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曹植的“惊风飘白日”
浅谈曹植与陶潜生命意识的体现与比较

浅谈曹植与陶潜生命意识的体现与比较吉林航空工程学校吉林132102【摘要】作为魏晋诗坛重镇的曹植、陶潜,其诗文中都流露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比较和审视二人生命意识的异与同。
曹、陶均得力于中古文化儒道互补的人文精髓,但在各自对生命意识的认知上有不同的表现;在人格取向上,无论子建的“进”,或渊明的“守”,都源自传统文化的人格模式以及各自的时代风尚,并殊途同归;在对其诗歌的渗透中,也均流淌着强大的生命意识之流,并泽被后世诗坛,影响深远。
【Abstract】The poems written by Cao Zhi and Tao Qian, who stand on the Parnassu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in Wei and Jin Dynasty, are filled with strong life consciousness. The writer has made a comparison and survey on the two people’s different and same life consciousness from three aspects. They both do well out of the humanistic distillation of Chinese archaic Confucian culture, but they have different representation on their life consciousness. About the personal tropism, either Zijian’s “advancing” or Yuanming’s “keeping” comes from the personal mod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ach times style and reach the same goal by different routes. About the infiltration in their poems, all are full of strong life consciousness and later translated by the later-age Parnassus with a far-reaching influence.【Keywords】Cao Zhi Tao Qian Life consciousness在我国文学史上,很少有像魏晋这样思想信仰自由、艺术创造精神勃发、具有大转变契机的时代。
从《白马篇》看曹植早期写作风格

从《白马篇》看曹植早期写作风格作者:王泽宇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01期摘要:曹植是汉魏时期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是我国诗歌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集大成”之称的诗人。
他以独占八斗的才情,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被誉为“建安之杰”。
文章将以曹植的生平与思想为基础,结合汉魏“建安风骨”的文学氛围与《白马篇》的创作背景,对曹植早期的写作风格做一个全面的诠释,以期拓宽对曹植的研究,重新发现曹植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白马篇;曹植;写作风格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揉,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1]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汉乐府的继承学习与超越汉乐府对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毋庸置疑,它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以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感反映生活的各个侧面,题材之广阔与思想境界之深远又远超《诗经》,而在艺术表现方面,汉乐府对诗歌叙事性的重视,一改中国叙事诗方面的不足,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日趋成熟,同时,汉乐府诗歌形式的自由灵活,使得我国古典诗歌的体裁与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
简而言之,汉乐府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史上,其地位是极为崇高的。
“曹植认为,作者的艺术修养以及创作的技巧是在学习前人经验和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作者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必须通过放开眼界,广泛的学习”。
[2]东汉末年,正是汉乐府影响诗歌的鼎盛期,建安诸子、曹氏父子等,无一不受汉乐府的深刻影响,汲取汉乐府的创作养料,曹植今存诗歌较为完整的有80余首,乐府诗體就占了其中的一半还要多一些,汉乐府对曹植创作的影响可见一斑,而曹植在写作时对汉乐府的借鉴,我们可透过《白马篇》窥其一二。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的意思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的意思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的意思是:白天里疾风吹过,日光渐渐向西流走。
出自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继位掌权,杀了曹植的至交丁仪、丁廙,曹植却无力相救。
《野田黄雀行》所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悲愤情绪。
扩展资料此诗通过黄雀投罗的比喻,抒写朋友遭难而无力援救的愤慨,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少年侠士的形象,寄寓诗人的理想和反抗情绪。
全诗意象高古,语言警策,急于有为的壮烈情怀跃然纸上。
原文:《野田黄雀行》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
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
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
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
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译文:好酒佳酿摆放在高殿之上,亲近的友人跟随我一同游玩。
内厨做好了丰盛的菜肴,烹制鲜美可口的`牛羊肉。
秦风的古筝声是多么慷慨激昂,齐地的琴瑟声是那么柔和婉转。
还有出自阳阿的奇妙舞蹈,来自京洛的著名歌曲。
在歌舞中饮酒过了三杯,我们解开衣袋尽情享用了美味佳肴。
主人和宾客相互行礼,相互献上最美好的祝福。
要谨记旧时结交的朋友不能遗忘,厚始薄终也不与道义相符。
那君子躬身而谦逊是因为他美好的品德,并不是有任何的企求。
白天里疾风吹过,日光渐渐向西流走。
青春年华不会再来一次,死亡之期已忽然向我迫近。
就像花叶虽然生长在华美的庭院之中,飘零之后也要重归于荒芜的山丘。
然而从古到今,谁能没有一死?既然知道了命运本该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好忧愁?。
曹植的文采比李白如何

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曹植的文采比李白如何
曹植和李白都是古代文学界的巨擘,他们在文学创作方面都有着卓
越的成就。
然而,对于两位文学巨匠的比较,人们往往会争论曹植
的文采是否可以超越李白。
曹植的文采在当时的文艺界首屈一指,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才华横溢的才能。
本
文将就曹植的文采和李白的文采进行比较,探讨曹植的文采是否可
以超越李白。
首先,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曹植的文采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独
特的风格。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运用超脱现实的手法,以及丰富多
样的修辞手法,给人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
他的作品表达出了他独
立思考的能力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曹植在《胡笳十八拍》中运用
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生动地描绘了婉约的场景,展现了他的文学
才华。
与之相比,李白的文采也非常出色,但更多的是表现出豪放
的气质和大无畏的胸怀。
李白的作品常常充满豪情壮志与激情澎湃,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憧憬。
无论是
曹植还是李白,他们的文采都不可忽视,但从艺术风格来看,曹植
可能更加注重表现内心的细腻情感,而李白则更加追求豪放与激情。
其次,从文学才华的角度来看,曹植的文采可能并不比李白差。
在
古代文学史上,曹植被誉为\
1。
曹植诗赋的隐喻性叙事

《 诗经》 为先秦时期 隐喻性叙 事的集大成 之作 , 曹植诗赋 中的意 象叙事继 承了 《 诗经》 中以 “ 比兴 ” 为核心的隐 喻性叙事 传统 ,在诗 赋中创造了一 系列意象 ,为 自己寻找到了一条 “ 发声”之路 ,也为后世 读者打开其心灵之 门留下 了一 串 “ 钥匙” 。曹植诗赋 中运用 的最多 的意 象有 “ 白日”、“ 鸟”( 飞 黄雀 、鹞雀 ) 转蓬 ” 白马”、“ ” 灵 、“ 、“ 蝉 、“ 龟” 白鹤 ”等 ,这些都具有很 浓厚 的隐喻色 彩 ,恰 当而 融浑 的表 现 、“ 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实 际意 旨。 曹植诗赋中的 “ 日” 意象是使用频率最高的 ,按其在作 品中出现 白 的先后 ( 以赵幼文 《 曹植寄校注》为本 ) ,最先是在 《 赠徐干》 诗中: 惊风飘 白 日,忽然 归西 山。 圆景 光 未满 ,众 星粲 以繁 。志士 营世
业 . 小人 亦 不 闲… … 良田 无 晚 岁 , 膏泽 多丰 年 。 亮 怀 玛 皤 美 ,积 久 德 愈 宣 。 亲 交 义在 敦 , 申章 复何 言 !
掘 出其 隐喻 结 构 中喻体 和本 体 之 间的 异 质 性 ,以及 由此 形 成 的 实际 所 指 和特 殊 美感 。
中图分类号 :I0 ,2 27 2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 0 6-0 6 ( 0 2)0 2X 21 1—0 0 0 0—0 2 雀 ,见鹞 自投 罗。罗 家得 雀喜 ,少年见 雀悲。拔剑 捎 罗网 ,黄雀 得飞 飞 。飞飞摩青天 ,来下谢 少年 。 《 魏志 ・ 陈思王植传》 裴注引 《 魏略》 “ ( : 曹丕立 为太子前 ) ,时 仪亦恨不得 尚公主 ,而与临淄侯 亲善 ,数称其 才 ,太 祖既有意 欲立植 , 而仪又共赞之。及太子立,欲治仪罪 ,转仪为石刺 奸掾 ,欲仪 自裁 。而 仪不能 。乃对 中领军夏侯 尚叩头求哀 ,尚为之涕泣 ,而不能救 。乃 因职 事讨狱杀之 。 这首诗就是以这件事为背景 的,作者 因为朋友有难 , 自 ” 己却爱莫能助而心急 如焚 ,但在 当时 的环境里 又不 能明确 表达 愤懑 之 情 ,所以诗 中多有兴寄 ,用 “ 高树 ”象征曹丕政权 ,“ 悲风 ” 隐喻法 制 严峻 ,“ 海水” 比喻群 臣,“ 利剑”象征权利 ,“ 少年”代指曹植期望 中 的援助者 ,而最重要 的意象在于 “ 黄雀”,在本诗 中,其 代指 的就是丁 仪 ,用被网罗的 “ 黄雀”来 隐喻他遭艰罹忧的处境 ,作者还创造 了一个 “ 黄雀得飞飞” 的美好结 果 ,但 这只是 一种 渴望 ,终究 是不 会实 现 的。 张玉毂 《 论古诗 四十首之十 七》评 《 田黄 雀行》 云 : “ 野 此叹 权势不 属 ,有负知交望救之诗 ;首 四句以树高多风 ,海大扬波 ,比起 有权势之 易于为力 ,即折到既无权势 ,空说结交之羞 ,点醒 作意 ,而无权势 ,只 借 ‘ 剑不在 掌 ’作隐语 ;含而不 露 , ‘ 不见 ’六 句 ,反顶 ‘ 利剑 ’句 , 将少年救雀 ,指出锄强扶弱作用 ,文势展拓 ;末 二句以雀知感谢 ,为人 必知恩写影 ,而己之不能如此 ,更不 缴明 ,最为超脱。 张说 早 已经 鲜 ” 明的点 明了此诗的隐喻之意 。 另一篇 以鹞和雀为主要 意象的赋作 《 鹞雀赋》,摒弃了汉赋 “ 才 铺 逦文 ” 的传统 ,以寓言的形式叙述 了雀与鹞生死搏 斗的故事 ,运用拟 人 化的语 言将鹞与雀的动态 、心情作 了具体 的表述 ,把恃 强凌弱 的社会 现 象委婉的揭露 出来 了。“ 鹞”借代仗势欺人者 ,“ ”借代善 良弱小者 , 雀 善 良与凶残 的斗争 中隐喻着作者对前 者的憎恶 ,和对后者的同情 。 轻快敏捷 的飞 鸟 ,在曹 植的文 本 中具有不 同 的寓意 ,体 态轻盈 的 “ 转蓬”在曹植诗赋 中也是一 个很 重要 的意象 , 《 吁嗟篇 》及 《 杂诗》 是以 “ 转蓬 ”为意象的主要篇 目,我们就此分析其实际隐喻意 义。 吁嗟此转蓬 ,后 世何独 然 !长去 本根逝 ,夙夜 无休 闲。东西 经七 陌,南北越九 阡。卒遇 回风起 ,吹我入 云间。 自谓 终天 路 ,忽然 下沉 泉 。惊飙接我 出 ,故归彼 中田。当南而更 北 ,谓 东而反 西。宕若 当何 依 ,忽亡而复存 。飘飘周 八泽 ,连翩历 五 山。流转 无恒 处 ,谁 知吾苦 艰?愿为 中林 草 ,秋随野 火燔 。糜灭 岂不痛 ,愿 与株 菱连 。 (《 嗟 吁 篇》 ) 此诗叙述了转蓬 随风飘逝 ,身不 由己的痛苦 经 历。全诗 以 “ 去本 根” 无间休” 总起 , “ 、“ 东西” 之后十六句 ,细细铺 叙飞蓬四方无定 , 忽高忽低 ,若亡若存 ,历 泽经山,流转无恒的生活状态 ,最后还表达 出 对死 于秋火却能连着根菱的野草的羡慕 ,读来为之动容。这使人想 到曹 植 自身的遭遇 ,《 魏志》 本传 : “ 十一年 中而三徙 都,常汲汲无欢 ,遂 发疾薨 。 显然,作者是想通 过飘摇不 定 的转 蓬来表 达 自己居无定 所 、 ”
平红——曹丕、曹植诗歌风格之比较

曹丕、曹植诗歌风格之比较甘肃省岷县梅川初级中学卢平红内容摘要: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感慨,使曹植、曹丕诗歌具有一脉相承的共同风格。
但人生际遇的迥异,又使曹植、曹丕诗歌在风格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丕的诗婉约哀怨,具有柔和秀丽之美;曹植前期的诗乐观开朗,昂扬豪迈,而后期却哀伤忧愤,情绪低落。
本文从建安时代的社会环境,“曹丕、曹植”的人生际遇等角度出发,对曹植、曹丕诗歌风格进行论述。
关键词:曹丕曹植诗歌风格异同建安时代,“曹丕、曹植”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他们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曹植、曹丕”由于都经历了汉末建安这个极其动乱的历史时期,在文学上所受的熏陶和接受的文化教育有着诸多共同之处,这使得他们的诗歌有共同的建安特色。
东汉末年的动乱,激起了“曹植、曹丕”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曹氏家族“内兴文学”,以“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建安风骨的基调,为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曹操被称为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御军三十余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这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推动了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
曹氏家族还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网罗文士,曹操的文学路线和创作态度对于当时文坛起着具体的领导和倡引作用;曹丕秉承曹操粗犷高昂的诗风,推陈出新,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曹植自幼长在这个具有特殊社会政治地位和充满文学气氛的家族里,家庭的熏陶,对于其建功立业思想和文学创作思想的形成影响深远。
他在自己的诗歌中抒发的“人居一世间,忽如风吹尘。
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与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所反映出的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和慷慨多气的诗歌风格,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这种思想既感于社会的丧乱现实,同时又反映了新时代文人可贵的进取精神。
论曹植诗文对风的抒写

论曹植诗文对风的抒写®王餐月内容摘要:曹植的“风”诗继承了中国文化中“风”的传统涵义,发扬了魏晋时期诗歌的“悲风”意象。
通过研 究曹植在建安年间、黄初年间和太和年间三个阶段诗文中对“风”的抒写,可见曹植写“风”受到了仕途变迁、人 生经历和心理状态多方面影响,其诗写“风”也具有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特点。
关键词:曹植风抒写<学教育2。
19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汉末曹魏时期是历史和文学 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因而,作为 “建安之杰”的曹植,其诗歌必然 深刻的体现出时代特色,同时又 蕴含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随着汉 王朝的衰微,军阀割据,战争不 断,人命的短促易逝引起人对生 命脆弱的感伤风”成为一个具 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特殊意象,曹 植对“风”意象的抒写体现出时代 共有的悲凉感。
此外,受其父曹操 的影响,曹植自小就有远大的政 治抱负。
当曹丕即位,曹植深受政 治打压,内心的痛苦与愤懑却无 法直接控诉,于是在诗歌中常借 用“风”这一意象委婉的表现出 来。
曹植在短短一生中创作了各 类题材的诗文总共有270^篇。
在 他的这些作品中,包含了许多对 “风”的抒写,而“风”在他作品的 不同时期也具有了不同的内涵。
曹植对“风”的大量抒写既与“风”本身的特质有关,也受到了前人 描写并赋予“风”独特内涵的影 响。
从视觉上,风吹动大自然万事 万物飘动。
从听觉上,风吹万物,有其独特的声响。
风极易触发人 的敏感情绪,引起人的诸多联想,诗人因而可以将之付诸于笔端并 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在曹植之 前,已有大量描写“风”的诗句,这些诗句中所描绘的“风”构成了“风”在传统文化中的内涵。
汉代诗歌中的风意象总体上继承了诗骚中“风”的悲愁色彩,这种悲愁色彩在魏诗中继续发展、与日俱增,对古代诗歌风意象在风格上偏重于悲情,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三国时期政权更迭、烽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战争进而引起人对于生命敏感脆弱的意识。
浅谈曹植诗歌及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浅谈曹植诗歌及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摘要]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其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极为深远。
具体来说曹植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五言诗的影响。
曹植擅长五言诗,从东汉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五言诗,经过他多数量、高质量的创作,扩大了五言诗的创作题材和手法,使五言诗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领一席之地。
二是对中国文人诗歌抒情传统的影响。
曹植的诗歌抒情意味浓厚,讲求抒情手法,影响深远。
三是对中国诗歌文质彬彬发展道路的影响。
曹植诗歌的艺术价值奇高,其诗歌创作讲求遣词造句,对中国诗歌美学影响深远。
曹植的诗歌给诗歌艺术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嘉惠后代文人的诗歌创作。
[关键词]曹植诗歌影响前言曹植是建安时期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甚至是汉魏六朝时期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诗人之一。
在曹植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做到了情感和语言的完美结合。
此外,他的天才诗思、豪放性情、传奇人生,都富有迷人的魅力,所有这一切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诗人之一。
古今文学评论家也纷纷认同曹植在建安诗坛甚至是中国诗史所取得的建树及地位。
钟嵘《诗品》多以曹(植)、刘(桢)并称,有时也加上王粲,明确的将三人推为建安诗人代表,均为上品。
王士祯说:“汉魏以来,两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
顾所好为仙才者,为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带京堂诗话》)[1]175曹植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是深远的,他在写作手法和抒情方式上的创新,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在抒情传统上的新的篇章;他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在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为确立五言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体裁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此外,他的诗歌讲求文与质的完美结合,改变了汉魏以前重文轻质或重质轻文的诗风,完善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标准,促进了中国古典诗歌在文质彬彬道路上的发展进程。
在研究曹植诗歌创作的影响等方面,我国的文学研究者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张亚新、于浴贤、钱志熙、木斋等,他们均在各自的相关著作中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及看法,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均肯定了曹植诗歌创作的历史研究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麴塑
浅谈 曹植 的 “ 惊风飘 白 日’ ’
回 张
( 河 南大 学 民生学 院 。 河南
阳
开封 4 7 5 0 0 4)
【 摘
要 ] 曹 植 的诗 歌 中 “ 惊 风 飘 白 日” 被 反 复 使 用 , “ 惊 风 ” 的诗 歌 意 象 被 多 重 的演 绎 变化 ,但 无一 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富 有 悲 凉 慷 慨 之情 。 而 “ 白 日” 则 是 曹植 诗作 中另 一 常 见 诗 歌 意 象 , 它描 绘 了 一 种 独 特 的诗 歌 意 境 。 本 文通
过 对 曹 植 相 关 诗 作 的分 析 ,深 入 探 讨 “ 惊风”及 “ 白 日” 意 象 背 后 蕴 含 的深 刻 意 义 。
一
正是建安时期 的 “ 世积乱 离” ,导致 了 世人 的 “ 风衰俗怨” , 这种 “ 风衰俗怨” 的时代风貌与建安文人渴望建功立业、
、
1 、“ 悲风 ” 述 悲情
整 个建安时 期都萦绕着浓浓 的悲 剧 气氛 ,社会 离乱, 民遭涂 炭,朝野 皆荒凉 ,故诗人 多作慷慨悲歌 ,这就 印证 了 《 礼记 ・ 月 记 》 中所 说 的 :“ 治 世 之音安 以乐 ……乱 世之音怨 以怒。 ”
存不朽盛 名 的精神 相融合 ,于是就 形 成 了建安文学 “ 志深 笔长”并 “ 梗 概 多气 ”的慷慨悲凉 艺术风格 。也或 许 正是 因为风 的飘忽 不定与其席卷一 切 的破坏力, 使得 建安文人总喜欢用“ 风” 的意象来诉说这个时代 的悲情 。“ 检 阅 逯钦 立 《 先秦汉魏 晋南北朝诗》 收录 ‘ 三曹 ’和 ‘ 建安七子 ’诗歌 ,包括残 篇 2 7 0多首,诗 中出现 ‘ 风 ’一词 的 达 5 9首,约 占总数 的 1 / 5强 。 ”多用 “ 风”意象的这 一特点在 曹植 的诗作中 表 现得 更加 充分 。如曹 植 《 杂 诗 二》 有 :“ 高 台 多 悲 风 , 朝 日照 北 林 。 ” 李 善 《 文选 注 》 引 《 新语 》 :“ 高 台 喻 京 师 ,悲风 言教令 。朝 日喻君之 明,照 北林言狭 , 比喻小人 。 ” 后 人多从此说, 认为 是曹植对朝堂 的影 射; 同时也 有 些人根据该诗 中: “ 孤雁 飞南游”之句, 认为此诗也可能是是秋天实景的描绘, 描 述 了诗 人 登 台 思远 人 的一 种 心 境 台高风急愈发 凄厉,人 的心情 也 就越沉重 , 正是作者 以景 中 “ 悲风 ”写 人生忧伤无 限。 然而 《 野田黄 雀行》 中:“ 高树 多 悲风 ,海 水扬其波 ”的 “ 悲风” 意象 便有 了深 层的寓 意一一 当 “ 悲风” 刮 过高树 ,人们很 自然地 便联想到狂风 残酷地摧折树木 的破坏力 。“ 木 秀于林 风必摧之” ,曹植 不再是 单纯地 思念友 人而伤悲 ,所谓 “ 悲风 ”更加象征现 实 中恶劣 的政治环境 ,政治上 的挫 折
[ 关 键 词 ] 风 ;悲 情 ; 白 日 :诗 歌 意 象
曹植 《 赠徐干》篇中有:“ 惊风飘 白 目 ,忽 然 归 西 山 ” ,而 其 《 箜篌引》 中也有 :“ 惊 风飘 白日,光景 驰西流” 的诗句 。“ 惊风”和 “ 白 日”不仅在这 两首诗 中出现 ,也常见于曹 植的其它 诗作中 ,可 见曹植十分钟情 于这两个 诗歌意象 ,那 么它们到底被 曹植赋予 了怎样 的特殊 意义? ‘ 惊 风” 意象的多重演绎 虽然是相 同的诗句,但 《 箜篌 引》 是作于曹植贵公子时期的一篇游 宴诗 , 这里的 “ 惊 风 ” 阐 释 的是 作 者 对 时 光 荏苒、人生短 促的感慨 ,衬 托了作者 渴望建立不朽 功业的迫切心情: 而《 赠 徐 干》则是曹植 的赠答之作 ,从 “ 聊 且夜行游”我们 便不难看 出,此诗着 重抒发 的是曹 植壮志难舒 的苦闷 。较 之 《 箜 篌 引》 ,《 赠徐干》中的 “ 惊风” 除 了亦 有 对 时 光 飞 逝 的悲 慨 之 外 ,更 增添些许对世事 无可奈何 的惆怅;此 诗中 “ 风” 的 “ 惊 ” 不 再 是 光 阴 的 急 促难留,而是在这朝不虑夕的乱世 中, 生命的朝露之 感只能令诗人 感觉到 的 风 更加 地 飘忽 不 定 。 除了 “ 惊风 ”曹植的诗作 中还大 量运用 了 “ 悲风” 、“ 清风” 、“ 凉风 ”等 诗歌意象 ,它们 都是 “ 惊风 ”在不 同 背 景 下 的 演绎 。
一 一
与压迫是此 时的曹植愁 闷悲苦地最大 根源 。此外 ,曹植还 以 “ 弃妇” 自比 来 诉 说 内心 的 苦 闷 ,《 浮萍篇》 :“ 悲 风 来入怀 ,泪下如垂露。 ”就是 以一个被 丈夫抛弃 的女子的 口吻 , 自述了她竭 力隐藏悲痛 的心理活动 。正是这种压 抑的情 感使得女子的眼泪如 “ 垂露” 一 般凝重。曹植借用 自古 以来 以 “ 夫妇” 喻 “ 君 臣” 的诗歌传统 ,来 倾诉 自己 在政治处境低落岁月里的凄凉 与哀伤 。 “ 悲风”的诗歌意象不仅仅被曹植 用来寄 寓悲情 ,更有一种英 雄的悲壮 意味。在曹植的述志诗 《 杂诗五》 : “ 江 介多悲风 ,淮 泗驰急流” 中,“ 悲风” 描写的是吴 国的风土物候 ,抒发 的是 甘心为 国赴难渡江征吴的悲壮情怀 。 而 《 杂诗》 :“ 浮 云 翳 日光 , 悲 风 动 地 起 ” 中的 “ 悲风 ”扬起的则是 诗人对连年 征 战 在 外 的 士 兵 最 深 切 地 同 情 。 这 种 舍生取义 、杀身成仁 的雄浑 壮烈 ,是 整个建安时代 最为突出的悲情风格。 建安时期 的战乱 、疫病 、灾害并 行, 人的生命犹如风中摇曳的烛光 , 动 荡的时代为所 有建安人 的生 命渲染上 悲情色彩 ,特 定的时代环境 赋予整个 建安时期 的文 人强烈 的忧 患意识 以及 慷慨悲凉的气质。“ 悲风”的诗歌意象 恰恰暗合 了这 种特定 的时代 背景 ,因 此曹植之外 的建安文人也 常常 以 “ 悲 风”来直抒胸臆 ,如曹操 《 苦寒行》 : “ 树 木 何 萧 瑟 ,北 风 声 正 悲 ” ;王 粲 《 赠 蔡子笃》 :“ 烈烈冬 日,萧萧 悲风” ;阮 孺 《 七哀诗》 :“ 临 川 多 悲 风 , 秋 日苦 清 凉”等 , “ 悲风 ”意象凝聚 了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