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双音词发展动因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名量式合成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名量式合成词研究综述作者:李哲民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30期摘要:从现代汉语的一般构词法来看,主谓、偏正、述宾、述补、联合依旧是最主要的五大类型。
然而,一种较为特殊复杂的构词方式——名量式,正悄然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
本文拟从名量式合成词的界定标准、结构定位、形成原因及来源、特点等方面,对汉语中的双音节名量式合成词进行综述性质的研究,以便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同时能够更好地推动日后的研究。
关键词:名量式合成词结构归属界定标准双音节名量式合成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一个特殊的类。
它们是由一个在前的表示事物的名语素,以及一个在后的表示该名语素的计量单位的量语素构成。
比如:“马匹、银两、车辆、纸张……”在语义上,它们通常表示的是前一个名语素所在类的总称。
一、名量式合成词的结构归属问题首先,讨论最多的,也是分歧最大的问题,就是关于名量式合成词的结构归属问题。
辛永芬的《名量结构的合成词》,张玲娟的《现代汉语名量式合成词研究综述》,岳静、靳宇哲的《名量式复合词的构词特点及判断标准》,孟群的《略论“房间、书本、人口”等构词类型的分类》,李丽云的《汉语名量式合成词的结构及其界定标准》,吕军伟的《泛时视角下的汉语名量结构诸问题分析》等文章中均有涉及,但都仅限于对前人归类的概述,做出简要的分析,并未明确给出自己的观点。
大致分为以下五种观点。
第一,补充说,认为后一个量语素是用来补充说明前一个名语素的。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胡裕树、黄伯荣、廖序东、张斌、葛本仪等。
第二,偏正说,认为这是一种中心词在后的特殊的偏正结构。
持这种观点的有赵元任、朱德熙、周荐、陆志韦等。
第三,附加说,认为这是一种在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的特殊的构词法。
持这种说法的学者有任学良、马庆株等。
第四,并列说。
李宗江是这种说法的力挺者,他认为这种名量式的构词和两个同义语素相构成的复合词的构词类型一样。
第五,另立他类说。
本文主张直接另立门户,名量式。
浅析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

浅析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发表时间:2016-07-22T16:06:04.503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2月作者:薛铁梅[导读] 不但节制了汉语音节的数量、削弱了同音词的消极作用, 使词在表义上语义明确、词性分明, 而且它还使汉语的词和语素逐渐分离,使合成词成为词汇的主体, 为汉语创造新询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薛铁梅伊春区委党校黑龙江伊春 153000摘要:双音节化是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 人类社会的发展、语音的简化、外语的吸收以及同音词和一词多义现象的普遍存在是促成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重要原因。
双音节化在汉语上的作用是重大的。
它不但节制了汉语音节的数量、削弱了同音词的消极作用, 使词在表义上语义明确、词性分明, 而且它还使汉语的词和语素逐渐分离, 使合成词成为词汇的主体, 为汉语创造新询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关键词:汉语双音节化原因作用汉语词汇不断双音节化是汉语词汇史上的一个令人瞩目的大变化, 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探究双音节化的原因及其在汉语中的作用是汉语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汉语词汇双音节化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因而产生这一过程的原因也是复杂的。
通过对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历史过程的考察及对其现状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归纳出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 1、社会的不断发展是汉语词汇双声节化的根本原因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 人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 随之而来的是新事物、新概念的不断出现, 这就要求语言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
词汇是语言结构中对于客观现实的变化最为敏感、变动最显著的要素,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词汇必须极大地丰富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词的固有结构不能满足需要, 那就必然引发功能与结构的矛盾。
这种矛盾激化的结果就势必逼迫结构的改变。
汉语的单音节词曾经是最简短最明确的形式。
但是, 这有限的词汇外壳面对着日益扩大、近于无限的词义内容捉襟见肘, 无能为力。
双词句 研究综述

双词句研究综述《双词句研究综述》是研究双词句的一种文章,本文将介绍关于双词句研究的历史背景、定义、分类、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的相关内容。
本文首先回顾了双词句研究的历史。
其次,本文介绍了双词句的定义,并归纳出双词句的主要分类方法。
接着,本文探讨了双词句研究的进展,特别是在结构语法、语用学和语态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随后,本文还探讨了双词句研究的未来发展,认为未来的研究将更加重视语言中双词句的多样性和功能,并考虑更多的与双词句相关的因素。
最后,本文总结了双词句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未来的双词句研究提出了建议。
Introduction双词句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很常见的特殊形式,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双词句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对于双词句的研究仍然相当有限,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解决仍然存在的许多问题。
为此,本文重点回顾了双词句研究的历史背景、定义、分类、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的相关内容。
Historical Background双词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张豪写的《汉书掌故》,但其研究出台仅有二十多年,主要以陈春生、段文瑞、王锐和郑良瑞等人为代表。
陈春生是先进提出双词句概念的学者,他把双词句归结为集“结构+语义”功能于一身的结构描述的一种“句子”,并认为双词句是“文字、词语、篇章和句子的最小结构单位”。
段文瑞是关于双词句的中国语言研究的最早探讨者,他认为双词句是和其他句子一样的句子,是一种独立的表达形式,具有句子的语法功能,是语法上的小句。
王锐和郑良瑞是双词句研究的两位主要代表人物,他们认为双词句是一种独立句子,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其他句子,应当单独研究,其特性不同于其他句子。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双词句是一种句子形式,具有两个独立成分,即第一词和第二词,通常由连字符链接第一词和第二词,第二词部分可以是名词、形容词、代词、动词或副词等。
根据双词句的形式和功能,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双词句分为连接双词句、表象双词句、定义双词句、提问双词句、对比双词句、对照双词句、转义双词句、转移双词句等几种类型。
《2024年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研究》范文

《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研究》篇一一、引言许衡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其著述颇丰,其直讲体文献在汉语词汇学研究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双音词作为汉语词汇的基本单位,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本文以许衡直讲体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双音词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揭示其特点、演变规律及其在汉语词汇史上的地位。
二、许衡直讲体文献概述许衡的直讲体文献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和丰富的学术内涵而闻名,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
直讲体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方式传授知识,深受后世学者的喜爱。
其文献中的词汇丰富多彩,尤其以双音词为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料资源。
三、双音词的概念与特点双音词是指由两个音节组成的词汇单位。
与单音词相比,双音词具有表达更为丰富、意义更加明确的特点。
在汉语词汇中,双音词占据重要地位,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与汉语语音、语法、文化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
四、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研究(一)双音词的分类与特点根据双音词的来源和构成方式,本文将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分为以下几类: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等。
其中,并列式双音词在许衡的文献中占据了较大比重,反映了古代汉语词汇的丰富性。
偏正式和动宾式双音词则体现了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特点。
此外,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还具有语义明确、用词精准等特点。
(二)双音词的演变规律本文通过对比许衡直讲体文献与其他古籍中的双音词,分析了其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也受到了时代发展的影响,产生了新的含义和用法。
这反映了汉语词汇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五、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在汉语词汇史上的地位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是汉语词汇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和外延,还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古代语言和文化的宝贵资料。
通过对许衡直讲体文献中双音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和演变规律,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组词汇化的研究

,
具体 分 为动词
,
、
名词
、
形 容词
、
数
这一 个 词 语 根据 的
。
,
事 实上 表示 的 是 消 息 和 谣 言 的 传 播是 有
“
在 这 四种 语法 属 性 中 是 主 要 的 语法 属 性
,
动词 性 所 占 比例 在一
只有
,
空穴
”
才
“
来风
”
,
而 不 是无 事实 根
,
,
而 最少 的语 法 属 性 为形
究 的 常见切 人 点 组 词 汇化 的程 度
,
组 中 这是 现 代 汉 语 词 组 词汇 化在 结构 上 的 主 要 形 式
而 其 他词 组 如主 谓 式 和 述 补 式词 组其 变化 相 对 较小 ( 二 ) 语法 属 性
。
,
,
,
如果 一个 词 组 有 很 多 义 项
,
,
或 者是
,
演 化 和 延伸 出 很多 义 项
对 其 具体 的 结 构方
,
音节 词 组 中相 对 较多 情况 也 就可 以 预 见
。
因 此 动词 性 词 组 出现词 汇 化 的
,
式
、
语 法 苏醒 和 语 义 的 发展 进行 分析
把现 代汉 语 词
,
同理
,
双音节 词 汇 本 身形 容词 和
,
组 词汇 化 与古代 汉 语 词 组 词汇 化进 行对 比 从 多角度 多方 面 进行 解 读
主要 表
化 大融 合 的 趋势 下 保证 中 华 民 族 的独立 性和 民 族性 对 中华 民族 的 发 展有 重 要 意义
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考探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考探徐时仪提要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因在于处于词的核心地位的词义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单音词的词形和词音在某种程度上已限制了词义的发展,词形和词音是为表达词义服务的,因而也必须适应词义的发展。
就形而言,汉字以已有单音词作为组词的语素,用不同的搭配方式组合成大量双音词,适应了表达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大量新生事物、新概念的需要,继形声字之后又一次适应了汉语词汇不断增长的要求,从词形上奠定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基础。
就音而言,音节的简化、声调的产生、单双音步的演变等语音现象也是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之一,由声韵相拼组词到由两个音节相合组词的双音步特点为词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语音形式,体现了汉语词音适应汉语词汇发展的巨大潜力。
就义而言,主要体现在词义的表达由综合渐趋于分析。
形态变化衰落的汉语,主要是立足于词义,顺应人的思维,由已知昭示未知,以单音词为基础,以文组字而生字熟旁;又适应词义发展的需要,由单音词充当语素发展为双音词,以字组词而生词熟字。
关键词词汇双音化;内在原因引言双音词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大规律。
汉语词汇为什么会从以单音词为主过渡到以双音词为主?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种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由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原因促成的,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生和发展也不例外。
就外部原因而言,汉语词汇双音化主要是由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所决定,双音词的两个语素相互作用而使词义趋于单一化、鲜明化和丰富化。
关于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部原因,学术界对此也多有探讨。
骆晓平(1990)指出,/通常认为,汉语词汇的双音化是由于外来词的吸收和语音的简化。
其实,这两点在魏晋六朝时期的作用并不突出0,/外来词的吸收和语音的简化不能很好地解释魏晋六朝汉语词汇的双音化0。
我们认为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部原因得从汉语自身的特点来探索,是由汉语表词达意的特点决定的。
一般而言,词汇学的研究可分为两大部类,一是有关词义的研究,一是有关词义载体的研究。
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探论

On the Origi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Disyllabic
Word
作者: 徐时仪
作者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出版物刊名: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39-47页
主题词: 词组;双音词;虚化;词汇语法化;演变
摘要:双音节词的产生和发展是汉语史中关系到汉语词汇系统面貌的根本性变化.双音词作为汉语词汇系统中后起的一类成员,其衍生实际上经历了一个语法化的演变过程.现代汉语中的许多复合词在先秦本是词组,这些由单音词凝固而成的复合词一般都经历有两个构词词素独立并存同时又是紧相结合的历时演变过程.本文拟在描写的基础上就标榜、贡献、觉悟、勉励、轻易、睡眠、陶冶、庄严等复合词的古今演变线索作一些历史的考察.。
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

02
许衡直讲体文献概述
许衡直讲体文献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
许衡直讲体文献是一种以元代思想家许衡为主要代表的文献 类型,其特点是以直述经义、解释经文为主,同时注重实用 性和普及性。
特点
许衡直讲体文献以解释经义为主,内容注重实用性和普及性 ,语言通俗易懂,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旨在帮助读者更好 地理解和应用经典。
使用原则
双音词的使用应遵循符合语境、准确表达、 言简意赅等原则,要求选用恰当、准确、符 合表达习惯的双音词,避免使用生僻词汇或 过于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双音词与其他词汇的关系和区别
关系
双音词与其他词汇之间存在多种关系,包括 同义关系、反义关系、类义关系、支配关系 等,这些关系在词汇的使用中相互影响、制 约和演变。
反映社会文化:双音词的使用反 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经济和生 活状况。
04
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的 语义和语用分析
双音词的语义特点和变化规律
语义特点
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涵盖了丰富的语 义内容,包括人物、时间、地点、工具 、方法、态度等,且多数为一般词汇, 与单音词相比,其语义更为明确和丰富 。
VS
变化规律
区别
双音词与单音词在语音形式、语法结构、表 达功能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同时,不同类 型的双音词之间也存在差异,如复合词与派
生词的区别等。
05
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的 演变和发展
双音词演变的规律和趋势
语音简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复杂的音节逐渐被简化,导致 双音词的发音变得更加简单。
语义明确
双音词的语义逐渐明确,以适应社会和语言发展的需 要。
许衡直讲体文献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语言风格
许衡直讲体文献的语言风格通俗易懂、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辞和华丽的语言,旨在让读者更好地 理解和接受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深 , 范围的扩大 , 如 , 毛乎乎 ” 容毛 密而多 , 例 “ 形 其词 义较
语文学刊
2 1 第5 00年 期
现 代 汉语 双 音词 发展 动 因研 究 综述
。 马琳
( 贵州 师范 大学 文 学院 , 州 贵 阳 500 ) 贵 50 1
[ 摘 要] 语言 作为 社会的栽体, 必定随着 社会的发 展而发展, 汉语中大 量双音词的出 现正是这一发展产
生的结果。本文意在 简单介 绍 目前 学术界 关于汉语双音词发展动 因的几种说法。
十五声母到《 早梅诗》 的二十声母 ; 在韵母 方面 , 由十六摄 减 为《 要法》 的十二 摄 , 由两 呼四等减为 四呼。很明 显 , 古至 从
今, 汉语 的语音系统 大大简化 了 , 带来 的直接结 果就 是同 所
[ 作者简介 ] 马琳 ,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 院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 。
功 能 是 表 示 词 根 语 素 义 在 程 度 上 的 变 化 : 种 情 况 是 程 度 的 一
2 1 第 5期 0 0年
可以标 识其合成词的词性 , 合成词有类 化作用 。认识 到这 对
一
点, 就可 以方便 学 习汉语 的人学词 、 词 、 记 识词 , 从而促 进
对外汉语教学。
究其原因 , 学术界有这样 一些说法 :
I古汉语 中, . 特别是在 古代 的 口语 中, 就有 大量 的双音
词存在 ; 汉语双音化 的现象并不 是近 现代才 出现 的, 可能要
后者的两倍 。比如在 《 现代 汉语频率词典》 单音动词 占 中, 各
类单音词的 4 . 0 8%; 单音名词仅 占 1. 4 7% ; 就双音节而 言, 名词所 占比例则高达 7 . !( ) 就是说 , 58% 2这 词的音节 长度 同其语法类别之间存在 着一定 的关联 度 : 一般 来说 , 双音 词 的名词词性大远远强 于单音词 ; 而单 音词的动词词性又 明显 要强于双音词。赖威 (0 7 对 《 词用法词典》中 6 3个 双 20 ) 动 8 音动词进行了封闭统计研究 , 现有 9 % 以上的双音节动词 发 0 的语法功能都发 生了增 值 , 即或多或少 都带有 了名词 功能 , 例如 : 比赛 、 “ 通知 、 补贴” 等。刘彤 ( 09 以《 等 20 ) 动词用法词 典》 和其它词典为考察 范围, 将其中 8 1 9 双音动词组成 “ V双 +V双 ” 的结构模式 , 来逐类 考察它 们可能 形成 的各 种结构 关系( 主谓 、 偏正 、 并列 、 补充、 连动 )并就 每一类结构关 系的 , 形成条件作 了归纳 。
追溯到先秦 时 期。这 一 说 法是 有 根 据 的 , 志公 J 郭锡 张 、 良 ” 石毓智 等学者都是做过关 于这 方面的研究 。郭锡 ∞、 良( 97 10 的考察显 示 , 19 :5 ) 先秦汉 语 的双音词 已占 2 %左 0 右。石毓智 的考察 , 也认为双音化趋势早在 两千多年前就开 始了 , 并且一直稳 定发 展, 还从 十二 世纪 的文 献 《 子语 他 朱 类》 中选择了现代 汉语还活 跃的 14个 双音动词 进行考 察 , 2 得出了双音动词从五到十二世纪 的发展状况 ( 2 : 表 )
一
政治等 领域越来越复杂 , 么就需要创造更 多的新词表达新 那
产生的概念。这样 即使 在语 音 系统 相对 稳定 、 变 的情况 不 下, 同音词也会大量增加 。( 下转第 9 5页)
8 一 2
语 文 学刊
其中除 了“ 滴溜溜 ” 的词根的语素义与合成词词义无关 外 , 其 他词根与后缀相结合构成形容词性 的附加式合 成词 , 其语法
在现代汉语中 , 从数量上看双音词远远多于单音词 和三 音节及其 以上 的词。从 吕叔湘 的调 查 中 , 们可 以明显 看 我 到 。下表是 吕叔 湘对 《 普通话 30 0 0常用字表》 的统计结果 :
表 1 现代汉语双音词出现 比例
名 、 目字来做例子 , 数 说明单音节 的活动远不及双音节 自由,
是来 自新词语 的大量增加 J 。随着社会 的发展 , 生活 、 文化 、
2 语 音 的简化 , . 大量 的单音节 同音词的 出现 , 口语交 给 际带来很大的不便 ; 王力认为语 音系统的简化是 双音化 趋势
的重要原因。根据王力 的分析 , 音简化是汉语语音 发展的 语
一
般趋势 , 特别是在 普通话 里是这样 J 。在 声母方 面 , 由三
[ 关键 词 ] 双音词; 发展动因
中图分类 号 : 3 H1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2— 6 0 2 1 )5— 0 2一 1 1 7 8 1 ( 0 0 0 0 8 O
音词 的大量增加 , 给交 际带来很 多的不便 , 得汉语不 得不 使
从增加音节 的角度来加 以弥补。 吕叔湘 (9 4 通过人 名 、 18 ) 地
表 2 五 一十 二 世 纪 汉 语双 音动 词 发 展 情 况
八 一 二 世 纪 十
7 5
6% 0
4 大量外来词 的吸收 , . 新词汇 的产生 , 了避免 同音 现 为 象出现的频率过 多 , 词时尽 量添加 一个音节 来 区别 词义 ; 造 王力在《 汉语 史稿》 中提 出 , 汉语双音化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 外语 的吸收 。石毓智认 为双 音化趋势 的另外 一个 动因可 能
不但单说受 限制 , 在句子里也受些限制。 3 与双音词的语法 功能多样 性有关 , . 一词 多词 性 , 使用 时限制较少 ; 刘丹青认 为 , 汉语 的语法 词类同词语 的音 节长 度之 间存在着 一定 的关 联 j 。他 以《 现代 汉语 三 千常用 词 表》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 和《 为统计 范围 , 将其 中名词 和动词 的音节长度作了一个 较为精确 的统计 , 出的结论是 : 1 单 得 () 音词在各类词中的 比例 , 是动词 远高 于名 词 , 者甚 至是 总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