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文学作品欣赏1.3名点吃不完 教案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2.6大观园饮宴教案

免费下载:大观园饮宴【教学目标】1.理解古代的饮食习惯以及古代养生之道。
2.学习古代茄鲞的制作方法,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美食文化。
3.了解作者曹雪芹及《红楼梦》内容提要。
【教学重点】1.理解古代的饮食习惯以及古代养生之道。
2.学习古代茄鲞的制作方法,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美食文化。
【教学难点】古代的饮食习惯以及古代养生之道,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美食文化。
【教学方法】赏析、讲读【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从中华悠久的饮食文化说起,导入课文。
中国的茶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
茶有健身、治疗疾病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
“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上文作者从自己的品茶角度向我们介绍了几种茶中精品的独特特点以及泡饮的方法,本文则从生活角度给我们展示古人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
二、作者介绍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人,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满洲贵族的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曾担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
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
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
曹寅是当时的“名士”,能写诗、词、戏曲,又是有名的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
这样的家庭传统对培养曹雪芹的文艺才能起了一定的作用。
曹寅病故后,其子曹颙、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
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
所以,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荣华的贵族生活。
但是,康熙皇帝死后,曹家也开始走下坡路。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
雍正五年,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的罪名而被革职,南京的家产全被抄没,仅把北京的房产“酌量拨给”,“以资养赡”。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1.1豆腐颂 教案

免费下载:豆腐颂【教学目标】1. 了解豆腐的不同种类以及多种做法。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感受“豆腐哲学”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了解豆腐的种类、制作手法与特点。
2. 领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引用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图说豆腐:说出图中菜的名称(麻婆豆腐、家常豆腐、文思豆腐等)同样是豆腐,却有许多不同的做法,简单的豆腐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作为“国菜”,豆腐里凝聚了中国人民创造神奇的力量。
林海音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
二、作者介绍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三、通读课文,掌握字词香椿(chūn):多年生落叶乔木,芽可食用。
盐卤(lǔ):熬盐时剩下的液体,也叫卤水,简称卤。
觐(jìn)见:朝见(君主)菽(shū):豆类的总称名传遐迩:远近闻名。
遐迩:远近熨(yù)帖:舒服荦(luò)疳(ɡān)灏(hào)四、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第一部分(1-4自然段):说明豆腐的特点与功用。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2.4笋 教案

免费下载:笋【教学目标】1. 熟读文章,理解文章中所涉及的有关竹、笋的基本知识。
2. 了解李渔,了解《闲情偶寄》,特别是《闲情偶寄·饮馔部》中所涉及的饮食文化。
3. 掌握文章以一个“鲜”字统领全文,介绍“笋”的选料要求及食用方法之写作特点。
4.理解作者运用对比、引用、比喻等手法,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于俭约中求饮食之精美,于平淡处得生活之乐趣的观念。
5. 了解我国食笋的历史、对笋的选料要求、烹饪方法及其名品佳肴等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1. 熟读文章,理解文章中所涉及的有关竹、笋的基本知识。
2. 掌握文章以一个“鲜”字统领全文,介绍“笋”的选料要求及食用方法之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运用对比、引用、比喻等手法,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于俭约中求饮食之精美,于平淡处得生活之乐趣的观念。
【教学方法】品味、拓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人食笋的历史久远,《诗经》时代,竹笋就成为食物,“其蔌维何,维笋及蒲。
”早在周朝竹笋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食品。
有人说,竹笋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雅食。
历来文人墨客多有歌咏,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诗圣杜甫曾写过“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的诗句,道出他对竹笋风味的喜爱。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江西品尝过“猫头笋”,念念不忘珍品美味,写下了“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有名诗句。
清代郑板桥则言:“江南竹笋趁鲋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对家乡的竹笋念念不忘,宴饮更是吟唱“家中常有八珍尝,哪及山间野笋香!”李渔更是文字高手,美食专家,本文虽然谈的是饮食,写得却清新隽永,娓娓动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随李渔走进笋的世界吧,去品尝、去享受!二、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及《闲情偶寄·饮馔部》。
李渔(1611~1679年),清代戏曲理论家、戏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美食家。
字笠鸿、谪凡,号笠翁,浙江兰溪人。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14北京烤鸭教案

免费下载:北京烤鸭【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取文中关于北京烤鸭的历史变迁、历史掌故。
3.情感目标:借助对北京烤鸭的历史掌故的了解,唤起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读全文,了解北京烤鸭的种类、制作、特点及历史变迁。
2. 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速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都说到北京旅游,三件事不能少:一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二是不进故宫不算踏进北京城,三是不尝北京烤鸭只能算游一半北京。
可见在吃住行玩上,北京烤鸭是位列前三甲的。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周芬娜笔下的“天下第一美味”北京烤鸭。
二、掌握字词滥觞:lànshānɡ江河的发源的地方,水少得只能浮起酒杯。
比喻事物的起源。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
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同日而语:指相提并论。
富可敌国:个人拥有的财富可与国家的资财相匹敌,形容极为富有。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尊敬的样子。
正,通“整”,整理。
危,端坐。
三、作者介绍周芬娜,台湾屏东人,现居美国加州。
台大历史系学士,政大东亚研究所硕士,美国union College计算机硕士。
当过翻译、大学讲师、计算机程序设计师,现专事写作、摄影。
著作以游记、美食评论为主,兼及散文、文学评论,并主编文集。
著有《绕着地球吃》、《春之东京小旅行》、《东京花之旅行》、《饮馔中国》、《品味传奇》、《新上海美食纪行》、《带着舌头去旅行》、《丝路》、《云南》、《旧金山》等书,其作品屡登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的畅销书榜。
现为“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第九任会长,主编出版《旅·味》(旅游、饮食散文)、《旅缘》(女性文学)两本会员文集。
四、整体感知:(一)、快速阅读全文,找出北京烤鸭的种类、制作及特点。
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全文,筛选出重要的信息:北京烤鸭的种类及特点。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五味

课堂小结
2.语言朴素平实,口语性强,富于表现力,给人以清新 之感。全文很少采用华丽的词藻和修辞手法,比如开头:“山 西人真能吃醋!”一锤定音。以“酸”打头,其他甜、苦、辣、 咸、臭一一列队上场,简明有序,多而不乱。这几句话完全是 平直的描述,没有什么文辞的修饰,简括处往往多用短句,言 简意赅。再如:“牛肉极嫩,汤极鲜,辣椒极辣,一碗汤粉, 放三四丝辣椒就辣得不行。”文中有多处时不时的穿插一下十 分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还有:“苣 荬菜分甜荬、苦荬,苦荬相当的苦。”“花椒得是川椒,捣碎, 菜做好了,最后再放。”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 亲切。类似的例子还很多。作者语言朴实自然,无哗众取宠之 嫌,在轻松如叙家常中娓娓道来。
涮涮辣 shuàn
焐酸
wù
苣荬
qǔ mǎi
趋之若骛 wù
腌咸菜 yān
Page 5
比一比
Page 6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 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有 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自由朗读后发言。
(1)谈收获或感受。 (2)质疑问难。
Page 7
整体感知
把握文章结构, 概括段落大意。
大家来试试吧!
Page 8
整体感知
全文共有32个自然段,按“酸甜苦辣咸臭”的顺序大致可以分成七 个部分: 一(1-7)、主要写中国各主要代表地吃“酸”的情况,虽然偏爱吃的 东西不一样,但都透着浓浓的酸味。 二(8-11)、主要写中国各主要代表地偏爱吃“甜”的情况,各地方大 同小异。 三(12-17)、主要写“苦”。 四(18-20)、主要写“辣”。 五(21-22)、主要写“咸”。 六(23-31)、主要写“臭”。 七(32)、总结全文,指出“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烹饪类片段教学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本次烹饪片段的原料特性、加工方法及烹饪技巧。
- 学生了解烹饪过程中所需的基本工具和设备。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烹饪片段的制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 学生学会分析烹饪过程中的问题,并能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烹饪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烹饪片段的原料处理、加工方法及烹饪技巧。
- 烹饪过程中基本工具和设备的正确使用。
2. 教学难点:- 烹饪过程中火候的掌握和食材的搭配。
- 烹饪片段的口感和美观度。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烹饪教室、烹饪设备(炉灶、炒锅、蒸锅等)、烹饪原料、调味品、餐具等。
2. 教学课件:烹饪片段制作步骤图、烹饪技巧讲解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本次烹饪片段的主题、原料及烹饪技巧。
2. 学生分组,明确分工,准备开始烹饪。
(二)原料处理1. 教师演示原料的处理方法,如切、剁、切丁等。
2.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原料处理,教师巡回指导。
(三)烹饪技巧讲解1. 教师讲解烹饪过程中的火候掌握、调味品的使用等技巧。
2. 学生根据讲解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烹饪实践1. 学生按照烹饪步骤,独立完成烹饪片段的制作。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烹饪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2. 教师点评学生的操作技巧、口感和美观度。
(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烹饪片段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改进建议。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尝试独立完成本次烹饪片段的制作,并与家人分享。
2. 收集烹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为下次烹饪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初中烹饪教学教案

初中烹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烹饪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掌握烹饪的基本技巧,如刀工、火候、调味等。
(3)了解各种食材的性质和烹饪方法。
2. 能力目标:(1)学会制作简单的热菜、凉菜、点心等。
(2)具备基本的烹饪操作能力,如切、炒、炖、烤等。
(3)能够根据食材特点和口味需求进行合理搭配。
3. 情感目标:(1)培养对烹饪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动手能力。
(2)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3)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节约食材和资源。
二、教学内容1. 烹饪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烹饪基本技巧:刀工、火候、调味等。
3. 食材性质和烹饪方法:肉类、蔬菜、海鲜等。
4. 简单热菜、凉菜、点心等制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美食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烹饪教学。
2. 讲解:讲解烹饪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以及烹饪基本技巧。
3. 演示:演示食材的处理、烹饪方法及技巧。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操,制作简单的热菜、凉菜、点心等。
5. 点评: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烹饪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以及烹饪基本技巧。
2. 演示法:演示食材的处理、烹饪方法及技巧。
3.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实操,制作简单的热菜、凉菜、点心等。
4. 点评法: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烹饪教材。
2. 设施:厨房设备、食材、烹饪工具等。
3. 课件:烹饪相关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烹饪作品,包括口味、造型、创意等。
2. 学生实操评价:评价学生在实操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技巧掌握等。
3. 学生学习态度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团队合作精神等。
4.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烹饪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掌握烹饪的基本技巧,学会制作简单的热菜、凉菜、点心等,培养对烹饪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动手能力。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3.1第九味 教案

第九味【教学目标】1. 通过反复阅读,提炼文章要点,把握文章结构。
2.了解曾先生的遭遇,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3.探究“第九味”的真义。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阅读,提炼文章要点,把握文章结构。
2.了解曾先生的遭遇,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第九味”的真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现在的台湾,以写饮食为职志的人很多,掀起了写饮食的狂潮。
这中间不得不提的一位就是徐国能,他写的《第九味》给我们不一样的味道。
二、作者简介徐国能,一九七三年生于台北市。
东海大学中文系毕业,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
曾获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教育部文学奖、台湾文学奖、文建会大专文学奖、全国学生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等。
著有散文集《第九味》及《煮字為藥》等。
用作书名的单篇散文《第九味》,以人生的味蕾、味外之味,在文学奖评审会曾贏得五位决审委员一致的赞赏。
董桥推介《第九味》:“满纸精致的怀旧和精致的感悟,连文字都有本事经营得又现代又古雅,仿佛时髦大饭店的餐后甜点竟是一道早岁巷口叫卖的烤白薯。
”三、检查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始作俑.者(yǒnɡ)中饱私囊(..n.á.n.ɡ)..稗.官野史(bài)夜阑.人静(lán)清癯.(qú)凛.然(lǐn)谄.媚(chǎn)四、初读课文1.把握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提示:第一部分(1)由父亲常说的人生体会引出曾先生。
第二部分(2-20)曾先生与他的人生之味。
分四层:①(2-3)初步介绍曾先生,提到他有关“第九味”的论断。
②(4-9)介绍曾先生在“健乐园”的地位及他的烹饪之道。
③(10-13)“健乐园”因曾先生的缺席而关闭。
④(14-20)长大后“我”再遇潦倒的曾先生。
第三部分(21-22)“我”品味“第九味”的真义。
2.找出文中曾先生有关“味”的观点。
提示:“天下的吃到底都是一个样的,不过是一根舌头九样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费下载:名点吃不完
【教学目标】
1. 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中各种名点的做法、特点及传说。
2.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中各种名点的做法、特点及传说。
【教学难点】
归纳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传统糕点,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但是在有些人的眼中,传统糕点已经太土、太甜、太腻,似乎不能和洋气十足的西式糕点相提并论。
但如果你对中国各地生产的传统糕点进行全面考察,你会发现中国传统糕点完全能与西点媲美,它和西式糕点一样是世界饮食文化的奇葩。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物产丰富,各地的糕点工人十分注意利用本地资源生产具有地方风味特点的糕点。
《中国商品大辞典(糖果糕点分册)》记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名特糕点有455种。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几种颇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糕点。
二、作者介绍:研究民俗与老广告,著作有《老广告》、《再见老广告》、《津沽旧市相》、《追忆甜蜜时光》以及《鉴藏老商标》等。
三、通读全文,了解文中名点的做法、特点、传说。
(一)、快速阅读全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介绍了哪几种糕点?分别是哪里的名点?
萨其马:京式糕点的重要代表之一。
千层油酥饼:西安传统美食。
生煎馒头:上海滩名点。
粉艺糕团:苏州传统糕点。
老婆饼:广东潮汕一带知名点心。
(二)、请几位同学分别阐述概括各色糕点的做法、特色、传说。
1、萨其马:
做法:以鸡蛋、奶、糖和面粉调成糊状,面粉通过漏勺成细条状(或手制成条),入油锅炸成空心条,然后加蜂蜜在模中压制成型,上锅稍蒸,再在上面洒上熟芝麻、瓜子仁、青红丝或山楂糕丁等,切成高约一寸,长约二寸的方块即可。
特色:细腻甜酥
传说:清朝时,有一位驻广的满族将军,他每次打猎都喜欢带各色点心,而且要经常换口味。
技穷的厨师很无奈,索性用面粉和了鸡蛋,炸成薄片,淋上蜜糖压成发块,拿给将军交差。
没想到将军一吃,赞不绝口,问这糕点的名字,厨师随口说是“杀骑马”,将军一听顺口说好,后来在民间传来传去就变成了“萨其马”了。
2、千层油酥饼:
做法:抹油的硬面做剂后擀成寸余宽的条状面,制作时一边抹油酥,一边撒椒盐,一边扯,约扯长达丈余。
在扯的过程中卷面,最后卷成蜗牛状的面团。
煎烤时将面团从中心稍压,压成直径两寸左右的圆饼。
特色:层酥分明油而不腻脆而不碎香酥可口
传说:唐朝时,为了奖赏玄奘翻译佛经千卷的功绩,皇帝特命御膳房制作出寓意千卷佛经的千层烙饼赏赐给他。
3、生煎馒头:
做法:采用精粉和面,包成圆圆的球状。
煎制时放在平底锅内,表面刷素油,用油煎的过程中再喷水数次。
即将熟的时候往馒头上撒些黑芝麻和香葱末提味。
特色:金黄酥脆白嫩油亮松软适口卤汁多多毫不油腻
4、粉艺糕团:
做法(选料):根据颜色需要,采用天然植物、食物的色素;根据香味需要,分别加入芝麻、桂花、香米或蜂蜜等;制成形状各异的甜、咸、椒盐等味道的糕点。
特色:讲究造型艺术追求色、香、味、形的和谐与完美
5、老婆饼:
做法:用白糖冬瓜茸馅,用面皮包得,外皮再抹些蛋清再烤制即可。
特色:皮酥肉滑香甜适口
传说:明朝末年,广州一家百年老字号莲香茶楼有一位潮州糕点师傅,工作两年后返乡,带了广州最好的点心给老婆。
但老婆一尝,却说还没有她自己做的冬瓜角好吃,丈夫不信,但尝过之后,却很赞赏。
回广州时带了不少的冬瓜角给茶楼的弟兄尝尝,结果大家都赞不绝口,命名为“老婆饼”并加以推广。
四、小结
本文选自由国庆《追忆甜蜜时光:中国糕点话旧》一书,书中《名点吃不完》一节共介绍了十五种糕点,分别是:堆积美味的萨其马、好生可爱的艾窝窝、报春讯的豌豆黄、我爱茯苓夹饼、御赐“女孺恩物”的万全堂糕干、筵席中的什大酥、呈进皇宫的孔府家点、西秦名点千层油酥饼、上海滩的生煎馒头、姑苏粉艺糕团秀天下、飘香苏州城的枣泥麻饼、水乡周庄的万三糕、福建沙县“写米糕”、歪打正着的广州鸡仔饼、老婆做的潮汕名饼等。
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五种糕点,其他十种糕点也是各具特色,非常有代表性。
五、作业
搜集并摘记你认为写得比较精彩的关于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糕点的描写材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五种点心的制作手法、特点及相关传说。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
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
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驰名天下:形容名声传播得很远。
礼尚往来: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
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匠心独运: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
二、写作特点探究
1、层次分明
文章层次分明,以小标题贯穿全文,以每一种特色糕点命名作为小标题,写作内容一目了然。
2、描写细致入微
文章每一小节都从糕点的地域性、名称演变及由来、制作方法、特色等入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使读者对名点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3、巧妙运用说明方法,突出说明事物对象的特征
(1)下定义
例句:“糖蘸”是指油炸的面片经蜜、糖拌透。
赏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烹饪专业术语变得浅显易懂。
(2)作诠释
例句:所谓“粉艺”就是糕点的造型艺术特征,与西点的裱花有异曲同工之处,是糕点师展示才华的最佳途径,举凡人物故事、亭台水榭、飞鸟虫草等皆活灵活现在糕点之上,巧夺天工。
赏析:作诠释是指用通俗的语言对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进行解释说明。
作诠释的运用深入浅出的阐释了“粉艺”的含义,使读者对“粉艺”有很形象的理解。
(3)作引用
例句:《光绪顺天府志》记:“赛利马为喇嘛点心,今市肆为之,用面杂以果品,和糖及油蒸成,味极美。
”而《燕京岁时记》1中说:“萨齐玛及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和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石灰木烘炉烤热,遂成方块,甜腻可食。
”
赏析:引用文献记载,引经据典,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例句:另有一种观点认为,萨其马最早是在广州诞生的,关于此还有一段有眉有眼的传说。
赏析:引用故事传说,娓娓道来,使文章充满趣味,生动形象,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三、活动:交流搜集记录的描写名点的精彩段落,并分析探讨其精彩之处
四、拓展:说说有本地特色的糕点有哪些,模仿本文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