一些患有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需要进行尿动力检查来评估治疗效果。通过检查结果可以看到治疗后泌尿系统功能的改善情况,为进一步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尿动力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泌尿系统功能状况,及时发现和治疗问题,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疾病的发生。需要进行尿动力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2. 正文 2.1 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是进行尿动力检查的重要环节,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顺利完成。以下是进行尿动力检查前需要注意的准备工作: 1. 饮食和饮水:在前一天和检查当天,避免摄取过多咖啡因和酒精以及食用辛辣食物,因为这些会影响尿道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尽量在检查前排空膀胱,并在检查前不要喝太多水,以免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2023尿动力学发展史

2023尿动力学发展史 尿动力学一词其原意是指液体在尿道上的流动所涉及的物理现象。但是,在临床医学上,这一词指的是用来诊断尿道和膀胱状态的一组检查方法,基本上包括了测量排尿时尿道压力、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并且观察尿流率图曲线。 一、尿流率 1897年Rehfisch使用记录尿流开始与结束时间的间隔来计算尿流率。1922年,schmrartz及Brenner首次通过测定尿流射程来计算尿流喷射的速率,进而间接测定尿道驱逐尿液的压力。他们发现正常人这种压力估计为14~39cmH2O,而尿道疾患的病人则为8~73cmH2O。1925年,Gronwall首次记录了非瞬时的尿流率,并表明女性尿流率要大于男性。然而,上述研究者中没有一个能够做到精确地测定与计算尿流率。 排尿期的尿动力研究是从研究尿流率开始的。最初的方法是用秒表计算排尿时间,并收集一次排尿量,计算平均尿流率。1932年Ballenger 及其合作者曾描述过使用排尿射程来作为测量尿流率的一个客观指标,但是这种测试只能在男性中进行,并且很不准确。1948年一名日本学者发表一篇文献,在文献中描述了使用“裂隙流体钟装置”来测定尿流率。受此启发美国Jefferson医学院的Willard M. Drake设计并制造了一种新装置,

这种装置可以通过转筒记纹器测量并记录排尿过程中尿液重量随时间延长不断增加的曲线,他将转筒记纹器土所记录的曲线称为“尿流图”。Drake 使用这套装置时,将一个收集患者排出尿液的容器悬挂在一个记过校准的弹簧上,因此,可以在一只记纹鼓上记录到作为时间函数变化的尿液重量的变化。其将总尿量除以排尿时间得到平均尿流率,而通过计算排出尿液的重量一时间曲线的最大斜率可以求得最大尿流率。目前很多尿流计都使用相同的原理。Drake将一个漏斗置于中空的坐椅下面,首次使得尿流率测定可以在女性中完成。Drake自己描述这种装置“在设计上粗糙而简单,但是测定相当精确”。除此之外,Drake还发现了尿流率与尿量间的关系。 Drake被公认为是发明尿流计的先驱。他的文章《尿流速计:研究下尿道的助手》(The Uroflometer: an aid to the study of the lower urinarytract)于1948年美国的《泌尿科期刊》上发表。1953年,他拿到了这个器材的专利权,名称是Uroflometer,中文翻译为尿流速计,同年,他成为第一个使用urodynamics一词的人。David M. Davis医生,当时为杰佛逊医学院泌尿科的领导人,因此提倡了这个词的使用。Drake 在当时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写到,在1948年以前医生们仅仅是通过观察病人尿流的大小和力量来间接反应尿流率。他报道了155例青年男性的尿流率正常值,同时也报道了尿道挟窄、前列腺增生、神经原性膀恍、膀胱肿瘤等患者的尿流率测定结果以及临床用途。 1956年,Garrelts首次报道使用电子装置记录尿流率,因而降低

尿动力学检查指南

尿动力学检查指南 尿动力学检查操作指南 (2021版)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 1 《尿动力学检查操作指南(2021版)》 《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主编那彦群 副主编孙则禹叶章群孙颖浩 《尿动力学检查操作指南(2021版)》 分篇主编沈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分篇编委(排名不分先后) 审查专家委员会(排名不分先后) 主审:宋波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杨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廖利民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附属北京博爱医院 副主审:吴士良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 李龙坤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陈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谢克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卫中庆南京鼓楼医院关志忱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成员:方祖军复旦大学华山医院 许传亮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冷静上海仁济医院

赵耀瑞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2 陈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付光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张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田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方强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宋希双大连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王平中国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李振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杜广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杨金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郑少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文建国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辉良福建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徐刚浙江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黎玮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邱建宏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刘润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崔哲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何舜发澳门仁伯爵医院 目录 第一章概 述 ........................................................................... . (4) 一、本指南的目 的 ........................................................................... ................................ 4 二、尿动力学检查的目 的 ........................................................................... .................... 4 三、本指南的制定方 法 ........................................................................... ........................ 4 四、本指南适用范 围 ........................................................................... . (4) 第二章人员和设备要 求 ........................................................................... .. (4) 一、尿动力学检查操作人员要 求 ...........................................................................

尿动力学残余尿量的计算公式

尿动力学残余尿量的计算公式 尿动力学残余尿量(post-void residual urine volume,PVR)是指人体排尿后残留于膀胱中未能排出的尿液量。测量PVR可以评估膀胱排尿功能的表现,对于诊断和评估尿潴留症、膀胱功能紊乱以及其他与膀胱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计算PVR的方法。 1.膀胱超声:膀胱超声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可以通过计算膀胱内的尿液体积来测量PVR。通常情况下,测量PVR需要推迟排尿1-2小时,以确保膀胱内没有残留尿液。然后,使用超声机进行膀胱扫描,测量膀胱内的尿液体积。通常PVR小于50毫升被认为是正常的,而大于200毫升被认为是异常的。 2.导尿:导尿是一种常见的方法,用于测量PVR。通过插入导尿管,将残余尿液从膀胱排出,然后收集尿液并测量其体积。这种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测量PVR,但由于需要插入导尿管,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适。 3.直肠指检:对于男性患者,直肠指检也可用于估计PVR。医生在完成排尿后使用手指进行直肠检查,通过触诊膀胱的大小和形状来估计残余尿液的体积。然而,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限,容易受到患者尿液排空情况和触诊者操作技巧的影响。 总的来说,测量PVR的最准确的方法是使用超声波技术对膀胱进行扫描。然而,在一些情况下(例如资源有限的地方),其他方法也可以用来估计PVR。重要的是,无论哪种方法,PVR的测量应该在排尿后一段适当的时间内进行,并在患者排空尽可能多的尿液后进行,以获得更准确的测量

结果。此外,还应根据个体的性别、年龄和病史等因素来解读PVR的结果,结合其他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的计算公式只是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测量PVR的方法,并阐述了它们的原理和应用。具体的测量规范和公式可能因不同的医 学实践和研究要求而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操作时,应遵循标准的测量方 法和相关指南。

尿动力学的基本概念34249

一、尿动力学的根本概念 1. 它是泌尿外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依靠流体力学和电生理学的根本原理和方法,检测尿路各 部压力、流率及生物电活动,从而了解尿路排送尿液的功能及机制,以及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2. 它是一种方法学,具有所有方法学所共有的特点,因此,掌握尿动力学检测方法十分重要 二、尿流率测定〔Uroflowmetry〕 1. 概念 尿流率〔flowrate〕是指单位时间内尿液通过尿道排出体外的体积〔ml/s〕,是排尿状况的量化指标 2. 原理:多种,目前常用两种: 1) 重量式测定法 2) 转盘式测定法 3.检查方法: 1) 在预约检查时,要求受检者记录至少2天的排尿日记 2) 受检者在测试当天离开家时饮水约1升,到达医院后由护士检查其饮水量,饮水缺乏者立即补充, 以便在第一次测定时获得适宜尿量〔200~400ml〕,必要时可口服速尿20mg 3) 使受检者熟悉环境与尿流计,当其到达最大尿意后,将尿流计设计在预备状态,所有人员离开检 查室,让受检者采取平时习惯的排尿体位开始排尿,尿液尽可能固定冲击集尿器壁的某一点 4) 最好重复3次检测 5) 使用尿流率列线图分析3次测定结果,更正尿量、性别、年龄等因素对最大尿流率的影响 4.尿流率测定的参数 1) 最大尿流率〔Qmax〕:指尿流率的最大测定值,是尿流率测定中最敏感、最有价值的参数。正常 成年男性最低值为15ml/s,成年女性为20ml/s 2) 平均尿流率〔Qave〕:尿量除以尿流时间所得的商 3) 尿流时间〔FT〕:指在测定过程中确切测到的时间段。在间断排尿模式中,中间无尿流出现的时 间段必须被减除 4) 达峰时间〔TQmax〕:指尿流出现到尿流到达最大尿流率的时间间隔。它无确切的正常参考值, 正常男性不低于尿流时间的1/3 5) 尿量:指测定过程中所排出的尿液容量。必须与排尿日记所得的尿量接近,使测得的尿流率能代 表受检者排尿的真实状态 6) 排尿时间:指整个排尿过程所持续的时间。在排尿无间断时,它等于尿流时间 三、充盈性膀胱测压〔filling cystometry〕 1.概念: 充盈性膀胱测压是在恒速膀胱灌注下测量膀胱压力-容量相互关系的一种检查,以反映膀胱容量、感觉、顺应性以及储尿期和排尿期逼尿肌活动 2.膀胱测压仪的结构 1) 膀胱测压装置:⑴测压导管;⑵压力传感器;⑶注水装置 2) 直肠测压装置 3) 信号处理和记录设备 3.检查方法与步骤 受检者自行排尽尿液,截石位,会阴部常规消毒铺巾。F8测压导管与测压仪连接妥当,置于受检者耻骨上缘水平,标记零点。经尿道将测压导管置入膀胱,测剩余尿。将另一带气囊测压导管经肛门置入直肠下端〔女性也可置于阴道内〕,与测压仪连接妥当后向气囊注入适量气体,以作腹压零点。

尿动力学讲义

尿动力学检查及其临床应用 尿动力学检查 1、尿流率测定 2、膀胱测压 a.充盈期膀胱测压 b.完全期膀胱测压 3、尿道测压 一、尿流率 1.每单位时间内从尿道排出的尿液量 2.为逼尿肌、腹肌及尿道松弛的综合结果 3.尿流率参数: (1)排出尿量(Voiding Volume):大于150毫升以上时为有效值 (2)最大尿流率(Qmax):尿量在150-500毫升之间时(男性),Qmax结果较为准确 男性-Qmax>15 ml/s 女性-Qmax>20 ml/s (3)平均尿流率 Qave:Qave=排出尿量/排尿时间 (4)排尿时间:正常在30秒之内 4.尿流率曲线特征 (1)正常曲线 a.呈“钟”形曲线 b.Qmax (2)前列腺增生 a.曲线“钟”形形态消失 b.尽管Qmax大于15 ml/s,但是Qmax向右侧移位

,但经尿动力学检查证实患者有膀胱出口梗阻 逼尿肌收缩力下降 尿动力学检查证实膀胱出口无梗阻,逼尿肌反射低下。 (3)尿道外括约肌痉挛

图5:尿动力学显示排尿末滴沥现象为尿道外括约肌间断痉挛所致。 二、膀胱功能的检查 (一)完全性膀胱测压 1.患者排尿时同时测定尿流率 2.完全性膀胱测压所测定的参数 (1)灌注速度 (2)残余尿量 (3)膀胱稳定性 a.不稳定膀胱:逼尿肌收缩其压力超过15厘米水柱,但能控 制 (Phasic contraction) ,幅度超过15厘米水柱, 患者同时有尿急的感觉但能控制。为非神经因素 引起。 b.无抑制收缩:逼尿肌收缩其压力超过15厘米水柱,不能控 制 超过15厘米水柱,患者不能控制并出现急迫性尿失 禁。为神经因素引起。 (4)膀胱感觉:膀胱本体感觉,且其中首次排尿感觉较为有临床 意义 a.感觉过敏:首次排尿感<150毫升 b.感觉减低:首次排尿感>350毫升 c.感觉缺失:灌注超过800毫升仍无感觉

尿流动力学在诊断前列腺增生症中的作用

尿流动力学在诊断前列腺增生症中的作用 近年来流体力学为基础的尿动力学(UDS)检查发展非常迅速,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检查的侵袭性,二是提高诊断的精度。便携式尿动力仪器和影像尿动力学(VUDS)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UDS 检查的内容。尽管UDS对LUTS 的诊断具有客观和准确的特点,但常规检查,如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直肠指诊和超生检查在BPH中的作用仍然不容忽视。并非所有的BPH患者都有必要进行昂贵并有一定痛苦的压力-流率测定,只有当诊断困难和准备采取手术治疗时才予以考虑。 下尿路症状(LUTS)是以排尿困难和膀胱刺激症状为特点的临床症候群。由于老年男性常常因为这些症状就诊,经过直肠指检和B超检查往往可以发现增大的前列腺,因此在不少临床医师中就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即认为所有这些症状皆归因于前列腺增生(BPH)导致的膀胱出口梗阻(BOO),将这类患者的LUTS称为前列腺增生症。 在5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中,并非所有的LUTS是由BOO引起,约有30%的LUTS源于膀胱功能的改变,症状、前列腺体积和BOO之间缺乏固有的联系,而传统诊断方法不能加以鉴别。另一方面,对于BOO引起的LUTS,解除梗阻是治疗的关键,TURP目前是治疗BOO 的标准方法,但对于症状轻微的患者并非首选。“最小侵袭性治疗”和药物治疗日益得到重视,但常规方法不能对其治疗效果给予准确的判断。以流体力学为基础的尿动力学(UDS)检查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LUTS病因的鉴别诊断、衡量梗阻及逼尿肌损害的程度、评价治疗效果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一技术的临床应用加以介绍。 一、尿流率测定: 尿流率测定是开展最早的尿动力学检查。由于其方法简单、对患者无侵袭性、不受体位因素的影响、比较接近患者的生理状况而沿用至今。由于尿流的产生是排尿动力和尿道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尿流率测定只能从总体上反映下尿路功能。但是对于已确诊的BOO患

iciqsf评分意义

iciqsf评分意义 目的为了评价尿失禁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国际尿控协会开发了ICIQ-SF 问卷.我们将其翻译成中文版,再次有效化,并评价其在确定尿失禁类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ICIQ-SF问卷翻译成中文版,并再次有效化.患者完成问卷后接受尿动力学检查,其尿动力学结果与ICIQ-SF问卷的第6个问题进行比较.用Kappa(k)检验进行分析.结果ICIQ-SF问卷中文版很有效.其检验-再检验稳定性良好,内部一致性良好,对改变反应良好.问卷与尿动力学结果一致性良好.问题6(漏尿可感知的原因)是尿失禁客观病因的一个很好的指标(Kappa值0.77).结论ICIQ-SF 问卷中文版是评价尿失禁的一个有效,可靠的问卷.除了能评价尿失禁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它还具有诊断尿失禁类型价值. 目的明确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的ICIQ-SF评分与尿动力学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并了解抗胆碱能治疗前后这些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我们对2007年8月~2009年7月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急迫性尿失禁女性患者进行研究.常规采集病史,查体后,每个患者均完成ICIQ-SF问卷,然后接受尿动力学检查,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性尿失禁的患者给予3个月的抗胆碱能药物治疗.治疗后,每个患者再次完成ICIQ-SF问卷并接受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患者年龄介于43~70(58.8±13.6)岁之间.我们发现治疗前后的平均ICIQ-SF评分,初始感觉容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平均ICIQ-SF评分和初始感觉容量之间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0.275,P 〈0.05).治疗前平均ICIQ-SF评分与最大逼尿肌压力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412,P〈0.01).结论ICIQ-SF问卷是急迫性尿失禁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可靠且

尿动力学检查在临床老年女性糖尿病排尿异常患者诊治中的作用

尿动力学检查在临床老年女性糖尿病排尿异常患者诊治中的作用目的研究分析老年女性糖尿病排尿异常患者接受尿动力学检验的作用,为 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根据2009年12月—2013年12月该院的28例糖尿病排尿异常老年女性患者来分析,对其接受尿动力学检验的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将这些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14例正常老年女性和14例非糖尿病排尿异常患者来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尿流率、静态尿道压力等等指标进行检验和比较,观察其差异性。结果经过检查发现,观察组有11例患者的逼尿肌活动能力低下,是此次研究总数的39.29%,有5例患者的逼尿肌活动过度,是研究总数的17.85%,还有6例膀胱出口梗阻和6例尿动力异常,均为研究总数的21.43%。两组的尿动力学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容量增加情况较为明显,其他参数则无显著差异性。结论女性糖尿病患者的年龄超过60岁后,他们的尿动力学参数会存在较多的异常,患者的膀胱容量增加明显,膀胱敏感性下降。对患者的排尿异常表现进行评估,了解患者出现尿动力学异常的主要因素,寻找根本原因,才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给临床提供治疗参考依据,让患者的治疗更加明确,提升治疗效果。 标签:尿动力学;排尿异常患者;糖尿病 糖尿病是代谢疾病中比较多见的一种,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是主要发病群体,该疾病存在很多合并症,比如常见的中枢神经和视网膜病变,还会引起患者的泌尿系统病变。在研究中发现,女性糖尿病患者中50%都会有膀胱功能障碍[1]。虽然膀胱功能障碍不会给患者的生命产生威胁,可是对患者的生活会带来非常大的不便。这类患者临床中的发病率高,其膀胱功能和尿动力学参数变化相关研究报道比较少[2],所以此次该院对部分老年女性糖尿病排尿异常患者进行了尿动力学研究分析,探讨糖尿病排尿异常患者的尿动力学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2009年12月—2013年12月该院的老年女性糖尿病排尿异常患者共28例来进行研究分析,这些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来进行诊断,最小患者是61岁,最大患者是83岁,患者病程6个月~25年不等。患者的排尿异常情况临床中表现为尿频尿急、尿潴留等。我们对患者都提供了针对性的糖尿病治疗措施,保持患者的血糖稳定,这些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且选取14例同期老年女性患者,最小62岁,最大84岁,患者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和脑梗塞等疾病有神经损伤情况。还有同期14例非糖尿病排尿异常患者,最小60岁,最大81岁,这些患者均是患病后采取手术治疗,体内留有导尿管,原因接受尿动力学参数研究的病例,将其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性,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静态尿动力学指标在评价BPH所致膀胱出口梗阻的

静态尿道压力测定对BPH所致膀胱出口梗阻的诊断价值 杨星亮,赵江,冯观贵,于伟,李龙坤(400038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泌尿外1科) 摘要 目的:探讨静态尿道压力测定(UPP)指标在评价BPH所致的膀胱出口梗阻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内我院收治的119例BPH患者的尿动力学资料,依据压力流率同步测定结果分别分为无梗阻组,可疑梗阻组,梗阻组。分别比较三组间静态尿道压力测定指标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函数模型,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比较回归模型及各个指标诊断BOO的价值。 结果:除最大尿道压和最大尿道闭合压外,梗阻组的膀胱颈压、精阜压、前列腺长度、功能曲线长度、前列腺平台面积均显著大于无梗阻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前列腺平台面积和精阜压进入模型,经ROC曲线比较,联合指标对于梗阻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其他指标(ACU为0.968),而单一指标中则以PPA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具诊断价值(AUC为0.893)。结论:静态尿道压力测定指标在评估膀胱出口梗阻时均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联合指标建立的回归模型诊断效力则更好,可用于不能进行PFS测定患者尿道梗阻情况的评估。 关键词:静态尿道压力测定;良性前列腺增生;膀胱出口梗阻; 诊断 Role of urethral pressure profile in diagnosing of 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due to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t Yang Xingliang, Zhao Jiang, Feng Guangui, Yu wei, Li Longkun (Institute of Urinary Surgery,Xinqiao Hospital,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8,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urethral pressure profile (UPP) in the diagnosis of 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BOO) due to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t (BPH). Methods:Urodynamic and clinical data of 119 patients with BPH between August 2011 and August 2013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ccording to PF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Obstructed, equivocal obstructed and unobstructed, and the parameters of UPP among different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establish a regression model. Meanwhile, the ROC curv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different UPP index and the regression model in assessing BOO due to BPH. Results:Most parameters on UPP in obstructed group wer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ose in unobstructed group, such as prostatic length, functional profile length, pressure of bladder neck, pressure of seminal colliculus and prostatic plateau area (PPA), but except for maximum urethral pressure and maximum urethral closure pressure. The ROC curve exhibited that the regression model combined PPA and pressure of seminal colliculus showed a best diagnostic value in all UPP parameters (the area under ROC curve was 0.968). By contrast, in the individual parameter the larges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AUC) was that of PPA (AUC=0.893), which showed a better diagnostic power. Conclusion;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UPP parameters could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grade of obstruction due to BPE when the patients failed to be examined by PFS, and among all th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