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练习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试题

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题

一、单选题

1.1904年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向全国商人发出建立商会的号召。在随后

的几年里,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近代商会的发展()

A. 促成与外国商战思想的出现

B. 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

C. 标志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 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2.据图(清末十年民变次数统计),从1900年新政启动,至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全国

先后发生的民变多达一千三百余起。据此可以推断

A. 废科举导致矛盾激化

B. 转型时期社会流动性有所增强

C. 反洋教斗争愈演愈烈

D. 军阀混战引发大量的社会冲突

3.革命派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史实作了深刻地批判:“条约之事终,

合成而国亡随之……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革命派开展上述批判,旨在

A. 揭露民族危亡出现的根源

B. 号召废除不平等条约

C. 发动民众开展反帝的斗争

D. 宣传暴力推翻清政府

4.孙中山曾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还要迟一年半载的。”这

主要是因为四川保路运动()

A. 掀起了中国革命的高潮

B. 为武昌起义的成功提供了时机

C. 最早实现了四川的独立

D. 推动了革命力量的空前团结

1/ 7

5.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

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A. 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

B. 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

C. 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

D.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武昌起义爆发后,46名北洋将领联名诉求“立定共和”,否则将“率全军将士入京,

与王公剖陈利害”。驻扎各地的满洲旗营部队也较少进行抵抗,大都很快瓦解。这表明()

A. 民主共和观念已经被军队普遍接受

B. 军队革命化是导致清朝灭亡的主因

C. 北洋军以及满洲旗营响应武昌起义

D. 军队失控和旗营涣散加速清朝崩溃

7.1912年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一个全国性的中央政府,但其无法控制被立宪派

和旧官僚控制的地区。即使在革命派掌权的地力,也往往各自为政,不完全服从中央的号令。这种情况表明()

A. 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各自为政

B. 三民主义在理沦上存在最大缺陷

C. 同盟会尚不能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

D. 列强支持地方军阀形成割据局面

8.有学者指出:“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分子精英为集

合体,非常有限的一点群众基础,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孙中山周旋于各派军阀之中,致力于合纵连横之谋略,迷恋于单纯的军事斗争。”这表明

A. 会党和华侨反对推进民主进程

B. 三民主义未能反映人民的要求

C. 组织涣散是国民党失败的根源

D. 民主革命的路径存在明显缺陷

9.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D. 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试题

10.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

很大权利;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 立法服从于政治

B. 行政服从于司法

C. 从人治走向法治

D.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11.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民主政治建立的程序来看,

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 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B. 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

D. 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12.著名历史学家秦晖著文指出,辛亥革命时期“‘民族意志’所要实现的,是每个国民的

利益、自由、公民权利和国民整体(国家)的对外主权,而不是什么宗教、学派和思想的至高无上地位”。这说明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意志”()

A. 完成翻地反封建的任务为目标

B. 着重培养国民意识

C. 促进各种宗教、学派和思想的发展

D. 将实现人权与主权独立相结合

13.1914 年出版的《单级国文教科书》第八册记载辛亥革命如下:“我国革命之役,起于

辛亥之秋,不久临时政府成立。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临时政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此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描述

A. 强调了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执政合法性

B. 突出了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的贡献

C. 有利于人们全面客观认识辛亥革命

D. 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

14.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

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是源于()

3/ 7

A. 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社会变化

B. 《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 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 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15.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写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

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对此,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中评价:“誓词虽然很短,但它却是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以下最能体现“它是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的是

A.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B.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完成了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

二、材料解析题

16.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

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

材料二“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试题

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据材料一,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史实。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3)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7.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材料二: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

——1918年孙中山在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时的感叹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

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1924年孙中山《国民革命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

5/ 7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方层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为了实现材料二的目标,孙中山晚年提出了什么重要理论?这一理论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试题

1. B

2. B

3. D

4. B

5. D

6. D

7. C

8. D9. A10. A11. B12. D13. A14. A

15. C

16. (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并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等。

(2)变化: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或迷信、尊崇、偶像);革命后认为皇帝“比寻常人还要可怜”(或破除迷信)。

(3)原因: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命精神激励着人们探求救国的新道路,这些正是五四运产生的思想基础。

17. (1)物质层面: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魏源)、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层面: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构建;精神层面: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民主思想的发展。

(2)变化:对封建军阀由幻想到幻想破灭;由幻想帝国主义支持到主张推翻帝国主义。理论:新三民主义。作用: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7/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