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护理质量指标的建立与评价

合集下载

骨科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

骨科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

骨科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骨科康复护理是帮助患者恢复骨骼健康、减轻疼痛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康复护理质量的评估和提升一直是医疗领域的难点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骨科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以期为医疗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骨科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是指用于评估康复护理过程和结果的一系列标准和指标。

这些指标旨在衡量康复护理服务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满意度,帮助医护人员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骨科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评估:患者评估是康复护理的重要环节,包括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功能障碍、心理状况等方面的全面了解和分析。

(2)护理计划:护理计划是指根据患者评估结果制定的一系列具体的康复措施和目标。

(3)护理实施:护理实施是根据护理计划为患者提供具体的康复护理服务的过程,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内容。

(4)护理效果:护理效果是指康复护理服务对患者产生的实际影响,包括疼痛缓解、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

选取和设计骨科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指标的制定应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证研究,能够客观地反映康复护理质量的实际情况。

(2)实用性:指标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能够为医疗工作者提供简便易行的评估工具和方法。

(3)系统性:指标应全面、系统地涵盖康复护理的各个方面,能够反映患者的整体需求和期望。

运用评价指标来评估骨科康复护理质量应遵循以下步骤:(1)明确评价指标:首先需要明确适用的评价指标,可根据上述构成要素进行选择。

(2)收集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方式收集与各项指标相关的数据。

(3)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计算,以得出各项指标的具体得分或等级。

(4)结果报告:将评价结果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报告给相关人员,包括患者、医护人员、医院管理者等,以便他们了解康复护理质量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本文对骨科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进行了详细探讨,指出评价指标在康复护理质量评估中的重要意义和构成要素。

骨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

骨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

骨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1. 引言本文档介绍了骨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的最新版本,旨在提供骨科护理团队在2023年的工作中进行质量管理和绩效改进的依据。

2. 背景骨科护理是一项关键的医疗服务,旨在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以促进患者骨骼健康和恢复。

为了确保提供高质量的骨科护理,制定一套全面的质量控制指标至关重要。

3. 目的本文档的主要目的是制定骨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以帮助骨科护理团队评估和提高其护理质量。

该指标旨在通过衡量关键指标和绩效指标来评估骨科护理的质量,并为团队提供改进建议。

4. 骨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4.1 病人满意度指标- 评估患者对骨科护理的满意度,包括对医疗服务的评价和对护理质量的评估。

- 使用标准化的满意度调查工具进行评估,如患者满意度问卷。

4.2 医疗错误率指标- 监测和记录骨科护理中的医疗错误率,包括诊断错误、手术错误、药物错误等。

- 分析错误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减少和防止医疗错误。

4.3 度量和评估骨科护理效果的指标- 跟踪和评估骨科护理的效果,包括手术愈合率、病人康复情况等。

- 确保患者在接受骨科护理后能够获得期望的治疗效果和康复结果。

4.4 护理措施依从性指标- 监测和评估骨科护理团队对护理措施和规范的依从性。

- 确保护理团队能够按照规定的护理措施和指南提供高质量的骨科护理。

5. 实施与监控为了有效实施和监控骨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以下步骤应被采取:1. 为骨科护理团队提供培训和教育,以确保他们了解和理解质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性。

2. 定期收集和分析指标数据,以衡量和评估骨科护理的质量和绩效。

3.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改进计划并实施相应的措施,以提高骨科护理的质量和绩效。

4. 持续监测和评估改进措施的效果,并对指标进行定期更新和修订。

6. 结论骨科护理质量控制指标是评估和提高骨科护理质量的关键依据。

通过监测和评估病人满意度、医疗错误率、护理效果和护理措施依从性等指标,骨科护理团队可以不断改进其护理质量,提供更好的骨科护理服务。

骨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骨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骨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 体系的构建
汇报人: 2023-11-30
目录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实证研究与效果评估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骨科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需求日益增长,对骨科专科护 士核心能力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a model of nursing care quality. Quality in Health Care, 28(2), 116-
124.
THANK YOU
05
04
团队协作
能够与其他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进行 良好的协作和配合,共同完成患者的 护理工作。
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
专业知识:0.20
学习能力:0.20 团队协作:0.10
临床能力:0.25 沟通能力:0.15
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与修订
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和专家意见,对评 价指标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和修订,确 保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Rizzo, A., & Kuziemko, C. (2017). The impact of nurse characteristics on patient satisfac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Nursing Outlook, 65(2), 176-184.
构建一个科学、全面的骨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升骨科护理 质量、培养优秀的骨科专科护士以及推动骨科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适用于我国骨科 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为骨科专科护士的培训、考核和评价 提供参考依据。

骨科护理质量控制

骨科护理质量控制

骨科护理质量控制一、引言骨科护理是医院中一项重要的医疗工作,对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骨科护理的质量和安全,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骨科护理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包括质量控制的目的、原则、方法和评价指标等。

二、质量控制目的骨科护理质量控制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通过质量控制,可以规范骨科护理操作流程,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减少医疗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质量控制原则1.科学性原则:骨科护理质量控制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遵循医学原则和护理规范。

2.规范性原则:骨科护理质量控制应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3.全员参预原则:骨科护理质量控制需要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参预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提高护理质量。

4.持续改进原则:骨科护理质量控制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需要持续关注和改进护理质量。

四、质量控制方法1.制定操作规范:制定骨科护理操作规范,明确护理人员的职责和操作流程,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2.培训和教育:定期组织骨科护理培训和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使其具备科学的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

3.监测和评估:建立骨科护理质量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护理操作进行监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4.患者满意度调查:定期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骨科护理的满意程度,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5.医疗事故分析:对发生的医疗事故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五、质量评价指标1.手术感染率:手术感染是骨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通过监测手术感染率可以评估骨科护理质量。

2.疼痛操纵情况:骨科手术后患者往往会浮现疼痛,通过评估疼痛操纵情况可以了解护理是否到位。

3.康复效果:骨科手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是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包括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改善程度等。

全国护理质量促进联盟骨科指标

全国护理质量促进联盟骨科指标

全国护理质量促进联盟骨科指标摘要:一、引言二、全国护理质量促进联盟简介三、骨科护理质量指标重要性四、骨科护理质量指标具体内容1.护理过程指标2.护理结果指标3.患者安全指标4.护理服务质量指标五、如何提高骨科护理质量六、结论正文:全国护理质量促进联盟是一个致力于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组织。

在骨科领域,护理质量的提升同样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全国护理质量促进联盟的骨科护理质量指标,以期为骨科护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全国护理质量促进联盟成立于2005年,旨在通过制定和推广护理质量指标,指导护理实践,提高护理质量。

该联盟的成员包括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护理学会和专业组织。

在骨科领域,联盟关注护理过程的质量、结果、患者安全等方面,为骨科护理工作提供指导。

骨科护理质量指标主要包括护理过程指标、护理结果指标、患者安全指标和护理服务质量指标。

1.护理过程指标:包括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估、护理记录等方面的质量。

这些指标关注护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确保护理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2.护理结果指标:关注护理工作对患者健康状况的影响,如疼痛控制、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护理工作的实际效果,为改进护理提供依据。

3.患者安全指标:主要包括预防跌倒、预防压疮、用药安全等。

这些指标关注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旨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4.护理服务质量指标:关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护理人员的能力和资质等方面。

这些指标有助于提升护理服务品质,满足患者和家属的需求。

要提高骨科护理质量,首先要关注和落实以上指标。

护理团队应加强对护理质量指标的认识和培训,将指标融入日常护理工作,形成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

此外,医院和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护理质量的监督和评价,确保护理质量指标的落实。

总之,全国护理质量促进联盟的骨科护理质量指标为骨科护理工作提供了实用的参考。

通过关注和落实这些指标,有望提高骨科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患者满意度。

骨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骨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骨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骨科手术已经越来越成为一项常见的手术。

骨科专科护士作为协助医生完成手术的重要团队成员,必须具备丰富和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确保手术顺利、安全及效果良好。

因此,构建适合骨科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十分必要。

本文旨在对骨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骨科专科护士职业特点与能力需求骨科专科护士是在骨科领域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专业人员,需要充分掌握骨科临床和护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骨科疾病的治疗方案和手术方式都与常规疾病有一定的不同,需要骨科专科护士具备针对性的知识和技能。

除了具备必要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外,骨科专科护士还需要具备以下特征和能力:1.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2.注重团队合作和精准配合3.灵活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4.善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致力于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水平基于以上特点和需求,可以将骨科专科护士的能力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护理技能:掌握骨科患者的护理技能、疼痛评估和管理技能、伤口护理和皮肤护理等。

2.卫生管理:了解骨科病房的管理和卫生要求、维护骨科设备和机器等。

3.沟通协调:与患者、家属及其他卫生专业人员协商如患者康复护理方面的工作和指导等。

4.教育促进:协助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指导其日常生活中饮食营养和体育锻炼等。

5.文献检索:针对不同病情状态下的医疗问题进行文献检索和学习,为患者康复提供最佳的服务。

二、骨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骨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骨科专科护士的职业特点和能力需求而建立的现代管理理念。

其目的是为了评估护士的工作表现和能力,同时为其职业生涯提供相应的发展规划,使其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医疗环境和临床工作需求。

1.护理技能1.1 对于不同骨科疾病的护理,护理方案的制定、执行和整理1.2 临床护理技能的技巧和操作能力,包括:(1)针灸理疗与按摩技能;(2)口腔护理;(3)注射和静脉输入;(4)疼痛评估和管理技能;(5)伤口护理和皮肤护理;(6)麻醉药物的管理与掌握;(7)对患者的巡视和监控。

骨科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骨科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骨科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骨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1.主动热情接待病人并作自我介绍,以提高病人的就医体验。

2.讲解并签署医患合约,明确双方权利和责任。

3.护送患者到病房,安置舒适体位,确保患者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4.介绍床位医生、护士长等相关人员,让患者了解医护人员的身份和职责。

5.病区环境介绍,包括物品放置、标本留置处等,让患者了解病区的设施和规定。

6.向患者介绍呼叫铃和床边护栏等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患者的安全意识。

7.向患者讲解相关请假陪探制度,让患者了解就医期间的规定和限制。

8.向患者介绍相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9.评估有压疮、跌倒、坠床等高危患者有警示标识并讲解相关安全知识,提高患者的安全保障。

术前护理1.进行术前常规检查,及时评估并掌握患者的护理问题并有相应措施,及时报告并记录危急值,确保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得到充分的重视。

2.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有相应的干预措施,让患者在手术前保持平静和放松。

3.符合护理常规要求,石膏和牵引固定体位正确、舒适,确保患者在手术前的身体状况得到良好的保障。

4.按护理常规和医嘱要求指导饮食,患者知晓,确保手术前的营养和饮食得到合理的安排。

5.练床上大小便、深呼吸、咳嗽咳痰、功能锻炼(根据病种指导),患者了解并掌握练目的和方法,帮助患者在手术后更快地康复。

6.按护理常规皮肤准备,胃肠道准备,介绍手术方法、麻醉方式和术日晨准备(取下义齿、首饰、眼镜等,更换清洁病员服,排空膀胱),确保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得到充分的重视。

7.护士确认术前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核对病人、病历和腕带,送患者离开病房,确保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得到充分的重视。

术后护理1.按护理常规监测生命体征,观察伤口情况、患肢血液循环和活动情况,有动态观察记录,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得到及时的观察和记录。

2.各种管道通畅、标识清楚、妥善固定,引流量记录准确,确保患者的引流管得到妥善的护理。

骨科护理质量控制

骨科护理质量控制

骨科护理质量控制一、引言骨科护理质量控制是指通过科学、系统的管理措施,确保骨科护理工作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高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骨科护理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包括质量控制目标、质量控制指标、质量控制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二、质量控制目标1. 提高骨科护理的安全性:确保患者在接受骨科护理过程中的安全,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2. 提高骨科护理的有效性:确保骨科护理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3. 提高骨科护理的质量:提高骨科护理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和期望。

三、质量控制指标1. 安全性指标:a. 患者跌倒率:控制患者在骨科病房内的跌倒率,通过合理的防护措施和警示标识减少跌倒事故的发生。

b. 医疗感染率:控制患者在骨科手术后的感染率,通过严格的手卫生和器械消毒措施减少感染风险。

c. 药物错误率:控制骨科护理中的药物错误率,通过规范的药物管理流程和双人核对制度减少药物错误。

2. 有效性指标:a. 康复率:控制骨科手术后患者的康复率,通过规范的康复护理措施和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提高康复效果。

b. 疼痛评估:控制患者在骨科护理过程中的疼痛评估,通过科学的疼痛评估工具和及时的疼痛管理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3. 质量指标:a. 患者满意度: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骨科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及时改进服务质量。

b. 护理文书完整率:控制骨科护理文书的完整率,确保护理记录的准确、完整和规范。

四、质量控制措施1. 建立质量控制团队:由骨科医师、护士、药师等相关人员组成质量控制团队,负责制定和执行质量控制计划。

2. 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根据质量控制目标和指标,制定具体的质量控制计划,包括控制措施、时间节点和责任人。

3. 定期开展质量评估:通过定期的质量评估,对骨科护理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4. 提供持续教育培训:定期组织骨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抬高患肢?
继续观察? 请专科护士会诊?
立刻拆除绷带减压? 通知医生? 做好筋膜切开准备?
D1: 无大便,给予开塞露灌肠后排出大量气体和少许水,无大便排出;
D2: 如是,医嘱给予麻仁软2粒Tid口服以软化大便,再次给予灌肠 后排出大量气体和少许粪水,仍旧无大便排出; D3: 护长查房发现患者腹胀明显,肠鸣音3次/min,按压腹肌紧张 。立即给予探肛检查,直肠内无任何大便,给予指力刺激后患者有 便意感,但仍旧未解大便。
主要内容
1.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2.骨科专科护理质量指标的建立
(背景、骨科专科护理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3.通过护理查房构建临床科室三级 控网络 质
核心进程
流程指引 十大安全目标 质量指标 职责岗位 二级标准 一级标准
护理质量:护理的工作表现及服务效 果优劣程度,是在护理过程中形成的 客观表现。 直接影响医院的临床医疗质量、社 会形象和经济效益。
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者考虑的问题,与普通护士关系不大
护理质量=优良的护理技术(注重护士做了什么,而不是患者得到了什么)
达到“符合性”技术标准就是高质量 护理质量=高收费 护理质量=不出错 护理质量=把工作做完
护理质量是管出来的
包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之内
专业性强
需具备丰富专科知识储备 包括专科特有的基础护理知识的技术
专科护理是基础护理科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集体体现,要在深化专科 护理实践中充实和丰富基础护理的内涵,使病人获得更加专业和高质量的 护理服务。 ——摘自“创优活动方案”
《护理工作管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 《临床护理文书规范》(专科篇) 广东省十大安全质量目标 《广东省医院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指南》 “临床护理质量指标” 广东省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实施方案
高危因素、高危环节
------还没有成为我们质控的重点
设立各组交班记录
特殊高危情况重点标记和交接班 夜班设坐班
加强内科知识的培训
骨科严重并发症的早期征象作为人人必须掌握的专科内容( DVT、PE、骨筋膜综合症、神经受损、术后低血容量休克 、呼吸道梗阻)
大手术后由组长接手术。 护长每日上、下班前查房重点:大手术后、高龄患者围手术 期、病情危重的患者。 新护士当值时护理组长、护长要对高危病人、高危环节交代 清楚。 高危环节模拟和分享。 护士分层级管理、人尽其才。
骨科疾病患者功能体位评估 约束带的使用 更衣 卧位护理 患者自控镇痛泵技术与护理 排便功能训练 止血技术及护理 包扎技术及护理 固定技术及护理 搬运技术及护理
骨科专科护理记录单 外周血循环护理记录单 断肢再植/皮瓣移植组织血运观察护理单 深静脉血栓观察护理单 外固定(牵引、石膏、夹板、外固定架)护理单 肘杖护理单 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假肢脱位护理单 颈椎损伤/颈椎手术后呼吸道阻塞观察护理单
针对性进行专科体检 以问题为向导建立护士的专科思维 知道下级护士如何判断神经、运动损伤 监察功能锻炼落实情况
在原来的功能锻炼计划上进行完善
与医生沟通,了解诊疗计划
高等水平 三级质控
注意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监察措施落实情况
追踪成效
启发开放式讨论 是帮助护士,而不是检查护士
被动护理
主动护理
有目的、有预见性 的进行护理
如何保证评价护理质量一直是护理管理者研究的课程
传统的护理指标:对病人的临床管理水 平,即执行医嘱是否及时、准确;护理 书写是否合格;生活护理是否到位。
现代护理质量指标:无效牵引、下肢牵 引针移位、针眼感染发生率(%)下降, 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发生率(%)下 降。
----关注护理在促进病人康复、预防并发症上的成效
灌肠落实了,效果何在? 患者7天无大便,护士应警惕什么? 患者7天无大便,为何灌肠后无任何 大便排出?
查阅病史
复查腰椎片显示有大肠积气 腰椎X-片显示T11、L1、 L3、 L5骨折
既往大便每日一次 术前灌肠一次也无大便排出,手术台上诉腹痛
立即与主管医生沟通 患者的大便积存在上肠道 建议给予口服药——蓖麻油30ml
把基础护理服务落实在专科护理服务实践中
建立非惩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一切落在病人身上
建立高危监测目标,建立基本数据和危急值,及时采取前瞻性的防范和干 预措施,保证安全和质量
不断完善专科护理指引、核心工作制度,及时对前线护士连续不间断地教 育训练,形成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提高的长效机制
为什么 这样?
发生频率?
缺乏预防垂足的有效工具
下肢抬高枕效果欠佳
助行器的使用欠宣教单
制度、规范、指南、指标(一 级指标)出来了我们的临床现 状是什么样的呢?
案例一:左侧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 术后第二天早上7:40
你发现了什么?
患肢肿胀 被动牵拉痛(剧痛) 麻痹 感觉减弱 脉搏减弱 皮温正常 颜色黑紫
骨筋膜室综合症风险评估单
中等水平 二级质控
专科体查

左足踝部大片 瘢痕,面积约 25*30cm。 高足弓

左踝瘢痕处感 觉最差;左一 二指之间感觉 较差;瘢痕以 下其余皮肤稍 差;左瘢痕及 足底以上正常 。

左足背伸受限 ;左指背伸受 限;左踝关节 活动差。 步态不稳。

左下肢: 94cm 右下肢: 94cm 左小腿: 37cm 右小腿: 37cm
第13项
患者足下垂、关节僵硬、跟腱挛缩及肌肉萎缩发生率下降
第14项
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数下降(基础护理)
第32项
无效牵引、下肢牵针移针眼感染率(%)下降(专科护理)
第34项
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假体脱位发生率(%)下降(专科护理)
第35项
颈椎损伤手术后病人呼吸道梗阻发生率(%)下降(专科护理)
深入探索以基础护理为框架、以专科护理为内涵的临床护理服务
目标一:能有效预防足下垂 目标二:能正确摆放病人肢体功能位 目标三:防范和减少深静脉栓塞的发生 目标四:严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移位 目标五:保持有效的下肢牵引 目标六:防止断肢再植/皮瓣移植组织循环不良 目标七:及时发现膝关节手术后腓总神经受压/损伤 目标八:保持颈椎损伤/手术后病人呼吸道顺畅 目标九:提高脊柱骨折病人翻身的安全 目标十:正确使用助行器
机械性执行医嘱 以工序为重 培养护士自主性、自 律性、专业成就感
以病人为中心
危险程度?
是不是需 要采取措 施?如何 使,如何 去做?
上报分析改进系统,评估其确实改善执行情况即持续性。及时 检讨工作流程与制度有效性。
评估方面: 缺乏骨科临床专科评估的知识 缺乏骨科专科风险评估的能力 专科表格方面: 对骨科专科表格理解不透彻 缺乏应用骨科专科表格指导临床工作的能力
临床护理方面: 缺乏对个案采取针对性护理的能力 缺乏骨科专科前瞻性护理能力 缺乏理论指导实践的临床思维
护 士 培 训 形 式
疑难病例讨论 护理三级查房 护理会诊 护理临床小组 专科护理小组活动
提 高 护 士 专 业 能 力
李加加,女,22岁,因左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术后11月余,左踝关 节活动受限入院。 X光片:胫腓骨骨折处骨痂形成 诊断:1、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外固定手术后 2、跟腱挛缩 3、腓总神经损伤 入院日期:2012年6月22日
患者主要期望解决踝关节活动和步态问题。
各项护理工作是否完成 医嘱是否正确执行 皮肤有无破损
床单是否整洁 督促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及时报告进程
基本水平 一级质控 (自控)
管床护士进行病史汇报 评估病人情况 进行专科体检 监察管床护士措施落实情况并进行点评
对下级护士进行指导
解决临床疑难问题 提供具有专科内涵的护理 能针对性指导患者功能训练
服蓖麻油后第二天患者排出大量成型硬便
质量建设方面: 护士人力资源缺乏 护士专科知识缺乏 核心制度不完善、不落实 专科指引不完善
质量监察、评价、考核方面: 质控重点不明确 质量评价细节不明确 质量评价缺乏量化指标
持续质量改进方面: 不良事件发生后优化的护理措施未及时纳入护士工作职责 对于本专科年度内主要临床缺陷没有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充分发挥管床护士的作用,加强护患沟。
建立房子理论
发现房屋问题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发现护理问题 作出改进计划 实施计划 评价实施效果 持续改进
作出修建计划 进行改建 检查房屋质量 不断改善、修饰
建立本地数据库 将前瞻性护理措施、不良事件发生后的原因分析等纳入工作职责 每年对本科室不良事件、高危因素、高危环节进行统计分析排名 ,并将前十名纳入下一年重点改进计划。 通过护理查房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