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

合集下载

戴望舒生平简介

戴望舒生平简介

戴望舒生平简介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戴笠生平简介,供大家参阅!戴望舒简介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

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戴望舒人物经历1913年,入杭州鹾武小学读书,开始拥有私人阅读空间,阅读古典说部和《水晶鞋》、《木马兵》等外国童话。

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

1922 年8月,首次公开发表文学作品小说《债》,载《半月》第1 卷第23期。

9月,与张天翼、施蛰存、叶秋源,李伊凉及马天骚等在杭州成立兰社。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师从田汉,在校期间,学习中外文学和革命理论,参加实际斗争。

1925年6月,上海大学被封。

秋,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写的《雨巷》。

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1932年,任《现代》编辑。

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被里昂中法大学开除回国,开除原因一说是在中法大学学习1年多时间,不上课,不按时交作业,年终也不参加考试,到了期限即回国;一说是在西班牙旅游期间参加反法西斯游行,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局,这个学生不能再留法国。

3一4 月,乘船回国到上海。

不久,与施绛年解除婚约。

先开始筹办《现代诗风》杂志。

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

戴望舒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著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等。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

诗歌描绘了梅雨时节江南的雨中小巷,通过雨巷、油纸伞、丁香花等意象,组构成一个富有浓郁象征意味的抒情意境。

在诗中,诗人描绘了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抒情主人公“我”在这样的雨巷中ㄔ亍、彷徨,在孤寂中对美好理想和希望充满了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所有情绪的集结点,是诗歌所言之“志”。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它由情和景这两个元素构成。

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下面,笔者试就《雨巷》中个别意象的特点出发,探究《雨巷》的意象魅力。

雨巷:中国人对巷的亲近意识异常深厚。

北方人称胡同,南方人称巷。

汪曾琪先生在《胡同文化》里说,北京胡同,“不仅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使人怅望低徊”;南方的里巷也能给人相似的感受。

对这些传统物象的眷念,其实也是诗人们对闲逸、孤寂、冷清的人居环境的独特向往。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心态。

戴望舒在传统文学的浸染中,具有典型的传统文人特点(在大多数作家一味抛弃传统,进行新文学创作时,他以传统的意象作诗,是那样的不合群,但又是那样的可贵)——忧郁、苦闷、怀旧。

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

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

江南雨季,细雨飘巷,烟雨朦胧,撩人情思。

雨与巷的组合,构成了一个特有的意象,这是戴望舒的首创,难怪叶圣陶会称其为“雨巷诗人”。

“雨巷”,较之单独的“雨”或“巷”,更有情致,更见凄切。

戴望舒

戴望舒
• 第二点可以说是戴望舒一贯坚持的翻译原则。“五四” 前后是中国大量吸纳外来文化的大好时机,因此,许多学 贯中西的大家在创作的同时致力于西方先进文化的翻译 和介绍,戴望舒也不例外。戴望舒曾留学法国并游历西 班牙,写下多篇关于西班牙的散文和游记,诗人对西班牙 和法国的印象深刻,因此,他的译作也多集中在这里。为 了让读者更进一步了解译作的背景和原作的风格及特点 ,戴望舒除了在每本的“译后记”对作者进行介绍外,还 把与之有关的文章也译出来,放在译作前,让读者有更好 的阅读背景。
本。”
• 戴望舒从三十年代开始翻译法国诗歌,仅收录在 《戴望舒译诗集》中的就有包括雨果、魏尔伦、 果尔蒙、保尔•福尔、耶麦、比也 尔•核佛尔第、 苏佩维艾尔、瓦雷里、阿波里奈尔、爱吕亚、勃 德莱尔等诗人的诗作75首。
• 翻译书目
《少女之誓》法国 沙多勃易盎著,1928年,开明书 店
《鹅妈妈的故事》法国 沙.贝洛尔著,1928年,开 明书店
•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 社。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 昂中法大学。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 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 文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 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 ,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 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 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 。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早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但诗人反复对照 原作后,仍然发现了译文中的多个“不当之 处”,由此可见诗人对待翻译严谨的态度,而 这种态度和认真也得到了友人的认同,在曾 的回信中回应说:“至于你对于我的《欧那尼 》剧译本批评的话,我极感你的忠实并承诺 自己会再仔细斟酌。

戴望舒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

现代诗人。

出身于职员家庭。

在杭州宗文中学求学时即喜爱文学,与杜衡、施蛰存一起切磋诗歌艺术、办文艺刊等。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

此时戴望舒在文学爱好上接近法国象征派诗歌,如魏尔伦等人的作品,这对于以后他的诗歌创作起产生了重大影响。

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璐》旬刊上发表诗歌。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因参与革命宣传工作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拘捕。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避离上海,至江苏松江。

后到北京,结识冯雪峰、李霁野等人,并在《莽原》上发表诗作。

1928年回上海,此后全力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译工作,开创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里程。

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于1929年出版。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时,曾翻译、介绍苏联的作品和论著。

其中《唯物史观的文学论》一书,为鲁迅、冯雪峰合编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即为成员。

但后来对某些文艺问题的看法与左翼作家有分歧。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发表许多著、译作。

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

此时编定诗集《望舒草》(收《我的记忆》集内部分诗作及此后所发表的新作,并附《诗论零札》一文),于1933年8月出版。

1934年曾去西班牙旅行,1935年从法国回国。

1937年1月,诗创作合集《望舒诗稿》出版。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孤岛”继续著、译,后于1938年5月赴香港。

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并在文协举办的文学讲习所讲课。

在香港期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

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

他未及撤退,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很大损害。

他在抗战爆发后所作诗歌后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简介学习总结(1):戴望舒简介戴望舒(1905。

3。

5——1950。

2。

28),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原名戴梦鸥,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学习总结(2):戴望舒简介戴望舒(1905~1950)诗人。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今余杭市)人。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

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

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

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等人的影响。

1929年出版的诗集《我底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

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

编定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

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好处,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35年从法国回国。

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1938年5月赴香港。

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

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

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雨巷诗人——戴望舒

雨巷诗人——戴望舒

雨巷诗人——戴望舒一、作者简介1.望舒”一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2.1905年11月15日,出生于浙江杭州。

1913年,入杭州鹾武小学读书。

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

1922 年8月,首次公开发表文学作品小说《债》,载《半月》第1 卷第23期。

9月,与张天翼、施蛰存、叶秋源,李伊凉及马天骚等在杭州成立兰社。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师从田汉,在校期间,学习中外文学和革命理论。

3.少年时期的望舒不幸感染天花,毁坏了他俊逸的面容,脸上落下坑洼的瘢痕。

因为这一生理缺陷,少年时经常被讥讽和嘲笑,他总是默默地忍受着。

4.1923年秋,18岁的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学。

二、与施绛年的感情纠葛1.戴望舒认识施绛年缘于她的哥哥施蛰存。

那时施蛰存是《现代》杂志的主编,和戴望舒是好友。

起初戴望舒写的诗并不被人看好,后来是施蛰存在《现代》杂志上主推戴望舒的诗,并高度评价他的诗是现代诗,一度让诗坛出现了与当时流行的"新月派"完全相反的诗歌。

2.有了这样的关系,戴望舒被邀至施家小住。

在那里,他见到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

施绛年当时在上海中学读书,性格活泼。

戴望舒被这个美丽的少女深深吸引。

他的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时,他在诗的扉页题字给绛年,大胆向她表白。

但绛年对戴望舒更多的是一份敬重之心。

她比他小5岁,对戴望舒写的诗并不以为意,甚至在看到他给她写的诗句时,也没有丝毫被打动。

3.诗集扉页题词,戴望舒自译为:“愿我在最后的时间将来的时候看见你,愿我在垂死的时候用我的虚弱的手把握着你。

”戴望舒以献辞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白方式,把自己对绛年的感情公开了,把自己痛苦的灵魂呈现出来了。

不过,诗人这些剖白,绛年并没有相应的回馈。

绛年的冷漠让戴望舒痛苦不堪。

戴望舒简介及作品.

戴望舒简介及作品.

戴望舒(1905.3.51950.2.28),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原名戴梦鸥,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写的《雨巷》。

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盛赞他“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他被誉为雨巷诗人。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

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

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

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

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

《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

戴望舒最经典的十首诗

戴望舒最经典的十首诗

戴望舒最经典的十首诗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诗作以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称。

在他的一生中,他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诗歌作品,以下是戴望舒最经典的十首诗。

1.《假如我是真的》:这首诗通过对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与个人追求之间的矛盾心情,展示了他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2.《夜行》:这首诗以独特的叙事手法,描述了一个夜晚里的旅行者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对生活、世界和人性的思考。

3.《夜行船》:这首诗借助夜晚的景象和船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追求自由、逃离现实束缚的渴望,同时也折射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4.《夜的东方》:这首诗以东方文化的符号和意象,描绘了一个幻想的夜晚世界,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思索和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5.《古田军号》:这首诗以对古田军号的赞颂,歌颂了中国革命的精神和英雄的形象,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对英雄的崇敬。

6.《踏青》:这首诗通过对春天踏青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和平、欢乐的向往。

7.《浮生六记》:这首诗以自传体的形式,展示了诗人对个人经历的回忆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时光流逝和命运的感慨。

8.《送行》:这首诗以别离为主题,以极简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

9.《暮夜行船》:这首诗以夜行船的形象,描述了一个向未知前进的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诗人对探索与追求的渴望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10.《明月几时有》:这首诗以明月为象征,抒发了诗人对时光的感慨和对人生短暂性的思考,同时也展示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珍视。

这些诗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赞誉,在后世也被广泛传诵和解读。

戴望舒以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塑造了自己的诗歌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

原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今余杭市)人。

著作书目《我的记忆》(诗集)1929年,水沫书店《望舒草》(诗集)1933年,现代书店《望舒诗稿》1937年(自费出版) 《灾难的岁月》(诗集)1948年,星群《戴望舒诗选》1957年,人文《小说戏曲论集》1958年,作家出版社《戴望舒诗集》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翻译书目《少女之誓》法国沙多勃易盎著,1928年,开明书店《鹅妈妈的故事》法国沙.贝洛尔著,1928年,开明书店《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与赵景深、黎锦明合译,l928年,亚细亚《天女玉丽》法国保尔.穆杭著,1929年、尚志《爱经》古罗马古沃维提乌思著,1929年,水沫书店《屋卡珊和尼各莱特》(法国古弹调)1929年,光华《唯物史观的文学论》法国伊可维支著,1930年,水沫书店《一周间》苏联里别进斯基著,与苏汉合译,1930年,水沫书店《麦克倍斯》(话剧)英国莎士比亚著,1930年,金马《青色鸟》法国陀尔诺夫人著,1933年,开明书店《法兰西现代短篇集》(选译)1934年,天马《高龙芭》(中篇小说)法国梅里美著,1925年、中华书局《意大利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年,商务印书馆《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年,商务印书馆《西班牙短篇小说集选译》1936年,商务印书馆《比较文学论》法国提格亨著,1937年,商务印书馆《密友》意大利皮蓝德娄等著,与人合译,1941年,三通《恶之花掇英》(诗集)法国波德莱尔著,1947年,怀正《洛尔伽诗钞》西班牙洛尔伽著,1956年,作家出版社《戴望舒译诗集》198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