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中医养生思想研究

道家与中医养生思想研究
道家与中医养生思想研究

---------------------------------------------------------------最新资料推荐------------------------------------------------------

道家与中医养生思想研究

道家与中医养生思想研究 2.2 法于自然先秦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崇尚自然。

《道德经》写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意思是人为四大之一,能仰观俯察,近取远求。

地大无所不载,但为天所覆,天无所不覆,但为道所涵,故道大无限。

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故人应以自然为法。

(1)认识自然《道德经》贯篇的大法则即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何谓道?老子解释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为宇宙的本体,万物变化之源,所谓万物之宗,故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为天下母,我不知其名,名之曰道。

(《老子二十五章》)而道生万物的规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淮南子天文训》称之为:道者,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为阴阳,阴阳分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1 / 9

万物。

道如同太极是万物化生之原始,而万物化生变化的规律即自然法则同样属于道的范畴,人与自然是一个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人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万物皆应从属于道的规律。

故《老子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素问。

上古天真论》也多次论及道,李中梓注解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强名曰道,此则明确以《道德经》注《内经》,也说明《内经》的道乃沿袭《道德经》的说法。

庄子托老子顺乎自然的基础上发展了一步,要求人们首先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然后按规律办事,就可在自然中获得自由。

他记载的厄丁解牛故事就阐明了这个观点,人之养生之事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则物莫之伤也。

说明养生要象庙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便可达到保生、余生、延长寿命的目的。

中医学深受老子、庄子道家学派的影响,并接受了道家宇宙本体论的认识。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一母,生杀之本始。

《素问阴阳离合论》中云: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最新资料推荐------------------------------------------------------ 都明确地指出了道为万物之宗,并同时表明人只有掌握宇宙运动的规律,掌握阴阳之道,方能养生而防病。

人只有首先知道之理,方能行道之术,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2)顺应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养生主》强调养生要依乎天理。

这条贯穿天地人的大法则,在《礼记。

中庸》中的说法为天地人相参,后世才丰富发展为天人相应之说。

《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岁露》中也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应该也是承此而言!5{。

天人相应学说,不止对养生,即使对整个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都是极其深刻的。

老、庄思想认为顺应自然是延年益寿的关键。

《庄子应帝王》中提到: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

即不人为去干预破坏事物固有的自然之性,而维持其自生、自长、自发展、自灭等等的自然变化规律。

中医养生吸收了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天人合一、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这在《黄帝内经》中有关养生理论中也得到很好的体现。

《素问》根据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提出了顺应四时寒温、日月盈亏、昼夜晨昏等变化进行养生和康复治疗。

3 / 9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苍天之气,清静而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这里顺之与因时之序都讲的顺应自然四时气候变化以达养生的意思。

《灵枢木神》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页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提出了许多具体养生法则,如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者,形乃困薄(《素问生气通天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详细论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和人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心理、起居,并进一步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因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观点,体现了中医养生

---------------------------------------------------------------最新资料推荐------------------------------------------------------ 天人合一的整体理论,重视人体在不同的季节应该如何顺应自然气候的变化,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同时指出逆四时的严重后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当前人们普遍采用的夏季以凉茶、凉药清凉解暑、冬季以牛羊肉、参茂虫草冬令进补的养生方法即源于此161。

历史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素问四气调神论》) 总之,把天人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相因相依的和谐整体关系,不是作为一种敌对的关系。

人应当通过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调节自身阴阳平衡,去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以顺应自然的种种变化,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17,。

需要说明的是,《内经》既汲取了老、庄顺应自然的养生观,而在具体作为上又高于老、庄。

老、庄主张虚静无为,提倡顺乎自然,而《内经》并不主张无为消极,而是指出提掣天地、把握阴阳等控制自然、改造世界的积极主张叫。

(3)返还自然由于崇尚自然,老子提倡返真归朴,即老子的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指去除人为的强作妄为与嗜欲而达到自然而然、无为而

5 / 9

无不为的自由境界。

他把婴儿看做是至朴,认为人的最初之性最接近自然。

老子称之为返归婴儿、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即返归自然纯朴天真之性的返朴归真之意。

内经》养生理论中所称天真、真气之真包含这层意思。

道家所说的胎息亦有此意。

道家返朴归真,包含着超越物我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对天人和谐一体的向往和追求。

如庄子《逍遥游》中所描述的自由出入六合,行于天地之间的境界,从养生的角度理解,只有超越了自我,达到一种不为世俗物欲所累所役,不受人为嗜欲所左右的崇高境界,就能够无为而无不为,所谓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这样才有可能去体验人的生命中真正美好之所在.而与自然融为一体,去享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明显受到《道德经十九章》的影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八十一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返归大自然.作为一个现代口号,也包含着相似的意义洲。

2.3 和于阴阳和是一个古老的哲学概念,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相对稳定的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最新资料推荐------------------------------------------------------ 道家将和置于本体论的高度,和产生新事物,使事物发展。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一言道出了阴阳的对立、互根与平衡,并指出天地间万物都应该达到协调平衡,人体亦是如此。

庄子亦云:一上一下,以和为量。

调理四时,太和万物。

认为和谐是宇宙万物存在发展变化的首要原则。

庄子认为天地阴阳交通成和而物生,《淮南子》则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中和观,他认为中和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的根据,是治国与养生的根本原则,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并从饮食、居处、劳逸、欲恶、动静、情志等方面阐述了致中和以养生的方法。

至此,全面奠定了中和观在中国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中医学也认为和是一切生命整体维持平衡稳定,从而得以生存延续的必要条件,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不仅主张人体自身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且认为只有真正做到内外调和,才能确保人体邪不能害,并提出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因此,养生也以中和为最佳境界。

7 / 9

《内经》继承了儒家道家等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用和与不和阐释生命和疾病的原理,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平阳秘,即阴阳和谐,这是人体最佳生理状态;疾病则是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甚者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所以,《内经》把和作为治病或养生的最高法度。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又说: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明确提出了调和阴阳五行的治疗法则。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别论》曰: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

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就明确地指出,阴阳的调和平衡阴平阳秘是健康的最佳状态:阴阳二气任何一方过强,都可以导致其相对的一方竭绝而致生命的终结。

所以,使机体保持在柔和的阴阳平衡状态,是养生防病之目的,故《灵枢木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内经》这种燮理阴阳的养思想对后世又有深远影响,如《国医指

---------------------------------------------------------------最新资料推荐------------------------------------------------------ 南》开篇有言:凡人乃阴精阳气合而成之者也,病之起也,亦不外乎阴阳二字,和则生,不和则病。

9 / 9

易经与养生

易经与养生(二) 透视人生盲点开启生命智慧 挖掘国学精典,普及国学知识,国人认祖归宗 《易经》为帝王之学,群经之首,群经之始 中华易经四川省协会?慧心道馆联合成立“子规国学大讲堂”!本国学讲堂以易经为主线,贯穿儒释道东方文化,并将以书院形式定期举办国学讲座、沙龙活动,并成立以下国学精品班: 1、以成人为主举办易经班、国学班、禅修班 2、音乐、字画品鉴、并开设书画、音乐培训班 3、展示汉代各种香道文化,古琴演奏 4、定期举办各类东方文化主题讲座 【本期学习内容】 一、易经与改变命运之三:命理与健康(杜宗骏中华易经四川省协会副秘书长) 二、现场展示汉代各种香道文化,古琴演奏。(慧心道馆) 三、生命的图腾——姓名揭示的人生密码(陈春花中华易经四川省协会高级讲师) 四、易经与养生(二)(杨六德中华易经四川省协会技术指导) 五、吉他音乐组合。(杨丛笑、曾卫东、杜宗骏) 【主讲老师】 杨六德:早年投身文化事业,从事绘画艺术及宣传工作,数十年来自修儒释道学术,对易经及道家长寿之道造诣较深。特别对佛学禅宗心性之理、道家丹道之法有切身体悟、实证,并将此心得教诲于人,善化大众,得以助人明心见性,达到祛病延年,长生久视之功效。得法者众,明理心性者不少。感悟到:“一日清闲一日仙,六神合和保平安。丹田有实休寻道,对境无心即是禅”实境。达此境心性和谐,处事对人皆有益用,对己对彼都可达共鸣之效。 陈春花:中华字道社成都会馆馆长;五库源人文装饰设计院成都分院院长;成都红墨丹青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中华易经四川省协会高级讲师 杜宗骏:中华易经四川省协会副秘书长;四川省科技扶贫基金会常务秘书长;全

球华人企业家联合会西南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四川省智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2012年皈依我佛,入龙居寺通慧老法师门下,法号“心宗”。从小酷爱国学文化,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多年,对易经,自然养生,儒、释、道文化有独特见解,并把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社会生活融入其中,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国学体系,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课程特色】课程深邃:发人深思,引人悟道,深入浅出,揭示人类本源。

浅谈老子养生思想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 摘要:论文论述老子的养生思想。认为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论文认为,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委曲求全,大巧若拙。顺其自然,健康长寿。其具体方法有:至虚守静,终身不殆。意守一窍,排除杂念。闭目塞听,回光返照等等。 关键词:老子养生思想源头原则方法现实意义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其中的养生观点更是中国养生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现就《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做些粗浅分析: 一, 老子养生思想的源头: 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易经》最初的东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西。所以老子是先研究易经的源头,然后有大的领悟,又按周易的格式,写了一本《道德经》,从理的角度来讲解天道、人道。老子的《道德经》分成两部分,上卷讲天法道,下卷讲人心德。而《周易》的格式也是一样,上部分讲天体演变过程,下部分讲人类的演变过程,所谓的“易”,就是演变的意思。因此,《道德经》以其独特的思想注解了《易经》的最高境界----人道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是以《易经》一书为基础,以阴阳相生相克之道为原则写的《道德经》。主要是以天体运动规则为核心,提出人的心境修炼、处事之道的一本书。应该说,《道德经》无处不蕴含着《易经》中的自然规律和哲学思考,比如说阴阳学说: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阴阳相生相克等,也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物极必反等。 二,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认为,生命比名利和财富更为可贵。过多的贪欲必定会造成极大的耗费,过多的贮藏必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招来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如能做到这些,就可以使生命安全长久。

《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全文

《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全文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对生命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天地生人的观念,了解人的生命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种现象,生长壮老是生命的自然过程。 (二)中医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息息相应的观念。 (三)中医对健康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脏腑相关、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念;介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规避虚邪贼风的健康生活方式。 (四)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对疾病产生的原因和病理变化的认识;介绍病、证、症的关系及中医学分析疾病的基本方法及特点。 (五)中医学的诊治手段。 介绍中医学独特的望、闻、问、切四诊合诊的诊断方法和辨证的原理,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中医的内治和外治方法以及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方面一些具有特色的方法,如针灸。推拿、拔罐、足疗、刮痧、膏方等,着重介绍其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介绍中医学对体质的认识和辨识体制的方法;介绍不同体质(平和、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特禀等)的特征及其相应的日常养生方法。 二、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和方法 (一)养生保健的理念和基本原则。 介绍中医学的顺应自然、阴阳平衡理念和思想;介绍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二)养生保健常用方法。 介绍中医学常用的养生方法,如时令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经穴养生等。 1.时令养生:介绍中医学按照春夏秋冬四时变化,采用的相应的养生方法。 2.情志养生:介绍中医学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认识和情志与脏腑的关系以及产生疾病的道理;介绍常用调摄情绪的方法。 3.饮食养生:介绍中医学饮食养生的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饮食养生理念,采取适宜合理的饮食方式,尤其是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4.运动养生:介绍中医学对运动养生的认识,介绍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常用的运动养生方法,分别介绍其特点、作用、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5.经穴养生:介绍中医学对经络的认识以及经络在人体中的作用,介绍常用穴位的部位、养生保健功效、按压方式以及注意事项。 6.其他养生:介绍中医学有关起居、房事、气功等养生方法。 三、常见疾病的中医药预防和保健 重点介绍中医学对常见病、多发病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结核病、肝炎、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骨质疏松症、流行性感冒、失眠、便秘等疾病的认识和预防保健方法。 四、重点人群的中医药养生保健 (一)老年人的基本特点及养生保健。 介绍中医学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常见疾病的认识,着重介绍中医学针对老年人(尤其是65岁以上)生理、病理特点所采取的养生保健方法和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方法。 (二)女性的基本特点及养生保健。 介绍中医学对女性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常见疾病的认识,着重介绍中医学针对女性各个阶段的生理、病理特点所采取的养生保健方法和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方法。解释针对孕产妇常用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 (三)儿童的基本特点及中医养生保健。 介绍中医学对儿童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常见疾病的认识,着重介绍中医学针对儿童(尤其是0—3岁儿童)生理、病理特点所采取的养生保健方法和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方法。 五、中医药常识 (一)一般常识。 介绍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特点和找中医看病应注意的基本事项。 (二)中药常识。 介绍中药的基本知识;简要介绍中药炮制方法和目的(炮制减毒增效的知识),介绍中药简单的加工炮制、中药的煎煮方法,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以及常用中药的鉴别知识等。 (三)家庭常备中成药。 介绍家庭常备中成药的主治、功效、适应症,以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服用禁忌等。 (四)应急知识。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疾病爆发流行、家庭急救时,介绍中医药应急处置的知识和技能等。 附篇 (一)政策法规。 介绍国家有关中医药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工作管理体制以及中医药在国家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二)中医药科学内涵、发展简史、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介绍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发展简史以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三)亚健康。

“道家精神”中国古代园林的思想!

“道家精神”中国古代园林的思想! 【摘要】科学、艺术、道德,是人类文化中缺一不可的三个要素。中国园林艺术集三者于一身,历经三千年的不断发展,成为世界艺术史上十分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古代园林之精神主体的艺术呈现,深受道家追求自然精神的影响,表现 1. 万物,“独立不改,周行二不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道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庄子和道家哲学看来,自然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自自然然,不事人为造作。比如《老子》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也就是自然,三国魏晋哲学家王弼释“道常无为”云:“顺自然也。”顺自然即顺从万物自己如此,本来如此的规律而不加干涉,这是“道”的根本性质。另一种含义是推崇优美的自然环境,并视之为

安放身心的家园。比如《庄子·知北游》云:“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在庄子看来,人只有归化于宇宙自然,回归天地之境,才能游于至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分裂战乱的年代,社会动荡,黑暗,许多文人雅士对此大为不满。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他们影响很大,于是他们就在名山大川中求超脱、找寄托,自然山水成了他们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现实生活中亲切依存的体形 响,并与佛家和儒家文化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甚至可以说:道家精神构成了中国古代园林美学最重要的文化底蕴。 3.道家精神对中国古代园林选址的影响 因受“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影响,中国建筑不仅重视近区的环境美,而且也注重与更加广阔的大自然的亲和关系,造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是

融洽的,平和的,故而古寺应“藏”于山中,而不是像欧洲的古堡一样突兀暴露,这一精神在园林中更突出。明朝末年就有园林专著《园治》将造园选址的过程,称为“相地”。相地受到条件的限制,一般由于占地面积有限,环境也受到已经存在的周围条件的制约,可以建园的基址多是不规则的,中国古代名园的平面图,几乎都是一个不规则的平面。面对这些难以处理的地形,造园匠师们因地制宜,既要考虑 “天 术热衷于追求天时、地利、人和融合的“天人合一”境界,风水师信奉的原则,有不少是切合天时、地利的,或者说是与天时、地利吻合的。李约瑟认为:“风水包含着显著的美学成份,遍布中国的农田、居室、乡村之美不可胜收,皆可藉此以得说明。”他还对由风水观念中重视自然,顺应自然的环境意识而形成的建筑群落与自然环境充分交融的传统给予极高的评价:“再没有其它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么热心体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 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 《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所谓“一气”就是说世界为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所产生的。可以说,“道”是万物的共同规律,“气”是万物的共同组成,“一”是万物的统一性。“道”、“气”、“一”三个概念都是整体性原理的体现,“道”是动态的整体性,“气”是开放的整体性,“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万物同道,万物一气,万物统一于整体之中。故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而万物一气也。 3、相生相依,相反相对 《老子·二章》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也就是说事物的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认识到事物之间有差别,而又不可分割。《老子·五十八章》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辩证地告诉我们如何看待祸福及相反事物之间的关系。 庄子则认为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并漠视而抹杀事物间的界限,进而对客观存在持怀疑与否定态度。他认为从“道”的角度来看,此亦彼,彼亦此,没有确定的界限。《庄子·齐物论》说:“······莛与盈,厉与西施,恢诡憰怪,道通为一。”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1)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道以治身,佛以治心,儒以治世。中国古代养生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养生文献典籍,不啻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中道家养生文化最为丰富。道家养生文化博大精深,通过“道法自然”、“重人贵生”、“少私寡欲”、炼丹术等一系列养生方法,去追求现世的和超越的人生价值,把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作为探求的终极目标,表现了道家先哲渴望掌握生命规律、延长寿命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也为中国养生学作出了让世人瞩目的独特贡献,随着现代养生科学的发展,以道家养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养生理论和实践模式逐渐为世人所瞩目,其文化内容和价值逐渐被揭示和肯定。它以其系统而博广的义理,为人们阐释了一种科学的保健养生观。 道家的养生观是一种自然之道的养生观,是顺应自然、适性重生的生命观,重视精神养生,追求生命的自由、平等,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老子的自然观, 如道生一, 冲气以为和, 道法自然, 神形合一, 守静笃,不妄费, 保精气等见解,都对医学的阴阳学说和人与自然一体的整体观念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对道家的养生观的形成起到了抛砖引玉、积极推动的作用, 是道家养生思想的先河和开创者, 也是道家养生思想的集中体现。道家的养生思想自成体系, 独树一帜,古名摄生,道生,即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宗旨,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的方法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一种养生观。 1 . “道法自然”“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老子认为,“道”及由它而派生的天地万物按其本性来说都是自然而然的,并非人为如此的。人与自然应当保持和谐,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人的身体健康。如果人与自然失去平衡,就可能发生疾病,导致衰老。所以,老子在养生上极力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即在物质世界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过程生生不息。这一切就是现实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规律--道。可见, 任何人和事物都离不开道,这里的道既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又是指的客观世界本身。在老子看来,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人在自然界产生, 按照其客观规律发展变化。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1〕是从“人天同律”的思想出发,主张养身必须自觉地保持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钟吕传道集》说:“气液升降为天地之阴阳,肝肺传导若日月之往复”,这揭示了“人天同律”的客观法则。既然人天同律,那么人体作为一个小宇宙应当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互勾通,保持平衡。 〔2〕是从“人天同构”的理论出发,主张人体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在道家学者看来,人和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的,因此人完全可以同外界进行物质(气)交换。《抱朴子·至理》也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者也。”这都从一个角度告诉人们,气构成了人体,人们要实现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气)交换,使人体小宇宙同自然大宇宙息息相通,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得有益于生命的精气。 2 . “重人贵生”“形神相依”的心身整体养生观。 “重人贵生”是道家养生理论的又一重要原则。《老子》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将人和天地看作同等重要的物,“重人”这一点是先秦诸子的共

易经中的三大和谐思想刘武祥

作者简介 刘武祥(出生于1988年9月1日),陕西安康人,现就读于陕西省商洛学院,原中文系学生,现为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地理科学班的学生。研究易学已有15年,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对传统易学中的各种现代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探究,寻找和发展与当今党国大政方针政策相符合的各种易学经典理论思维。

易经中的三大和谐思想 【摘要】 中国思想史上,《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是儒家和道家共同尊奉的伟大经典,其中深刻的哲学思想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易经中体现着丰富的对自然、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体现着人与自然、人际之间和谐的思想,体现着人的养生之道、建宅安居之道等。这些与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相关,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思想源头。 【关键词】:《易经》;传统文化;和谐社会;儒家;仁爱。【内容提要】 本论文综合论述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党和国家提倡弘扬我中华传统文化。《易经》文化经典是我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其中很多现实性的思想理论都是极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生活所服务的,对它的认真分析,讨论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创新性和前瞻性。 本论文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精要论述,以找到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的充分易学理论点并赋之实践为宗旨。 一,易学与中医养生和谐 二,《易经》对和谐人与环境关系的作用 三,易学与和谐的社会建筑思维 一、易学与中医养生和谐

易学认为“生气畅理气则易、气顺则无恙也”中医的宗旨亦是“理气并调阴阳”,其认为凡疾皆源于五腑(即五脏)。阴阳又是易之核心,其要求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中医理论也讲求:“阴阳平衡,精神乃至;阴阳决离,精气乃绝;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医之道,亦不离阴阳;生之本亦本于阴阳,阴成形、阳化气”等这样的治病和养生之理。而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已经受到破坏的生理机能,使之重新恢复到阴阳平衡协调的状态,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那么,阴阳调和的观念显然与和谐的易学思维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易传·说卦》上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身,离为目,艮为首,兑为口”,这是在传统医学时代以占断病所循按的依据,故有“易医同源”之说。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讨,我们找到了易学与中医养生间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本文将从内外两部分来讨论二者之间的辩证和谐关系。 (一)对内:易学讲求练修养、提内气;我们从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肉体调息部分:我们知道,繁衍与中华大地本土的道家学派,其发展的精髓中,就有对于人的身体本身与理气修养的关系的详细论著,其将人体易以“小周天”的整体修养分为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学号:031415118 名字:李美萱班级:中医151 关键词:《周易》;《内经》;整体观;阴阳学说;藏象学说 摘要: 《周易》理深意宏,是中国文化之祖,也是多门学科的源头。中医学也是以自然科学为主题,多种学科共同交织的学科。只有清楚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知晓整个中医的形成和发展,方能抓住中医的本质。 1.整体观的相通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非常注重“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从整体角度分析与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而这种人——自然——社会的整体观是导源于《周易》的。可以说,中医的整体观是对《周易》理论基础的应用与发展。 《周易》认为宇宙万物始于元气。元气为气化之始,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有了天地便有了万物”,从天地宇宙中从化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水火为阴阳,风雷鼓动,山泽成形,’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生物开始繁衍,“有万物然后又男女”。人和天地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人的规律可以在天地的规律中得到反映。以八卦与人体的关系为例,八卦和人体结构一一对应。正如《易?说卦》中所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离卦象征人体生命气化的原动力,和人体命门,心相应。震卦和认同肝胆相应。巽卦在人体上应肺。艮卦与人体的脾相应。坎卦应肾。坤卦应脾胃大小肠。无疑,人体在《周易》中被视作一个大八卦系统。《周易》依据八卦和人体这种关系,提出八卦人气质分类法。它是世界最早、最科学的气质分类方法。体现了人类气质与宇宙自然界物质属性的统一性;突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人的气质不是孤立的。至此,《周易》发展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重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性。 《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人体由五脏,六腑等组成。人体的认识和疾病诊治必须注意到自然和社会的诸多因素。《内经》吸收《周易》“天——人——地”的思想,提出要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与《易?杂卦》中的“损益,衰盛之始也。”是一脉相承的。顺应自然盛衰规律养生,强调了整体性,人与社会自然的统一性。即言个体只有立足于内外环境的统一才能生存。人只有“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才能掌握自然法则,实现天人合一。《内经》渊源于《周易》又发展了《周易》,《周易》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2.阴阳学说的相通 从《易经》中开始用阴爻阳爻两个基本符号来体现阴阳,从太极图阴阳合抱到卦象的结构,从太极阴阳图到四象再到八卦的形成,无不存在着阴阳的互根原理。所以我们说《易传》开始真正把阴阳作为完整的哲学体系。阴阳爻摆脱了占卜的束缚,而升华为哲学的范畴1。至此,《周易》作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推广开阴阳的意义,并逐渐开始影响《内经》。医家结合《周易》的阴阳哲学,提出了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概念——阴阳学说,灵活地解释医学现象,进一步推广阴阳。所以我们说,《周易》阴阳爻的关系,及《周易》卦象所寓的阴阳哲理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2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周易》阴阳萌芽于《易经》。尽管《易经》还未直言阴阳,但阴阳却处处体现在卦、爻等方面。正如《易传?系辞》所言:“一阴一阳之谓 1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版,第25页。 2

易经看天人合一

从《易经》之“易”看“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摘要:《易经》之“易”有简易、变易与不易之三义。《易经》阴阳五行、取象类比的认识方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思维方式,这种天、地、人三才全方位的思堆方式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和谐现。 关键词:易经易天人合一和谐 远古时代,先民从宇宙天象、时空变化及其与人们生活、生产之间的关系上去观察认识一切事物。这种对由天及地及人和由人及地及天的天、地、人相互关系的认识,形成了从宏观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整体观方法论和形象整体思维。《易经》以阴阳五行、取象比类、形象化方法以及尚中和合兼容原则去认识对待周围世界,显现的就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体现了《易经》天、地、人合一的思想。 一、“易”的含义 《易经》之“易”有三种含义。其一,简易之义。《易经》全部卦象均由“一”、“一”二爻组合而成,看上去非常简单,容易把握。《系辞传》有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即谓,再复杂的事物都是由最简单的基本元素构成的。只要抓住它的基本元素及其构成的逻辑脉络,就可以化繁为简,再化简为繁、为多、为千种万种。其二。变易之义。“一”、“一”二爻的组合自有其变化的规律。六十四卦的不同组合变化无穷。所谓“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即谓,阴阳的相推和变化是永远的。万物和人世也就处于不断的“易”之中。《剥》卦和《复》卦即以事物的“剁”、“复”,说明剥极必复,生生不已的变化之理。其三,不易之义。《易经》中虽然六十四卦均由“一”、“一”二爻变化组合而来。但其组合与变化的意义却不易掌握。在每一卦中。不仅“一”、“一”各爻的数量非常重要,而且它们所处的位置也十分关键。以至于整体与局部之间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如《泰》和《否》两卦各有三个“一”和三个“一”,但其意义却迴然不同。《泰》卦:“泰,小往大来,吉,亨。”《否》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为什么为有如此不同呢?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又云:“‘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如此说来,要在千变万化的卦象中把握住事物发展的现状、规律及其意义,确实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所谓“《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正说明“易”的变化无穷与神秘莫测。 《易》曰:“夫易广矣大矣,……广大配天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一“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天”对远古时代的人们来说是神秘莫测的。人们把昼夜、冷暖、四时更替、自然灾害等环境因素及其变化,与他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利害吉凶相互联系起来。因此。主动去认识

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 基本理念和知识

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基本理念和知识 一、基本理念和知识 1.中医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目的保健活动。 2.中医养生的理念是顺应自然、阴阳平衡、因人而异。 3.情志、饮食、起居、运动是中医养生的四大基石。 4.中医养生保健强调全面保养、调理,从青少年做起,持之以恒。 5.中医治未病思想涵盖健康与疾病的全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的发展;三是“瘥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6.中药保健是利用中药天然的偏性调理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服用中药应注意年龄、体质、季节的差异。 7.药食同源。常用药食两用中药有:蜂蜜、山药、莲子、大枣、龙眼肉、枸杞子、核桃仁、茯苓、生姜、菊花、绿豆、芝麻、大蒜、花椒、山楂等。 8.中医保健五大要穴是膻中、三阴交、足三里、涌泉、关元。 9.自我穴位按压的基本方法有:点压、按揉、掐按、拿捏、搓擦、叩击、捶打。 10.刮痧可以活血、舒筋、通络、解郁、散邪。 11.拔罐可以散寒湿、除瘀滞、止肿痛、祛毒热。 12.艾灸可以行气活血、温通经络。 13.煎服中药避免使用铝、铁质煎煮容器。 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14.保持心态平和,适应社会状态,积极乐观地生活与工作。 15.起居有常,顺应自然界晨昏昼夜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并持之以恒。 16.四季起居要点:春季、夏季宜晚睡早起,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

17.饮食要注意谷类、蔬菜、水果、禽肉等营养要素的均衡搭配,不要偏食偏嗜。 18.饮食宜细嚼慢咽,勿暴饮暴食,用餐时应专心,并保持心情愉快。 19.早餐要好,午餐要饱,晚餐要少。 20.饭前洗手,饭后漱口。 21.妇女有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等生理周期,养生保健各有特点。 22.不抽烟,慎饮酒,可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23.人老脚先老,足浴有较好的养生保健功效。 24.节制房事,欲不可禁,亦不可纵。 25.体质虚弱者可在冬季适当进补。 26.小儿喂养不要过饱。 三、常用养生保健内容 27.情志养生:通过控制和调节情绪以达到身心安宁、情绪愉快的养生方法。 28.饮食养生:根据个人体质类型,通过改变饮食方式,选择合适的食物,从而获得健康的养生方法。 29.运动养生:通过练习中医传统保健项目的方式来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常见的养生保健项目有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 30.时令养生:按照春夏秋冬四时节令的变化,采用相应的养生方法。 31.经穴养生:根据中医经络理论,按照中医经络和腧穴的功效主治,采取针、灸、推拿、按摩、运动等方式,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养生方法。 32.体质养生:根据不同体质的特征制定适合自己的日常养生方法,常见的体质类型有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 四、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 33.叩齿法: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有助于牙齿坚固。 34.闭口调息法:经常闭口调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匀、和缓。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

学号:0805180079 商丘科技职业学院 2011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 学生姓名:母智芳 属系部所:建筑工程系 专业班级:园林工程技术二班 指导老师:宿茜倩 定稿时间:2011年4月

前言 1 一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2 1 中国人文园林发展 3 2 园林艺术的发展 4 二传统宗教文化对园林的艺术影响 5 1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6 2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7 3 佛家思想与中国园林8 三浅析中国非物质文化与中国园林的关系9 1 非物质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9 1.1对园林选址的影响9 1.2对园林布局的影响9 1. 3对设计创作的影响 10 2 古典园林的文化特点10 2.1古典园林的传统空间观念10 2.2古典园林的文化意境11 2.3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12 四现代园林发展趋势12 1 趋势一:园林设计可居可游12 2 趋势二:园林设计生态化、艺术化12 结束语14 参考文献15 摘要 园林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这取决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即人的哲学世界观。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内容,在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形式中均有充分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 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再现,这与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确认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宗教思想, 对于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具有深刻意义。 中国园林的形成是世界园林史上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追根溯源,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始终贯穿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以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为出发点,从道教、儒家、佛教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它们对中国园林审美意识和造园手法上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园林艺术传统宗教道教儒家佛教

易经与自然养生的心得体会

易经与自然养生学后感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从易经与自然养生中获益匪浅。以前总以为有条件的时候要常吃山珍海味人体才会健康,以为无欲无求才会健康长寿,学习完后原来是自己的认识误区。以前太讲究吃食,摄入太多的蛋白质反而身体总是欠佳,精神面貌也比较差。学习完后,我调节作息时间,什么也不去强求。身体反而更加舒适淡然。 我在易经养生方面最大体会就是要时刻做到“天人合一”。其实说容易,坚持与执行才是最大的障碍。为了做到天人合一,我计划好饮食作息及工作时间表。并且每天落实,总结。这个观点按传统中医养生认为,易经养生其实就是时间医学和空间医学。以前很多人认为易经是迷信,是风水先生才学会的谋生技考。其实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易经是什么,也没有自己去研究过,只是人云亦云。易经自古以来,在儒家中是群经之首,在道家中是三玄之冠。易经的根本就是阴阳八卦,这是中国的元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人生养生哲学和道法。阴阳存在于万事万物中,孔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在人体中,脏为阴,腑为阳。只要阴阳平衡,身体就会健康长寿。八卦其实就是八种自然现象,即天、地、雷、风、山、泽、水、火。哪有什么迷信色彩?阴阳与八卦之间,还有四象,以及老阴、老阳、少阴、少阳,或者说成是春、夏、秋、冬,那么人会随着一年中的春夏秋冬不同季节而容易得不同的病,这是因为季节的气候,和人的生命活动相关。一天十二时辰也与人体十二经络一一对应,不同时辰人的脏腑活跃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时间医学,我以前不了解季节和时辰应该养身上的哪个脏腑。因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小问题。空间医学也可以理解为经常说的风水,也就是人与身边的环境如何和谐相处,什么物品摆放在哪个方位磁场更强,更利于人来吸收。人有内五行,身边物品、环境、方位有外五行,如何达到互补、平衡、和谐,这就是空间医学的真谛!大一点来说,人应该如何顺应大自然的环境变化。其实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顺应天道、人定顺天!顺天则倡、逆天则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追求更加健康和长寿。这是人之常情,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学习,不仅增长了知识,也使自己的养生知识有了质的改变,其实人的生命只要顺其自然,活的有意义,活的开心也会长寿。生老病死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只要看得懂,只要想的明就无愧于天地。

周易的管理思想

周易的管理智慧 摘要:周易管理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在管理主 体上,它肯定了“人”是管理的主体,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管理对象,都应该是“以人为本”; 在管理方法上,它重视变通的思想,强调创新进取;在管理目的上,它主要强调的是社会 内部的整体和谐。周易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周易;管理;思想 伏羲画八卦,为我国文字的雏形;文王演周易,是我国文化的开端。《周易》这部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从现代管理的观点看,《周易》管理思想是一种与科学管理交相辉映的人文管理。其中所蕴含的管理思想观念,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借鉴意义。本文就《周易》管理观作一探讨。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择定一个历史片段中的“人”,作为研究单元,他绝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而是在社会联系中取得了自己的意义:从血缘上讲,他是人类进化的结晶;从文化上讲,他是对社会文化要素和意义世界的继承;从生存支撑上讲,他的存在不可能将自我与社会割裂。所以,管理实践是属人的实践,而人的意义也在社会管理实践中得以实现。 尽管周易世界中肯定天对于人的主宰,如“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大有》之上九爻辞),但周易经传中皆有大量记录人事、肯定认为的记录,这些记录事实上是对易前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并且通过“概率”来实现对未来的预测,其中依然存在巫术或神学的影响,但可以看出人与“神”之间的斗争,如“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蒙》之初六爻),将人的地位置放于天命之上,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占卜作为人类对未知命运的一种想象,在周易中已很少看到将自己的命运完全“托付”给神的记载了,并且从龟占到蓍占,这个过程就意味着人从神的手中夺取自己的命运主动权。“占卜,作为巫术自其出现以来就存在着矛盾。一方面,它代表着神的力量,传达着神的旨意,把握着人的命运,指挥着人的行动。从这一角度看,占卜巫术束缚、否定、甚至扼杀着人的智慧、人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要通过人的占卜来通晓神意。这无疑承认,人可以获得神的智慧和力量,人与神共同地掌握着人的命运和活动。从这一方面说,占卜巫术又部分地肯定着人的智慧和力量,包涵着人为了把握自身命运而寻求掌握未来的方式,探索现实生活之间的因果关系。神权的管理,在中国历史上的命运相当短暂,从周易出现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将自身命运的管理权,从神的手里争取回来。[1] 周易所提出的“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周易以“人道观”进行管理的基本思路。所谓的“人道观”是指人类社会生存的必由法则,人道从属于天地之道,人为天地所生,但同时人类并非是盲目地遵从于历史,相反是可以利用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发挥主观之能动性,创造社会文明,改变历史。《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泰卦》的《象传》也说:“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作为管理主体的人,遵从天地变、自然规律,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管理主体地位。正如英国历史哲学家汤因比所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

浅谈中国园林的文化思想

浅谈中国园林的文化思想 摘要:本文主要说明中国园林景观建设的历史渊源及受到的文化影响,形成中国特色园林过程。宗教、哲学、美学和一些有识之士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园林宗教哲学 美学文学艺术文人 中国园林是从实用的园、圃、囿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园林式,同时兼收各种建筑风格,创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它为中国园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园林的天人关系 中国园林注重山、水、自然。中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关系处理上,偏重于人的成分,如人的狩猎种植,居住生活和吟诗作对等。因此越到后来,人工味越浓,把诗词、歌赋、文联匾对、亭台、楼阁、廊榭宫馆过分夸大,以致于江南园林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都有拥挤的感觉。在置石上,多用立石,表明顶天立地的思想。建筑上则精雕细刻、珠帘画栋,极尽人工之能事。强调“境造桃源,巧夺天工”,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天人意境。例如我国在2003年的德国罗斯托克国际园艺展中中国园林就是一组仿宋园林。这组园林得到了德国朋友的高度赞誉,也体现“中国园林”中山水亭园的艺术特色。 二、佛学思想 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两汉之际)由天竺传入我国。经过与我国传统思想和宗教的冲突与融合,以及理论形式上自我调整,自四世纪(魏晋南北朝)在中国扎根和光大。(它的主要代表建筑是河南嵩山少林寺)。这时它宣扬的世事无常和因果轮回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相吻合,对园林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当一批文人弃世从佛,遁入空门,隐逸于自然山水之间,于是园林形式由秦汉建筑宫苑转变到自然山水园。其中山水园的形式从此固定下来,直到今天,为后人留下了一批珍贵的遗产和学习的素材。如今天的布达拉宫、敦煌壁画、四川乐山大佛、金山寺、雷锋塔、西安大雁塔等历史遗迹。寺庙园林的发展和禅宗思想的影响对明清两代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上有其深刻的影响,如故宫中的太和殿、颐和园、天坛、无不体现佛教文化思想。 三、儒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基石之一是儒学,二千年前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山之后,一直作为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儒学正式走上历史顶峰时期是从西汉武帝时懂伸舒霸除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的核心在人,即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提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宇宙观上提出气理两说,在伦理道德上提倡三纲五常,在政治上提倡仁政和保民,在教育上倡导开办学校。主要代表的建筑长沙的岳鹿

道家五种养生法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刘玉贤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在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撰写了大量养生著作,形成了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道教养生学,堪称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从道教发展史上看,道教养生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道教草创至西晋末,为道教养生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此阶段各种养生之术俱已萌芽,尤以守一、内丹、房中、符箓最为系统;东晋至唐末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医道最为发达,外丹、服气、存思、辟谷、调息等功法均盛行于世;唐末以后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诸派渐归内丹一途。南北朝时刘韶把道教养生之道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指先秦时代老子提出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们主张的神仙服饵;最下乘的是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要求五斗米道徒修持的符篆禁庵(《灭惑论》)。宋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依修炼的内容分为清净派、炼养派、服食派和符篆派四类。宋元以后的道教大致分为炼养派(又称丹鼎派,在北方者称全真派)和符篆科教派(即正一派)两大派。本文总结前贤的创见并结合中医学理沦,将道教养生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浅述之。 一、养神之道 道教和道家虽然并不相同,但道教始终以道家尤其是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作为其养生学的理论墓础、方术来源和实践规范。道家宣扬清静无为、静观玄览、含德抱一、虚心坐忘,追求内心的安宁,主张“道法自然”。道教继承这种离俗超凡的精神,发展并实践为出世的养神之道,以“清静无为,离境高坐”为其主要特征。 养神之道的上限极难确定.早在《老子》、《庄子》和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专气致柔”的养神之道。《老子》中“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等论述,原始道典《太平经》中详尽地论述了守一、潜心n}养的方法,认为养神乃一切养生的烤础和前提。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提倡“守其一”之道,主张欲长生不死须恬偷澹泊、涤除嗜欲,必须静寂无为,忘其形骸。魏晋时在上层社会中颇具影响的上清派,创建了较为系统的存思“丹田”之道。南北朝时的著名文学理论家刘把在《灭惑论》中将“清静无为”列为道教养生的最上乘等。但最为系统地论述道教养神之道的代表作,还要首推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据《庄子·大宗师》中记载的颜回“坐忘观”而撰写的《坐忘论》一书。 《坐忘论》认为,养神之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此提出“安心坐忘之法”的七阶论:(1)“信敬”。“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强调欲养生则须心诚德正。(2)“断缘”。此即要求“去物欲,简尘事”,与一切有为俗事相隔绝,除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3)“收心”。物欲之起,皆因我之知觉、感觉及思维意识的存在,欲长生则必“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老子》)。(4)“简事”。一切身外之物,皆“情欲之余好,非

论道家的养生思想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20, 8(3), 31-34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af17861529.html,/journal/cnc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f17861529.html,/10.12677/cnc.2020.83005 论道家的养生思想 罗美云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20年8月12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28日;发布日期:2020年9月4日 摘要 道家认为我们的身体、生命源于道,源于阴阳之气,外在的万物都可以变成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内含万物,最终又分解为万物。我们要以自然无为的方式来护养我们的身体与生命,刻意的养生对我们的身体和生命,没有好处,反而有害处。对于不可改变的处境,我们要淡然处之,要安时而处顺,这样才利于我们身体和生命的存在、发展。 关键词 道家,养生,为无为,安时而处顺 On Taoist Thought of Health Preservation Meiyun Luo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Aug. 12th, 2020; accepted: Aug. 28th, 2020; published: Sep. 4th, 2020 Abstract Taoism holds that our body and life originate from Tao and the Qi of Yin and Yang. All external things can become our body. Our body contains all things and finally decomposes into all things. We should protect our body and life in the way of natural inaction. Deliberate health preservation is not good for our body and life, but harmful. As for the unchangeable situation, we should be in-different to it and live in peace.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benefit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our body and lif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