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看]高考作文_让材料和思想_胶合_一起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组合材料,求同或者合异 例析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组合材料,求同或者合异例析“名人”可以指著名人物,又可称作名流;知名人士;杰出的或引人注目的人物;显要人物。
名人多因名言而名,流传于世。
所以我们常说,谁谁说,来印证、佐证我们的观点。
如孔子云,老子说,孟子这样讲所以,我们平时努力说上或者写下一两句可以流芳百世的话,说不定将来的某一天,你的话会作为材料,被人来阅读理解,被用为作文材料。
——这样的命题方式,我们已经不陌生,也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变种,即给定名人名家材料,谈谈你的观点、认知、思考。
其实,当年科举时的八股文的命题,也就是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书“中摘取大家之言的名段、警句,让考生们分析,谈谈自己的认识。
所以,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地学习着、批判着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李白、杜甫、苏轼、白居易、刘邦、项羽、康熙、雍正、乾隆,等等等待,一位位历史名人。
有些名人,我们得感谢,虽然平常也得备考人家的著述。
如,屈原先生,为我们换来了一天假期,还有粽子可吃……好了,书归正传,看下面的一例作文命题。
比较古人的出题感觉,我们到了现在这个时代,积累的名人名言越来越多了,给定的材料也就多了,包括当代的名人。
【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③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
(李白)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张载)⑤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
(鲁迅)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析】1 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关键词:为人处事,坚持自我,附和他人)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2024高考语文作文押题

2024高考语文作文押题押题一:素质教育,学与思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押题二:立德树人,德与得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说文解字》云:“德者,得也。
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
”这就是说品德对个体、他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伏尔泰曾说:“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代,为公益作出最大牺牲而无所得的人,都是人们称为最道德的人。
”感动中国人物陆鸿是残疾人创业的代表,他的企业有四分之三的员工是残疾人,2024年营业额高达1300万元。
疫情期间,员工隔离在家,独自坚守的陆鸿依然给员工发工资。
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与“得”引起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押题三:家国情怀,青春梦与中国梦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参加会议的13位代表的平均年龄是28岁,他们当中30岁以下的有9位,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共有58人,其中35人是19世纪的“90后”,5人是20世纪的“00后”。
后来改变国家面貌的中国共产党,最初就是由这么一群敢作敢为的年轻人建立的。
材料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的门槛大大降低,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00后”可谓生逢其时,或许只是出于兴趣和爱好,便把各种创意变成现实,甚至发展成为个人事业。
”材料三:当代领导人平说:“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和合文化”导写及范文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和合文化”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9月23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开幕式让世人惊艳。
杭州奥体中心内,或是沃野良田、稻海渔歌、绿意盎然的生态图景依次呈现;或是宋韵与芭蕾共舞,音乐剧与越剧同歌;或是线上过亿的“数字火炬手”与场上火炬手共同点燃的亚运会之火;或是万人大合唱《同爱同在》……“君子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用“和合”阐释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的关系。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材料由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引入写作内容。
100分钟的开幕式中,近一半时间的文艺演出,定会让现场数万观众如痴如狂,也会让现场和各种媒体前的观众叹为观止。
开幕式演出绝不仅仅是文艺表演,贯穿演出全程的,有一颗鲜活的灵魂,有一种浸润其中察而不觉的文化流淌,这就是“和合”之美,这是中华民族亘古流传的文化价值观与文化审美观。
材料的关键词为“和合”。
和合文化,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国家观、琴瑟和谐的家庭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世世代代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滋润着中华民族走过数千年。
“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
自古以来,和合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追求。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等和合思想,也成为擘画人类美好愿景的重要底色。
【学生优秀作文】1和合织锦缎,岁月谱华章与光同尘,与时舒卷。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几千年中华民族的智慧孕育出“和合”的信念。
躬逢盛世,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与势;万里蹀躞,这是赋予我们的责与任。
惠风和畅,人与人和谐共美为逆风扶摇之羽,划破阴霾。
是杭州亚运会上运动健儿们的互帮互助:是马龙与樊振东,“前浪”与“后浪”的惺惺相惜,陪伴成长;是跳水梦之队陈芋、张家齐,默默训练,团结友爱;是武汉暴雨中坚持开出租车的司机小哥,不惧艰险,救助伤患。
2024年全国甲卷高考作文题目《交流》范文

交流在生活的舞台上,交流如同无形的纽带,将人与人、心与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它可以是语言上的对话,也可以是眼神中的默契;可以是面对面的倾诉,也可以是书信中的寄语。
交流,既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也是一种智慧的碰撞。
我曾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
在课堂上,我总是那个默默坐在角落,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
每当老师提出问题,我总是低着头,生怕被老师点到名字。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学校的演讲比赛。
为了这次比赛,我不得不逼迫自己去准备、去练习。
在准备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我站在舞台上,面对着观众,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紧张与激动。
但当我开始演讲,我发现自己竟然能够流畅地表达,甚至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交流的力量。
交流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更能够让我们收获友谊和成长。
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位同学因为一件小事产生了误会。
我们彼此都不愿意主动开口解释,导致误会越来越深。
直到有一天,我们在学校的图书馆偶然相遇。
那一刻,我们都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起。
过了一会儿,我鼓起勇气,主动向她解释了那件事情的经过。
她听后,也表示了自己的想法。
原来,我们之间的误会只是因为沟通不畅造成的。
通过那次交流,我们不仅消除了误会,还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交流的力量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也体现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他人交流,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见解。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交流,了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此外,与大自然的交流也能让我们领略到自然的美丽和神奇,激发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交流如水,润物无声;交流如茶,香远益清。
让我们学会交流、善于交流,用语言的力量传递情感、分享智慧、收获成长。
在交流的舞台上,让我们共同演绎出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
高考必看满分作文【10篇】

高考必看满分作文【10篇】高考必看满分作文(篇1)物竞天择,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未来的世界主宰将比人类更具竞争力。
我以为未来统治地球将不再是人类。
地球的发展方向将向极端发展。
以变异的人类为代表,他们的形态与现代人迥然不同,我们不能想象,但其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们拥有比人类智商高百倍,甚至高万倍的人脑,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还可以说是人类,因为他们必定还会或多或少的保留人的基因,还将是人类的后代。
但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人,因为在自然进化中不能如此快的进入这种进化阶段。
他们将是掌握人类基因奥妙的人类所自创的人造人。
他们的诞生意味着旧人类的灭亡。
这个事实是可怕的,相信人类不会愿意接受这个现实。
但他终究会发生。
该来的迟早回来,该走的迟早会走。
我们现在并不需要停止对人类基因的研究。
因为这不可能,我们不能阻止这个潮流,更何况新人类能够更好的传播人类文明和人类思想,我们私有又何妨。
另一种是笔者更可怕的淘汰。
随着人类科技不断向前发展,只能电脑以趋向完善,虽然现在智能脑还只处在发展阶段,但是中就有一天会有类似人脑思维方式的智能人工脑诞生,这就意味着拥有钢铁之躯的机器人同人类一样聪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人类,正像《终结者》那样,人类与人造脑之间将有一次生死之战,这场战争将空前残酷,正是人类的疏忽造成了这场战争。
人类在给人工脑人类的思维方式的同时却没能把感情加入,正是人类灭亡了人类,但人类的潮流已经过去,新的潮流将不可阻挡。
对于人类这是残酷的,但对于人类文明这是光明的,人类文明将被人工脑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将会朝高科技方向飞速发展,精神上的东西将停止甚至后退。
自古至今,虽然人类智商不断的向前发展,但人类面貌基本上保持了稳定,这也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保障。
忽然有一天,人类改变了形态,面对缤纷复杂的世界,将是何种状况?我们不得而知。
我深信这一点,那就是人类的发展将终究毁灭人类,并将塑造出更具生命力的人类替身,把人类文明推至发展的顶峰,揭开现在以及将来遇到的几乎所有的谜题,然后处于刻意或自然的毁灭。
2024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主题训练四道模拟题(审题立意范文)-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作文月月

2024高考语文作文主题训练——审题+立意+范文(四道模拟题)第一题【模拟文题】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阅读,有手不释卷者独爱纸本墨香,沉醉于书展、书店、书本的魅力;也有视听兼备者更喜声画共赏,享受着听书、快读、刷屏的自在。
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人均纸质书阅读量有所减少,数字阅读用户规模与人均数字阅读量均有明显上升。
白纸黑字进入方寸屏幕,章节句段搭配背景音乐,起承转合变身简短解说,诗文意象融合视听效果……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以“听众”“观众”的角色来“读书”。
然而,“刷屏”式阅读,在让阅读触手可及、方式灵活多变的同时,也带来了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思维简单化、理解庸俗化等不同程度的问题,屡屡引发争论与担忧。
在信息时代,关于读书内容、读书方式,你有哪些感想?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材料围绕“读书”给出了背景材料。
首先,材料前三句话指出,当前读书方式有所改变,虽然有人仍然热衷于传统的纸质书的阅读,但是更多的人沉迷于视听结合的“听书、快读”,数字阅读用户规模有明显上升;读者身份产生变化,由原来的“读者”变为了“听众”“观众”。
最后一句话指出,“刷屏”式阅读有利有弊,有它的魅力,如阅读触手可及、方式灵活多变,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思维简单化、理解庸俗化等。
基于此,出题者给出了关于读书的问题启发我们思考——关于读书内容、读书方式,你有哪些感想?考生可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来解读、回答,也可以选择综合考虑,辩证思考。
关于读书内容,读什么,我们倡导阅读有意义的书籍,尤其是经典作品,优秀作品对我们思想和人格的塑造是毋庸置疑的,青少年正在成长阶段,尤其需要这样的优秀作品来涵养人格、提升境界;而对于网上一些娱乐、负面资讯,我们还是不读为好。
关于读书方式,怎样读,传统阅读方法,读纸质书无疑更有积极意义,这样的阅读方式能够让人沉浸其中,跟随作者一起思考,能够汲取书中的养分,变成我们自身的财富;当然我们也不排斥“刷屏”式阅读,对于现代人来讲,没有时间、精力去进行大部头的传统阅读,利用零散时间和灵活方式阅读也是好的。
高考优秀作文【优秀10篇】

高考优秀作文【优秀10篇】高考必看满分作文篇一好一个亘古的比喻。
你也许感慨于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一丝痕迹;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找到了这个比喻的真谛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
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疲。
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不挠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
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却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
梭罗说:“这儿可以听到河流的喧声。
那失去名字的远古的风,飒飒吹过我们的树林。
”或许回首远古,能把生命如风的真谛领悟。
苏轼看见了风。
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
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
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
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文名垂千古。
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梵高看见了风。
他在向日葵田地中懒散地躺着,纠结于一个难解的疑问与痛苦:耗尽心血的画作,竟是一幅也无人理解,一幅也卖不出去!对于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来说,无人欣赏自己的艺术好比无人重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被轻视、被鄙弃的巨大痛苦!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挫折!幸而他看见了一阵风穿过向日葵田地。
那阵风被阻挡了,发出愤怒的吼叫。
然而它们向前!向前!全然不顾被招摇的枝干划破身躯,它们成功了。
于是他也成功了。
《向日葵》等画作在他死后不久,直至今日,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
关于风的故事太多。
在风吹着号角越过一座又一座沉默的荆棘林时,相信很多睿智的眼睛已经看到它在昭示着什么。
成人高考满分作文范文必看

成人高考满分作文范文必看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回到原点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
可能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她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
”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
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
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
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木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脸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
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
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她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
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造反者说她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
“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
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点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让材料和思想“胶合”一起
韶关市田家炳中学语文科组李达均
时下,中学作文为获取中高考阅卷老师的青睐,不少语文教师教学生写“靓丽文章”,追求文采,在文章的各段落安排几句优美语言,使阅卷老师眼睛一亮,从而获得“高分”。
这样的教学本来无可厚非,但是,教学者在突出作文的文采时,往往忽略了写作最重要的东西:对意义的感悟和追寻。
结果不少考生作文只是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词句,用大段空洞的排比造势,去掉一些浮夸的内容后,真正有思想的东西很少,肤浅而单薄,成了名副其实的“空话文”。
其实这种作文得分的偶然性很大,很多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这类作文无病呻吟的本质。
在此要提醒考生:当我们对“技巧”孜孜以求的时候,千万别忘了作文一定要凸显思想的深度,力求“文质兼美”。
第一,让作文的立意彰显“思想之美”
一般拿到一个作文题,考生们都会产生丰富的联想:或者是人,或者是事情;或者是课本里的人物事情,或是生活中的人物事情;或是自己的,或是他人的。
但这些联想获得的只是粗糙的材料,如果不能感悟出其中包含的意义,就不可能写出优秀的作文。
因此,当我们想起与题目相关的事情或者片段情景时,需要思索:里面有什么意义,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对意义的感悟和追寻,是构思立意的基础。
要思考作文的立意是否独特而有深度,避免人云亦云,避免思想的幼稚,要尽量挖掘有深度的思想内涵。
关注时代,关注社会热点,时常看报看电视新闻,多读一些时文,善于从社会现象中体察人生,在放松精神的同时思考一些学习之外的事情,在思考过程中澄清自己的灵魂,对人生、对社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力争在文章中表现出卓尔不凡的思想。
另外,作文要善于以小见大。
社会热点不是空谈大道理,不是调子一味拔高,要就小的方面见深刻的道理,见微知著,才是深刻的作文。
第二,让材料和思想紧紧地“胶合在一起”
在材料的运用上,不少考生存在以摆问题代替分析问题的现象,缺少对材料的分析和评论,材料只是孤立地存在,成了多余的罗列。
正确的做法是,要在材料的叙写中渗透自己的感悟,要瞻前顾后,在材料之前、之后加上与主旨关联紧密的感悟语或点评文字,让思想和材料有机融合在一起。
只有以“思想”这根红线串联相关的材料,让材料洋溢着理性的光辉,文章才有深度。
第三,让语言“跟着思想走”,渗透文化的特质。
语言之美首先依赖于思想之美,有文采的语言必须是体现思想内核的,才富有表现力。
一是对几个不同事例逐个进行一句话高度概括,使之构成排比句,这样既充实了内容,又体现了文采。
例如:“还记得一人一马的邮路上的王顺友,教我敬业;还记得为友守墓30年的陈健,教我守诺;还记得舞出千手观音的邰丽华,教我不屈;还记得生命中无数帮助过我的人,教会我爱……他们都是记忆长河旁的花,用馨香沐浴着我。
他们教给我的,都成了我一生的财富,它们不会被风化,而会随时间的风、时间的流水传到心底,浸润全身,恩泽我的一生。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二是让文字表现出深厚的文化积淀,避免枯燥干瘪、孤陋浅薄,使文章飘逸出浓浓的醇香,耐人寻味。
第四,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处点亮思想的光芒
不少考生喜欢用“题记”,如果与中心意义风马牛不相及,题记便成了多余。
不少考生喜欢在文中写景,如果不是为了表现主题服务的,写景便成了摆设。
无论运用哪种表达方式,
都不能脱离“意义”而存在,都要表现思想性。
要旗帜鲜明地突出自己的思想。
考场作文的主旨应该在比较明显的位置突出出来,让阅卷人看得见,摸得着。
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处突出中心语、关键词,使文章“处处指向中心”,便于把道理说透。
第五,让思想凝聚思辨的色彩
中学生面对复杂的现实社会,受主观情感的支配,容易产生片面、夸大、过激的思想情绪,暴露出思想的幼稚。
而用一分为二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就会有思想的深度。
第六,让“真善美”成为考生的思想主流
很多考生一听“立意要深刻”,就以为要把作文的思想感情升华到很高的高度,把它神圣化。
还有的考生捏造事实,虚假为文,骗取高分,如有的考生作文时一边编造“父母双亡”之后自己如何坚强面对世事,一边在心里对健在的父母说一百个对不起。
这样作文,危害极大,此风不可长。
其实,中学生应该强调写“自我感受”:表现积极向上的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它发自内心,不是矫揉造作;它符合社会进步,扬善惩恶,表达对社会和人民的良好愿望,对自己和别人起到一定的鼓舞作用;它使人的心灵受到美的陶冶,给人以美的感受。
求真,求诚,感情充沛,格调不低沉,这才是考生的思想主流。
写作是有感而发,是心灵的流露。
要写我们熟悉的事情,表现的是自己熟悉的观点和感情。
用心体验周围的人和事,以自己特有的目光来看周围的变化,沉下心来思索,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深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