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

春秋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在学术思想日趋活跃的形势下,我国医学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受先秦诸子思想的影响和渗透,尤其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医学先哲们将道家气与阴阳的哲学辩证法引入到医学领域,道文化对中医药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今天我们就从中医理论、中医治疗思想和中医药同源性这几个方面来讲一讲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

道文化的生命心理健康观是我们理解它对于中医药影响首先要了解的。道文化是中国本土文化,蕴藏着古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和对乐生、重生、贵术的追求。

"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道文化追求长生,关怀个体生命,热爱生命,关注人生价值,希望生命之无有止息。“道常生万物,天地乃物中之大者,人为物中之灵者”。这表明人在宇宙中,地位最高,“一切万物,人最为贵。"故而认为天地万物皆有可长生者,人应亦可,且把贪生者作万物之共性。

具体来说,第一点是清净。什么是清静呢?《云笈jí七签》说:“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道德经》写道:“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可见,清静是有利于摄生修养,调适精、气、神的有效途径。第二点是无为。《云笈七签》则告诉我们:“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改而从善……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第三点是寡欲。《道德经》中写道:“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孙思邈则说:“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最后一点,是不争。《道德经》中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说法。《云笈七签》说:“为善者自赏,造恶者自刑。故不争无不胜,不言无不应者。”

可见,道文化不仅对人类生命进行了特殊的思考和探索,而且对心理健康有着独特的见解,其中不乏朴素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它不仅满足了道教信徒的心理安慰和宗教需求,而且能指导其他人正确的待人处世。

第二,道文化对于中医理论的影响。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法自然,形成了精气说,气充当着万物之源的角色,于是,道作为哲学上的统一物成为理论实在;气作为物质性的根据成了一种哲学上的本体。由于阴阳与气的这种结合,既有利于“道---气”学说向自然科学方面倾斜,又为医学理论将阴阳五行学说作为骨架奠定了基础。;庄子进一步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即人也是由气化生的。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中说:“气”是万物的本源,人是由“气”构成。自此气---阴阳---五行的理论逐渐形成,成为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注文写道:“时序运行,阴阳变化,天地合气,生育万物。故万物之根,悉归于此。”“生气不竭者,以顺其根也。”唐代的医学家王冰接受并充分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并充实了道的内涵,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包括人类本身,都来源于气,都是天地阴阳变化的产物,云道乃“谓变化生成之道也”。

第三,道文化对于中医治疗思想的影响。道学中的“德”就是以“中和”为基本特征,“中”、“和”二字的含义相通。中医和法的概念,最初由清·成无己《医学启源》提出,专门针对少阳证,特指小柴胡汤而言:

少阳证半表半里,正邪相争,非汗下所宜,唯有和解一法乃为“正道”。

后世医家又将其拓展为治疗肝脾、胆胃、肠胃、寒热、虚实、表里等不和证,是对和法的发展。

第四,道文化对中医学的同源性影响。道文化是与中医药学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文化形态;由于道文化的主旨是追求生命的康乐奇境和长生不死的成仙目标,故而医药养生便成了道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药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道文化的印记已深深地铭刻在中医学的内涵之中,故而自古以来,便有“医道同源”之说。“医道同源”的主要成就有如下几点:首先,它促成了道医群体的形成。先秦至汉的黄老学派,兼容老庄道家与阴阳家之学,注重养生之术,为中医医家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人才基础,故当时医著均托名黄帝与老庄,并形成了道医群体,为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次,道医群体对中医学作出了诸多贡献,中医学的文化基因,主要来自于道文化。例如,他们曾撰著《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千金方》等医学奠基之作,并注释《内经》等医著。其三,道医群体对方剂学的卓越贡献,很多中药方剂中有许多是以道教神仙命名,如小青龙汤、青龙散、白虎汤、朱雀丸、玄武汤等。

第五,道文化对中医学养生学的影响。道医创立和发展多种养生术,道教对中国养生学的成就是巨大的,可以说,道教的所有教义、道规、道戒以及各种修炼方法,都涉及到养生,其精华部分是中国养生学的重要内容。道教典籍的总集《道藏》中,广义说来,全部都是医书,句句关涉医学,其中仅医书和内、外丹专著共有150余种,关涉医学和养生的著作达900多种,70%以上的道教著作均与医药学有瓜葛牵连,或竟成为医书的组成部分。所有这些,我们都可看成是道教养生经验的总结。有许多直接被中医学所采用。

综上所述,道家文化是中医的“根”,中医是道家文化的“干”;换句话说:中医是为道家的“文”所“化”而产生的结果。

从道学文化看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中医学毕业论文

从道学文化看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 道学文化将整个宇宙看作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以道的“生化原理”来认识世界,认为宇宙是由道“生成”的,并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道学是一种“生道合一”的学说,将爱护天下众生放在首 位,认为“生命”本身就是道的体现,并将“养生”视作“修道”。 因此,在道学中汇集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防病治病、养生益寿的医疗方术。实际上,中华民族的医药学就是由方仙道的巫史医学、早期道教的方士医学逐渐演化而来的。这就是说,原初的道教医药学是中国医药学的母体,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也是阴阳五行学说、天人感应原理等取象比类的道家术数学,因此我们可以论定中医药学理论应属于道学文化的范畴。盖道学原为“身国同构”之学,视医身与医国其道由一,因之中医药学本身就是道学。至于中国养生学属于道学的范畴, 更是不言自明的。 中医药学之名,本是比照西医药学而来,上个世纪中国传统医药 学在西方医药学的冲击下几无生存之地而日见式微。在现代社会,探讨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创新中医药学文化,对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揭示中国医药学的文化底蕴,首先须考察中国传统医药养生学的本来面貌。考中华民族之道学文化,本肇始于纪元前七千年伏羲、神农、黄帝时期的母系原始公社文化,中医药学也是由神农首先发明,至黄帝时代发扬光大的。 道学文化是全世界唯一保存下来的三皇时代母系氏族共产公社文化, 中医药养生学也是全世界唯一保存下来最古老的氏族公社时代的医药养生学。由于三皇时代是中国氏族公社政体的共产社会,道学文化发轲奠基并日趋繁荣,中医药养生学也首先是一种文化医学,它是彻头彻尾属于道家思想体系的医药养生学。人们可以从《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等古医书中捕捉到中医药养生学传自远古的信息,并从中揭示它们的本来面貌及其文化底蕴。《帝王世纪》有神农尝百草开创医药学的记载。而今学术界考据古书,多头脑僵硬拘于文字之辈, 缺少能与古人思想交通及对话之学养,所作出的定论多不可信。《黄帝内经》虽成书于战国百家言黄帝时,但其思想资料渊源甚古,盖同老子《道德经》属同一文化体系,为母系氏族原始公社时期之文化遗存殆无疑义。据《黄帝内经》,我们不难恢复中国传统医药养生学的真实面目。中国

道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 *导读:在我国古代存在各种思想,无论儒家还是佛家或者是道家都对中医医德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道家文化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其思…… 在我国古代存在各种思想,无论儒家还是佛家或者是道家都对中医医德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道家文化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其思想博大精深,在道德问题上,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对中医医德有着深远的影响。老子、庄子是道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探讨老庄学说对中医医德的影响,对于探讨中医医德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有重要意义。 首先是贵身爱身,宠辱皆忘。贵身是老子的一种重要思想,他认为人存天地之间,与道、天、地并为域中四大之一,身体是人的根本,人应该重视身体像重视大患一样,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反映了老子贵身的思想。他主张人要宠辱皆忘,不要为追逐名利、荣辱、得失等身外之物而伤身,认为只有真正懂得贵身爱身的人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道家对自身生命的重视远超过儒家。将重视人的生命看作人生的第一要义,这种高度重视生命的思想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救死扶伤是医生的神圣职责,医生必须重视人的生命,珍视人的生命。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黄帝内经》就明确提出天

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重视人的生命是对医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医生要做到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这均源于对人的生命的重视。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遂潜心医药,著成《伤寒杂病论》。孙思邈有感于人命有贵于千金,遂将自己的医学著作命名曰《千金方》。 再者是精益求精,体悟大道。道是老庄哲学最重要的概念,《老子》一书将道描述为宇宙的本原、事物的规律、社会的法则等,道是恍惚的、玄妙的,但当道表现为万物的规律时,这种规律性的道又可以为人所体悟与效仿。为求体悟大道,老子认为人需要不断地努力,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必须有毅力,慎终如始,方能获得成功;需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去做,方能无为而无不为;需要摒除外界的干扰,通过静心、内证等方式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庄子认为人要通过坐忘、心斋等方式体悟大道。为求得道之实,学道之人应该像列子一样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像佝偻承蜩丈人一样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方可何为而不得。只有真正得道,才可以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必有余地矣。医学是至道在微,变化无穷的学问,为医者必须才高识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广泛涉猎群书,精研医术,才能真正领悟医道。《黄帝内经》将受师不卒,妄作杂术,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 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 《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所谓“一气”就是说世界为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所产生的。可以说,“道”是万物的共同规律,“气”是万物的共同组成,“一”是万物的统一性。“道”、“气”、“一”三个概念都是整体性原理的体现,“道”是动态的整体性,“气”是开放的整体性,“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万物同道,万物一气,万物统一于整体之中。故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而万物一气也。 3、相生相依,相反相对 《老子·二章》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也就是说事物的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认识到事物之间有差别,而又不可分割。《老子·五十八章》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辩证地告诉我们如何看待祸福及相反事物之间的关系。 庄子则认为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并漠视而抹杀事物间的界限,进而对客观存在持怀疑与否定态度。他认为从“道”的角度来看,此亦彼,彼亦此,没有确

道教对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文化的影响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内容摘要: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在长达2000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是官方提倡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正统思想,道教在带有鲜明的民间 宗教的色彩。但与世界其他宗教不同的是,道教不是有教主所创立 的宗教,二是广泛吸纳中国古代巫术、方仙道、黄老道等,由众多 民间教团组织而成。道教的成熟与佛教传入中国几乎同时而且几乎 同步的在中国进行发展,经过佛、道、儒三者之间的碰撞、融合, 最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道教始终植根于中国社会,是从中国传 统文化中孕育出来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今 天的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与传统科技、艺术、文学、医学及 民俗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根底全在道教” (1)。 关键词:道教中国文化影响发展 (一)对医学方面的影响 道教的医学以内丹术为主要内容,内丹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丰富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宝库。(2)且在理论上就有两种贡献,一是对人体中的气气血气化经络等的探;,二是关于养命与养性的理论;三是道教医学道德观。如孙思邈的医学代表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书名所以冠之以“千金”,是在于“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而求道的过程也就是行善与积德的过程。在医疗方法方面,道教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探索出一整套方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医术。且在唐末五代开始兴起的内丹学既有助于深化对药物性质的认识,也推动了制药学的发展。晋代以后,大部分膏药中都含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 *导读:道教医学与道医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道教医学是在与中…… *道教医学与道医 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道教医学是在与中医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以长生成仙为最终目标,同时兼顾防病治病,其中既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等道教文化色彩明显的生命科学内容,又容纳了道医所采入的诸多传统中医学知识,与中国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医是近代对奉行道家思想或道教教义的医者的概称。早期如晋葛洪《神仙传》中壶公、董奉,汉魏以后,如晋葛洪、南朝陶弘景、隋杨上善、唐孙思邈、宋王怀隐、元丘处机、清傅山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人物。他们或学黄老,或为道士,均引道论医。 *方术神仙、道教与中医本草学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是中药学的奠基之作。后世诸家本草,大多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本经的成书,大约在战国至东汉。《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这种三品分类的表述,以及将许多金丹药类药物列入上品药,认为它们具有延年等功用,都表明此书与秦汉时期方术思想的盛行密切相关。 战国时期道家的养生学说与方法,至秦汉时期,由于秦皇汉武对于得道成仙的痴迷,神仙、服石、炼丹、房中术一时大行其道,社会上形成了一批被认为持有长生之药或特殊法术的方术之士,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修行成道的神仙。于是,这方面的著作大量出现,与一般医药学著作并传。如《汉书艺文志》方技部分,包括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4类,其中医经7家216卷,经方11家274卷,房中8家186卷,神仙10家205卷。前两类和后两类总数大体相埒。方技略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可见汉代无论学者还是官方,都把医药、房中、养生看作是方士之技、方士之术。而医家有时也直接被称为方士。《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此处所言方士即医生。房中养生、神仙服饵与医经、经方一样,逐渐成为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道家关于生命、精、气、神以及养生、炼丹的理论,在历代医籍中多有反映。 汉代道家神仙方术的兴盛,与帝王对方士的优遇密不可分。

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

春秋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在学术思想日趋活跃的形势下,我国医学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受先秦诸子思想的影响和渗透,尤其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医学先哲们将道家气与阴阳的哲学辩证法引入到医学领域,道文化对中医药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今天我们就从中医理论、中医治疗思想和中医药同源性这几个方面来讲一讲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 道文化的生命心理健康观是我们理解它对于中医药影响首先要了解的。道文化是中国本土文化,蕴藏着古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和对乐生、重生、贵术的追求。 "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道文化追求长生,关怀个体生命,热爱生命,关注人生价值,希望生命之无有止息。“道常生万物,天地乃物中之大者,人为物中之灵者”。这表明人在宇宙中,地位最高,“一切万物,人最为贵。"故而认为天地万物皆有可长生者,人应亦可,且把贪生者作万物之共性。 具体来说,第一点是清净。什么是清静呢?《云笈jí七签》说:“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道德经》写道:“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可见,清静是有利于摄生修养,调适精、气、神的有效途径。第二点是无为。《云笈七签》则告诉我们:“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改而从善……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第三点是寡欲。《道德经》中写道:“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孙思邈则说:“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最后一点,是不争。《道德经》中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说法。《云笈七签》说:“为善者自赏,造恶者自刑。故不争无不胜,不言无不应者。” 可见,道文化不仅对人类生命进行了特殊的思考和探索,而且对心理健康有着独特的见解,其中不乏朴素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它不仅满足了道教信徒的心理安慰和宗教需求,而且能指导其他人正确的待人处世。 第二,道文化对于中医理论的影响。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法自然,形成了精气说,气充当着万物之源的角色,于是,道作为哲学上的统一物成为理论实在;气作为物质性的根据成了一种哲学上的本体。由于阴阳与气的这种结合,既有利于“道---气”学说向自然科学方面倾斜,又为医学理论将阴阳五行学说作为骨架奠定了基础。;庄子进一步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即人也是由气化生的。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中说:“气”是万物的本源,人是由“气”构成。自此气---阴阳---五行的理论逐渐形成,成为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素问·阴

道家与中医学的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源头。古代民众防病治病的实践从一开始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指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儒释道,儒释道三家与中医均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其中的道家与中医的渊源尤为紧密。儒家主要是从道德观念的层面给予中医以影响;佛家传入中国是在两汉时代,此后,其“以法疗病”的理念及医疗技术才逐渐融入中医;道家修炼的目的是与道合真,羽化而登仙,对身体的珍视无以复加,因此极为重视养生,把养生和修道、得道视为一体,如道家经典《妙真经》写道:“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身。”因此,道家与以防病治病为宗旨的中医最为贴近,不仅其理念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医的指导思想,其养生保健的不少技术和法则也转化为中医重要的防病治病的治法治则,此外,从道家名士中产生了中医发展史上的不少大家。本文对此试加阐述。 一、中医的主要理念源于道家 中医受《易经》的影响最为深刻。众所周知,《易经》是百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源头。张其成先生说:“在先秦典籍中,只有《周易》为儒、道两家所共尊——儒家尊之为‘六经之首,道家尊之为‘三玄之一’。”〔1.1〕儒家和道家均把《易经》奉为最高经典,进行各自的阐释。《易传》作为《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儒家所阐发,它主要是从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对《易经》进行诠释;而《易经》中与中医有关的理念却是由道家大力发扬的,如阴阳五行理论,道家将其进一步细化、系统化了。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不少观念源自于《易经》。《易经》与《道德经》中的重要理念均成为中医的指导理念。阅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可知这并非虚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道家的“阴阳五行”说成为中医的核心理念 《庄子。天下篇》曰:“《易》以道阴阳。”整部《易经》都被解读为阴阳两字。《易经》里虽然没有说到五行,但按张其成先生的看法,《易经》里所说的四象八卦就是五行〔1.53〕。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有关阴阳,《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五行学说用于阐述阴阳理论有关生命内部的制约和支持关系,具体有三句话:“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张介宾《类经图翼》·《五行通论》)中医应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身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的思维模式“取象比类”、中医的治则治法等都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这是中医学界的通识,这里不再赘述。 2.道家的“自然无为”是中医倡导的“恬淡虚无”的先声 《道德经》讲“道”,“道可道,非常道。”道尽管无限大并包容一切,但却是不能把握、不可言传之物。无为而无不为,是道的一种常态,“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自然无为”的,因此可以无不为,可以开创一切,可以产生奇迹。韩非《解老篇》从《道德经》“自然无为”的观念解读出“少欲”的理念,并指出“少欲”可助身体健康:“民少欲则血气治而举动理,……夫内无痤疽瘅痔之害。” 《内经》沿袭了《道德经》中有关“自然无为”的哲理及“少欲”的观点,认为通过“治神”,使精神意识保持“恬憺虚无”的状态,是防病治病的重要途径之一。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与此类似的表述,还有《灵枢·上膈篇》中的“恬憺无为,乃能行气。”就是说,按照“恬憺守静、内敛不争”来进行自我的修炼,是能收到培育真气、预防疾病的效果的。 3.道家的“人法自然”推演出中医的“顺应天时” 《道德经》认为,天地自然,是道之化生和体现,因此人们必须顺应、敬畏天地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说人必须效法天地自然,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道德经》的这一重要哲理在《内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内经》要求人们必须根据天地

论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

论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 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它历经千年的发展,至今仍有广泛 的应用和传承。而道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传统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医道观念、药物疗法、医疗机构等方面,探讨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 一、医道观念 传统医学的医道观念,强调治病救人的为人情怀,不仅注重病因、病机的诊断,更强调治疗的个性化和综合性。而这种观念正是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道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自然、简朴、无为的生活,认为身体的健康和内在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传统医学渐渐形成了“四气调神, 五脏安和”的理论体系,即通过平衡五脏六腑的功能,达到调节人体阴阳化气的目的,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达到最佳状态。 二、药物疗法 道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认为身体是自然界的一个小宇宙,沟通了天人之间 的关系。因此,道家文化中有很多与自然、与天地相关的概念和方法。这些概念与方法也被应用到了传统医学中,特别是在药物疗法领域。传统医学中很多的中药材都与道家文化相关,如枸杞、人参等,这些植物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其特点是具有温、补、益气的特性。这些概念反映在中药方剂中,许多中药配伍使用以温补为主,以收敛和滋养为辅。而且,在药物疗法中,还常常应用一些自然物质,如石法曾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其中的“望”和“闻”就反映了道家文化中注重自然 的特点。 三、医疗机构

对于传统医学来说,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道家文化中,追求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道家文化中没有只注重治疗疾病的医院,而是更多的是把医学融入日常生活中。例如,流传至今的道教宫观里,除了功夫、修行之外,还有治病的医术,称为“道药”。这些医术能够应用于传统医学中,说明了道家文化对于传统医学的影响。 总而言之,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医学的影响也十分深远。其把自然、天地、人与治疗疾病的方法和观念融为一体,使传统医学更加贴近人性,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充满了人文关怀。这种文化传承至今,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更是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李宇林道长谈道教医学养生文化传统

李宇林道长谈道教医学养生文化传统*导读:随着人们对宗教文化和传统医学的日渐重视,道医也成了一个热点话题。道教之音网站专访北京白云观道医馆馆长 随着人们对宗教文化和传统医学的日渐重视,道医也成了一个热点话题。道教之音网站专访北京白云观道医馆馆长李宇林道长,听道医讲解道教医学的文化传统。 李宇林,河南南阳人,成长于中医世家,早年慕道来到白云观,参加中国道教学院学习,研修道学、易学、丹法、医学等。阅读道书之余,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进修,获得专科文凭,成为一名道学与医学兼修的专职道医,曾参与编纂《修道五十关》等,出版《医道通仙》一书。 *一、道:道医文化的核心 道教医学之所以源远流长,并能够自成体系,在今天依然焕发勃勃生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道医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

由道出发,不断展开、补充,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精妙的宗教医学体系。道是道教的核心信仰,也是道医的思想内核,是道医的本质与基础。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进行了细致精妙的阐述,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描述了大道的性质,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在道教中,道不仅仅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也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还是社会正常运转与发展的内在法则,同时是人身体内在的主宰。 道教正是在道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宇宙与人的关系,并希望通过各种方法使人与宇宙实现同质同步,从而修道得道、长生久视。道医也正是怀抱着对道的追求,不断地探索宇宙与人的身体,建构了博大精深的道教医学文化传统。 *二、养生:道医文化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伴随着《黄帝内经》的著作而形成的,《内经》的著成是在经济得到快速飞跃式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这文化膨胀式发展的年代,百家争鸣,很多的思想家在这个时代出现。中医的发展就是在融合各家文化之所长以及科技知识。由此可以得出,中医文化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产物。中医是吸取各家文化之所长,慢慢形成的,几千年来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 1 道家文化的影响 老子创设了道家,道家文化的形成是在先秦时期。道家的文化在中国的几千年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道家思想讲求的是无为,老子认为天地万物不以人的意念的转变而转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贯彻始终。相对于比较平淡的唯物主义观点外,老子也最早提出了反这个词,在他的思想观念里不管是什么事物都是存在利弊的。当然老子的思想观点也在后代得到了发扬光大,许多思想家认为老子说的就是气,因此提出了精气说。精气说中的气就是精气,道之万物,惟恍惟惚…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老子所倡导的,说的就是这其中有精微物质,这种精微物质是真实存在的,这是精气说最初的原始形态。精气学说的主题思想是:精气是万物构成的主要因素,

生命的形成是精气所致,生命的结束就是精气散亡所致。 最初的精气分为阴和阳两种,所有事物的的发展都是精气的运动变所致。精气说作为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这样演变来的,中医在阐述人的生老病死的过程就是通过精气说,中医理论相信人的本体的形成是天地精华孕育的结果。就像是《内经》: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也。《内经?素问》:夫精也,身体之本也。讲求的就是生命的构成就是精气,促成了智慧的形成。气的精华就是精气,是由气生化来的,气的生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气与形、形与形、气与气相互转化,因此人体就会在不断地发生新陈代谢,不断的进化发展。从道法自然中还演化出了中医的养生法则,《内经?素问》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道家学说中的无为,不与世俗相争的思想促成了中医里预防疾病的思想即不为世俗所扰,淡然处之。 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在中医中也有所体现,正如《内经?素问》所讲:不足则补,有余则泄、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等都是老子的《道德经》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思想的延伸。 2 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学和中医学的关键要素中的五行学说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对于中医学意识论和方式论中儒家方式论的数学说起到决定性影响的是里面所囊括的阴阳学说、运动观念等。中医中将经络、脉象、五官等与天地相比,在中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与

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关系

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关系 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有着深刻的关系。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脉相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一系列生活哲学、道德观念和修身养性方法。而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精华,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维护人体健康。下面将从哲学、修身养性、健康观念等方面阐述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关系。 首先,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有着相同的哲学基础。道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弃欲无为的观念,主张追求内在的平和、和谐和长寿。而中医药学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根据四时变化调养身体,通过平衡阴阳、调节气血来达到健康的目的。道家文化的哲学思想为中医药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导了中医药学的对象、方法和目标。 其次,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共同注重修身养性。道家文化强调修身养性,追求心身的和谐与健康。而中医药学也重视调养身心,强调内外调和,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等方面的平衡,保持正常机能和稳定的情绪状态。道家文化以及中医药学都认为,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通过修行、养生和治疗等方法,可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此外,道家文化也影响了中医药学对健康的观念。道家文化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念,强调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医药学也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人体内部存在着相互联系的经络、脏腑等系统。对于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治疗,中医药学注重全面观察、综合分

析,寻找病因所在,调节整个人体系统的平衡,而不只是治疗某一个症状。 最后,道家文化和中医药学都注重人的自我调控和自愈能力。道家文化强调人的自主性,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而然地修补身心的平衡。中医药学也认为,人体具备自我调节和自愈的能力,通过调整饮食、锻炼、休息等方式,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力。道家文化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反过来,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也验证了道家文化中的一些观念,并将其发展成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 综上所述,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深远的影响。道家文化的哲学基础、修身养性的理念、对健康的观念以及人的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都对中医药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道家文化的指导,中医药学得以形成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为维护人体健康和治疗疾病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儒释道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论儒释道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 要了解儒释道三家不同哲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医学的影响,首先就要来了解一下儒释道三家的形成。 儒家,诞生于春秋末期,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由孔子创立。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地位平等,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在汉武帝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而其思想,则是一种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与儒家思想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道家同样诞生于春秋中晚期,其诞生要早于儒家。(关于本论点,《论语》中有“孔子问礼于老聃”,在此不加赘述)道家思想总结了长久以来的一些思想精髓,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诞生于迦吡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由尼泊尔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也即释迦牟尼)创立,最晚在秦始皇时期传入中国。(新华社,2009)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谈过了儒释道三家,我们接下来就谈一谈中国传统医学,也就是中医学。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医学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中医药学名词》,2005)在现代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中的一支。 首先,谈一谈道家哲学与中医学。 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对于人体脏器运行和诊治的理论来源于精气、阴阳、五行、三元等传统理论,而这些理论都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家哲学。例如三元论来自于《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三元医学理论认识疾病,则认为世界万千疾病都源于“毒郁虚”,也即“疾病万千,不离三元。何谓三元?毒郁虚”。(武学文高孟兰武凌怡,2008)同样的,中医学借助道家哲学中的五行学说,将人体的脏器划分为五大系统,系统的展示和体现了具备金、木、水、火、土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这些都是道家哲学对于中医学深远的影响之一。 同样的,中医学中重要的一环——养生学的建立,与道家“修身养性”的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中医传统养生学的建立与发展于道家哲学中的《易经》是分不开的。中医学中最重

道家与中医的关系

道家与中医的关系 道家及其后来发展的道教,与中医都是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也是最能反映我们民族性格精神的文化与体系,它们之间源远流长,相互影响。本人在此不想从学术上专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想谈一点自己看法和感想,不对之处,敬请扶正。 翻开中国历史,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皆因道学之兴而盛,道学之衰而亡。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汉唐两代,汉(文景之治)唐(开天盛世)时期社会都崇尚道家思想。而汉武帝大搞“罢废百家,独尊儒术”正是西汉走向衰亡的开始。儒家思想根本没有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相反一直在阻碍发展。中国历史上“最窝囊”的宋朝和“最耻辱”的晚清都是儒家礼学大兴的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在中国影响很大是因为统治阶级的强烈推崇强烈和大力灌输。统治者的推崇儒家思想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儒家思想维护了统治者的利益。儒家思想的本质是:帮助封建统治者更好的统治其人民。教育民老百姓如何作一个服从君王的顺民。正因为此,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一直不停地美化儒学、误导民众。由此产生了数不尽的儒家思想卫道士。《水浒传》中的宋江就是一个典型的受儒学毒害极深的愚民。 现在社会的发展印证了道家思想的正确性。 道教哲学虽没有被哪个国家追捧和信奉,但是任何一个国家

的社会发展无不与道学的发展观相吻合。一切尽在道之中。道云:“无为胜有为”,道家提出“无为政府”的概念。表面听来觉的此理论很荒唐,但是事实证明了道的正确性。如:中国地方官员为追求政绩不切实际的盲目发展,结果造成资源极度浪费、环境严重污染。韩国政府为了扶持民族工业,过度干预经济领域,结果反而造成经济危机,最终要国民献血救国。这些都是违反道家无为理论的恶果与此相反的是:美国实行的自由资本主义,政府最大限度不干预经济,却始终保持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英国实施自由经济摆脱了长期的衰退,进入了持续稳定地增长。英国政府对几乎不直接干预经济领域的活动,即使英国国宝“罗尔斯罗依斯”公司被德国人收购了,英国政府也决不干涉。结果,汽车工业全部沦陷的英国反而能超越法国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强国。“无为政府”并不是要求政府不做事,而是要求政府不可过度干预社会及经济的发展。美英两国虽然不信奉道家哲学,但是他们在经济上的成功为道家之无为理论作了很好的示范。也再此证明了道家哲学是包罗万象的。 历史对道家却的确有许多误解。 方面人们普遍分不清道家和道教的区别,把两着混为一谈。其实道家不是道教。道教是宗教,而道家是哲学体系、是学术流派,道家从不宣扬迷信。那些求神拜仙、练丹画符之类的事属于道教,与道家毫无关系。道教与农民起义的关系。道家哲学主张人保持自然本性,这包含了自由的概念。这与儒家思想的教条格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医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医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道、儒、释、兵、理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理论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其中,道家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其倡导的观点从很多方面都对中医养生疾病防治等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道家思想中医理论影响 自古以来医道一家,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各家学派思想百花齐放,因此中医学也受到了深远的影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道家学说因其思想和学说最贴近于中医,自然也就成为了中医理论思想体系建立和发展的最重要学派。珍视生命、重人贵生,是道家学说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思想。本文试从道家思想的特色内容入手,浅谈其和中医理论的一些基本关系。 <老子.一章>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提出了道这个关键词,作为宇宙本原的道是什么?《老子.十四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意思就是说道先于天地,浑然一体,天地万物都是依靠它来生长,道独一无二,听不见,看不见,摸不着。虽然道作为万物之宗,但它是不能直接派生万物的,于是老子在道的基础上引入了“气”的概念,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高度概括了宇宙的本原。稷下道家著作《管

子》一书中明确直接地以“精气”名“道”,提出了精气学说,建立了精气一元论,最终使道气学说成熟起来。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人类为自然万物之一,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化生之源;运行于宇宙中的精气,充塞于各个有形之物间,具有传递信息的中介作用,使万物之间产生感应。人的健康与精气密切相关,“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源,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内业>),至《太平经》论及了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说明三者之间相互依存,气聚则成形,气散则形亡,人的生死过程,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故古人养生,极为重视精气神三者的调摄,精脱者死,失神者亦死。精气神三者的充旺与否,是人体生命存亡身体健康的关键,历代养生家均予以高度重视。 《老子.二十五章》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自然作为处事的法则贯穿于一切活动,要求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自然法则。正是由于人与万物有着同一的物质基础,所以,人与万物遵循着同一的规律,这一观点在中医学理论中俯拾即是如《素问.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道法自然”表现出尊重自然,依循规律和崇尚自然道德的行为选择,有着深刻的养生学意义。首先它体现在中医治未病上,《老子.七十一章》有云:“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一“治未乱”思想被引入中医学,即发展为治未病理论,又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

以下关于道文化与健康关系的说法

以下关于道文化与健康关系的说法道文化与健康是一种紧密相连的关系,它包含了道德、文化、 哲学和医药等多方面的内容,这种联系是由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和文化传统所塑造的。与现代医学不同,道医学更加强调自我调 理和养生,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下面 是道文化与健康关系的具体说明。 一、道文化对健康的正面影响 1. “中庸之道”对健康教育的启示:道家思想强调“中庸之道”, 即“恬淡寡欲,寂寞无求”。这种思想转化为健康教育中的理念, 就是要人们放下心理的贪欲,拒绝过度消费,减少精神和身体疲劳,注重休息和自我调节,这样才能增强身体健康。 2. “阴阳五行”对健康的调理:道家医学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是“阴阳五行”。它具有很强的理论逻辑和科学性,被广泛应用于医 学领域。这种理论强调养生调养须以阴阳平衡,五行均衡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身体健康与自我修行的目的。 3. “止于至善”对生活心态的影响:道家思想认为,治疗心理疾 病的方法是“止于至善”。这种理念告诉人们要用积极心态面对生 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做到心静神安,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理平 衡的目的。 二、道文化对健康的具体作用

1. 餐饮文化的作用:中国的饮食文化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而道家思想在饮食上也有自己的一些特色。道家饮食注重选择合 适的食材,精细制作,少炸、少烤、少煮,既保留了食材的味道,又减少了不必要的能量摄入,促进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2. 香文化的作用:道家文化注重香道,认为香能够促进人的健 康和心灵的愉悦。这种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香能让人心情愉悦,消除压力,促进身体健康;香还能抑制细菌,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们的健康。 3. 动功文化的作用:道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尤其 注重身心的调和和保养。动功也是一种重要的道家养生方法,它 通过身体的放松和锻炼来达到健身的目的,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 三、道文化在现代健康中的应用前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道文化也在不断地和 现代健康相结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应用前景正变得 越来越广泛和深远。 1. 道医学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道家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和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诊断和治 疗方法。这种方法强调个性化治疗和全面调理,受到了越来越多 的医生和患者的认可和推崇。

扬“道家文化”是中医发展的必要条件

扬“道家文化”是中医发展的必要条件 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两句话:“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 “无为,而无不为”,很多人对此的理解为:什么也别做,等于什么都做了。 无为不是消极,而是一种出事的智慧和方法。 其实“无为”的真正含义为:不要刻意的去做,顺其自然去做事情。 用现代管理的话来说,“无为”就是不刻意的出台什么政策之类的意思。一旦刻意的去研究、施行政策,反而使人心变坏,天下大乱。 我从小在山里长大,看见山上的树木,不用去修枝剪叶,没几年都成了参天大树,很多都成了栋梁之才,而在城市里呆了这些年,经常看到园林工人给公园里的树修枝剪叶,每逢过节,还将树加工成特定的造型,是给树庆贺呢,还是给人庆贺?几年过去了,树不仅没长高长大,反而很多树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每每看到园林工人的努力,我常常在想:“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一棵树的成长,“无为”而活,“有为”却死啊! 作为中医,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有为”而做,非是“无为”而做啊! 临床上疾病的很多表现形式其实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而我们常常不去深入思考,盲目的去针对这些表现形式而努力,违背一些基本的规律,看似在“治疗”疾病,其实是在“制造”疾病,背道而驰,适得其反啊!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举几个例子: 经常遇到咳嗽的小儿患者,家长不分青红皂白,立即用上镇咳的药物,小孩咳嗽好些了,但其他的问题接踵而来。 我常对这些家长说,“如果你炒菜,被油烟呛了,出现咳嗽,你会咋办?”

这些家长很自然的说,“那没啥事,咳几声,将油烟刻出来,不就好了?” 我反问道,“为什么被油烟呛了,你不喝点镇咳药呢?” 家长笑了笑,“被油烟呛了,喝镇咳药,怕是会坏事啊!” 是啊!我们被油烟呛了,都不敢喝镇咳药,为什么自己的小孩受寒了,出现了咳嗽,却强制性的给小孩灌镇咳药,而不是想办法帮小孩将体内的寒邪散尽呢?难道喝了镇咳药,不咳嗽了,小孩体内收的寒邪就会自然消失?这不是“掩耳盗铃”,这不是“有为”而做? 还有一些小孩饮食不节,消化不良,出现食积发热,而很多家长(包括很多医生)的处理办法是吃退烧药,今天体温降了,明天又烧起来了,反复使用退烧药,为什么不将体内的积食解决掉呢?“对症”治疗,就是针对“症状”来治疗,有多少是在“有为”而治啊? 其实再高明的医生对疾病的认识,都比不上人体自身对疾病的反应,人体的很多“症”,都是身体在寻求自救,都是身体在呼唤,而我们很多时候都没有静下心来听听,为什么身体会发出这样的呼唤?所做的工作不是去理会身体的呼唤,却是压抑身体的呼唤,掩耳盗铃,看似“症状”得到了改善,却是将身体从“这个不良状态”,推向“另外一个不良状态”,也许在这种盲目的推动下,机体状态越来越差,静下来想想,我们“帮了多少病人,又害了多少病人?”,我们不是在“制病”,难道是在“治病”? 道法自然! 其实很多时候完全不需要针对“症状”来用药,只需要针对脏腑,恢复脏腑的功能,让五脏之间相互滋生,而又能相互制约,很多疾病自然就得到了治疗,机体的和谐也很重要啊! 风、寒、暑、湿、燥、火,每一种邪气人体都有一套抵御措施,我们何须人为的去帮机体建立本不属于自身的东西呢? 看看麻瑞亭的书,一个“下气汤”,解决了很多常见疾患。如果你再深入想想,其实“下气汤”业不过就是顺应了五脏的规律用药而已啊。 随便百度一下小柴胡汤,就会发现一个小柴胡汤能治疗很多疾病,

中医药文化概论

中医药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讲绪论 一、中医药文化界说 1.“文”:《说问解字》讲“文”,错画也,象交文;《周易·系辞下》讲“物相杂,故曰文”。可见,文即物象的纹彩、纹理。引申为规律、关系等,有:天文、地文、人文。 2.“化”:一物变成另一物,叫化,或者说质变叫化。如动则变,变则化;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3.“文化”:文治教化。“文” ,形象人,通过活动把规律、关系使人掌握,并发生变化。《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4.文化的现代定义:人类参与认识、实践创建的一切成果及过程。 从客体看包括天文文化、地文文化和人文文化。 从主体看有中国文化、外国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汉文化、其他民族文化。 从内容看包括观念文化、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 从影响范围看有显文化、潜文化。 从影响时间看有先秦文化、魏晋文化、宋文化。 人们也从文化客体具体形态出发研究文化,如茶文化、药文化等。由此,有了我们本课程: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界说 中医药文化: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围绕医药进行认识、实践由此创建的一切成果及其经历的过程。 中医药是一种产业、一门技术,也是一种学术。由此有: 中医药产业文化: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等。 中医药技术文化:临床技术、药物种植加工使用技术、技术哲学、技术创新、技术传播教育等。 中医药学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文学和教育传播等。 二、中医药文化特征 中医:中等水平的医生;用中医药理论治病的医生;以中和、平衡为养生、治疗原则的医生。中医药内涵:辨证论治、治辅养主、内服中药、内部调理、中和原则、复方配伍、君臣佐使。中医药文化特征: 1、中医药文化是一种肯定保守文化。过度早熟-----肯定捍卫-----继承胜于创新。 2、中医药文化是一种实用理性文化。农业文明----经验实用至上----临床技术理性高于科学理性。 3、中医药文化是一种有机自然主义文化。人与自然同构---天与人响应---顺应自然---延长生命。 4、中医药文化是一种人本文化。医学以人为对象,不是以病为对象---以人为中心探讨生命本质和过程---发现有限生命潜能。 5、中医药文化是一种关于道的文化。行而上者谓之道(心肝脾肺肾阴阳寒热虚实理表是状态,不是实体)---认识道需要直觉、体悟---类比描述事物本质---治疗强调辨证和随机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