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3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3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3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的问句。

3.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恰当使用动词的好处。【教学重点】

1. 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2. 体会“摘、采”等动词恰当使用的好处。

【教学准备】

1.婴儿摇篮、原始森林。

2.原始人狩猎、打造石器、建房搭窝等生活场景。

3.草原、大海。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祖、掏、逗”等7个生字,会写“祖、浓、忆、啊”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的问句。

3.了解“祖先的摇篮”的含义,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初解题意,设问引读

1.认识“祖先”。

(1)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思考:祖先是指什么人呢?有没有人向你提到“祖先”这个词?

预设:祖先一般是指离我们年代很久远的先人。在这首诗歌中,是指生活在远古时期的人类。

(2)出示原始人狩猎、采野果、生活的,看图帮助学生了解“祖先”。(3)请学生说一说认识“祖”字的方法。

预设:“组—祖”,注意偏旁“礻”和“衤”的区别。

2.理解“摇篮”。

(1)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摇

篮吗?

(2)出示摇篮图,提问:摇篮是做什么用的?给你什么感受?

预设:摇篮是给小婴儿睡觉用的,让人觉得舒服。

3.导入。

(1)题目《祖先的摇篮》是指祖先睡觉用的摇篮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2)齐读课题。开始读课文。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首先利用原始人生活场景,拉近久远的原始时代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距离,从而让学生理解“祖先”,再联系生活

渗透对“摇篮”本义的理解,以上两步均通过“搭桥建梁”巧引学生初解题意。最后以“课题中的‘摇篮是指祖先睡觉用的摇篮吗?”设问,此设问好处有二:一是顺接“摇篮”本义设疑,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二是指向整体,能带动全文的学习。三个步骤互为关联,由浅入深。】

二、认识字词,读好问句

1.学生自由读文,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圈画生字新词,不认识的、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随文识字,读通句子。

(1)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指导学生读准“浓”字的读音。指导读好“这是多么大的摇篮啊!”中“啊(nɑ)”字的读音。

(2)指名朗读第二、三小节。

①出示“掏、摘”“逗、逮”,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异同。

方法1:结合“扌”“辶”的偏旁意义识记生字。

方法2:用熟字换偏旁,“淘”与“掏”、“滴”与“摘”比较识记。

②识记“蔷薇”。

方法1:引导学生观察蔷薇,认识蔷薇。再结合“艹”加强

识记。

方法2:利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蔷”和“墙”对比识记。

方法3:用加偏旁法,“微”和“薇”进行对比识记。

③引导学生读好带动作的

摘野果掏鹊蛋逗松鼠

逮蝈蝈采野蔷薇

(3)指名朗读第四小节。

①识记“忆”。

方法一:利用“忄”意义识记,与心理活动有关。

方法二:利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对比识记“忆”和“亿”。

②结合“这是多大的摇篮啊!”读准本小节中“啊”字的字音。

(4)游戏巩固识字。

通过“摘果子”游戏,认读生字词语。

祖先浓绿一望无边

蓝天逗逮掏蔷薇回忆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运用掌握过的方法识字,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其形义。既充满趣味性,也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巩固已学过的生字。同时,将识字与朗读有机结合,为读通读顺诗歌做好铺垫。】

三、学习第一小节

1.师配乐范读第一小节,学生思考:祖先的摇篮是指什么?

2.學生交流,引导理解:祖先的摇篮是原始森林。

3.拓展引导:照样子,你还能说一说吗?

那一望无边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那无边无际的大海,是

4.学生自由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说原始森林有意思呢?预设:

(1)结合句子“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体会。

(摇篮本来是小小的,而祖先的摇篮竟然是那么大的原始森林。)(2)结合句子“那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体会、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①紧扣“浓绿、树荫”,结合原始森林,体会树木枝繁叶茂。

②树叶密得连蓝天都看不

见了。

③紧扣“一望无边”体会原始森林非常广阔。

出示草原、大海,引导说话加深理解:一望无边的______。

5.指导朗读第一小节。

(1)学生自主练读。

(2)指名朗读,相机评价引导。

(指导朗读评价要点:抓住“大、一望无边”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原始森林广阔、繁茂的美丽,读出有趣、赞叹、惊奇的感觉。)(3)全班配画朗读第一小节。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句式练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熟悉的实物,形象具体地理解原始森林和祖先的关系,再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想象画面,理解体会层层深化。学生逐步体会“摇篮”的延伸意义,为后面学习全文打下了基础。】

四、归类指导写字

1.观察字的异同点,全班交流。(出示“祖、浓、忆、啊”)

2.形近字比较识记字形:

“组—祖”“忆—亿”“农—浓”“阿—啊”。

3.观察生字结构特点,指导学生书写。

“祖”左右基本等宽,偏旁是“礻”,不要多写一点。

“浓、忆”左窄右宽,“浓”左低右高,“忆”左高右低。

“啊”字左、中部分总宽和“可”字的宽度大致相等,“口”和“可”上端齐平,中间略高。

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5.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6.全班评价反馈练字作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摘、掏、蓝、赛、望”等5个字;会写“一望无边、蓝天、赛跑、摘野果、掏鹊蛋”等5个词语。

2.朗读诗歌,能读好第二、三小节的问句。

3.能结合句子,想象画面,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森林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掏”等动作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内容

1.出示儿歌,学生认读。

大森林,像摇篮,绿树荫,遮

蓝天。

摘野果,掏鹊蛋,逗松鼠,采蔷薇,

捉蜻蜓,逮蝈蝈,美好回忆多遥远。

2.齐读儿歌。

【设计意图:此儿歌将课文进行整合改编,形式活泼,简洁明快,学生乐于读记。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认读,既让学生巩固了生字词语,又使学生整体回顾了诗歌主要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二、品词析句,想象说话

1.整体感知第二、三小节。

(1)学生自由读第二、三小节,要求:边读边圈画出描写祖先在原始森林里做了什么的词语。

(2)引导学生找出带动作的

词语。

摘野果和野兔赛跑逗松鼠

逮蝈蝈

掏鹊蛋看蘑菇打伞采野蔷薇捉红蜻蜓

2.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1)体会“掏”字的运用。

①学生自主交流,换词比较。把“掏鹊蛋”换成“拿鹊蛋”,行吗?

②引导体会。(出示一窝喜鹊蛋)理解手伸进鸟窝中,所以是“掏”。

③出示“掏”在字典中的义项,进一步理解。用手或工具伸进物体的口,把东西弄出来。

④拓展。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会掏什么呢?(掏耳朵掏零钱)

⑤小结。由“掏”字我们看到了人们偷偷在树上掏鹊蛋的有趣情景,用得既准确又生趣。

(2)区分“摘”和“采”字的准确运用。

①“摘”的动作是由下往上摘取,如“摘帽子”“摘灯泡”“手可摘星辰”。

②“采”的动作由上往下地摘取,如“采蘑菇”“采茶”“采野

蔷薇”。

③联系生活积累拓展动作

短语。

摘()采()

(3)迁移运用。

①你能根据诗中的“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的意思填一个合适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吗?

师生交流:(追)野兔(看)蘑菇(赏)蘑菇

交流评价要点:教师要关注动词使用是否准确。

②读板书词语,边读边想象

画面。

掏鹊蛋摘野果(追)野兔

(看)蘑菇

(4)归类读记。

①出示带动作的词语,读一读。

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

逗松鼠捉蜻蜓逮蟈蝈

看夕阳赏明月数星星

②多种形式读,学生演一演上面这些动词表示的动作。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着重引导学生比较揣摩“掏”和“拿”以及“采”和“摘”的区别。通过创设情境、动作演示,加深学生对字义的理解,体会用词的精准,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拓展运用。学生既体会到带动作词语的表达形式,也体会到词语的多样化与差异性,达到了准确掌握词汇、积累运用的目的。】

3.读好问句。

(1)引导学生画出诗歌中的

问句。

(2)指名朗读,评价引导,相机理解“可曾”。

①引导思考:这句话中所说的情景是“我”亲眼看到的吗?为什么“掏鵲蛋”要打问号?这是诗人的猜想)

②引导理解:“曾”是曾经的意思,“可”表示疑问的语气。这是在猜想,我们的祖先是不是曾经在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呢。

③联系生活拓展几个这样的问句加深理解:你可曾见过在草原上欢快奔跑的小马?你可曾读过《安徒生童话》?

(3)指导朗读问句。

评价要点:读出疑问的语气,带着好奇、猜想的感觉朗读。

(4)多形式朗读。

【设计意图:本节诗文以儿童视角发问,尽显天真好奇,适合学生朗读。上述环节,将理解内容与朗读有机结合,强调以读促思,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真正把学生的自读自悟落到实处。】

4.引导想象,仿说训练。

(1)提问: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仿照“掏鹊蛋、摘野果”说说这样的词语。

(2)学生交流。

(3)出示原始人狩猎、打造石器等,拓宽思路。

采野菜捕野兽挖野菜

捉小鱼搭草房

(4)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句子。(生交流讨论,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以上形式的仿说,从语言到表达形式都能为学生提供范例,但结合具体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分两个层次进行,先是激起兴趣,引发学生对生活的联想和展开想象,运用动词说短语,再利用短语说句子,形成画面。这样循序渐进,有效破解困难,从积累到运用,整个过程体现了“模仿—迁移—创新”这一有效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过程。】

5.指导朗读,读出趣味。

(1)引导学生体会交流:祖先在原始森林里摘野果、掏鹊蛋心情怎样?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配乐齐读第二、三小节。

三、回扣前文,体会诗情

1.齐读第六小节。

2.提问: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作“祖先的摇篮”?

预设:引导学生回扣前文理解。

(1)“掏鹊蛋”“摘野果”,原始森林给祖先提供了丰富的生活

资源。

(2)祖先在广阔的森林里快乐生活、自由成长,多么美好。

3.指导朗读。

出示原始森林,引导学生感受森林的辽阔、茂密、美丽,读出赞美之情。

四、归类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交流生字异同点。(出示“摘、掏、蓝、赛”)

2.观察生字结构特点,指导学生书写。

“摘”“掏”左右结构,偏旁都是“扌”。左窄右宽,上端基本齐平,“古”“缶”要写得紧凑。

“蓝”“赛”上中下结构,中部要窄于上下部分,两个字的横画长短不同,“赛”最后一笔是点。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全班评价反馈练字作品。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3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第2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类生活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树立保护祖先的摇篮的意识。

三、课前准备:有关原始森林的,字词卡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吗?摇篮是干什么用的?你的摇篮又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

二点题教学

1 通读课文,回答“我们祖先的摇篮是哪里?”(原始森林)

原始森林?原始森林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吗?谁来说说

出示

荫掩蔽日的大树,遍地的奇花异草,清洌的甘泉,林木苍郁两岸绿色峰丛高耸,其间崩塌巨石累累,石上布满藤萝树木。谷地忽宽忽窄,两岸锥峰时高时低森林覆盖疏密不定,地下河明暗流交替出现,时而流水清澈,时而乱石峥嵘,构成了幽深静谧神秘肃穆的原始森林景观。蜿蜒曲折莽莽苍苍,林中古树、吊藤、飞禽、走兽,天然原始,阴森恐怖。

2 带着对神秘大森林的好奇,读一读__第一小节

说一说,大森林有什么特点

学生试试动手画一画这美丽而神秘的摇篮

三识字教学

1 指导学生朗读中注意“始、曾、掏、吗、逮、蝈”等生字

2 认读含有生字的句子,进而认识生字

3 出示文中生字,学生反复读一读

4 给生字组词,教学书写

注意:始是女字旁,引导学生复习识记女子旁的字,如:姐、妈、好、奶等

意、思、想都是心字底,指导学生写的时候把心字写扁一点,另外复习心字底的字

曾不易写好,教师可以示范着写

远和忆可以分类指导

5 完成习字册

四知识拓展

教师读一读,关于人类进化的__,给学生以知识的拓展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3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第3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六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资料展示,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学生找原始森林的,文字资料)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森林的美丽神秘。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6、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读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比如:学生说喜欢第一句:“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

4、配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来画一画,写一写。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五、指导背诵,指导学生采用想像画面的方法去背诵。边背边想森林的样子,想像祖先的活动,做着动作,辅助背诵。

六、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描红书写。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3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3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3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的问句。 3.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恰当使用动词的好处。【教学重点】 1. 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2. 体会“摘、采”等动词恰当使用的好处。 【教学准备】 1.婴儿摇篮、原始森林。 2.原始人狩猎、打造石器、建房搭窝等生活场景。 3.草原、大海。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祖、掏、逗”等7个生字,会写“祖、浓、忆、啊”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的问句。

3.了解“祖先的摇篮”的含义,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初解题意,设问引读 1.认识“祖先”。 (1)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思考:祖先是指什么人呢?有没有人向你提到“祖先”这个词? 预设:祖先一般是指离我们年代很久远的先人。在这首诗歌中,是指生活在远古时期的人类。 (2)出示原始人狩猎、采野果、生活的,看图帮助学生了解“祖先”。(3)请学生说一说认识“祖”字的方法。 预设:“组—祖”,注意偏旁“礻”和“衤”的区别。 2.理解“摇篮”。 (1)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摇 篮吗? (2)出示摇篮图,提问:摇篮是做什么用的?给你什么感受? 预设:摇篮是给小婴儿睡觉用的,让人觉得舒服。 3.导入。 (1)题目《祖先的摇篮》是指祖先睡觉用的摇篮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2)齐读课题。开始读课文。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首先利用原始人生活场景,拉近久远的原始时代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距离,从而让学生理解“祖先”,再联系生活

部编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23 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

23 《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 (一) 1.这是一首内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诗,因为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对这首诗比较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出与自己生活贴近的活动,比如:摘野果、捉蜻蜓、逮蝈蝈等,并让学生体会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心情,这样就很容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注重朗读。朗读是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不足之处在于,对于识字教学指导得不够详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二) 《祖先的摇篮》共有4个小节,第1小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的说法,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由此,“我”产生了许多想象,而这些想象又都源于真实的童年生活, 1

这构成了课文中间部分的内容。课文最后,树叶的响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也对古老的原始森林——人类祖先的摇篮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并与诗歌的开头照应,将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教学时,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在朗读训练中,采用音乐、录音、录像等多种辅助手段,刺激学生视觉、听觉感官,激发他们兴趣。运用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运用录像,再现原始森林的美好景象,帮助学生读出语气;运用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学生的配乐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 2.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的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2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第1篇】 一、教材分析 课文以儿童的视角,通过好奇发问,推想祖先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里质朴、自由的生活场景。 诗歌共有4小节,结构清晰明朗。第一小节,由爷爷的话引出“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写出了森林广阔无边、绿荫蔽日的特点。第二、三小节具体推想祖先在原始森林里生活的情景,这些想象都源于真实的生活。第四小节,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我”对人类祖先的摇篮发出深深的慨叹,真挚的感情由衷表露,强调辽阔丰茂的原始森林是祖先赖以生存的摇篮,与开头彼此照应。 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这些句子生动地描绘出推想中的祖先的生活场景,极具画面感。疑问的句式,尽显儿童天真好奇和富于想象的个性。“摘、掏、逗、采、捉、逮”等词语的运用,既准确又形象,儿童情趣溢于言表,这些词语也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范例。 课文配有色彩明丽、内容丰富的插图。远眺群山,苍茫起伏,森林茂密,郁郁葱葱。画面近处,树木参天,绿草如茵,松鼠、喜鹊、野兔、蘑菇、蔷薇等形象突出鲜明,与课文描述的事物一一对应。整幅画面

充满生命的绿色,生机盎然,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并为学生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三、重点难点 1.正确、有感情地读好儿童诗,读好文中的问句,读好带动词的词语。 2.能仿照诗中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理解课题,识记生字 解读课题,认读“祖先”。 1.认读“祖”,引导学生发现“祖”是由“示字旁+且”组成,可以利用熟字换偏旁来识记,如“组、粗”。并说出几个示字旁的字。 课件出示: 神礼祥视祝福 2.字理识记:示字旁的字大多与祭祀、礼仪有关。 3.认识“祖先”: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是谁吗?出示“狩猎捕鱼、钻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第1篇】 【教材分析】 《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共分四小节。第一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的说法,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由此,“我”产生了许多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去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也曾在这里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儿吗?”这些充满童趣的幻想、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遥远而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课文最后,树叶的响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也对古老的原始森林——人类祖先的摇篮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并与诗歌的开头彼此照应,将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课文配有色彩明丽、内容丰富的插图。远眺群山,苍茫起伏,森林茂密,画面近处,树木参天,绿树如茵,松鼠、喜鹊、野兔、蘑菇、蔷薇等形象突出,整幅画面生机盎然,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并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脑子里有很多的为什么,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们的思想里充满了童真童趣,而这篇诗歌就是以孩子的语气在追想

远古时代祖先们质朴自然的生活,所以非常适合他们学习,但是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城市里,每天被繁重的作业包围,难免缺少这样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所以他们欠缺相应的生活体验,而且本文的主旨也是非常深奥难懂的,为什么说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永远永远不被污染?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并体会文中动词的恰当使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第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体会人类生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2.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仿照第二第三小节说话。 【教学难点】 通过复述课文,体会人类生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文作者将情感附于想象中,情景交融,营造了优美而充满情趣的意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第1篇】 【教材分析】 《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共分四小节。第一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的说法,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由此,“我”产生了许多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去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也曾在这里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儿吗?”这些充满童趣的幻想、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遥远而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课文最后,树叶的响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也对古老的原始森林——人类祖先的摇篮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并与诗歌的开头彼此照应,将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课文配有色彩明丽、内容丰富的插图。远眺群山,苍茫起伏,森林茂密,画面近处,树木参天,绿树如茵,松鼠、喜鹊、野兔、蘑菇、蔷薇等形象突出,整幅画面生机盎然,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并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脑子里有很多的为什么,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们的思想里充满了童真童趣,而这篇诗歌就是以孩子的语气在追想远古时代祖先们质朴自然的生活,所以非常适合他们学习,但是现在

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城市里,每天被繁重的作业包围,难免缺少这样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所以他们欠缺相应的生活体验,而且本文的主旨也是非常深奥难懂的,为什么说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永远永远不被污染?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并体会文中动词的恰当使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第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体会人类生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2.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仿照第二第三小节说话。 【教学难点】 通过复述课文,体会人类生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文作者将情感附于想象中,情景交融,营造了优美而充满情趣的意境。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想象情境,通过想象理解内容,读出自己

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祖先的摇篮》这一单元围绕“世界之初”,以世界之初为主线,通过反复读让学生想象祖先生活的环境。通过原始森林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为后面的想象读奠定基础。感悟祖先创造文明的伟大,感受古代人民丰富神奇的想象力,进一步激发学生产生 阅读和探寻远古知识的兴趣。《祖先的摇篮》以儿童诗的形式, 用儿童的眼光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幻想祖先生活的情景,表 达了对古老的原始森林--人类祖先的摇篮的赞美、向往之情。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小学生而言,想象力非常丰富,但缺乏生活经验,感受力和理解力比较薄弱。对于像诗歌类的需要从诗句的字面意思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有一定困难的。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要围绕课文内容适当补充相关资料的解说,帮助学生了解,尽量采用直观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等方式帮助学生感知、理解,然后再通过展示各中原始森林的图片、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想象,让平面的诗句凭借学生丰富的想象生成为一副副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投身于诗歌的意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趣。 2、儿童诗歌介绍和作者介绍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祖先的摇篮、遥远、苍苍茫茫、遮住、浓

绿”等词语的含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在感情朗读中,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意趣,理解课文,积累语言。教学难点:注意这首诗的诗行排列特点,领悟到含蓄集永的韵味。 五、教学策略 主要采用领读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策略、图文并茂、我问你答多种教学策略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活动 1 《祖先的摇篮》 播放PPT,展示识字卡 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闭上眼睛(播放鸟叫声音) 师:现在我们一起慢慢睁开眼睛(播放原始森林图片)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及反思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及反思 第八单元 单元妙解导航 本单元教材是围绕远古时代来编排的,形式上有诗歌、绘本故事、神话故事。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和一个《语文园地》。《祖先的摇篮》是一首散文诗,引导学生热爱森林,想象祖先生活的美好。《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以小孩子童稚的角度想象太阳、月亮、水及其他事物的变化,文字优美,想象神奇。《羿射九日》是一篇神话故事,描写了我国古代的大英雄羿为了天下苍生射掉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为人类造福的故事。《口语交际》围绕“推荐一部动画片”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园地八》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我爱阅读”五个板块。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43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 2.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汇。 3.能按要求仿照课文说话。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默读课文,不指读。 5.能根据提示讲故事。 6.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画片。

7.背诵《舟夜书所见》。 单元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默读课文,领略课文内容的神奇和有趣。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交流表达的欲望,能根据提示讲故事。 难点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想要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单元课时分配 《祖先的摇篮》2课时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2课时 《羿射九日》2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语文园地八》2课时 23 祖先的摇篮 妙析教材 这篇课文是一首散文诗,以儿童的眼光去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用充满童真童趣的幻想、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思绪引向遥远而又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诗歌共有5小节。第1小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的说法,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由此,“我”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祖先的摇篮反思

部编人教版 小 学 语 文 材 料

《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 《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歌。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指出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课前我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布置学生查找原始森林的图片和资料,一上课就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使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森林的美丽神秘。学生滔滔不绝,很乐意说。 《祖先的摇篮》这首诗写得非常通俗,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祖先”究竟指的是谁,“摇篮”指的是什么,并不是学生很容易体会到的。需要在熟读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所以我想,如果让学生初读诗歌就来回答问题,效果并不一定好。于是我饱含激情为他们范读了诗歌。学生们显然被我的情绪所感染,也不由自主地练读。我抓住机会,布置课下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有能力的还可以背下来,加上动作和表情,等下节语文课再分小节到台前表演。上课了,同学们各个精神饱满,端端正正地坐好等着我。等我刚说完:“哪位同学愿意上台表演?”他们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有几个甚至已跑到了台上。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诵,引来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我也被他们的情感激荡着,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感情丰富,是在用他们自己的心灵去追忆,去想象那古老的原始森林。

通过教学,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有些关键词语理解得还是不够。诗歌中的字词深奥,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怎样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学生能深切感悟。我认为方法一定要巧妙,学生也乐于接受才行,例如,理解“一望无边,看蘑菇打伞”,还有动词“掏、逗、逮、捉”等等,当时这节课下来,学生理解得并不好,这也是这节课失败的地方,后来再上课时,我就让学生通过生活经验说一说并理解这些词,甚至加上自己的肢体语言来演一演,学生表演欲很强,都很乐意做,看得出学生通过这些表演充分体验了充满童趣的幻想以及文中优美的语言,把我和学生都带到了美丽而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我们祖先生活过的地方。 总之,教学《祖先的摇篮》这篇课文,我真切地感到:孩子们感情很丰富,他们是在用心去想象那古老的原始森林,学生很有兴趣,主动性很强。今后在教学中,我会精心设计,努力营造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因为我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附赠材料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第八单元 祖先的摇篮

《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人和自然能和谐相处。我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 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教学时,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在朗读训练中,采用多种辅助手段,刺激学生视觉、听觉感官,激发他们兴趣。运用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运用录象,再现原始森林的美好景象,帮助学生读出语气;运用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学生的配乐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 2、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祖先们在美丽的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通过教学,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有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不够重视。诗歌中的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怎样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学生能深切感悟,我想,这是以后自己在诗歌教学中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趣。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学反思【第1篇】 一、明确信息交流的目标,分解信息交流任务 “人类祖先的生活”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研究范围,如果仅仅依靠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很难对这一主题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掌控。如果完全由学生自行收集信息和交流,有可能在信息交流时出现重复和遗漏,这样的交流必然是低效的。所以,在单元教学之初,我就着意引导学生分析交流目标,充分认识到目标任务的广度,经过讨论,同学们觉得分解任务、合作完成并交流是最有效的方式。于是,大家分别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了选题,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了微调,使得目标任务的主要方面被基本覆盖。经过这一选题过程,学生们一方面宏观了解了交流目标,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研究的这个部分关系到全局(信息的完整性),所以在后期的探究、交流中格外认真、细致,为交流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管理信息流,提高信息的质量 在以往的教学中,凡是遇到需要学生查询资料进行交流的内容,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从山网络上下载了大量的资料,但事前从未完整地浏览过,在交流时照本宣科,结结巴巴,有些字都不认识。这样的交流对于信息的接收方无疑是低效的,且会使倾听者很快失去兴趣,放弃交流。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提醒学生交流前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处理,提高信息的质量;同时还要对信息进行必要的过滤,去掉无关紧要的、重复的信息。经过这样一个收集——处理——

筛选的过程,学生对信息的进行内化和重组,浓缩了精华,节约了时间,提高了交流的效率。 三、选择恰当的渠道与方式方法,使信息交互效度最大化 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针对“表达与交流”提出了具体内容标准:“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这是因为提高信息交流的有效性需要根据交流目标、交流内容和交流对象等方面的需要,正确地选择交流渠道、媒介及相应的交流方式与方法,从而保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效率和质量。以《人类祖先的足迹》单元为例,学生关注了人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内容,其研究结果作为信息交流的主体各具特色,如果都以单一的口头表述的形式进行交流,必然会让人觉得单调乏味,同时也不利于倾听者将信息内化。所以,在交流前我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相应的交流表达方式。我为学生演示了一个实验:两个人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推销水果,A用单纯的语言描述一篮水果,B用来表现,之后再让学生进行选择,结果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后者。其实,二者描述的是同一个对象,这就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带来的不同结果。通过分析,学生深刻认识到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于信息传递效果的影响。所以,在后期的表达与交流环节,学生根据自己所要交流的内容分别选择了手抄报、模型展示、幻灯片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降低了交流中信息的衰减率,信息的交互效果良好。 四、及时运用反馈,提高信息交互有效性 在以往的课堂交流活动中,表达与交流环节的信息的传递往往是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反思【第1篇】 教学反思: 1.抓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主要内容。本文以儿童的视角,通过好奇发问,推想祖先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里质朴、自由的生活场景。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找出与自己生活贴近的活动,如摘野果、捉蜻蜓、逮蝈蝈等,引导学生想象在做这些事时有趣的情景,既积累了词语,又促进了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掌握。 2.加强朗读训练,注重想象力的培养。本课教学中,我用了大量的时间指导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在诵读中想象情境。学生通过想象,将诗句内容转化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在脑海里留下祖先们在原始森林里快乐生活的场景,进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促进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反思【第2篇】 第一课时: 1、引入,激发兴趣。用原始森林的引入,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2、读诗歌,感知文本。首先,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思考:祖先生活中哪里?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在他们的生活场景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习生字后,教师要求学生读这首诗,做到“五不”: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不读错字音、不读破句子。

第二课时: 1、这是一首内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诗,因为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对这首诗比较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出与自己生活贴近的活动,比如:摘野果、捉蜻蜓、逮蝈蝈等,并让学生体会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心情,这样就很容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注重朗读。朗读是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首诗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反思【第3篇】 (一) 1.这是一首内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诗,因为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对这首诗比较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出与自己生活贴近的活动,比如:摘野果、捉蜻蜓、逮蝈蝈等,并让学生体会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心情,这样就很容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注重朗读。朗读是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不足之处在于,对于识字教学指导得不够详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第1篇】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六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入新课。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自学建议,合作学习。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讨论人类的起源,你知道些什么

三、汇报自学情况。 1.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2.你画出了哪些生字并组词。 3.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4.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5.质疑: 四、理解课文。 1.读课文回答人类的起源你知道哪些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入。 我们人类的祖先当时在怎样在原始森林生活的 二、理解课文。 1.自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比如:学生说喜欢第一句:“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 4.配乐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

《祖先的摇篮》课后教学反思(精选10篇)

《祖先的摇篮》课后教学反思 《祖先的摇篮》课后教学反思(精选10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祖先的摇篮》课后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祖先的摇篮》课后教学反思篇1 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 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教学时,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在朗读训练中,采用音乐、录音、录像等多种辅助手段,刺激学生视觉、听觉感官,激发他们兴趣。运用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运用录象,再现原始森林的美好景象,帮助学生读出语气;运用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学生的配乐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 2、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祖先们在美丽的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通过教学,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有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不够重视。诗歌中的字词深奥,学生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创新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创新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创新教案【第1篇】 【教材分析】 《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共分四小节。第一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的说法,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由此,“我”产生了许多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去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也曾在这里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儿吗?”这些充满童趣的幻想、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遥远而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课文最后,树叶的响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也对古老的原始森林——人类祖先的摇篮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并与诗歌的开头彼此照应,将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课文配有色彩明丽、内容丰富的插图。远眺群山,苍茫起伏,森林茂密,画面近处,树木参天,绿树如茵,松鼠、喜鹊、野兔、蘑菇、蔷薇等形象突出,整幅画面生机盎然,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并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脑子里有很多的为什么,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们的思想里充满了童真童趣,而这篇诗歌就是以孩子的语气在追想远古时代祖先们质朴自然的生活,所以非常适合他们学习,但是现在

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城市里,每天被繁重的作业包围,难免缺少这样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所以他们欠缺相应的生活体验,而且本文的主旨也是非常深奥难懂的,为什么说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永远永远不被污染?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并体会文中动词的恰当使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第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体会人类生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2.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仿照第二第三小节说话。 【教学难点】 通过复述课文,体会人类生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文作者将情感附于想象中,情景交融,营造了优美而充满情趣的意境。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想象情境,通过想象理解内容,读出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