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变化
月相及其变化(定稿)

二、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的概念: .月相的概念: 月亮的各种不同的视形状,即月亮的圆缺变化。 月亮的各种不同的视形状,即月亮的圆缺变化。
2.月相的成因 . ①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因反射 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 太阳光而发亮。 太阳光而发亮。 ②日、地、月三者位置的不断变化。 月三者位置的不断变化。
④月球是人类星际航行的第一站; 月球是人类星际航行的第一站;
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与月球有密切关系; ⑤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与月球有密切关系; (日食、月食)等 日食、月食) 地球上水体产生明显的潮汐现象。 ⑥地球上水体产生明显的潮汐现象。
【课堂练习】(2008年上海高考 课堂练习】 年上海高考
3、月相变化规律
【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
①东、西方的判读(明确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顺地球自 西方的判读(明确日、 月三者的相对位置) 转方向或月球公转方向是东方(从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阳一样, 转方向或月球公转方向是东方(从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阳一样, 也是东升西落); 也是东升西落); 清晨、黄昏(日出、日落); ②清晨、黄昏(日出、日落); 上半夜、下半夜; ③上半夜、下半夜; 月球公转与自转的方向、周期相同,因此,地球上的人只能观 ④月球公转与自转的方向、周期相同,因此,地球上的人只能观 察到月球的一面; 察到月球的一面; 月球不发光,是能反射太阳光。因此,永远只有半个球体是 ⑤月球不发光,是能反射太阳光。因此,永远只有半个球体是 “亮”的; ⑥地球本身也不发光,并保持自转。在白天,太阳光太强,一般 地球本身也不发光,并保持自转。在白天,太阳光太强, 看不见月亮。只有夜半球能清楚地看见月球 夜半球能清楚地看见月球。 看不见月亮。只有夜半球能清楚地看见月球。
月相变化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
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满月
弦月
凸月
娥眉月
• 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 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 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 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 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农 历 上 半 月
亮面在右边
由缺逐渐变圆
亮面在左边
农 历 下 半 月
亮面在左边
由圆逐渐变缺
亮面在右边
1、黑板模拟太阳光的方向; 用一半白一半黑的乒乓球模 拟月球;每个小组的位置模 拟地球。 2、实验员手持乒乓球模拟月球 运行,转动时必须保证“月球” 的亮面始终对着“太阳”,转 到相应位置时记录员记录看 到的“月相”,两名观察员协 助
公历 日期
农历 时间
时刻
月相
月 日
时 分
特别提醒:注意安全,不要在有车辆来往的路上进行观察活动。 画月相注意上下和左右不要颠倒了。 如果发现某天晚上没有看到月亮,尝试将夜晚观察改为清晨观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月相变化的形状及原因

月相变化的形状及原因
1.月相的定义: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2.月相变化是因为:
(1)(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2)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3.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它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朝右),下半月再(由圆到缺,亮面朝左)
4.(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5.有关环形山形成的原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受到(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
6.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最早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留下l了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
月相变化图如下:。
描述月相的变化

描述月相的变化
月相是指月球的表面可见部分呈现不同形态的周期性变化。
月相的变化是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同时地球和太阳也在不断运动,导致我们在不同的观测位置上看到不同程度的月球被太阳照亮。
月相的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1. 新月:此时月球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地球上观测者看不到月亮的任何一部分。
新月阶段通常是一个月相周期的开始。
2. 上弦月:此时月亮的半球被太阳照亮,从地球上看,我们只能看到月亮的一半。
上弦月通常在新月后约7天左右出现。
3. 满月:此时月球恰好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相对最远的位置,在地球上看到的是月亮的全部表面被太阳照亮。
满月通常在上弦月后约14天左右出现。
4. 下弦月:此时月亮的另一半被太阳照亮,从地球上看我们只能看到月亮的一半。
下弦月通常在满月后约21天左右出现。
除了这些主要阶段,月球还会经历一些过渡期,如新月阶段前的初弦月以及满月后的末弦月。
在这些过渡期,我们可以看到月亮表面的光照面积随时间逐渐增加或减少。
总体上,月相的变化是由于月球的位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变
化,这种变化导致了月球表面的可见部分被太阳照亮的程度不同,进而呈现出不同形态的月相。
月相的变化

你会说下列各月相的名称吗?
新月 娥眉月 上弦月 凸月 满月 凸月 下弦月 残月 新月
(朔)
(望)
月相变化简记法: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 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
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
• 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
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模拟试验方法:
1. 黑板这一面作为太阳光射来的方向。
2. 小球当做月球,彩色一面表示被太 阳光照亮的部分,要始终对着黑板 这一面。
操作方法:
1. 同位两人一组。一人拿着小球绕着 同位分别将小球定位于:从1号位到 8号位,彩色一面要始终对着黑板。 2. 另一人仔细观察,小球在不同位置 彩色部分的大小、方向,并将观察 结果绘制到表格中指定的位置。
月相模拟实验记录表
月相变化的规律
• 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
• 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
月相的成因
1. 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我们看 到的月光,其实是月球反射的阳光。
2. 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 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 新月: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时候,月亮以它 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且与太阳同升同没,人们无法看到它。这时的月相 叫“新月”或“朔”。 • 娥眉月:新月过后,月亮渐渐移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区域,这时我们开始看 到月亮被阳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弯弯的娥眉,所以这时的月相叫“娥眉 月”。这种“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 • 上弦月:到了农历初八左右,从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阳以东90°角。这 时我们可以看到月亮西边明亮的半面,这时的月相叫“上弦月”。上弦月只 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时分便没入西方。 • 凸月:上弦过后,月亮一天天变得丰满起来,我们可以看见月亮明亮半球的 大部分,这时的月相叫“凸月”。 • 满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从地球上看去, 月亮的整个光亮面对着地球,这时的月相叫“望月”或“满月”。黄昏时满 月由东边升起,黎明时向西边沉落。 • 满月过后,随着日、月位置逐渐靠近,月亮日渐“消瘦”起来。它依次经历 凸月、下弦月和残月(下半月的娥眉月)几个阶段,最后,又重新回到新月 的位置。 • 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残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
月相变化

农历下半月月相规律
亮面在左边
由圆逐渐变缺
亮面朝东 下下下东东:
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 东半天空。
月球是一个不发光、 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 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 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 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 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 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 小、方向也就不同。
月相的变化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
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上半月:
初二、三 弯月/娥眉月 初一 新月/朔
初七、八 上弦月
十三、四 十五、六 凸月 满月/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正午月出, 子夜月落
正午后月 太阳落山 出,黎明 月出,子夜 前月落 正南天空 清晨月落
所以,上半月,选择傍晚观察月相。
下半月:
十五、六 满月/望 太阳落山 月出,子夜 正南天空 清晨月落
1、黑板模拟太阳光的方向; 用一半白一半黑的乒乓球模 拟月球;自己的头模拟地球。 2、手持乒乓球模拟月球运行, 转动时必须保证“月球”的亮 面始终对着“太阳”,转到相 应位置时记录看到的“月相” 。 3、完成后,比较组内同学所记录 的月相有没有显著的差异。
什么时候去观察记录?
观察时间:今天我们应该什么时候去观察月相?
(建议清晨去观察记录)
记录哪些内容?
尽量准确地画下月相 农历的时间 观察时的具体时刻
公历 日期 9月 25日
农历 时间 八月 二十六
时刻
月相
时 分
特别提醒:注意安全,不要在有车辆来往的路上进行观察活动。 画月相注意上下和左右不要颠倒了。
如果发现某天没有看到月相,尝试将清晨观察改为黄昏观察(或相反)。
十八、九 凸月 黄昏后月 出,正午 前月落
月相变化的规律总结

月相变化的规律总结
一、月相变化的规律
1、新月阶段
月相变化的第一阶段是新月,在这个阶段,太阳、地球和月亮处于一条直线上,月亮在太阳和地球的背面,由于月亮的背面朝向地球,因此地球只能看到月亮的反面,从而导致月亮消失在地球的夜空中,这就是新月的情况。
2、上弦月阶段
紧接着新月,月相变化的第二阶段是上弦月。
在这个阶段,月亮开始、从新月到地球的正面显示,太阳、地球和月亮依然是一条直线,但月亮不是朝着地球,而是朝着太阳,于是地球只能看到月亮的正面一小部分,显示出一个模糊的、不完整的半月,这就是上弦月的情况。
3、上弦月到满月
上弦月后,月亮开始逐渐地从模糊的半月变成完整的圆月,在这个阶段,月亮、地球和太阳仍然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当月亮的正面显示给地球看的尽头,就是满月的情况。
4、下弦月
下弦月是满月之后的月相变化,太阳、地球和月亮仍然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但月亮开始弯曲,朝着地球边远的方向,月亮开始从正面变回背面,显示出半月的情况,这就是下弦月的情况。
5、月亮消失
月亮到达下弦月之后,月亮接着开始从半月变成新月,当月亮的
背面完全朝向地球,就会导致月亮完全消失在夜空中,这个阶段就是新月,也就是月球变化的一个周期的结束。
二、总结
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月亮消失此时又回到新月,构成一个周期,也就是月球升起、升高、放大和消失的变化规律。
地球上看月亮的变化规律

地球上看月亮的变化规律
地球上看月亮的变化规律是由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以下是月亮的主要变化规律:
1. 月相变化:月亮的表面只有一部分受到阳光照射,因此我们能够看到的月亮的形状会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被称为月相变化。
月相变化包括新月、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等不同阶段。
2. 月食:月食是地球的影子落在月亮上时发生的现象。
当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时,太阳光被地球的大气层散射并照亮月亮,形成满月。
但有时地球会正好挡住太阳光照射到月亮上,这时会发生月食。
3. 月亮的运行轨道:月亮绕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但由于月球的自转速度与公转速度相同,所以我们只看到月亮的同一面。
这意味着月亮的不同部分会在不同的时间出现在地球的视野中。
4. 月风车效应: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我们在地球上观察到的月亮位置每天都会稍微改变,这被称为月风车效应。
这意味着月亮每天在地平线上升的位置都会有所偏移。
总的来说,地球上看月亮的变化规律是由月球的自转、公转和地球自转引起的,包括月相变化、月食、月亮的运行轨道和月风车效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显著的天文现象之一。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月相认识到月相的变化,在对月相进行排列的过程中认识到月相的这种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由圆到缺。
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小学生对月相变化的根本原因,太阳、月球、地球三者转动产生的位置关系变化,有一定难度,其实这在初、高中学习时也是最突出的难点。
对于月相变化的规律,学生在课堂上的认识显然不足以深刻全面的。
因此课前课后观察月相的活动就显的很重要了,事实上通过实际观察,往往能验证所学,加深理解,形成较稳固的认识。
本课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却提高了对观察的要求。
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天气不好,可能还完成不了,需要更长时间),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在天空的位置等。
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是有利的。
二、学情简析
月相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有很多关于月亮的传说流传于世,孩子们从小就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向往和神秘感,这就奠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基础。
月相的变化是学生从生活中就可以感知的但又是不太会深入关注其规律的熟悉事物。
本课教学的目标不着重于认识月相的成因,而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知道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就是月相。
并能根据观察,通过逻辑推理,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产生持续观察月相变化的兴趣。
在本课的教学中,要通过模拟实验来模拟月相变化规律,对学生来说天体运动比较抽象,而且空间想象能力不足,因此模拟月相变化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本课的课外探究活动任务艰巨,虽然六年级学生对于科学观察已经有一定的方法技巧,会规划安排和执行观察任务,能表达观察成果。
但是一个长达一个多月的观察任务,况且中途还会因为天气等原因被中断,将是对他们观察探究能力的一次大的考验。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它的变化是有周期性的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观察记录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做出假设。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模拟实验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课后能持续保持观察月相变化的兴趣。
2、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四、重点难点重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难点:模拟月相变化实验
五、教学准备月相观察记录单、月相图片、月球模型等
六、教学过程注:本课在教学时间适合放在农历十五左右,课前需要经过农历上半个月的月相观察。
观察记录单见附件一。
(一)、研究上半月的月相变化
1.经过半个月的观察,这样的月亮你看到过吗?
(直接出示上半个月的月相图片,贴在黑板上)
(科学上:月球圆缺变化的形状,叫月相)
2.根据观察记录,排出3月22日到3月26日的月相的大概位置和高度(带着自己的记录单):
东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西
傍晚6点半左右观察太阳
3.学生上讲台排列。
(自由上台,5-6位学生)追问:你们觉得差不多吗?哪里还需要修改?台下有意见的,也可以上来修改。
4.观察:发现什么特点?
小组研讨,交流。
(生:白色都在右边;月亮越来越大;每天向东移一点;月亮位置低-高-低……)
5.教师整理。
(亮面向西,向太阳,越来越大,东移,低-高-低)—板书
6.根据我们交流的这些月相变化的情况,讨论:
每天在相同的时间(18:30)观察到月亮位置的变化(每天向东“移动”)告诉了我们什么?
月亮位置的变化和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联系?
小组交流,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观点,期待学生能想到用模拟的方法在解释自己的想法!
(二)、月相成因模拟实验
出示:月球模型,讲解月球白天与黑夜的形成,白天始终对着太阳。
模拟:重点以三天位置为模拟对象(初三、四,初七、八,十五)
提醒:白的一面,始终对着哪里?(太阳)
学生演示:学生上台演示,(强调:白色向着哪里?由西向东移动,白面对着“太阳”)学生分组模拟:每一小组领一个月球模型,以自己小组的位置为地球,小球为月球,模拟这三个日期及半个月的月相变化。
提醒:轮流做,每个同学都模拟做一次。
(三)、推测研究下半月的月相
1.推测:能不能根据上半月的月相变化,来推测一下,下半个月的月相会有什么特点?(亮面越来越小,位置低-高-低;每天向西移动;亮面朝东)还能在晚上6:30左右,看到吗?讨论,选择在什么时间观察?
2.布置:每人领取一张下半月的月相观察记录卡(附件2),继续观察和记录。
边领边向老师们挥手告别,离开教室。
(四)、板书设计:
亮面:向西,向太阳,越来越大
位置:低-高-低,东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