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干校
五七干校的历史

五七干校的历史五七干校是中国大陆在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目的是为了培养农村干部和党员的革命素质和政治觉悟。
下面将从五七干校的成立背景、组织结构以及对中国农村地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五七干校的成立背景五七干校的成立背景与当时中国国内外的情况息息相关。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农村改革等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农民合作社运动需要有一支政治上坚定、经验丰富的骨干力量,来帮助推动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
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需要建立一支队伍来培养未来的农村干部和党员,以增强他们的革命意识和能力。
二、五七干校的组织结构五七干校的组织结构一般由领导班子、教官队伍和学员组成。
领导班子通常由一位校长和数位副校长组成,他们负责校园的日常管理以及学员的培养计划。
教官队伍由经验丰富的老干部组成,他们负责教授政治理论、农村改革经验和实际技能。
学员则是来自各地农村的党员和干部,他们在五七干校接受为期一年的培训。
三、五七干校对中国农村地区的影响五七干校在中国农村地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五七干校培养的学员将其在校期间受到的政治、理论和实践培训应用于农村工作中,带领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到农村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中。
其次,五七干校在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村干部和党员的政治素质和革命觉悟,使他们更有能力来解决农村地区面临的各种问题。
此外,五七干校的经验和模式也为后来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五、总结通过对五七干校的历史背景、组织结构以及对中国农村地区的影响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五七干校在中国农村地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为农村干部和党员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和农村改革中。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五七干校的历史经验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进一步总结其经验,为中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五七干校活动策划方案

一、活动目标:1. 加强五七干校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 提高五七干校成员的工作技能与知识水平;3. 增强五七干校成员的团队意识与凝聚力;4. 激发五七干校成员的学习热情与创新能力。
二、活动内容:1. 学习培训类活动:a. 邀请专家教授各类实用技能,如领导力培养、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等;b. 组织集中学习与讨论,共同研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2. 体育竞赛类活动:a. 组织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比赛;b. 举办田径运动会,包括跑步、跳远、投掷等项目;c. 组织团队合作类比赛,如拔河比赛、趣味接力等;d. 开展各类桌游、棋牌比赛,增加互动与娱乐性。
3. 文化艺术类活动:a. 组织文艺晚会,展示五七干校成员的才艺;b. 举办书法、绘画、摄影、音乐等比赛,展示五七干校成员的艺术造诣;c. 组织电影放映和读书分享会,提升五七干校成员的文化素养。
4. 社会实践类活动:a. 安排五七干校成员参观实地,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b. 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如义务植树、志愿者服务等,增强五七干校成员的社会责任感。
5. 庆祝欢聚类活动:a. 举办五七干校成立周年庆祝活动,回顾五七干校的发展历程;b. 组织户外野餐、晚会等活动,加强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1. 确定活动时间和地点:a. 时间:根据成员的日程安排,选择适合多数人的时间;b. 地点:选择宽敞明亮的场地,容纳活动所需的人数。
2. 活动预算:a. 根据活动内容,制定详细的预算计划,包括场地租赁费用、食品饮料费用、礼品奖品费用等;b. 寻找赞助商提供部分费用支持,以减轻经费负担。
3. 筹备团队的组建:a. 招募活动组织策划人员,包括活动总负责人、各项活动负责人和志愿者;b. 根据活动内容和流程分工合理,确保各个环节有专人负责。
4. 活动宣传:a. 制作活动海报、宣传单等宣传材料,分发给五七干校成员;b. 利用社交媒体、电子邮件等渠道进行宣传推广。
五七干校是什么意思

五七干校是什么意思?
一、五七干校:
是中国文革时期根据毛泽东《五七指示》兴办的农场,是集中容纳中国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的地方。
“干校”是“干部学校”的简称,名实相差悬殊,其实是一种“变相劳改”的场所。
二、《五七指示》: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
在这个指示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同时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五·七指示也成为“文化大革命”中办学的方针,造成了教育制度和教学秩序的混乱。
五七干校.

五七干校齐鲁潜龙五七干校是文革的产物。
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以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名,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场所。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提出各行各业均应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批判资产阶级。
在纪念毛泽东的五七指示时侯,把大批机关干部下放劳动,苗馆公社就在土地相对宽余南山脚下,规划了40多亩的试验地,它着落在南山脚下旷野上。
离苗馆有20多里路,北面是马家井,西面是万兴庄,有一排房子,共18间,还有一排猪舍,后来改建成厕所了,在东面有不大的操场,在操场的北面有三间瓦房,没有院墙,定名为五七干校。
那是公社学工、学农、学兵的场所。
1979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从此,“五七”干校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陆续消失。
1979年教育也发生了重大改革,初中两年制改成三年制。
那时候一个公社突然增加一个年级,哪有那么多校舍,公社教育办公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决定把赵家村、马家井、踅庄、纪卜四个学区的七年级集中起来,在五七干校设立一处学校,把五七干校改成五七学校。
七年级都是在学区驻地上,也就是离家不远处上学,都是跑校,虽然学习比较紧张,但是想学习的人比不想学习的人少的可怜。
听到集中上八年级,全班同学既兴奋又害怕。
不是全班都可以去的,只有考试,按成绩录取,那时候就感到竞争升学的残酷性。
想上学的同学都在偷偷的学习,加班加点复习,重视教育的家长在新华书店排队买复习质料。
我爸爸是教师,他的知道的信息比较早,给我买了一本像新华字典大小的初中复习全解,其中包含了初中阶段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点,重点和考点的主要内容,还配备了相应的复习题,后面有阶段性试题,期中、期末试题,非常全面,我爱不释手。
那是在家里复习用的,首先制定了复习计划,细到明天复习多少页,不论家里有多忙,都要按时完成。
现在的学生会问,那时候学生怎么还忙啊,都忙什么啊。
五七干校名词解释

五七干校名词解释五七干校是一所以历史悠久、学术水平高、亚投行一流的地方公立大学,位于中国华东地区。
它成立于1948年,最初只有7个院系,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有全国范围的知名学府,在全国拥有20个学院,拥有本科生约8000人、国际学生18国3000人、及研究生约8000人。
五七干校在许多学科领域均有深厚的研究底蕴,其中包括文科、自然科学、工程学、管理学、商科和健康科学等。
校园内设有不同类型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它们在科研和教学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
此外,该校还定期举办许多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展览会,旨在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增强学术交流,促进文化和艺术活动的发展。
五七干校建校以来一直秉承着推动教育、科研、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理念。
校园内设立了多个本地或国际学术机构,举办各类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到其他国家或机构学习和实习,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跨越不同文化。
五七干校成立以来,在各类学科研究上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在国际学术和技术交流的领域,与世界各地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该校一直以来向学生和访问者打开大门,倡导彼此和谐共处,共同探索社会发展的未来可能性。
五七干校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大学,以建立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为宗旨,不仅招收优秀的本地学生,而且目的是吸收有能力的国际学生。
校园拥有丰富的国际文化活动,积极推出国性的学术会议、学术报告、专业咨询和社会服务活动,还开设了国际问题研究系,旨在推动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所具有长久历史的普通大学,五七干校不断追求学术水平的提高,研究与训练学生成为具有学识、技能、态度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该校提出“关注人文教育和专业课程”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全新人才。
五七干校是一所历史悠久、学术水平很高的地方公立大学,其宗旨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平台,推动学术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
自1948年成立以来,该校一直秉承追求卓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理念,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一个世界级学府,为世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五七干校的历史评价

五七干校的历史评价
五七干校是中国大陆历史上一段具有争议的时期,它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建立的集中营,旨在进行“政治改造”和“思想改变”。
它的存在和运营导致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暴行和悲剧,数千万人被捕、关押、酷刑和杀害。
由于五七干校的存在与行动给中国人民以及国家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因此它在历史上被广泛认为是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时代的恶劣遗产之一。
而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五七干校被视为一段历史,它的存在和实践被广泛批评,并成为了人们重要的教训和反面典型,以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总之,五七干校是一段负面历史,它的存在和实践给中国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及对人权和自由的关注与推进。
将近半个世纪的悲惨记忆原商业部文安“五七”干校探访记

将近半个世纪的悲惨记忆原商业部文安“五七”干校探访记经历过'文革'的人,一定还记得当年毛主席曾发布的著名的'五七指示'。
而随着这一指示的落实,我家宁静的生活也被彻底打乱了。
1969年10月,我父亲和母亲及兄弟姊妹被下放到商业部文安'五七'干校。
由于是去安家落户的性质,父母面对撇下北京的家和老人,大孩子插队,小孩子失学,家人分散,前途未知的前景不无忧虑。
位于河北省文安县小务村的'五七'干校,是在人称'文安洼'的一片盐碱地上开建的。
初期是住在用土和秫秸搭建的干打垒的地窝子里,潮湿、霉气、不能抵御严寒风雨。
商业部的干部们突然间从国家机关的文职官员转变成为农民。
在五七干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分为团、连、排、班建制,并取消了国务院每周休息一天的规定。
白天除参加繁重农业劳动外,晚上还要开各种批判大会。
文安'五七'干校有我们父辈经历过的艰苦卓绝的战斗脚印,有食不果腹、衣衫褴褛生活的遗迹,也留下了当年战天斗地的光辉业绩。
在这里也有我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曾经走过印记,也是不可忘却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悲惨记忆。
到干校去的誓师大会。
图为下放劳动干部的照片。
去干校时头天接到下放通知,第二天就来了大卡车,搬上家具、铺盖、锅碗瓢盆就开往了河北省文安县小务村。
父母把我悄悄地留在了北京上学,可是我大部时间还是去文安与全家在一起。
这几年一直乘商业部的各种汽车奔波在两地,由于许多生活物资,建筑材料需由北京运往文安五七干校,甚至盖房的沙子也是从北京运出。
冬天坐在寒风刺骨的卡车上颤颤发抖,夏季冒着日晒雨淋酷热难当。
由于当时道路狭窄,车辆较慢,300里的路程要经历一天的颠簸到达干校。
在此期间我结识了司机班的很多司机师傅。
当时发行的邮票'学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走光辉五七道路'。
团部旧址的平房,现已里外装修。
仍然作为现在农场的办公之用。
当时这里是军宣队、军代表、专案组办公、住宿地。
参观“五七”干校观后感(简泉小学 蔡军)

重温历史,牢记使命--参观“五七”干校观后感简泉小学蔡军(2018年7月4日)为了纪念我国建党97周年,为了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回头看”活动,我校于6月29日组织全体党员参观位于石嘴山市国务院直属的“五·七”干校。
宁夏石嘴山这个回族自治区积极响应了毛主席的指示,创办了五七干校。
今天我们来到这个充满历史回忆的地方,来体会老一辈学生艰苦的学校生活。
干校以图片、壁画、雕塑和实物来塑造了一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干部、家属和知识分子的艰难生活。
通过参观干校,了解当时干部劳动锻炼、艰苦创业、勤奋学习、积极生活的情况,进一步增强我校全体党员“坚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坚持人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的党性观念,进一步加强党员“艰苦奋斗、开拓务实、防腐倡廉、一心为民。
”的党性修养。
这次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党员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五七干校,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让干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场所。
也有人说五七干校是中国文革时期根据毛泽东《五七指示》兴办的农场,是集中容纳中国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的地方。
“干校”是“干部学校”的简称,名实相差悬殊,其实是一种“变相劳改”的场所。
他们从事了近十年艰辛的农业劳动,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奉献了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
他们在认真完成下放劳动任务的同时,始终坚持钻研学习各自的业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许多著名作品和研究工作,为后来从事更高领域科学研究和文学编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现场参观学习,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老一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感受到“五七”干校干部职工尽管身处逆境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虽然条件艰苦,但信仰坚定的革命精神,这些值得我们学习,也为我们全体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七干校齐鲁潜龙五七干校是文革的产物。
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以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名,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场所。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提出各行各业均应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批判资产阶级。
在纪念毛泽东的五七指示时侯,把大批机关干部下放劳动,苗馆公社就在土地相对宽余南山脚下,规划了40多亩的试验地,它着落在南山脚下旷野上。
离苗馆有20多里路,北面是马家井,西面是万兴庄,有一排房子,共18间,还有一排猪舍,后来改建成厕所了,在东面有不大的操场,在操场的北面有三间瓦房,没有院墙,定名为五七干校。
那是公社学工、学农、学兵的场所。
1979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从此,“五七”干校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陆续消失。
1979年教育也发生了重大改革,初中两年制改成三年制。
那时候一个公社突然增加一个年级,哪有那么多校舍,公社教育办公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决定把赵家村、马家井、踅庄、纪卜四个学区的七年级集中起来,在五七干校设立一处学校,把五七干校改成五七学校。
七年级都是在学区驻地上,也就是离家不远处上学,都是跑校,虽然学习比较紧张,但是想学习的人比不想学习的人少的可怜。
听到集中上八年级,全班同学既兴奋又害怕。
不是全班都可以去的,只有考试,按成绩录取,那时候就感到竞争升学的残酷性。
想上学的同学都在偷偷的学习,加班加点复习,重视教育的家长在新华书店排队买复习质料。
我爸爸是教师,他的知道的信息比较早,给我买了一本像新华字典大小的初中复习全解,其中包含了初中阶段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点,重点和考点的主要内容,还配备了相应的复习题,后面有阶段性试题,期中、期末试题,非常全面,我爱不释手。
那是在家里复习用的,首先制定了复习计划,细到明天复习多少页,不论家里有多忙,都要按时完成。
现在的学生会问,那时候学生怎么还忙啊,都忙什么啊。
那时候上学是副业,帮助家里劳动是正事,挑水是我14岁男子汉必修课程,村北有一口12米深的井,每天要挑3担水,从那么深的井里提水,光井绳就是一大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一个是胆量,一个是技术,站在井口,往下看井里的水就晕,我10岁那年就开始挑水,刚开始的时候,自己是不敢提水道的,只有在井边等,等到有男劳力来挑水的时候,才能帮助我把水从深井里提出来。
有时候一担水要等一个小时左右,后来我就带着书本在井旁边学习边等。
有一回,妈妈急等着用水做饭,在一个不放心我,就来到井边来找我,看到水桶放在井边,没有看到我,认为我掉井里了,就急忙跑过去对着井就大声喊我的小名,我捧着书从水渠边上站起来,妈妈又是生气又是后怕,妈妈哭着说,没有帮忙提水的,你不会回来告诉我一声吗。
我第一次看到妈妈的眼泪。
妈妈在井边手把手的教我怎样提水,开始的时候告诉我不要等水桶满了再提,感觉半桶就开始提,这样可以提三次,然后把水匀开就可以了。
现在我的臂力大有进步,就是大一点的水桶也不再话下了,我时常帮助年老体弱的人群提水,有时候还把水先挑她家里去。
从那时起家里的水再也没有紧缺过。
推磨压碾是第二个重要的活,家里除了小麦要去磨坊,其余的粮食都要用磨和碾来完成粉碎的,所以放学后要帮助家人完成这样的活,特别是晚自习回来在压碾,推着磨棍迷迷糊糊地转圈,因为四周漆黑,一转圈就晕想吐,是现在人难以想象的事。
干完大活以后还要割草,卖给生产队争工分,工分多了就能多分些粮食,还有家里的自留地,种庄稼的活非常多啊。
所以学习只能靠自己挤时间了,在校要认真消化当天的内容,还有自己在家里遇到的难题,让老师讲解。
天天那么充实,不知不觉一天就很快的过去了。
考试的日子转眼间就到了,班主任带着我们步行9里来到泗水八中,首先由老师领着查看了自己的考场和桌位,然后老师把准考证发放到学生手里,我看看准考证,这是我的第一个准考证,心里充满了激动的同时开始紧张起来。
一遍一遍的去厕所,还感觉到肚子一阵一阵的微痛。
我极力控制自己,用心在看这场考试的主要内容,来冲淡我的紧张情绪和身体的不良反应。
该上场了,我把考试应该用的东西摆放在桌面上,把书包放在门口。
然后监考老师就开始检查了,首先要看准考证上的号码于桌面上的号码是否一致,那当年的小范围的考试,准考证不贴照片的,看看桌洞有没有课本等违规的东西。
当老师到我那里的时候,我小声问,我想去厕所行吗,老师点点头,我悄悄的跑出去。
第一场考我擅长的数学,提前5分钟发试卷,我看到试卷是铅印的,八开纸四页,我按照老师的要求,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做把握性不大的,最后做难题,题量比较大,我做题的速度是比较快的,当老师告诉还有30分钟的时候,我的试卷已经做完了,不争气的肚子又开始疼起来,到实在憋不住的时候,不得已告诉老师,老师说交上试卷才能出去,我只好这样了。
老师在警戒线外看到我第一个出来了,还非常高兴,首先问试题的难易度的时候,我说肚子疼。
老师一脸茫然,你还是太紧张了。
经过在校医务室的医生帮助下,上午的物理考试就顺利的多了,能留出20分钟的检查时间,我把大题又验算一遍,心情慢慢的平静下来。
中午吃饭的时候到了,那是妈妈天不亮的时候,就起来偷偷的为我烙的大饼,说吃饼能撑时候。
看到很多同学都是吃的煎饼,有黑颜色的是地瓜面的煎饼,还有黄颜色的是玉米面的煎饼,还有红颜色的高粱面的煎饼,没有几个同学能吃上白面的饭食。
我二叔家的妹妹和我同岁,也一起来参加考试,我找到她,把饼分着吃了。
吃饼的待遇非常高了,在那时候,过年过节才能吃上白面,因为生产队种的小麦少,又不高产,所以家家户户每年每人分的小麦很少。
我爸爸有粮食本,每月有28斤细粮可以买面粉,5斤粗粮可以买大米,那是我们邻居羡慕不已,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考上学就能分配到一份吃公家粮的好工作。
下午考试完以后,老师首先让我们检查自己带的东西,然后开始站队点名。
最后由班主任把我们安全的送回家。
同学们一路上,有的唱歌有的蹦蹦跳跳的像跳舞,心情非常高兴,不论考试的好坏,紧张的学习可以告一段落了,我心里也沾沾自喜。
等录取通知书的心情,一天比一天着急,天天打听,看到同学们就问问。
同学们还嘲笑我,如果连你要都考不上的话,我们就甭想了。
四个学区参加考试的有248人,招收两个班120人。
通知书是让我们去学校自己拿的,看到要去的学校是五七干校,我们见过那学校,已经好几年没有学员了,房子破烂不堪,窗子上没有一块完整的玻璃,有的房子还露着天,就是在野外的几间瓦房孤零零的站着那里,根本就不像学校的样子。
我爸爸一度让我到别的学校去学习,哪些学校没有宿舍,如果跑校的话,学习时间没有保障,天天跑家长也不放心啊,通过多方面的考虑最后还是决定去五七干校学习。
开学的那天,我用自行车带着用麦秆打成的苫子,还有床单,非常薄的被子,书包还有一些日用品,还有小丽的苫子和被褥。
经过17里路的颠簸,那时的09备战公路是用沙子铺成的路面,非常的不好走,沙子厚道地方自行车大滑,沙子薄地地方自行车颠颇多厉害。
又是一路上坡,累的我满头大汗。
看到学校比原来见过的好多了,玻璃都镶上了,门窗是刚刚刷过油漆,绿的耀眼,房顶是刚刚换过的红瓦,地上的草也被割掉了,猪舍的门口也挂上了厕所的小牌子,管理宿舍的刘老师把我领到操场边上的宿舍,刘老师是我爸爸的朋友,对我非常的照顾,整理好床铺,我要把自行车送回去,因为我们家只有这辆交通工具,爸爸明天还要去学校上课呢。
妈妈给我们做了一顿非常好吃的饺子,给我准备好了一大包煎饼,把咸菜砌成很细的条,用辣椒和花生油调好,因为天气还热,不能带菜的。
另外再给我挂上一个大个咸菜疙瘩,爸爸给我两块钱,说如果馋了就买份菜吃,吃饭不能节省的,我用力的点点头。
我和小丽还有邻村的几个学生,迈开大步向学习走去。
去学校一共有三条路,一条是公路,是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那样有17里,一条是斜边,有10里路,那是生产小路,如果有高的庄稼我们是不敢走的。
一条是从三个村庄里穿过,那样子要走13里路。
这三条路我们都步量过不知道多少遍了。
来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把床铺整理好,三间瓦房要住58人,房内学生没有床,就是把苫子铺在房子的四周,中间留一条小路,门口能敞开门就可以,两个人一个被窝,打通腿,这样最大限度的节省地方,还可以节省家里的开支。
那时候家里也拿不出两床被子和一床褥子的,只能找合伙的同学。
刘老师在门口的东侧,他有一张小单人床,他也没有桌子,把自己的书本和简单生活用具放在窗台上。
把煎饼挂在墙上,咸菜也挂在墙上。
学生把生活用具装在书包里也挂在墙上。
地上人满满的,墙上挂的东西也满满的。
有的同学还搬了凳子,为了能挂上自己的东西。
墙上的东西非常好看,各种颜色的煎饼包,各种形状的咸菜罐子,五颜六色的生活用具包,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我帮助小丽整理床铺,我惊讶的看到女生宿舍有床。
严格的讲就是把木板放在石凳上,排列在墙的四周,和男生宿舍差不多。
墙上也是一道别样风景线。
只不过煎饼包小的可怜,没有男生的一半大,我怀疑她们的饭量真的那么小吗。
我是八年级一班,走进教室看到课桌凳就是杂牌军,新旧不一,高低不同,款式别样,有桌洞的,没有桌洞的,有活动桌面的,可以掀起了的,有的桌面是不动的。
颜色更杂,有黑色的、黄色的、红色的还有没颜色,桌面旧的也看不出什么木头了做成的。
原来是各个学区拼凑起来的,还有原来五七干校留下了的。
学校有电,就是不正常,晚自习还是准备了汽灯。
如果停电了,马上用汽灯,决不会耽误同学们的学习啊。
知道八年级毕业班,只有一年的学习时间了,这样集中学生就是要质量。
老师是公社教育办公室,精心筛选的有教学经验的老、中、青教师,班主任刘老师有多年送毕业班的中年教师,管理班级有独特的方法,经常鼓励和强化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我们数学的李老师,他是全县的优秀数学老师,那时候他虽然是民办教师,但是他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至今是我教育学生重要依据和创新。
也有年富力强的年轻教师,像刚刚毕业的于老师、李老师,教我们化学和物理。
让我们在动脑学习的基础上,加强了动手操作的能力,我们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那种原来靠实记硬背和想象的化学物理现象,物理化学公式等。
第一天上课,老师的课节节精彩,堂堂感人,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到了第二天,还是沉浸在新学校新环境之中,中午和晚饭后,几个同学结伴到学校的四周看看,到处都是高高坝堰,崎岖的小山路,处处是山枣树,一不小心就挨扎,稀薄的土地上,庄稼不如野草高的多的是,只不过是不论土地的大小都种上了各种各样的庄稼。
看到这凄凉的地方,自己就安慰自己,来这里是学习的,增长知识的,不论环境的好坏,把学习放在首位。
第三天心里非常烦躁,学习也走神,就是肚子咕咕叫,饭也不想吃。
有的同学下午放学后回家了不少,当然跑校的同学一天回家好几次,心里羡慕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