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byp

合集下载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毛泽东 “蔡先生实不止是属于北大的,他是属于整 个学术界文化的。对于蔡先生,只要是读书 人,都不能没有一份好感与敬意。”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金耀基
冯友兰
1.冯友兰,字芝生 2.中国现代哲学史著名哲学家
“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的材料”
3.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史新编》(三史) 《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 《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六书)
兼容并包
1.蔡先生的“兼容并包”表现在哪些方面? 2.蔡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对当时的北大 有什么影响?
《秋日》宋·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极高明而道中庸
• 子程子(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 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 定理。——朱熹 •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冯友兰
北大变迁
1898年,建立京师大学堂 1912,更名为北京大学 1912-1914,多名校长轮换 1917-1927,蔡元培任校长,迎来了北大最辉煌的 十年。
蔡孑民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一位学者:学贯中西 “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才也。” 一位革命家: 创办光复会、加入同盟会、参加二次革命 一位教育家: 中华民国教育总长 1917-1927任北大校长,十年七次辞职 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第一,大学应当是独立的和自主的;第二, 大学应当具有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第三, 大学学术与思想自由需要相应的自由的社 会政治环境。
中国人因严复而知有西方学问,西方人因冯友兰而知 有中国哲学。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学习本文以平庸见深远勾画人物,以叙议联合的方式表达感情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品读法、发问法感情、态度、价值观:感觉蔡元培先生的人品魅力,领会作者对他的敬慕之情教课时数: 2 教时教课步骤:一、导入:北大未名湖畔,静静地屹立着一座铜像,他即是北大老校长,有名教育家蔡元培。

他在人们心中有着极高的声威,是由于知识渊博还是人品伟大?《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是一篇记人散文,作者是作为哲学家的冯友兰先生——蔡先生的学生,我们看他是如何来写蔡先生的。

二、整体阅读,思虑:1、“我”所认识的蔡先生是一个如何的人?他拥有什么特色?——中国近代、现代的最大的教育家。

教育有两大端:春风化雨,兼容并包。

2、作为教育家,他对中国近代、现代终归有着如何的贡献?——从一九一七年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运动的主将3、蔡先生对中国近代、现代的贡献是有什么来决定的?——最后一段将课文分红“春风化雨,兼容并包”两大多数,要点研读第一部分三、阅读、领会:1、读第一段,“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这是我从和他直接接触的感觉中所得的结论,作者写了他和蔡先生接触的哪几件事?——写作者与蔡元培的三次接触。

第一次接触是写与校长的一面之缘。

第二次是我去找校长开证明。

第三次接触是写蔡先生和留学生在一同的情形。

研读:第一次接触是写与校长的一面之缘。

整体容颜如何?———蔼然仁者、慈爱诚心第二次是我去找校长开证明。

先写入门前的情形,如何?——两道门虚掩,门前空无一人,让我们对主人的平和感变得实在而深切,也自然引出了我对校长的感觉——一介寒儒,书生本色,超乎事务,萧然物外。

如何理解“一介寒儒,书生本色”——身为校长一心为办教育,不为官,显现朴素、平和的形象。

去校长室开证明引出了我对校长的感觉:一介寒儒,书生本色,以他的地位之尊,写他的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蔼然仁者、慈爱诚心”的详细化。

第三次接触是写蔡先生和留学生在一同的情形。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精选教学PPT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精选教学PPT

冯友兰介绍:
冯友兰(1895—1990),中国现代哲学 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 南唐河人。1915年进入北大中国哲学门。 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 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 大学、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文学 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 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 客座教授。1952年后一直任北大哲学系教 授。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生命在岁月里,注定是一场又一场的较 量,与 自己也 与尘世 。人在 欲望与 现实的 道路上 坚难跋 涉,时 而身心 颠沛流 离,时 而灵魂 悲悲戚 戚;时 而被命 运所欺 ,时而 被生活 游戏… … 不管人生是多么的艰辛和不易,生活都 要继续 ,灵魂 都要寄 予。背 负着使 命和职 责的我 们,没 有理由 不去挑 战自己 ,没有 理由不 去挑战 生活。 人都是 相似的 ,走在 岁月的 路上, 你也会 迷茫, 他也会 迷茫。 其实, 人生没 有什么 不可以 ,换个 角度, 总有你 能看到 的风景 。
1931-1934年完成的《中国哲学史》上、 下册,为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1939-1946年的“贞元六书”,创立了 新理学的思想体系,使他成为当时中国影响 最大的哲学家。
建国后,接受马克思主义,著有七卷本 《中国哲学史》。
90岁的冯友兰
冯友兰全家
1918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学们与校长蔡元培 (前排右四)、文科学长陈独秀(前排右三)及教 授马叙伦(前排右五)、梁漱溟(前排右二)等合 影。二排左四为冯友兰。
过程中,有人告诉他是一位视频博主。
爷爷还因此找到了一位叫“佩奇”的人。 也有人说可能是棋牌类的一种。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提高学生对我国近代史上著名教育家的认识。

2. 通过学习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人物传记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蔡孑民先生的生平简介:出生背景、教育经历、工作经历等。

2. 蔡孑民先生的教育贡献:改革北京大学、提倡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教育等。

3. 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平民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等。

4. 蔡孑民先生的人格魅力:热爱祖国、敢于创新、关爱学生等。

三、教学重点1. 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2. 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

2. 如何激发学生对蔡孑民先生的敬仰之情。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教育贡献和教育理念。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蔡孑民先生在教育改革中的具体做法和成果。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教材《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课文。

2. 参考资料:关于蔡孑民先生的相关书籍、文章、纪录片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蔡孑民先生的生平、贡献和理念。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案例分析:分析蔡孑民先生在教育改革中的具体做法和成果。

6. 总结:概括蔡孑民先生的教育贡献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向他学习。

八、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

2. 让学生谈谈对蔡孑民先生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感悟。

3. 让学生以蔡孑民先生为榜样,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追求和目标。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五篇)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五篇)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五篇)第一篇: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平凡之中见深远、叙议结合的写人记事的笔法。

2、理解蔡元培先生作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说明:当今天的教育正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中的痛时,再一次缅怀渐行渐远的蔡元培先生显得多么的重要。

冯友兰先生以哲学的方式走近了蔡元培,提炼出蔡先生崇高人格的整体特征:“极高明而道中庸”。

最可贵处更在于作者没有因为人物精神的抽象而流于平板,而是以平白朴素的语言叙事议论,于平凡处见人物的境界,而这种精神境界正是蔡先生成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原因。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圈点品读、勾划重点词句和具体段落,学习本文以平凡见深远勾画人物,以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2、难点:对蔡元培先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

说明:高中阶段学习写人的文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写出了怎样的一个人,更应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写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蔡元培先生的精神境界之高令后人仰视,对其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是难点。

高明的作者巧妙地选取平凡的事例来勾画一位“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大教育家形象,又以精粹的议论恰当地点出了蔡先生的精神境界的内涵。

这是本文的独到之处,我们要重点领会。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感知人物1、你了解蔡元培先生吗?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来学习〈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文中我所认识的蔡元培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用文中一句话来概括。

1、交流蔡元培先生的事迹,(学生对蔡先生的了解可能是肤浅的,这不要紧,只要初步了解人物的生平、学业、事业、人格即可。

)2、作者认为“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1、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为此后学生能层层深入地理解蔡先生的品格精神作铺垫。

2、抓住关键句,迅速切入本课的重要内容,朗读课文,品读重点段落、词句,把握人物形象。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冯友兰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 话:
“蔡先生是不止属于北大的,他是 属于整个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对于蔡先 生,只要是读书人,都不能改变一份好 感与敬意。”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1868年1月 1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7岁考取秀才,18 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 进士、点翰林、授编修。忧在民族危难, 愤清王朝腐败无能,于1898年10月弃官南 下,兴学育才以救国。先后担任绍兴中西 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上海南洋 公学特班总教习等职。1902年4月,在上海 组织中国教育会,被推举为会长。并创设 爱国学社及爱国女学。
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陈独秀、鲁迅、胡适、 李大钊、辜鸿铭等)
关于作者
•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 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 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 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 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 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 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 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 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 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 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 教授。
问题
• “极高明而道中庸”与“春 风化雨”和“兼容并包”之 间有什么关系?
深入理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 界之内涵。 “极高明而道中庸”出自《中庸》,意 为“洞察一切又奉行中庸(即中和)之 道”。作者认为“蔡先生的精神境界和 气象是和程明道相类似的”。请结合程 明道的《秋日》一诗,谈谈你认为是一 种怎样的境界和气象。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程颐为程明道写的《行状》
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 有制,和而不流……视其色,其 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 人也如时雨之润。
冯友兰说:我认为蔡先生的精神境界 和气象是和程明道相类似的。
“以一个校长身分,而能领导那所大 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 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 第二个。” ——美国哲学家杜威
“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思考:

为什么说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最 伟大的教育家”?在本文中,作者把 蔡元培先生的事迹概括为哪两条?
教育的两大端 : “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

极高明而道中庸

年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事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中庸)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极高明)

在他逝世之后,国民党教育部的诔词中有 “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 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 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 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 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文中我所认识的蔡元培先生 是怎么样一个人?用文中一句话 来概括。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冯友兰
蔡先生生平
出身,1894年任翰林编修。 1898年弃官南下,兴学救国。在浙江、上海等地担任教职。 1902年组织成立中国教育会,被推选为会长。 1912年担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半年后辞职。 1915年在法国推动了影响深远的国内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1917年,出任北大校长,锐意改革,使北大面貌一新。 1923年,不满北洋政府破坏法制,辞职南下。 1927年起,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等职。 1940年,在香港病逝。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分析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分析
凡”,也就是中庸。 ▪ 此处之“道中庸”不是没有是非曲直,而是“思接千载、视
通万里”的大心胸,是接纳天地风云的大包容,是“润物细 无声”的高尚境界。
探究写法
▪ 作者用什么手法体现蔡元培先生的 精神品质的?
探究写法
▪ 蔡先生作为近代最大的教育家,业绩卓著, 但作者似乎多写细小平凡之事,你如何看 待这个问题?
▪ 那些平凡的小事恰恰从不同角度展示一个 大教育特有的“蔼然仁者”的气度及魅力! 叙生活小事,彰显人格之大,这是平凡之 中见深远的笔法。(以小见大)
探究写法
▪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而写人记事的 文章通常以记叙为主。
▪ 而本文有对蔡先生事迹的记叙,更有对其人 其事的评论。
境界?
▪ “极高明而道中庸”如何理解? ▪ 极高明:追求高明的理想 ▪ 道中庸:取道中庸的行为
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 ——孔子 (掌握认识事物的过与不及的两个方面,采取中正的办法 )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 (不偏执,不要拘泥于任何一种方法或理论。) “中,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真理寓于平
动的中心。
“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这两大 端是否可以交换顺序?为什么?
▪ “兼容并包”可以是一种思想、一种举措。 而“春风化雨”则是个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后者更难得。
▪ 只有这种境界才会有“兼容并包”的举措, 才有可能成为大教育家。
“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作者如何概括蔡先生的精神境界?
▪ “极高明而道中庸” ▪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
▪ 人格:
▪ 第一印象:初识即感受蔡先生的“蔼 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
▪ 第二印象:作者为办证明求见蔡先生。 感受到先生的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 气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