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同源,道家养生的七个要义!

医道同源,道家养生的七个要义!

道家养生要义之一,“道”的含义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义是说:道,可以说,可以名,但义不是我们所说的一般有名有象事物。大道产生于天地之先,是开辟天地之始;大道产生于万物之前,是生育万物之母。所以这个“道”,难以彻底讲述出来。同时也说明,“道”不是口头上的空谈,而是实际的存在。

老子在《道德经》中义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日大。”

此即老子所说“大道”之出处,这个大道是“先天地生”,故为先天之道,这是老子之道;这个“道”与《周易》之“道”不同,《周易》云:“一阴一阳谓之道。”一阴一阳,乃在先天大道之后出现,故其“道”乃为后天之道。道家修炼学所讲的,就是以后天之道为本,修证老子所云的先天“大道”。

道家以“道”为最高信仰,以长生久视、得道成真为最高追求。其他宗教均讲“道”,如佛教亦讲“菩提之道”、“成道”等,天主教和基督教亦讲“修道”、“道成肉身”等.伊斯兰教有“常道”、“中道”、“至道”等教义。不睢宗教,中国文化的各个不同方面,

均有“道”的涵义存在,再如毛泽东说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间正道是沧桑”等。

以上这些有关“道”的说法,可能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但是,广而言之,天下的“道”只有一个,所以老子说“独立而不改。”俗语云:“条条大路通北京。”即是说“道无不在”,无所不通。

经商有“生财之道”,企业有“经营之道”。健康有“卫生之道”,生活有“养生之道”,做人有“处世之道”,《庄子》甚至说“盗亦有道”,《阴符经》口:“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俗话说:“各有各的道。”可见这个“大道”与人生关系之密切。

道家说,人在道中,而不知道之存在,好象鱼在水中,而不知水之存在一样。所以许多人生活之中,到处都有“道”的存在,但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门古以来,得道者昌,失道者亡。凡是历史上一切有作为的人物,也许他不知“道”为何物,或者也许不了解道家,但是他的所作所为,一定符合于大道。

中国是一个“道”的国度,大而言之,即宇宙、天地、万物、人类,何处非道之所在。“大道”之大,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是无所不在。身为地球人,应当知道、明道、得道、守道。得道不失,乃可长存。

道家养生要义之二,老庄之道

老子的学说,即《道德经》五千余言。《道德经》的出现,标志着道家学派的正式形成。《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

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可见道家学说,原是一门兼容出世与人世的博大学术。

《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发挥“道”和“德”两个名词的含义,用以论述宇宙本体和人生哲学及修养方法的原理。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德”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世界万物皆由“道”和“德”的作用生化而来。因而老子之道,可以广泛运用于天地人生的各个方面,故此《道德经》又被称为“万经之祖”。当今世界上翻译最多的书籍,除了名列首位的《圣经》之外,第二位就是道家的圣典《道德经》,可见道家思想“微妙玄通”,无怪乎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道家的世纪。

《道德经》对外用于治世,就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对内用于修身,就是个人的处世之道。后世之人,各有所取。政治家钻研其中的统治术,修炼家钻研其中的修养法,哲学家将其看作唯物论,文学家将其看作古体诗,清谈家将其看作玄谈,纵横家将其看作权谋。亦有人将其视为兵书,如唐王真撰《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现代人更将其视为经商理略,用于今日商战。

在道家修炼学之中,主要把《道德经》作为修道的一部圣典。自从第一部炼丹经书《周易参同契》问世以来,历代丹经著述,莫不引用老

子之旨以立说,成为老子思想的一大流派。北宋张紫阳《悟真篇》赞之日:“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神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肯定了《道德经》在修炼学上的圣典地位。

庄子的学说,基本继承了老子思想。《史记·庄子传》说他:“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道家之言。”又说他作书的目的也是为了“明老子之术”。《庄子》书中所论大道,基本上和老子的思想一脉贯通。例如在《庄子》书中说:“道昭而不道。”这和《老子》书中所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和“道常无名”之旨,理出一致。但是庄子本人更加追求个性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这一点和老子《道德经》中“贵以身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的政治思想,有所区别。

庄子的思想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他充分发挥了老子所讲的“长生久视之道”,把“道”和“仙”二者合为一体,将得道成仙的人称为“真人”,并且描述了真人的种种超凡形象,成为后世修炼家所追求的“仙道合一”的神仙境界。如《庄子·逍遥游篇》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炁,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谷熟。”这是道家文献之中对于神仙的较早描写。此外,《庄子》书中多处提到了道家的修炼功夫,如《大宗师篇》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书中所谈踵息、心斋、坐忘、听息、守一、缘督、导引等修真方术,为后世道家修炼法之张本。

道家养生要义之三,养生调摄

养生调摄,指道家在日常生活之中所奉行的修身之道,大概包括立身处世、四时调摄、茶汤饮食、房事宜忌、情志调节等内容。

在南齐陶弘景所撰《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第六》中,论及房事宜忌说:“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生身则求度在仙位,生人则功遂而身退。功遂而身退则陷欲以为剧,何况妄施而废弃损不觉多,故疲劳而命坠。天地有阴阳,阴阳人所贵,贵之合于道,

但当慎无费。彭祖日: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千裹,不如独卧。色使目盲,声使耳聋,味使口爽。苟能节宣其道,适抑扬其通塞者,可以增寿。一日之忌,暮食无饱;一月之忌,暮饮无醉;一岁之忌,暮须远内,养之不复。终身之忌,暮须护炁。采女问彭祖日:人年六十,当闭精守一,为可尔否彭祖日:不然!男不欲无女,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若念真正无可思而大佳,然而万无一焉。有强欲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又欲令炁未感动阳道垂弱欲以御女者,先摇动令其强起,但徐徐接之,令得阴炁,阴炁推之,须臾自强。强而用之,务令迟速。精动而止,闭精缓息,瞑目偃卧,导引身体。”告诫人们在房事之中,注意保护自己的健康。

如丘处机所撰《颐身集·摄生消息论》中《春季摄生消息》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养炁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肝,以养脾炁。……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炁。不可兀坐,以生抑郁。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炁弱骨疏,风冷易伤腠里,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可见其对于季节调摄的讲究,已经非常细致。

丘处机在书中还有四句重要的道家养生口诀,读者可以记取,其诀为:“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吃申(即午后三至五点钟)后饭。”

明代百岁道人冷谦起敬在《修龄要旨·起居调摄》中讲述养生之道说:“平明睡觉先醒心后醒眼(笔者按:此处所云“先醒心后醒眼”之顺序,与陈抟祖师《睡答》中所传“先醒目后醒心”相左,各存其说可也),两手搓热熨眼数十遍。以睛左旋右转各九遍,闭住少顷,忽大

睁开,却除风火。披衣起坐,叩齿集神,次鸣天鼓。依呵、呼、咽、吹、嘘、嘻六字诀,吐浊吸清,按五行相生顺序而行一周,散夜来蕴积邪气。随便导引,或进功夫。徐徐栉沐,饮食调和。面宜多搓,发宜多梳,目宜常运,耳宜常凝,齿宜常叩,口宜常闭,津宜常咽,气宜常提,心宜常静,神宜常存,背宜常暖,腹宜常摩,胸宜常护,囊宜常裹,言语宜常简默,皮肤宜常干沐。食饱徐行,摩脐擦背,使食下舒,方可就坐。饱食发痔,食后曲身而坐,必病中满。怒后勿食,食后勿怒。身体常欲小劳,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运动故也。勿得久劳,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炁,久视伤神,久听伤精。忍小便膝冷成淋,忍大便乃成气滞。著湿衣汗衣,令人生疮。夜膳勿饱,饮酒勿醉,醉后勿饮冷,饱余勿便卧。头勿向北卧,头边勿安火炉。切忌子后行房,阳方生而顿灭之,一度伤于百度。大怒交合,成痈疽,疲劳入房,虚损少子。触犯阴阳禁忌,不惟父母受伤,生子亦不仁不孝。临睡时调息咽津,叩齿鸣天鼓,先睡眼后睡心。侧曲而卧,脚直而伸。昼夜起卧,乐在其中矣。”

道家在养生调摄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歌诀,早已和中华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千年流传,广为人知。如“口开神炁散,舌动是非生。”“祸从口出,病从口入。”“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若要不老,还精补脑。”“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见可欲,使心不乱。”“静处养炁,闹处炼神。”“生于何处,死于何处。”“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等等。

道家养生要义之四,养心之道

养心,乃道家养生之旨。《悟真篇》著者,道教南宗第一祖悟真紫阳真人日:“人者,道之枢也”。道孝道祖老子日“致虚极,守静笃”功夫,皆为养心之道之格言。玄中子言:养生之旨,以养心为本。乃:

偏颇之心,养之使其正。

邪恶之心,养之使其善。

浮动之心,养之使其静。

虚伪之心,养之使其真。

贪婪之心,养之使其公。

奸诈之心,养之使其良。

善养生者,修养人之公正、善良、真实、安静,心必泰然,行必光明。庄子日:“用心若镜,应物不伤”。心正则心明,心明则心安,心安则益寿。养生之道,求乎增寿延年,此可谓达。

道家养生要义之五,养性之道

道家养生之法,其本在于养性。道教南北二宗之祖吕洞宾日:“练命必先炼性,练精、练气、练神,均以此为枢机”。所以,道家的养性之要,就在于“清静无为”。因而,“性命双修”,乃以养性为首要。养性,乃求之于静与定。道教道祖老子,乃以养性而得寿。《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日:“老子百有余岁,或日二百余岁以其修道得寿也”。可见,养生之道,首在养性,《周易参同契》云:“将欲养性延命却期”。所以养性与养生,益养与延命,乃相依相成。玄中子言:

养生之本,以养性为首。乃:

节房事而养性,养之在精。

忍怒怨而养性,养之在气。

顺百事而养性,养之在神。

绝忧虑而养性,养之在心。

劳筋骨而养性,养之在形。

修品德而养性,养之在命。

善养生者,修养人之精、气、神、心、形、命,其心必其安,身必健,养性而至“清静无为”之境,寿可增矣。

道家养生要义之六,养神之道

养神,为道家养生之要。《黄帝内经》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道家养神之功夫,基于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基础之上。《生神经》云:“身心并一,则为真神”。所以,养神先要养心,使身心合一,形神相依,而致心神相交,此乃道家养生之法的至高境界。

生命之贵在于神,神兴生命的活力则旺;神衰生命的活力则弱;神健生命的能力则强;神失生命的能力则败。所以,养生所贵者在乎养神。玄中子言:

养生之要养神为贵。乃:

保全精力,养神之本。

和顺气息,养神之基。

修养性情,养神之源。

端正心地,养神之根。

节制七情,养神之道。

强健体魄,养神之法。

玄中子言:道家养生之道,求之于“清静无为”。乃清其心,寡其欲,静其神,安其形,固其精,养其气。善于养神,应习气凝神,若养之有素,心神凝一,养生增寿之益,必然孕育其中。

道家养生延寿之法,在于修行“致虚极,守静笃”,“清静无为”之道,而达到此一境界,心与性,心与神,神与精气,神与身形,则须务实于修身心而养性,习练于精气神而合一。互为其根,互为其养,方生成于养生之道。

道家养生要义之七,中医针药

自古以来,医道两家密不可分,故有“医道同源”、“医道通仙道”之说。

道家认为:“未学道,先学医”,意思是说,想要学习修道,首先必须以医学作为基础。因为从事丹法修炼,应当明白人体内部的经脉穴窍、气血运行、脏腑生理、阴阳生克等等,才不致于盲修瞎炼。学医对于修道人来讲,至少有以下七大利益:

1.未曾学道,先须学医。这一点前面讲了。

2.擅医可以救死扶伤,是积功培德的一大途径。

3.学医能够谋生,以解决修道的生活问题。

4.行医可以积财,以解决修道四要素之中“财”的问题,所谓“无财不养道”。

5.自身功修不当或有痼疾,妨碍炼养。懂得医药就可以自行调治,经云“法药相助”是也。

6.习学医术,纵使修道不成,亦不致迁延岁月,蹉跎今生。尚可行医培德,益人利己,以待来世。

7.医学是弘道的方便法门,可以获得群众的支持。所谓“道不离俗”。

自古以来,道家历史上出现的不少高真,都是大名医。如东晋时期的抱朴子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邈、南宋的马丹阳、明代的张景岳、明末清初的付清主等等。由于道家历来对于中医学的

重视,《道藏》里面搜集了一些古代中医典籍,弥足珍贵。

中医所用的药物,除了治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保命延龄。延龄药物的研治,来源于古代方士的“服食”。服食,又称“服饵”,即通过服食药物,安神益炁,坚固形体,以保障自身的功修。后来的道家人士保留了这一传统,坚持对于服食药饵进行研究,在此方面创造了有益的成果。这一课题,对于当今社会的群众健康,仍有相当作用。

中医的针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俗话说:“一针二拿三吃药”,针灸疗法十分简便易行,疗效迅速,治病如同立竿见影,所谓:“一根银针治百病”,特别对于修炼人来讲,较为实用。道教七真祖师之中的马丹阳,即擅长针灸,现在留传的“马丹阳十二针”,就很有名。这是非常行之有效的针法,虽然取穴只有十几个,但是以少胜多,可以治疗全身的疾病。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 道家养生,是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平衡的一种生活方式,旨在通过修 炼身心,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道家养生方法极其丰富多样,从饮食、运动到心理调节,皆有独特之处。本文将介绍十种道家养生方法,帮 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一、静坐冥想 静坐冥想是道家养生的基础方法之一。通过坐定闭目,专注于自身 的呼吸以及内心的平静,可以增强身心的稳定性,减轻压力和焦虑, 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每天坚持静坐冥想,对于保持身心的平静与内 心的宁静非常有益。 二、养生食物 在道家养生中,养生食物起着重要的作用。道教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推崇清淡、纯净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豆类、坚果等,富含丰 富的营养物质,有助于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维持身体的健康。 三、太极拳 太极拳是道家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太极拳注重以柔克刚、以 静制动,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增强肌肉和关节的柔软度,同时调和体内的阴阳能量,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动,增强身体的免 疫力。 四、五禽戏

五禽戏是一种具有道家特色的养生健身运动。它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包括虎、鹿、熊、猿、鸟。通过练习五禽戏,可以锻炼身体的柔 韧性、平衡力和协调能力,同时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 五、听音乐 音乐有着独特的魅力,可以调动人的感情和情绪,舒缓身心。道家 养生中,特别推崇以自然风景、清幽宁静的音乐为主,如山水画、古 琴音乐等,能够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轻疲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六、修炼道德 道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要想养生,首先要修心 养性,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善良,积极向 上的心态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七、心理调节 道家养生方法还包括心理调节。道教注重心灵的平和与宁静,通过 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式,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 例如通过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进行呼吸调节等,有效缓解压力,提 高抵抗力。 八、戒除毒品 道家强调“戒欲”,包括戒除身体和心灵两方面的毒素。其中,戒除 毒品是道家养生的基本要求之一。毒品的滥用会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不仅影响正常的生理机能,还会扰乱心灵的平衡,破坏身心健康。

妙手悬壶 道医诚通道长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教义上承黄老清静无为思想,下览中华文明健体养生之精髓。自古有“医道同源”的说法,道医,是东方科学文化宝库中一个独放异彩的瑰宝,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很神秘的一个医学体系。中国古代的名医葛洪、孙思邈、朱丹溪等都是著名的道教人士,不但在治病救人上出神入化,对后代中医学、养生学皆产生了影响深远。 岁月变迁,时光延展,西风东渐,中医冷落。然而,作为东方科学文化宝库中一个独放异彩的瑰宝的道医并没有消失于历史的舞台,而是隐身世外,在山野之间巧施杏林妙手,悬壶以济苍生。道医有若中华最古老的文明火种,正在为越来越多地被西医为首的现代医学宣判死刑的人点亮生命之光。 诚通道长,就是这样一位隐于山林,为生命“渡劫”的道医圣手。 诚通道长,生于1968年,自幼在道教第二大洞天委羽山出家修道,师承道教龙门派张宗泽师傅。数十年潜心修道,遍访名师,精研医理,将道教丹法传承与传统中医融汇贯通,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尤其对各种癌症具有奇效。作为中国道医协会会员、双门硐道观当家道长,他多年以医济世,成效卓著,是一位深受患者的信任与好评的治癌症道家中医。

诚通道长潜修于台州温岭长屿道教胜地双门硐。巍峨的道观旁一间质朴无华充溢着药香的道家医馆掩映于山水之间,显得非常低调。数十年来作为双门硐当家道长的诚通道长与同门在这里出世修行,同时也用道家兼济苍生的情怀守护着病痛煎熬中的芸芸众生。

诚通道长以道入医,采用纯中药医患疗疾,深得道医治癌之妙法,擅长医治肺癌,胃癌,肠癌,子宫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膀胱癌,食道癌,贲门癌,甲状腺癌,肝癌,肝硬化等早中晚期癌症。

大道无形,诚通道长数十年来治愈患者的数以千计,但其低调谦逊不求显名,今示之以人,只为千年传统证道;大医精诚,屡屡回春妙手之于道家来说只是出世救人当有之义,文之以

道家养生与中医学的关系

浅谈道家养生与中医学的关系 作者:李嗣琪 关键词:道教养生中医影响 摘要:自古医道一家。道家思想对中医学有深远的影响,道家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本文试从道家思想特色的内容入手,对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学的关系进行论述。 (一)渊源 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他们的思想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其中,以老子为首的道家,因其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而对中医学的影响最深,最有指导意义。道家首先将阴阳五行用于生命科学和医学,以致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的基础理论;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被引入中医,成为中医有别于西医的一大特点;道家“重人贵生”,并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追求长生不老,发展出丰富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全部为中医学吸收而成为中医养生学。 中医学与道教渊源相通,特别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把中医学摆在天地人这样一个大系统中来加以研究、究其源,即出于道家。所以《内经》认为,一个优秀的医生,要掌握医道,就必须懂得:"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主。"把对医家的要求与道家的标准等同起来,这是医之通于道,或者说医道同源的根本之所在。因此,我们要想深入研究中医学则对道学的研究绝不容

忽视,尤其对道门医学的价值绝不容忽视。 (二)养生与中医 中国道家养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其理论基础主要为中国传统的生命科学理论:其主旨是让人们的生活方式“道法自然”规律生活,进而因而制之自然规律达到“乐天知命,掌握人类自身生命密码,同时掌握宇宙天地人大自然万物生命变化的规律”,最终让全人类达到健康长寿、平生事业获得成功。 道教养生学与中医有一些共同关注的基本问题。比如,道教养生学最重视的是人的精、气、神的保养和修炼;而中医的基本理论如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说、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的学说以及临床实践,也十分重视人的精、气、神的平衡与协调。道教养生学和中医还有诸如心理——社会疗法、康复疗法、音乐疗法、环境疗法等许多方法上的共同点。道家养生在中医学中的体现2.1顺应自然是养生治病的前提“天人合一”是道家养生的理论核心。 人要保证相互依存相与自然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二者在经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时候是同时进行的。道家养生对于季节和时辰的区人身的小宇宙和天地所构成的分十分明确。其次,大宇宙是相应的。人的身体构造与宇宙的结构相应,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体系,可以将天和人的结构十分巧妙地融入于一个体系当中。

我读庄子:道家养生第一功法:心平

我读庄子:道家养生第一功法:心平 接下来的部分是不是因为出土时候的错简什么,有很多不同说法,我们暂且当成一个系统来看,就是通过前面的修炼,心力有所增强,就是在灵魂世界中得到能量的充满,在外在肉体上也会呈现出我们物质世界所表现的健康身体。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道家基础的养生道理都是从这里引申开来,其他后来的道家典籍几乎都是从这里出发。 养生的学问只有中国的道家才有,所以中国自古就有“医道同源”的说法,这个在西方是没有的概念,中国的文化认为,我们这个肉体的生命,可以经由精神世界的充满,修养到永恒的存在,长生不老,这也是一种象征的说法,就是对于我们这个肉身,这个道家用世的硬件载体,也可以经由修炼保持更长久的存在。 修炼的方法不是说只是祈祷默念上帝然后上天堂,而是对应我们人体的小宇宙有一套训练的方法,就是这个“缘督以为经”。 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人体上有奇经八脉,西方或者现在疑古派都不太了解。这个督脉就是人体的主轴,肝心脾肺肾这些五脏六腑都是挂在这个主轴上,所以这个主轴的健康与否对人体的质量有很大的关联,而现代医学当中枢神经就是在这个位置上,人身的重要器官都是围绕着这个主轴在运行,人老了腰也弯了头也低下来了,就是这个主轴的功能在下降,就是督脉不同了,这是科学,不是迷信。 所以在东方养生文化中,打通任督二脉是一个很关键的功夫,具体怎样打通也是有方法教给你,有很多人都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做,据说效果不错,我的功夫坚持不好,所以体会不是很多,至少从科学理论逻辑上可以讲通。 所以,最终要取得一件什么事情的结果,就一定要去做,理入还要行入,在释儒道乃至西方哲学中都是强调的部分,这是具体的修证功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体会了,每个人的感受也许不太一样。 现在资讯发达,方法很好找,但做到做不到就是个人的事情,外

道家养生的“十不过”法则

道家养生的“十不过”法则 “道”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派别的核心。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恬淡无为、颐养天年。“精、气、神”等道家思想与中医和养生关系密切,如饮食起居、身心元神等方方面面,这里着重从衣、食、住、行、劳、逸、喜、怒、名、利十个方面来分析。 1.衣不过暖。道家讲究衣着简朴、得体和舒适,根据不同时节、不同气候和不同的修炼境界选择最适宜的服饰。人体经脉气血畅通,就不会有寒冷的感觉。“衣不过暖”指的是不能过度依赖多穿衣来实现保暖作用,而是要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和生命活力。对于“捂”和“冻”的问题,道家更多地是选择“冻”。“穿到七分暖,神敛心也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食不过饱。道家修行绝非“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而是要放下世间的喧嚣与嘈杂,寻求恬淡虚无的精神境界。“食不过饱”指的是不宜大吃大喝,要经常让身体保持一定的饥饿感,多食不利于养生,正所谓“常有三分饥,百病不相袭”。 “辟谷”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道家养生方法,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甚至长期不食果蔬米面和烟火熟食。推荐少吃是对的,但“辟谷”要有专业指导,一般人切莫随意、盲目去做。 3.住不过奢。居住环境要简单、接地气。道家养生中的“九守”,就是要人们守住奢侈之风,与道沉浮,自可长生不衰。九守即:守和———阴阳调和;守信———内守精神;守气———内守血气;守仁———遵仁义之道而行之;守简———俭以养生而不贪;守易———不为外感而保全性命;守清———清虚而顺应自然;守盈———知足常乐;守弱———和乐其气而平夷其形。其中守简、守易、守清就是提倡要简易清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4.行不过富。道家并非排斥财富,“行不过富”是说不能过度追逐金钱或为金钱所困。行指出行、行为、行事、行动,意思是出行不能依靠豪华舟车、行为不能一掷千金、行事不能重财轻德、行动不能以金钱来开道。道家认为“财能破气”,过度追逐金钱就会影响修炼,甚至造成“精气离散”。

道家养生

道家养生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医道同源,十道九医”。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生,孙思邈、华佗、扁鹊等,多是道长出身。道家“贵生”,看重身体,拥有完整的养生体系和治疗手段。 身病是心病的外延 2009年初,中央电视台导演樊馨蔓与同伴一起来重庆缙云山养生。第一天,她在山上见到几个身上不断散发着快乐的“很旧的”道人。随后的日子,在李一道长的“思想体操”锻炼下,樊馨蔓开始反省自己的身体和人生。李一道长告诉她:道教的修炼,是给你指引一条回家的路,告诉你降服心的方法。学会了,恢复了你的主人地位,各个层面自动整合了,老子称之为圣人。 在各类补品只要有钱就能吃到的今天,人们对自己的健康并没有胜券在握。各种健康问题不但缠着“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而且正在向中薪阶层蔓延。道家独特的养生方式,给渴望“塑身”的现代人提供了一个路径。 “道家非常重视生命。有句话,‘佛教修来世,道教修今生’。佛教认定‘四大皆空’,我们的身体只是个臭皮囊。而道文化认为,我们身、心、灵及精、气、神,都是同样重要的。”担任缙云山道教协会会长的李一道长说。 除了缙云山,中国道家养生协会在名山大川主办的“三日道”和“七日道”也吸引着“潜心向道”的人们,特别是那些商场上的“老总”们。中国道家养生协会会长王成亚在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开设了养生课。课后,那些“老总”学员们一致希望到道观现场“体道”。 养生课程包括静心打坐、禁语、辟谷、站桩、抄经、阴阳五行功等,由资深道长传授,通过这些课程,重新调理一个人的行住坐卧。中国道家养生协会副会长战萍说:“一方面修身,另一方面修心,修灵性。” 开始,有学员觉得七天太长,可是到了第五六天,竟然不想走了。期间,很多学员的慢性疾病自然痊愈。 “比如吃饭,我们讲究细嚼慢咽。”王成亚说,“慢到什么程度呢?要嚼36下才能下咽。这是我们道教吃斋的方法。不一定严格36次,它是提醒你一定要慢。” 同样的道理,李一道长说:“细嚼慢咽本身就是治病,和学会呼吸一样,是非常重要的养生之道。” 老子最主要的养生理念是道法自然,“我们的牙生来就要咀嚼,你不好好用,吃东西太快就是违背自然。”王成亚强调,“我们不仅主张嚼的慢,而且主张吃的少。吃的少,吸收的却好。”胃肠没有负担,身体自然会健康。 养生期间,甚至如厕,也有一定的规矩。 “迄今为止,一般人还不懂得怎样正确大小便,掌握了我们所传授的方法之后,泌尿系统的疾患就会很少。”王成亚说。 至于人为什么会生病,王成亚认为“血液不干净,是万病之源”。 “一个人如果整天精神紧张,私心杂念过重,血管便会收缩,血液流速受阻。代谢的产物不容易排泄,脏腑功能也会减慢,自然导致免疫力下降,久而久之,毒素便会沉积。”假如沉积的胆固醇、甘油三脂过多,就会变成高血脂。沉积在肝脏,则会变成脂肪肝;在脑部沉积,就成了脑血栓…… “所有的身病,都是心病的外延。”李一道长概括说,“治病也就是调心。生病不是今天形成的状态,是人体内的能量产生量变和质变的转换,长期量变的积累,就产生了质变。”

医道同源

医道同源 自古医道同源。 中医中最重要的两部著作《灵枢》与《素问》合称为《黄帝内经》,其中《素问》多为黄帝与岐伯关于中医的问答,虽多为托名,但黄帝被尊为中医之鼻祖且中医又称为岐黄之术,这是不可否认的。而道家之学说又称为“黄老学说”,道家著作又多含黄帝舍其帝位而一心求道之事,可见道家亦认黄帝为其始祖。 除此之外,道家与中医在内容上亦有相通之处。中医,名为中庸之医术,讲究的便是调和阴阳,其旨实与道家同归于一。如上古天真论曰:“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可见中医至高境界便是“与道合真”,而医道之精粹也是“法天地阴阳之理,行针砭药石之术”,从而“合同于道”。当我们把目光转向道家时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在宥》中有说:“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道家以治天下而为宗旨在此彰显无遗。妙哉!此为医道之至高者乎! 中医与道家同源之例证在经典中多得数不胜数,但与其举出更多例证,我想不如先谈谈自己对“医”与“道”的认识与感悟。 我很小的时候就得了心肌炎,虽然后来病情好转了,近几年医生也告诉我心功能回复到正常了,但我心知心为君主之官,他藏由臣也,君主既已受损,他藏能得而无恙乎?所以我自得此病以来,身体便较为虚弱,吃西药也不见好,直至前几年母亲认识了一位祖上是宫廷御医、隐于坊间的中药医师,我才开始接触到了这博大精深的中医。通过与这位中医师的交谈,我渐渐了解到中医的优势,但只限于知道中药调理能调补身体的不足,而不像西医那样笼统地借助手术或西药等虽能立竿见影但也会大耗身体元气的手段。不过这已使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人体使用手册》走进了我的生活,它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阐述了中医深奥的理念,使我得以初窥中医那高深的智慧。然而,所谓曲高和寡,越是充满智慧的东西,能够理解的人越少,当然,支持的人也越少了,这就是中医会有这么多人反对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我有幸得窥中医之道,而另一方面,我通过先秦诸子之说也大略了解到了道家的学说,尤其老子之言“上善若水”深深地打动了我。处众人之所不愿处之低处,在人人都争先恐后地往上爬时却甘心顺流而下,随遇而随化故无所不达。平淡简洁的四字却蕴含处世的极高智慧。这四字归根到底其实还是本于道家的宗旨——“顺应天道”,也就是“无为”。实际上,“无为”恰恰便是“顺应天道”,因为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遵循着天道而运行着,而“无为”则是不用人手去干预,自然便顺应了天道。何等奥妙!看似简单易懂的道理,却包含了高深的智慧!可惜人们常常自作聪明,总凭着那少得可怜的对自然的认识就妄想改变世界,其实却把自己推向了深渊。

医道同源,道家养生的七个要义!

医道同源,道家养生的七个要义! 道家养生要义之一,“道”的含义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义是说:道,可以说,可以名,但义不是我们所说的一般有名有象事物。大道产生于天地之先,是开辟天地之始;大道产生于万物之前,是生育万物之母。所以这个“道”,难以彻底讲述出来。同时也说明,“道”不是口头上的空谈,而是实际的存在。 老子在《道德经》中义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日大。” 此即老子所说“大道”之出处,这个大道是“先天地生”,故为先天之道,这是老子之道;这个“道”与《周易》之“道”不同,《周易》云:“一阴一阳谓之道。”一阴一阳,乃在先天大道之后出现,故其“道”乃为后天之道。道家修炼学所讲的,就是以后天之道为本,修证老子所云的先天“大道”。 道家以“道”为最高信仰,以长生久视、得道成真为最高追求。其他宗教均讲“道”,如佛教亦讲“菩提之道”、“成道”等,天主教和基督教亦讲“修道”、“道成肉身”等.伊斯兰教有“常道”、“中道”、“至道”等教义。不睢宗教,中国文化的各个不同方面,

均有“道”的涵义存在,再如毛泽东说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间正道是沧桑”等。 以上这些有关“道”的说法,可能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但是,广而言之,天下的“道”只有一个,所以老子说“独立而不改。”俗语云:“条条大路通北京。”即是说“道无不在”,无所不通。 经商有“生财之道”,企业有“经营之道”。健康有“卫生之道”,生活有“养生之道”,做人有“处世之道”,《庄子》甚至说“盗亦有道”,《阴符经》口:“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俗话说:“各有各的道。”可见这个“大道”与人生关系之密切。 道家说,人在道中,而不知道之存在,好象鱼在水中,而不知水之存在一样。所以许多人生活之中,到处都有“道”的存在,但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门古以来,得道者昌,失道者亡。凡是历史上一切有作为的人物,也许他不知“道”为何物,或者也许不了解道家,但是他的所作所为,一定符合于大道。 中国是一个“道”的国度,大而言之,即宇宙、天地、万物、人类,何处非道之所在。“大道”之大,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是无所不在。身为地球人,应当知道、明道、得道、守道。得道不失,乃可长存。 道家养生要义之二,老庄之道 老子的学说,即《道德经》五千余言。《道德经》的出现,标志着道家学派的正式形成。《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

《本草纲目》医道服食养生探析

《本草纲目》医道服食养生探析 摘要:医道服食养生是在医道融通的视域下,道家与医家共同使用的服食养 生之术,其内涵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辨证实施饮食、服药、服气、服符、辟谷,以达到除病延年养生之功效,最终实现生与道的合一。结合 对医道服食养生内涵的理解,《本草纲目》医道服食养生可分为饮食、服药、服气、辟谷四个方面,饮食养生提倡粥养与水养,服药养生多为草木药,服气养生 包括服内气与外气,辟谷养生尤可除三尸九虫。 关键词:本草纲目;中医;道家;服食;养生 《本草纲目》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嘉靖三十一年到万历六年,参考 书籍八百余家,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历时约三十载而著成,该书以纲目为例, 开创了新的本草体系,全书共五十二卷,约一百九十万字,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附方一万余首,《本草纲目》不仅是中医药领域的跨时代著作,同时字里行 间也蕴含着丰厚的道家[1]服食养生文化,本文从医道相融角度,总结《本草纲目》服食养生之法。 1医道服食养生内涵 自古以来,就有“医道同源”、“医道通仙”之说,中医与道家有着不解之缘,始自《内经》有云:“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2]《老子》、 《庄子》、《易经》及阴阳五行哲学贯穿于《内经》中,而大凡修道之士,为济 世救人、长生久视、成仙证真,多以道论医,娴谙于医术,《道藏》中医药文献 所占篇幅70%以上[3],道法与医术早已相融互渗,结成医以道行、道以医显的血 肉关系,而道家和医家共同使用的服食养生之术,可以统称为医道服食养生。 然而究服食之术,内涵则不尽相同。《尚书》云:“无有远迩,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4]此处服食泛指服用一般饮食物,后服食成为战国方士用于 养生之法,与行气、房中术同时兴起,成为三大方术之一的专用词,其服食内容 多为“仙药”,《史记》中载有方士“事化丹砂诸药齐为黄金”[5],《列仙传》

道家养生功的妇女练功法介绍

道家养生功的妇女练功法介绍 道家养生功[1]既能使人转弱为强,且能返老为少;不但可驱除疾病,恢复健康,而且能补脑养神,增长智慧。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道家养生功的妇女练功法介绍。 道家养生功的妇女练功法 妇女练功法 性命双修养生功法,不同于其他养生功法,其他养生功法不分男女,而性命双修养生功法不然。由于男女本身生理上的不同,故在功法上也有不同之处。以养生功法而论,男子有男擒白虎,女子有女斩赤龙。男子衰老有敲竹斗龟,女子衰老有敲琴引凤。男有闭阳关,女有回炁法。因其生理不同,其功法也就各异。以上所说的功法,在整个功法中,是比较高深一些的功法,也是历代不轻易传人的功法。现将龙门派性命双修静养功坤生(妇女)用的功法简介如下。 道家养生功的妇女练功法法诀 盘膝坐,练静功,全身内外要放松。 闭目观心守本命,回光返照意归中。 手掐子午除杂念,舌闭天池津自生。 深细长匀调呼吸,心定念止是正功。 坐到人我两忘时,光在眼前空不空。 下座拂面熨双睛,伸臂长腰气血通。 浑身上下搓一遍,揉完两乳揉绛宫。 持之以恒能驻颜,老人越活越年轻。 千峰老人十六步 余师祖千峰老人为了便于入门弟子学习和背诵不忘,将十六步性命双修养生功法编成歌诀。今将此诀公诸于世,供养生功爱好者习诵。 初步 初打坐,心要定,脚分阴阳气下降。 垂帘冥心守祖窍,舌闭天池玄膺开。

掐子午,杂念排,祖炁修足玄关开。下座拂面舒筋气,静久而动子时来。二步 子时到,采小药,提根转轮收小药。火龙难降两头吹,一提一降龙炁回。收龙炁,是火候,火候不足莫伤丹。单等二候炁火足,开通八脉再采药。三步 八脉开,气血舒,以意领气下功夫。一吸督脉升泥丸,二呼任脉降海根。三吸带脉至肩窝,四呼阳维到手心。五吸阴维胸前定,六呼至带归一根。七吸冲脉至降宫,八呼阳蹻到涌泉。九吸阴蹻升炁穴,十呼归根入窍中。吸呼深长凭意领,水到渠成赖气行。八脉开通身属阳,二候一到采大药。四步 阴蹻开,身属阳,二候一到采大药。下手点住生死窍,急用巽风六候收。橐龠动时阖辟转,升住起止沐浴功。收炁宝,再封固,封固呼吸用巽风。此是道教顺逆诀,释教涅架三更传。儒教回仁传子思,三教一诀不用争。真口诀,皆单传,回仁养我炁浩然。涅桀断淫不上灭,顺逆颠倒真炁还。三教源流是一理,传授千峰归一根。五步 金木合,回光照,文式二火提出窍。三成武火渣滓出,七成文火回光照。回光照,接命根,心存生处能接炁。

《淮南子·精神训》的养生思想

《淮南子·精神训》的养生思想 道家学派是最早提出静养防病的,其经典著述可谓汗牛充栋。道家文化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的圭臬,也是静养防病的理论基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风骨和精神。祖国医学正是从道家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而奠定了“治未病”的根本思想。医道同源,理论同构,道家文化与中医学在生命的认知上有着同一出发点和思想始基。因此中医养生从理论观点到实践技术,都深深烙印着道家学派的印记。 在思想观念上,道家学派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虚无冲淡”等理念,都被中医所接受,使中医较早地形成了以自然状态为生命认知的品格;在理论基础上,道家所阐述的精气神学说,以及对周天、丹田、泥丸、气化等概念的独到见解,同样被中医所吸纳;在实践技术上,道家在“长生久视”“神仙不老”观念支配下提出的“我命在我不在天”口号,以及为达此目标而产生的各种炼养法术,直接为中医养生保健体认生命真谛提供了方便之门。

道家学派的静养防病思想由来已久,早在上古时期,道家养生家都主张静养。从得道高士广成子,以至老子、庄子等,都是静养防病的发端者和实践者。轩辕黄帝受广成子的启迪,著有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其精神实质也是主张静以养生而“治未病”。“老庄之道”“黄老之道”的精髓盖为静养防病。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专(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就是要尽量排除杂念,使心灵空虚,始终如一地坚守清静,使神气静而不躁。庄子继承了老子的修真学说,著有《南华经》,也提出了“虚静恬憺,寂寞无为”的理念。他在《刻意》一文中把“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憺而无为,动而以天行”作为“养神之道”来示于后人。老庄之道是亘古至今养生家的“圣经”,几千年来指导无数追随此道者修为长寿命。 老庄之后的道家养生家,其指导思想和要旨都不外乎静养防病。如《淮南子》中同样探讨了“静”与“养神养生”的关系。《淮南子?精神训》认为“故心者,形之本也;而神者,心之宝也”,强调心与形和神的关系,主张“恬然无思,澹然无虑”“静漠恬憺,所以养性也;和愉虚无,所以养德也。” 三国时期的著名养生家嵇康在静养防病的理论指导下,比较系统的论述了静对养生防病的重要性。他在著名的《养生论》中提出了“修性

立冬来临道家养生之道助你健康

立冬来临道家养生之道助你健康立冬来临,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标志着进入了冬季 的第一个月,而道家养生之道正是在这个时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助 你度过一个健康的冬季。 一、养生理念 道家养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养生以保 持身体健康为目的。立冬时,人体逐渐进入了阳气收藏的阶段,所以 在养生方面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二、合理的饮食 立冬时节,人体阳气内收,需要补充营养来保持体力和免疫力,应 合理搭配饮食。首先,适度增加热量,可以适量增加脂肪和蛋白质的 摄入,保证机体的能量需求。其次,多吃滋补食物,如杂粮、坚果、 海鲜、禽类和豆制品等,这些食物富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 对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寒冷有益处。此外,保持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也 很重要,可以选择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来增加身体的抗氧化能力。 三、室内外活动的适度进行 立冬时,天气逐渐寒冷,室内外温差大,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因此,保持适度的运动对于增强免疫力和身体健康非常重要。选择一些 适合室内进行的运动,如瑜伽、太极拳、健身操等,有助于锻炼身体、提高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同时,也要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出汗和受凉。

四、心理调适 立冬时,天气阴冷,人们往往容易情绪低落、压抑。心理调适对于 身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缓解压力,如听音乐、读书、冥想、与亲友交流等,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 五、养生茶的选择 在道家养生中,养生茶被广泛应用。立冬时可以选择一些温性茶饮 来加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例如,人参茶、枸杞茶、当归茶等都 具有暖身养血的作用,可以促进阳气的收藏和免疫力的增强。 六、合适的穿着方式 立冬时,要注意保暖,正确选择衣物穿着。可以选择保暖性良好、 透气性好的衣物,不宜穿着过多过厚,避免过多的保暖措施会导致身 体出汗,增加感冒的风险。 七、保持身体的湿润 秋冬时节气候干燥,室内外的空气湿度降低,容易导致皮肤干燥、 喉咙干痒等问题。因此,应该适当的保持室内的空气湿润,并合理选 择滋润皮肤的护肤品,多喝水和进食含水分多的食物来维持体内的湿润。 总结起来,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养生非常重要。通过合理的饮食、 适度的运动、心理压力的调适、养生茶的选择、合适的穿着方式和保 持身体的湿润等多方面的关注,可以助你在冬季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五龙盘体”是道家祖师送给现代“劳心劳神族”的健康大礼

“五龙盘体”是道家祖师送给现代“劳心劳神族”的健康大礼 医道同源,道家是我们传统养生文化的鼻祖,也是“儒、释、道”三家中与中医关系最亲密的一家,而“五龙盘体”则是道家养生功之精华。只此一招,不费时,不费力,即可将“人身三宝”——精气神全都调养好,这样的养生妙法,对我们忙碌的现代人来说,真是可遇而不可求! “五龙盘体”功,所谓盘体,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卧功,也就是躺着做的;所谓五龙,就是我们身体的两手、两脚和躯干这五个部位,把五个部位盘曲如龙,就叫做五龙盘体。我们每天忙,总是要睡觉的,所以这个方法特别适合那些每天除了睡觉就没有空余时间的人。如果你本来生活就很规律,那练起来效果会更妙。 方法很简单,动作大体上跟我们平时的睡觉一样,只需要调整一下姿势就可一了。首先床最好是东西走向的,头朝东,侧身躺下,面向左或右都可以,古人说左青龙右白虎,都是练功的好姿势,古人练此功时一般以朝右为多。枕头高低要适中,一般以自己的拳头高度为准,要松软舒适。眼睛自然地闭上,口唇同时闭合,舌抵上颚,右手胳臂外展,肘部弯曲,掌面向上放在枕头上,手指自然微屈,左手胳臂向腹部弯曲,手掌捂住肚脐部,掌心劳宫穴正对肚脐眼。下半身右腿伸直(保持自然弯曲,以放松舒适为佳),左腿屈膝约45度,两脚脚趾微向内扣(用意不用力),含胸,身体向内自然卷曲,形如弓状即可。 以上是基本的动作要领,还有两个要领是调气和调神,也就是呼吸节奏和意念的调控。呼吸方面,节奏快慢适度,随其自然即好,不必特别关注;同时精神放松,排除内心的一切杂念和想法,意念集中于肚脐部,不必特别去想,只是作为一种思维寄托而已,之后自然会慢慢睡去。 如此姿势,安然入睡,整个功法就这么简单。说得直白点,不过是入睡前的一个姿势而已,不耽误你任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帮你节约了时间——帮助你更快的入眠,所以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做

关于修炼的三个层次表述

关于修炼的三个层次表述 人体精、气、神,在道家修炼中,又被称作药物,是修炼的主体对象。 在道家修炼中,又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的含义,其实是强调了在修炼的不同阶段,分别有形体修炼、功能修炼、心灵修炼等各自不同的中心。在以形体修炼为中心的初级阶段,主要是炼形祛病。去除体内的浊气、病气,纯化机体,调整阴阳平衡。为机能修炼的中级阶段打好基础。到了中级阶段,病邪排除,机体得到纯化。重点是以炼丹为中心的机能修炼。而最后的终极目标,才是理想化的心灵修炼。 需要注意的是,精、气、神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不能理解为,炼精化气,就只炼精气而不炼神,炼气化神,就只炼神气而不炼精。只是在不同的修炼阶段,它们各有侧重而已。 此外,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三个层次,又是循序渐进、由初级向高级进行的,顺序不能颠倒。因此,它们又是修炼的初级目标、中级目标和终极目标。必须从初级目标做起,一步一步,不可超越。在初级目标奠定了巩固的基础后,才能进入中级目标。从初级目标到中级目标,这是一个漫长的过渡。有了坚实的初级基础,中级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而终极目标,更是与人的信仰有关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现在我就把这个观点详细进行阐述。

(一)、炼精化气的初级目标 炼精化气,是修炼的初级阶段。是以形体的修炼为中心。目的在 于修复失调的身体。 初级阶段的修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从后天修炼入手,向先天修炼过渡 精、气、神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在修炼的初级阶段,是以修炼后天为特征的。 后天之精,又称脏腑之精。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腐熟运化,而化为精微物质。后天之精体现了人形体的本体性。炼精化气,是以形体修炼为中心的。 后天之气,离不开呼吸之气。因为呼吸是下生以后,在后天形成的。 后天之神,是指人的识神。相当于后天形成的、在日常起主导作用的意识活动。 修炼的初级阶段,是从意守的有为法进入的,有后天意识参与。通过以一念代万念的意守方法,让后天意识固守一处。目的除了增强局部的功能外,还可以起到防止意识干扰自然本性的约束作用。为有为向无为的过渡奠定基础。 其二、净化身体,让病体变道体 人在整个生命成长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生命体总会

神农草堂解说词(最终版)

神农草堂解说词 1、神农广场 各位来宾, 你们好!欢迎来到白云山和记黄埔“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我是你们的讲解员,很高兴为大家服务。 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是一家年销售额7亿元,利润6000多万元的的全国知名中成药制造企业,可是就在8年前,它还是一个年产销不足8千元,每年亏损4000多万元的小厂。1999年,李楚源总经理临危受命,并一举扭转了公司巨额亏损的局面。此后8年,公司以平均每年32%,高于同期同行业一倍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逐步成为全国知名的现代中药先锋企业。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一块瑰宝,被列为我国的国粹之一。盛世谱华章,国粹待弘扬。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正是为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而建。同时,它还是为响应党中央建设和谐社会,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文化大省之号召而建。神农草堂的建成显示了我公司不凡的实力和打造一流责任型企业的坚定决心。 2、酒字门 眼前这个题有“神农草堂“四个烫金大字的是神农草堂的导入门。它是按照一个汉字的造型建造的,有没有人想到是什么字呢?“酒”字,对酒当歌的“酒”字。(比划出“酒”字)酒是最早的兴奋剂和麻醉剂,有百药之长之称,在中医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就是我们神农草堂设立“酒字门”的原因。 3、神农坛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其中“炎”就是炎帝,炎帝即我们面前的神农氏。神农氏生活于距今4700年的新石器时代,是上古“三皇”之一,中华文明的始祖。传说神农是医药和农耕的发明者,你看他左手拿草药,右手拿自己发明的农耕工具耒耜,就象征着这一点。 4、苦楝树 大家请看这棵树,叫做苦楝树,中国名花之一,同时也是一种疗效上佳的药材。(人间四月芳菲尽,始有苦楝花香来。)苦楝树具有不

无极丹派今日道学分享——医道同源

无极丹派今日道学分享——医道同源 在古代,何为“疾”、“病”? 在古代“疾”与“病”含义完全不同。“疾”是指不易觉察的非健康状态,发展到必须及时找医生就诊治疗的时候便称为“病”。这种患“疾”的状态,就是现代普遍的“亚健康”、“虚损”、“虚劳”及随着年龄增大而出现的一些身体老化现象,这种状态虽然在医院检查指标一切正常,已经“身有小疾”,如不进行“养正除疾”,此疾就会不知不觉演化成顽病甚至不治之症。古人云:“未病已病之交,谓之交病”,可见古人称亚健康为“交病”。“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道家内丹摄生术的修炼宗旨即是防患于未然,长生久视。 何谓“道家气化思想”? 根据《黄帝内经》中医阴阳理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中国道学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气化思想,《庄子.知北游》中有言:“人之生,炁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云:“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何为气(丹)?卫气,又称精气、肾气、水谷之气、半先天气,行于体表(腠理之间),中医称之为浮阳气(免疫力),科学界称之为人体辉光(专门机器可视),武术界称之为混元气(可碎石裂碑),现代科学称之为生物电,存于下丹田力窍气海,外邪不侵。此气即丹家所炼。 人生之炁,有四种摄取途径,其一为先天祖气,与生俱来,父精母血决定人之先天一气;其二为通过肺金发动器官吸收天地清气,此为后天一气摄入主要途径,古道家修炼吐纳术开通加强此通路;其三为通过脾土后天运化器官吸收米谷精微之气,故脾胃气化功能决定后天体质;其四是通过道家吐纳术开关展窍,贯通百脉,开通人天通路而实现宇宙生物能量源源不断摄入的璇玑不停不炼自炼的高级丹道状态。

儒家道家释家养生

各家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养,即保养、调养、护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儒家养生:

儒家的养生妙处在于能精则精,不能精则安贫乐道;心境的安宁与舒适才是最重要的;论语·述而篇中说:“饭蔬食,饮水,曲胧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还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孟子云:“孟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儒家的养生在吃和男女之事上有很多论述; 论语·乡党第十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蝎,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用白话文说就是,不因为东西很精细就吃的特饱;饭久了味道就会变,鱼肉放久就会腐败,这样的饭菜就不要吃;饭菜的颜色变了不要吃,味道变了不要吃;没有煮熟不吃,不是吃饭的时候就不要吃东西;不是用正规的方法割的肉不吃;调味品没放对吃;肉虽然很多,但是不能吃的肉比吃的饭还多,不能把肉当饭吃;饮酒要适量,不闹事,不违法; 论语·乡党第十并载有“食不语,寝不言”;吃饭不说话,睡觉前不聊天;吃饭说话一来容易噎着,食物容易进入气管;二来,说话时不能好好咀嚼,影响消化;睡前谈心容易造成失明,影响睡眠质量; 在男女方面,孔子曾经说道:“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古人结婚早,其时身体尚未长成,“血气未定”,儒家认为暂时应戒色,是较为明智的,很符合现代20~22岁后结婚的科学原则;但并不讲中年、老年戒色,并讲“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也是正确的;现代医学也认为,禁欲会损害健康,适度性生活有益心神;老年人虽身体渐衰,一年数次性生活也更有益于其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