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兰德“理性利己”道德观及其德育意蕴
《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第⼀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第⼀节德育概念1、德育的概念:德育即培养学⽣品德的教育。
德育即道德教育。
2、对德育概念具体理解的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两个⽅⾯:⼀是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是如何理解德育过程。
3、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西⽅,⼀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4、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义的德育除思想、政治、道德⽅⾯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还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
5、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①传统思想的影响②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③中国政治⾰命的历史轨迹使然。
6、过于⼴泛的德育界定有以下⼏⼤弊端:①将德育视为⽆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概念本⾝②在理论体系上存在致命的逻辑问题③使⼈⽆法⼀个共同的语境下讨论德育问题。
④在实践中让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却忘却最根本的⽬标。
⑤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与政治、思想、法制或⼼理及其教育问题在性质上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误判⽽误诊。
应遵循“守⼀⽽望多”原则。
8、“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做“把⼀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内化说”仍是转化理论的⼀种改良形式。
9、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在道德等⽅⾯不断⾃主建构的过程。
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第⼆节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1、现代德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和⾰命性。
最本质特征应当是现代教育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故教育的现代化最本质的内涵应当是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的逐步提⾼。
2、德育历程(1)习俗性德育使之⼈类社会早起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活区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2)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是⼀个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德育原理——精选推荐

德育原理德育原理串讲要点第⼀章绪论⼀、基本概念1、原理即基本理论;德育原理(a研究对象)是研究德育⼀般问题,揭⽰德育⼀般规律的教育学科。
P12、规律即法则,即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联系;德育规律是德育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P4⼆、基本理论1、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①代表作有《教育诗》、《塔上旗》、《⽗母必读》;②德育思想要点: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B. 集体教育;C. 劳动教育;D. 纪律教育。
③其特⾊是平⾏教育影响。
P102、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①代表作有《给教师的⼀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灵献给孩⼦》;②德育思想要点:A.德育的地位和任务是培养全⾯、和谐发展的⼈;B. 培养形成道德信念;C. 德育的原则⽅法;D. 加强⾃我道德教育。
P11-12③其特⾊是培养全⾯和谐发展的⼈。
3、杜德海姆(教育社会学创始⼈)的道德教育思想:代表作是《道德教育论》,两个主要观点:①个体品德社会化和道德内化过程;②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法。
P124、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民本主义教育》、《教育中的道德原理》,四个主要观点:①实⽤主义道德价值观;②促进⼉童道德⽣长的⽬的;③提出了六条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④主张在学校⽣活和各科教学中进⾏道德教育。
P13-145、班杜拉等⼈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班杜拉等⼈的三个观点:A. 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班杜拉和麦克唐纳的模仿学习。
P14B.抗拒诱惑,沃尔斯的抗拒诱惑。
P14环境是道德⾏为形成的重要因素;C.⾔⾏⼀致,⽶切尔的⾔⾏⼀致。
P15促进学⽣良好品德的形成。
6、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①吸取了杜威的个⼈与社会相互作⽤说和⽪亚杰的认知结构说,采⽤“道德两难法”研究⼉童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
②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三个⽔平,六个阶段):A. 前世俗⽔平:a. 惩罚与服从,b. 相对快乐主义;B. 世俗⽔平:a. ⼈际协调或好孩⼦,b. 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C. 后世俗⽔平:a. 民主的承认法律,b. 普遍伦理原则。
理性、情感、德性与大学生道德行为

理性、情感、德性与大学生道德行为作者:赵亮英来源:《高教学刊》2022年第13期摘要:理性和情感是道德心理学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动力来源;意志和观念构成理性,对情感具有限定和范导作用,决定了道德行为的最终实施;另一方面,观念和情感是德性的内涵,意志能力是实践德性的主宰;因此,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和塑造必须理性为主、情感为辅,方能真正拥有德性、实践德性。
关键词:观念;意志;情感;德性;道德行为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3-0078-05Abstract: Rations and emotion are the two basic elements of moral psychology: emotion is the basis and motivation for moral action; while the reason is constitute by concept and volition which has the limit and guidance function to emotion and decided the final implementation of moral action. On the other side, concept and emotion are the sense of virtue, and volition is the master of virtue.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rations and emotion on motivation can determine the good and evil of the action, which ultimately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virtue. Therefore, the training and shaping of college students' moral behavior must be reasonfirst and supplemented by emotion,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really possess the virtue and to practice virtue.Keywords: concept; volition; emotion; virtue; moral action一般认为,道德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即从内在的理性(理智)与情感(欲望)的角度分析认知、欲望和情感在一个人的行为中所具有的作用,进而判断实施道德行为的理由是什么。
第五章理性为本道德教育理论

第五章理性为本道德教育理论第一节人物背景简介理性为本道德教育理论是60年代后期到?o年代初期在美国出现的较有影响的道德教育理论派别。
理性为本(Rationale—building)在英文中的原意是将理性作为建筑基础的意思。
这一学派认为在个体道德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理性和情感都起作用,但是理性更显得重要,教师应积极学习掌握价值观理论知识,要以理性为本。
理性为本道德教育理论的倡导者主要是谢佛(JamesShaver)和斯特朗(WilliamStrong)等人。
我们可将谢佛作为该派别的代表人物对这一派别进行研究。
谢佛现任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教授。
他在1955年和1957年先后获得华盛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学士、硕士学位。
此后,1961年又获得哈佛大学的教育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始终在大学任教。
整个60年代期间他曾受聘在犹他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和华盛顿大学任职,讲授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人格理论、学习理论等。
其中1964年至1965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执教期间他还兼任该校课程研究中心主任职务。
谢佛的研究工作主要在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
他参与美国的和世界范围内的多种学术活动,是学术界较活跃的教授。
他发表的论著比较多,主要有1965年与别人合著的《在中学讲授社会公共问题》,1968年《民主、多元化和社会研究》,1973年《民主中的决策问题》。
在道德教育领域,他和犹他州立大学另一位教授斯特朗合作于1976年出版了《面对价值选择:教师应以理性为本》一书。
该书是他们多年关心并潜心钻研道德教育理论的结晶,也是理性为本道德教育理论派别的代表著作。
该书第一次出版后立即引起了较大社会反响,赞扬和批评的评论见于各种传播媒介。
1982年作者又重新修订再版了该书。
修订后的版本观点更加明确,并充实了更多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的例子。
修订版也是我们研究这一理论的重要依据。
60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了道德教育研究“热”。
在各式各样理论学说林立于学术大舞台的情况下,该派别能够被理论界公认为一个主要派别,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该派理论体系确有独到新颖之处,引起了人们注意;另一原因是该派别代表人物直接卷入了与价值观澄清学派、认知发展道德理论学派等主要派别的讨论。
安·兰德的经典语录

安·兰德的经典语录安·兰德的经典语录1.可是当他们接受某种丑陋、愚蠢和虚有其表的东西时,便更有一种安全感。
2.矛盾其实并不存在,你无论在什么时候遇到矛盾,检查一下你都有哪些前提,就会发现其中一个是错的。
3.你不能把这个世界,让给你所鄙视的人。
4.你可以逃避现实,但你无法逃避这么做的后果。
5.你生命中的道德的唯一目的是去获得幸福,这个幸福不是痛苦或者失去头脑后的自我陶醉,而是你人格完整的证明,因为它就是你忠实地去实现自己价值的证明和结果。
6.你一直是我生命中永远都不可能重复的一场遭遇7.缺乏明确定义的观点,难以抵挡出于模糊理由的攻击。
8.如果你不知道,要做的不是害怕,而是去学习。
9.如果有人想知道我何时会回来,我在此向全世界再说一次:我以我的生命以及我对它的热爱发誓,我永远不会为别人而活,也不会要求别人为我而活。
10.事实不是为所有人,只是为那些寻求它的人存在的。
11.他的话平淡而坦然,语气中既没有一点沾沾自喜,也毫不客气。
她知道,这是给她的感谢,是一个人能够给另一个人的最难得一见的谢意:感谢对方使自己可以毫无拘束地承认自己的成就,並且知道这是被理解的'。
12.为了将事情做好,首先你得喜欢做这件事,而不是喜欢这件事情的结果。
重要的是工作本身,而不是你为之工作的人。
是你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任何你的爱心可能涉及的对象。
对象可能会改变,所以如果纯粹做这件事,就不会失望和目标不坚定。
13.问题不是谁将允许我,而是谁将阻止我。
14.只有最愚昧无知的人才会依然信奉那个陈旧的“眼见为实”的说法。
你所看到的,就是首先需要你怀疑的。
15.自由就是无所求,无所待,无所依。
16.昨夭对我足够有益的东西明天不会还对我足够有益。
他自己创造并利用机会。
他能避免,并且做到了。
第7章伦理利己主

也就是说,如果是这样的,前提2就是错误 的。
7.4 我们自己,他人,及利他主 义悖论
利己主义很难捍卫,那么,利他主义又如 何呢?
利他主义悖论:假设我说我唯一的善就是 为他人服务,而其他人对他人的善都持相 同的看法。那么,没有什么我能帮你做的 事情!……除非人们有自己的利益,否则很 难知道该如何关心他们。(而利他主义者 是没有自己的利益的)
心理利己主义:我们是为了自己的缘故而 关心自己,我们倾向于想让自己过得快乐、 健康和安全。
伦理利己主义是规范性观点,心理利己主 义是描述性观点。前者经常用后者作为论 据。但是必须严格区分二者。
7.1 出于无能力的捍卫
根据心理利己主义,我们只能追求自己的 善,不能追求别人的善。根据“应当蕴含 能够”,我们应该追求自己的善。
伦理利己主义:完全为自我利益服务是善 和正当的。因为,
对每个个体而言
个体的自我是为其自身而善的。
再没有别的什么事是为其自身而善的。于 是
每个个体应当做的正是合乎该个体最大利 益的事情。
行为者相对VS行为者中立。前者的意思是 与具体的对象有关,后者则是不偏不倚。
伦理利己主义属于前者,它说的是:什么 对我是正当的以及什么对你是正当的,而 不是什么是正当的。
结果论论证
1.产生最大多数的善是正当的。 2.如果人人都接受伦理利己主义者的正当论
述,我们就会产生最大多数的善。
3.因此,人人都应该接受伦理利己主义者的 正当论述。
该论证存在的问题:
第一,结果论主张我们必须使善的总量最 大化,而不只是我们自己的善。而善的总 量对利己主义者是无关紧要的。他们只关 心自己的善。
2.根据伦理利己主义判断的正当行为与集体 有益的社会约定一致。
伦理学复习介绍

伦理学复习1、比较道德、不道德、非道德、超道德。
名词解释“道德”与“不道德”,实质上就意味着“好(善)”或“对(正当)”、“坏(恶)”或“错(不正当)”,并常常依其用以定性人本身还是定性人的行为而定。
“非道德”是指没有任何道德观念,或是对正确和错误满不在乎。
“超道德”意味着完全超越于道德领域,本身就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
无所谓善与恶,不属于道德的范畴。
2、道德关系道德关系包括人与超自然存在物(宗教道德),人与自然界(自然道德),人与自身(个体道德),人与其他人(社会道德)。
道德的对象始终并且只有人。
3、道德的起源简答A,超自然论。
价值源自于超自然存在物或原则。
(柏拉图的善,上帝,佛,阿拉等)B,自然起源说:自然法则论。
价值蕴涵于自然界本身。
(康德)自然人性论。
道德和价值完全存在于人类自身,而在,人类之外则没有任何价值或道德可言。
C,契约说。
道德是人与人在理性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的。
D,社会交往说。
道德是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的。
4、道德的层次A,底线道德和崇高道德。
B,习惯的道德和反思的道德。
习惯的道德是以习惯或传统为基础,经常在不加分析或批判性评价的情况下被接受。
反思性道德是对传统的道德进行批判的分析。
检验和评价后产生的道德。
5、道德与法律、宗教、经济简答道德并非以法律为基础,道德先于法律,道德为一切重大法律提供基本依据;法律把道德变成了可以通过奖惩强制实施的法规或制度,规定了道德的行为方式,法律是对社会道德的公开表述和支持。
二者在很多情况下一致,但是不能等同起来。
在早期时代,道德蕴含于传统、习俗、惯例和当时文化下的宗教活动中,宗教鞭策人们合乎道德地行动,宗教在历史上可能先于道德和法律,可能为道德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有效支持。
但是道德不必要、实际上也不应当以宗教为唯一基础。
亚当〃斯密论证了商业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且认为商业蕴含了互助友爱、自由平等、诚实守信、勤奋节俭等美德,商业精神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及商业蕴含着道德的思想。
思修论文——理性的人性,道德的起源

道德的起源,理性的人性杨老师,听了您关于“道德的本质与起源及作用”的讲课,我深受启发,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道德,它是怎样起源的,它的本质是什么?我想我想到了一些,下面是我的观点,还请老师指教!什么是道德?正如书上说的,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当然道德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因为道德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必然是最符合某一个时代的人的观念,时代的变化使得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顺应着改变,这种变化甚至是潜移默化的,人们无法感觉出其中的变化。
那么道德是怎样起源的呢?曾粗略的读了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尼采的《强力意识》和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
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对道德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弗洛伊德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本性与道德的关系,发现人的潜意识里总有破坏道德的欲望;尼采是从哲学角度分析“权力意志”与道德的关系,鼓吹人的“权力意志”不应为道德所束缚,而马基雅维基则是从理性政治学的角度思考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得出的结论让人绝望:政治行动完全不该考虑道德因素。
他们三人研究的出发点毫不例外都是基于“人性本恶”的观点,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大相径庭,这也许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显著表现。
不过现实的世界似乎更加好的验证了西方的理论。
但由此我们已经可以粗略的知道,道德的起源和人性有着必然的关联。
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联呢?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着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所以说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者在兰德 的语境中就是她所谓的“ 新知识分子 ” 理 , 性构成了人存在 的本 体论基础 。在她 的成 名小说 《 源泉》 兰德也 曾表达过类似的思想 : 除了通过 中, “
作者简介 : 周全 , 东师范大学教育学 系博 士研究 生。E— i zo— un 4 6 .o 华 ma : h u q a8 @13 cm l ① 笔者并不赞 同将 兰德视为极端个人主义者 , 这主要有 以下 两个 原因 : 首先 , 兰德 自己也不承认其 为极 端个 人主义 者 , 并 曾专 门撰文批判过极端 个人主义 ; 其次 , 笔者认 为兰德 只不过将道德 、 学的 出发 点限定在 了个体 , 哲 与其称 其为极 端个人 主义 者, 不如称之为“ 个体取 向者 ” 来得更为准确 。
基
础
教
育
自己 的心 智进 行 思想 之 外 , 类 便 无 法 生存 ……从 人
利 己道德 观坚 持 , 们 不 能 为 了 价值 层 级 中的 较低 人
最简单的必需 品到最高深 的抽象宗教活动 , 从车轮 到摩天大楼 , 我们现在所具有 的一切特征和我们从 中发展的可能都来 自于人的单一的属性——他的理
径。“ 理性 是对 那些 由其感 觉提供 的材 料进 行认 知、 确定以及整合的功能。其感 觉的任务是为其提 供存在的证据 , 但对其进行确认 的任务则属于理性 , 他的感觉告诉他的只有有什 么东西存在 , 而那种东
西是 什 么 则 只能 通过 理 性 获知 。 在 兰德 看 来 , ” 真
正的人应该具备发达 的理性 , 按照理性原则来行事 ,
也 只有这 样 的人 才可 能成 为 客观 主义者 。客观 主义
德的五部代表作 , 自私 的德性》 一个人》 商人 即《 《 《 为什么需要哲学》 客观主义认识论导论》 谁需要 《 《
哲学 》 。
收 稿 日期 : 1 2 1—1 3 0 2— 0
安 ・兰 德 ( y a d 10 A n R n ,9 5—1 8 ) 原 名 艾 丽 92 ,
一
、
安・ 兰德“ 理性利己” 道德观的内涵
莎 ・日诺夫 耶夫 娜 ・ 罗森鲍 姆 ( ls i v va AiaZ ol n s n e R snam )俄 裔美 国学者 , oebu , 出生于 俄 国圣彼 得 堡 , 青年 时代 流 亡美 国 。安 ・ 兰德 的身份 可用 多种 头衔
“ 客观主义伦理学” 并主编宣传 客观主义思想的刊 ,
物《 客观 主 义通讯 》 。 目前 国内 已 出版 多 本 兰德 作 品 : 庆 出 版社 的 重
小说《 源泉》 《 、 阿特拉斯耸耸肩》 新星出版社 的《 ; 理 性的声音 : 客观 主义思想 文集》 以及《 致新 知识分 子: ・ 安 兰德哲学》 另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亦 出 ; 版过 兰 德 的 一 本 专 栏 文 章 集 《 往 明 天 的 唯 一 道 通 路: ・ 安 兰德专栏集粹》 而国内最重要的译介 兰德 ; 作品的出版社则是华夏出版社 , 已陆续 出版了兰 它
他 主义道 德观 相 对 , 的核 心观 点要 求我们 当前 的 学校 道 德 教 育从 个体 的利 益 出发 进 而上 升 它
到社会的层面, 道德教 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相应的, 教师应该成 为道德权威者。
关键 词 : 理性 利 已; 个人 主 义 ; 道德 教 育
中图分 类号 :4 02 9 文献 标 识码 : 文章 编 号 :05— 22 2 1 )2— o3—0 G 0— 1. A 10 23 (02 0 0 9 5
兰德 的思想 。 Fra bibliotek们视为极端个人主义 的代表人物④, 这从 国内最早 出版 的她 的著作 中译 本 译 名 就 可 看 出。 而 安 ・兰 …
德则 将 自己视为 “ 观主 义 者 ” 称 自己 的伦 理 学 为 客 ,
( ) 性 作为人 的生存 方式 一 理 兰 德认 为人 若 想 生存 于世 就 必 须进 行 学 习 , 必 须获取知识 , 而若想获取 知识 , 除却理性则 别无二
第9 卷 第2 期 2 1 4月 0 2年
善 钮赦盲
J u a fS h oig Su is o r lo c o l tde n n
Vo . . . 19 No 2
Ap . 0 2 r2 1
安 ・ 德 “ 性 利 己 ” 德 观及 其 德 育 意 蕴 兰 理 道
周 全
( 东 师范 大 学 教 育 学系 , 华 上海 20 6 ) 0 02
来表征, 家、 作 思想 家 、 共 知 识 分 子 。她 通 常 被人 公
“ 性利 己” 理 道德 观 是 安 ・兰德 客 观 主 义 伦 理
思想 的核 心。具体而言兰德 的“ 理性 利 己” 观包括 了“ 理性” 利己” 和“ 这样两个要素 , 因此从下面三个 角度来剖析这一道德观将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安 ・
性 思考 的功 能 。 ”
价值而放弃较高价值 。同时, 既然 自己的生命是最 高价值 , 己及人 , 推 别人的生命对于别人而言亦是最 高的价值 ; 既然 自己的生命不是别人实现 目的的手
段, 那么别 人 的生命 自然 亦 不 是 自己实 现 目的 的手 段, 这就 引 申出一条 很 重要 的道 德 准则 , “ 必 须 即 人 为 自己而 活着 , 既不 能为他 人 而牺牲 自己 , 不能 为 也 自己 而牺 牲 他 人 。 Ⅲ1 句 话 说 , 性 利 己道 德 观 ”4 换 J 理
摘
要: 俄裔 美国学者安 ・ 兰德从个体 出发 来构建 自己的理论体 系, 理性利 己” “ 道德观
正 是其 伦理 学思想 的核 心 。这 一 道德观 强调理 性是 人 的 生存 方式 , 已是 道德 生存 的本质 , 利 它 所提 倡 的是 一种 所谓 的 自私 的德性 。“ 理性 利 己” 德 观 与极 端 个人 主 义 、 集体 主 义 以及 利 道 唯