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思想在《林泉高致》中的融合
道家思想对宋代山水画空间营构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宋代山水画空间营构的影响开端于魏晋的山水画,历南北朝隋唐五代发展,在宋代进入黄金阶段,成为画坛的主流。
两宋经济、文化固然繁荣,但无论北宋或南宋都没有汉唐疆域辽阔。
矛盾尖锐,内忧外患,造就了宋人内敛、静弱的性格。
为调释心灵的痛苦,宋人便寻求道家思想帮助。
在其影响下,宋代山水画在空间的塑造和营构上有着空灵和平淡幽远的特点,体现出道家游心于方外的隐逸精神。
在有、无对立统一的绘画空间中体会道老子认为,宇宙起源于“无”。
“无”不是没有,而是一种存在。
中国画最讲究章法布白、虚实相生,认为绘画实处(即“有”处)易,虚处(即“无”处)难,一张画最精彩的部分恰在虚处(即空白处)。
空白既是“无”,也是“有”(即有空白),正所谓有无相生。
画的“无”处正是“有”处所生。
南宋山水画构图的典型特征是,把图像画在纸的一角或半边部位,画面大面积留白,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
南宋丧失了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国土。
画家渴望收复故土,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受道家“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思想的影响,处理画面上“有”和“无”的关系,便成为慰藉心灵的需求。
马远是御用画家,影响很大。
在画面上解决“有”和“无”的关系问题,是上自皇帝下至百姓都很敏感的问题。
在这样的审美背景下,空灵成为美感。
对物象造成距离感,空诸一切,物象遂得以绝缘,成自由境界。
理学家朱熹云:“无是彀中空处,为其中空,故能受轴而运转不穷”,这些观念强烈影响着画家的思想,推动他们塑造了空灵的绘画空间。
密处繁复具体,山水树石勾画用心;疏处有的草草点点、有的空旷万里,不画一笔。
疏密有致,密处是“有”,疏处是“无”,相互依存、相互对立,有笔墨处是画中之景,无笔墨处也是画中之景。
淮河以南是“有”,淮河以北是“无”,但无论南方北方都是“道”,都是与我同一的。
“无”就是“有”,“有”就是“无”,满足了南宋人心灵上的需要。
北宋大部分山水画,特别是文人山水画,更讲究虚和萧瑟。
传统中的承传性与民族艺术的发展——评析《林泉高致》与儒释道根源审美的关系

传统中的承传性与民族艺术的发展——评析《林泉高致》与
儒释道根源审美的关系
王峰秀
【期刊名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每一个民族的艺术文化形成,首先来自于对传统的承传.承传过程的具体表现,离不开模仿、保守、承传的基础性.人们往往惯用"旧"、"封闭"、"凝固"、"保守"、"复古"之类的贬词,去评说这种基础性的传统价值.评析<林泉高致>与儒释道根源审美的关系,可以体悟北宋山水画"保守""复古"的承传价值的宗旨.
【总页数】3页(P38-40)
【作者】王峰秀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
【相关文献】
1.2011年中国首届儒释道传统文化智慧发展高峰论坛在五台山举行 [J], 高峰毅
2.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属性及其发展--兼论儒释道并存之是与非 [J], 夏锐;夏
新
3.从儒释道"三教"看我国传统政教关系的特点 [J], 杨军
4.转仙释之识,成“儒门”之智——儒释道三教关系视域下的阳明心学思想建立之
检讨 [J], 黄诚; 包滢晖
5.浅析儒释道冲突与融合的根源 [J], 高立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简答题1.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内涵:P92①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应物象形是也;随类赋彩是也;经营位置是也;传移模写是也。
②“六法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气韵生动”是品画的最高美学准则,谢赫把它视为“六法”之本。
谢赫的“六法”和顾恺之的“传神论”呈一脉相承的,他们的理论奠定了中国绘画基本的美学原则和独特的表现法则。
③他的《古画品录》是一部品评体的绘画史籍。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是一部什么样的“百科全书”?P120①《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善于绘画艺术的通史,这部著作既总结了前人的绘画美学思想,又系统的提出了自己的绘画美学见解,因此它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绘画百科全书。
②全书共分10卷,内容大致可分为4大部分:关于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关于画家传略及画迹史料;关于绘画技法与理论;关于作品的鉴赏、收藏、与考证。
③《历代名画记》所论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对绘画的起源、功能、承继关系、评论标准、艺术表现以及时代和地方的特点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有新的见解。
3. 何为佛教的犍陀罗风格?犍陀罗作为古地名,指的是今天的巴基斯坦和白沙瓦谷地,阿富汗东部一带,是古印度十六国之一。
犍陀罗艺术兼有希腊和印度的风格。
据说贵霜地区的希腊人皈依佛教后,感到佛陀与希腊的救世主阿波罗相似,于是按阿波罗的形象塑造出了佛陀:阿波罗的头,脸上的笑容静谧而安详,披着希腊长衫模样的袈裟。
后来,佛陀以健美体魄为特征的雕像,加入了印度苦行的宗教观念在里面,从而使佛陀变得眼窝深陷形容枯槁,丑陋不堪。
但他通过肉体的瘦、丑反衬了精神的力和美,可以说,成熟的犍陀罗艺术是用希腊的艺术手法诠释印度宗教思想。
4.何为“文人画”,它的表现特点是什么?P143①文人画是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画,北宋苏轼首次提出“士人画”的概念,是没有功名的文人的画。
②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人文思想的绘画,并以书法如法,画中流露着浓烈的文人思想。
郭溪《林泉高致》的绘画美学思想

浅析郭溪《林泉高致》中的绘画美学思想摘要:郭熙的《林泉高致》为宋代画论名著,它集中体现了基于儒学的绘画美学思想。
其中以绘画“四可”说来提升人格境界,以山水意象营构来扩展主体的胸襟、开拓审美视界;借营造山水之“势”来体现生命的张力,并在“三远”说的理论凝结中表达了画家对生命境界的追求和性灵安顿。
《林泉高致》不仅在绘画功能、构图和技法上有独到见解,而且在艺术精神和人生境界方面亦有智慧的表达,因而成为中国古典画学的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四可山水意象势三远《林泉高致》集,主要内容为宋代画家郭熙所撰,其子郭思后来将《林泉高致》做注并整理成集,约成书于宋政和七年(1117)。
《林泉高致》涵盖深广,集中体现了郭熙精深的画学与美学思想,其中对山水画的起源、功能到构思、、笔墨,以及观照法式等,都有精辟的阐述。
笔者在多次研读的基础上,就其中体现的郭熙绘画美学思想的几个层面做简要述评。
一、“四可”说之意蕴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北宋中期有巨大变化,突出的一点是多数山水画家摒弃隐居,不再强调山水画表现隐居的思想倾向。
郭熙作为宫廷御用画家,适应山水画的发展趋势,及时从实践和理论方面给予总结。
由于郭熙的山水画强调表现诗意,并提出山水画的“四可”价值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使山水画的创作和理论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一开始就谈到山水画的艺术价值与功能问题,认为人们生在承平时代,想要“苟洁一身”,不必去隐归自然;借助山水画,完全可以不下堂奥而坐穷泉壑。
这是对宗炳提出的“卧游”、“畅神”的绘画美学功能论的补充和发展,宗炳的“卧游”、“畅神”论是在道家和佛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而郭熙则不同,他主要是从儒家的角度来看待绘画的艺术功能问题。
《山水训》曰:“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
”在郭熙看来,君子爱惜山水,主要是为了养素、啸傲、隐逸、常亲、常适,“快人意,获我心”。
是为了养成淡泊虚静、素洁平常的内在的心灵世界。
从道家思想看《林泉高致》

从道家思想看《林泉高致》摘要:中国山水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到宋代可以说是蔚为大成,山水画理论也在宋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代表是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
一方面,郭熙为宫廷画家,这部著作无疑是有儒家思想承延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郭熙少时就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在《林泉高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这部著作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林泉高致道家思想影响郭熙中国的山水画理论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在郭熙的《林泉高致》之前,东晋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南朝刘宋时期宗炳的《山水画序》和王微的《叙画》,梁元帝萧绎的《山水松石格》,唐代王维的《山水诀》、《山水论》,五代荆浩的《笔法记》都是重要的山水画理论文献。
到北宋中期,郭熙《林泉高致》是山水画理论的集大成者。
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人,世称郭河阳。
好道学,喜游历。
曾临摹李成山水画而受到启发,笔法大进。
受到神宗的赏识,授书院艺学,后升至待诏,成为宫廷画院最重要的成员。
代表作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
郭熙关于绘画的一些思想,经他的儿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集》一书,共分《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
前四篇为郭熙的艺术见解,系统而深刻地表述了郭熙的艺术思想,既有对人与自然山水之审美关系论述,亦有对具体绘画技法的探讨,且分章分节论述,篇幅大增,可谓长篇巨制,《林泉高致》是中国山水画理论最高成果之一。
后两篇为郭思所作,郭思还为《林泉高致集》作“序”。
在“序”中说,他跟随其父游历山水,而将郭熙所谈艺术话语加以记录整理。
说“先子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
遂游艺于此以成名”。
郭熙“少从道家之学”而又“本游方外”,说明郭熙少年就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因此在《林泉高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道家思想这条红线的始终贯穿。
一、对山水画的根本看法郭熙从“人情”本质上看待自然山水。
人情即人性,从人性的本质上来看,人人都厌恶繁锁的世俗生活,向往清静怡人的烟霞圣境,人们不能常在这些自然胜境中观览,但能用画笔将这些山水胜境表现出来,这和宗炳所谓老之将至,不能再返山林,而“披图幽对,坐究四荒”很相近。
微探郭熙与《林泉高致》中的儒学精神

微探郭熙与《林泉高致》中的儒学精神摘要郭熙善于描绘寒林,表现云烟出没,峰恋隐现的自然变化和布局笔法都是造诣很高的,他是中国山水画理论开风气的人物。
他的画论由其子郭思纂集成《林泉高致》,在中国画学史乃至中国审美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他的绘画创作与绘画理论思想都与他那个时代的哲学思想儒学及理学具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郭熙;山水画;儒学精神郭熙对绘画的研究与实践,不断地促进与强化了他的理论的自觉形成。
当然,当时社会背景以及中国传统绘画思想和传统文化观念对他都有深入影响。
因此,他的绘画观念是在融合了传统哲学思想和绘画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
郭思在编写《林泉高致》时撰有序言中有言:“少从道家之学,故新吐纳,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遂游艺于此以成名。
”这样容易被人从这里把郭熙的思想初源归到道家思想中去。
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也把道家尤其庄子思想作为郭熙思想的根本来源。
还有郭熙著名的“三远”说,它的境界也非常与庄子的精神境界有相似之处。
陈传席在《中国山水画史》中指出:“道家之学易于培养山林之士的性情,‘本游方外’是一个大山水画家的基本品格,所以郭熙和一般的画工不一样,尽管他家世无画学,而他自己性情所使需要在山水中寻找寄托,遂‘游艺于此,竟至成名。
’也就是说,道家思想的影响促使他走上了绘画道路。
”但是,据史料记载,郭熙在宋神宗熙宁元年由宰相富弼推荐应招进京之后,极受神宗宠爱,成为一个有名的画院画家,著名的创作高手。
在后来的漫长创作生涯中越来越靠近儒学。
当然,由其子的记载,郭熙的思想的确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如果细致地去读《林泉高致》便可看出,儒家思想是这个画论的主要思想基础,也可以说是它的思想灵魂,不难推论出郭熙的思想也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点的,在《林泉高致》中,我们很容易看出郭熙在论画、画境、绘画构思画题等等各方面,多数都是以儒家思想作为出发点来论的,我们较少地能够看到它与庄子道家思想的相同之处。
传统中的承传性与民族艺术的发展——评析《林泉高致》与儒释道根源审美的关系

性 的 传 统 价 值 。评 析 株 泉 高 致 与儒 释道 根 源 审 美 的 关 系 .可 以 体 悟 北 宋 山水 画 “ 守 ”“ 保 复古 ”的 承
一 一
评 析 《 泉 高 致 》- 释 道 根 源 审 美 的 关 系 林 b儒 -
美术 学院 ,江苏 南 京 21 1 ) 0 3 0
王峰 秀( 南京 艺术学 院
[ 摘 要 ]每 一个 民族 的 艺 术文 化形 成 ,首 先 来 自于 对传 统 的承 传 。承 传 过程 的具体 表 现 .离 不 开模 仿 、保
艺
术
进 ,因 此 才 出 现 了 对 五 代 的 延 续 。他 们 承 传 然 而 范 宽 在 学 习 李 成 、关 仝 的 过 程 中 ,又 提 了 五 代 中 原 的 荆 浩 、关 同 和 江 南 的 董 源 、巨 出 :“ 其 师 古 人 ,未 若 师 造 化 ” 与 。将 “ 古 师 然 的 画派 。特 别是 在 李成 、范宽 等 人 身上 ,既 人 ”与 “ 造 化 ” 对 立 起 来 ,但 是 骨 子 里 的 师 能 看 到 五 代 末 山水 画 的 高 峰 的 特 征 ,又 能 体 东 西 是 相 等 的 。因 为 山 水 画 艺 术 的 “ 人 ”与 古
中国 山 水 画 艺 术 的 传 统 从 雏 形 走 向 了规 范 的
0 5 . 0 “ 守 ” 复 古 ”给 予 了 承 传 。从 而 使 山 水 画 厘米 横 1 4. 厘 米 ( 纵 2 6. 厘 米 横 1 3 3 保 、“ 9 0 日) 厘 米 中国台北 故 宫博 大 阪 市 立 美 术 馆 藏 形 式 技 巧 的 承 传 ,形 成 了 特 有 的 规 律 性 。如 物 院 藏 果 没有 北宋 这 一特 殊时 期 “ 守 ” 复古 ” 保 、“ , 悟 到 宋 初 延 续 下 承 传 的 基 础 性 。而 且 在 当 时
郭溪林泉高致的绘画美学思想

浅析郭溪《林泉高致》中的绘画美学思想摘要:郭熙的《林泉高致》为宋代画论名著,它集中体现了基于儒学的绘画美学思想。
其中以绘画“四可”说来提升人格境界,以山水意象营构来扩展主体的胸襟、开拓审美视界;借营造山水之“势”来体现生命的张力,并在“三远”说的理论凝结中表达了画家对生命境界的追求和性灵安顿。
《林泉高致》不仅在绘画功能、构图和技法上有独到见解,而且在艺术精神和人生境界方面亦有智慧的表达,因而成为中国古典画学的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四可山水意象势三远《林泉高致》集,主要内容为宋代画家郭熙所撰,其子郭思后来将《林泉高致》做注并整理成集,约成书于宋政和七年(1117)。
《林泉高致》涵盖深广,集中体现了郭熙精深的画学与美学思想,其中对山水画的起源、功能到构思、、笔墨,以及观照法式等,都有精辟的阐述。
笔者在多次研读的基础上,就其中体现的郭熙绘画美学思想的几个层面做简要述评。
一、“四可”说之意蕴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北宋中期有巨大变化,突出的一点是多数山水画家摒弃隐居,不再强调山水画表现隐居的思想倾向。
郭熙作为宫廷御用画家,适应山水画的发展趋势,及时从实践和理论方面给予总结。
由于郭熙的山水画强调表现诗意,并提出山水画的“四可”价值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使山水画的创作和理论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一开始就谈到山水画的艺术价值与功能问题,认为人们生在承平时代,想要“苟洁一身”,不必去隐归自然;借助山水画,完全可以不下堂奥而坐穷泉壑。
这是对宗炳提出的“卧游”、“畅神”的绘画美学功能论的补充和发展,宗炳的“卧游”、“畅神”论是在道家和佛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而郭熙则不同,他主要是从儒家的角度来看待绘画的艺术功能问题。
《山水训》曰:“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
”在郭熙看来,君子爱惜山水,主要是为了养素、啸傲、隐逸、常亲、常适,“快人意,获我心”。
是为了养成淡泊虚静、素洁平常的内在的心灵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道思想在《林泉高致》中的融合
作者:刘鸿赟
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2期
【提要】《林泉高致》是郭思整理父亲郭熙的山水画创作理论,加以注记并撰写了后两篇《画格拾遗》与《画记》编写而成。
郭思在序言里写到“《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谓礼、乐、射、御、书、数。
书,画之流也。
”开篇的序便引用了孔子论语中的语句,来阐明儒家思想对绘画的指导性作用,指出绘画要以仁、德为纲领。
序言的末句说到“然于潜德懿行,孝友仁施为深。
则游焉息焉。
此志子孙当晓之也。
”。
郭熙本人也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孝友仁施,并且身体力行,以德为本,画家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
序中还提到,“噫!先子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遂游艺于此以成名。
然于潜德懿行,孝友仁施为深。
则游焉息焉。
此志子孙当晓之也。
”“先子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讲的是郭熙少年时,受道家老庄思想的影响,喜爱山水,四处游历,骨子里的道家精神显而易见,想必也正是郭熙游历山水的喜好,使他在山水自然之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日积月累,为他的山水画创作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可以推测,儒道思想在郭熙这必有交集。
【关键词】儒道思想在林泉高致中的融合探究
一、“不下堂筵,坐穷泉壑”体现儒道结合
郭熙在《林泉高致》开篇《山水训》中提到:“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
山水解放人的精神,向往山水是人之常情,人们之所以爱山水,是因为人性之中本来就有的“林泉之志”,这一思想大可以追溯到老庄顺应自然,天地有大美的观点。
“尘嚣缰锁”与“烟霞仙圣”对比,抛开其他,无疑郭熙是选择后者,郭熙骨子里的道家精神决定了郭熙向往自然的天性,这也是人的天性。
但从“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可以看出,事情往往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
接着郭熙又在《山水训》中提到:“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颍埒素黄绮同芳哉!《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
”。
纵观郭熙生平,郭熙入京之前就得到了许多人的赏识,到了神宗熙宁年间,入“翰林图画院”,后又任翰林侍诏直长。
孔子曾提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郭熙位居人臣,儒家思想潜移默化的要求他应该尽到作为臣子应尽的义务,如果抛开一切遁隐山林,那就违背了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的观念,况且过去的隐士隐居山林,如商山四皓,也是迫不得已。
儒,道两家的思想在此时出现了矛盾,郭熙本人就是两者矛盾的载体,他也承认了出仕与隐居之间的矛盾,那么郭熙或者说是当时的那些文人士大夫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郭熙在接着讲到:
“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
不此之主而轻心临之,岂不芜杂神观,溷浊清风也哉!”。
身在朝廷,却要如何才能“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满足自己向往自然山水的愿望,只有通过山水画才能解决这个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的矛盾。
士大夫们足不出户,也能在家感受美好的山光水色,畅游其中仿佛还能听到猿啼鸟鸣。
山水画在这里成了入世为官的儒者向往山林情趣的很好的载体和慰藉。
于是,郭熙又提出世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这一观念,但对于山水画“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是因为可居、可游更符合士子们对山水的要求,这也是郭熙给山水画创作和鉴赏提的要求。
二、“解衣盘礴”与“易直子谅”的相辅相成
儒道思想颇有差异,而作为一位画家的郭熙却能取两者之中的部分思想进行融合,运用到山水画之中。
儒道交融,不光体现在山水画本身具有的“快人意”这一实际作用上。
还体现在创作山水画时,画家应有的状态上。
郭熙在《画意》里提到:“世人止知吾落笔作画,却不知画非易事。
《庄子》说画史“解衣盘礴”,此真得画家之法。
人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则人之笑啼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
……不然,则志意已抑郁沈滞,局在一曲,如何得写貌物情,摅发人思哉?”。
郭熙在这里首先引用了道家典籍《庄子》中的一则典故:“昔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砥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礴,赢。
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讲的是宋元君找人画画,来了许多人,最后宋元君选了那个一副神闲意定,不拘形迹,脱衣,箕踞而坐的那位画家。
郭熙借这个典故,说明画家应该冲破一切世俗束缚,主宰自己的内心,用不拘形迹的方式抒写心中天真烂漫的艺术情怀。
这是一种绘画的境界,消除物我之间的隔阂,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接着郭熙又引用了儒家典籍《禮记》中的艺术观:“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儒家的艺术观讲究养人,依仁游艺,礼、乐、射、御、书、数,郭思在序言里就已指出“书,画之流也”。
可见,绘画对于人,也是修生养性,平易,正直,慈爱,诚信的美好心性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
人作画,画养人。
儒道两家的思想在郭熙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绘画的目的是提高自身修养,有了美好的品德之后画出来的画难道不生动吗,不活灵活现吗?如此循环往复,日积月累,我相信郭熙的个人修养一定是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也只有在这样一种境界下的郭熙,才能写出《林泉高致》这样的一本旷世典籍。
三、儒者为主,道者为辅
反观郭熙在《林泉高致》之中所提到的各种观点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很多时候,许多人单单的把郭熙山水理论思想源泉归于道家,比如流传至今著名的“三远”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此三远也。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
盖山尽出,不惟无秀拨之高,兼何异画碓嘴?水尽出,不唯无盘折之远,何异画蚯蚓?”。
“三远”论之中,充满了老子“玄”的思想。
《老子》中讲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从中我们可以理解老子把“有”“无”的关系称之为“玄”。
关于“有”和“无” 郭熙提到想要表现山的高大,全部画出则不会显得高,烟霞萦绕山腰才会显得高。
要表现水的渺远,全部画出则不会显得渺远,通过遮掩映衬截断它的脉络才会显得渺远。
大致说来,山如果巨细无遗地画出不仅没有秀拨高大感,又跟舂杵有何区别呢?水如果尽数画出波纹不仅不会有盘曲折落渺远感,又跟画蚯蚓有何区别呢?适当的“无”比全部都“有” 更加充足和有力量,不但让画面空旷,反而让人觉得充满了韵味和意境。
拆开单一的看,书中诸多理论如“三远”论的确是源于老庄思想,但是从整体上来观察郭熙和他所写成的《林泉高致》,就不难发现儒家思想对他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无论是画画,还是做人,包括郭熙教育其子郭思,郭熙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儒者。
只是郭熙运用了道家思想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绘画和绘画理论,并且在儒道思想之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以致于郭熙的思想兼具儒道,儒者为主,道者为辅。
四、结语
北宋郭熙的思想儒道交融,成就了《林泉高致》。
儒道思想从古至今,已经延续了上千年的时间,两者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他们的思想虽有不同,但是郭熙无疑是给后人做了两者结合运用的榜样,值得我们思考与学习。
这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这门课的学习,我对于《林泉高致》这一典籍的一些感想与观点。
参考文献
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集》,四库全书本。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四库全书本。
张安治著1979《郭熙》,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陈传席著1988《中国山水画史》,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
臧维熙主编1994《中国山水的艺术精神》,北京:学林出版社。
(通信地址:201800 上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