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1

合集下载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新)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新)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执教:陶静教学目标:1、通过重点段落的品读和圈划,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通过细节品读,感受蔡元培先生“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段落的品读和圈划,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对蔡元培先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抢答导入1、蔡孑民是谁?孑民是他的?他的字是?为什么不直呼其名而称他的号?(古人称呼他人有严格的规范,依照尊重程度依次应为号、字、名,即号至尊,字次之,名最次。

礼仪之邦崇尚礼仪,所以,称呼他人一般是有号一般称号,无号方称字;若直接叫人家的名字,应该是傲慢无礼的,只有对仇人、小辈才可能直呼其名。

)2、蔡元培在文中的身份是什么?作者冯友兰当时的身份是什么?3、学生是怎样评价这位北大校长的?——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二、初读课文,把握思路1、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作者认为其“最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23段)2、文章哪些部分在讲前者,哪些部分在讲后者?2-9段春风化雨10-22段兼容并包三、精读课文,理解“春风化雨”1、作者在本文中更推崇蔡先生的哪一方面?为什么?(引导朗读第23段。

)2、“春风化雨”太难了,作者主要写了几件事情来表现的?明确:(1)过道初逢——蔼然仁者,慈祥诚恳(1917年)(2)求见办证——超乎事务,萧然物外(1918年)(3)纽约接待——书生本色,慈祥诚恳,言语风趣(1922年)3、通过这3件事情,谈谈你所理解的“春风化雨”。

提示:(1)不言之教(2)身教(3)言传身教通过第9段“极高明而道中庸”来加强对春风化雨的理解。

补充材料:介绍作家冯友兰:(PPT显示)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

在学术上,他是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高中语文高二语文上册《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高二语文上册《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教学设计
3.创设情境:通过讲述蔡孑民先生在教育改革、民主进步等方面的贡献,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文《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结构框架,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典故,分析蔡孑民先生的为人、学识及其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运用角色扮演、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利用网络资源、课外阅读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5.课后拓展,巩固提高:布置相关研究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蔡孑民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6.关注个体差异,分层教学:针对学生在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应制定分层教学计划,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1.对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教育思想了解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2.对近现代历史背景的认识不够深刻,可能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4.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7.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展示蔡孑民先生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蔡孑民先生能成为一位受人敬仰的教育家,他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情境创设: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学习本文以平庸见深远勾画人物,以叙议联合的方式表达感情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品读法、发问法感情、态度、价值观:感觉蔡元培先生的人品魅力,领会作者对他的敬慕之情教课时数: 2 教时教课步骤:一、导入:北大未名湖畔,静静地屹立着一座铜像,他即是北大老校长,有名教育家蔡元培。

他在人们心中有着极高的声威,是由于知识渊博还是人品伟大?《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是一篇记人散文,作者是作为哲学家的冯友兰先生——蔡先生的学生,我们看他是如何来写蔡先生的。

二、整体阅读,思虑:1、“我”所认识的蔡先生是一个如何的人?他拥有什么特色?——中国近代、现代的最大的教育家。

教育有两大端:春风化雨,兼容并包。

2、作为教育家,他对中国近代、现代终归有着如何的贡献?——从一九一七年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运动的主将3、蔡先生对中国近代、现代的贡献是有什么来决定的?——最后一段将课文分红“春风化雨,兼容并包”两大多数,要点研读第一部分三、阅读、领会:1、读第一段,“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这是我从和他直接接触的感觉中所得的结论,作者写了他和蔡先生接触的哪几件事?——写作者与蔡元培的三次接触。

第一次接触是写与校长的一面之缘。

第二次是我去找校长开证明。

第三次接触是写蔡先生和留学生在一同的情形。

研读:第一次接触是写与校长的一面之缘。

整体容颜如何?———蔼然仁者、慈爱诚心第二次是我去找校长开证明。

先写入门前的情形,如何?——两道门虚掩,门前空无一人,让我们对主人的平和感变得实在而深切,也自然引出了我对校长的感觉——一介寒儒,书生本色,超乎事务,萧然物外。

如何理解“一介寒儒,书生本色”——身为校长一心为办教育,不为官,显现朴素、平和的形象。

去校长室开证明引出了我对校长的感觉:一介寒儒,书生本色,以他的地位之尊,写他的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蔼然仁者、慈爱诚心”的详细化。

第三次接触是写蔡先生和留学生在一同的情形。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提高学生对我国近代史上著名教育家的认识。

2. 通过学习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人物传记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蔡孑民先生的生平简介:出生背景、教育经历、工作经历等。

2. 蔡孑民先生的教育贡献:改革北京大学、提倡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教育等。

3. 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平民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等。

4. 蔡孑民先生的人格魅力:热爱祖国、敢于创新、关爱学生等。

三、教学重点1. 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2. 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

2. 如何激发学生对蔡孑民先生的敬仰之情。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教育贡献和教育理念。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蔡孑民先生在教育改革中的具体做法和成果。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教材《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课文。

2. 参考资料:关于蔡孑民先生的相关书籍、文章、纪录片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蔡孑民先生的生平、贡献和理念。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案例分析:分析蔡孑民先生在教育改革中的具体做法和成果。

6. 总结:概括蔡孑民先生的教育贡献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向他学习。

八、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

2. 让学生谈谈对蔡孑民先生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感悟。

3. 让学生以蔡孑民先生为榜样,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追求和目标。

语文:4.11《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课件(2)(沪教第三册)

语文:4.11《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课件(2)(沪教第三册)
──吕建华、朱晓帆、计佳莉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作者如何概括蔡先生的精神境界?
“极高明而道中庸”如何理解? 极高明:求高明的理想
道中庸:取道中庸的行为
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 ——孔子
(掌握认识事物的过与不及的两个方面,采取中正的办法 )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
(不偏执,不要拘泥于任何一种方法或理论。) “中,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真理寓于平
那些平凡的小事恰恰从不同角度展示一个大教育特有的“蔼 然仁者”的气度及魅力!叙生活小事,彰显人格之大, 这是平凡之中见深远的笔法。(以小见大)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探究写法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而写人记事的文章通常以记 叙为主。
而本文有对蔡先生事迹的记叙,更有对其人其事的评论。 文章叙议结合,是一篇人物评传。
凡”,也就是中庸。
此处之“道中庸”不是没有是非曲直,而是“思接千载、视通 万里”的大心胸,是接纳天地风云的大包容,是“润物细无 声”的高尚境界。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探究写法
作者用什么手法体现蔡元培先生的精 神品质的?
──史斌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探究写法
蔡先生作为近代最大的教育家,业绩卓著,但作者似乎多写 细小平凡之事,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布置作业
选做 比较本文与《藤野先生》在写法上的 共同点。 用平凡之中见深远的笔法写一个你尊 敬的人。注意叙议结合,不少于300 字。
▪ 教育的两大端 : “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蔡元培先生是“中 国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文章通过哪 些事例来展示蔡先生作为教育家的风采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对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蔡孑民先生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蔡孑民先生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

2. 蔡孑民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贡献。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蔡孑民先生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

2. 如何激发学生对蔡孑民先生的敬仰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文章。

2. 参考资料:关于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贡献的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文章,了解蔡孑民先生的品质和贡献。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蔡孑民先生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分享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分析蔡孑民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贡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情感体验:观看关于蔡孑民先生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蔡孑民先生的敬仰之情。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蔡孑民先生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蔡孑民先生的认识和理解。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六、教学拓展1.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蔡孑民先生相关话题的研究,如蔡先生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3. 小组活动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研究成果。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反馈意见,以便进行教学改进。

沪教版高二第三册第四单元十一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沪教版高二第三册第四单元十一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沪教版高二第三册第四单元十一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沪教版高二第三册第四单元十一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其他1.概括文中作者与蔡先生直接交往的事件。

2.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材料表现蔡先生的“兼容并包”?3.文中提到“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有哪些?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于1915年到北大,在文科中国哲学门中当学生。

蔡先生在1917年初到北大当校长。

有一天,我在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走过,蔡先生不知道有什么事也坐在过道中,我从这位新校长身边走过,觉得他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使我心里一阵舒服。

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春风化雨吧。

蔡先生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使我受到了一次春风化雨之教,这就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么言都有效。

1918年,我有一件事需要北大的证明书,时间紧迫,照正常手续办来不及了,我决定直接去见校长。

校长室单独在一个大院子中,我走进院门,院子中一片寂静,校长室的门虚掩着,门前没有一个保卫人员,也没有服务人员,我推开门走进去,外间是一个大会客室兼会议室。

通往里间的门也虚掩着,门前没有秘书,也没有其他职员。

我推开门进去,看见蔡先生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看文件。

我走上前去,站在他的身旁,他亲切地问:“有什么事吗?”我把一封已经写好的信递过去,他看了信说:“这是好事,当然出证明书。

”我说:“请校长批一下。

”他提起笔批了几个字,亲切地交待说:“你拿着这个到文书科,叫他们开一个证明书。

”我就退出来到文书科去了。

我进去和退出这一段时间内没有看见第二个人,当时我想,蔡先生以校长之尊,不要校长排场,也不摆校长架子。

他一个人坐在校长室里,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

蔡先生在几分钟之内不但解决了我的问题,也把我引到了这个境界的大门口。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教案设计:《蔡孑民先生》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故事,了解蔡孑民先生的生平和贡献;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赏析能力;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叙事和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主旨;2. 学习故事背景,了解蔡孑民先生的贡献;3. 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写作意图;4. 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实践。

教学难点:1. 提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理解故事主旨;2. 理解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分析文章结构。

教学准备:1. 教材《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第X单元第X课;2. 课件、多媒体设备;3. 学生个人笔记本。

教学过程:导入:1.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时的内容,复习《蔡孑民先生》这个故事的基本情节。

展开:1. 学习故事的背景知识:a)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课文中提到的古代科学家或思想家进行研究,搜集相关资料;b) 每个小组轮流介绍所选人物的生平和贡献,其他小组进行补充,班级讨论,梳理人物之间的联系。

2. 阅读理解:a) 教师指导学生再次阅读文本,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b) 分组活动,将课文分成若干段落,每个小组分析一段的内容和语言特点,汇报讨论,学生作品展示。

3. 写作实践:a) 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科学家或思想家进行写作练习,描述其生平和贡献;b)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

教师指导学生评价作文的结构、内容、语言和表达能力,提出改进建议;c) 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形成最终版本。

总结:1. 课堂小结,回顾学习内容;2. 总结《蔡孑民先生》的故事主题和故事结构。

拓展:1. 自主拓展阅读,推荐相关历史传记和科学哲学作品;2. 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选择一个科学文化知识点进行深入了解,并进行展示。

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程度;3. 学生对蔡孑民先生这一历史人物的理解深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平凡之中见深远、叙议结合的写人记事的笔法。

2、理解蔡元培先生作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说明:当今天的教育正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中的痛时,再一次缅怀渐行渐远的蔡元培先生显得多么的重要。

冯友兰先生以哲学的方式走近了蔡元培,提炼出蔡先生崇高人格的整体特征:“极高明而道中庸”。

最可贵处更在于作者没有因为人物精神的抽象而流于平板,而是以平白朴素的语言叙事议论,于平凡处见人物的境界,而这种精神境界正是蔡先生成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原因。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圈点品读、勾划重点词句和具体段落,学习本文以平凡见深远勾画人物,以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2、难点:对蔡元培先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

说明:高中阶段学习写人的文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写出了怎样的一个人,更应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写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
蔡元培先生的精神境界之高令后人仰视,对其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是难点。

高明的作者巧妙地选取平凡的事例来勾画一位“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大教育家形象,又以精粹的议论恰当地点出了蔡先生的精神境界的内涵。

这是本文的独到之处,我们要重点领会。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透过事例把握主旨,理解蔡先生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的内涵;探究以平凡见深远的写人记事的特点,摄取片断品味平实而细腻的如茶的语言风格。

练习举隅
1、作者与蔡元培仅一面之交时,就感到蔡先生是一位“慈祥诚恳”的“蔼然仁者”,这种印象可靠吗?说说你的看法。

2、文章第22自然段写道:从1917年到1919年仅仅两年多时间,蔡先生就把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成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

这里的“名副其实”具体指什么?“战斗”指什么?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在写人记事时适当地插入议论的语句,请找出一处,谈谈其表达效果。

4、蔡先生下车伊始,就在北大树立了新的学风,有口号曰:“为学求而学术”,但后来蔡先生又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似乎涉及了政治。

这是否自相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
研卷知古今;藏书教子孙。

——《对联集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